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核桃第二部分集剧情:[原创]儒学价值实际摧毁了中国人的道德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44:11
文章提交者:沙番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儒学价值实际摧毁了中国人的道德根基
文/沙番
中国传统,虽以儒释道合流而称文化,其主脉仍不外儒门一支。儒学价值造就了中国人和中国的东方社会,今天的国人形象实由儒学之功。
儒学从五种义务关系入手,将人生的意义定义为道德实践。由于历史上长期以来儒学与专制权力紧密结合形成的意识形态霸主地位,它与日后的中国文化泛道德化的直接关系。所有作道德外的其它东西----礼仪,风俗,习惯,法规等等,都可以称为道德。
这种泛道德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狂热。对任何事物,首先加以“好”与“坏”这种道德评价,而不是“是”与“非”这种是非判断,乃是中国人最直接的思维方式。公共权力以德治国,民众甚至比官方更热衷德治。即使新文化运动过去近百年的今天,官方搬演一个什么孝亲剧(比如洗脚秀),都能立即得到民间一片喝采。
然而与一切道德狂热的推崇形成反差的社会后果却是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并不高。不但横向比较(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比),今天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不高;纵向比较历史上中国传统社会也没有什么高水准的时期----一个基本没有公德,只有私德意识的民族会有什么高水平的道德。
当整个社会处在触目惊心的无道德时期,道德重整也是中国政治的永恒主题。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认真想一想:有着最悠久的德治思想,有着最繁密的道德律条,最狂热的德治个体,最长的德治实践,为什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如此之低,而且从来都没有高过?
答案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认真审视并反思过道德的基础,即道德实践应建在什么样的根基上——人做为道德载体,道德的实践主体,该是个什么形象,这关乎道德的根基。而在关于人的问题上他们一开始就犯了根本错误。
第一个问题:人在宇宙中该是什么地位,这个要如何定义?今天文明世界的理性是,人是主体。这种主体性在于,无论国家组织,还是社会秩序,抑或文化,这些都是人的创造物,它们的存在应该是为了人的福祉,而不是相反。应该是没有人就没有国家,没有个人就没有整体。但中国的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正好是一个颠倒,至少儒学价值到了宋已经将这种颠倒推向极端:个人没有意义,只有整体才有意义。个人是怎样一个生存状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固守一种已有的模式,一种价值。
第二个问题:人应该是怎样一个形象。儒学从五种义务关系做为起点开始人的形象设计,他极力推崇的“仁”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以义务关系为起点设计人,犯的是人类学错误,必然使人丧失其主体性,最终沦为社会或文化的奴隶。也正是这种原点处的价值迷误将使最终道德失去立足点。
道德要依赖自觉。如果没有自觉,如果道德律条完全外化成约束,实际上就没有道德了。而这个自觉,是与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个体在宇宙中其主体性受尊重程度,个人所拥有的自治领域直接相关的。没有自觉(个人道德感),道德律条就没有立足点。靠外部强制维系的“道德”如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大厦。
看看我们教科书中的中国法制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很早就把道德与法律混为一谈了,为的是用强制手段推行道德。“中国靠棒打进行统治”,孟德斯鸠是这样说的。很难分清古往今来由权力挥起的大棒中,有多少是法律的正义之棒,又有多少是纯粹的道德大棒。但中国社会道德水准低下却是无法抹去的事实。
应当说,孔老圣人看到了动荡混乱社会的管理难处,他是强调自觉的。想恢复道德的本来面目,使其在社会秩序之中发挥良性作用,本是一条正确的路径,但是,因为价值迷误他走的是一条歧路:他要动手改造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既有的文化(礼治秩序)。他把等级、尊卑、下对上的义务等说成个人的道德自觉,无论那些观念是多么违背人的天性,他都能将其歪解成人的道德自觉。他实际上把对人的形象的扭曲系统化了。将人异化成“仁”是孔学的要旨。《论语》中提到“仁”据说有六十多处,几乎每处都有不同的解释,从温和,会处世开始,“仁”的最高境界是“去私”与“无我”。从言辞上看,他的目标很高,但实际实践的结果却是走到人的反面,即“吃人”。
我们今天所称的个人尊严是建在权利意识与权利的实际实现之上的,而从已经过往的人类历史经验上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权利而生的尊严感、而非义务负重感产生道德自觉的;个人尊严感与道德自觉呈正相关。权利与尊严是道德的坚固支撑点,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点,无论建立什么样繁复的道德律条,无论有什么样的德治狂热,那些道德是筑立在流沙之上的道德。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特殊时期,其中一个不能不提,这就是毛时代。就道德水平而言,不可否认毛时代在某些领域——公共道德领域获得部分成功。这种成功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传统对人的形象重新定义的结果,尽管它是按照青红砖与镙丝钉的社会标准件规格打造人的,它毕竟提出了平等,超越血缘的友爱(当然阶级兄弟这个概念十分古怪)这些与人的尊严有关的东西。但是,即使如此,它的成功依然靠的是强力外部约束: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氛围给个体造成强大的压力是主要原因,很难说多大程度上靠的是自觉。
自觉的部分可能来自乌托邦的承诺。中国人新形象的设计者乌托邦许诺在遥远的将来给人一种高尚的形象和舒适的生活。这跟孔老乌托邦不同,这里面的确有些新鲜诱人的成份,然而它的实践证明那是一条通往沙漠深处的路。乌托邦的道德自觉犹如赶驴人拴在驴面前的那束草一样很快干掉,越向前走越没有吸引力。后来,乌托邦的幻觉消失了,意识形态造成的强力约束也消失了。基本上道德也消失了。——当然这样说也许不对。道德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今天的中国人与孔时代,与汉唐宋明清相比差别不大罢了,过去有什么,今天就有什么,过去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基本上还是什么样子而已。
儒学与乌托邦在对待人类个体方面几乎殊途同归:无论是压抑扭曲人的天性,还是想用崇高的名义改造人的天性,最终都犯下人类学错误。一个道德水准普遍低下,时有骇人听闻事件发生的社会,实际上算是对某类政治文化的惩罚。
自由是人类最强大的天性。从以人为本的观念来看,人不过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过分夸大其社会属性,任意剥夺其天性产生的社会被称为东方专制主义。而从异质文化中可以看到,人的天性与社会属性之间是可以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的,毕竟人类历史已经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如果真的需要道德重建,那么请从关注道德的基础开始:自由才是道德最坚定的根基,而人类的个体应该具有最高价值。当然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尊严”这个词汇了,希望那不只是个词汇。而无论再绕多少弯,最后它必须回到文明的正确路径上。
(2011-10-23)
         
  *.*.*.* 2011/10/23 14:57:50
',1)">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区上的文章系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版权归网站与作者共同所有,网站方维护作者合法权益。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本主题帖数 91 , 分页: [1]234...[7]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