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十字架3橙光: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88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1:20:36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6-07 20:37  第114首
  
   悼 诗
  
   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作者介绍]
  
   李煜共有2个儿子,长子仲寓,次子仲宣,均为娥皇所生。
  
   尤其是次子仲宣,非常聪慧,大概是继承了父母的双重优点,深得李煜夫妻的宠爱。
  
   史书上这样描述次子仲宣:
  
   “三岁诵《孝经》,不遗一字,宫中燕侍,合礼如在朝廷,昭惠后尤爱之。”
  
   三岁时能一字不遗地背诵《孝经》,宫中举行宴会(“燕”同“宴”)时,对人特别有礼貌,像在朝廷上一样,娥皇非常喜爱。(昭惠为娥皇死后谥号)
  
   还有:“时听奏乐,必振袂击节,咸中律度。工人试中变其曲,王辍止之曰:‘非前曲也’。”
  
   演奏音乐时,能击掌合拍,如果演奏者当中变换曲目,他能听出来。
  
   这样的神童,做父母的该多喜欢!
  
   可是,祸不单行,娥皇病后,将仲宣暂托别人抚养,在一次意外中,仲宣受到了巨大惊吓,几天后就死了。
  
   受了什么惊吓?
  
   书上说:“一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灯为猫触堕地,划然作声,仲宣因惊癎(xian2)得疾,竟卒。”
  
   此时正值娥皇病重期间,次子的突然离逝,有如晴天霹雳,雪上再加霜,李煜有些不堪重负。
  
   丧子这种事,不是人人都能经得住,铁打的人也会让你变成泥。像李煜这样仁厚细腻的人,对儿子的爱可能会超过娥皇。
  
   这首诗,可以看出李煜心中的痛。
  
  [本诗简析]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嗟(jie1):叹息。
   “永念难消释”,李煜还沉浸在丧子的巨大悲痛中。
   “孤怀痛自嗟”,当时娥皇正病重,也许暂时还不敢告诉她,这种痛只有自己单独承受。何况当时南唐正在受到北宋的威胁,对于一个只有28岁的皇帝来说,已经很难了,国破家亡啊。
   现在28岁的人,未必有李煜这般的承受力。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李煜的次子仲宣死于公元964年10月,正值秋季。
   再遇上秋雨不停,更引起了李煜的愁苦,“寂寞”与上句的“孤怀”一样,没有了娥皇在身边,这种苦自己很难排遣。
   病了。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
  
   咽绝:2种解释,一是气绝,形容呼吸困难。一是咽喉肿痛。前一种更贴切。
   濛:同“蒙”,遮盖。
   悲痛欲绝的李煜风前沉思,思什么?思念自己的儿子就像风一样,一瞬即逝。或想着自己的恶运,感觉老天不公。
   儿亡妻病,还有北宋的威胁,心力交瘁的李煜双眼恍惚,将要崩溃。
   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人父为人母时才有体会。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空王:佛教语,对佛的尊称。佛家以为世界皆空。
   第1次读这首诗时,就喜欢这2句。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能量应对巨大的打击,那就是无能为力,况且这种打击,后续可能会更大,惧怕惘然的心态,只剩下祈祷。
   这就是人的无奈。也许是佛教得以存在的原因。
  
   最后这2句,我们知道了李煜的苦。
  
   解析完毕。
  
   ====================================
  
   如果李煜有武则天般的狠心,也许就不会写这首诗,相对来说,李煜还是宅心仁厚。
  
   ====================================
  
   当时在李煜心中,诗与词还是有分工,欢快时喜欢用词,悲痛时喜欢写诗。
  
   虽然以后他大量用词诉愁。
  
   ====================================
  
   李煜亲自为自己的儿子写了墓志铭:
  
   呜呼!庭兰伊何?方春而零;掌珠伊何?在玩而倾。珠沉媚泽,兰陨芳馨。人犹沮恨,我若为情。萧萧极野,寂寂重扃。与子长诀,挥涕吞声。噫嘻哀哉!
   (伊何:如何。 沉:消失。 犹:还。 扃(jiong1):门,在这里指坟墓中的门。 噫嘻:叹词)
   (把自己的儿子比喻成“庭兰”和“掌珠”)
  
   ====================================
  
   一个28岁青年的苦:
  
   悼 诗
  
   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