鬼魅殿下的倾城女王:我最尊敬的十位中国企业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23:29:56

我最尊敬的十位中国企业家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叶舟 发表于 2010-11-04 19:24  评论3条  阅读1507次  文/叶舟我最尊敬的十位中国企业家是:李嘉诚、柳传志、马云、牛根生、任正非、史玉柱、王石、严介和、俞敏洪和张瑞敏(按汉语拼音为序排列)。他们的十大共同点是:拥有梦想:他们懂得,人的一生,无论做什么,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一但形成梦想,确定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追求卓越:他们从不安于现状。今天的成就只是明日辉煌的一个起点。生命有长短,拼搏无止境,伟大的事业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充满自信:在他们的辞典里,市场不相信眼泪。自信,就是对自己人格的认定,是诚信为本的社会宣言,是生命张力的热情奔流。乐观豁达:他们也会伤悲,也有遗憾。但在企业家使命的感召下,他们很少求助于他人,更不会寻求怜悯。他们深知:乐观豁达,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通行证。富有激情:他们拥有天生的领袖气质,无论是四顾茫然或是扬帆远航,灯塔般的闪烁,永远引领其追求的事业冲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巅峰。凝聚人心:他们自信,但又不失谦和;他们霸气,但又洞察人心。正因为如此,在企业发展的一次次危局中,在他们的身后,总有一群追随者与其风雨同舟。重视团队:个人伟力无边,团队热切相伴。他们有过失误,有过自负,但他们善于依靠术业有专攻、个性各不同的团队力量,并不断强化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效应。刚柔相济:他们无疑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企业家直觉的珍贵品质既源于对生命的感悟,亦源于其在生活历练中形成的刚柔相济的性格特质。意志坚定:无论身处顺境或是逆境,他们总能坦然面对甚至制造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永恒存在的危机意识,并通过无数次的摔打成就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不怕失败:在金钱和财富的迷局面前,他们不会轻言放弃亦不会欢喜过望,他们对利益结果的强烈关注和对事业过程的高度重视,造就了他们成不骄败不馁的威然大气。他们,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民族英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1、尊重李嘉诚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李嘉诚 [李嘉诚简介]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9年,李嘉诚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据2008年3月《福布斯》杂志的统计,李嘉诚的总资产值高达265亿美元,折合2000亿港元。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尊重李嘉诚,首先在于他勇挑家庭重担,以其勤奋努力和精明能干成就了自己的事业。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病逝。14岁的小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3年后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由于他勤奋努力,精明能干,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在北角购入一块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尊重李嘉诚,其次在于他热爱读书,勤于思考,奉行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早在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期间,李嘉诚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作推销员之后,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就去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在向客户推销产品的实践基础上,他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不久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总经理。李嘉诚自己建厂后,他先是到意大利偷艺,然后在香港领先一步研制出塑胶花,不仅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而且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了香港的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使其生产的塑胶花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成为“塑胶花大王”。尊重李嘉诚,其三在于他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敏锐地意识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他当时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较为严重。李嘉诚克服重重阻力,劝退了一批创业之初,帮助他一起打江山的“难兄难弟”,果断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李嘉诚不仅能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能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尊重李嘉诚,其四在于他深知任何一个人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关键是建立同心协力干事业的团队。在李嘉诚看来,要打造这样一支团队,第一条法则就是能聆听沉默的声音,问自己团队和你相处,有无乐趣可言,你是否开明公允、宽宏大量,能否承认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创造的能力。尊重李嘉诚,其五在于他讲信用,够朋友,能把儒家的情义与西方的进取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游刃有余。一个人讲一次情义、讲一次信用并不难,难得是一百次都讲情义、讲信用,而一辈子讲情义、讲信用则是难上加难。难怪李嘉诚骄傲地宣称:“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尊重李嘉诚,其六在于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商人,一位真正的慈善家。李嘉诚一生恪守“慷慨解囊”之举,坚守做良知之人,永远把利益摆在第二位;坚持做利人之人,信守“共同赚钱”的生意经。在他看来,“一个人一定要有国家及民族观念,不论贫富都要爱国爱家。”据报道,到目前为止,李嘉诚通过他的基金会向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捐款超过了50亿港元。李嘉诚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为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甚至“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参考资料:李津:《李嘉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2141.htmhttp://info.ceo.hc360.com/zt/ztqygl_lijiacheng/index.shtml2、贴近柳传志撒一把土夯实了,再撒一把土再夯实了。----柳传志 [柳传志简介]1944年4月29日生,江苏镇江人。1966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高级工程师。柳传志曾在国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计算机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4年中国科学院以20万元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柳传志是公司创办人之一。1986年任总经理,1989年任总裁。2007年,联想拥有600多亿元的总资产,旗下公司的总营业额1400亿。现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2009年2月5日重新出任),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董事长。 贴近柳传志,首先欣赏他对立意的强调。在他看来,只有立意高,才能牢牢记住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松懈,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只有立意高,才会明白最终目的是什么,不会急功近利,不在乎个人眼前得失。柳传志对立意高低有一个比喻:“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贴近柳传志,其次欣赏他提出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就是要形成以一把手为核心的有意志统一和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这不仅是“定战略”、“带队伍”的先决条件,也是杜绝一切宗派产生的根本保证;“定战略”就是要确定长远目标、决定阶段划分、明确最近目标、选择合适道路、考虑方向调整;“带队伍”则是通过合适的组织机制、规章制度、激励方式和企业文化等打造一支“爱打仗”、“会打仗”、“作战有序”的员工队伍。贴近柳传志,其三欣赏他的领导艺术。“我跟下级交往,事情怎么决定有三个原则:同事提出的想法,我自己想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按照人家的想法做;当我和同事都有看法,分不清谁对谁错,发生争执的时候,我采取的办法是,按你说的做,但是,我要把我的忠告告诉你,最后要找后帐,成与否要有个总结。你做对了,表扬你,承认你对,我再反思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你做错了,你得给我说明白,当初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我的话,你为什么不认真考虑;第三种情况是,当我把事想清楚了,我就坚决地按照我想的做。”贴近柳传志,其四欣赏他想把联想办成一家“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的梦想。“没有家族”是指没有血缘关系,而是通过机制、文化保障企业传承下去;“家族企业”就是指公司最高层必须是有事业心的人,“把企业当成命”。柳传志认为,“你必须把你的事业变成共同的事业,除了让他在物质上觉得这是他事业的一部分,精神上也要是。因此,我不仅不能把物质的东西全揽了,精神上的东西也不能全揽,比如社会影响力等等,应该大家共同在这个社会上有影响力,这就是说在联想里边有更多的人出名。另外在决策上也是这样,让他们在决策中间能体现出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然后就形成一种发动机文化,各个部门的领导人都要变成发动机,这个就是我的基本逻辑。”贴近柳传志,其五欣赏他带着枷锁跳舞的技艺和耐心。1999年,中科院同意联想控股的员工享有的35%的分红权转换为股权,到今年泛海受让中科院出售的29%联想控股股份,柳传志艰难地推进联想的民营化进程,并将西方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产权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一大批年轻人走上第一线领导岗位。使联想逐步成为一个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贴近柳传志,其六欣赏他长期坚持的推进联想稳步成长的方法,就是“撒一把土夯实了,再撒一把土再夯实了”,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速度、规模和泡沫。联想赖以成功的企业管理屋顶图理论即是明证:房顶那部分(采购、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要在某个环节形成竞争优势;围墙那部分(流程管理),要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比如ERP、CRM等等;底下的基础(机制、体制、管理理念、方法论)往往被许多企业所忽视的部分更是要夯实,长抓不懈。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389.htmhttp://www.xhglw.com/product.asp?id=2268http://tech.163.com/09/1010/08/5L8J4D94000915BD.htmlhttp://tech.163.com/09/0923/10/5JT117SC000915BD.htmlhttp://www.wccep.com/html/20069141686-1.html3、向往马云员工第一,客户第二。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网站。也只有他们开心了,我们的客户才会开心。而客户们那些鼓励的言语,鼓励的话,又会让他们像发疯一样去工作,这也使得我们的网站不断地发展。----马云 [马云简介]1964年10月15日生,浙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曾在杭州电子工业大学(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回国后创办了网站“中国黄页”。1997年,加入了中国外经贸部,负责开发其官方站点及中国产品网上交易市场。1999年,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现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阿里巴巴(B2B)公司主席及非执行董事、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 向往马云,首先在于他勇立互联网市场潮头的持续创新意识及其常人无法企及的巅峰。马云是最早在中国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并坚守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商务众多第一。他于1995年4月创办“中国黄页”网站,这是全球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在国内最早形成面向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1997年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1999年3月,马云和他的团队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明确提出互联网产业界应重视和优先发展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他于2002年3月在中国网站全面推行“诚信通”计划,从而在全球首创企业间网上信用商务平台;2006年,横跨B2C和C2C的淘宝网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一个可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应用工具存在,它将最终构成生活的基本要素......他的阿里巴巴的发展模式很快引起国际互联网界的关注,被称为“互联网的第四模式”,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Yahoo、Amazon、eBay、AOL比肩的五大互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他还推动了中国商业信用的建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限机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已经是一位改变全球生意人做生意方式的绝对领袖。向往马云,其次在于他“面向全球,速度取胜,发展自我,成就他人”的多赢智慧。他以“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球的大市场”的经营管理理念,迅速招揽国际人才,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培育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迎接“入世”挑战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此后,阿里巴巴继续为中国优秀的出口型生产企业提供在全球市场的“中国供应商”专业推广服务,此服务依托世界级的网上贸易社区,顺应国际采购商网上商务运作的趋势,推荐中国优秀的出口商品供应商,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国际订单。目前加盟企业近3000家,超过70%的被推荐企业在网上实现成交,众多企业成为国际大采购商如沃尔玛、家乐福、通用、克莱斯勒等知名企业的客户。早在2003年,阿里巴巴就会聚了来自2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注册商人会员,每天向全球各地企业及商家提供150多万条商业供求信息,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是全球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正因为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的革命性的网上多赢智慧,才赢得了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WTO首任总干事萨瑟兰出任阿里巴巴顾问,而且,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欧洲中小企业联合会等政府和民间机构均向本地企业推荐阿里巴巴。向往马云,其三在于他真诚地亮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旗帜和对团队的激情引领。在阿里巴巴,对客户的关注和员工的热爱几乎不分伯仲。而在团队建设问题上,马云认为,团队就是不要让另外一个人失败,不要让团队任何一个人失败。在他眼里,唐僧是一个能力一般但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有自己的目标——取经,并一直坚信能够实现;孙悟空是个本领高强的业务骨干,但缺点也很多,让领导者很为难;八戒业务能力有限,但忠心耿耿——关键时刻保护师傅;沙僧8小时工作制,到了就挑担子。这些角色,缺一不可,都是孙悟空,是取不了经的。在这里,马云讲了一个好的团队,唐僧领导对目标的坚持,并能有效对孙悟空念紧箍咒,使孙悟空能有效执行自己交代的任务。很聪明的人需要一个傻瓜去当领导,团队里都是科学家的时候,叫农民当领导是最好的,因为思考方向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往往就会赢。这是团队的互补。向往马云,其四在于他敢于“忽悠”又能让“忽悠”变成事实。他曾自诩是与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一样的商业奇才,曾口吐狂言“我就是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还曾这样“忽悠”他的员工:“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靠的不是一个Leader,而是每一个员工。我不承诺你们一定能发财、升官,我只能说----你们将在这个公司里遭受很多磨难、委屈,但在经历这一切以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成长,以及怎样才可以打造伟大、坚强、勇敢的公司”。难怪,他被人当作过“骗子”、“狂人”与“疯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全球十几种语言400多家媒体对他的跟踪报道从未间断,其“业绩优秀”的经营也两度被哈佛商学院选为MBA教学的案例。他不仅在海外市场获得广泛的舆论认同,还能将各种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打造出一个个性突出而战斗力强大的团队,这就是他的本事。向往马云,其五在于他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对错误的独到见解。“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我觉得网络公司一定会犯错误,而且必须犯错误,网络公司最大的错误就是停在原地不动,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关键在于总结我们反思各种各样的错误,为明天跑的更好,错误还得犯,关键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向往马云,其六在于他同样是基础管理的推进者和实践者,并在夯实地基的过程中创造了企业的辉煌。在马云看来,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打地基,我们要盖什么样的楼,图纸没有公布过,但有些人已经在评论我们的房子怎么不好。有些公司的房子很好看,但地基不稳,一有大风就倒了。”“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向往马云,If not now,when?If not me,who? 参考资料:刘世英、彭征:《谁认识马云》,中信出版社,2006年。http://baike.baidu.com/view/16360.htmhttp://blog.sina.com.cn/mayunblog/http://bbs.vsharing.com/Article.aspx?aid=7015554、解读牛根生管理是严肃的爱。把蒙牛管成像军队那样,恐怕多数人受不了,但一定要学习军队的硬朗作风,任务的贯彻与执行不打任何折扣。----牛根生 [牛根生简介]1958年1月25日生,内蒙古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1978年在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任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9年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2009年8月28日,牛根生辞任蒙牛董事长,改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出任,但他继续担任公司董事,目前正悄然加大运作“现代牧业”的力度,为其2010年的上市融资做准备。 解读牛根生,首先震憾于他的“蒙牛速度”。在他的带领下,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解读牛根生,其次震憾于他的“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在牛根生看来,“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他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解读牛根生,其三震憾于他的以身作则、以德治企的胸怀。牛根生认为,“首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人做不好,做的就不是人事。”“想赢个三回两回,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企业家把人做好有三个条件:“第一,理解人性。第二,做总裁得有眼光。第三,胆量,总裁的‘裁’需要胆量。”“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是次品;一个人的灵魂有问题,就是危险品。”解读牛根生,其四震憾于他建立“老牛专项基金”的制度创新。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面向全社会的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他和家人的捐股并非直接卖股,而是采取一种创新性的制度设计:股份所有权归“老牛专项基金”(家人、家族不能继承),表决权归现在及未来的蒙牛董事长,收益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这既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传统制度,也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制度,而是开辟了股权设置上的“第三种制度”———所有权、表决权、收益权“三权分设”的创新模式。解读牛根生,其五震憾于他未雨绸缪,将接班人培养计划较早地纳入企业工作日程。在蒙牛,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2006年,一位上海证券报记者问牛根生:“您曾说过,如果条件允许,2008年50岁时您会辞去董事长职务。但有人担心,在未来10年内,一个没有牛根生的蒙牛,将在无形资产上受到巨大损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牛根生答到:“世界上少了任何人都没什么问题。蒙牛少了任何人,也一样会向前发展----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制度设计要跟上。我2008年是否辞去董事长,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大环境的发展情况,二是接班人的选择情况,三是企业制度的建设情况。”解读牛根生,其六震憾于他的“火箭速度”始终奠定于规范的制度管理和科学布局的基础之上。“一个事业能不能成功,关键靠制度设计。”“布局决定结局。”“‘百年大计’不能单纯依靠人的觉悟,而要靠钢铁般的制度。一个好的游戏规则,用得上那句话:‘由天才设计可以由蠢才执行。’”有一点需要说明:三聚氰胺的“地震”,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牛根生在一封“万言书”中惊呼:“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士丹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织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今年,随着中粮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我满怀热情地期待:牛根生,你是一个“大舍与大得”的英雄,相信你在新的岗位上能够纵横捭阖,再创新的辉煌! 参考资料:孙先红、张治国:《蒙牛内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52444.htmhttp://info.ceo.hc360.com/2006/12/06082832987.shtmlhttp://mnc.people.com.cn/GB/9957815.htmlhttp://news.qq.com/a/20081104/001360.htmhttp://money.163.com/special/002531FF/ngsqy.htmlhttp://www.ht-ceo.com/ceo/person/ngs/h000/h00/1210842256d431.html5、牵挂任正非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任正非 [任正非简介]1944年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祖籍浙江省浦江县。肄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8年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GSM设备、交换机及接入设备的研发生产。2003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位居福布斯273名,2005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2008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18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净利润达到11.5亿,同比增长20%。任正非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牵挂任正非,首先在于他的技术立企的独特发展道路。《华为基本法》中写道:“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这一约定体现了任正非以技术立身的理想。在部队期间,作为通讯兵的任正非就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1978年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创办华为后,他于1992年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在他的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随着华为的发展,在研发上任正非仍然不计血本,每年将研发资金的1/3用于3G,共耗资40亿元人民币,先后有3500人参与这一研究项目,这些努力在2003年终于赢得了市场回报。目前,华为已成为世界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国际化与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其100000名员工中,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已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在全球设立了包括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研究所。牵挂任正非,其次在于他的专心致志做企业的低调和胆识。面对荣誉和宣传的诱惑,低调不仅是一种高尚,一种胆识,更是一种艺术。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性大会的代表资格,任正非守拙婉拒;企业家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他更是一概谢绝。他避开喧嚣,远离闹市,却掌握了新的驾驭媒体的艺术:他常常根据情势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文章,说公司、说战略、说做人,从而把引导公众与教育员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对基础教育地位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大巧若拙,攻藏兼备,完全由自己掌握节奏!牵挂任正非,其三在于他以狼的孤独和坚韧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奔。任正非和他的团队默默无闻、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看不到什么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仿佛他们要的就是这种长期的黑暗,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为人知和难以理解!在他们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牵挂任正非,其四在于他的简单而质朴的营销方式:基于技术致胜的专注,换句话说,就是技术营销基础上的文化营销。狠砸技术优势,强化专业精神,无疑是这一系列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年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任正非对此心有灵犀,专注是华为的一种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在营销方式上,任正非领导的华为才令人感到奇特。它几乎从不做广告,对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也没有丝毫兴趣,领导华为二十年,任正非几乎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这就是技术的力量,专注的魅力!牵挂任正非,其五在于他的强烈的危机意识。“华为的冬天来临了吗?”任正非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华为。可以说,正因为他经历过贫困、军人和技术的三重磨砺,才铸就了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忧患意识,也才会在企业高歌猛进的今天,任正非仍然强调,“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无疑,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他在《华为十大管理要点》中写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牵挂任正非,其六在于他所倡导的起于军事化管理的强大的执行力。有人这样写道:任正非不修边幅,一身老土的革命同志打扮。这些已足够让人惊奇,更令人惊讶的,是华为的管理模式仍沿用革命化的团结大动员、唱军歌式的集体行动那一套,这看起来与华为所要打造的新锐的网络技术、透明而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目标,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又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其奥秘在哪里?那就是任正非对基础管理的高度重视。“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什么叫做规范化?就是我们把所有的标准工作做成标准的模板,就按模板来做。”“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我的牵挂理由很充分哦!1994年,华为推出C&C08机,那是华为在通信设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第一次突破,也就是华为刚刚在通信行业立稳脚跟之时,任正非就口出狂言“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到如今,根据网络和电信行业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数据显示,2008年四季度,华为市场份额上升到12%,排名第三的设备商阿尔卡特朗讯则从16%下降为14%。祝贺你,任正非,你的梦想基本实现! 参考资料:程东升、刘丽丽:《华为真相》,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23495.htmhttp://info.ceo.hc360.com/zt/ztqygl_renzhengfei/http://tech.163.com/09/0424/10/57LKUUE00009387B.html6、关注史玉柱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光辉的一面。我的好处是勤奋,是坚强。别人用5个小时做的事,我会攻三天三夜。另外,我在机会面前非常决断。----史玉柱 [史玉柱简介]1962年10月5日生,安徽怀远县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分配至安徽省统计局。1989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软科学硕士。1989年7月,他依靠自己开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下海创业。1991年创办巨人集团。1995年被列为《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第8位。巨人危机爆发后,他骤然从巅峰跌入深渊,背上2.5亿元巨债。几年后,史玉柱奇迹般卷土重来,还清巨债,企业规模超过了昔日的珠海巨人。2007年11月1日,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总市值达42亿美元,史玉柱的身价突破了500亿元。现任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 关注史玉柱,首先是他一张汉卡打天下的传奇般的创业人生。1989年7月,史玉柱怀揣独立开发的汉卡软件和M-6401软盘,南下深圳。仅用4000元承包了没有一台电脑、仅有一张营业执照的天津大学深圳电脑部。当时深圳电脑价格最便宜一台也要8500元,他以加价1000元的代价获得推迟付款半个月的“优惠”,赊得一台电脑。然后以他开发的M-6401软件版权做抵押,当年8月以先做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在《计算机世界》上打出广告,第13天,收到汇款单数笔。至当年9月中旬,M-6401的销售额突破10万元。他付清欠账,将余钱继续投向广告,4个月后,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这是史玉柱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又陆继开发出M-6402、M-6403、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其中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1993年销售额即达到3.6亿元。巨人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关注史玉柱,其次是他敢于豪赌的营销奇迹。1991年4月,史玉柱带着100多名员工来到珠海,注册成立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巨人集团的前身)。但是刚刚把企业做大的史玉柱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其M-6402系列产品受到了来自香港金山电脑的强烈冲击。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他又做了一次大胆的豪赌——向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发出邀请,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史玉柱为他们报销路费,让他们前来珠海参加巨人汉卡的全国订货会。史玉柱以几十万元的代价,吸引了全国200多家大大小小的软件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不但订了货,还组成了巨人汉卡的营销网络。1991年,巨人汉卡的销量一跃成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1000多万元。1992年,巨人集团的资本超过1亿元,史玉柱迎来第一个事业高峰。1994年8月,在国外软件大举进军中国,抢走汉卡的市场份额、侵占其生存空间之后,史玉柱把目光转向保健品,斥资1.2亿元开发全新产品——脑黄金。他采用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狂轰滥炸式的广告策略加之渠道建设,让脑黄金在中国人中家喻户晓。1998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又先后推出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再次创造了保健品销售的市场神话。关注史玉柱,其三是他在狂热扩张的失误之后竟能再度崛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史玉柱意气风发地决心在美丽的珠海盖中国第一高楼,这栋原本18层的设计嗖然间被拔高到70层,虽然当时他手里揣着的钱仅仅能为这栋楼打桩。大厦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申请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持。当史玉柱把生产和广告促销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厦时,巨人大厦便抽干了巨人产业的血。“当我真正感到无力回天时,就完全放松了!”这也是史玉柱,没有其他人在负债2.5亿元时还能避免崩溃。当时的史玉柱无力回天,但是,他的核心干部竟然没有一个人因此离开。史玉柱在忠诚团队的支持下,依靠脑白金东山再起。2001年,还完欠债之后,史玉柱又带领他的团队,开始进军网络游戏领域。在绝大多数行业专家、有关媒体不太看好的大环境下,2005年4月18日,史玉柱突然在上海宣布了巨人投资的新项目----网络游戏《征途》。史玉柱如法炮制了保健品的推广方式,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将《征途》送进了县、乡、镇。《征途》官方称,截至2007年5月27日晚,同时在线的人数突破100万,成为全球第三款同时在线超过100万人的网络游戏。关注史玉柱,其四是他宣称退休前只干网络游戏这一件事。从几千元起家到荣登《福布斯》大陆富豪榜,顷刻间财富灰飞烟灭,沦落为负债2.5亿元的“中国首穷”,到凭脑白金“咸鱼翻身”,到踏上网游征途成功赴美上市,再到与五粮液合作推出世界第一款功能名酒----五粮液黄金洒,史玉柱在商业界的经历堪称传奇。他今后还会出何奇招?面对记者的询问,他说他已经从保健品那边的管理退了下来,在今后全力以赴做好网络游戏,他“必须少睡觉,牺牲休息,玩命干,把公司做大做强。”2009年1月13日,史玉柱在上海宣布,将推出名为“赢在巨人”的网游创业平台。“赢在巨人”计划是巨人网络推出的中国网络游戏业第一个天使投资,旨在帮助那些创意丰富、才华出众,但尚不具备独立创业条件的年轻创业者们。关注史玉柱,其五是他对工作伙伴的尊重和回报。史玉柱可能是中国最能挑逗起人好奇心的商人。关于他的猜测和传言四处传播,有人说他至今仍然和他的大家族住在一起。当年巨人危机,他的大多数下属却拒绝离开。直到今天,巨人的高层管理团队,除了财务总监和研发系统的高层之外,都是跟随他多年的旧部。史玉柱如何能够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不离不弃?他自己的回答是,他一直在内心深处尊重他的工作伙伴,而且,他总会让每个员工都分享到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给他们的回报,应该大于他们多数人的期望”。关注史玉柱,其六是他在盲目扩张的失误中加深了对组织管理和基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少年得志、轻松拥有巨人集团并因推出汉卡、脑黄金等而名噪一时的史玉柱,终于在建造巨人大厦中遭遇滑铁庐。史玉柱曾经在1994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一段话:这一个阶段我看传记、党史比较多一些,最深的感受是,办一个企业与建立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非常相象,从党史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越看越像。任何群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都必须建立严密的组织。经历了人生最低谷的史玉柱甚至为自己制定了三项“铁律”:第一,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意识,每时每刻提防公司明天会突然垮掉,随时防备最坏的结果;第二,不得盲目冒进,草率进行多元化经营;第三,让企业永远保持充沛的现金流。总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史玉柱都是一个英雄。正如有人概括的那样:他曾经是莘莘学子万分敬仰的创业天才,5年时间内跻身财富榜第8位;也曾是无数企业家引以为戒的失败典型,一夜之间负债2.5亿;而如今他又是一个著名的东山再起者,再次创业成为一个保健巨鳄、网游新锐,身家数百亿的资本家。史玉柱再次崛起的故事,突显出“执著与毅力”的魅力与价值。事业的跌宕起伏、世间的是非议论,唯有敢与苦难作伴的人,才能从跌倒的阴影中爬起来,迈向成功。 参考资料:杨连柱:《史玉柱如是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16308.htmhttp://shiyuzhu.blog.sohu.com/http://news.iresearch.cn/0401/20090706/96695.shtml7、羡慕王石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管理企业与登山不无关系,同样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精神,而登山,更如人生一样,虽时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终会成功。登山是人生的浓缩,之前,因为成功而有机会登山,而我仍需要继续攀登一座峰,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峰。----王石 [王石简介]1951年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毕业。1968年参军,先在徐州呆了半年,然后在新疆做了五年汽车兵,复原到郑州铁路局做锅炉大修车间工人。1974年被推荐上大学,1977年毕业,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程段任工程段技术员。1980年参加某招聘考试,进入广东省外经委,负责招商引资工作。1983年闯荡深圳,第一桶金靠做饲料中介商,通过倒卖玉米赚得300万元。1984年创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览中心,1988年公司改组,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2月辞去总经理职务,现任公司董事长。 羡慕王石,首先是他拥有更易成长和成功的家庭背景。王石的父亲兄弟5人,有3个加入红军,其父母在解放初期就是有一定级别的干部。17岁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去农村插队,而是依照父母的意愿去参军,不能说没有父母的背景;当兵复原到铁路局工作,后被推荐上大学,也不能说没有家庭的因素(那时,王石父亲是郑州铁路局的副局长)。大学毕业后结婚,其岳父和和他的父亲是战友,其中的背景对王石后来的发展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羡慕王石,其次是他从多元经营到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人生经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览中心成立后,王石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1988年的11月,万科参加了深圳威登别墅地块的土地拍卖。拍卖场上,万科经过白热化争夺,终于胜出。这一刻,目前的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最伟大企业之一的万科,就这样懵懂、鲁莽地冲入了房地产行业。万科于1989年完成股份化改造,1991年上市,成为地产大腕中最早完成股份化、完成上市的公司,由此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渠道,拉开了万科万亿市值的征程。羡慕王石,其三是他从不放过自已观念的表达机会,把房地产融入城市文化。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主持人要求现场每一个企业家写下“你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信条”,其他人的答案都是“诚信”,只有王石写的是“社会责任”。曾经,《万科周刊》发了不少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多次被公开发行的刊物转载。王石像一个哲学家一样不断构筑他的概念。他知道哪些概念即将被社会买账,他率先把它描绘出来,例如“重建行业秩序和公信力”,“新住宅运动”和“关注普通人”。羡慕王石,其四是他坐着热气球升空、为摩托罗拉做广告,登顶世界最高峰,“运动加商务”的新理念把富人精神的“洋务运动”推到新高度的潇洒。王石无疑是当今中国商界最耀眼的明星。有好事者调侃地以《史记.货殖列传.王石传》为题写道:“石好登山,每出,必耗资百万,尽兴而止。其人又好自传,开博客,书其事,图其影,以为宣传,纵行小善,必勒石以记,其好名如斯。好事者奉为偶像,附于其门下者多矣。”羡慕王石,其五是他所秉持的不行贿原则,这是他对市场正义近乎苛刻的坚守和追求,是他给万科,甚至中国市场经济最好的贡献。正如王石所说:“没有摩擦就没有王石的价值。万科秉持道理与管理的底线原则:不行贿、制度化、团队化、简单化。从道德层面来说,万科的不行贿原则确实可能在和一种社会氛围对抗,但我们坚持‘假定的善意’,也要时刻提醒员工,这个社会应该扬什么,抑什么。”羡慕王石,其六是他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能放手将企业交给职业团队去管理。王石一年中有近1/3的时间在外登山、跳伞,玩极限运动等,由此有股民批评他“不务正业”。“不要把我当个工头来要求!不要这样要求一个董事长。”王石大力反击“不负责任说”、“不务正业说”,“作为董事长要扮演三种角色,在决策上要确定公司的方向;第二是决策监督;第三,有责任去培养新人。如果一旦王石离开万科,万科就稀里哗啦,那这就是一个病态的企业。”深感遗憾的是,被称之为成熟的“社会活动家”的王石,在去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的表现令国人遗憾,我心黯然。笔不由已,再次转录《史记.货殖列传.王石传》之语:“石迫其势,痛捐二百万文以为赈,又厌善捐者过其右,乃言于众曰:“灾者,常态也,我尝语仆从,人捐十文可也,多捐则负担重矣。”闻者哗然,或责以义,石强辩于其博客,不逞,遂闭其言路,不纳众人。舆论一时汹汹,至有嗤石为“王十”者。”愿我至今依然尊重的王石和他的万科,一路走好。 参考资料:王石、缪川:《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99576.htmhttp://blog.sina.com.cn/wangshi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806/0602_2201_573364.shtmlhttp://education.cqnews.net/px/mfst/200910/t20091016_3672151.htmhttp://xa.focus.cn/news/2009-10-12/770700.html8、理解严介和做企业心态要好,有人要捅你一刀,只要不捅心上就行,要有承受力,要大步流星走去,对企业的整个过程把握得住,该放就放,该收就收,该加速就加速,该死亡就死亡。这样才能完成以社会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的社会使命。----严介和 [严介和简介]1960年生,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1986年,通过公开的才智竞标相继租赁3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1992年,注册成立淮安引江建筑工程公司,任董事长,并以亏损5万元不如亏损8万元而敲开了高速公路的大门,掘得了第一桶金800万元;1993年,他跻身沪宁高速公路建设,此后又参加京沪高速、南京新机场高速、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和南京地铁等工程建设;1996年注册成立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旗下企业拥有工程、工业、投资三大板块,下辖苏商、沪商、粤商、渝商、京商、龙商六大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10强。2005年,严介和以身价125亿元位居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第二位。现任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如今的严介和,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他创建了目前中国惟一一家专为企业诊疗的机构----华佗CEO论箭组委会。 理解严介和,首先要感悟他的哲商或曰哲人企业家的气度。严介和是国内极富争议的人物,被媒体冠以“黑马富豪”、“中国第一狂人”,称他为“思想深邃、理念新睿、语言精粹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企业大家”。例如:“优秀的往往是简单的”,“一流的成功人士只做人不做事,二流的成功人士先做人再做事,三流的成功人士先做事后做人”,“干大事从来不要脸”,“在委屈中平衡,在虚怀中充实”,“企业是做出来的,不是读出来的”,“机遇是‘想’出来的,不是‘忙’出来的”,“心胸有多大,人才有多强”,“当好奴才,才能当好总裁”......理解严介和,其次要感悟他做企业的轻松和自如。严介和有这样一则“酒后箴言”:“讲企业如数家珍,做企业行云流水,站着是一座山,倒下是一座碑。”在他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做企业的风格:“想:壮志凌云;做:脚踏实地”,“企业家应具备五大行为风格:塑造亦儒亦商的文化品格;追求卓越的心理素质;崇尚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在三百六十度方位交朋友;绝妙生存时代的自我完善”,正是他“自信而不自傲、果断而不武断、自尊而不自负、严谨而不拘谨、知足而不满足”的胸怀,才能轻松自如地并购重组70余家国有企业,跨越18个行业,创下了中国打包重组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的鼻祖”。理解严介和,其三要感悟他的“胸怀决定格局”的企业智慧。在严介和看来,“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心胸决定格局”,“我二十几岁就是国有企业的一把手了。我曾从教、从政10年,做官商领袖10年、私营老板10年,历任国有、外资、上市企业掌门,先后成就了上百家企业,收购、重组、整合过几十家倒闭、破产、停产的国有企业,横跨数十个产业。在我做过的上百家企业中,没有一家在我手里倒闭的,而且这些企业在我接手时绝大部分都是濒临倒闭的,经我操刀后起死回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理解严介和,其四要感悟他对人才的尊重和热爱。“把企业做美,把企业做成大家的”,“血浓于水,但水纯于血”,“高端要胸怀,中管看德行,基层凭才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六分人才,八分使用,十分待遇”,“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贡献;讲道德更讲风格”,“对待孩子要像对待员工一样,对待员工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理解严介和,其五要感悟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为人处事的精辟认知。“任何人、任何家庭、任何企业、任何城市乃至任何社会都是先私而后公的,没有私就谈不上公。大私则公,私到深处必为公”,“有名有利,方可为淡泊名利;无名无利,讲淡泊名利,那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安慰”,“爱财的君子们取之有道呀!爱财的本来就是君子,不爱财的往往是小人”,“45度做事,90度做人,180度处事,360度处人”,“企业家的成长要经受五种磨砺:在委屈中平衡;在妥协中前行;在虚怀中充实;在放弃中收获;在谦卑中完善”。理解严介和,其六要感悟他对企业管理真谛的准确把握。严介和认为,“围绕钞票运转的人是‘老板’,围绕企业运转的人是‘资本家’,围绕整个社会运转的人是‘企业家’”,“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不管事,二流的企业家既管人又管事,三流的管事不管人。所谓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管好自己的同时,再管好自己该管的那么几个人,其他的都根本和我没有关系。因为企业的企是人字头加一个停止的止,离开了人就停止了”,“企业家要扮演好六种角色:企业战略的执行者;企业文化的传承者;企业变革的推动者;沟通平台的构建者;管理效益的承载者;团队力量的凝聚者”,“大事要严,小事要和;对己要严,对人要和;严是做人的脊梁,和是做事的锦囊;严是以不变应万变,和是以万变应不变;严的时候要有包容心,要容得下和;和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要不失严”。无疑,时代需要更多的像严介和这样的哲人企业家!面对睿智的严介和,我无从下笔,最后还是引用他的一段话赠送大家:“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都是富而不贵,所谓‘脑袋空空,口袋满满’,缺乏思想,缺乏商业哲学,本身素质急需提高。” 参考资料:陆元彬策划、执笔:《严介和新论语》五部曲,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06.htm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826/02103032204.shtmlhttp://www.jxnews.com.cn/xxrb/system/2009/10/16/011224599.shtml9、分享俞敏洪当你是地平线上一棵草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即使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甚至从你身上踩过,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为你是一棵树!----俞敏洪 [俞敏洪简介]1962年10月15日生,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1985年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俞敏洪创办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随着新东方的发展,俞敏洪成为中国著名的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推动了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俞敏洪身价暴涨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分享俞敏洪,首先是他无奈而又勇敢地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能留校北大,不知是多少北大才子的梦想,但宣称“我这辈子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可以离开讲台”的俞敏洪却在受到学校处分后果断地选择了离开,因为他深深地懂得,“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应该尽可能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有些人一生没有辉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辉煌,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正因为如此,北大少了个教师匠,中国多了个教育专家、“留学之父”和企业家。分享俞敏洪,其二是他做事目标明确并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俞敏洪做事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生命中的三件事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好处。第一件是我的高考,目标明确:要上大学,......终于进了北大;第二件是我背单词,目标明确: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我开始一个一个单词背,......最后我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第三件事是我做新东方,目标明确:要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分享俞敏洪,其三是他的学以至用的执著和坚持。对于一名知识分子来说,往往脸皮是很薄的,可俞敏洪不同,他敢于自我调侃,“你说我是猪,不对,其实我连猪都不如。”在专业领域,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要引人敬意,就要研究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你是最顶尖的,至少是中国前10名,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有话说,有事情可作。我俞敏洪原来想成为中国研究英语的前100名,但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背单词,用1年的时间背诵了一本英文词典,成为中国单词专家,现在我出版的红宝书系列:从初中到GRE词汇有十几本,年销量100万册,稿费比我正式工作都高的多。”分享俞敏洪,其四是他不自卑、不气馁,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俞敏洪高考三年才上大学,而且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时还得了一场肺结核休学一年。在多数人眼里,他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也是一片真空。“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当老师后又因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挨了个处分。面对这一切,他选择了自强,并成就了大业。分享俞敏洪,其五是他的从小练就的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他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道:“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四年。......又过了十年,......我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分享俞敏洪,其六是他以对待爱情的态度造就了他独具魅力的正在走向坚实的企业管理。1986年3月的一天傍晚,俞敏洪在图书馆遇到一个阅读原版拜伦诗集的美丽女生晓杨。在知道她已有男朋友之后,他并没有放弃暗恋,他发誓要把晓杨追到手。于是,他花了半年时间,将拜伦诗集倒背如流,还为晓杨写了几百首英文诗。一个黄昏,俞敏洪将晓杨约到未名湖畔,站在她的面前,优雅地背诵着晓杨痴迷的拜伦诗歌,朗诵着写给她的诗歌。几年后,晓杨成了俞敏洪的妻子。新东方在发展中如同许多企业一样,也经历了一次次充满激荡甚至残酷的“内斗”和内耗,在学习中成长和成熟的俞敏洪,在推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正在依靠正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流程,依靠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与新东方文化逐渐突破了“快速扩张,管理失范”的怪圈。一个以教育产业化为目标的现代企业集团正在伟大的东方崛起。 参考资料:刘国云、宗雪萍:《激情俞敏洪》,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5395.htmhttp://blog.qq.com/qzone/622005005/1254315387.htm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10/19/content_12267755.htm10、感悟张瑞敏规定不高或者管理不严,很容易导致企业竞争力不足,要想参加国际竞争,就一定要加强管理,尽可能多地整合企业拥有的资源,强化竞争力。如果你好我好,看上去似乎不错,但是企业倒闭了,对职工的“关照”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张瑞敏 [张瑞敏简介]1949年1月5日生,山东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4年,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他确立了“名牌战略”,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已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7年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张瑞敏现任海尔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感悟张瑞敏,首先是他将干部责任制真正落实在企业实践中,造就了一大批执行力极强的干部队伍。在张瑞敏看来,“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所以,管理“就是行动”,“就是树立榜样”,干部对待问题“要100%地落实责任,即‘见数也见人’的原则。每个1%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100%的责任,100%的责任人。”干部的目标就是“做超级领导”,即干部的领导水平要达到“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能够正常工作。形成有活力的员工,有合力的组织。”正因为如此,张瑞敏始终告诫自己的干部团队:“部下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是你的责任。”感悟张瑞敏,其次是他把质量问题上升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张瑞敏认为,“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我们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设备不好是人不好;零部件不合格是人不合格;我们所有发展不起来的问题都是思路问题,不是缺人是缺思路”,当年他率领员工砸掉76台质量不合格冰箱的事件就是一个里程碑。从那天起,“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质量一次就做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不仅成了海尔最闪亮的口号,更是最坚决的行动。感悟张瑞敏,其三是他“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在张瑞敏眼里,“海尔人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要效果,不要借口”。他在出席海尔的各项会议时,总爱讲的一句话是“海尔的今天离破产永远只有一天”,他经常强调在信息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时代,海尔必须“以变制变”,“居危思进”,正因为如此,他始终认为,作为企业员工尤其是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管理理念、生产模式、营销手段等方面不断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只有不断挑战自我,“自以为非”,才能保证企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感悟张瑞敏,其四是他以市场论英雄的真理性判断。“先市场后工厂”,“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有价值的定单是企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企业要发展必须有定单而且是有价值的定单”,“用户的钞票才是企业的选票,用户的口碑才是企业的金杯”,“用户的签字才是有效的签字”,“只有真正实现了问题清零和买断损失,才能卖出有价值的定单”,“每个中高级管理人员只有自己先找到市场才能找到市场中竞争的方向”,“没有定单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工资”,“没有市场定单的管理者就是不要管理的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员工就是不干工作的员工,责任不在员工身上,而在于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工作就是无效工作”,“最好的流程是离客户最短的流程”,“要给用户意想不到的惊喜”。感悟张瑞敏,其五是他所缔造的基于简单、严格、流程、细致,富有极强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在海尔,一切都是那么复杂,又是那么简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工作要简化,不要简单化”,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正因为要求很简单,才有了张瑞敏震憾人心的至理名言:“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张瑞敏就是这样,在海尔扮演了“牧师”的角色,通过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最重要的是带去了一套海尔的文化。感悟张瑞敏,其六是他在管理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管理机制。从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从“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到目前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共做了解个案例,涉及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库。信息化时代,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着力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被管理界称为是“海尔的信息化革命。”当然,感悟张瑞敏,我也有诸多担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张瑞敏后的海尔朝何处去? 参考资料:孙健:《海尔的管理模式》,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http://baike.baidu.com/view/28167.htm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5/23156795739.s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bb690100e7eh.html?tj=1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9-09/28/content_8160582_7.htm

相关文章:

  • 独家专访:美容 你还只停留在表面吗
  • Two-face Sheepskin Keep Incredible Comfort
  • 道康企业 积极进取 团结奋进
  • 替夫征战 杜鹃不惧美分裂

查看关键字为: 财经人物 的文章
原文地址:http://elandbliss.blog.bokee.net/bloggermodule/blog_viewblog.do?id=639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