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是我的小说:商南花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7:02

商南花鼓

(2011-05-23 17:54:23) 标签:

商南

花鼓戏

黄氏女对经刚

黄氏女念金刚

孟姜女送寒衣

文化

分类: 文史

商南花鼓

雷家炳

 

花鼓戏,都是与各地民间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互相吸收、结合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花鼓剧为对口走唱的艺术形式,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因为语言风趣,且有许多打情骂俏的内容,元明以来,常被官府视为“淫词荡调”而屡遭禁演,但在民间却深受百姓喜爱。

在商南被称叫作“打花鼓子”。在旧时,是当地民间最为普遍与广泛的一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娱乐形式。

商南花鼓,源出于花灯和民歌,始由“地蹦子”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商南花鼓与陕北“二人台”和东北“二人转”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极其相似,只是唱腔不同而已。后来,又发展成折子戏的演唱形式,同黄梅戏如出一辙,又参杂着湖南、湖北花鼓的韵味。可以说:商南花鼓,是商南人从老家安徽带来的“黄梅戏”与湖南、湖北花鼓为之交融后的综合戏种。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种。

商南花鼓,盛行于清末、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初期。原来属“地蹦子戏”,后来多发展为“搭台演唱”。旧时,几乎各个乡村都有自己的花鼓戏演出队伍。属群众性娱乐活动,由喜爱打花鼓子者自发组织排练演出,也有半专业花鼓班子,农忙务农,农闲演出。每逢春节期间各处都普遍开展“玩花灯”与“打花鼓子”的活动;平时,农闲、集(庙)会和节日以及婚丧喜事,也都有请演唱花鼓戏的。所以“樱桃好吃树难栽,花鼓子好唱口难开。”这一“花鼓开场词”,成为商南各地妇幼老少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商南花鼓戏,通常分三个段式。首先是开场戏,也叫“开门调”或“打场子”。由丑角出场“道白”或演唱一些逗人开心的滑稽笑话凸显喜庆气氛,烘托开场氛围,形成第一个表演高潮;其次就是演唱一些短小精悍的折子戏,或由主东和群众点名的“主轴戏”;末了即演唱压轴戏扫尾收场。旧时打花鼓,还有开场“请神”与收场“送神”的形式与内容。

商南花鼓戏名目繁多,主要传统花鼓剧目有:《打金钟》、《张孝打凤》、《朱氏割肝》、《鞭抽芦花》、《刘海砍柴》、《石榴烧火》、《英台上学》、《十八里相送》、《山伯访友》、《观花灯》、《傻子拜亲》、《王大娘钉缸》、《龙三姐拜寿》、《浪子哭庙》、《三娘捱磨》、《黄氏女念金刚》、《风流记(十里亭)》、《雕龙扇》、《困边庭》、《尼姑下山》、《莲英怨夫》、《王婆骂鸡》、《韩信算卦》、《孟姜女送寒衣》、《对花》、《放风筝》、《买花线》、《卖饺子》、《拉皮条》、《劝世文》、《老母劝儿》、《贤良女劝夫》、《老来难》、《黄氏女对经刚》、《寡妇哭坟》、《小姑贤》、《打蛮船》、《荒年记(王金川卖妻)》、《马葫芦换妻》等,内容丰富多彩。多以“劝善”、“劝孝”为主体,更以提倡“忠、勤、贤”与宣传“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社会教化功能。之间穿插诸多的民歌、小调、快板书等;也夹杂有《十八扯》、《反唱歌》、《老实话》之类的戏谑、搞笑节目,更多的是颂扬纯真爱情故事,亦不乏抨击时弊与社会丑恶现象的内容。

商南花鼓戏的曲调、唱腔,丰富多彩,婉转动听,形式多样。其为主体腔调为《八岔子》,而“八岔子”又有“大八岔”、“小八岔”、“硬八岔”与“软八岔”之分;其此是打锣腔、流板和曲牌联缀结构“腔”等;间以“访友调”、“采茶调”、“对花调”、“黄瓜园”、“划船调”、“补缸调”、“探妹调”、“留郎调”等民间小调,五花八门。

商南花鼓的演唱,分独唱、对唱、领唱、联唱或后台帮腔等形式。词格也无严格的局限,二、三、四、五、七、十句皆有,还有不正规的穿句形式。曲式结构既有对偶句结构,又有启承转合形态。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曲调短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乐器系则以鼓、锣(包括云锣、勾锣、撩锣)镲、竹板等打击乐器为主,用以打闹台与隔板;演唱多配以坠子、二胡、笛子、唢呐、笙萧。显得嘹亮、明快。

商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梳洗、纺线、缝衣、划船、挑担、砍柴、采茶、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扑蝴蝶、骑马等等,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吸收了地方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表演。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

总之,商南花鼓,从其声腔和剧目看,是一种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以滑稽、搞笑、戏谑的表现手法,讽刺时弊,宣扬贤孝,突出劝世教化功能。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内容情节中也不乏“草根味”、“粗野味”、“酸醋味”与“土腥味”,而正是这种原生态风情,才挥发出吸引人的本能兴趣,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达到休闲、解乏、消遣、取乐之目的,才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百姓文艺和大众娱乐活动。被人们称之为“赶热闹”。无疑,商南花鼓属宝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的是,在文革中,商南花鼓被视作“四旧”、“低级趣味”而被革除,从此烟消云散。至今,只是成为老年人记忆中的事了。

本人自编著出版《山魂水韵商南民歌选》上下集后,又通过多年的潜心抢救、挖掘,广泛收集,精心整理,编著了这部《山魂水韵——商南花鼓专辑》,尽其心力与所能,就其经典作品主要内容进行了修整与完善,尽量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意在抛砖引玉,使商南花鼓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抢救、研究、提升与发扬!。使其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占有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也因能完成对又一个残缺破烂的“古陶器”之修补复原工作而惬意。然而,由于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不如人意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