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版赵敏最好看:专病论治脾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2:36

1、调肝清湿而制吞酸

刘某47岁病例号:1556

因胃脘痛、吞酸3年。于1962年6月15日来院诊治。患者于3年前偶有胃脘隐痛,继而吞酸,每月发作几次。但今年以来由于情志不畅,发作频繁,约2~3天便犯病1次,在饭后1~2小时感胃脘部不适,伴烧灼感,痞胀,多矢气,口不干,饮食喜热,睡眠不佳,大便干燥,小溲黄少,遇寒则重。服西医碱性药物,症状暂时缓解。

检查:体胖,血压100彻毫米汞柱。胃液分析酸度增高,X钡餐造影,呈慢性炎症改变,未发现溃疡灶。苔薄淡昔 瞌汩细麓

诊断:慢性胃炎

辨证: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治法:调肝和胃清利湿热处方:藿香梗3克砂仁3克炒苡米24克茯苓12克蒲公英12克扁豆衣12克乌贼骨18克冬瓜皮子各9克广陈皮3克 肉桂3克甘草3克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胃脘痛,吞酸大减。又服7剂仅吞酸发作1次。遂减量续服,原方隔日1剂,共20剂后胃脘痛已除,仅偶有吞酸,但停药3天后,仍有胃脘不适,为善其后,继服原方,隔日1剂,共服47剂,诸症皆除,停药观察3个月,病情稳定。

按语:《四明心法》云:"凡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东垣言其因,河问言其化,然总是木气所致"。因此止酸之治必先调肝。先师专以藿香梗、砂仁、陈皮、茯苓、扁豆衣调肝和胃治其因,又用苡仁、蒲公英清利湿热治其化。方中用了两味特殊药,一佐肉桂之温中助膀胱气化以利湿,二佐冬瓜皮子使湿热由小溲排出体外。调肝和胃,清利湿热,制酸药仅用乌贼骨一味,然治重其因故3年顽固之吞酸得愈,这是先师重视整体治疗的例证。

2、抑木扶土而止脘痛

霍某42岁病例号:2930

胃脘闷胀疼楚1年,于1964年1月24日来院诊治。

患者每于下午及饮食后,胃脘部闷胀疼楚已逾1年,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两腿酸软,全身乏力,时有头痛,心烦寐差,每因劳累过度情绪紧张或饮食不节而加重症情。病后体重减轻5公斤左右。西药治疗2个月未见效果。

检查:精神较差,营养欠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胃液分析胃酸增高,X钡餐造影胃部有炎性灶。苔薄淡黄,脉弦细。

诊断:慢性胃炎辨证:木旺侮土治法:抑木扶土针药并施

处方:竹柴胡24克潞党参9克 茯苓9克 广陈皮3克砂仁3克(打) 吴茱萸3克黄芩3克泽泻3克炒麦芽6克瓦楞子12克(打) 防风3克炒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

针刺双侧足三里,留针30分钟,点刺大椎、右期门、中脘、神门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针刺隔日1次。1周后腹胀明显减轻,但胃脘痛无变化。将原方改为2日1剂,即每日服1次,1剂分2日服,连用2周胃脘痛亦大减,食量增加。再服原方1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大便成形,夜寐好转,共服药28剂。针刺6次而愈。

按语:本例虽见食欲不振,腑不成形,腿软乏力等脾胃虚弱的表现。但先师抓住脘部闷胀、头痛、心烦失眠和脉弦诸般肝郁木旺之证,分析病机,土弱系木旺所侮,故治重抑木以扶土。投竹柴胡,防风来抑木实为独到之处。吴茱萸、黄芩,一热一寒配为药对也具特色,既可疏肝清肝,善解厥阴之滞,又可暖脾和胃,振奋中土健运,专治呕吐吞酸之症。先大便不成形善用泽泻。考泽泻乃甘淡利水渗湿之品,渗去其湿,热随其泄,利其溲而实其便矣。心烦不得眠系心肝不宁所致,重用炒枣仁配以夜交藤(两者均可用到30克)最为切合,因两味均入心肝之经,既养肝又宁心,常收安眠之效。为减轻胃脘负担,改为每日服药1次,1刹分2日服,脘痛遂大减,这也是先师治疗胃病的特色所在。

溃疡病

溃疡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表现上腹部慢性反复发作性、周期性及规律性的疼痛,胃溃疡多在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餐后3-4小时出现,并持续至下次进餐称为空腹痛,常伴暖气、泛酸、恶心、呕吐等消化症状,重者合并呕血、便血。

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因有三,多为情志波动,肝气犯胃,次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再次为气候骤变寒中脾胃。其证分虚实两类,虚者多见牌胃虚寒,实者常为肝气犯胃,其治或温中健脾或琉肝租胃。

先师认为溃疡病,病发在胃,其因在肝,一方面肝郁化火,一方面阴虚肝旺,两者均可侮土而发为溃疡。另外在胃应注意浊阴犯胃,所以先师治溃疡病多用三法:清肝、滋阴、化浊。

1、清肝解郁疗胃脘胀痛

吴某男性45岁病历号:3170

胃脘疼楚,腹部作胀3周,于1956年5月24日来院诊治。

患者胃脘部阵痛已3周,伴有腹部胀满,暖气吞酸,呕吐频作,但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发作时间也无规律。初发时曾有柏油样大便并呕吐咖啡色物。食欲不振,大便干结。2~3日一行,神疲乏力,消化不良症已延续多年。

检查:慢性病容,营养不良,消瘦体型,体重445公斤,血压:112/78毫米汞柱。心音低弱,两肺呼吸音减弱。腹部凹陷,上腹正中有剧烈压痛,反跳痛(一),肝脾未触及。大便化验潜血强阳性,血、尿常规化验无异常。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胃小弯处有25×10厘米大小之龛影。苔黄燥,脉弦大无力。

诊断:胃溃疡病

辨证:脾胃虚弱肝郁化火治法:清肝健牌针药并施处方:浙贝母18克菊花12克蒲公英18克夏枯草12克枳壳45克橘络9克茯苓12克 白芍12克银花18克天花粉21克丝瓜络12克生甘草24克大肠俞、胃俞、肝俞、内关、足三里、上脘、中脘、每次酌取2~3穴,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隔日针刺1次。针药2周后,胃脘痛,腹部胀满,暖气吞酸,均有减轻。食欲增加,大便转润,每日1次。将原方去菊花、枳壳、银花、夏枯草、加党参12克、半夏9克,炒鸡内金6克,续服12剂,针刺同前。胃痛腹胀,暖气吞酸诸症基本消失食量较前增加1倍,精神好转,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脉象较前有力。肝郁渐疏,肝火碍清,改投补中健脾处方如下:潞党参15克云苓15克杜仲12克广陈皮6克丝瓜络12克法夏12克菸术9克蒲公英18克炒麦芽12克炒鸡内金9克甘草24克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针刺同前,隔日1次。继治半后,精神食欲明显好转,食量增加2倍,心音有力。上腹压痛消失,大便潜血转阴,体重增加25公斤。再将原方去法夏、蒲公英、丝瓜络,加浙贝母12克,

巩固疗效,再服8剂后停服汤药及针刺。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每日服2次,每次3克,共服20天,复查X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结果:胃小弯溃疡面完全愈合。

按语:本例初诊,虽有纳差脉虚,神疲形瘦等脾胃虚弱之征,但见暖气吞酸,腹部胀满,呕吐频作,便干苔黄,脉弦且大等肝郁化火之象,属木旺侮土,不宜过早投补,只当清肝解郁为先。先师以蒲公英、夏枯草、菊花清肝火,橘络、丝瓜络、枳壳行气郁,但虑及脾胃之虚,清肝不宜过用,苦寒,行气又恐香燥伤津,故佐银花、浙贝母、花粉既清热又生津。服药两周肝火既清,肝郁得疏,此时再投补中健脾方。以六君子为基础方,以菸术克服白术之燥,用杜仲益火生土。增加健运之力,反佐蒲公英、丝瓜络,兼及肝郁化火之因,药简意深,切中辨证。最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收功而愈胃小弯溃疡。

2、滋阴柔肝止溃疡便血

怡某36岁外宾病历号:01946

反复黑便5~6年,于1962年1月16日来院诊治。

患者近五六年来大便常呈黑色,不成形,日渐疲乏无力,饥饿时胃脘部牵引不适,但无明显痛感。今年曾吐血一次,在医院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有贫血,时有头昏,容易紧张,劳累之后经常失眠。久用西药治疗无效。

检查:红细胞250万/立方毫米,大便潜血强阳性。苔薄白,脉弦数,肝脉尤甚。

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病

辨证:阴虚肝热木旺侮土治法:滋阴柔肝调和脾胃处方:

(1)竹柴胡3克杭白芍12克香附米45克吴萸子45克黄芩45克潞党参12克茯苓12克乌贼骨18克砂仁3克银花9克蒲公英12克炒鸡内金45克甘草3克

(2)三七粉60克,分成100包。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三七粉1包早晚各用白开水兑服。共服10天,黑便及空腹不适感均有减轻。因要回国带回药膏剂,处方如下:

竹柴胡90克 杭白芍180克 香附米90克 吴萸子60克黄芩60克 潞党参240克 茯苓240克 乌贼骨300克砂仁60克 蒲公英300克 广陈皮60克 当归180克何首乌240克地榆炭120克炒枣仁240克冬瓜皮子各300克

上药浓煎以白蜜250克取膏,熬至滴水成珠为度,每日2次,每次用白开水兑服半汤匙。三七粉乃每日2次,每次1包。

后有电影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时带来信件,谓回国后服膏剂及三七粉3个月后住院复查,发现十二指肠溃疡面大为缩小,本国西医甚感惊奇,希望再服药膏剂调治,仍以原药膏方加茜草90克再配1料,三七粉照服,100天后溃疡愈合。按语:本例为阴虚肝热,横逆中焦,迫血妄行,而有黑便及吐血之症,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致血虚而不能上荣于脑则见头昏失眠,血不养肝,木旺侮土,而见空腹时不适感,脉弦数,肝脉尤甚,均为肝热之象,故其治滋阴柔肝,调和脾胃而引血归经。

先师以当归、白芍、何首乌滋阴柔肝,巧配竹柴胡、蒲公英、香附米清肝调气,又有吴茱萸、黄芩之助,使肝热得清。调和脾胃则用健运的党参、茯苓、和胃的陈皮、砂仁、茜草的收敛止血。肝热必兼湿故用冬瓜皮子渗湿,使邪热排出体外。可见先师制方的刚柔相济,清中寓补,补中有渗之新意。特别是在十二指肠溃疡中投用蒲公英、竹柴胡、茜草、冬瓜皮子等均为独特用药。我们在临证中也屡试屡验。

3、温中化浊治胃溃疡病

冯某56岁病例号:40859

胃脘疼痛已逾5年,于1962年2月10日来院诊治。

患者5年多来经常胃脘疼痛,嗳气吐酸,曾经医院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证实为"胃溃疡",但无吐血,便血之象。今年以来疼痛明显加重,引及背腹不适,每日均痛,午后尤甚,常常呕吐后方可缓解。伴有腹胀,纳呆,每日进食量仅150克左右,大便3~4日一行,量少不干,时有浮肿,常感头晕,口中酸苦,素喜热饮,嗜好甜食。

检查:慢性病容,腹稍膨胀,剑突下有压痛,未触及包块。眼睑及胫骨前侧有轻度浮肿,苔周边自中淡黄腻不燥,脉沉弦缓。

诊断:胃溃疡病

辨证:浊阴犯胃 胃失和降治法:温中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制附片6克(先煎30分钟) 川花椒18克

细辛12克 肉桂3克干姜片6克黄柏45克川黄连18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大乌梅3枚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完10剂,胃痛大减,每日大便1次成形,不再呕吐,食欲增进,食量加大到每日250克,浮肿消退。再服7剂胃脘疼痛完全消失。3个半月后,因感冒,胃痛复作,再服原方并加保和丸每次3克,午晚饭后即服,以增进消化吸收功能。服药12剂后胃痛又止,再巩固服7剂,症状全部消失,只是偶感脘部不适,但不觉疼胀,食纳及大便正常。

按语:本例胃脘疼痛,呕吐泛酸,腹胀纳呆,头晕浮肿,均为浊阴犯胃,胃失和降的表现,但苔边白中淡黄腻,脉又沉,脾运不健,故为虚实夹杂,寒热错综之征,临床属难治病证。先师巧投仲景为厥阴吐蛔的乌梅丸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实属独特,扩大了经方的适应范围。我们在临证中治疗溃疡病只要面白不红,苔黄不燥,脉沉不数,学习先师经验,用乌梅丸全方,亦是屡投屡验。

董德懋论治脾胃病经验

董德懋生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著述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董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且与五脏、四肢百骸有密切关系,因此脾胃有病势必影响其他四脏,故提出“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之论断,了解其辨证关系,对提高临床诊治大有帮助。
  脾胃病的证候分类是为了便于辨证论治而分立,临床上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诸方面的病理变化来判断证候,辅以寒热虚实。胃主纳,脾主化。胃纳反常,则病纳减、不能食,胃中嘈杂,或多食善饥;脾化失常,则病食后作胀,或食后思睡。升降反常,胃气不降则为噎、膈、胀、脘痛;胃气不降反升,则为呕吐、呃逆、反胃,病在血分则呕血。脾气不升则脘闷,食后困倦,腹胀腹泻,乏力消瘦;脾气不升反降,则中气下陷而致脱肛、阴挺,内脏下垂,泄泻、大便滑脱不禁等。内湿多由脾虚而生,外湿亦可由外入内伤脾而生;脾阳虚易从寒化,胃热者易从热化,可见寒湿困脾、胃蕴湿热、脾虚阳衰、湿邪内渍,为泄、为饮、为肿,胃滞胀满,邪从燥化,则为“胃家实”。

  董老认为,脾胃贵在健通和畅,脾运宜健,胃纳宜和,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故总结出十种治法运用于临床:①益气用四君子汤;②举陷用补中益气汤;③温中用理中汤或吴茱萸汤、良附丸;④固涩用真人养脏汤、赤石脂禹余粮汤、诃黎勒散;⑤养阴若养胃阴用麦门冬汤、养胃汤,滋脾阴用慎柔养真汤或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⑥理气若行气用加味乌药汤、越鞠丸,降气用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半夏泻心汤;⑦祛湿若芳香化湿用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五加减正气散,苦温燥湿用平胃散、二陈汤,清热利湿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温化水湿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⑧消导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枳术丸;⑨泻下若寒下用诸承气汤、凉膈散,温下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润下用麻子仁丸、济川煎;⑩清热用泻黄散、清胃散、黄芩汤、白头翁汤、玉女煎、左金丸。应用上法必须针对具体病情,单用或数法合用,才能获效。

  对于泄泻,董老分为11种进行证治:寒湿泻用藿香正气散;湿热泻用葛根芩连汤;暑湿泻用六一散,可加玉枢丹;湿泻用胃苓汤;伤食泻用保和丸;脾虚泻用参苓白术散;虚寒泻用附子理中汤;肾泻用四神丸;痛泻用痛泻要方;滑泻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久泻用补中益气汤。对症加减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他的验方“宁胃止痛胶囊”,药用枳实、槟榔、麦芽各30克,砂仁、白蔻仁、厚朴、党参各15克,香附20克,高良姜10克,制成胶囊剂内服。本方为香砂枳术丸合良附丸化裁组成,适于胃脘胀满,脘腹作痛,呃逆嗳气等证,有理气和胃、温中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