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主播小鱼儿个人资料:唐浩明演讲: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2:01:27
1楼
唐浩明演讲: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
主持人: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广州讲坛学术报告会,今天我们荣幸的邀请到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到广州讲坛做学术报告。唐浩明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协主席,长期在岳麓书社从事编辑工作,时间长达20年。他曾经用十年的时间,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30卷,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编辑、中国书业界十大新闻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主持人:唐浩明先生主要从事湖南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著有多部畅销海内外的长篇历史小说,其中曾国藩曾获得首届姚学银长篇历史小说奖,发行超过百万。《旷代意才——杨度》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唐浩明先生还撰有随笔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2005年他曾经被北京有关部级领导做有关曾国藩的讲座,今天唐浩明先生演讲的题目是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唐老师给我们演讲。
唐浩明:大家好,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使我能够借广州讲坛这个平台,与大家相聚在温暖的冬日中的南国。我今天的讲题是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说的是人生的话题。 
唐浩明: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没有人不希望通过一个好的人生,那么好的人生怎么界定?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有着大致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有一句歌词平平凡凡认认真真。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快乐中渡过。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业、有成就,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在成功的人生中也有一些层面的区分,有小的成功也有大的成功,我今天说的这个曾国藩,是属于大成功者,大成功是指人和事两个方面的成功。 
唐浩明: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政治家或者是政客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说的具体一点,曾国藩在仕功建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仕功的建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的好的就更少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物,我先将把人生的履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唐浩明:关于曾国藩,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教科书上会有这个人物出现,也会有一个介绍。我今天的这个简单介绍,完全是根据史册,不是小说中人物的介绍。曾国藩活了62岁,但是拿今天来说是60岁,也可以勉强说61岁,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 
唐浩明:嘉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现在这个县已经被分为两个县了,划开,他是属于双丰县,他的家在双丰县也是很偏僻,是位于四个县的交界地方,我们中国的边区都是贫穷、偏僻、交通不方便,相对比较落后,这是我们中国边区的特点。当时他家里有这样几个特色,一个是四代同堂,他出生的时候他曾祖父还在,一直到他五岁时曾祖父去世。 
唐浩明:第二点,他家里三代同堂维持了很长时间,家里的实际当家人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一直到他的孙子正式做了吏部侍郎,才以78岁当时的高寿去世。第三点,他们家是一个耕读之家,家里本业是种田,但是家里有读书人,他的父亲三兄弟,父亲是老大,一辈子做乡村小学的教师,是塾师,曾国藩的弟弟,老二也是以读书和种田双重身份度过一辈子,最小的一个弟弟刚刚成年就去世。这是他上两代的情况。 
唐浩明:曾国藩的兄弟姊妹很多,有五兄弟,四个姐妹,也就是兄弟姐妹有九个人,上面老大是一个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长子。而他的叔叔却一个儿女都没有生,他有一个弟弟排行老六,也就是曾国发被过续给叔叔做儿子。他家里女的都比男的大,而且大很多,祖母比祖父大七岁,母亲比父亲大五岁,但是家里并没有娶小老婆的情况,大这么多也是很和谐的在一起生活。
唐浩明:另一个特点,他们家是真正世世代代以作田为生的,曾国藩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家里没有人做过官,也没有人有过科举上的收获,完全是一个农民家庭,直到他的父亲才有了一个秀才,而这个秀才得之很不容易,曾国藩的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所以在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他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翰林。
唐浩明:他中了翰林,28岁,按照当时的规矩要读两年书,可以在北京读也可以在家里读,曾国藩没有在北京读而是回到家里读,读了二年到30岁时才正式离开家乡走出湖南到了北京,通过翰林院的最后一次考试,正式成为翰林院的一个翰林,也开始了曾国藩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
唐浩明:曾国藩的起步是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什么意思呢?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处级是七品官、七品县太爷,县长就是处级,他是从七品,比正七品矮一个级别。他由这个很低的,可以说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的时间,在他37岁时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当年37岁做到从二品大员,在湖南一代是空前绝后,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因为之后清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浩明: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度的升官,连他在内只有三个人。到了39岁,也就是二年之后,他正式的做起了吏部侍郎。二年前是副部级,具体了做副部长的资格,薪水和待遇都是副部长,但是没有一个空缺出来,二年后有了空缺正式做了副部长。大家不要以为副部长也不是很高,今年在北京听我讲课,来了 175个副部长级的,已经算是比较多了,他们说北京有五到七倍左右的部长级。但是曾国藩时期不一样,当时中央只有六个部,北京六部口就是当年六部衙门的口子。
唐浩明:六个部每一个部是两个正部长四个副部长,也就是两个尚书四个侍郎,为什么设两个部长呢?是为了照顾满人,有一个部长一定是满人,还有两个副部长也一定是满人或者是蒙古人,汉人只留下三个缺,一个部长二个副部长,北京城里的副部长只有18个缺,可见不容易,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极大福了,大员已经是中央高级官员了,要从二品以上。曾国藩在北京呆了七年,就已经做到了从二品大员,九年之后正式做了吏部侍郎,也就是副部长,非常不容易。
唐浩明:还不止这些,他42岁离开北京,这三年时间他六个部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那一个部缺了部长,临时找不到就是他来兼,除了财政部他没有兼任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等等他都当过。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第一曾国藩的官运很好,很会做官,第二他的官声很好、名声很好,大家都要他去。假设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变发生,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估计,他是晚清政坛上一颗新升的新星,不用十年十五年完全可以从尚书到大学士,这是毫无问题的。
唐浩明:他是怎样做官的,为什么官可以升的这么顺利这么快,他有一次一次性升了4级,这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我曾经在评点家书中说到,做官一定要有这样的阶段,否则他按照级别去熬,九品十八级,熬到退休的时候也可能只是一个三品官、四品官。如果你要在中年的时候,能够进入高位,以后能够从容的施展你的政治才干,必须有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过程,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官如果没有超级提拔的过程,也很难成就一个政治家。 12-27
唐浩明: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主持人给我两个小时,我不能展开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不是说教给大家怎样做官,而是我们很好的研究中国的官场文化,今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讲一讲曾国藩为什么官运亨通,他是真的有做官的诀窍。从30岁到42岁,他在北京城里做了12年的太平京官,将官做的可圈可点。在42岁这一年,他因为母亲的去世回家奔丧,当时朝廷不管你做多大官,你的父母去世必须要回家奔丧,官要辞掉,朝廷的俸禄不能拿,要回家守三年。唐浩明:我在评点家书里说到这真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以孝道来平衡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中国的文化我们过去都是批判很多、否定很多,比如说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确实不合理,但是有另外的东西来平衡,使得这些东西能够和谐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平衡的机制,中国女性几千年都是受压制的阶段,何来一个民族的生机?如果女性就是受压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和谐?为母亲守三年,这就是一个平衡的机制。 
唐浩明:曾国藩回到家里为母亲守丧,这时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出来,来到湖南,很快战火燃遍三湘四水,中央很短时间下了43道圣旨,在江南任命了43 名团练大臣,曾国藩第一个被任命为团练大臣,这也不是随便任命的,曾国藩是当年43个团练大臣里最具备条件的人,一个他是中央暂时在地方为父母守丧的二品大员,在海内外很有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年龄也正当做一番事业的壮年,42岁,非常理想的一个团练大臣。 
唐浩明:而且湖南历史上有办团练安定地方的沿革,湖南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白莲教动乱时期,湖南就是靠团练安定了地方,所以太平军打进湖南很快湖南各地就办起了团练。曾国藩就从这里从一个文官转变成了一个在军营里,在戎马中办事的将军,开始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第三个阶段。 
唐浩明:经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曾国藩将一支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在同治三年将南京打下。朝廷封他为一等侯爵,当时到曾国藩时,前面被封为侯的人只有四个人,曾国藩是第五个人,而这前面四个人全部是军人出身。自古以来书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往往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万户侯,他是一等毅勇侯,当时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做到了。 
唐浩明:同治四年五月到同治五年十一月,曾国藩奉命与捻军作战,但是这个仗打的并不好,他辛辛苦苦布置的策略,在同治五年八月被冲破之后,宣布了他治捻无效,怀着愧疚的心情,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年底离开了军营,回到了两江总督任上。军事首领的人生阶段就结束了,后来曾国藩做过保定直隶总督,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天津教案,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件事给他很大的刺激. 
唐浩明:后来同治九年八月又发生了刺马案,曾国藩又奉命调到南京,再次担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2月初4,也就是15年前同一天他父亲去世的一天,曾国藩因脑中风去世,发病到去世也就是45分钟。他死后朝廷封他一个谥号文正,只要有翰林做过二品大员朝廷都会给号包含“文”字,然后再加一个字,这个字就看你在生表现业绩而定。 
唐浩明:我们以中国主流文化来界定曾国藩人生的大成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所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华夏文化,要求人积极的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传统主流的文化对大成功也有一个表述语,那就是“内圣外王”,所谓的内圣也就是指心中充实着圣人的学悟和道德,或者说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的修炼,让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人品的不断圣化。 
唐浩明:我们过去中国提倡圣人作为标准,他实际上是要求你不断的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其实是不可能做到圣人,人非圣人谁能无过?外王就是建立王者之业施王者之政。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看曾国藩,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方,甚至提出了不为圣贤极为禽兽的极端口号,内圣他做到了,奉旨平定叛乱,将动乱14年社会重新纳入了封建社会的管理,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今天不能展开,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是很大的一个课题. 
唐浩明:在曾国藩日记里真实的记着当年因为长年战争的原因,公然有人肉出售,一开始是80文,后来是120文,为什么会造城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是因为战争,所以当时首要的任务是要安定,是要结束这个战争,让人真正过上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不来评价这个战争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曾国藩平定了这场战争,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是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如果我们从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走的是一条标准的内圣外王的道路。  唐浩明: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业,左传中有说到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是获得成功了。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道行被获得赞美,他的文字有千语万言流传于世。在中国世人的心中,一般都认为人格的修炼也就是圣化,他是与从政,也就是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很难完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圣化是属于理想性的东西,理想的东西只能在山洞中修炼,但是整治社会是一个公共的事情,可以说人心很复杂,甚至可以说人心很险恶,必须要施行一些以毒攻毒的手法,通常就认为深入社会不能以圣贤来做,只能以英雄豪杰的方式来做。 
唐浩明:当年曾国藩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他说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所以从古至今内圣外王或者说立德立功立业等,中国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中间有一个对立的东西,就是道德圣贤和事功这几个方面是对立的,很难统一起来,又做圣贤又建立事功,很难。但是曾国藩可以说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做到了,所以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少之又少。 我们下面谈一谈曾国藩的修身,也就是他的人格修炼对他事业的帮助。 
唐浩明:曾国藩在到了北京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缺了二个东西,第一个他缺了实际的学问,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再说到。第二个,他缺了人格修炼这一项,因为过去忙于读书做八股文应试诗,目的是要敲开功名大门,就像现在的小孩子读书应试教育一样,他忽视了对自己道德品行人本身的修炼这门功课,到了北京之后,曾国藩得到了一个名师谭健指点,也是一个湖南人,谭健是这个方面做的很好的一个方面。然后曾国藩还有一批朋友也在从事这方面的修炼,曾国藩以谭健为师,然后在一批朋友的推动下,有意的补上了这门功课,对自己的人格修炼予以重视。 
唐浩明:他当时在道观二十年到二十七年这一段时期,在翰林院工作,他将这件事情作为他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唐浩明: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五个字最高境界是“慎独”,见之于四书,大学、中庸都有提到这二个字,就是人应该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独处,失去监督的情况下怎样对待自己的言行,这是人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唐浩明:曾国藩说过举天三尺有神明,神明为自己的监督。西方说上帝是监督,其实神明也好,上帝也好,其实都是存在自己的心里,世界上没有神明也没有上帝,我们中国的学问说的是神明监督,西方的文学是说上帝监督,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心在监督自己。慎独最高的境界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当时他的手段以记日记的方法,每天记日记,这个日记就是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他当年在北京每天记日记,大部分都是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一种检讨,限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唐浩明:道观22年他一天的日记里这样记载,他说昨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朋友被派了一个美差是一个地方的主考,内心也是非常羡慕,他在日记里也写到,刚刚上午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太不成气了。他的升级就是这样来检讨自己、责备自己,通过检讨和责备,不断的向圣人靠拢。这个东西我们年纪大一点的人都可以想到,文化大革命有一句话极像这句话,“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曾国藩当年这套东西,实际上是灵魂深处的爆发,是最彻底的革命。
唐浩明: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他也没有忘记青年时代的这些,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这五个字之外,他还将功课不断的扩大,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等,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地位,故而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成为一个后人可以学习的楷模. 
唐浩明:同治四年他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最后的遗嘱,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慎独则心安,就是一个人当独处的时候也不犯任何的过错,心里是最安宁的,没有任何可以担心的地方,慎独都可以保持自己的完美,一颗心就会永远在安宁中。第二句话就是居静则身强,这个静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神不振颓废。 
唐浩明:第三句话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第四句话劳动则身轻。他说现在世界上有最不平等的事,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一年辛辛苦苦也就是获得那些东西,而那些富家子弟每天都不劳动锦衣玉食,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大员就可以说到这一点,说的都是道德修养,说的都是人格修养,曾国藩从三十岁开始修养,到61 岁去世,后半身都全部的贯穿,难就难在这一点上。 
唐浩明:尤其是我们现在,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怀疑。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曾国藩一生的事业,我可以告诉大家,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一点也不空虚也点也不虚无缥渺,限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简单的讲几个方面。 
唐浩明: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在修身的这个时候,曾国藩为自己的人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这个大的纸箱是中国主流的文化,也就是儒家的文化,是需要他们的子弟应该做的,就是人生极终的追求。很多儒家子弟在为官之初或者青年时期,也有可能有这样的志向,但是贯穿在自己的一生并不多。 12-27 15:32:21 
唐浩明:第二,不以做官发财,曾国藩说自己这一辈子绝对不以做官来发财,不要靠朝廷给自己的俸禄成为富翁而传给子孙,至于说贪污受贿更是可耻的事情。他后来办湘军,朋友们都知道,军队统帅的钱非常多,朝廷的钱是给统帅的,成千上万两的银子,由他来进行安排。曾国藩当时提出六个字希望大家监督,第一个就是不怕死,带兵打仗不要怕死,第二个就是不爱钱,要大家监督也要神明监督。大家不要小看了志向,一个人立什么样的志向,是以人生大的规划,曾国藩这两个志向的拟定,就将他的生命与社会的事业联成一体. 
唐浩明:无论是澄清天下也好,无论是不以做官发财也好,他都是以一种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不是谋求自身的利益。因为这样的志向,奠定了他人生的指向是往哪一个方向,就是自身跟社会联成一体。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两句最著名的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大家都要好好的琢磨这句话,心的安宁才会有远大的事业,淡泊是明你的志,淡泊名利、淡泊名誉等等,表明自己的志向,我的志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为了拯救这个乱世。诸葛亮当年隐居茅庐,刘备三顾茅庐才出来,他的出来不是说我要辅助刘备当了皇帝我要当宰相,我有重权或者万贯家产,不是的,我的责任是扶持汉室平定天下。立志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东西,会明确你的人生志向,非常重要。 
唐浩明:第三,有没有一些做人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受到干扰的时候,能否守得住,这是人与人之间格调高下一个重要的区别。曾国藩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则,他通过自我反思慎独的方式,来保证这个原则的守住。比如说拿不贪来说,除了不贪钱,还有不贪权、不贪名、不贪地位、不贪享乐、不贪份外所得。这个不贪是属于修身的方面,最终是为你事业的成功把住,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关系,限于时间的关系,曾国藩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我无法跟大家讲。
唐浩明: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曾国藩早期的时候,有一个小重要的任务叫肃顺,他是皇室成员,咸丰的堂弟,是皇亲,这个人非常能干、精明,满人当时普遍不能干,肃顺特别能干,满人当中皇室当中非常精干的一个人,咸丰皇帝非常信赖他,以后曾国藩打仗七八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我后面还会说一两句,到了咸丰九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两江总督,这都是肃顺在中间的运作,要相信曾国藩,要相信一批能干的含人,包括胡林翼、左中堂。 
唐浩明:当年曾国藩得到两江总督,他是非常盼望有这样的实际职位,非常感谢朝廷、皇帝对他的信任,但是他旁边的人跟他说这是肃顺办的,应该给肃顺写一封感谢信,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幕后执掌权利的人,而且这个人非常注重私人感情,如果他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你今后的事业将会得到他更大的帮助,拿今天来说朝廷有一个很得力的靠山,做官都希望有这样的一个靠山,只是可惜找不到,现在有这么好的人物为什么不靠一下?曾国藩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不能这样做. 
唐浩明:因为从当年来说,所谓朝廷的规矩,从我们今天来说,就是组织原则,提拔我们是要感谢党中央,不能感谢某一个人,当年提拔是感谢皇上,不能感谢皇上身边的人,这是一个组织原则你守不守得住?曾国藩严格的按这个办事,写了一封信任感谢党中央感谢皇上就可以,肃顺认我或者不认我我都不能丧失这样的原则,于是他给皇上写了一个褶子,并没有给肃顺写。咸丰30岁就去世了,谁也没有想到去世这么早,更没有料到他在生的时候所任命的辅政八大臣,以肃顺为首的辅政八大臣辅助他六岁的儿子登基. 
唐浩明:肃顺做梦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看重权利,还有一个人手法比他手法更高明,这个人就是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他抓住了肃顺一个致命的缺点没有任命他的亲弟弟来做辅政八大臣,咸丰有两个亲弟弟,因为有隔阂,到死都没有任命。慈禧太后就联合了东太后、联合了咸丰的两个弟弟,一起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权力夺回来,和皇帝两宫同治垂帘听证,慈禧太后非常厉害,将肃顺杀掉了,肃顺的哥哥等都被赐死,其他八大臣被削为民,肃顺在菜市口被当中斩首,而且抄家. 
唐浩明:在他家里找到一个绝密的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官给他表忠心,以及过去往来的书信,所有的人都有,但是曾国藩没有,所以慈禧太后确认曾国藩是一个忠于朝廷的大臣,所以曾国藩真正执掌大权就是从慈禧太后开始,今后所有的朝廷部长、副部长的任命、地方省长副省长的任命都要先听曾国藩的意见,他当初并没有预计到咸丰皇帝会三十岁死掉,更没有想到以后会有一个女人当家,会将肃顺杀掉抄他的家,他为什么不给肃顺写信,就是有守,守住了做人的原则,保证了他事业最后的成功,道德和事业的联系就是在这里。 
唐浩明:第三,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作为湘军的统帅,当时曾国藩是东南战争的领袖,能够用名利笼络人固然很重要,而领袖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严谨的修身使曾国藩在各路统兵将领中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此处,许多人都是出自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因为对他的崇敬而来。 
唐浩明:野史中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驱之。就在我们广东有一个名人容闳,他在美国接受了西方的教义,因为太平天国是拜上帝会,也是信上帝,天父天兄,兄弟姊妹,他认为中国很有希望,将洪秀全太平军看着自己的同道这,个人很爱国,很希望将中国建设好,寄希望于洪秀全的身上,结果他到南京,呆了很长的时候,也没有见到洪秀全,他所谈的关于救国的想法,太平军中没有一个人认真的听,最后给他送了一个官印来打发他,容闳非常失望,认为这批人绝对不是中国的希望。 
唐浩明:他准备在长江沿岸做一点茶叶生意赚钱回到美国,这时曾国藩知道了他,三番五次推朋友带信给他想见见他,本来容闳不想见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是太平军的敌人,后来因为曾国藩的诚恳想来还是见一见。容闳见了曾国藩,寒暄之后曾国藩说现在要救中国,要以什么为主,请先生谈谈你的看法。容闳一听这个话,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于是他提出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这个东西来救中国,中国必须要走这一条路。
唐浩明: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最早就是起之于此,曾国藩非常赞成他的观点,马上拿了六万两的银子给他,相当于今天的三千万,第一次见面就给他这么多钱,让他去做代表到美国采买机器,运到中国建立工厂。容闳带了六万两的银子到美国,一分钱也没有贪污,如数的购买了机器,这个机器后来在上海登陆,建造了中国当初最大的一家兵工厂,也就是江南制造局,解放之后的江南造船厂,但是不是第一个。这是以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为中国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才,关于这个方面,有许许多多的例子,今天限于时间的原因,没有办法多谈。 
唐浩明:曾国藩事业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曾国藩是一个事业取得大成功的人,建立了这么大的事业,无疑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朋友们之所以今天这么对他感兴趣也是因为他的事业大成,曾国藩怎样将事业做成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讲题,我愿意将这个讲题充分给大家讲透,以我二十年研究曾国藩,今天也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只能粗略谈一谈,余下的问题我们今后有机会再就这一个专题讲一个上午或者一整天。 
唐浩明:第一,储才仰望。我刚才说曾国藩到了北京之后,意识到自己有两大缺失,一个是人格修炼上的缺失,另外就是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他意识到这个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以为读了四诗五经或者可以写文章就是有真本事的,其实这跟真才实学是两回事,就好比今天考到北大、清华,或者读到他们的博士后,书是读到顶了,但是并不是说就是一定有真才实学,就像很多人觉得官位高就是有本事一样,这不是一回事。 
唐浩明:曾国藩比较清楚,他到了北京之后知道自己当年只是应试,会考试会做题目会猜题目的本事高,但是真正的本事还没有,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缺乏到这方面的真才实学,缺什么呢?因为当年没有数理化,可是中国当时也有很多诗学,比如说诸子百家等等,前人很多经验都记载在二十四史中,还有一些真正的大文学家、大诗人的作品,比如说韩柳李杜等等,还有兵书、水利、农学,还有国家防灾的,曾国藩利用自己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翰林院是没有什么实际的职务,但是又好在所有的这些书都有,他如饥似渴的读了很多实学的书,所以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 
唐浩明:还有就是仰望,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曾国藩主要是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诗和文都写的很好,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可惜没有王安石、黄挺坚来跟他对赋。他说古人做文章的诀窍,我在三十多岁时全部清楚了,文章的确写的很好,我们读中国文学诗的人都知道,他创建了湘乡文派,如果有空的话,大家可以翻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的“现代文学史”,里面有评价曾国藩的文学成就是非常高的。 
唐浩明:当时他使用写诗写文章,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那个时候的文章不像是今天,我今天当了作家很惭愧,今天大家不认为作家怎样,但是那个时候文章做的好就是大人才,今天我们当一个作家还是萎萎缩缩,有时候出一本书还要看出版社答应不答应,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的,就是文化大革命前作家大家都是看的很高,何况是一百多年前,没有什么媒体,大家也没有什么娱乐,欣赏也就是诗文,如果诗文好就是好,曾国藩将自己的声望提高,不但是北京城,他的家乡湖南也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当年他回到湖南能够一呼百应。 
唐浩明:曾国藩后来在做侍郎的时候,写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国情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情民生。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批评刚刚登基的二十岁的咸丰皇帝,说他有很多毛病,这些奏折都是保存下来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下唐浩明评定曾国藩奏折,这些奏折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是在君王至高无上的情况下,敢于批评当今的天子,冒着杀头的危险,当时他的父亲和叔父为他捏了一把汗,不要这样写了,为大诚之道在于感化君主,不是这样批判,他父亲这样写信告诉他,这样做太危险了。这是一个背景。
唐浩明:第二个背景,自从道观中期之后,北京是一个万马齐喑的情况,所有的官员都是报喜不报忧,都是歌功颂德,当时的史料记载有一折言地方厉害,当时的朝廷非常昏庸,地方官员不跟朝廷说地方的不好,没有什么事,让朝廷放心,都是写这样的事,而曾国藩敢言,将老百姓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有一个例子,他有一个奏折,说到现在的官员,京官就是互相推诿,不管事,地方官呢就是敷衍,研究红头文件办事,敷衍过去就算了,实实在在的事情不管。 
唐浩明:曾国藩说现在的官场就是这样,普天下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他原话就是这样,一旦国家有事,将有缺才之患。一年之后,太平天国起来,从广西打到南京,一路攻城夺地,势如破竹,当时朝廷国家体制里的文官、武官里没有一个人是太平天国的对手,人才靠曾国藩从体制外重新集合,湘军是体制外的军队,湘军里的人才全部是体制外的人才,大清王朝体制正如曾国藩所言没有人才,不信而言中。你说这样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虽然是直接上到朝廷,但是他的副本在社会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储才仰望,这是第一点。 
唐浩明:第二,抓住机遇。我刚才说了,朝廷当时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这43个团练大臣,后来42个团练大臣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唯独曾国藩成就了一番大业。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因素在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过去历史学家们研究这些东西,都很忽视的没有看出来的,曾国藩很高明的一个地方就是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有一点打擦边球的味道,这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就是中央只是叫大家办团练,也就是办民兵,说起民兵大家知道,民兵不是军队,中央也不要你建军队,他只要你把民兵搞好,将地方维持好。这是中央的意思,为什么不让地方建军队? 
唐浩明: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地方怎么可以建立军队,何况现在的老板是一个满族人,现在的皇帝是满人,满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有军队,他自己就是靠刀把子以十多万的军队占领了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所以他绝对不会让你建立军队。但是曾国藩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国家正规军八旗子弟不行了,你要真正完成皇上交给你的使命,要将这个事情做好,一定非要建军队不可,团练是不能成事的,这就需要打一个擦边球,曾国藩怎么样利用这个东西,有三个步骤。 
唐浩明:第一个步骤,他给朝廷打了一个报告,说现在团练都在县里,我这个团练大臣在长沙,孤家寡人,那里出什么事情调团练呼应不灵,我必须有一支大团,就驻扎在长沙,由我来直接指挥,那里有土匪或者是不安定了,我就调这支人去弹压,人也不需要很多,只需要一千人就可以。当时朝廷,咸丰皇帝,二十多岁,非常希望有勇于做事的人,刚才说到地方官员都是不做事的,都是推皮球,没有几个人真正来揽事做,现在曾国藩要揽事主动承担责任,咸丰皇帝怎么不愿意呢? 
唐浩明:马上一道批示同意,于是曾国藩拿着这道圣旨,将他的家乡湘乡县里的一千个团练调到这里来,就是罗哲南以及他的子弟李数南等一批人,最先是湘勇,我们现在一般说湘军,是湖南的,因为湖南也简称湘,但是最初这个湘军不是湖南的意思,而是湘乡,这一批乡勇。然后到了长沙组成三个营,然后选出营官出来发军装建立营房,发军饷让他们成天操练,各位想一下这是什么?这就是军队,已经不是民兵了,民兵和军队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唐浩明:民兵不发军饷,没有钱,军兵不穿军装,民兵不整天操练,有事就集合起来,没有事就各自拿着锄头种田,现在民意上是乡勇,实际上就是军队了,按照七级官建制,军饷也是非常高,军饷是四两二钱银子,兵可以拿四两二钱银子,一家老小都过的很好,安心的在湖南长沙服他的兵勇,然后整天的操练,悄然中完成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抓住机遇,别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这是曾国藩头脑中的精明,过人之处就是在这个地方。第一步就是这样。
唐浩明:第二步,因为他雷厉风行,要将长沙镇的乡勇和他的乡勇一起训练,面对非常疲塌的湖南官场,他要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就得罪了当地的官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办事的总会得罪不办事的,如果大家都不办事大家都会呆的舒舒服服,但是现在你一个人要办事,你破坏了我们的安宁,那肯定就被得罪了。曾国藩最后在长沙呆不下去了,他就想到长沙这个地方不能办事,要办事就必须离开长沙,就看中了衡阳,我的老家。他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他说湖南南边乱子很多,这支团练必须要到南边去驻扎,便于安定、稳定地方,朝廷那个时候也同意了,你也是勇于任事,咸丰皇帝同意了。 
唐浩明:曾国藩带领这一支一千人的队伍,从长沙到了衡阳,也就离开了湖南长沙的文武官场,他可以自由发挥了,这时他又有一个机会,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就是江中源在湖北打仗的时候,军队死了很多,希望湖南给他提供训练军队,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对朝廷说皇上将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来练兵,他奉这个旨一下子在衡阳将一千人扩大到一万人,水陆两支人马,水营、陆营,他很有远见的建立了水营,他想从湖南进入到南京没有水兵不行,建立了五千水兵、五千陆兵,二十个营。那时候的运输是非常大的事,不像现在有火车、汽车,那时候肩挑很多,还有伙头兵等等,一万八千人,短短几个月的时候,一千乡勇就变成了一万八千人的水陆大军,曾国藩就成了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军事统帅。这是第二步。 
唐浩明:第三步,湘军打下武汉,武汉当时是华中的第一大镇,是当年洪秀全起事之后清朝取得的最大军事胜利,一下子将湘军的声名抬了起来,这支军队会打仗。这时曾国藩清醒的认识到,他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请朝廷将打南京的任务交给我,沿江而下。当年打南京意味着朝廷天下第一号的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被湘军这支“乡镇企业”拿下来了,好比神舟六号现在被我们广东那一个地方的小企业拿下来了,这意味着你就是当今中国第一支军队劲旅,第一号的国家项目,你拿下来了,意味着你就是第一。从分散在县里的散兵游勇,到担负着打南京的军事任务,这样一支军队,湘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是抓住机遇。 
唐浩明:第三个就是屡败屡战。我刚才也说了这么一下子就大了起来,这一大了谈何容易?曾国藩当年创造湘军,在衡阳城里组织了一万八千人的军队,他自己也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很有本事了,他要模仿洛宾王,他觉得自己一个书生成为一个军事统帅,当年洛宾王也是完全的书生,可以写《讨武召檄》,我现在要模仿,浩浩荡荡到北京,战无不胜,很快中国就被收复,做了这样的梦。那知道出师不胜,结果后来打仗又不利,不利到什么样的地步 
唐浩明:他自己很羞愧难容,要跳河自杀,给朝廷写了这样的信,说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很惭愧,我没有办法完成朝廷交给我的任务。你要想到不到万般无奈的时候,他怎么会自杀?怎么会给朝廷写这样的遗志呢?他打了败仗回到长沙城里,长沙13道城门紧闭,不让他进入,因为他得罪了长沙官场的人,大家恨他,大家巴不得看他的笑话,一个堂堂的国家命官,为朝廷收复失地,居然在自己的家乡打了败仗连城都不能进,羞辱到何等地步? 
唐浩明:后来也是左右为难,战争极为困难,他又面临强有力的对手石达开,石达开带领20多万兵与他对抗,以至于曾国藩巴不得早日离开,他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给朝廷写信说我要回来守丧,没有等朝廷的回复,就带着自己的弟弟回去了。为什么会这样?他也是万般无奈,巴不得早一点走。后来他在四十七八岁得到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所有这一切曾国藩都忍了下来,用一句话来说打落牙齿连血吞,不让人怜悯,同时将复仇的种子埋在心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在湘军一次失败时,幕僚给他起草一个报告,说湘军最近打仗屡战屡败,但是曾国藩改了一下说是屡败屡战,这两次之差在于精神,我屡败了还要屡战。
唐浩明: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也无法展开。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干事业古代也好,当代也好,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事业越大挫折就会越多、困难就会越多,你能够不能够在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中挺下来,也就是我小说中说的曾国藩有十八条挺经,李鸿章问他,曾国藩只跟他说了一条。他的挺就是挺住,硬着头皮挺下来,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这是曾国藩和湘军事业成功的一个最坚实之所在。湖南的湖湘文化,就是犟,骡子不回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比较要有这样的人格素质,这最后就是取决于人的素质。 
唐浩明:第四,识才、用才。曾国藩是一介书生,没有一天戎马生涯。当年曾国藩之所以在朝廷让他出山他犹豫不决,他觉得自己没有带过兵,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真正军事上的部署不是国防部的事,国防部只是兵员、粮草等等,当年国防部就是军机处,全世界的国防部长都是文官,所以他兵部侍郎可以当的很好,可以真刀实枪的当军事统帅是另外一回事。他当时就做好了准备,靠的就是人才,是别人的能力。 
唐浩明: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议论纷纷,各持意见,有说好有说不好,但是有一点,这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就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上。曾国藩在生的时候,像李秀成的自述里说天国的失败是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是因为曾国藩善识人才。在长征路上,刘伯承和薄一波有一个讨论,刘伯承说曾国藩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曾国藩会用人。曾国藩识人用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曾经跟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老总谈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今天苦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展开。 
唐浩明:第四,识才、用才。曾国藩是一介书生,没有一天戎马生涯。当年曾国藩之所以在朝廷让他出山他犹豫不决,他觉得自己没有带过兵,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真正军事上的部署不是国防部的事,国防部只是兵员、粮草等等,当年国防部就是军机处,全世界的国防部长都是文官,所以他兵部侍郎可以当的很好,可以真刀实枪的当军事统帅是另外一回事。他当时就做好了准备,靠的就是人才,是别人的能力。 
唐浩明: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议论纷纷,各持意见,有说好有说不好,但是有一点,这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就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上。曾国藩在生的时候,像李秀成的自述里说天国的失败是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是因为曾国藩善识人才。在长征路上,刘伯承和薄一波有一个讨论,刘伯承说曾国藩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曾国藩会用人。曾国藩识人用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曾经跟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老总谈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今天苦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展开。 
唐浩明:曾国藩他在识人、用人方面,有哪几点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呢?我简单的概括了一下。第一,对人才的重要性,他的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你说现在那一位老总那一位领导干部,你说他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绝对没有那一个人会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唐浩明:一个是你脑子里有没有非常透彻的认识,你办事是需要人才的,不是你自己就可以,你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所以曾国藩说我办的是天下人之事我需要的是天下之才,网络天下所有的英才,他对这一点非常清晰,无论是湘军创建之初,当时军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武器的问题、军事训练的问题,但是都不是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在打仗的时候攻城掠地,他说我们国家的问题不在于得地而在于得人。 
唐浩明:第二,他真正的爱才、惜才。现在说那一位领导或者老总不爱才也不会,但是关键是你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才、惜才。曾国藩一生有三乐,一个就是读书时远远传出的声音,一个是辛苦劳动一天洗个澡安安心心的睡觉,还有就是奖励人才,让他们一天一天的进步。我们作为领导,有没有这样的心?
唐浩明:别人做出的成绩,建立了功业,我的手下做出成绩,我感到很快乐,由衷的为他们高兴,有些人是嘴巴上说说,但是真的部下超过自己,心里酸酸的,这多的很,嫉才、妒才,人性中有天生的嫉妒别人比自己强的想法,这不是说领导就不好,这种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他不自然就会这样。你比我地位低、不如我的水平,我可能会很关心你、爱护你、鼓励你,当你一下子冲到我上面去了,成就比我大了盖过我了,心里不高兴,这是人性的自然。我们的领导有没有真正把宏奖人才作为自己内心的快乐,这很重要。 
唐浩明:第三,曾国藩特别会辨人,尤善相士,所以有一部书《兵谏》,我有专门考证,这本书不是曾国藩写的,早在曾国藩前就有这本书,这本书也不是什么很不好的书,谈了很多辨别人的方法。他为什么会冠着曾国藩的名字,就是因为曾国藩以善于识别人而著称,他是一个真正的伯乐。有传说很多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我作为研究曾国藩的人,很多人都问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点相人的办法。 
唐浩明:识人、相人很重要,不一定是当领导就要这样,一个丈母娘选女婿也要看一看,一个姑娘找先生也要识人。的确,曾国藩对此道很有研究,实实在在记在他的日记里,就有这样的识人的话,他说一个人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贵相,我们交代一个人办事,有些人没有下文了,办的怎么样也不给你汇报一下,有些人就会跟你讲事情怎么办的,一步步,后者就是事有归着,有些人做事是今天一件明天一件,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年终总结没有什么,但是有些人做事件件做好,还有心存仁慈之心,愿意周济别人也是富相。 
唐浩明:这个好理解,我觉得谈的还不是什么富或者贵,谈的都是人的品行的问题,一个修炼的运用,曾国藩很多东西都是从人性来谈的。当然有些东西我也不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说曾国藩说邪正看鼻眼,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歪门邪道的小人就看鼻子和眼睛,真假看嘴唇,这个人是一个真诚的人,还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伪君子,就看他的嘴唇,功名好不好看器宇,整个脸气度长相给你的整体的感觉。事业看精神,你这个人事业有没有成绩,就看你的精神,你是颓废、颓靡的,我们湖南话"污泥扔不上墙",还是精神振作昂扬的。 
唐浩明:若要看条理,就是这个人有没有条理,有些人没有条理,说话东一句西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知道天高地厚,全部都在言语中。这是曾国藩日记里真实记载的东西,我研究曾国藩二十多年,我也没有看清楚到底那一种鼻子就是正人,那一种鼻子就是邪人的。我还掉了一句,主意看脚跟,遇到事情有没有主意,要看这个人的脚跟,很玄妙,曾国藩可能指点了一个方向,我们真正要掌握可能还要做一番研究。 
唐浩明:当年湘军的那些主要的人物,全部是曾国藩识别提拔出来的,所以这些人都很忠于曾国藩,我刚才也说了,皇上的圣旨调不动,老先生的一支手令这些人可以千里驱之。他不但识别了无数的人才,成就了他天下大业,尤其是他慧眼独识,选择了李鸿章作为他的接班人,作为他的事业助手,是他一生在人才识别上的大成功。我曾经有一篇文章,“晚清政坛上的一对师生”,曾经被国内很多媒体转载,就是介绍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师生情。 
唐浩明:曾国藩尤其是在出名之后,号称门生满天下,实际上曾国藩从今天的意义来说,他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是为什么做了曾国藩的学生,是因为李鸿章的父亲跟曾国藩是同年,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同班同学。李文安很敬佩曾国藩的人品道德,所以将他的儿子李鸿章从安徽叫到北京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教他诗文当然也教八股,是在曾国藩的指定下,李鸿章才高中进士,25岁就中了,包括后来怎样用他、提拔他,比如说组建淮军,就是曾国藩给李鸿章的事业,整个的人生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契机. 
唐浩明:没有曾国藩让李鸿章办淮军,就没有历史上的李鸿章,不但让他建淮军,同时跟朝廷下了一个密保书,让李鸿章去任江苏省委书记,也就是当时的巡抚。当时曾国藩有八个字给慈禧太后,才大心细、静气内敛,足可以当方面大员。就因为这八个字,慈禧太后将李鸿章任命为江苏巡抚,而李鸿章也的确不辜负老师的栽培,不但这支淮军帮助曾国藩打下南京,而且以后的打捻军曾国藩没有成功,是李鸿章打下来的。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开创了洋务时代,而且将老师未尽的事业搞的轰轰烈烈气象宏大,这是大家都知道。
唐浩明:还有一点大家不知道的,像曾国藩这样在生权倾朝廷的大臣,中国历史上很多都是死后马上就翻过来了,也就是一个很高名位的人,在死后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毁掉声誉,毁掉在生得到的评价,太多了,近代也有,眼前也有,十几年二十几年前也有发生,但是曾国藩在死后,他的声名比死前更为隆盛,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死后李鸿章继他而起,执掌大清王朝的军事外交整整三十年,权倾天下,而这个人在任何时候对他的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极为尊敬,口口声声都是我老师我老师,从来没有说过老师一句不满之词,这对曾国藩身后地位和形象的巩固是有很大作用的。 12-27 16:39:14 
唐浩明:假设换一个人,在千方百计的诋毁老师,说老师这不好那也不好,或者没有这个权力来弹压反对他的,曾国藩可能在死后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也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把柄可以攻击。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我再说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在国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以及自己的忘乎所以,正是因为对这样的人性和社会看的很透彻,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唐浩明:同治三年,54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之后打下南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调拔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在曾国藩的弟弟和其他将领在忙于争功的时候,曾国藩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这就是我小说中说到过的,一方面风风光光,天下第一功臣,一方面朝廷又暗中防范,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怕他们造反。 
唐浩明:曾国藩很清晰的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的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中央,是中央领导的好,归之于友军,是同事们干的好,而自己在任何的时候都声称做的不够。第二个,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回家去,避开漩涡的中心。第三个,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第四个就是撤掉聚敛银子发军饷的局。第五个就是举行恢复乡试,中断了十多年,赢得了世人的称赞,三代人同去考乡试这样的现象当时都有很多。曾国藩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使曾国藩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唐浩明:还有两个题目,我稍微讲的快一些。我要讲一下曾国藩的成功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第一个影响,因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一点我不多讲了,我本来想讲一下这里面延伸的两个话题,如果没有曾国藩,太平军洪秀全能不能成功?第二个,很多人劝曾国藩打下南京自己黄袍加身,能不能成功?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讲了,我首先讲一下没有曾国藩太平天国洪秀全也不能成功,还有曾国藩如果听从部下的劝告想黄袍加身也不可能成功。 
唐浩明:晚清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为后来的军阀格局也是打下了埋伏。首先就是汉人当权,当时地方的官员都是汉人,彻底改变了满人掌权的情况,因为他们能干按照军功行赏。第二个所有的兵工厂全部是在汉人的手里,满人根本没有染指,所以有很多人这样发展下去,没有以后的辛亥革命,满人也会逐渐的退出政坛,汉人逐渐的掌握政权。第三点,就是地方的权力大于中央的权力,地方有自己的军队,他们眼中已经没有多少中央了。到了晚清,中央没有钱要向地方借钱,地方的权力大过中央,这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成语叫做“外重内轻”,已经是这样的政治格局了。 
唐浩明:同志们有没有想过,辛亥革命为什么武昌城一声炮香,全国2/3的省纷纷宣布独立,这是世界历史上很少有的事,不但有事了,地方就脱离中央了,这像什么样子呢?就好比总公司的老总还没有出什么事,小公司就纷纷脱离了,就是因为地方的实力太强了,根本不把中央看在眼里,这就是因为曾国藩造成的,他晚年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但是他也是没有办法。后来晚清结束,然后到军阀分治,中国长达十六七年的军阀格局。
唐浩明:第三个揭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当年的改革开放,而揭开这个运动的是曾国藩,是他在咸丰十年给中央的奏折,因为这个奏折,曾国藩说我们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咸丰皇帝接受这个奏折,马上建立了总理部,中国有外交部从那个时候开始,然后就是让曾国藩办了军工厂,所以这个奏折是揭开近代的洋务运动的序幕,中国现在之所以可以顺利的走向世界,最先就是因为这里。 
唐浩明:曾国藩开了近代湖南风气之先,为什么今天我能够来到湖南,湖南确实在引导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不能否定,湖南本来是很不近眼的地方,之所以起来就是因为曾国藩、湘军,当年湘军每打一个城池,就将大量的财富运回湖南,当年打下南京,如山的财富后来全部落在湖南人的手里,完成了湖南“原始资本”的积累。对近代政治家的影响更为重大,这也不多说了,我只说几个,中国近代政治大概是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改良派,一个是政治派. 
唐浩明:改良派以康梁为首,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朋友们和他的信徒们学习曾国藩,他说曾国藩不单是中国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后来革命派又分为左派和右派,蒋介石对曾国藩的崇拜大家都很清楚,蒋经国在苏俄留学12年回来,蒋介石送他的一本书就是曾文正本全集,他给蒋经国写信说我现在很忙因为要打仗,但是曾文正本家书就是我要写给你的。最近出版了蒋经国自述也说到这一点。 
唐浩明:过去好像认为毛泽东是反对曾国藩的,但是毛泽东自始自终没有说过曾国藩一句坏话,反而说曾国藩很多好话,其中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都知道,“愚以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这个语气下的有多重。通过他们,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怎么影响的?有很多话题,但我今天没有办法跟大家讲。 1 
唐浩明:曾国藩的成功对后人的启发。平民子弟要改变命运,关键是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是一个地地道道贫寒农家的人,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海外的亲戚、没有朝廷做官的人,靠自己的奋斗做了一番事业。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最崇拜的导师就是未来的岳父杨昌济,毛泽东跟杨昌济聊天时说到这个,杨昌济说到曾国藩、梁启超两个人都是农家子弟,毛泽东后来在29岁敢于带兵上井冈山,敢于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就是因为曾国藩。 
唐浩明:很多人以为曾国藩是强悍的不得了,但是曾国藩其实不强悍,性格很脆弱,他多次讲自己内心脆弱,也说自己不聪明,也不强壮,一生是一个病号,三十岁就得了肺病,吐血几近不治,35岁得了牛皮选,50多岁不得不取一个小老婆,就是因为要帮他抓痒否则不能睡觉。到了61多岁就脑中风而死。 
唐浩明:教育资本是在培养高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教育的根本,曾国藩所有一切的成功,曾国藩不是一个军人,但是他做了很多当时职业军人不能做的事,职业的军事统帅不能做的事,他每到一个部门就将事情做到,以至于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部门也能够做好,这得利于他的素质,他早年的人格修炼,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综合素质。 
唐浩明:我本来今天想很好的演绎一下曾国藩真正成功的原因,易经里说到调和阴阳,易经以阴和阳两个符号,代表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生生息息,这个宇宙之所以平衡、社会之所以平衡、人之所以平衡,是要阴阳调和。就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要和谐,他很会用这样的东西来处理阴和阳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很大的课题,这也是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今天已经是五点钟了,我不能将阴阳调和说的很清楚,大家可以看看易经,看看我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谢谢大家。 
主持人:尽管现在已经是五点过几分了,还是给大家留一点时间。当然有同志急着要走,可以提前走,有兴趣的同志还是可以留一点时间提问。 
现场提问:尊敬的唐老师,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想请您将最后的曾国藩有关《易经》方面,能否简单的阐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