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唐云的料理配方:针刀平刺筋膜松解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42:52

针刀平刺筋膜松解术

2011-03-11 11:44:01|  分类: 中医软伤科学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针刀平刺筋膜松解术

陈文精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人民医院针刀科(553000)

关键词  针刀医学  平刺   筋膜

摘要:针刀平刺筋膜松解术是笔者在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原创的一种针刀医学闭合性手术的方法。外形呈“Z”形的新型汉章平刺针刀是笔者根据筋膜的病损的特点在汉章针刀基础上的改良。平刺针刀在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或在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进行推拨、摆动,达到疏通、松解、剥离、减压的作用。

1. 筋膜的解剖:

筋膜是纤维性组织,按筋膜所在的部位,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膜。针刀医学主要研究于运动系统即肌肉相关的筋膜,有人称此为肌筋膜。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韧性的结缔组织。

1.1浅层筋膜: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如图1)肢体伸面的筋膜较厚实,屈面的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的表面。浅层筋膜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 浅筋膜的发育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妇女及丰腴者浅筋膜厚;老年、男性、瘦弱者则相反。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不一致,腹壁、臀部的浅筋膜较厚,眼睑、等处浅筋膜甚薄。浅筋膜内纤维束的强弱、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肤的难易。头皮、项、背、手掌、足底等部的浅筋膜致密,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则较疏松并有弹性;筋膜延续形成鞘.

浅筋膜内有浅动、静脉、淋巴管及皮神经分布。浅动脉一般细小不明显,浅静脉则较显著,有的相当粗大,浅静脉一般不与动脉伴行,行程中相互吻合,并常与深静脉相交通,浅静脉最后穿深筋膜注入深静脉。浅淋巴管丰富,但很细小,管壁薄而透明,难以辨认。浅淋巴管行程中的某些部位(如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见到淋巴结。皮神经先在筋膜深侧,然后穿出深筋膜,在浅筋膜内经行,并以细支分布于皮肤。

10.jpg (45.51 KB)

2008-8-7 23:18

图1  胸前部浅层  1.皮肤 2.浅筋膜

  1.2深层筋膜:又称固有筋膜,是位于浅筋膜深面并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包盖在肌浅面者为深筋膜浅层;包被深层肌者为深筋膜深层。四肢的深筋膜还深入肌群之间,深部连于骨骼,特称肌间隔,肌间隔是包绕着一块或一群肌肉的结缔组织。如“刀入鞘”,故称之“肌鞘”。身体各部的深筋膜,其厚薄强弱有所不同,躯干部者较弱,四肢者较强,上肢者较弱,下肢者较强,腕踝部深筋膜浅层特别增厚,形成支持带。某些部位的深筋膜作为肌的起止点,增强成腱样结构,如胸腰筋膜,髂胫束等。在某些部位两层筋膜之间,或在筋膜与肌、骨等器官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称筋膜间隙。深筋膜(或有骨参加)还可形成包绕血管神经束或包被某些器官的囊鞘,称(骨)筋膜鞘(囊)。各处深筋膜的厚薄、纤维走向及与肌肉的关系、肌间隔、血管神经鞘等不同。筋膜组织在各关节处,肌肉组织活动频繁处,肌肉交会处,形成团块状、片状,大小不一富含脂肪的组织叫筋膜组织缓冲区。如下肢有腘窝、上肢有腋窝等处。这种缓冲区有调节周围筋膜紧张度的功能。支持点筋膜: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

2.筋膜学说:

2.1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筋膜广泛的存在于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其功能是对各组织、器官起到支持、限制和保护作用,是各组织器官完成功能活动时所必须的辅助装置肌筋膜覆盖或包裹肌肉,于肌肉紧密集合。有很多的肌肉还直接附着于筋膜,使该筋膜成为肌肉的延续部分,因此,肌肉和筋膜在功能上可视为一个整体。

当肌肉收缩时,可以同时牵拉筋膜,使筋膜受力,并将力传递到骨和其他组织,从而完成各种运动。筋膜常常是同时受到几个不同方向的力的牵拉,所以筋膜损伤的机会较其他组织更多一些。如臀部筋膜受到臀大肌、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三个方向的剪力的牵拉。

筋膜直接或间接受到高应力的作用,可使其富有弹性的纤维撕裂或者弹性减退,相关肌肉反射挛缩,致局部缺血,并有筋膜和皮肤或(和)肌肉发生粘连。甚至有的筋膜变性增厚或钙化。

2.2 筋膜组织的功能:1.能减少肌肉间摩擦,保证每块肌肉或肌群能单独进行活动。2.约束肌腱,改变肌肉的牵拉方向,以调节肌肉的作用。3.供肌肉附着,以扩大肌肉附着面积,起到支持点作用。4.对外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特别长期受压迫和牵拉部位,脂肪充实其间形成脂肪垫。5.由于神经、血管在筋膜间穿行,筋膜组织有助于神经血管的解剖定位。6.其分隔、包裹、覆盖的特点,在病变情况下有特殊意义,如限制炎症扩散,修复组织功能等。7.防御保护功能。受寒感冒的斜方肌浅筋膜紧张是‘防御性机制”,阻止寒邪向里扩散。“关节滞留”现象是 “保护性”机制,具有阻止寒湿症状上行关节扩散,也防止症状下行关节扩散。

2.3陈超然教授原创的两个解剖新认识和原创筋膜效应的认识:

脂肪垫:浅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皮下脂肪垫本身不能引起症状,但在生理病理、外因等刺激下,皮下脂肪不断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失去应有的宽松度而产生压迫、紧滞现象。在外因寒冷、潮湿的刺激下,肢体动、静力劳作牵拉过度时,均可激发临床症状,如疼痛、酸麻、肢冷、功能障碍等。其好发部位:上背部:为颈肩综合症(颈椎病),下背部:为腰臀腿痛,前面:腹部疼痛合并内脏症。皮下脂肪垫的形态大小、厚薄差异很大,大者以背部为最大,厚者以腹部为最厚,经常受压迫的脂肪垫最坚实,前臂、小腿等处较薄弱。

筋膜支持点: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支持点的特定部位:(1)各种长肌的中段均有支持点,如腓肠肌外侧头中段有支持点;(2)各种圆肌、扁肌,中央均有支持点,如臀大肌中央;(3)特别是腰L1~5段腰髂肋肌之中段也有支持点,即临床常见的第三横突综合征病因在此。支持点是肌组织收缩时最大应力点,也是易损点。

筋膜效应:通过对筋膜的解剖分析和力学特点以及筋膜功能的认识,明白筋膜劳损在软组织病损中是一个主要的病位,通过对筋膜劳损的有效的治疗,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是非常的关键。可以这样说,通过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治愈了很多软伤病。

2.4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与筋膜内压:有研究证明,静息时当骨骼肌筋膜内压高达8mmHg时,即可发生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同时骨筋膜间隔内压增高导致的骨骼肌慢性缺血性损害其原因为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后遗无菌性炎症刺激后所致骨骼肌肥大,毛细血管和组织间液的液体交换发生紊乱。由于筋膜内压增高后,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纤维内血流量下降,血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无菌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痛。有研究发现:筋膜在休息松弛后其内压超过30mmHg,且在6min内不能降至试验前水平。

软组织损害中,首先损害的是包被肌肉的筋膜骨骼附着处,损害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后继发肌痉挛时伴随的筋膜内压增高,消除骨筋膜骨骼附着处无菌性炎症刺激后,可解除肌痉挛,同时也就解除了筋膜内压增高现象。所以筋膜损害是其骨骼附着处而非筋膜的膜腹部。同时软组织损害时首当其冲的是浅筋膜,检此区域损害时除引起主诉疼痛症状与功能障碍外,其压痛区域在表浅部的浅压痛。无浅压痛而只有深压痛者,并非浅筋膜病损。

3. 新型汉章平刺针刀设计:

如图2:a是针柄,和汉章针刀的扁平葫芦形针柄一样,或者呈针灸针灸的针柄样,长2CM。b是针身后部,长度2CM。c是针身转位处,长度2CM.b和c这两个部分不进入人体,c部形成一个向上的转折,方便持针,便于平刺时灵活掌握角度。c和d形成一个直角,c处起到阻挡限制作用,防止过长深入。d是针身的前部,此部是进入人体的部分,长度有3CM、5CM、7CM、9CM四种。针身为圆柱形,直径有1MM、0.7MM、0.5MM三种。m是针尖(头),长1CM,为楔形,分为末端扁平带刃和末端圆头无刃两型: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齐平口,刀口线有0.8MM、0.50MM、0.3MM三种,和针身直径对应的是1MM--0.8MM、0.7MM--0.5MM、0.5MM--0.3MM;末端圆头无刃,直径有0.8MM、0.5MM、0.3MM三种,和针身直径对应的是1MM--0.8MM、0.7MM--0.5MM、0.5MM--0.3MM。

  

未标题-1.jpg (23.57 KB)

2008-8-7 23:18                                

图2

  笔者以针刀医学的理论为指导,吸收超然拨针理论和松经针经筋痹痛理论,针对浅筋膜病损,原创针刀平刺拨法。新型汉章平刺针刀是在汉章针刀器械的基础上进行实用性改良,为了纪念朱汉章恩师,在命名中冠以“汉章”之名。

针刀平刺筋膜松解的层次是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或者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依照病损而定。如图3:

b.jpg (9.05 KB)

2008-8-7 23:18

a.jpg (9.27 KB)

2008-8-7 23:18

                        

图3

4. 针刀平刺拨法的操作

操作要领: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针柄,中指抵住平刺针刀的转角处(如图4),小指放在患者皮肤上,用腕力快速进刀入皮至皮下,穿过浅筋膜1-2MM,有落空感,慢慢放平针刀,食指轻抬针刀,拇指向下捏紧针刀(如图5),缓慢向前推拨(如图6),可以360度拨松粘连。推拨针刀时有一个上翘的的力,和皮肤的拉力相反并基本在一个平面。如果是拨皮肤和浅筋膜的粘连,快速进皮,调整针体和皮肤呈15度即可。

DSC05783.JPG (44.71 KB)

2008-8-7 23:18

图4 平刺拔法进刀

DSC05785.JPG (40.78 KB)

2008-8-7 23:18

图5平刺拨法

DSC05795.JPG (45.56 KB)

2008-8-7 23:18

图6

5. 平刺松解也能产生收缩蛋白机制:

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示意,在充气的气球上放一稍厚的纸条,如图  我们先做直刺,由于气球的弹性,在一个相对的幅度针刀没有刺破纸条。我们改为斜刺(斜刺角度40-50度为宜),比直刺较小得多的幅度就刺入纸条刺破气球。(如图7、8 )  斜刺的力和纸条被固定的力形成一个基本相反的力,因此针刀在斜刺时恰恰达到最大的力学向量,所以很小的幅度就刺入纸条。又比如在腰椎横突尖的松解,由于较深,斜刺反而不如直刺容易操作,因为针刀在骨膜上切拨,下面没有弹性幅度,直刺很容易达到足够的力学向量。这是收缩蛋白降解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不论直刺、斜刺、平刺,只要达到最佳的力学向量,也就是达到有效的松解和解压,就会出现收缩蛋白的机制。

21.jpg (65.75 KB)

2008-8-7 23:18

图7直刺

22.jpg (69.13 KB)

2008-8-7 23:18

图8斜刺

6.典型病例

6.1患者汪明明,女,29岁,腰痛伴肩背部及下肢酸痛8月,无麻木,平卧时减轻,坐起和翻身加重,四肢发凉,失眠,月经量少。纳可,眠差。专科情况:腰棘突、横突、椎板、骶部、臀部、下肢以及肩背广泛压痛。直退抬高(-),“4”字(+),俯卧伸腰(+),背伸(+)。X片示棘突向右侧偏移。(如图9)。CT示腰3.4,4.5椎间盘膨出,腰5.S1间盘突出。完善相关检查,于2008.1.7行针刀拔法筋膜松解术,对腰筋膜鞘进行立体松解,即浅筋膜的平刺拔和深筋膜的直刺拔,以及骶脊肌附着点的铲拔。肩背部予以Z型针刀平刺拔。(如图10、11、12)。1.8查房,患者述酸痛明显减轻,感觉非常轻松,四肢发凉消失,睡眠很好。1.10予以补充松解左侧腰4.5横突间韧带后整脊手法,患者腰部活动明显改善。1.11出院,嘱加强腰部锻炼。

29.jpg (33.89 KB)

2008-8-7 23:18

图9

30.jpg (51.51 KB)

2008-8-7 23:18

图10针刀拨法对筋膜鞘综合征进行立体治疗

31.jpg (57.2 KB)

2008-8-7 23:18

图11 汉章平刺针刀进针

32.jpg (48.43 KB)

2008-8-7 23:18

图12肩背部平刺拨

6.2患者蒋德举,男,51岁,头痛头昏伴颈部酸痛6月,于2008.1.15就诊,述感冒后加重,体查枕部枕大神经处压痛,颈部压痛触及条索样改变。X片示颈椎棘突向右侧微小移位。定点于枕部枕大神经处和颈部左右各两点。(如图13、14)枕部直刺拨,颈部平刺拨。术毕患者述头痛头昏减轻,颈部活动轻松感。此病例是斜方肌筋膜病损,特点是受寒或感冒加重,颈肩部广泛压痛。平刺拨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4.jpg (40.51 KB)

2008-8-7 23:18

图13  平刺拨进针

35.jpg (56.63 KB)

2008-8-7 23:18

图14 颈部平刺拨

7.讨论:

7.1经络的形态学的依据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证实是一个解剖实体,所以有专家认为筋膜就是经络的认识也只是一种假说。不过在临床通过对筋膜的干预,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信息。所以我们说筋膜和经络有密切的联系。

7.2中医辞典:筋膜:指肌肉的坚韧部分。附于骨节者为筋,包于肌腱外者为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为肝所主,并赖肝血的滋养。《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

筋属肝,其在人体内呈纵横交错状分布,须得肝之疏泄和肝血濡养方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五色》言:“肝合筋。”说明筋禀肝气而为用。《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肝主筋。”进一步论述了肝与筋的关系。《说文》认为筋为“肉力”表明筋有一定力量,《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筋为刚。”明确提出了筋具有刚强的生理特性。《说文》中筋“从竹者”,竹多节,筋与关节有关,《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骨间形成的关节之联结,主要依赖筋性组织加以包裹约束。《素问?痿论篇》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通过对骨骼的约束,附在骨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和旋转运动。筋为五体之一,筋与皮、肉、骨共同组成躯壳,维持人体形态,保护五脏六腑免受外来压力或冲击而造成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行伤筋”的描述提示筋还具有一定的耐劳性。

肝藏血而养筋,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在临床肌筋膜病损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而加重筋膜病损的紧张挛缩,所以在治疗中要帮助病人放松身心,对治疗有一定帮助。同时在病人内服中药时适当加入调补肝血,疏肝理气的中药。

7.3《灵枢?官针第七》“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即是:针刺的要点,在于正确选用符合病情的针具,九针各有其不同的功用,它各自的长、短、大、小,也决定了各有不同的用法。如果选用不当,病就不能去除。田纪均教授认为在临床上,我们比较重视的是长与短的选择,而对大、小(即粗、细)的选择就明显不足,本段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对于使用针刀等各种带刃针具的医生,尤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在临床中要对筋膜的病位的深浅以及病损的轻重选择合适针刀器械。一般我们应浅筋膜病损治疗,再治疗深筋膜病损,能浅治而愈尽量不要深治。浅深筋膜俱重者浅深同治,如腰背筋膜损伤的筋膜鞘综合征,浅筋膜的平刺拨和深筋膜的直刺拔可以同时治疗。针刀的粗细可以选择0.5――0.7毫米的刃宽。较细的刃针和铍针可以选用。“Z”拼刺针刀由于有一个上折的角度,在小范围的平刺拨的操作很方便,在颈椎和腰椎便于多角度的操作,上折的部分和前部分呈90度,向前推拨的时候起到一个限制作用,避免过长拨离。“Z”针刀以后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种长短和粗细,以及圆头平刺针刀,以供选用。针刀拔法严格按照朱汉章教授的四步规程并强调要定深度和定范围。即躯干、臀部多为扁阔肌,肌组织一般分三层:即浅层肌、中层肌和深层肌、深层即骨膜层。下肢肌,多为梭形肌,除有肌层外,尚有肌间隔肌间隙,还有特有的皮下脂肪垫层。a、指压法:浅压有酸痛者为浅层;中压有酸痛者为中层;深压至有酸痛者为深层。 b、针感法:针刀进入肌层时针感(酸胀、麻、放射感)有三种现象: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症状减轻或消失;针感下行至病变肢有舒适感;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酸重加重后又减轻,视为有效针感层。一般急性、轻症病变多为浅、中层,病久、病重病变多为中、深层。定范围:根据阳性点与隐性点和针刀进何病变肌间隙层时所出现的针感(酸、胀、麻等放射感)而定范围。治疗时腰、臀部可作360°透拨,大小腿可作上下、左右透拨,即点面结合,上下结合,范围宜大不宜小,可防止复发性。针刀平刺拨法直径可达10――14厘米,对病损面积较大达的可以增加适当的点。我们根据针下反应感觉,判断劳损性质,根据所出现的痛、酸、胀、麻等感觉,可以判断出症状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大小,浅深度等。痛、酸、胀、麻四种反应感是筋膜劳损特别的反应感(祖国医学中叫得气)。反应感的轻重与症状轻重成正比,即症状愈重,针下感觉愈强烈。治疗后如针下反应减弱,症状好转,有的病人疼痛立即消失。如进入无反应区,针下感觉空而松,为无筋膜劳损区。

7.4层次的概念是田纪均老师的针刀操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一个操作的重要方法和理念,按照层次进针刀和治疗,使盲视闭合性的针刀松解术有章可寻。软组织由浅入深的层次依次是: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深筋膜、骨骼肌、骨膜。以落空感来体会穿过层次,同时询问患者的感觉,痛麻酸胀和针刀下的紧厚感结合判断病损位置。

7.5寒湿是肌源性筋膜劳损主要外因之一,寒、湿可透过皮肤层到浅筋膜层向深层筋膜侵袭,使浅、深筋膜紧张,正所谓“寒主收引”。湿是筋膜内水分循环的问题,实际上包括局部的代谢物的堆积,比如酸性物的过多等。湿性粘滞,所以缠绵难愈。当微小血管受寒湿侵袭,可造成循环不良,供血、供氧不足,代谢产物排泄受阻,可引起组织间缺血性疾病,酸性代谢物质刺激而产生酸胀。寒湿侵袭肌组织时,肌张力升高,引起自主性震颤而御寒,被动性筋膜紧张,因此寒湿又是加剧肌源性筋膜劳损之主要外因之一。易受寒湿的季节以夏、秋为多,因夏秋季气温高,机体为了散热而适应外界,体表外卫组织:皮肤、筋膜、肌肉、汗腺、微小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即松弛状态,此时人们倘若过于贪凉降温,这时寒湿可乘虚而入侵组织。发病取决于体质强弱和筋膜功能的代偿情况。一般以四肢远端、掌心、足底为主要受寒湿部位,即寒从足起之说。游走现象:当寒湿侵袭机体外卫组织时,皮肤、筋膜、肌肉等组织均产生紧缩现象。以抵抗寒湿向深层或四周扩散。寒湿在关节处有“滞留现象”,因关节处筋膜较紧密,这是筋膜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说明关节处的病损较普遍和较重。在生活中,寒湿在一年四季都很容易侵袭人体,也就是说不论冷天和热天,热天贪凉,冷天易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更易受寒湿的侵袭,比如产妇,说以有月子风湿之说,其实就是筋膜病损。天气变化时身体差的人很难受,因为这是冷热的变化,身体适应性较差,往往受寒感冒或软组织病损加重。所以很多情况针刀的治疗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就是一个寒湿为患的问题,多数病人短期内恢复,一部分这需要内服温经散寒,除湿痛络的中药以帮助恢复。所以针刀有后期效果优于前期的说法。内服的中药可以用唐孙思邈的小续命汤和清吴鞠通三仁汤加减运用,疗效很好。同时要求病人配合适合的功能锻炼和注意防寒保暖等。

7.6钟世镇院士针对“筋膜学”研究发表声明中说“筋膜学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江阴市的陈超然中医师提出的。至于 “筋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则早已被许多研究者认同,能否作为“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这说明筋膜在软伤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总结的四大病理即粘连、疤痕、挛缩、堵塞,概括筋膜损伤的病理改变,同时为我们治疗筋膜损伤提供理论和临床的参考依据。但是理论上还有很多的不明之处,如关于肌肉的收缩蛋白的机理以及筋膜学说的假说的部分较多,虽然得到临床疗效的大力佐证,但缺少实验室的研究论证,筋膜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机理等需要更多的科研来支持。本文是笔者学习前辈老师们的宝贵经验后的一些感悟,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敬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为谢!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著 . 针刀医学原理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第1版 .2002.4

[2]  田纪均著 . 刃针微创治疗术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第1版 .2005.10

[3] 董福慧著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2.4

[4] 李殿宁著 针刀诊断与治疗精要 华夏出版社 第一版 2007.7

[5] 王秀义主编 中医微创技术 黑龙江科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6.7

[6] 黄开斌主编 第一版20中国针刀学 世界医药出版社 200.4

[7] 陈超然 吴湘莲 《超然拨针在骨膜劳损中的应用》

[8]  钟世镇院士关于“筋膜学”研究的声明 2007年4月30日 

[9]  陈超然 《 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

[10]卢鼎厚《人体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肉损伤-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1]田纪均《 “激痛点”与“横络”的 比对探讨—针刀治疗肌筋膜激痛点症候群》

[12] 朱灿麟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13]闻德超 认识人体筋膜

[14]潘之清主编 实用脊柱病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版 1999.10

[15伊志雄主编 实用中医脊柱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版 2002.12

[16]谢华编著 黄帝内经 中医古籍出版社 第三版 2004.11*

  我想问一下,这个平刺跟浮针的平刺有什么区别吗?浮针只是针较乱较细,但是痛苦小,自我感觉机理是一样的,请陈老师讲解一下,另,我也是贵州的后学,看在老乡份上,请老师多指点*

  钟世镇院士针对“筋膜学”研究发表声明

(当事人原林教授:中医穴位有根据 人体中存在第十个功能系统 )

作者:钟世镇 发布时间:2007-5-15 13:40:55  

2007年4月11日,中国工程院发函对某院士“论文事件”进行通报,按“全体院士要以此事为鉴,吸取教训,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并加强对助手和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的教育”的要求,鉴于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研究及其“成果”已造成的不良影响,钟世镇院士有必要公开声明。

2007年4月中旬,钟世镇院士受到他人询问“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并被质疑“筋膜学”网站上有关“筋膜学”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原创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经登录www.fasciaology.com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网站仔细浏览,认为该网站所转载的论文多处冒用钟世镇院士的署名,并故意给读者造成原林教授的所谓“筋膜学”,从开始构思、探索研究到大张旗鼓地公布取得的“所谓成果”,都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钟世镇院士的支持、鼓励和协作的假象。

一、有两篇属冒名和伪造署名发表的论文,钟世镇院士要求取消署名,并声明不负文责

在原林教授的“筋膜学”网站上,有两篇在发表前后都未将内容告知钟世镇院士就署其为第二作者的论文:1.原林,钟世镇.人体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筋膜学)――筋络有关的解剖学基础.天津中医药.2004.21;5:350-395;2.原林,钟世镇.中医筋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缔组织,筋膜自体监控系统.中国基础科学.2005,3:44-47。第一篇文章系冒名发表,第二篇文章系伪造署名(原作者为原林、焦培峰、唐雷、黄文华)。但在网站上,在英文摘要中,居然钟世镇是第二作者,在此声明这是纯属伪造的署名,并声明不负文责;

二、 所谓“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的发现和“筋膜学”的提出纯系原林教授的个人行为,并不代表钟世镇院士的观点

2003年,为探索“数字人”技术和成果的应用,钟世镇院士赞成原林教授用数字化技术去探讨中医相关理论的尝试,并同意作为第十作者署名,在《解剖学报》2003年35卷4期发表题为《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一文,以鼓励原林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探索。

随着原林教授开始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了大量不同领域的并不新鲜的资料,用主观臆测替代客观试验,特别是用人为干预手段所标记的筋膜集中处,将勾勒分割的结缔组织重建绘制出“躯干筋膜重建图”、“上下肢筋膜重建图”等等,并宣称通过数字化技术,重建出与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下肢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相一致的实际上是结缔组织的所谓形态学结果,解决了经络穴位的千古之谜。钟世镇院士就此对原林教授的这些科研方法不严密、客观依据不准确的“成果”提出过异议,并告诫:这样的结果,言轻了是科学态度不严谨,结果不可信;言重了是打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和发掘弘扬祖国医学的旗号,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哗众取宠谋取名利。同时向原林教授表明不得再在其有关筋膜研究的文章中署“钟世镇”之名。并向此后继续移花接木,冒用钟世镇主编书目为参考文献的《中国科学导报》编辑部等发了更正函。

三.“筋膜学”不是原创学说,是众多已有的关于中医理论的假说之一,可以百家争鸣

在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未能解决的当代,是绝对不可能用数字化技术重建出来的。一直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对祖国医学这块瑰宝,进行了大量的、扎实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中医本身的“脏腑学说”、“阴阳学说”等,还引进现代技术创建了“神经调控学说”、“神经体液学说”、“结缔组织相关学说”、“光-气学说”、“经络隔膜学说”、“经络经筋学说”、“生命空间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生物场论学说”、“电磁光波学说”等等,并成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学说进行艰苦卓绝的求证和探索。

同样,“筋膜学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江阴市的陈超然中医师提出的。至于“筋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则早已被许多研究者认同,能否作为“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最后,作为解剖学工作者和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钟世镇院士声明,不认同能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重建出没有形态学依据的经络;更不认同有所谓的、与经穴有关“串珠状结构”的存在。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果还有任何与经穴有关的,未被发现的形态学结构的存在,除了病变或变异组织,否则是不可能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教训应当记取,不应重蹈覆辙。

声明人:钟世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体解剖学工作者

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 2007年4月30日

*

  学习*

  再发一篇:

新年有感

作者:江阴 陈超然

       吾行医五十余载,磨一针四十余年,长乎!短乎!弹指一挥间!

       四十年前对软组织病理组织探讨者甚少,使很多资深的医生在临床上成瞪眼瞎子。因此,给诊断模糊,治疗上盲目性大,疗效差也不知其所以然,困惑了我许多年,后萌发追根究源,发现各种软组织劳损与"筋膜"有关。

      六十年代(65年)开始写有关"筋膜学"方面的心得。

      七十年代初(72年)第一稿写成“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指导临床,治疗各种软组织劳损疾病,效高而不易复发。同时研制器械命名为“超然拨针”已获国家专利。方法以局麻而进入组织"局醉针术"合称新理论(筋膜学);新疗法(局醉针术)新器械(超然拨针)三新一体疗法.

      惜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003年以前,我将论文送北京、南京、广州、武汉、大连等高等学府,向专家学者请教,审阅无一位笑纳指教。2004年北京第一届脊柱论坛会上尚无知音者,也没有我发言权。散会前南方科技大学李义凯教授说:国外已用“筋膜学说”。即着我说已搞了三十余年,会后我将有关论文寄给李教授,希望他指点迷津,帮助提高,末果。

     2005年六月我将“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论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学报》。论文一出,引起医学界明眼人的关注。天津市北门骨伤医院王遵来主任说:“筋膜学”是研究软组织劳损理论机制的前沿论说。并将该文章发给各科室讨论数天。

      2005-2006年南方科技大学李义凯教授在刊物上发表“38例胸锁乳突肌劳损”文章,同年在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筋膜学说”学习班。同年南京某某大学李某某教授也举办筋膜劳损学习班。

      07年大连中心医院朱国庆先生抄袭本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文章,发表在多种学说会上及会上文集,同时仿制本人“超然拨针”为“朱氏松筋针”可见“筋膜学说”抄袭、仿冒“拔针”大有人在。

     在此之际,医学泰斗中国工程院士钟世镇在<<科技网>>发表声明:“筋膜学”最早是江苏省江阴市陈超然中医师提出来的。此话一出全国各地才有所收敛,不再把筋膜学标为已有了。

     我认为“筋膜学”“超然拔针”在疼痛学科引起广泛关注和应用,剽窃和仿制是好事,有其先进性,开拓性。但也是坏事,剽窃、仿冒有伤人格坏了医风,此风不能长,为何不合作共同开发呢?不能想冒尖,可叹!所有一切取巧的人(或者说朋友)我已开发出新的机理,我永远从0开始,创新再新高。

  07年又写了“骨膜效应”,在第45届国际医学大会上获得博士学(尚有几篇文章未公开了发表)。航天总医院姬主任说:教学生要择善而取,防止鱼龙混杂,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在一次小型学术鉴定会上,有位研究所所长潘某某说:“筋膜学说”“超然拨针”既不是“经络学说”“骨性学说”,“筋膜学说”是划时代的学说和器械。

      我的追求:对颈、肩、腰、腿疼痛症达到手术的效果,一般的(1-2次治愈)、复杂的(3-5次治愈);针灸安全(不伤任何神经、血管、任何组织);远期效果佳,(治愈后1-2年内不复发,治愈后1-2年复发,复治不收费,国内、外首创);远期效果佳达到5年以上不复发。

     四十余年磨一针,有的说我“拙、傻”。北京王燮荣教授赞同我这“拙”,是老实人做文章,诚信做人。吾半个多世纪医学生涯中,王教授是唯一诚实谦虚、勤奋好学第一人,二次从北京专程到山东、南京来看我做拨针技术操作,他说:大开眼界。

 

2008年春节。*

 

*

  请老师多指点*

  太好了的图文,陈主任拿出的,全是"文精"真宝!*

  筋膜学其实是西方的主流医学的一部分

TRP引起的肌津膜痛综合征在国外已得到相当的研究,并且他们把其运用于研究传统针灸.

你可以看一下,Siegfied Mense ;David G.Simons;I.JON  Russell的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都是疼痛领域的大家,筋膜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相当成熟的医学.*

  背景知识:

*扳机点(trigger point , Trp):

1.肌筋膜疼痛是解释腰痛之牵涉痛有吸引力的解释,这种解释被广泛接受;2.扳机点的病理生理学未明,活动性Trp的激活因素、持续因素和扳机点之间的相互影响需要深入研究;3.在腰方肌、臀中肌等的扳机点的一致性很差,诊断需要技巧和经验。

对策:扳机点注射、牵张、对持续因素的治疗、对激活因素的干预。

肌筋膜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 MPS)为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存在扳机点(trigger point,Trp)为特征。有人统计在综合疼痛治疗中心连续入院的283例患者,由一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名理疗师分别进行诊断,结果作出MPS初步诊断的占85%;一名神经科医师在社区疼痛中心发现,疼痛病人中74%是由Trp引起的。这些国外的研究资料提示MPS是疼痛常见的原因,但国内对MPS研究成果的引入较晚,影响了临床对MPS的学习和应用。

肌筋膜痛综合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任何软组织源性的、与肌肉压痛有关的区域性疼痛综合征,这个概念在我国原有的疾病体系中就有;狭义的是指Trp引起的MPS,与传统的“纤维织炎”有接近的地方,但纤维织炎以压痛性结节存在为特征,MPS的Trp以肌纤维压痛紧张带的某一点的局限性压痛、病人对压痛点施压所产生的相似疼痛的识别为特征,即MPS是由肌肉扳机现象导致的一个综合征,因此,纤维织炎至少包含MPS和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个国际疼痛研究会不再使用的诊断。同时应该注意,扳机现象不仅存在于肌肉,还存在于皮肤、瘢痕组织、筋膜、韧带、椎间盘、骨膜等,扳机现象对疼痛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只有肌肉Trp的研究相对深入.

肌肉Trp

Trp的临床特征:肌纤维压痛紧张带的某一点的局限性压痛,对压痛点施压病人能产生相似疼痛的识别、Trp样牵涉痛、局部的纤颤反应以及疼痛所致伸直受限和肌肉无力。

这一段论述虽然简单,但是了解Trp的总纲,因为Trp是肌筋膜痛综合征的核心特征,所以也是掌握肌筋膜痛综合征的总纲。下面就围绕这个总纲进行介绍。

Trp可分为潜在性Trp和活动性Trp。临床普遍推荐使用的活动性Trp的诊断标准是:在紧张带的某一小节的圆形压痛点以及施压时的疼痛识别。潜在性Trp是指紧张带上没有疼痛识别的压痛点。

潜在性和活动性Trp均可引起疼痛、麻木以及其他感觉异常,其程度可以和心绞痛、骨折痛的严重程度一样,但潜在性Trp引起的疼痛程度较轻,可表现为无痛性运动障碍或姿势歪斜,常常被患者忽略。

过载、过度疲劳、神经根病、较大创伤、内脏疾病、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情感压抑、其他Trp等因素可直接或间接使潜在性Trp激活为活动性Trp。潜在性Trp必须和压痛点区别,压痛点可由肌筋膜Trp、纤维肌痛压痛点、附着点病、滑囊炎、韧带损伤、肌腱炎等引起,由于软组织的分层分布,临床仅靠触诊很难确定某个压痛点是否是潜在性Trp,但从治疗的角度看压痛点反映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关注。

按压Trp时病人所识别的疼痛感觉包括疼痛识别和牵涉痛识别,疼痛识别是指病人确认按压Trp诱发的疼痛与平时的疼痛一样,牵涉痛识别是指病人确认按压Trp时可复制远隔部位的疼痛或感觉异常(病人平时伴有这些部位的疼痛或感觉异常)。

肌肉Trp的牵涉痛有时可达到神经根病的诊断标准,但不符合手术指征或者是手术不成功的基本原因,这就涉及到牵涉痛和放射痛的鉴别,放射痛由外周神经刺激引起,严格按外周神经分布,Tinel征阳性;来自肌肉的牵涉痛在按压Trp时能够复制,虽然很多时候疼痛范围类似于神经分布区域,但具有弥散性质,Tinel征阴性。由于缺乏对Trp牵涉痛的认识,使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必要条件由“影像学诊断+放射痛”放宽为“影像学诊断+牵涉痛”,从而使临床貌似严谨的诊断的误诊率增加。

Trp的诊断:1.紧张带+压痛+疼痛/牵涉痛识别;2.局部纤颤反应;3.细针电极肌电图。

Trp的治疗:Trp注射、牵张、持续因素的处理等。

新活化的、单一肌肉的Trp往往对单纯牵张治疗有显著反应,如果激活原因仅仅是中度超负荷,其效果尤其可靠,牵张必须缓慢进行,感到不适时停止,快速的牵张和跳跃式的牵张趋向于激活Trp,而非使其缓解。牵张后可用间歇冷敷、相互抑制、松弛技术、缓慢呼气、眼运动等手段来强化。

在Trp上进行轻柔的逐渐增加的按压,直到操作者感到抵抗力明确增加,患者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保持此压力,操作者可感到手下抵抗力减小(释放),手指利用已发生的松弛轻微推进,这种按压技术作者称为“Trp压力释放”,类似于推拿手法的“点穴”;还可对Trp进行强有力按摩以破坏肌纤维,释放细胞内的肌球蛋白,这种技术被称为“深击按摩”,类似于推拿手法中的“弹拨”,该技术是被广泛接受的治疗Trp的技术。压力释放和深击按摩要在舒适的伸展位进行,全部疗效要在次日才表现出来,可隔1~2日重复一次。以上技术只适合浅表的Trp的治疗。

干针刺Trp和Trp注射一样有效,因为都可以破坏功能障碍的终板,但注射法有助于暂时稀释和消散局部的致敏物质,注射麻醉剂还可明显减轻注射后疼痛,同时,注射适合不同深度的Trp,可利用纤维纤颤和刺中Trp的特殊不适感来准确定位,因此,现在推荐Trp注射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如果患者存在有不可治疗的持续因素,如CNS损伤后的痉挛状态,建议Trp注射肉毒*素。

超声也是使Trp失活的有效途径,但还没有对照研究。

无论哪种治疗,在治疗后病人应该慢慢运动经治肌肉完全运动范围3整圈。这实际上整合了前述的相互抑制、松弛技术等。

Trp的急性疼痛处理不当会转为慢性,临床研究表明,开始治疗延迟越久,需要治疗越多,完全缓解的可能性越小。预防急性Trp痛转变为慢性的关键,除了直接对Trp的治疗外还包括解除使Trp持续活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力学因素和全身因素,力学因素包括姿势不良和身体对线不良,全身因素包括影响肌肉能量代谢的很多疾病:贫血、低血清铁蛋白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B1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等。

Trp所致的MPS有效的治疗常常不仅包括针对Trp的治疗,还需要考虑和处理什么激活Trp(过载、过度疲劳、神经根病、较大创伤、内脏疾病、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情感压抑、其他Trp),确定和纠正持续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力学因素和全身因素,力学因素包括姿势不良和身体对线不良,全身因素包括影响肌肉能量代谢的很多疾病:贫血、低血清铁蛋白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B1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等),帮助病人恢复并保持正常肌肉功能。

以上用灌输式的方法介绍了Trp的相关内容,可以肯定Trp是客观的,但必须强调Tr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有更多的未明的东西。即便如此,Trp的临床意义是重大的,对我们认识疼痛、理解疼痛、治疗疼痛、预防疼痛的发生和复发都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把这一视角放于腰痛的诊疗系统,既便于我们体会Trp的临床意义,也便于我们提高对腰痛的诊疗水平。所以,本主题的内容以Trp涉及到的某些核心问题为纲结合腰痛的诊治继续推进,最后给出一个腰痛的诊疗程序.

放射痛是指疼痛由神经受损局部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支配区。肘管综合征是典型的放射痛,根据宋文阁,类维富《临床疼痛鉴别诊断》关于肘管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可以概括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放射痛的诊断要件为:1.疼痛特征为神经支配区域的放射痛,但可伴有非支配的相关区域的牵涉痛;2.感觉纤维分布区域的痛觉障碍和其他感觉障碍;3.刺激受损神经可诱发冲击样或放电样的异常感觉,即Tinel征阳性;4.伴有运动损害,表现为肌力障碍、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放射痛存在严格的神经支配区域,超越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可能需要用牵涉痛来解释,这里涉及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神经支配区域的问题,从下肢的皮神经分布来看,臀部和大腿后侧都不是坐骨神经的感觉野。

从下肢的运动神经支配来看,臀部不是坐骨神经的支配区,小腿前外侧不是股神经的支配区。

事实上,外周神经损伤后病人感觉到的疼痛是皮肤和深部肌肉疼痛的混合,所以病人感觉到的疼痛,既有酸痛、钝痛等肌源性疼痛的特点,也有锐痛、刺痛、剧痛等非肌源性疼痛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第一个牢固的观念:放射痛不是纯皮神经疼痛,也不是纯肌源性疼痛,而是一种混合痛。

强调这个观念是因为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对肌肉的痛觉传导没有被重视,经验又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肌肉损伤并不引起疼痛,比如,肌电图探针移动或开放性活检切割过程中,许多病人并未察觉疼痛。

肌肉中的三种主要的感受器是肌梭感受器、高尔基腱器以及游离神经末梢,前两种是本体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是伤害感受器,是肌肉疼痛和压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神经根或神经干损伤,可以致敏/活化游离神经末梢。来自皮肤和肌肉等的传人纤维在背根混合,所以,Murphey等在局部麻醉下实施颈椎间盘切除的试验中报道,触摸受损神经根在手臂产生严重疼痛,但是触摸正常颈神经根仅引起放电样感觉。

在王维治、罗祖明主编的《神经病学》(第5版)里认为:坐骨神经痛的特点是沿坐骨神经径路的放射性疼痛,自下背部或臀部向股后部、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呈持续性钝痛或烧灼样痛,可阵发性加剧,夜间常加重。这种描述值得商榷,首先,坐骨神经在臀部以上组织没有支配皮肤和肌肉的感觉神经,把臀以上的疼痛作为放射痛的一部分是欠妥的,这是牵涉痛;其次,如果我们在诊断Trp的过程中,发现某个Trp具有牵涉痛识别,即按压紧张带上的某个点患者有下肢旧有疼痛模式的确认,在下列情形下应该优先诊断牵涉痛:1.具有股后部、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的疼痛,但没有运动神经损害的体征;2.只有臀部以上的疼痛;3.腰部/臀部和小腿后外侧疼痛;4.只有大腿后侧疼痛。这样做的理由是:1只压迫感觉纤维而没有压迫运动纤维的高选择性压迫从逻辑上考虑应该很少;2.只压迫支配某一局部感觉纤维的高选择性压迫也应该很少;3.对患者来说,处理Trp的成本低,风险小,即便误诊,损害较小。

牵涉痛

一般的教科书都把牵涉痛等同于内脏牵涉痛,在腰痛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阑尾炎可以引起右髂窝的疼痛,急性肾绞痛可以从肾窝牵涉到脊肋角的区域,输尿管盆腔段的疼痛可以牵涉到髂前上棘,输尿管中段的疼痛可以牵涉到腹股沟韧带的中部,输尿管壁内段的疼痛可以牵涉到耻骨上区域。

然而,牵涉痛绝非仅仅限于内脏,肌肉、皮肤、瘢痕组织、筋膜、韧带、关节、椎间盘、骨膜等都可导致牵涉痛,因此,应该建立广义的牵涉痛概念,即特定器官的病变引起的远隔部位的弥散性质的肌源性的疼痛。下面结合腰痛介绍上述器官的牵涉痛。*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牵涉痛的概念引入腰痛的诊疗,实际上把一些以前我们认为是心因性的疼痛客观化了,明确了它们是肌肉Trp、筋膜和韧带、关节突关节、骶髂关节、椎间盘等的功能障碍的表现,所以扳机现象对认识疼痛、理解疼痛是重要的,对总结病理分类系统是有帮助的,这种总结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需要和疼痛的部位相关联,因此,先看一下依据病变部位和疼痛特点的疼痛分类.

在王维治、罗祖明主编的《神经病学》(第5版)里把疼痛分为:1.局部性疼痛:在腰痛里这是非常常见的,患者感觉疼痛局限,查体:压痛点就在疼痛区域;2.牵涉性疼痛:特点是刺激肌肉Trp、筋膜和韧带、关节突关节、骶髂关节、椎间盘等可以复制旧有的疼痛模式,现在看起来,牵涉痛也是腰痛里常见的疼痛类别,并且应该注意,腰部的局部疼痛也可能是腓肠肌的Trp引起的;3放射性疼痛:特点是疼痛范围严格按照神经或神经根支配区域分布,并且应该伴有运动的损害,因为,放射痛是神经根或神经干受累的信息。现在看起来,排除牵涉痛后,放射痛的比例会大幅的减少,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在腰痛里,放射痛比牵涉痛少得多。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突关节肥大、腰大肌病变等可能是非特异性腰痛里放射痛的主要原因,犁状肌综合征的诊断受到了挑战,并且,由于腰部肌肉丰厚,Tinel征在腰部放射痛的诊断中受到了限制,俯卧位椎间孔体表投影处的压迫诱导的远隔部位的疼痛很难说是神经根受刺激后的Tinel征(+)?还是相应关节突关节的牵涉痛?抑或是局部肌肉的Trp所致?即便是局部局麻药注射也很难鉴别;4.扩散性疼痛:典型的例子是手指远端的挫伤导致整个上肢疼痛,在腰痛里没有人提出存在扩散性疼痛,但并不标志着腰痛里没有扩散性疼痛,临床所见,剧烈的腰部疼痛(不伴下肢痛)是否是髓核向终板突出造成终板下骨折所致,值得考虑,如果成立,这种疼痛是否是扩散性疼痛也值得考虑。

总之,面对腰痛病人,确定局部痛、放射痛、牵涉痛和扩散痛对于在病理分类系统中确定诊断方向是有价值的。比如局部痛提示病灶在局部软组织,牵涉痛提示病灶在Trp、关节、椎间盘,放射痛提示病灶在神经根或神经干。据此我们就可以把病理分类系统进行再分类:1.以压痛点为主要诊断依据的:韧带扭伤、肌肉扭伤、扳机点、髂嵴综合征;2. 以关节疼痛激发试验为主要诊断依据的:骶髂关节疼痛、关节突关节疼痛;3.以神经定位体征为主要诊断依据的:硬脊膜疼痛、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2和椎间盘源性疼痛均属于局部痛和牵涉痛的范畴,肌肉痉挛没有意义,椎体滑脱的急性疼痛属于骨折的范畴,可在非特异性腰痛中予以排除,节段性不稳定可和病因分类系统中的生物力学因素放在一起讨论。这样就简化了病理分类系统的初检查体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与著名的直腿抬高试验相关的是臀部和小腿后软组织的柔韧性,不能反映神经的问题。

然而,在实践中有时它们是泾渭分明的,有时区分是困难的。困难的原因:无法确定压痛点的意义,牵涉痛可以和放射痛并存(神经根病本身就是肌肉Trp的激活因素)等,所以有必要对此作深入认识。*

 

引用:

筋膜学其实是西方的主流医学的一部分

TRP引起的肌津膜痛综合征在国外已得到相当的研究,并且他们把其运用于研究传统针灸.

你可以看一下,Siegfied Mense ;David G.Simons;I.JON  Russell的作品.

这本书 ...

谢谢。没有说空穴来风,而是觉得很有意思,所以特地转两篇文章来。筋膜学说本人不了解。查了些资料,觉得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十分有趣,暂时没心思学习这类学说

*

  Trp与激活因素的关系看压痛点与穴位

过载、过度疲劳、神经根病、较大创伤、内脏疾病、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情感压抑、其他Trp都可以激活 Trp,过载、过度疲劳可以放在病因分类系统的生物力学因素里讨论,情感压抑可以放在病因分类系统的社会心理因素里来讨论,内脏疾病不属于非特异性腰痛的范畴,予以排除,剩下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在病理分类系统里找到。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致痛的病理因子可以激活Trp。这个结论是重要的,说明Trp可以分为原发性Trp和继发性Trp,骶髂关节疼痛综合征、关节突关节功能障碍、椎间盘突出症、扭伤等因素在直接导致腰痛的同时,也通过Trp的机制影响腰痛。我们在承认“很多时候Trp独立导致腰痛”的同时,似乎又找到了一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顽固性疼痛的钥匙。这还使病理分类系统简化为椎间盘+关节+Trp,这一简化对我们应用这个分类系统是很有帮助的,就是首先区分原发性Trp和继发性Trp,对继发性Trp,再区分是继发于椎间盘,还是关节突关节/骶髂关节。

我们已经讨论过Trp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压痛,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推测:分布于肌肉、肌肉起止点、韧带等的压痛点对疼痛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Trp具有效度较高的调节作用,普通压痛点具有一般的调节作用。

至此,我们就很容易猜测压痛点与中医学的穴位有什么关联和区别,研究的结论是Trp和穴位的区分是模糊的,Trp和经典的镇痛穴位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71%),许多医师报道了针灸和穴位注射有同样好的结果。然而,《腰痛的生物力学》指出:在下腰痛的针灸治疗的系统回顾中,并未发现明确的证据表明针灸在治疗急性或慢性腰痛中是有效的。本人在思考这对矛盾的结论的过程中似乎找到了Trp和穴位的区别与联系。奉上供参考。

附件是《肌痛》关于这个问题的原文。

 

附件

*

  如果不承认我们的祖先有超自然的力量,或者说我们接受唯物论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穴位是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有缓解病痛作用的人体部位的总称,经络是古人为了总结这些部位与疾病的关系在古代文化影响下的一种推理,在承认这种推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进步性的同时,今天,批判这种推理的局限性可能更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附件是关于Trp和穴位的关系的续,《肌痛》的作者介绍了一些关于穴位的Trp特征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局限性表现在:1.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建立起来的穴位和“疾病(更多的时候是症状)”的关系,可能是偶然联系,甚至是无关联的错误联系,主要的原因是穴位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没有流行病学的调查,这种联系建立的基础更多的是基于个案,没法排除偶然性和假象的干扰;2.重归纳和类比的逻辑习惯使解释穴位规律的经络模型,可能仅仅是一种文化或概念,歧化了穴位之间的客观联系;3.在以上基础之上进行的关于穴位的知识的总结的最大特点是抛弃了穴位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客观特性,保留下了一个仅限于平面的的部位,以及附属于部位的文化。

举一些例子来看穴位的局限性。

经外奇穴在孙思邈的时代只有187穴,到了大跃进的时候就增加到无法统计的地步,现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经穴部位》,对48个奇穴的部位确定了统一的定位标准。为什么人身有多少个穴位这个基本问题很难回答?原因之一就是对穴位的标准没有流行病学的控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说某个地方是治疗某种疾病的经外奇穴,所以,到了大跃进的时候,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不仅不顾及流行病学,而且泯灭了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良知,造成了经外奇穴的大baozha。

关于穴位的定位应该是立体的,但至今我们对穴位的定位解决的比较好的是体表的平面定位,一个穴位的深度和深层的方向差异很大,但Trp用针刺时获得的自然的酸、胀感的深度作为Trp的深度,用一较为客观的指标标注了其三维位置,而针灸把这一客观的指标异化为一针灸师行针的工作。

经络到今天还没有被证实,但人们对经络的臆测似乎与牵涉痛识别和放射痛的Tinel征有某种关联。没有经络,你看一条线传下去了吧?我们的文化能由此建立经络模型,很多时候借助的是很难严谨的类比和归纳。由此建立的经络模型指导临床很多时候缺乏效应,比如循经取穴,如果把坐骨神经痛认为是足太阳膀胱经有病的话,我们无法通过客观的现象确定治疗膀胱经病的穴位;Trp理论能根据牵涉痛的部位指引我们找到引起疼痛Trp,但Trp理论仍然说牵涉痛的机制未明。两厢比较,我们没有理由责难古人,因为就在今天我们仍然喜欢把没有搞明白的问题说的非常肯定,翻翻我们的教科书,这样肯定的结论能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吗?

附件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示意图,似乎提示骶髂关节周围与下肢有某种联系,但经络又远远超出了牵涉痛的意义,比如,牵涉痛很难说明攒竹与腰痛有什么联系,但循经取穴可以认为攒竹能治疗腰痛,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至今未被流行病学证明,所以,我们据此确定的处方的可重复性遭到了使用者的怀疑。*

  据现在的针灸诊断体系,一组专家对一个具体的病人往往给出一组的穴位处方,这说明评估者间的信度很差,这是针灸学的困境之一。《灵枢》提出的针灸治疗要先进行“审、切、循、扪、按”的穴位诊断法,与我们前面谈到的Trp的触  诊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孙思邈首倡的阿是穴的本义不是压痛点,而是强调压痛点基础上的疼痛/牵涉 痛的识别,否则无法解释“阿是穴”的“是”是什么含义;中  国  中医研究院的 郭  效  宗  的有效点理论就是根据“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提出的,包括阳性点、阴性点、良性点,阳性点是指按压时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的点,有些类似普通的压痛点。阴性点是指按压时可以使阳性点的酸麻胀痛感觉减弱或消失的点,我们不知道阴性点的发生率有多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的程度如何?良性点是指按压时患者的主要症状立即缓解或消失的点,在Trp上可以见到这种现象。总之郭氏的有效点代表了针灸学者对对依据客观现象确定针灸处方的有益尝试;银质针和小针刀不仅把压痛标准作为主要的取穴依据,而且强调自然针感是针致病所的重要标志,为确定穴位的三维定位作了先期工作。Belgrade说“压痛点就是针灸点,经常被用来镇痛治疗。”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中    国文化抹杀了穴位本来具有的客观特征后,在以  中  国  文化主导的针灸治疗的主流之外,还  涌  动  着一股以穴位的客观特征为依据、以疾病和客观穴位的天然联系决定针灸治疗的暗  流  ,并且,我们从银质针和小针刀的成功还能看到这股暗  流  蕴  含  的巨  大  力  量  。

由此可见,穴位和Trp的区别在于穴位是  抛  弃  了 客观特征和客观联系的Trp,中  医  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应该借助于Trp理论找回自己的客观的东西,如果这样作不是  汉  奸  行径的话,Trp理论对  发  展  针灸学、银质针、小针刀都是有提示意义的,牵涉痛的机制的研究对我们研究经络现象也是有帮助的。可喜的是,洪章仁教授的研究已经受到  国  际  Trp界的承认,黄强民  博   士也已把小针刀用于Trp的治疗。*

 

引用:

如果不承认我们的祖先有超自然的力量,或者说我们接受唯物论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穴位是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有缓解病痛作用的人体部位的总称,经络是古人为了总结这些部位与疾病的关系在古代文化影响下的一种推理,在承认这种推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进步性的同时,今天,批判这种推理的局限性可能更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附件是关于Trp和穴位的关系的续,《肌痛》的作者介绍了一些关于穴位的Trp特征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现代中华民族的中医的前途是在太可怕了! 不管谁都要出来使绊a

  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