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mp3 微盘下载: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颐和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7 05:24:09


大型电视纪录片《颐和园》共6集,分别为:
一、清漪出锦绣;二、昆明有乾坤;三、绝艺筑颐和;四、风雨梦乐园;五、禁苑演外交;六、沧桑续文明。
出品人:焦   利              总监制:罗明 孙玉胜 袁正明                 总策划、总撰稿: 赵微
总编导:金明哲              配  音:于芳                   摄影指导:赵小丁                   解说词整理:刘振中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前身名为清漪园,始建于国力强盛的清乾隆时期,在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晚年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颐和园于1900 年曾遭八国联军抢掠,抗战期间曾被日军占据。1928 年,颐和园由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现今保存园内的文献档案、文物收藏,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辉煌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也见证了几经沧桑的园林在新中国获得新生的历程。颐和园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荟萃南北园林的精华,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它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片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创作团队骨干是拍摄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的原班人马。《颐和园》的创作从 2006 年启动,历时三年完成。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紫禁城代表着“礼”,颐和园则代表着“乐”,如今《故宫》和《颐和园》的拍摄完成,也代表着“礼”“乐”结合,完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和文化的一个篇章。
你还可以从纪录片中首次看到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立体的复原“清漪园”,其蓝本出自于现存唯一一张全面描绘清漪园的图卷、记录了当年园林建筑形制的古图《万寿庆典图》。
《颐和园》分集点播
',1)">
《颐和园》分集解说词
第一集 清漪出锦绣
【简介】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片湿地,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乾隆十四年,这里开始了一项水利建设,建成了京郊第一座水库和完整的水利系统。然而,人们没想到的是,这项工程的结束却只是另外一项宏大工程的开始。随着乾隆的一道道圣旨,曾经的湿地逐渐现出一片园林的雏形,这就是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这个园林工程为何引起议论?它和人们熟悉的乾隆下江南有何关系?历经十五年寒暑,耗费数十万人工修建而成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锦绣华园?本集将利用特技与实景的结合重现消失一百多年的清漪园胜景。
【正文】
自然孕育了艺术,建筑凝固了历史,艺术在自然中生长,历史在建筑中流传。当岁月的尘埃被轻轻拂去,永恒的艺术和曾经的历史又重新熠熠生辉。
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园林,它位于北京城西北郊,距离紫禁城大约十五公里,园里的这座山叫万寿山,山前的这个湖叫昆明湖。这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它叫颐和园。
多年以前,它曾经叫作清漪园。在这座园林的山水草木之间,亭台楼阁之中,随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这座屏风曾经属于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正是乾隆皇帝让这里的山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园林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里是一片湿地,万寿山那时叫瓮山,山前的小湖叫瓮山泊,后来,位于京西的瓮山泊改称为西湖。瓮山西湖一带风景优美,花草繁茂,人们常常来此登山游湖,吟诗作赋,捕鱼射猎。
公元1749 年,清乾隆十四年的农历十一月,瓮山西湖一带突然热闹起来,成千上万的民工汇聚在这里,他们铲起淤积在湖底的淤泥,再将挖出的泥土运到瓮山东麓。这个工程的负责人是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瓮山脚下的西湖将被彻底清淤、疏浚和扩大。当时,人们没有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水利施工却成为此后一项宏大工程的开端。
从元代开始,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城的主要水源,清朝大内宫廷的饮用水以及西苑太液池,紫禁城护城河的水都来自玉泉山。自康熙朝以后,北京西郊陆续修建了几座皇家园林,由于园林用水量大,水源上游被大量截流,京师水源不足,甚至影响到京城通往大运河的漕运用水,所以,在京西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已成当务之急。
早在一年前,乾隆就派人考察了京西一带的水文地理,发现西山一带有几十股泉水可供利用。专门修建的引水石槽像蛛网一样遍布山区,西山和玉泉山的泉水通过这些水槽汇集到西湖,原来在瓮山西南呈半月形的西湖,经过开挖疏浚,
湖面已经拓展到瓮山东南,湖底加深,整个湖体扩大了两倍,气势也远远超过从前。
当年,为了防止西湖洪水泛滥淹没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曾经修建了一条堤坝,因为堤坝位于畅春园以西,所以名为西堤。现在,西堤原有的土堤被换成石坝,同时,堤坝被加高加厚,堤上还新建了三座闸门,平时三闸关闭,拦蓄湖水,如果京师用水,打开南闸,水从北向南流入京城,如果园林用水,则提东闸入水东下,如遇大洪水则提北闸泄水入清河。瓮山脚下的西湖实际上成为北京的第一个人工水库。后来,由于西湖的西部又修了一道堤坝,原来的西堤就被乾隆改名为东堤了,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在颐和园看到的这道东堤。
东堤岸边这只与真牛大小相仿的镀金铜牛是乾隆时铸造的,它来自于古代神牛镇水的风俗。我国古代雕塑多为写意,这只铜牛却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它造型逼真,神情生动,目光炯炯,似有所见,丰富细腻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了当时铸造工艺的水平。
1750 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农历三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将疏浚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瓮山也改名为万寿山。这次水利工程让京师用水和运河漕运从此有了充足的水源。
水利工程的顺利竣工,让忙碌了一个冬天的主管大臣三和和大小官员们都松了一口气。这一天,乾隆皇帝析的圣旨到了,但出人意料的是,乾隆并没有宣布工程结束,而是命三和在万寿山南坡园静寺的遗址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为何要在此修建和水利并无关系的大报恩延寿寺呢?实在是令人费解。此时,三和和官员们并不知道,乾隆皇帝心目中一个庞大的建筑计划其实才刚刚开始。
后来,乾隆在《万寿山昆明湖记》中写到:瓮山西湖工程有三个目的,第一是整修水利,第二是操练水军,第三,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所以要利用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寺庙,为母亲祝寿。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乾隆当时把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就是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而为笃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也早就在乾隆的计划之中。大报恩延寿寺工程于乾隆十五年全面展开,乾隆十六年正月,总管大臣三和将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殿内的里幡幔帐、供器陈设样给乾隆皇帝过目,乾隆谕令“照样准做”,这意味着大报恩延寿寺工程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画外音】——
传,着万寿山做大墙表一份……。传旨,万寿山乐寿堂寝宫楼上或钟或表安一份……。传旨,万寿山勤政殿地平宝座着交造办处承做……。传旨,万寿山听鹂馆着情赏为美现安插屏一样,做插屏两件。
这些事无巨细的指示都来自乾隆本人,连安钟表、做插屏这样的细节都由皇帝亲自过问,可见所有工程都在乾隆的一手操控之下。随着一道道圣旨,万寿山上,昆明湖中许多亭、堂、桥、榭等附属建筑也陆续开始修建,看起来,这次工程远不只修建一座寺庙那么简单。
乾隆十六年六月,又一道圣旨传出,万寿山昆明湖一带的湖山建筑被乾隆正式命名为清漪园。与此同时,朝廷专门建立了清漪园管理机构,并且颁发了印信。至此,一个庞大的园林建设计划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这个修建计划却在朝野上下引起一片议论。
来自关外的清皇室对大自然的环境偏爱有加,自康熙时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在北京的西北郊陆续修建了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圆明园四座皇家园林,乾隆继位后,将雍正扩建的圆明园二十四景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文中把圆明园誉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就在这篇文章中,乾隆还诏告天下,由于修建圆明园,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比此往后将不再修建皇家园林,以示帝王勤俭爱民之心。但是,仅仅六年之后,大规模的清漪园建设又开始了,在清漪园工程进行了十一年之后,乾隆才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对自己的出尔反尔作了这样的解释——因为水利建设修了昆明湖,恰好临湖又有万寿山,既然具有山水风景,怎么能没有亭台楼阁作为点缀呢?
乾隆也知道这个解释实在有些勉强,所以他后面的话听起来更像是自嘲。今天的清漪园难道不是再次修建园林吗?难道不是食言吗?虽然说是因为兴修水利顺便而为,可是谁又会相信呢?
那么,乾隆究竟为什么要自食其言修建清漪园呢?这个问题始终吸引着世人的好奇和关注。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大报恩延寿寺的供器和欢门幡安放完毕,而同时,举办太后圣寿庞庆典的准备工作也如期完成。乾隆十六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是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六十寿辰。这一天,乾隆先在紫禁城太后居住
的慈宁宫为母亲举办六十寿宴,之后,皇太后在乾隆的陪同下,从西直门出北京城,首次前往清漪园。
在万寿山举办的庆祝仪式,使这次庆典达到了高潮。这时的清漪园已经初具规模,乐寿堂、玉澜堂和文昌阁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师郎世宁正在为乐寿堂的后院游廊制作画稿。万寿山前后更多的园林建筑正在加紧施工,当年,在清漪园的工地上,有时会看到一群孩子的身影,那些围着殿堂奔跑追逐的孩子们并不是在玩耍,而是利用自身的体重完成夯实地面的工序,每人还能领到几钱银子的报酬。
乾隆时期,国家空前富足。据记载,1736 年国库存银达到了三千余万两,相当于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财富集中在中国。朝廷通过每年不断的大小工程,让钱财流动起来,既还富于民,也刺激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的朝代,工程的劳役大多是无偿征调,建筑物料也多是硬性摊派。到了清朝,劳工雇佣制开始普及,工匠计日取酬,物料也由官府出资采购,皇家的工程,待遇更加优厚。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修建清漪园的工人都有详细的工资标准,木匠、瓦匠、石匠等技术工人,每工作一天给银一钱五分四厘,壮工是每工给银八分。不菲的报酬,激发了工匠们的干劲。在万寿山前山佛香阁的两侧各有一座宗教建筑,西侧的叫宝云阁,东侧的叫转轮藏,它们都是清漪园时期遗留下来的。据记载,当时宝云阁和转轮藏工程采用招商的方式分别承包给两家建筑队,把竞争机制引入了皇家工程建设。
2007 年,人们用最现代的勘测技术对宝云阁和转轮藏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两者的海拔高度几乎完全一致,在缺乏先进设备的古代,如何能达到这样的精度,我们不得而知。而成千上万不知姓名的能工巧匠留下的作品就像是不朽的标尺,标志着建筑科学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曾经达到的高度。
宝云阁整体以铜为材料建成,无论是外部造型还是内部装修,每一个构件都铸造得十分精致,看上去与木结构建筑完全相同,据当时的工程则例记载,宝云阁的预计用铜量和实际用铜量十分接近,几乎没有浪费。当时整个工程的管理十分缜密,有负责建筑设计的样式房,还有负责工料核算的算房,凡工价银超过五十两,料价超过二百两,要奏请皇帝批示。
宝云阁内部一侧墙壁上面详细题题刻了工程负责人以及各个工种工匠的名字,这来自于工程实施的责任承包和追究制度,如果发生质量问题,施工人员连
带负责的官员都要被追究责任。乾隆三十六年,后山的须弥灵境等处发生雨水渗漏,原先负责粘修工程的官员被勒令出钱修复,并且还被罚了俸银。而那时,距离这处工程完工已经有十几年了。
乾隆十六年,也就是清漪园开始修建的第二年,乾隆钦定了北京最著名的景色——燕京八景。这幅西山晴雪图描绘的西山雪景就是其中之一,清漪园建成后,和原来的画面相比,我们看到,西山的前面增加了一个前景,这就是昆明湖。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在的一处水面,清漪园的名字就取意于昆明湖碧波荡漾的水态,昆明湖与万寿山的结合也使清漪园成为最具湖山之胜的皇家园林。当初,疏浚西湖之后,瓮山的南边有了开阔的水面,形成以水面为主体的山水园林的雏形,但是,一面临湖的万寿山却显得有些呆板,因此,乾隆下旨整修了通往万寿山后的后溪河,人工收窄的几处陡峭的河口,使原来平静的河水有了缓急变化,增加了美感。后溪河水绕过万寿山后山,穿过东部的园林与前湖连成了一体,而万寿山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岛山。
放眼昆明湖,西堤及共支堤将辽阔的湖面划分成三个水域,使湖泊主次分明,各具特色。南湖岛结合十七孔桥,使前湖的湖面形成层次,通透开阔的大湖与厚重雄伟的前山相得益彰。通过对湖山的这一番改造,达到了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山因水而活的园林意境。
园林工程的扩大,让乾隆因为修水利而顺便修园林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人们在探寻清漪园兴建真正起因的时候,不能不住意到另外一件同样流传后世、尽人皆知的事情。
这幅图画描绘的是乾隆下江南的盛况,而这件事其实和清漪园的修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京西瓮山西湖的水利建设刚刚开始的那一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景色全景图,董邦达此行为乾隆日后的江南之行拉开了序幕。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就在园林工程全面铺开之际,乾隆皇帝没有留在京城监督工程进展,而是陪同皇太后前往江南视察,这是乾隆皇帝的首次江南之行。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此行随身携带了董邦达绘制的那张西湖全景图。
五百年前,清皇室的先祖,大金国皇帝完颜亮,也曾派使臣去杭州绘制了西湖图卷,后来,这些描绘江南美景的画卷成为完颜亮入侵南宋的作战地图,但是,还没等打到西湖,完颜亮就客死他乡,最终也没能实现亲眼目睹江南风光的夙愿。对于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室来说,江南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在全国是首屈一
指,因此受到格外的重视。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考察民情,自幼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乾隆,也同样有着浓厚的江南情结,但和康熙相比,乾隆对江南的风光景色似乎爱之更深,和祖父康熙一样,乾隆也曾六下江南,而他前三次下江南恰好是在清漪园修建期间。
当历代文人反复歌咏的杭州西湖美景终于出现在乾隆眼前的时候,他在随身携带的西湖图上题了一首诗,诗的意思是,原来观看西湖图描绘的山水只能看出个大概,现在对照实景,每一处都可以详细地了解了,亲自考察比对着图纸揣摩,的确要具体清晰得多了,而乾隆对比江南实景与风景图卷的用意,在之后清漪园的建设中也更加具体而清晰地体现了出来。
位于万寿山东麓的这个小小的园林,初建时叫作惠山园,如果把惠山园的景观与无锡的寄畅园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者极其相似,寄畅园有知鱼桥,名字来自庄子的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桥身低矮,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惠山园里也建了这样一座知鱼桥。无锡寄畅园有八音涧,水在石间流动,声音优美动听。清漪园的惠山园有玉琴峡,水声淙淙,与八音涧异曲同工。惠山园里假山、亭台的整体布局深得寄畅园的精髓,惠山园以池为中心,环池建有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径一洞,八个景观,惠山八景都是江南景致的典型代表。惠山园在嘉庆年间被改名为谐趣园,并在湛清轩的前面增建了涵远堂,涵远堂的修建,影响了原来疏郎通透的视觉效果,在园林界被认为是一个败笔。惠山园是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的收获,后来,在乾隆二十二年和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又两次赴江南巡视,每次下江南,必有宫廷画师随行,按照乾隆的旨意,江南的美景被大量临摹,一幅幅图画被送往京师,成为正在修建的清漪园的样本和参考。
杭州西湖上有苏堤,清漪园昆明湖上有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清漪园西堤上也修建了六座桥,就连沿西堤栽种的柳树也和苏堤相同。从整体布局上看,杭州西湖景区,孤山在北,西湖在南,湖面西部有苏堤。北京清漪园,万寿山在北,昆明湖在南,湖面西部有西堤。北山,南湖,西堤的大格局,两者几乎一模一样,这一组组画面之中,谁又能分清哪个是西湖,哪个是昆明湖呢?然而如果从园林整体观察,人们又会在相似之中发现更多的不似,比如,西湖上笔直的苏堤在清漪园里变成了蜿蜒曲折的西堤,它与昆明湖和万寿山的配合恰到好处,正是这种重在意蕴的借鉴,和因地制宜的再创作,使得清漪园的景色神似江南而又胜似江南。直到此时,人们才彻底领悟了乾隆的江南情结与这座园林建设之间密
切的因果关系,正是对于江南美景的喜爱和向往,加上北京西郊瓮山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激发了乾隆皇帝欲罢不能的欲望,促使他不惜违背诺言,再次开始了园林建设。
清漪园乐寿堂前有一块巨石,它长八米,宽两米,高四米,重达二十多吨,它产自北京房山,最早是明代官吏米万钟发珊了它,决定不惜成本把它搬运回家,结果石头刚运到半路,米万钟就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家财,这块石头让米万钟倾家荡产,所以人们称它为败家石。后来,乾隆皇帝也看上了它,要把它作为乐寿堂前的屏风,因为石头太大,为了搬它进院,乾隆甚至不顾太后的反对,拆掉了院门,后来,这块巨石被重新命名为青芝岫,意思是青色的灵芝形状的石头。从房山搬来的青芝岫成了清漪园中最有故事的一件摆设。
其实在清漪园建设过程中被搬来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堆砌假山的太湖石来自江南,建造殿堂的珍贵木材来自全国各地。万寿山上的松树显露着黄山青松遒劲的风骨,接天映日的荷花荡漾着水乡荷塘清凉的气息。
除了苏杭风光,各地著名的风景也在这里汇集。位于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原型是湖北的黄鹤楼,后山的四大部洲是藏式风格建筑,连接东堤廓如亭和南湖岛的十七孔桥,仿照北京的卢沟桥修建而成,十七孔桥桥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从中间向左右两侧数都是九个桥孔,九为最大,象征皇家的尊严。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石狮共有五百四十四只,比起卢沟桥还多了五十九只。
清漪园的园林设计,还隐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韵。昆明湖中的三座小岛,来自于神话中东海上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比喻园林如同人间仙境,也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清漪园东堤之上有镇水的铜牛,代表风调雨顺。昆明湖西岸有耕织图,展示男耕女织,两者遥遥相对,象征着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
万寿山东面的城关文昌阁,供奉着文昌帝。万寿山西面的城关宿云檐,供奉着武帝关羽,一东一西,一文一武,象征着文治武功,文武双全。
南湖岛上的龙王庙时有龙,南面凤凰墩上有凤,一北一南,一龙一凤,象征着龙凤呈祥,万事顺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祝福。
清漪园,集中华名山胜景和东方传统文化于一身,可以说观一园如观天下。 公元1764 年,乾隆二十九年,历经十五年建设,清漪园全部建成,这是上
下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几十万工匠的心血和汗水物化而成的一座园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锦绣华园。乾隆希望这座园林成为一座后人无法超越的纪念碑。
当初,大臣三和疏浚水利,万万没想到会修建出一座绝世园林,宫廷画师董邦达奉旨绘制西湖图,也万万没想到这幅画卷会成为设计清漪园的参考。从一步步推进的施工,到一次次的江南之行,清漪园的兴建,计划周密而且步骤严谨。
回溯园林诞生的过程,人们发现,完整详尽的建设方案只存在于乾隆一人胸中。也许,起初的灵感只是来自一次不经意间的触动,而帝王的手笔,盛世的财富,和能工巧匠的智慧,让一个人灵感的孕育和激发,演化成一场全国总动员的宏大创作。正如清末文人王闿运的诗中所言: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在昆明湖的东岸有一座二层小楼,叫作夕佳楼,它始建于乾隆时期,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里是观赏夕阳的最佳场所。夕佳二字来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从夕佳楼望去,傍晚的景色与诗中的意境完美地融合,成为清漪园里一道著名的风景。
乾隆也写过不少描绘园中日落景色的诗句,但是他本人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景色,他被自己的一个决定约束了一生。因为违背诺言修建了清漪园,所以乾隆为自己定了一个特殊的规矩:每次去清漪园,只能上午前往,中午返回,在不园中过夜,以此作为自律和反思,也许能稍得天下人的谅解吧。这一次,乾隆没有违背自己的承诺,而欣赏不到清漪园的晚景成为乾隆永远的遗憾。
夕阳下的清漪园朦胧而又虚幻,它留下了许多故事,也留下了直到今天仍然未解的悬念。
',2)">
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
【简介】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清漪园与香山静明园、玉泉山的静宜园、万寿山,连同它东面的畅春园和北边的圆明园一起,在北京西北郊连成了一片庞大的园林区,史称“三山五园”。      在清漪园里,流传着很多故事、传说和至今未解的谜团。佛香阁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九层的延寿塔,这个专为皇太后祝寿而设计的建筑,却在接近完工之际突然被拆除改建为佛香阁。据记载,建塔拆塔的花费几乎占据修园总花费的1/10。对拆塔建阁的原因,后人有多种猜测,但真相如何,依然是一个悬念。此外,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与众不同的听鹂馆小戏台、造型奇特的建筑“扬仁风”、仿苏州山塘街的买卖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清漪园的山水建筑又如何体现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本集将一一呈现。
【正文】
公元1764 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夏季,一场大雨中荷花摇曳,湖光潋滟,山色空蒙,其实这并不是赏常见的江南景色,而是北京西北郊的清漪园雨景。清漪园的建成,让这一年的雨水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意义。西山、玉泉山上的雨水和泉水汇集成溪流,顺着纵横交错的水渠流到山下,灌溉着大片的水田。这里种植的稻米香糯可口,成为皇家专用的贡品。水流通过玉河注入清漪园的昆明湖,面积达三千三百余亩的昆明湖,实际上成了位于京西的人工水库。
就在清漪建成的同时,新增的万泉庄水系也完工了,自此,以清漪园为枢纽,北京西北郊五座皇家园林之中的四座都由水路连接起来。京郊的这个水利系统提供了周边农田和园林用水,从昆明湖通向护城河的长河,则让清漪园和紫禁城一脉相连。当年从紫禁城前往清漪园有两条道路,陆路是出西直门经圆明园向西,由清漪园大宫门进入园内。和陆路相比,走水路去清漪园更加快捷而且有趣,皇帝的龙舟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码头出发,沿着长河行进大约九公里,可到达清漪园。今天的北京城依然保留着乾隆时期的这条水道,水道大部分狭窄而弯曲,最窄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在水道的尽头,一座拱桥映入眼帘,它就是清漪园的水上门户——绣漪桥,穿过绣漪桥,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出昆明湖开阔的湖面。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放眼前方,就看到了十七孔桥白色的桥身,它连接着昆明湖上的南湖岛。透过十七孔桥的桥孔,可以看到湖东岸的一道石堤,蜿蜒到远处的城关。龙船穿过十七孔桥,向西掠过南湖岛之后,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全景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至此,清漪园山水一体的完整面貌才尽收眼底,一路走来峰回路转,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来自于古典园林艺术中先抑后扬步移景换的设计理念。
何处燕山以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这是乾隆皇帝赞美清漪园的著名诗句,而清漪园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双的风景,还有古老的传说,有趣的故事和至今未解的谜团。
从水木自亲码头登岸,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万寿山上那个巍峨的高阁所吸引,它就是佛香阁,是万寿山的核心建筑。然而在清漪园的最初的设计中,这里并没有佛香阁,而是一座九层高塔。
当年乾隆皇帝陪同母亲下江南的时候,曾经游览了杭州的六和塔,乾隆母子对六和塔极为喜爱,所以决定在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仿照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的延寿塔修建一座高达九层的延寿塔。施工过程中,乾隆不时亲自来园内查看,督促工程进度。乾隆二十三年盛夏,九层的延寿塔已经建到了第八层,高塔巍峨
耸立,分外醒目。八月初七,乾隆再次亲临工地视察,然而仅仅两天之后,主管工程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却突然接到圣旨,命其拆掉当时已建好八层的延寿塔。这道出人意料的圣旨让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根据清宫档案奏事档的记载,建塔拆塔共花费白银三十七万余两,接近修建清漪园总花销的十分之一。延寿塔为什么在几乎完工的情况下突然被拆除呢?后人对此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由于砖石结构的九层宝塔过于沉重,造成地基坍塌,只好拆除。还有人说,是因为在这里建高塔不吉利,所以拆除。令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件大事在相关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作为惟一的知情人,乾隆对此事的解释也前后不一,含糊其辞。乾隆在自己的《志过》一诗中提到,延寿塔是自行倒塌的,但延寿塔分明是=他下旨拆除的。后来乾隆又说拆塔是风水的原因,因为北海曾经建过一座塔,第二年就失火烧毁了。乾隆还引用明代的《春明梦余录》一书的记载,说在北京的西北部不宜建造高塔,然而人们查遍了此书也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随着岁月的积淀,拆塔的原因愈加扑朔迷离,对这个谜团的解读也日益变得五花八门,在乾隆《志过》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南北况异宜,窣堵建未妥。意思是由于南方的佛塔建在北方,环境条件大不相同,以致延寿塔建而未成。有人据此从园林风景的角度对拆塔原因作了一番探究,南方的六和塔建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与周围的环境显得很和谐,而移植到清漪园中,周边的环境则大不相同,作为核心建筑,万寿山前的延寿塔,本应是总揽全园景物的枢纽,如同画龙点睛,在园林艺术中称为点景。但实际上,九层之高的延寿塔高耸于万寿山上显得孤立而突兀,与周边的建筑不成比例,同时,如果将延寿塔放在三山五园的整体环境中观看,西南方向以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作为衬托,应该起到延展景观的作用,也就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但实际上由东向西望去,延寿塔与玉泉山上的两座塔,三点成一线,显得单调而重复,几乎无景可借。乾隆也许是在延寿塔建到第八层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决定不惜代价纠正自己的失误,以求园林的完美。大概是身为皇帝,为苛求景致的完美而浪费钱财,多少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乾隆对于拆塔的事情才始终语焉不详吧。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证明,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以古典园林学为依据作出的一番演绎,延寿塔被拆除的真相,至今依然是这座园林留给今人乃至后世的最大的悬念。
延寿塔被拆掉之后,乾隆命皇家样式房在废塔的原址上,重新设计了一座木质楼阁,这就是后来的佛香阁。佛香一词,来源于佛经中对佛的赞颂。佛香阁建
造在一座石砌的高达二十米的方形台基上,陡峭的台基与湖面基本垂直,台基大大增加了佛香阁的体量,从而也大大增强了佛香阁的气势。佛香阁调幅四十一米,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佛香阁是八面三层四重檐的木结构建筑,和之前的延寿塔相比,根基稳固、厚重宏大又不乏开张变化之势的佛香阁与万寿山横向延展的走势,以及中轴线上密集的建筑群,显得更加协调。佛香阁背靠万寿山,面南而坐,就像统领着园内所有景观的君王,它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点景作用,而且成为整个园区风景的构图中心和灵魂所在,无论从万寿山前的哪个方向,哪个角度观察,几乎都能看到佛香阁的存在。在不同景物的衬托下,佛香阁显现出变化万千、气度不凡的大家风范。假如从昆明湖的西南方向,透过西堤看佛香阁则是另有一番韵味,江南景色和北国风光水乳交融,自然气息和皇家气派浑然一体,这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面之中,浓缩了清漪园造园理念的精华。
听鹂馆位于万寿山前山西部,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优美动听而得名,清漪园时期的听鹂馆上下两层,面阔五间,中间是一个面积不足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小戏台,小戏台看似普通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与一般戏台的朝向相反,是坐背朝南。当年的戏台为何如此修建已无从考证,不过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皇太后喜爱听戏,乾隆陪母亲游园的时候常来这里,正在演唱的昆曲花子拾金,相传是乾隆皇帝自己编创的曲目,而今天粉墨登场为皇太后表演的正是皇帝本人,据说正是由于乾隆有时亲自上台为母亲唱戏,为了保证皇帝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听鹂馆的戏台才修成了坐北朝南。
从空中俯瞰,昆明湖很像一个桃子的形状,它似乎印证了关于园林的另一个传说。因为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祝寿而修建的,所以昆明湖就是献给太后的一颗寿桃。无论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清漪园的确处处蕴含着对孝心的宣扬。清漪园乐寿堂里栽满了玉兰树,因为乾隆的母亲十分喜爱生长在南方的玉兰花,乾隆就命人从南方引进,种植在清漪园中。玉兰花盛开的时候香气袭人,被称为玉香海,成为清漪园中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北京城种植玉兰的历史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清漪园的后溪河有一个街市,各种生意应有尽有,热闹非常,其实这些掌柜、伙计和顾客都是太监宫妇和大臣们扮演的,这条街也是乾隆送给母亲的礼物。乾隆奉母南巡的时候,曾经在苏州的山塘街游玩,这里的水乡景色和山塘河两岸的店铺给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太后年事已高,江南路途遥远,不便经常出游,于是乾隆皇帝就在清漪园中为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后溪河买卖街又
叫苏州街,全长二百七十米,有二百多间店铺,它模仿苏州山塘街一河两街的格局,但它的店面多采取北方风格的牌楼形式,店铺的铺面都朝河而开,可以在船上购物。从此,皇太后不出京城也能随时享受到游江南的乐趣了。
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清漪园中体现的孝心,不仅是乾隆作为儿子心意的表达,也是作为君王的一种政治姿态,以此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彰显于世,而这种道德的宣扬,在大江南北的汉族民众中更容易深入人心。
太后游园的时候喜欢在长廊中漫步、赏景,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中间建有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留佳代表春天,寄澜代表夏天,秋水代表秋天,清遥代表冬天。几个亭子走一趟就如同过了一年,每个亭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三百步,这个长度正好是一般行人最佳的散步距离。这条长达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没有山体的倚靠,也没有砖墙的支撑,却能历经岁月,稳固如初,也得益于几座亭子的巧妙安排,这些间隔分布的亭子,既点缀了长廊的景观,又起到了支撑长廊的作用。位于山水交界处的长廊,沿着湖山的走向顺势而建,像一条蜿蜒的彩带横贯东西,它把前山各处分散的景点连接起来,长廊廊枋上绘制的一万多幅彩画与廊外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人在廊中游,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处处皆风景,而长廊本身也成为这座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乾隆四十五年二月的一天夜里,清漪园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巡夜的守卫在乐寿堂里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原来这名叫侯义公的平民在酒醉之后擅自走了进来,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混乱。内务府大臣等若干官员因为此事被追究责任并罚了俸禄。平民闯入清漪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作为皇家禁地,普通人竟然能够轻易进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漪园除了文昌阁至西宫门一段筑有围墙之外,其余三面都没有围墙,这在皇家园林中绝无仅有。清漪园为什么不修围墙呢?一方面是由于帝后并不在此居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出于园林景观设计上的考虑。这是乾隆朝宗室画家弘旿所绘的《京畿水利图》,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漪园时期,东堤之外是无垠的田野,点缀着大小园林和村舍,南面是开阔的平原,西堤之外是天然水域和稻田,园林的西面有玉泉山,更远处是西山的群峰。为了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清漪园不设围墙,使园林的景色与周边的自然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无限深远地扩张出去,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对于清漪园来说,最有气魄的造园手法就是借景于山,清漪园往西,数十里外的西山可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可为中景,山下的绿野平
畴和园林连为一体可为近景。远中近三景如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到浓。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下,在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只有五十八米高度的万寿山小中见大,显得气势非凡。放眼望去,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都凝聚在园林景色之中。
借景于山使清漪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园林艺术是一个国家、以至一种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园林风格。在清漪园之前修建的圆明园中,有仿西式的园林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西式园林布局工整,严格对称,精于雕饰,可谓巧夺天工。而中式园林则讲究顺应自然,把人为雕琢的痕迹尽量隐藏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万寿山的后山,现在还能看到清漪园时期修建的赅春园的遗址,赅春园沿着自然山势把建筑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用爬山廊或叠石踏步相沟通,利用地势的变化达到建筑高低错落的效果,使整座建筑拥有了丰富的形态和灵动的空间。位于赅春园第三层的清可轩,曾经是乾隆的书房,室内靠南侧的整面墙壁都是裸露的岩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在石壁上面镌刻的乾隆咏清漪园的诗句,这面天然的墙壁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为这座书房平添了几分风雅。
清漪园中的建筑讲究与不同的环境和意境相配合,富于变化,不拘一格。园林中的桥,有平桥、拱桥、亭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耸的玉带桥,龙舟通过绰绰有余,低矮的知鱼桥几乎贴近水面;彩虹般的十七孔桥有一百五十米长,小巧的半桥一步就能跨过。园中的三十多座桥,几乎汇集了中国古典桥梁的所有形式。坐落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是清漪园里最大的亭子,亭子呈八角形,所以又叫八方亭。廓如亭由二十四根圆形的柱子和十六根方形的柱子共同支撑,向上攒尖的重檐使廓如亭显得舒展而又壮观。
清漪园中有四十多座亭子,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它们既是山水之间不可或缺的点景之作,又是人们游园时的歇息之处和最佳的观景场所。
进入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小跨院,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低头俯视,地面上用石头做出的装饰造型,酷似一把折扇的扇柄,顺着八根扇骨向前望去,眼前的建筑正是一个扇面的形状,因为形似打开的折扇,所以俗称扇面殿,这大概是园内造型最为奇特的建筑了,它的名字也很奇特,叫作扬仁风。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做官上任之前,朋友谢安送他一把扇子,袁宏对朋友的用意心领神会,答谢道:我到
任后,一定弘扬仁风为百姓造福。扬仁风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修建的,而这座建筑奇特的外貌背后也蕴含了弘扬仁义道德的教义。
在这座园林之中,不仅是亭台楼阁,山石草木,就连光影烟霞,雨雪雾霜都成为园林美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的建筑,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清漪园的美景常常让乾隆诗兴大发,他一生写过四万二千首诗歌,当中咏清漪园的诗就有一千五百多首,乾隆还喜欢让同游的大臣们和他一起吟诗作赋,在游园赏景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君臣唱和其乐融融。
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树阴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这首赞美清漪园景色的诗,听起来十分特别,原来这是一首译成汉语的藏文诗,它的作者叫土观却吉尼玛,是青第三世土观活佛,也是著名的藏族学者。1763 年,二十七岁的土观奉诏进京,当他第二年到达北京的时候,恰逢清漪园落成,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前常侍禅师,土观经常陪同乾隆前往清漪园,那首诗大概就是当时土观与乾隆的唱和之作。
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密切,在相互交往中,乾隆被尊称为菩萨,而乾隆也喜欢以文殊菩萨的化身来替代自己帝王的形象。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这一年昆明湖里新造了一艘长达四十多米的大船,名叫昆明喜龙舟。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下旨喜龙舟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从西藏远道而来的贵宾,这位客人就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他亲自来到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成为历史上首位进京的班禅。乾隆四十五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班禅额尔德尼从绣漪桥乘上插有绣龙旗的喜龙舟,然后从云辉玉宇码头登岸,到大报恩延寿寺拈香礼佛。当时在皇家建筑中必有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各种佛像共有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尊,晨钟暮鼓,梵音袅袅,香火繁盛,堪称佛国天堂。位于万寿山前山最高处的智慧海,外墙和屋面都由彩色琉璃瓦装饰,色彩富丽,造型庄重,它是一座佛教建筑,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枋梁承重,又称无梁殿。
万寿山后山的这片藏传佛教建筑群叫四大部洲。根据佛经的描述,佛居住在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和八个小部洲。清漪园四大部洲的
建筑正是佛经中宇宙世界的现实体现。在建筑群的前后左右建有四个大部洲,每个大部洲旁边各有两个小部洲,在建筑群的四个不同方向,建有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四大部洲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台殿,台座呈弯月形的是月台,台座呈圆形的是日台,象征着佛身周围日月环绕。在四大部洲的中心,是一座具有浓厚藏族色彩的建筑,它叫香岩宗印之阁,是以西藏地区一所著名的喇嘛教寺院——桑耶寺作为蓝本修建的,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经中的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核心建筑。各种宗教的兴盛和融合,成为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
乾隆十分喜爱清漪园,据记载,他来清漪园游览拜佛共有一百三十二次。每当登上万寿山极目四望的时候,乾隆更像是一位总设计师在欣赏自己的得意作品。
清漪园占地三百多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以大报恩延寿寺和佛香阁为核心的前山中央建筑群宏丽壮观,湖山之间点缀的楼阁堂轩、廊桥亭榭各具风采,借景于自然环境,让清漪园的美景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而喻意于山水建筑则使清漪园的内涵也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对乾隆来说,清漪园也许不仅仅是他最钟爱的园林,更是一座凝结着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理想的模型。清漪园汇聚了南北风光的精华,代表着清王朝疆域内不同的自然环境。耕织图里男耕女织的景象表现了首重农桑、物阜民丰的经济实力,秀美繁华的南方水街与庄重威严的四大部洲相结合,体现了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和尊礼重教、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清漪园大概正是这位盛世皇帝心目中天朝大国理想社会的完美缩影。
位于南湖岛的广润祠,是皇家祈祷社稷平安、风调雨顺的地方。公元 1795 年,清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乾隆在位最后一年的农历四月,久旱未雨,乾隆亲自到广润祠拜神祈雨,就在当天夜里果真天降甘霖,满心欢喜的乾隆第二天又来到寺里拜谢龙王,并把广润祠增号为广润灵雨祠。
正当广润祠香火旺盛的时候,在遥远的西方,一场以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公元 1812 年,清嘉庆十七年农历五月,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因为祈雨灵验,决定此后每年春秋两次定期派遣官员到广润祠拈香祭拜。与此同时,蒸汽机在西方已经广泛使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也已经制造出来。公元 1860 年,清咸丰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乾隆的曾孙咸丰皇帝到广润寺拈香祈福,此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的舰队已经逼近了中国的渤海湾。
这是清漪园最后一次迎接皇帝的临幸,仅仅几个月之后,这座百年华园就将在一场大火中彻底毁灭!
',3)">
第三集《绝艺筑颐和》
【简介】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的纵火,使北京西郊清漪园、圆明园等几座皇家园林变成一片废墟。此后,慈禧太后曾提出重建皇家园林,但因为群臣激烈反对不得已而作罢。光绪皇帝继位后,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又兴起修园之意。在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支持下,修复园林终于成为现实。然而奇怪的是,本应由内务府负责的皇家园林修复工程却成为海军衙门的承建项目。
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雷廷昌,是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他把自己的心血和祖传的精湛技艺,都投入到修园工程中。修复后的园林改名颐和园,雷廷昌没有想到,这会成为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正文】
【导游】——
英法联军放火烧掉了三山五园,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也在那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了。请大家看这儿——这棵古树上至今还残留着当时的烧痕。
1860年10月18日下午两点,清漪成为一片火海,纵火者是四年前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胁迫清政府尽快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随军记者沃格曼在当天发回国内的报道中这要描述他在园中看到的情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建在高处俯瞰全园的高大楼阁,它耸立在高高的花岗石台阶之上,四周被熊熊的烈焰所包围,看上去就像是某个处于火海之中的巨型祭坛。
另一名随军记者贝阿托,则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这场劫难。大火过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荡然无存,露出了后面的琉璃质地的智慧海。前山中部的大报恩延寿寺也变成了一片废墟,万寿山东部的水木自亲、玉澜堂等建筑化为焦石瓦砾。后山四大部洲的木构建筑全部被毁。在新闻报道的结尾,沃格曼这样写道:园内遍地狼藉,只剩下坚实而无法摧毁的巨石,它们将留下来告诉未来的人们,这里曾经有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
不仅是清漪园,这一天的纵火,使得北京西郊的几座皇家园林全部毁灭。皇家园林的毁灭,在六天后换来一纸《北京条约》,英国和法国各获得八百万两白银的赔偿,英国还攫取了九龙和新界。当清政府官员与英法代表在礼部大堂签订条约的时候,北京西北部的天空中还弥漫着黑色的烟气,签约的官员们甚至闻到了松柏木燃烧的气味。乾隆皇帝倾尽智慧与热情修建的清漪园就这样死了。
大火之后,被废弃的清漪园在荒凉寂寞中度过了二十六个春秋。1886年的一天,几个人的到来打破了园里的沉寂,他们仔细查看着园林损毁的状况,走在前头的叫雷廷昌,他的家族人称样式雷,世代营建皇家工程,曾经设计建造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畅春园,修缮过紫禁城、天坛和清漪园。1860年,雷家第七代传人雷廷昌只有十五岁,他亲眼看到清漪园毁于那场大火,雷廷昌没有想到,二十六年之后他会走进这片废墟,从此,他的命运与清漪园紧紧联系在一起。
雷廷昌这次进园考察,是奉了醇亲王奕譞之命,奕譞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慈禧太后的妹夫,当朝光绪皇帝的生父。1860年清漪园被烧毁时也正跟随咸丰皇帝在承德避难,如今,奕譞已成为慈禧太后最倚重的大臣之一,而他的际遇变迁也和清漪园的修复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的统治者来自气候凉爽的关外,而北京的夏天干燥酷热令他们非常不适,所以入关不久,清皇室便开始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皇家园林。在清朝鼎盛时期,皇家园林是帝后休闲娱乐、怡情养性的场所,也是国泰民安、盛世气派的象征。然而,当国运衰退的时候,皇家园林的修建与否却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二十六年来,围绕园林的重建,朝廷内部争议不断。
1873年,也就是皇家园林被烧毁十三年之后,修复园林的话题第一次被提起,当时刚刚亲政的同治皇帝发布了修复圆明园的上谕,虽说是皇帝下诏,但大臣们都明白,这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修复圆明园的上谕刚发布就在朝中激起轩然大波,以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为首的反对派认为,当下国力衰微,修园会让天下人心涣散,奕譞甚至当庭痛哭,力谏皇上停止修园,最终,同治皇帝只好让步,宣布停下圆明园工程。
转眼间,又一个十三年过去了,1886年,重修皇家园林的事情被再次提起,但这次率先站出来表示支持的竟是同治年间坚决反对修园的醇亲王奕譞。令奕譞改变立场的原因宣传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圆明园修复风波之后不久,同治皇帝就去世了,当晚,一道谕旨从养心殿东暖阁发出,四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推上皇位,成为了光绪皇帝。光绪正是醇亲王奕譞的亲生儿子,也许是对慈禧太后权势的畏惧,也许是对儿子看似荣耀实则吉凶难料的前途充满忧虑,据记载,奕譞当时的反应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儿子即位后,奕譞为了避嫌,立即辞官退隐。
1885年10月,朝廷为了振兴海防成立了海军衙门,在家赋闲十年的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虽然掌握军事实权,具体操持海军事务的是李鸿章,但是奕譞也并不清闲,他面临着另外一件更加棘手的大事。
1886年,十六岁的光绪皇帝即将亲政,慈禧太后又看到了修复皇家园林的好机会。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大权在握,但同治年间的圆明园修复风波仍然让她心存顾忌,她知道,在时局不稳的今天,要找一个充足的理由启动修园工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奕譞对太后的意思心领神会,自从儿子做了皇帝,奕譞就变得小心谨慎,行事必先考虑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如今皇帝就要亲政,如果修复一座皇家园林让慈禧太后到那里养老,从此放手朝政,那么皇帝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权。正是出于对儿子利益的考虑,奕譞转变了立场,从修园反对派变为坚定的支持者。
在已废弃的五座皇家园林中,圆明园占地规模最大,并且损坏严重,不易修复,加上同治年间的修园风波,修复圆明园太过敏感,不好再提。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都太小,不能满足太后的需要,最终,奕譞选中了清漪园。
清漪园占地规模适中,有天然的山形水系,园中留存了一些建筑的基本架构,修复起来相对容易,同时,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祝寿修建的园林,这次为慈禧太后重修,有先例可循,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年间,昆明湖曾用业操练水师,而眼下,朝廷正在筹建北洋水师,这让奕譞想到了一个启动修园工程的好主意。1886年9月,醇亲王呈上奏折,请求恢复昆明湖水师操练旧制,同时,为了恭迎太后阅师,请求修复沿湖一带破损建筑。这份奏折令慈禧太后十分满意,她立即批准,并说:既然海军衙门要在那里操练水师,那就自己找钱去修那些破旧的建筑吧。
就这样,本应由内务府奉宸苑负责的皇家园林修复,却成了海军衙门的承建项目,一项清朝历史上最奇怪的工程,悄悄拉开了序幕。
被醇亲王奕譞任命为园林工程总设计师的雷廷昌,详细勘察了清漪园的现状。此时的清漪园处处是破败的景象,十七孔桥虽然因为汉白玉质地而免于大火,但桥头石栏毁损严重。万寿山顶的松柏所剩无几,失去佛香阁的花岗石台阶已有部分坍塌。宝云阁几乎湮没在荒草中,屋檐破损不堪,风铃早已遗失。石舫的底座上竟长出了几棵一人多高的小树,乾隆年间的清漪园图纸藏于圆明园样式房,在1860年的大火中多数已经遗失,如今雷廷昌只能在遗存的旧基上重新丈量,再凭借经验一步步复原已经失去的建筑。
当雷廷昌有条不紊地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奕譞正在为修园经费头痛不已,既要设法筹款,又不能明说修园一事。从1886年年底,奕譞给李鸿章的借款信中,可以想见他焦急又无奈的心情。
奕譞的烦恼并没有影响到雷廷昌,此时,修园的准备工作进入到又一个关键的程序——制作烫样。依据先前丈量的数据,按一定比例用纸片、木条制作成建筑模型,再用小烙铁熨烫成型,这就是烫样。最后,烫样要加上说帖,注明建筑的尺寸和形制,呈送皇帝和太后御览。这是德和园大戏楼的烫样,大戏楼是清漪园里没有的,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听戏,所以这次修园特别添建了大戏楼,以满足太后的这一嗜好。在当初的设计中,德和园大戏楼位于昆明湖畔,建筑的一半延伸到水中,后经光绪批示,改建在万寿山东部,建成后患的大戏楼高达21米,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也是规模最大的戏楼。
烫样审定后,下一步工序是绘图,雷廷昌为重建清漪园绘制了至少三百零八张图纸,所用的工具只有圆规、直尽、毛笔和炭笔,在清漪园全部地盘图上,以前园中所有的建筑被一一标示出来,在雷廷昌的计划中,这些建筑都将被重新恢复。
然后有一处建筑并没有在图上被标示出来,水过它却是园林工程中最先建成的,也是园中唯一与海军有关的建筑,它就是昆明湖水师学堂。1886年年底,水师学堂在清漪园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就在水师学堂开学的那一天,几位海军衙门的官员匆匆主持了开学典礼后就奔赴万寿山,参加在那里隆重举行的排云殿供梁仪式。
万寿山前山的中央,曾经是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所在地,如今在它的原址上将改建排去殿,排云殿是专为慈禧太后修建的,也是清漪园重建工程中的核心项目。1886年年底,排云殿工程在慈禧太后的亲自关注下紧锣密鼓地展开。骆驼是当时重要的运输工具,它们从深山中运送来建筑所需的青灰,为了节约运费,从不空跑,卸下青灰,再从工地上把废墟的渣土运走。
雷廷昌仿照紫禁城外朝的形式,将排云殿分为三进院落,形成集佛寺和朝殿为一体的建筑群。排云殿工程从清理场地到最后竣工,历时九年,几乎贯穿了清漪园重建工程的始终。
排云殿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宫殿,建筑工程浩大。当时一个工人工作一天叫一个工,而排云殿光是内部装修就用工二十七万五千七百二十四个,排云殿的殿内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内部装修时,首先要用隔断和半隔断的方式,把殿堂分割成不同的空间和区域,既要保证空间的流动感和通透性,又要兼顾装饰美化功能,这是中式建筑中特有的装修手法。排云殿中分割空间的装修多达七种,共二十九件,数目之多,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首屈一指。
这种隔断叫作碧纱橱,又叫隔扇,碧橱中间的两扇门可以打开,使得空间的分与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碧纱橱上的木雕图案是万字、蝙蝠以及寿桃,寓意万福万寿。
装饰性极强的花罩,是半隔断装修的一种,它有很多种形式,这是栏杆罩,两根落地的栏杆将空间一分为三,上面的蓝色夹纱是产自江浙的芝麻纱,织法精细,飞舞的蝙蝠栩栩如生,栏杆罩的雕板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工艺复杂的透雕。
这是八方罩,呈八角形状,罩板上面雕刻的花纹,犹如冰面上裂开的纹路,所以叫冰裂纹,这种简单的图案,在皇家宫殿的花罩装修中十分罕见,然而在装修形式繁复、极尽雕琢的排云殿中,这个简洁大方的图案打破了视觉的重复和疲劳,令人眼前一亮。
花罩不仅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功能。这是炕罩,安置在床榻之前,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里面还可以挂幔帐。举办万寿庆典之前,慈禧太后就在这里休息。
用来摆放古玩的多宝格,中间留有穿行的门洞,这也是一种半隔断装修。据记载,排云殿内只有多宝格是使用真正的紫檀木装修的,因为当时紫檀价高而稀缺,不可能大量使用,雷廷昌采购的木料大都是普通的草花梨和楸木,但是草花梨颜色浅淡,楸木黯无光泽,为了显现高贵典雅的感觉,雷廷昌便将木料做了染色处理。
据说慈禧太后原本想将排云殿作为自己的寝宫,工程尚未结束,慈禧太后就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结果当晚就生了一场大病,她突然想到,这里以前是大报恩延寿寺,会不会是因为在佛寺的旧址上建寝宫冒犯了神明,才染上了重病。于是,她把寝宫改在了乐寿堂。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排云殿最终成为慈禧太后举办万寿庆典的场所。
在排云殿露天陈设分位图上,下面两个圆圈的位置被种上了白皮松,松树有延年益寿的含义,烘托了排云殿作为祝寿场所的吉祥气氛。
院内露天摆放的物品被依次编号,这些青铜器有的是宫廷内传世的珍宝,有的是慈禧太后生日贺礼,现在陈放在文昌院展厅里的这座三牺尊,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商朝末期,当年它曾经摆放在排云殿院内的露陈墩上。
为了节省经费,一些乾隆时期遗存的旧物被搜集起来,作为新园的露天陈设,排云殿前的这两只铜狮是从畅春园废墟上挪来的。造型仿照十二生肖的十二块太湖石也来自畅春园遗址。
排云殿从土建施工到装修和陈设,无不凝结着雷廷昌的心血,而建筑主体与内部装修以及室外陈高协调互补,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完整的设计理念。
虽然园林的修建一直秘而不宣,但是如此大的工程,实在难以遮人耳目,朝野上下的猜测和议论越来越多。1888年3月,慈禧太后为了平息舆论,干脆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称清漪园是乾隆为孝敬母亲修建的,光绪皇帝也要重修它来孝敬皇太后,取颐养冲和之意,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直到这时,已经秘密进行一年多的园林重建工程才大白于天下。
随着上谕的发布,一直为建园经费四处奔走的奕譞,从秘密筹款变为公开挪用,而此时大清的海军建设也正进入关键时期。1888年底,也就是颐和园工程公开半年之后,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从此,中国拥有了一支在当时位列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在渤海湾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阅师行动,这些新式军舰都有着威猛吉利的名字,其中包括后来人们熟悉的镇远、超勇、扬威等等。
在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北角也有一艘船,这座巨大的石船,在清漪园时期叫做石舫,它仿照江南水乡岸边泊船的习惯,是船尾向外,船头朝向岸边。当年,石舫的舱楼是中国传统样式,乾隆用这座石舫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1860年,石舫上的舱楼被英法联军烧毁,这次园林重建时,石船得以修复,它改名为清晏舫,样式也按照慈禧太后的喜好改为西式舱楼。修造舱楼的材料看似石村,其实是木料制成,再绘上大理石的花纹,清晏舫船体的两侧还添建了两个西洋火轮船式的机轮。修好之后,这里成为慈禧太后品茶用膳、消暑观景和中秋赏月的地方。也许是清晏舫的外形与军舰有几分相似,因此后来有人以为它被用来象征帝国永不沉没的水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艘无法启航的大石船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大清海军的悲剧命运。
颇具规模的北洋水师建成没多久,经费就渐渐入不敷出,与此同时,由海军军费支持的颐和园工程也变得捉襟见肘,一些地处偏僻或是功能较少的建筑有了简化的造型,有的则干脆放弃修复。
这是清漪园的昙花阁在被烧毁之前留在世上唯一的影像,我们依据照片用动画复原了这座乾隆时期的建筑。昙花阁是一座两层重檐楼阁,六角攒尖顶,建筑平面酷似昙花,因而得名。昙花阁屹立在万寿山东麓制高点,点缀着这是城的青山绿树。野花阁是一座宗教建筑,登阁远望,昆明湖全景尽收眼底。雷廷昌为重建昙花阁至少准备了三套方案,先是两层阁楼简化为一层,双层屋檐改为单层,但仍保留了原建筑的昙花形基座。随后,原先的攒尖屋顶拿掉,后来,雷廷昌又将攒尖屋顶改了回来。最终,由于经费所限,这座建筑变为十字形,由于形状不再像昙花,名字了改成了景福阁。单层的景福阁再无法俯瞰全景,成为观雨的场所。而万寿山东麓失去昙花阁后则缺少了重要的点景建筑。
比起简化了的景福阁,有些建筑则更加不幸,它们已经永远消失了。治镜阁位于昆明湖中三岛之一的团城岛的中心,团城岛和南湖岛、藻鉴堂岛一起象征着东海中漂浮的三座仙山,而这座顶覆黄色琉璃瓦、造型奇异的高大建筑,显然是对想像中的仙山琼阁的模拟。治镜阁曾经是清漪园西北部湖面上最为抢眼的点景建筑。据说,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时烧掉了湖上的船坞,当看到孤悬湖中的治镜阁时只能望兴叹,治镜阁就这样幸存下来。但同治年间,它的木料被拆卸用于圆明园修复,最终,治镜阁只剩下了基座。雷廷昌为恢复治镜阁绘制了彩图立样,但由于经费不足,这座建筑永远留在了图纸上。如今,这里是一座空寂的小岛,只有年年复生的草木和随季节变化的湖水,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流逝。
为了修建颐和园,雷廷昌竭尽心力,他也把这次重建看作重振家族大业的开始,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将样式雷的家族技艺倾注到皇家园林的建造中去,这竟是最后一次了。
因为修建颐和园深受慈禧太后赏识的醇亲王奕譞,在1890年也就是修园工程开始四年后就去世了,他没能看到新园的建成,他当然也不会想到,新园建成没多久,儿子光绪皇帝就因为一场变法的失败,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玉澜堂。奕譞为了儿子的利益煞费苦心修建的颐和园,到头来竟成了儿子的牢笼。
就在奕譞去世的那一年,由于经费的短缺,海军衙门停止购买军舰。1894年7月,在颐和园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海战中,镇远号被击沉,超勇号、扬威号搁浅起火,其余战舰或被击毁或被俘获。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只有这座用海军经费修复的石船,依然静静地停泊在昆明湖上。
1895年3月,海战惨败一个月后,海军衙门被裁撤,同年年底,颐和园修复工程仓促收尾。
今天,随着史料不断丰富,清史专家根据当时修建颐和园的五十六项工程清单,以及流入园工的其它款项推断,颐和园工程的总费用约为白银五百万到六百万两,在当时,这大致相当于三条军舰的造价。
从1886年到1895年,颐和园修建全过程历时九年,虽然当时国力衰微,后山以及位置偏远的建筑被放弃修复,但颐和园仍然保留了清漪园的主体风貌。万寿山东部的仁寿殿由原先的勤政殿改建,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以及接见外交使节的场所。乐寿堂、玉澜堂等建筑被复建,但是功能有所改变,成为帝后居所,并采用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新建的德和园使得宫廷生活区建筑密度大大增加。万寿山西麓的听鹂馆、画中游等景观被复原。昆明湖中的南湖岛得以修复,清漪园的遗存建筑十七孔桥被整修一新。位于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作为修复重点,全部得以重建或新建。1860年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宝云阁和转轮藏建筑群保留了清漪园时期的原貌。佛香阁再现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前山最大的变化是大报恩延寿寺改建排云殿,排云殿建筑群成为万寿山前最核心、最具规模的一组建筑,它和佛香阁一起,成为后人眼中颐和园的标志。更有园林专家认为,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中央布局更加严谨,建筑形象更加突出,在这一点上超越了清漪园。
乾隆年间清漪园三面开放,只有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而颐和园的四面都修起了围墙,这个变化意味着,这座园林众单纯游玩的场所变成了帝后居住的行宫,从此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最喜爱的家园,也成为了大清国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1907年,颐和园建成十二年后,雷廷昌去世,随后,因营造皇家园林而著名的雷氏家族逐渐没落。民国年间,雷家为了生计几乎卖掉了所有的图纸和烫样,代代传承的技艺最终失传。
【导游】——
颐和园的建造在1895年完工,它的总设计师叫雷廷昌,雷廷昌出身于一个著名的建筑世家,在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中,每五个里面就有一个是由雷家设计建造的。2007年6月20日,样式雷图档入选为世界记忆遗产。
在样式雷所有作品当中,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最能代表样式雷的精湛技艺,同是它也是这个家族最后一部伟大的建筑作品。
颐和园东宫门内有一株瘦小的古柏,它的身上,一百多年前火烧的痕迹依然清晰,主干部分有三分之二已经死去,侧干上又萌生出新枝,直指蓝天。
',4)">
第四集《风雨梦乐园》
【简介】新建成的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宏大生日庆典的神圣之地,成为老佛爷游湖赏景作画听戏的闲适之所,同时,也成为幽禁光绪皇帝的牢笼。颐和园如同社会安定与否的晴雨表,它见证了皇帝与太后的权力之争,改革与保守的政见之争带来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园林历史上的又一次浩劫。八国联军的入侵之时,慈禧太后从这里出发向西逃难。颐和园,这座曾带给她的主人无比荣光和欢乐的所在,却也经历着末世皇家的没落与无奈。 渐渐远去的乐园,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变化?【正文】
颐和园昆明湖畔的水木自亲,是慈禧寝宫乐寿堂的前院门,水木自亲门前是一个码头,当年慈禧太后从水路乘船来颐和园就在这儿下船。这里视野开阔,放眼望去,山岛葱笼,碧波荡漾,莺飞鱼跃,一派生机,会让人从心氏萌生出一种对自然山水草木的亲近之感,所以取名叫作水木自亲。
【导游】——
我们现在是在颐和园的知春亭,一会儿我们会沿着昆明湖向北,第一站到水木自亲,去参观那的电灯电话展览馆。大家看那儿,岸边有个大杆子的地方,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的时候,就是在那个大杆子上曾经挂着一盏巨大的汽灯。
一百多年前,水木自亲码头的探灯杆上曾经高高悬挂着一盏大汽灯,它是颐和园里最亮的灯,到了夜里,如果这盏灯还亮着就表示慈禧太后还没有睡着,只有等这盏灯熄了,慈禧太后睡了,园子里其他的人才能休息。慈禧太后喜欢这些从德国订购来的电灯,这也是她喜欢颐和园的原因之一。
这天晚上颐和园里灯火通明,太监和宫女们穿梭在殿堂游廊之间忙个不停,各式各样的彩棚和彩灯已经从紫禁城的西华门沿途四十里一直扎到了颐和园的东宫门,而连夜从城里赶到颐和园的王公大臣和福晋格格们,凌晨时分就从知春亭码头上船向排云殿码头出发了。一个表文匣被安放在排云殿二宫门外的黄案上,这个匣子里装的是光绪皇帝给慈禧太后的庆贺表文,这一天是公元1897年11月4日,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六十三岁的寿辰。
天刚刚亮,乐寿堂里的慈禧就已经起床了,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她也是六点钟就起来,在没有泡手、熥脸、抹胭脂以前,是绝不出门见人的。慈禧太后非常爱美,她经常自己调制胭脂口红,她穿的衣服也是自己亲眼看过图纸后才拿去做的。就这一年,光苏州织造给她做的衣服就有一百三十五件了,这件藕荷丝绸灵仙祝寿氅衣用工四五百个,这件披肩是由三千五百粒鸟蛋大的珍珠纺织而成的。每天慈禧太后都要在十几套衣服中仔细挑选,不同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叫起上朝的时候穿一套,游湖散步的时候换一套,看戏吃饭的时候换一套,一天要换好几次。如果挑中一件蝴蝶图案的衣服,她还要把所有的配饰都换成蝴蝶图案的。
颐和园的万寿庆典在半年前就开始准备了,在典礼的前一个月,慈禧太后会钦定进颐和园拜贺的王公大臣福晋格格的名单,这对大臣们来说是极大的荣誉和奖赏。庆典举行之前,他们必须先接受专门的礼仪培训,然后将在园里参加整整八天的寿辰庆贺活动。除了寿宴之外,最主要的活动是陪慈禧太后听上八天的大戏,由那些祝寿的人组成的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场面,实际上也是令慈禧开心的庆贺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慈禧太后很讲究礼仪,尤其在庆寿典礼上,不允许出一点差错,所以就连皇帝和皇后也要参加庆典的彩排。
早在修建颐和园的时候,慈禧太后就产下懿旨加快工程进度,就是为了在这里过她的六十大寿。可是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当时主战的大臣反对大办庆典,惹得慈禧大怒,他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另彼终生不欢。
然而战事不遂人愿,清朝军队节节败退,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无奈之下慈禧只好下诏,颐和园受贺事宜立刻停办。就这样,慈禧六十大寿的庆典没能在排云殿举行,而是在紫禁城中草草了事。
三年之后,天下仍不太平,就在三天前,德国军舰又进了胶州湾。然而慈禧太后不能再等了,万寿庆典终于在今天拉开了大幕。
慈禧一行从邀月门经过长廊前往排云殿。为了庆贺慈禧太后的大寿,曾被英法联军烧毁的长廊得到了精细的修缮,慈禧太后喜欢在这里散步赏景,还喜欢看描绘在长廊上的彩画。彩绘是中国园林建筑中重要的装饰手法,长廊彩画大小共有一万四千多幅,除了著名的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西湖风景之外,还有很多山水花鸟和人物故事,据说因为慈禧太后喜欢看戏,所以特别增加了许多戏文故事,而这些彩画的内容也都是慈禧太后钦定的。
庆典还没有正式开始,万寿山前山的排云殿一带就已经热闹起来。排云门外道路两旁站立着三品以下的大臣。进排云门,两侧是玉华殿和云锦殿两个配殿,在殿外的金水桥两侧等候的是二品王公大臣们。在二宫门以内,有芳辉殿和紫霄殿,皇后、公主、福晋、命妇等女眷在这里等候行礼。慈禧太后将从乐寿堂经长廊到排云殿东侧的介寿堂下轿,典礼开始前她会在排云殿的东暖阁稍事休息。排云殿的后面是德辉殿,德辉殿的东西两侧延伸出来的长廊叫爬山廊,它们依山就势,把排云殿和各个配殿相互连接起来。
“排云”二字出自晋朝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比喻神仙居住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之中。以排云殿为核心的这组殿堂构成了颐和园里最为壮观的建筑群,排云殿是修建颐和园时为了慈禧太后举办万寿庆典专门新建的一组建筑,今天将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坐在排云殿的宝座上接受拜贺。
离大典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王公大臣已经依次肃立在排云殿二宫门内外,他们的拜贺送礼早已送到颐和园,请慈禧太后过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在这一年的初冬都被集中在颐和园里。这幅百子图插屏是湖广总督张之洞送的,寓意老佛爷长命百岁,子孙满堂,国家社稷绵延不绝。如意,是太后喜欢的物件,在生日礼物中必不可少。还有精致的西洋钟表,也是慈禧太后的最爱,这件栩栩如生的仙人船,其实是一个梳妆盒,这对于爱美的慈禧太后来说,是既能观赏又很实用。对于这些贺礼,喜欢的,慈禧太后会把玩一阵子,其余的,她甚至都没有看上一眼就赏赐了别人,或者堆在库房里。直到今天,颐和园排云殿的东西暖阁里还摆放着许多送给慈禧的寿礼。
钦天监官员宣布吉时已到,排云殿鼓乐齐鸣,卤簿仪仗威严,慈禧太后走向大殿正中央那高高在上的九龙宝座,在隆重的中和韶乐声中,大典正式开始。
坐在排云殿宝座上的慈禧太后,欣慰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慈禧本姓叶赫那拉,十六岁入宫,成为咸中皇帝的兰贵人,生下皇长子载淳后进为懿贵妃。咸丰驾崩后,载淳成了同治皇帝,作为皇帝的生母,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徵号慈禧,人称西太后。从同治皇帝到光绪皇帝,从二十七岁与东太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到后来的独自训政,慈禧太后的权力越来越大,她名字前面表示尊敬的徽号也越来越长,如今太后的全称已经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几乎拥有了一切的慈禧太后有一个心愿却迟迟没能实现,那就是在这座凝结着自己心血与梦想的园林中,举行一个独特而盛大的生日庆典,经过四年的等待,就在这一天,她六十三岁的时候,慈禧太后终于得偿所愿,等到了作为大清国最尊贵的女人前所未有的威仪和荣耀。
这次万寿庆典之后,有一件贺礼便一直留在了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里,就是这面百鸟朝凤的刺绣屏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凤是至高无上的神鸟,各种凡鸟不管多么美丽,也只能在旁边映衬凤的威严。这面象征权力永固的屏风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宝贝,和这只凤相比,就连代表皇帝的龙也显得黯然失色。光绪皇帝也曾在颐和园举办过几次万寿庆典,但是没有一次规模比得上慈禧太后。
【导游】——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方是听鹂馆,院内有正殿、配殿、旁院和一个两层的戏楼。乾隆皇帝的时候,他就经常侍奉着皇太后在这里看戏,而慈禧和光绪都是大戏迷,这里也经常为他们表演京剧。
听鹂馆位于万寿山前西侧,正对长廊西段的清遥亭,是颐和园西部重要的点景建筑。听鹂馆一名,指悦耳的声音就像黄鹂的鸣叫,正门匾额上的题字,是慈禧太后的手书“金支秀华”,出自《汉书·礼乐志》,形容乐器上华丽的流苏壮志装饰,说明这里曾经有一支人数众多乐器齐全和装饰豪华的皇家乐队。清漪园时期,戏楼的朝向是坐北朝南,面向昆明湖方向的,这是因为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皇帝,有时会亲自登台为皇太后表演,所以戏台就只能面向代表尊贵的南方,以符合礼制的要求。颐和园重建时,由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成了观众,戏台又被改为坐南朝北,朝向了万寿山方向。慈禧酷爱听戏,为此园中又新建了德和园大戏楼,慈禧经常把陪自己听戏作为对他人的奖赏,其实,对于不好此道的大臣来说,这实在是个苦差事。大家每次听戏都要凑分子贿赂太监,以求关照,由于大门关闭,院子里又没有厕所,大臣们要靠太监帮忙从小侧门搭梯子下来,出去解决内急。
德和园大戏台建起来之后,听鹂馆就成为慈禧太后夏天消暑纳凉的地方。慈禧太后会从听鹂馆前鱼藻轩西侧的码头上船,游湖看景,享受这座被外国人叫作夏宫的皇家园林最美的景致。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时候,慈禧会在凉台上欣赏昆明湖面随波逐流、晶莹闪烁的的荷花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登上清晏舫或者万寿山中东侧的景福阁,把酒临风,凭湖赏月,也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最喜爱的消遣。
平常的日子里,慈禧太后会在颐和园里习字作画。慈禧喜欢把画作赏赐给王公大臣,但她对自己的绘画水平心知肚明,所以经常把宫廷画师缪嘉蕙的画盖上自己的御印赏赐下去,被赏赐的人也知道画的原作者是缪嘉蕙,但为了讨好慈禧太后,他们的讨赏来得更加热烈,一时间,拥有慈禧太后的画作成了清朝上流社会最荣耀的事情。
在王公大臣们中间流传着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判断慈禧太后画作真伪的方法,如果梅花的枝条像这样相互交叉成一个菱形,那准是慈禧太后的真迹,因为专业画家根本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但是从来没有人敢向慈禧指出这一点。慈禧太后得罪不得,这一点宫里每个人都知道,连光绪皇帝也不例外。光绪亲政后,他批示的重要奏折几乎都是慈禧太后事先同意的,所以表面上看来两宫甚为和睦。
颐和园给了慈禧许多在紫禁城里享受不到的轻松快乐,而这座园林似乎也成了家国是否安定的晴雨表,每当慈禧不能在园子里安心享乐甚至被迫离开的时候,一定是重大的危机将要来临了。1897年岁末,就在她六十三岁万寿大典的前后,山东发生了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趁机占领了胶州湾。随后,俄国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例强企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大清帝国。
1898年农历戊戌年,朝廷里有一件大事即将发生,在名义上已经亲政十年却始终难有建树的光绪皇帝,与接触了西方思想主张变法维新的文人康有为一拍即合,他们希望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改变中国和皇帝本人的命运,而这场变革起初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默许,从四月到九月,光绪从紫禁城去颐和园汇报变法的事情多达十九次,每次都在慈禧太后的门外跪着等候召见,而太监有时会故意拖延传达的时间,就是因为看着皇帝跪着的神态很有趣。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标志着变法正式开始。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发展工商业,废除科举考试,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光绪专门去了颐和园,并给慈禧还去几份变法的奏折。史书记载:慈禧斜倚在床上,听着,批评着,议论着,感叹过去朝廷也行了许多维新自强的事,但都不如这些说得透彻。
光绪见慈禧高兴,就主张把这几本折子里的内容大量印刷,王公大臣人手一册,以习变法。慈禧点头说:就这样办吧。
然而局势很快失去了控制,光绪皇帝就像一个急躁的孩子,在短短一百零三天里,颁布了一百八十余道有关各项改革的新政上谕。这些政令毫无轻重缓急之分,涉及了社会方方面面,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因此遭遇了越来越大的阻。到后来,改革的矛头甚至直接指向了慈禧太后,于是,一场变法迅速演变成后党和帝党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九月十九日,慈禧太后匆匆离开颐和园赶回紫禁城,两天后宣布再次临朝训政,光绪皇帝被囚禁,变法人士或被抓被杀,或流亡国外。这场后来被称作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不过一百零三天就宣告失败。在重新训政的当天,慈禧太后曾面对光绪怒斥道:我抚养了你二十多年,你怎么敢听信小人之言算计我呢?可见,她最大的愤怒就来自于例子兼外甥的光绪对于自己的背叛。
1899年整整一年,颐和园格外清静,因为国内局势动荡,慈禧太后被迫留在紫禁城理政,无暇游园,直到1900年的春天,慈禧太后又住进了颐和园。跟以前不同的是,她开始到仁寿殿上早朝了。
仁寿殿,清漪园时期叫勤政殿,表达了乾隆寄情山水不忘勤政的态度。到了颐和园时期,被慈禧太后改名为仁寿殿,仁寿,意指施仁政者长寿,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篇》“智者乐,仁者寿”。仁寿殿主殿和南北配殿,以及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构成了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这时本来是亲政后的光绪皇帝来园时处理政务的地方,但是人们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却是慈禧太后的印记。仁寿殿外月台上南侧和北侧各有一对铜龙凤,可以燃香,也有龙凤皇祥的含义,铜凤的基座上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记。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在圆明园时期的居所名称,她以此来纪念和咸丰皇帝的爱情往事。这两对铜龙凤的排列顺序是凤在中间,龙在两边,凤昂首挺立,龙则低俯着身躯。这些都是慈禧太后时期独有的装饰造型。
这块太湖石是重建颐和园的时候从当时的睿王园,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勺园迁移过来的,放在这里起来类似屏风的作用,在园林艺术中叫作障景,更重要的是这石头的形状酷似拱手作揖的老寿星,很受慈禧太后的喜爱。长寿大概是慈禧太后最强烈的愿望了。仁寿殿里有慈禧亲笔书写的寿字,宝座后面,是一个写满了寿字的玻璃镜面屏风,这上面的寿字一共有二百二十六个,每个寿字的写法都各不相同。这面屏风也是按慈禧太后的意思布置的。
光绪皇帝在位三十四年,而他在宝座上独坐的时间其实只有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所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那场变法。1898年6月16日,戊戌变法开始后的第六天,光绪曾在仁寿殿里召见了康有为,他们密谈了两个多小时,这也是二十七岁的皇帝和四十岁的改革家唯一的一次会面。仅仅三个月之后,光绪就永远告别了皇帝的九龙宝座。
这是1900年慈禧太后前往仁寿殿上早朝时拍摄的照片,右边的是李莲英,左边的是崔玉贵。一班太监前呼后拥,后面更是宫女成群。
仁寿殿的宝座上换成了慈禧太后,此时已被软禁的光绪皇帝坐在旁边临时摆设的座位上。有时候慈禧太后也会征询光绪皇帝的意见,光绪总是低声回答,声音低得跪在地上的大臣们根本听不见他说什么。但是他们知道,皇帝总是会同意太后的意见。从此以后,他们这样的位置关系再也没有发生变化。
1900年之后,每逢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的时候,玉澜堂里就会时常传出敲小鼓的声音,太监们知道,这是皇上又在解闷儿了。玉澜堂,位于仁寿殿的南侧,是临湖而建的一座精美的建筑,玉澜堂曾是乾隆皇帝的办事房,嘉庆皇帝也在这里办过公。玉澜堂东西都有配殿,以游廊相接,西配殿藉香榭直面湖区,隔着纱窗,满目碧翠,荷香四溢,从这里可以通到乐寿堂。东配殿霞芬室通往仁寿殿。
1898年的9月16日,变法失败的前夕,光绪在玉澜堂召见过另一位后来尽人皆知的人物,就是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光绪升他为候补侍郎。然而精明的袁世凯最终还是坚定地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就失去了自由,在紫禁城他被关在中南海的瀛台,面每当慈禧太后来颐和园,也会把皇帝一起带来,软禁在玉澜堂。此时玉澜堂东西两个配殿内各加了一道耸立的高墙,切断了光绪皇帝东西出行的路,大门也被阻隔了,光绪皇帝只能待在玉澜堂内,连皇后也不能随意见面。郁郁寡欢的光绪常常在院子里敲小鼓舒解心中的郁闷,陪伴他的除了贴身太监就只有几只小兔子。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光绪身体越发虚弱,而且只要一见到慈禧太后,他就会紧张和抑郁,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慈禧找了她最信任的太医给光绪治病,并且把皇帝身体不好的事情昭告天下。玉澜堂的书房里放满了各种介绍西方历史政治的书籍,据说光绪还曾潜心学习英语,也许他心中对未来还依然存有梦想。
刚刚被软禁的时候,光绪皇帝经常砸房间里的东西发泄,也想借此引起慈禧太后的注意,最后,房间里能砸的东西全都被搬走了,留下的只是一些必备的家具。
皇帝的御膳标准比过去降低了,每日三餐虽说也有十几个菜,但离御座远的已经发臭,近的却久熟而干冷。而离此不远的寿膳房里慈禧太后的膳食奢华而隆重,慈禧的膳食费两倍于乾隆时期的皇太后,每次正餐都有一百二十道菜,寿膳房还能制作四百多种糕点,正餐前就有四种干果,四种鲜果,四种面果,四种蜜果。
当年寿膳房的情景,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我们只能从颐和园听鹂馆餐厅的现代御膳操作间里去寻找一丝当年皇家御膳的气度和排场。这是厨师正在制作慈禧太后菜谱里的一道“寿星鸭方”——鸭子煮熟,烧成酱鸭,再拍成肉泥,上面涂上一层虾肉,一层核桃,再用油炸,便成了这道“寿星鸭方”。
传膳的时候,太监们依次而入,由内侍太监将膳盒放在膳桌上,菜摆上桌后,先由李莲英试尝,慈禧太后看向哪道菜,太监就把那道菜端到她眼前,她只是浅尝即止,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为了防止有人知道太后喜欢吃什么菜而动手脚,吃每道菜不能超过三口。琳琅满目的菜肴,大多数都剩下了,慈禧太后会把它们赏给女眷们,被赏的人谢恩,并在慈禧太后离开后开始享用美食,即使她们此时已经用过餐了,还是要围着桌子站着食用慈禧太后赐给的食物。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用膳比在紫禁城轻松随意得多,乐寿堂里有两个设计精巧的小桌,实际上是桌子样式的鱼缸,所以叫作鱼桌,慈禧太后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鱼桌里的鱼游来游去,这也是在颐和园里特有的乐趣。
1900年的夏天,正是颐和园最好的季节,然而在这个夏天,颐和园却再次见证了灾难。
1900年8月12日凌晨,八国联军攻陷通州,此时正值中元节,颐和园里本应是处处灯火,夜夜笙歌,但是这一年却只有些玻璃荷花灯漂浮在湖面上,暗夜里的点点灯光,无奈而惨淡。正在消夏的慈禧太后不得不带着光绪离开颐和园,紧急返回了紫禁城。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全面进攻北京城,一天后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又匆忙离开紫禁城向西逃难。当天正在颐和园值班的官员们忽然见到两辆骡车冲了进来,急忙上前阻拦,车上人答话说是老佛爷在车上,大家顺手势向车里看去,好大一会儿,居然没有一个人认出慈禧,原来这时的慈禧已经是一身汉族农妇的打扮。慈禧一行就在凉棚下站着吃了点饭,之后车队匆匆向西逃去,从此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流亡生活,这也是继1860年之后清政府第二次流亡。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颐和园再次成为洗劫的对象。颐和园电灯公所的发电机组和电灯设备也被毁坏,水木自亲码头的探海灯杆上那盏大汽灯从此失去了光明,直到四年后的1904年颐和园里的灯光才重新亮了起来。而就在这几年之间,颐和园里悄悄发生了不为外人所知的变化。
',5)">
第五集《禁苑演外交》
【简介】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侵占了中国的首都北京,颐和园也遭到劫难。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才结束逃难,从西安返回北京。在国力日渐衰退,国防日渐薄弱的情况下,清廷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外交的力量扭转国家的命运。从1902年开始,在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慈禧太后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一名叫卡尔的美国女画家为了给慈禧画像在颐和园流连了九个多月,与慈禧太后,与颐和园,有了史无前例的密切接触。而她所画的慈禧朝服像,在第二届世博会上引起了轰动。然而,中国代表团在世博会上的高调亮相,却成为清朝灭亡前的回光反照。
【正文】
每天,无数的游人在颐和园的各个景点前留下影像作为纪念。公元1900年盛夏,在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有人也在各个景点前留下了影像,他们在万寿山前得意洋洋,他们头戴荷叶做的凉帽在清晏舫上乘凉,他们在昆明湖里赤裸着身体洗澡,他们好奇地观赏每一座建筑,然后将它们破坏,他们抢走许多文物,拿不走的就地损毁,他们从俄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奥地利,带着枪炮不请自来,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八国联军。除了没有再次放火烧掉园林,他们几乎重演了1860年英法联军对清漪园所做的一切恶行。俄国、英国和日本的军队后来在颐和园里驻扎了一年之久。
1901年是农历辛丑年,这一年的秋天,按照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旨意,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最终以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和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为代价,换得八国联军撤出了北京城。
1901年的秋天,慈禧和光绪从西安避难归来,结束了中国长达一年之久的无政府状态,直到慈禧和光绪回京前夕,俄国人才撤出了颐和园。他们走后,颐和园甚至没有留下一块完整的玻璃。
位于紫禁城东南不远处的东交民巷,北京人习惯称它为老使馆 区。《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这里成了禁止中国人进入的国中之国。
1902年10月,住在这里的各驻华使馆突然收到请柬,邀请驻华使节和夫人觐见慈禧太后,地点正是皇家园林颐和园。收到邀请的使节和夫人们首先感到的不是愉快而是不安。在两年前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中,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从围剿突然变为支持,并且政府下令清朝军队围攻使馆区,清军的大炮让洋人们吃尽了苦头,当时洋人们只能躲在东交民巷的教堂里乞求上帝的保佑,但是最终让他们得救的并不是上帝。由于慈禧太后的态度突然再次转变,在清政府的保护之下,洋人们才逃脱了灭顶之灾。回想当时的经历,他们至今还是惊魂未定,在这些使节和夫人们的眼里,慈禧太后既可恨又可怕,而且行为怪异,那么这位神秘的皇太后究竟是怎样的人?她究竟想要做什么呢?
作为皇家园林,那时的颐和园还没有邀请外车使节夫人进入的先例,而1902年的深秋,在草草收拾了国门洞开时侵略者留下的残存痕迹之后,慈禧太后向外国使节和夫人们敞开了自己的家门。
正式的觐见仪式在仁寿殿举行,从颐和园东宫门进园,过仁寿门就到了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地方。这一天,外国使节和夫人们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了慈禧太后的圣容。觐见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美国人何兰德这样描述:我们由衷地感到,这位坐在宝座上的庄严女性真不愧为标准的女皇,她明亮的黑眸仿佛能够看透我们在想什么,我们忘记了几天前的愤恨情绪,感受到了她尊严的举止和环境所引发的敬畏,不由自主地行了觐见帝后时的屈膝礼。
觐见仪式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之后在仁寿殿的配殿举办宴会,这种宴会慈禧太后并不在场,由皇后和女官负责招待,但客人们已经从丰盛的宴席和准备的细节上看出了慈禧太后的好客和体贴,餐桌上竟然也有西式的餐具和餐点,这让使节夫人们觉得慈禧太后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不近人情。
尽管这次活动显露着外交式的客套和程式化的热烈,但无论怎样,颐和园中的美景和盛宴似乎驱散了弥漫在洋人和慈禧太后之间的阴霾,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明皇太后陛下渴望与外国人的愿望呢?于是在颐和园里类似的觐见和游园就更加频繁地展开了。
1901年之后,按照《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改组为外务部,列强希望通过外务部更方便地向中国灌输自己的意志。而清朝统治者也深深地感到,外交事务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慈禧太后身体力行,周旋于各色洋人之间,而一些留洋归来的贵族子弟也成为颐和园中外交活动的参与者。
中国驻法公使裕庚的两个女儿德龄和容龄,曾长期生活在国外,精通外语且知书达理,熟悉中外宫廷礼仪。慈禧太后听说后,立即召两姐妹进颐和园,以便于自己和洋人们交往。德龄和容龄姐妹给颐和园带来了清新的西洋之风,慈禧太后最喜欢她们送的法国化妆品和香水,还喜欢让两姐妹穿着西式长裙给她弹西洋琴,跳西洋舞,她也总是笑眯眯地看着。
为了接待洋人来访,颐和园殿堂内装上了西洋吊灯,但令德龄印象深刻的是,在接见美国提督的前夜,慈禧太后下令把乐寿堂内桌上的玉佛拿开,说这是圣洁的东西,不能让洋人看见,怕玷污了美玉,印有罗汉的门帘也被拿下,说被洋人看到了不吉利,梳妆台则被锁了起来,慈禧还叮嘱德龄和容龄姐妹在外国使臣和他们的夫人面前不要多言。这些举动透露出慈禧太后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也许她与外国人的交好从一开始就是无奈而被动的,是出于外交需要的一种牺牲。
外国客人源源不断地进入颐和园,甚至进到她大清国皇太后的卧室里参观。后来慈禧太后对这些洋人的举止有这样一段评价:有些太太举止很不适合,她们似乎对我们中国人不大瞧得起,可是我很快就注意到,那些自以为是文明的有教养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依我看,中国人比起她们来,倒是要文明得多,举止得体得多呢。
由于接见活动频繁,朝廷还专门在颐和园东门外设立了外务部公所。据《起居注》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四年五年间,慈禧每年在颐和园接见外国使臣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最多的时候一次就接见了九十八人。颐和园从慈禧最喜爱的皇家园林变成了大清国最重要的外交舞台。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华民族百年梦圆,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一百年前由于在颐和园里作出的一个决定,中国人曾经与奥运会近在咫尺。1904年,一个由五百人组成的庞大的中国人团队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圣路易斯。这一年,第三届奥运会和第十二届世界博览会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同时举办,那时候,初生的奥运会并不像现在这样风光无限,它只是作为世博会的一个附属项目举行的。中国并没有参加这届奥运会,但却派出了以溥伦贝子为团长的庞大代表团参加了同城举办的世博会,而且还花费一百七址万龙元巨资,在展会上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展馆。在这届世博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令世人惊叹,不仅中国展馆受到了相当的好评,有的展品还得了金奖。
正值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不惜人力物力在世博会上高调亮相,绝非一时兴起。《辛丑条约》签定之后中国的经济日益衰落,国防日渐薄弱,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清统治者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外交的力量扭转国家的命运。当颐和园的外交活动初见成效之时,第十二届世博会的举办又为这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好机会,于是在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颐和园里,慈禧太后亲自作出了参加世博会的决策,她甚至选择了自己——这个帝国中最尊贵的人——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美国使节康格的夫人多次去过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很熟悉,甚至说得上是崇拜,为了让美国人了解这位中国的女皇,康格夫人请求为慈禧太后画一幅肖像带到世博会上展出。作为中国最尊贵的女性,画像本不能轻易示人,更何况是让洋人观看,然而出于外交的需要,慈禧作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她同意了康格夫人的建议,并热情地接待了来自美国的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卡尔被安排在颐和园旁边居住,为了完成画像,卡尔在颐和园流连的时间将近十个月,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1903年8月7日,美国画师卡尔来到了颐和园,这是慈禧太后指定的吉日。卡尔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详细描写了她在颐和园里的经历:在颐和园门口,我换上了带红色罩套的宫轿,进入了这个神秘的离宫。我们被抬着,穿过各种各样的庭院和花园,来到了一个较大的长方形的院落,里面满是珍稀的开花植物和许多漂亮的灌木。
这个院落就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卡尔看到的那些漂亮的植物是玉兰、海棠和牡丹,寓意“玉堂富贵”。
乐寿堂院落群南临昆明湖,北靠万寿山,是颐和园生活区里最大的院落。乐寿堂院内有前后两进院和东西跨院,大小房间共四十九间,全部由走廊连接,院内的东西配殿有十间房屋,是女官的寝室,后院一排九间北房,则是慈禧存放珍宝的库房。乐寿堂东边的偏院叫作永寿斋,是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住所,在西面院墙上的这个小门通向乐寿堂,这样这名忠诚的奴仆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随叫随到。
乐寿堂大殿在水木自亲码头后面,坐北朝南,大殿的前面安放着一对铜鹿,一对铜鹤和一对铜瓶,取其谐音,寓意“六合太平”。一扇玻璃门后面就是这座寝宫的正厅。乐寿堂正厅内居中放置的是皇太后的宝座,宝座的前面铺着地毯,四周安放香炉,宝座的后面是由十二扇玻璃隔扇组成的宽大屏风,宝座两旁的大瓷盘里曾经每天都盛着新鲜的应季水果,这些水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熏殿、闻水果香味的。据说慈禧每年用于熏殿的水果多达四万公斤。
乐寿堂的西套间就是慈禧太后的卧室,卧室的西墙上挂着一块写有镀金寿字的大玻璃镜子,旁边一张明黄色、装饰华丽的炕床占据了一角,床边上是一张四角安有轮子的西式造型的沙发,而缎面上的刺绣却是东方风格的兰花。镜子下方的架几上摆放着一排洋人和大臣们进献的西洋钟表和饰品摆件,慈禧喜爱钟表,据记载,在乐寿堂中共摆放了八十五座钟,变连卧室里也放了好几座,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些钟表的吵闹声中,慈禧太后如何能够安然入睡?
我是注意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沉默这后才觉察出来的,赶忙回过头去看,就见到一位娇小可爱的贵妇人,满面笑容地走出来,太后脸上的微笑完全征服了,我不由自主地把她典雅的手指抬到了自己的嘴唇边,这是礼仪所无的,是我对她出乎意外的魅力所发自内心的赞美。就在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殿内的八十五座钟,以八十五钟不同的方式报时了。上午十一点,作画的吉时到了。
大概还没有人这样近距离地这样放肆地打量过大清国至高无上的皇太后,更何况这是一个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人。
我举起炭笔,在这位中国的皇太后平生第一幅肖像的画布上落下了第一笔,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地站在四周,专心地注视着我的每一个动作,因为只要与太后有关的事都是庄重的仪式。有那么一会儿,那八十五座钟的最轻微的滴答声都仿佛大教堂的钟声,在我耳边轰然作响,炭笔落在画布上,听起来就像是大型锯子在锯木头,接下来幸运的是我的兴趣上来了,于是除了我的绘画对象和我的工作之外,我对其它的一切都浑然不觉了。
第一次绘制肖像的时间,持续到那天中午,慈禧太后似乎并不争于尽快完成肖像,而是更热心于执行卡尔享受颐和园内的一切。当天下午,慈禧太后邀请卡尔到德和园看京戏。
从乐寿堂沿着这条走廊可以直接到达位于乐寿堂东侧的德和园,像这样的走廊把乐寿堂和园内各个主要建筑都连接了起来,这样慈禧太后出行的时候就不必担心日晒雨淋。
德和园内的大戏台高达二十一米,共有三层,被称作福、禄、寿三台。一层是人间,中间是神道,上层是仙境,一层台底下还有一层被比作地狱。在戏台上能够同时表现天、地、人间不同空间的情景。在戏台的中心有绞车牵引的绳索贯穿上下,将绳索拴在演员身上,就使得角色能够轻而易举地上天入地。由于内部机械年久失修,这些奇妙的景象今天已无法再现。
我观察戏楼的结构时,太后显然注意到了我的行动,她走下御包厢的台阶向我走来,她亲自登上舞台的台阶,要我跟在她后面。我们穿过舞台,太后建议我最好参观一下上面两层。这两层在中国民间的戏院里并未流行,上第二层、由此再上第三层的楼梯都在布景后面。太后亲自走上去,她踏在陡峭难行的楼梯上,显得跟我一样轻松矫健。太后向我说道:没准你以后再没眼福见到好的中国戏楼了。
大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宝座就设在殿的正中,那时宫中的京戏演出经常是一演好几天,发以慈禧太后更愿意在能够选择各种随意姿势的里间窗边的炕床上看戏。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表演出色的演员不仅有丰厚的赏钱,甚至还能得到官爵,而来这里演出的戏班也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所有剧目里的太后必定是正面形象。
慈禧的爱好极大促进了京剧的繁荣,德和园也成了当时中国最兴盛的大戏台,当时享有盛名的杨月楼、谭鑫培等许多名角都在这里演出过。
并不懂中国戏曲的卡尔被戏台的巧妙设计所折服,而那些极富冲击力的色彩、声音和造型也令卡尔耳目一新。
中国皇室在皇宫禁苑里的生活因为极富神秘色彩,不仅令国人神往,也引起西方人的强烈好奇,为了满足这种探秘的渴望,1904年中国参加世博会时候,主办方希望布置一套清王朝的皇室内宅供观众参观。但是帝后的深宫内廷是不便向外国人展示的,代表团团长溥伦贝子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就是复制一套自家的客厅和卧室。
当时的英文报章兴奋地报道,溥伦王子住室华丽的复制品位于英国和比利时展区之间,斜峭的屋顶四角向上翘起,色彩灿烂,是博览会上东方建筑的漂亮样本。
一套贝子住宅的复制品已经让外国人惊叹不已,赞赏有加,为华夏大国挣足了面子。由此也许就不难理解慈禧太后希望用颐和园的绝妙建筑和奇美风景来征服美国画家卡尔的良苦用心了。
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面积,夏天荷花开放,景色迷人。卡尔曾有幸上过慈禧太后的游船。
船从船坞出来早早等候着,她们从水木自亲码头上船,慈禧太后先走上船,坐在黄色的宝座上,皇后公主和女官们也都上了船,坐在旁边的垫子上,而太监们都站着划船。我们划过湖面,再回过头来看,宫殿、牌坊、建有寺庙的山、奇异的玉带桥、突入湖中的美丽的汉白玉平台,简直就像是仙境。
慈禧太后经常要卡尔停止作画,邀她一起散步和游戏,慈禧对卡尔的态度也像她的外交政策一样摇摆不定:一方面宽容大度,极尽地主之谊,但另一方面又始终存着防范之心。她甚至吩咐德龄悄悄监视卡尔的举动,但无论如何,卡尔得以无所限制地尽情饱览了颐和园的美景。
在不同的园林景色中,卡尔发现了不少与西洋油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色彩和构图,也真切感悟了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绘画一脉相通的布局、意境和神韵。
慈禧太后很快对坐在宝座上被临摹失去了兴趣,这时候她迷上了来自西洋的照相术。由于当时的照相机不够灵活,所以在调整焦距和构图的时候机器不动人动。
从1903年到1906年,慈禧太后共拍摄了七百八十六张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在风景秀丽的颐和园拍摄的。慈禧最喜欢把自己扮成观世音菩萨,正如她喜欢别人叫她老佛爷一样。
对于来自西洋的新鲜玩意儿,慈禧始终不乏好奇之心。1902年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就在颐和园里架设了首条皇家电话专线。慈禧还收到过一辆小轿车,据说是袁世凯送的生日贺礼,这应该是中国第一辆进口小汽车。但是慈禧认为司机坐在自己的前面是大不敬,要求司机必须跪着开车,因为实在没办法操作,所以这辆车只能成了摆设。
1904年,慈禧准备在颐和园举办自己七十寿辰的万寿庆典,可就在这时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中国的土地,在中国的东北大打出手,而清政府却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宣布严守中立。慈禧太后五十岁那年爆发了中法海战,六十岁的时候恰逢中日甲午战争,七十岁又赶上了这场日俄战争,这让慈禧很是不快,她恨洋人的不讲情面,让自己每逢大寿都不能尽兴。
日俄战争结束后,原来被俄国占领的中国领土全部割让给了日本,这艘“永和”号小火轮是日本人送给慈禧的礼物,用来答谢清政府在日俄战争期间给予日本的配合。日本对俄国的胜利还让清朝官员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立宪国家对专制国家的胜利。
1905年慈禧太后下旨,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君主立宪,但是革命党人却对这种不疼不痒的改良姿态不以为然。9月24日,五大臣乘坐的列车被革命党人炸毁,9月25日,五大臣中的三大臣赴颐和园向慈禧太后面奏事情经过,慈禧太后听后凄然而泪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颐和园的围墙又加高了三尺。现在,人们还能看到加高的围墙上这道清晰的印记。
在颐和园里度过了九个多月的卡尔总共为慈禧太后绘制了四幅画像,这是最早完成的慈禧太后朝服像。这幅画像笔法细腻,色彩丰富,但是有一点却与一般西洋油画不同,按照西洋画法,人物的面部应该有光线投射造成的明暗对比,但是慈禧太后认为脸上的阴影一半黑一半白好像阴阳脸,不如中国画好看,所以画像最终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画慈禧画像被送往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画像展出之后引来观者如潮,成为世博会上轰动一时的新闻。后来慈禧太后朝服像被作为大清国的礼物赠送给美国政府,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举行了盛大的接受典礼,这幅画的原件至今仍然被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
老佛爷画像被外国人赞美之日,正是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之时,而中国代表团在本次世博会上的风光也成为大清国留给世界回光返照式的最后亮相。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颐和园风貌依旧,它还在承担着王朝最后的使命。7月24日,是光绪皇帝的万寿庆典,他照例在颐和园接受祝贺,在德和园陪慈禧太后看戏。10月12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仁寿殿接见了英国公使,这是清政府在颐和园举行的最后一次政务活动。一个星期后,慈禧和光绪像往年一样告别颐和园回到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从此再也没能回来。
1908年11月14日,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一天之后,七十四岁的慈禧太后去世。三岁的溥仪成为大清国皇位最后的继承人。
1908年12月19日,隆裕皇太后传下懿旨,皇帝尚在冲龄,一时未能临幸颐和园,至此清皇室明确宣布停止对颐和园的游幸。
颐和园继续保持着神秘,世人仍然充满着对慈禧太后、对这座最后的皇家园林的好奇与想像。
',6)">                 第六集《沧桑续文明》
【简介】 从慈禧太后去世,颐和园就停止了帝后游幸,日渐荒芜。清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颐和园依然作为清皇室的私产予以保留。在经历了有条件开放、售票开放、被收归公有又私下被送还等一系列曲折之后,1928年7月1日,颐和园从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然而,社会的动荡,国力的衰微使得颐和园日益残破。1949年,解放军接收颐和园时,账上只剩两毛钱。六十年之后的今天,颐和园里景色秀美、游人如织。清漪园时,万寿山前拆塔建阁的悬念还有待破解,而佛香阁里,又有新的盛世传奇继续流传。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