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的历史:各种针灸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13:12
   

                  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一种疗法。 ­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人之手足三阳经以及督脉,均上行头部。因此,针刺头部的有关刺激点,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调整脏腑、躯干和四肢的功能。 ­

1.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 ­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 ­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图10-83)。 ­

眉枕线: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图10-83)。 ­

­

(1)运动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图10-84)。 ­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

­

(2)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图10-85)。 ­

­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部、颈顶部疼痛和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

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 ­

(3)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图10-85)。 ­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

(4)晕听区: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

主治: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症。 ­

(5)言语二区:位于顶骨结节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图10-85)。 ­

主治:命令性失语。 ­

(6)言语三区: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

主治:感觉性失语。 ­

(7)运用区:位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图10-85)。 ­

主治:失用症。 ­

(8)足运感区;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的水平线(图10-86)。 ­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 ­

­

(9)视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1厘米,向上引平行平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长线(图10-87)。 ­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

­

(10)平衡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3.5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图10-87)。 ­

主治: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等。 ­

(11)胃区:位于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图10-88)。 ­

­

主治:胃痛及腹部不适等。 ­

(12)胸腔区:位于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引2厘米长直线(图10-88)。 ­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

(13)生殖区:位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图10-88)。 ­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

2.适应范围 ­

头针主要适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此外,还可治疗眩晕、腰腿痛、夜尿 等。目前,在头针治病的基础上又创造的头针麻醉,已经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如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等。 ­

3.操作方法 ­

按照病情刺激区,采用坐位或卧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用26-28号、1.5-2.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用夹持进针法刺入帽状腱膜下,达到该区的应有长度后,要求固定不提插,捻转时用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身左右旋转,每次2-3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捻针时或间隔时都要嘱咐患者或其家属协助活动肢体,加强对患肢功能的锻炼。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两次即可起针,起针后用于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瘫痪病人一般每日或隔日针一次,连续10-15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再开始下一疗程。 ­

4.注意事项 ­

(1)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进行头针治疗。 ­

(2)如患者并发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

(3)由于捻转时间较长,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以防止晕针。 ­

(4)头部针刺易于出血,起针时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并注意局部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

                   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 ­

(一)耳廓表面解剖 ­

­

1. ­

2. ­

3. ­

4. ­

5.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 ­

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

7.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

8. ­

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

10.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

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

12.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 ­

13.耳垂: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 ­

14.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

15.耳甲腔: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

16.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为耳屏所遮盖处。 ­

(二)耳穴的分布 ­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一般说来,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图10-81,82)。 ­

­

­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 ­

解剖分部穴名定位主治耳轮脚膈在耳轮脚上呃逆、黄疸耳轮部直肠下段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便秘、脱肛、里急后重尿道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尿频、尿急、遗尿外生殖器在与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处阳痿等外生殖器病症耳尖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尖端处目赤肿痛、发热、高血压耳舟部指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相应部位疾病腕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肩与屏上切迹同一水平线的耳舟部肘与腕与肩穴之间锁骨在尾轮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偏耳轮尾处肩关节在肩与锁骨穴之间对上耳脚轮部趾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相应部位疾病踝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膝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对下耳脚轮部臀 ­

坐骨对耳轮下脚外1/2处 ­

对耳轮下脚内1/2处相应部位疾病交感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消化、循环系统疾病对耳轮部腹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腹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痛经等。胸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胸、胁部病症颈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落枕、颈部扭伤、瘿气脊椎对耳轮的耳腔缘相当于脊柱,在直肠下段和肩关节同水平处分别作两条分界线,将脊柱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别为腰骶椎、胸椎和颈椎。相应部位疾病三角窝子宫(精宫)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痛经、带下、不孕、阳痿、遗精神门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下、中1/3交界处失眠、多梦、烦躁盆腔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盆腔炎、腰痛耳屏部外鼻在耳屏外侧的中央鼻疗、鼻渊咽喉在耳屏内侧面,与外耳道口相对处咽喉肿痛内鼻在耳屏内侧面,咽喉的下方鼻渊、感冒屏尖在耳屏上部外侧缘炎症、痛症肾上腺在耳屏下部外侧缘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气喘高血压点在肾上腺与目穴中点稍前高血压屏轮切迹脑干在屏轮切迹正中处头痛、眩晕对耳屏部平喘(腮腺)在对耳屏的尖端哮喘、咳嗽、痄腮脑点在对耳屏上缘,脑干与平喘穴连线的中点遗尿、崩漏、失眠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失眠、多梦、炎症、痛症睾丸(卵巢)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皮质下穴的一部分生殖系统疾病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神经系统病、皮肤病、昏厥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头痛、头昏太阳在对耳屏外侧面,枕与额穴之间偏头痛耳轮脚周围食道在耳轮脚下方内2/3处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处1/3处恶心、呕吐胃在耳轮脚消失处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十二指肠在耳轮脚上方处1/3处胃痛、呕吐小肠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消化道病、心悸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痢疾、腹泻、便秘阑尾在大肠与小肠之间肠痈屏间切迹目1在屏间切迹前下方青光眼目2在屏间切迹后下方近视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底部生殖系统病妇科病耳甲艇部膀胱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淋证、癃闭、遗尿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泌尿、生殖、妇科、腰痛、耳鸣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胰腺炎、糖尿病、胆病肝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眼病、胁痛脾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脾胃病、血症耳甲腔部口在耳甲腔、紧靠外耳道口的后壁面瘫、口腔溃疡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心悸、癔病等肺心穴的上下外三面肺系病、皮肤病气管在口与心穴之间咳喘三焦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便秘、浮肿耳垂部牙痛点1在耳垂1区的外下角牙痛、拔牙止痛牙痛点2在耳垂4区的中央上颌在耳垂3区正中处牙痛、下颌关节痛下颌在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心眼在耳垂5区的中央眼病面颊在耳垂5、6区交界线的周围面瘫、三叉神经痛内耳在耳垂6区正中稍上方耳鸣、耳、听力减退扁桃体在耳垂8区正中乳蛾耳廓背面降压沟在耻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高血压上耳背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腰背痛、皮肤病、坐骨神经痛中耳背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下耳背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耳背部耳迷根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 ­

(四)耳针的应用 ­

耳针除了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以外,还应用于辅助诊断及针刺麻醉。这里主要介绍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表10-21) ­

1.选穴处方原则 ­

(1)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肠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 ­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时,“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

(3)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 ­

2.操作方法 ­

(1)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后,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有压痛处即为反应点。亦可用测定耳部皮肤电阻(耳穴探测仪)的方法,其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 ­

(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脱碘。 ­

(3)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目前临床多用磁石、菜籽、冰片、王不留行等作压迫刺激。 ­

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热胀感;少数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经络线放射结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 ­

(4)留针:毫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 ­

(5)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 ­

(6)疗程: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休息几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

3.注意事项: ­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的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部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 ­

(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

­腕踝针疗法

­分区与主治病症|进针点及其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

  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病症: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

    2区:躯体前面的两旁(1区的两侧),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侧腹部。­

  主治病症:后牙痛、哮喘、胸胁痛等。­

    3区:躯体前面的外缘(2区的外缘),范围狭窄。包括沿耳郭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主治病症:颞浅动脉痛,沿腋前缘垂直线部位的胸痛或腹痛(本区病症较少)。­

    4区:躯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腋窝垂直向下的区域。­

    主治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腋中线部位的胸腹痛。­

    5区:躯体后面的两旁(与2区相对),包括头、颈后外侧、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主治病症:颈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侧腰痛等。­

    6区: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项部、脊柱部、骶尾部、肛门等。­

    主治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外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前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膈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各区加“上”字,横膈线以下各区加“下”字。如上1区、下1区,以此类推,用称各区。­

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踝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腕与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1)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内关、外关)一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

    位置: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觉凹陷处。­

    适应证:前额部、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眩晕、盗汗、失眠、郁证、癫痫等。­

     上2:­

    位置: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 2区病证,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等。­

     上3:­

    位置:靠桡动脉外侧。­

    适应证:治疗上 3区病症,如高血压、胸痛等。­

     上4:­

    位置: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适应证:治疗上 4区病症,如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胸痛等。­

     上5:­

    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

    适应证:治疗上 5区病症,如后颞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

     上6:­

    位置:小指侧尺骨缘背。­

    适应证:治疗上 6区病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踝部进针点,共有六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相当悬钟、三阴交)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

    位置:靠跟腱内缘。­

    适应证:治疗下 1区病症,如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

    位置: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适应证:治疗下 2区病症,如胁痛、侧腹痛、过敏性肠炎。­

     下3:­

    位置:胫骨前缘向内1cm处。­

    适应证:治疗下 3区病症,如膝关节痛等。­

     下4:­

    位置: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适应证:治疗下 4区病症,如股四头肌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趾关节痛。­

     下5:­

    位置:在外侧面中央。­

    适应证:治疗下 5区病症,如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

    位置:靠跟腱外缘­

    适应证:治疗下 6区病症,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脚前掌趾痛。­

  操作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痠、麻、胀、沉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

    针刺沿皮下浅表层进达一定深度后留针20-30min,不做捻转提插。一般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急症可每日一次。­

    选进针点时:对局部病症,选病症所在的同侧分区的进针点,对全身性病症,如失眠、盗汗等可选两侧相应进针点。­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一般应不同,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

    (2)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

­火针疗法

­针具|操作方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医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的经验,可以参考。­

 

    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

  针具­

  一般用较粗的不锈钢针,如圆利针或24号2寸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及用钨合金所制的火针等。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并易于掌握针刺深度,三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痣、疣的治疗。­

   操作方法­

  1.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候进行严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适应范围­

  火针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萎、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

  注意事项­

  1.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针灸大成·火针》说:“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针。­

  2.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

  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发热的病症,不宜用火针。­

  5.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6.针孔处理:如果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若针刺4—5分深,针刺后用消毒纱布贴敷,用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

­

­穴位埋线疗法

­器材和穴位选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术后反应­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哮喘、胃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

 

  器材和穴位选择­

  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埋线针是坚韧特制的金属钩针,长约12——15cm,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开法需备尖头手术刀片、手术刀柄、三角缝针等。­

  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一次。­

  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倒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

  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cm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一般约1cm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左手即将血管钳松开,右手持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三角针埋线法:在距离穴位两侧1-2cm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

  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一次。­

  (3)切开埋线法: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用刀尖刺开皮肤(0.5-1.0cm),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敏感点按摩数秒钟,休息1-2min。然后用0.5-1.0cm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6)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术后反应­

  1 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于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h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度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2 异常反应:­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能伴有发烧。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了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拇指不能背屈。如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

­

­

­挑刺疗法

­挑刺用具| 部位选择| 适应证和部位选择| 挑刺方法| 注意事项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由我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临床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挑刺用具­

    1、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亦可用牙科用的器械改制成锋利的三棱针样长约10厘米的挑治针,还可用眼科“角膜钩”改制成“钩状挑治针。”­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胶布等。­

  部位选择­

    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作出临床诊断,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灵枢·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阳性反应现象。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3.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运用“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4.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手磨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四种选穴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适应证和部位选择­

    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可于颈项部、颞部选穴或选择敏感点;偏头痛、额神经痛、感冒、眼病、热性病,可于颈项部和颞部、额部选穴或敏感点;头晕、眼病、发热、小儿抽搐,可于项部、额部和眼区选穴或敏感点;眼病,于风池穴和眼区周围选穴和点。­

    急性结膜炎、眼底或视网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风池穴附近和眼区周围部选区敏感点;颈淋巴结结核,可于颈部选穴或选点。­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结喉附近及颈部选取敏感点;胸痛、肋间神经痛、感冒,可于任脉选穴或敏感点,亦可于相应背俞穴选穴或选点。­

    热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神经痛、膀胱炎、月经不调,可循经选穴或按以痛为腧、脊髓神经分布、敏感点几种取穴原则综合取穴。­

    上肢部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疾病,于颈椎部选穴选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方法相结合,选取部位或敏感点。下肢部的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于腰骶部选穴或敏感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点)方法结合应用。­

    疳积,于鱼际部选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选取四缝或脾俞、胃俞。­

  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0.2-0.3cm皮肤,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根,以挑尽为止。术后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也可先用0.5%盐酸普鲁卡因打一皮丘,用手术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将挑针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用刀割断。术后处置同上。­

  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

­

­电针疗法

­电针器的选择|操作方法|电针的选穴|脉冲电流的作用|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的优点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能比较正确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器的种类较多,目前较常见的有蜂鸣式电针器、电子管电针器、半导体电针器等数种。它采用振荡发生器,输出接近人体生物电的低频脉冲电流,既可做电针,又可用点状电极或板状电极直接放在穴位或患部进行治疗。电针器以具有刺激量大,安全,可用于电池,不受电源限制,耗电省,体积小,携带方便,耐震,无噪声者为佳。­

  操作方法­

  电针的用针除用不锈钢外,也可用银特制。一般选用26-28号粗细的毫针。­

  电针仪器在使用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把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通电和断电时应注意要逐渐加大或减小电流强度,以免给病员造成突然的刺激。临床治疗,一般针刺穴位有了治疗所需的"得气"感应后(神志失常、知觉麻木、小儿患者例外),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度,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接两支针柄),然后拨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5-20分钟左右,针刺麻醉可持续更长时间。如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 l-2分钟后再行通电。如果病情只需用一个穴位,可把一根导线接在针柄上,另一根导线接在一块约25厘米大小的薄铝板上,外包几层湿纱布,平放在离针稍远的皮肤上,用带子固定。这样,针刺部位的电刺激感应很明显,作用较集中,而铝板部位因电流分散,感应微弱,作用很小。­

  电针的选穴­

  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l-3对穴位(即是用l-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则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例如:­

  头面部:听会,翳风(面神经);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浆(三叉神经)。­

  上肢部:颈夹脊6-7,天鼎(臂丛);青灵、小海(尺神经);手五里、曲池(桡神经);曲泽、郄门(正中神经)。­

  下肢部:环跳、殷门(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冲门(股神经)。­

  腰骶部:气海俞(腰神经);八髎(骶神经)。­

  穴位的配对:一般根据受损部位的神经支配。例如:(1)面神经麻痹,取听会或翳风为主穴,额部配阳白,颧部配颧髎,口角配地仓,眼睑配瞳子髎。(2)上肢瘫痪,以天鼎或缺盆为主穴,三角肌配肩髎或臑上,肱三头肌配臑会,肱二头肌配天府一;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里或四渎。(3)下肢瘫痪,股前部以冲门或外阴廉为主,加配髀关或箕门;臀、腿后部以环跳或秩边为主,小腿后面配委中,小腿外侧配阳陵泉。在针刺主穴和配穴时,最好针感能达到疾病部位后,再接通电针器一。­

  脉冲电流的作用­

  人体组织是由水分、无机盐和带电生物胶体组成的复杂的电解质电导体。当一种波型、频率不断变换的脉冲电流作用人体时,组织中的离子会发生定向运动,消除细胞膜极化状态,使离子浓度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组织功能。离子浓度和分布的改变,是脉冲电流治疗作用最基本的电生理基础。低频脉冲电流通过毫针刺激腧穴,具有调整人体功能,加强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的波形、频率不同,其作用亦不同。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或叫高频),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或叫低频),一般是2-5次/秒。有的电针机有连续波(亦叫可调波),可用频率旋扭任意选择疏密波形。有的电针机分别装置密波、疏波、疏密波、断续波等数种波形,临床使用时应据病情选择适当波形。可以提高疗效。­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产生抑制作用。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抑制发生较迟。常用于治疗萎症,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约各1.5秒,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止痛,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疏波。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秒。断续波形,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的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症、瘫痪,也可用作电肌体操训练。­

  锯齿波:是脉冲波幅按锯齿形自动改变的起伏波,每分钟16-20次或20-25次,其频率接近人体的呼吸规律,故可用于刺激膈神经(相当于天鼎穴部)作人工电动呼吸,抢救呼吸衰竭(心脏尚有微弱跳动者),故又称呼吸波。并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等作用。­

  适应范围­

    电针的适应证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症,痹症,痿症,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注意事项­

  1. 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器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 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故须事先告诉病员,让其思想上有所准备,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电针刺激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不要突然加强,以免出现晕厥、弯针、断针等异常现象。­

  3. 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应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在邻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的强度要小些,切不可作强电刺激,以免发生意外。­

  4. 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使用电针,如出现一侧感觉过强,这时可以将左右输出电极对换。对换后,如果原感觉强的变弱,而弱的变强,则这种现象是由于电针器输出电流的性能所致。如果无变化,这说明是由于针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

  5. 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因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体上。­

  6. 在使用电针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器的输出部分发生故障或导线根部有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7. 毫针经多次使用后,针身容易产生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

­芒针疗法

­针具|治疗特点|针刺方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发麦芒,故称为芒针。­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常用芒针的长度为5.0-8.0寸,也有长度在一尺以上的。芒针操作手法较为复杂,应用前必须练习基本功,掌握人体穴位深部解剖知识。同时,必须严格注意手法操作,做到胆大心细,切勿轻率疏忽。­

    针具­

    芒针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针尖(针芒):针的前端锋锐部分,应圆利,不宜太锐。­

    针身:针尖和针柄之间。芒针的长短、粗细的不同规格,主要指针身而言。针身应圆滑、粗细均匀。­

    针根:针身与针柄交界的地方。此处要牢固、以防脱落。­

    针柄:在针身之后,一般用铜丝或银丝绕成,呈圆筒状。­

    临床应用时,一般以5.0寸、6.0寸、8.0寸长和26号、28号粗细的芒针用途较多,8.0寸以上的芒针,一般临床应用较少。­

    治疗特点­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节人体脏俯功能的作用。如芒针针刺鸠尾、巨阙穴位、可以调节上焦和全身的功能,治头部,神志方面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针刺中脘则调节中焦与全身的功能,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刺水分、阴交等穴可以治疗下焦疾病。芒针的异常轻巧,利用钢丝的弹性,缓缓按压,以达到进针时最大限度的减轻疼痛或无痛。使良好的感应随着针体移动,有的放矢的达到有关部位。如对气海穴施用不同刺法和手法,可使感应上行或下行;对秩边穴用不同手法,变换针刺方向、深度,可使感应向下肢扩散、向肛门及会阴、尿道放散,也可向少腹部放散。­

    芒针治疗时,选穴要“少而精”,一般只须选用1-2个主要穴位即可,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腰痛取带脉等。­

    针刺方法­

   芒针的各种刺法及补泻手法,都是由针刺基本手法演变而来。主要可分为五种。­

    1、进针:进针时要避免疼痛,尽量达到无痛进针。临床施术时,一方面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消除对针刺治疗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意针具是否合格,指力是否有力和运用的适当。进针时先取好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刺手执针,使针尖抵触穴位,然后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压捻结合,迅速刺过表皮。穿皮时手法动作要敏捷,以减轻病人痛感。捻转宜轻巧,幅度不宜过大。最好在180度-360度之间为宜。­

    2、出针:在针刺施术完毕后,应把针退出。方法是缓缓退向皮肤表面,再轻轻抽出,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针后发生血液从针孔迅速溢出或喷射者,为针尖刺破小动脉所致,此时不论补法或泻法,均应以干棉球立即按压出血处,静止片刻,直到血液停止溢出为止。­

    3、捻转:当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后,可以施行捻转手法。在针体进出过程中,始终使针处于捻转之下的转动状态。在捻转时务必轻捻缓进,左右交替;以拇指对食、中两指的前后捻转为主,不能只向单一方向捻转。如果不是这样,针身易缠绕肌肉纤维,增加患者疼痛。捻转还有另一种含意,就是在刺入一定深度后,捻转的动作按一定的规律结合轻重、快慢的不同要求,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泻作用。­

    4、辅助手法:所谓芒针的辅助手法,是在针刺到一定深度时,为达到应有针感而采用的辅助手法。这主要靠押手的动作,以及刺手的灵巧配合。方法时押手食指轻轻向下循按针身,如雀啄之状;同时,刺手略呈放射状变换针刺方向,以扩大针感。­

    5、变换针刺方向刺法:比如刺太阳穴,直刺仅能刺入一寸许,为了深刺以治疗疾病,则在刺入0.5-0.6寸深时变为斜刺,这时就要靠押手的准确动作来改变针刺的角度与方向,以达到针刺目的。这种刺法要根据穴位的不同解剖特点,响应地改变押手所掌握的针刺角度,以使针尖沿着变换的方向,顺利深入。如天突穴,面部透穴等均应采用变向刺法。­

    针刺穴位的顺序是自上而下,若一个患者须采用三种体位时,先针背部,再针侧部,后针腹部。即先请患者俯卧,再侧卧,最后取仰卧位。有人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等沿背部督脉经自下而上进行皮下透刺。第一针由长强穴透至命门穴;第二针由命门穴透至至阳穴;第三针由至阳穴透至大椎穴。­

    对初诊惧针的患者,可先针刺其不易看到的穴位,如腰部或臀部的穴位,以避免患者紧张。此外,在特殊情况下,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周密考虑,然后再决定如何操作。总之,以减轻患者痛苦,免除其紧张,而又便于施术操作为主。­

    医者的态度在芒针针刺操作中更为重要,施术过程中,务必十分专心,审慎从事,持针必须运用好指力。在操作过程中要集中精力,注意针刺手法是否恰当,针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使患者能和医生合作,配合治疗。医者必须认真负责,胆大心细,注意力要集中在手法操作上。同时要及时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防止晕针和其他事故。­

    适应范围­

   一般可用于瘫痪、神经根炎、多发性神经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下垂、中风、昏迷、癫、狂、痫、哮喘、咳血、子宫脱垂,以及运动系统等疾患。但因芒针的针身较长、刺入较深,应选择适宜于深刺的穴位,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1、患者如初次接受芒针治疗,要耐心地对他作一般情况介绍,劝其不要惊惧,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并注意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2、对肌肉过于紧张坚韧不易进针,刺下每感疼痛,或皮肤十分松弛者,进针时必须格外小心,可以用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辅助之。­

    3、诊断未明的急性疾病,切勿滥用芒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4、过饥、过饱、酒醉、过度疲劳和某些不能合作的患者,应改在较宜的情况下再施行芒针治疗。­

缘分对配;http://m.thebei.cn/1_15_66909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