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v格式:认清自我 学习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13:50

1.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知,就是能够自己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而能够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

认清自我

人生最可悲的地方不是你失利后的一蹶不振,也不是你选错了人生的道路;而是你白发苍苍时还没有认清自己,还没有知道自己真正的作为。

做人就要认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并善于通过对照他人来审视自己,以他人为鉴。一个人只有先认清自己,找到目标,然后才有权去选择自己要的和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没有目标,只是因为自己觉得目前所有的东西不好,就放下手里的,那是没有主见、见异思迁。像这样仿惶犹豫,结果终会一事无成。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见先进模范人物,就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看到别人的不足或缺点,就要扪心自问,检查对照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和不足,避免重蹈覆辙,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高是矮,别人才会认可你的成绩,自己也可以自得其乐,才能真正的改过自新。

有一栋摩天大楼的老板,每个月都为昂贵的电梯修理费苦恼,因为楼很高,电梯不是一叫就来,乘客往往等得不耐烦,一直连续按钮,所以电梯钮坏得很快。人们虽看见电梯钮已经亮了,还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别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术指”按一下,电梯才会来。这个老板在电梯旁贴出很多告示,但都没有效果,最后他贴出悬赏,若有人能使乘客改变习惯,给与厚奖。结果,一名心理学家在电梯门上装了一片大镜子,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

因为镜子使乘客看见自己的猴急样,只要一站到镜子前,立刻变有礼貌了,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镜子前都成了绅士、淑女,耐心等待电梯,这就是镜子的妙用。

很多时候,人不是故意要做出某些恶形恶状,只是不知自己这样做是什么样子,苦于不自知而已。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说白了也就是要认清自己。是龙,就不能像蛇一样在地下爬行,任人摆布,总要去想着如何才能腾云驾雾;是鸭子,也不要妄想去和孔雀比美。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在你准备去做某事的时候,不妨先认清自己再下手,免得雁没打到反而啄瞎了眼睛。

人活在世,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活着的目的,认清自己活着的价值,而后努力地使自己实现价值,放出光彩,而不是运用自己的无知和凭空的自信去毁灭自己的青春。

在人生前行的独木桥上,一边是自负的深渊,一边是自卑的鸿沟。得意时,不要忘了行,无须过分夸大自己的重要作用,地球没了谁都会照样转动;失意时,不要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曰三日省乎己”,只有真实的认清自己,毫无矫饰的认识自己,才能在前行的路上不至于偏离航向,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上“百战不殆”。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的确,一个人一旦认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如同有神守护一样,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体格魁梧,十分健壮。与邹忌同住在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清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大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一些?”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有点不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做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时,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反而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心里反复地思考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人最大的缺点是永远习惯于在别人的认可与承认中寻找自信,用别人的坐标系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了迎合别人达到观念上的统一,虽有悖于自己的意志却也欣然乐道,于是创新荡然无存,个性变成了共性,特色变成了流行色。

鲁迅说的好,挖出民族的劣根,才能对症下药,治病救人。然而认清自己却并非易事。让一个人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剖析地一遍或许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但却会使你受益终生。

或许你是一个成功者,但别忘了成功的花环往往会掩盖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危机。那顶美丽的桂冠,可能会蒙住你的双眼,削弱你的壮志,耗光你的上进心,使你在不知不觉中便踏上了下坡路,直至跌落深渊,悔之晚矣。所以,认清自己吧,掀开美丽的花环,躲开如雷的掌声,放下高高的姿态,使自己能在正视自身的成就时,亦不忘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或许你是一个失败者,但别忘了失败的阴影往往会笼罩住那些闪光的珍珠,无尽的黑暗中你失去了昨日的激情与壮志;失去了昨日的踌躇满志;甚至失去了理想;失去了未来;失去了自信,而事实上你是有能力使自己成功的。所以,认清自己吧,拨开浓雾般的阴影,躲开无尽的黑暗,迈出泥泞的沼泽,抬起曾经低垂的头,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其实也存在令人羡慕的宝藏。

如何认清自己,唯有利用心中的那面镜子,勇敢地去看看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个性如何?有哪些缺陷,把自己的劣根挖出,以时刻鞭策自我,一日三省吾身,才能了解自我,战胜自我,征服自我。只有如此面对人生所有的问题,才能够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去解决。所以,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吧,这样你将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将有能力向世人证明:这个世界,我曾经来过。

知己之长,明己之短

正确认识自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道自己的长处有哪些;二是知道自己有什么短处。为数不少的人,只知道自己的长处,甚至夸张自己的长处,不知道自己的短处,甚至回避自己的短处。这样的人,也常常称自己是有自知之明。其实,他们的“自知之明”,充其量不过是一半的自知之明,从其处人、处事的后果来看,则是不自知,也不自明。事情恰恰是这样,越是宣扬自己如何有自知之明的人,越是最不自知、最不自明的人。

对只知自己长处,不知自己短处。患有这种病的人,谈工作,只说成绩,不说不足;谈个人,只说过关斩将,不说走麦城;谈家庭,只说孝顺父母,善待妻女,不说那些见不得人的猫腻。患此症者,头上有乌纱翅可抖的人占多数。一是由于他们的话似“圣旨”,对与错都有人照办,因此,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是英明的;二是他们身边总有一批抬轿子、吹喇叭的人,吹捧他们如何圣明,如何伟大,如何勤政为民,终日里如堕五里雾中,晕晕乎乎,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与上帝佛祖并肩而齐了。从做人来讲,谁都应有自知之明,但对于领导来讲,则更应具备自知之明的精神。

在基层当领导,可能还够不上是哪一“品”的官,但他们毕竟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领导,因此,他们不仅有可能被三亲六故的裙带关系所包围,而且也极容易被一些专事溜须拍马的小人所包围。他们不容易听到正确的、真实的意见和情况,更不容易听到对自己缺点的批评,听到的只是阿谀奉承的话。因此,如果没有真正的自知之明,也很容易陷入云山雾罩的雾中。

当领导者,既不是国王,又不是皇帝,但身边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而且经常可以听到恭维、颂扬的话,说这些话的人哪些是“私我者”,哪些是“畏我者”,哪些是“有求于我者”,要心里有数,不能稀里糊涂地让人家灌迷汤,那样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

所以,要想发展自我,学业、事业双丰收,“自知之明”则是发展、提高自己的先决条件。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思想家老子,就特别强调为人应当善识善待自己。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能正确认识“人”的人是很有智慧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则是个聪明人、战胜别人的人,能认清自己缺点、战胜自己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人。

每个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己之长,明己之短”,才能选准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好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个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人,是个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人,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中,心志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端”是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另一“端”是自我膨胀,妄自尊大。而“最大的骄傲和最大的自卑,都是对于自己本身最大的无知。”

要真正认识自己也绝非易事。为了提醒人们必须重视对自我的认识,在希腊的一座古老神殿里,至今仍然保留着很久以前就镌刻上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耐人寻味的警示。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自我也是无止境的。

韩非子云:“知之难,不在见人,而在自见。”确实是一至理。有的人可以明察秋毫,也可远视千里,惟独对自己视而不见。说别人的缺点,子丑寅卯,——道来,而一旦涉及自己,却一问三不知。看别人总是戴着放大镜;看自己,则木头眼镜看不透,是那么十全十美,没有一点瑕疵。倘若自己是有一定的名望或一定的官职之人,恐怕就更难做到“知己”了,就更不容易走出自我陶醉的圈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社会上尊敬名人,也就常有名人被崇奉所诱惑。如果自己不保持警惕,就会被捧晕的。”所以认知自我,力做一个聪明人。

人,贵在自知

古时候,菩萨与阿难在一起,受难完毕,分别转生为龙,生活在大海里。

一天,他们中的一条龙说:“我和你共同生活在海里这么长时间,海里的所有景观,我们都看惯了,我们一起上陆地去观光玩一玩,你说好不好?”

另一条龙回答道:“你要知道,陆地上的人经常爱惹事生非,有不少恶习,招惹不得。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呆在海里吧。”

提议上陆地的龙劝道:“这没关系,我们可以化做小蛇啊,若路上无人,我们就在大道上行走,一旦遇到行人就在路边草丛里隐藏起来,别人不会发现我们,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于是,两条龙决定一起上陆地去游玩。

他们飞腾出海面,化做两条小蛇登上陆地。刚爬行了不远,便遇到了一条毒蛇。毒蛇看到两条小蛇之时,起了恶念,想加害他们。毒蛇立即口吐毒沫,作势欲扑。

两条化做小蛇的龙看到毒蛇的凶相,其中一条龙大怒,想把那条毒蛇除掉,而另一条龙却慈悲忍让,急忙制止同伴说:“你作为有修养的高士,应当赦免众人的愚昧,要宽恕他们,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忍,忍!忍那些不可忍之事,这乃是圣诫。”

随即,他说偈言道:贪欲为狂人,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爱,唯默忍为安。

佛说:“要灭毒蛇的那条龙,是前世的阿难。劝同伴忍让的龙,是前世的我。那条毒蛇,是前世的调达。”

所谓自知,就是自己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说的正是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怕的是自我陶醉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自高必危,自满必溢。胜时自己就认为完美无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声高,即目中无人。在这方面古人有经典论述,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法国的思想家卢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以为什么都懂。”而无产阶级革命家谢绝哉同志却谦虚地把自己看成是革命的“补丁”。古今中外之圣贤尚且如此,何况我等一芥草民,其智不如也远矣?

要想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察己”。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关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或孤芳自赏,或妄自尊大。其次,不断自我完善,见贤思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哪些是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才是进步的开始。

自知则淡泊。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坦然面对一切功过是非、恩恩怨怨,视荣辱纷争如过眼云烟,看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宁静恬然,心态平和。

自知则心安。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万事随缘,随遇而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妄想,不盲目攀比,不自惭形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自知则怡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身放闲处,心安静中。把过去的业余爱好尽情发挥,爬山旅游、栽花种草、琴棋书画,沟边垂钓,一切顺自己所爱,随自己所好。

自知则快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海阔天空,无忧无虑。闭门看好书,乐在其中;开门交侠友,谈笑风生;出门寻山水,其乐无穷;好事常去做,助人为乐。

自知则益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心无忧虑,身心皆空。一切顺其自然,于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乐天长寿之境。

自知则明,明则安,安则怡,怡则乐,乐则寿,这是一条顺乎自然规律的人生法则。东西方哲学家在“自知”这一点上,几千年前信息尚无法沟通而说出的话竟然如出一辙,这实在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他们都悟出了同样一个真理: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但也是可贵的。

认识自己当然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人的一生是不断做出选择的一生。正确的选择有赖于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进而确立一种自信。但认识自己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的短处。老子说的“自知之明”,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指的也应该是自己的短处,否则就无所谓“明”,无所谓“难”了。

一般人做到“认识自己”,已经很难。权越大,钱越多,名越大,认识自己就更难!周围全是赞美、吹捧、阿谀奉承,忠言已经逆耳,怎么能够自我反省呢?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照样会犯错误,而且犯了错误危害更大的道理。古今中外,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既便是普通人,成绩、学历、门第及至容貌等都可以成为正确认识自己的障碍。人一旦自我感觉良好,是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

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就注定他也无法正确认识世界。这包括审时、度世、识人。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战略认识,一种宏观统览,一种大聪明!但是一个人如果有轻信简单的缺点,或有主观偏激的毛病,乃至缺乏起码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读书、学习)而又不自知,还自以为是,这就麻烦了。其结果做出的判断、选择都将是错误的。这一点,常人、伟人都一样。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有文韬武略的人,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后,他平定了各路诸侯统一了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武装集团。这时南方的孙权为了自己的利益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劝他废掉当时的皇帝取而代之。但曹操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看穿了孙权的用心,大笑着举起信对部下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是:这小子想把我放到炉火上烤呀。后来,曹操权倾朝野,满朝的文武无不出自门下。当时的汉献帝实际上成了个空架子。曹操仍然说:“若天下在吾,吾为周文王足矣”。可见曹操是很有自知自明的,他清楚自己做了一辈子汉家臣子,如果篡位当了皇帝,是会招人骂的,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另一个大人物朱元璋也很能把握自己,在封建割距遍地烽烟的元末,他的武装力量已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听从一个书生九个字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歼灭群胸建立了强大的明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毛病。重要的问题在于要认识自己。做到这一点,要有古人说的“君子闻过则喜”的虚怀若谷的大度。

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是古希腊哲学里面一个重要的命题,深深影响了人类两千多年来的思辨和认识。

“识人”最难的不是认识别人而是认识自己。就像别人脸上的黑一目了然,自己脸上的污点却难以看见,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十分容易,发现承认弱点缺陷却很难。常常爱同别人去攀比,想要人家有而自己却没有的东西,整天使自己生活在自责与忧愁之中,精神也日益消沉下去。

生活如同月亮有盈有亏,好似海水有涨有落充满缺憾,人又怎样才能十全十美、事事如意呢?既使再有学问的人也会存在有不懂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但也会有不如他人之处,谦虚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不耻下问”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境界,“知己知彼”才能获得大的成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与爱好,心中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与理想,对生活亦必然会存在不同的经历与看法。别人的态度、言行是认识自己的镜子,善于总结自己得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从别人的言行中学到经验的人是快乐的;对于那些既不总结自己又不志成城学习他人的人是愚蠢和可怕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不但不会被人耻笑,还会因为是坦荡君子而受人敬重;还会因为充满爱心,乐于奉献而受人敬爱;还会因为你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而受人敬佩,连自己的弱点不敢承认,错误不敢改变的人,只能是懦夫,又怎么会有信心搏击人生,取得成功呢?

人首先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一些外在的东西。有的人自信心太足,对自己怎么看怎么顺眼,这使人想起郑谷的一首诗:“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红粉施。”

很多时候,人不自知之明的原因常常是虚荣心在作怪,而女人多有爱慕虚荣而又不自知者。比如,一味地盲目效仿,反倒弄巧成拙,东施效颦的故事可为佐证。

《太平广记》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丈夫看见妻子烧火做饭的样子,不禁诗兴大发,就作了一首诗:“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遥看烟里面,大似雾中花。”邻居妇人知道后,很是羡慕,也不顾自己长得是如何不中看,也非要缠着自己的丈夫作诗给她,丈夫拗不过,只好也仿作了一首:“吹火青唇动,添薪黑腕斜,遥看烟里面,恰似鸠茶。”你说这是何苦。想来这夫妻二人平时关系恐怕就不甚融洽,否则丈夫不会如此糟蹋自己的女人,即便她长得丑。女人的不自知,反倒给了丈夫一个出气作贱自己的机会。

所以,人想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适合干什么,也就是说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及定位。

《太平广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非常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工资请客。他老婆劝他说:你对文笔并不善长,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是这么回事,就再也不肯出钱了。其他御史感觉到了,互相嘀咕道:人家后面有高人,不能再玩了。还有一位就不是这样了,做诗作得臭,别人刻意称赞来嘲弄他,他还当真了,杀牛置酒来招待人家。他老婆知道他那两下子,哭着劝他。没想到这位老爷以为是老婆在嫉妒他,竟然感叹道:“才华不为妻子所容!”

前者虽不自知,一经人点拨,便幡然悔悟;而后者乃病入膏肓,连老婆也信不过,以为自己实在了得,所以愈加可笑可悲。老婆劝他竟至于哭,可见对他这毛病早就看不过眼了,而且深为丈夫被人耍笑而耻辱。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些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遗,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涮。

据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警语,让人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因为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变得睿智,你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做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头脑。一个人的能力是客观的,而他对自己的认识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认识无论是高于现实还是低于现实都是不合适的。

看看自视过高的后果——拿破仑自诩战无不胜,功无不克,但终有滑铁卢之败;而手捧《春秋》的关夫子也正是因为自高自大而使“败走麦城”,成了后来人们形容失败最文雅的书面语言。

拿破仑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他的军队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向任何客观条件投去蔑视的眼光;而他的战术也没有巧妙到可以无视任何客观因素。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军队和战术。关羽呢?盲目自信,出击樊城在先;狂妄自大,轻视陆逊在后。那么惨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设想拿破仑若能让自己躁热的头脑稍微冷静一下,客观地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势;而关羽若能对陆逊有一些重视,抑或他肯听从参将王甫的意见,而不是在事后才感叹“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那么这个世界以及中国的历史都将被改写。

由此可见,自视过高的后果是严重的,没有自知之明是兵家之大忌,进一步说,也是人生之大忌。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力的理论论据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信与自卑是两个相反的概念。自卑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成功,那么胜利女神又怎么可能向你招手呢?

刘禅的懦弱,李煜的“自悲”,都是自卑的表现。李后主虽然辞藻华丽,清新婉约惹人怜爱,但一听到赵匡胤自信地吟出:“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后,也只能承认自己“已失了一半东风”了。

他们真的应该听听班固的故事。班固年轻时只能在账房里帮老板抄着枯燥的数字,却依然认为自己将来会有大作为。因此被一起干活的仆人嘲笑,于是他丢下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便去参军。最后为平定匈奴、联络西域各国立下大功,成了世界闻名的探险家。

可见,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实力了解以后就应该有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人贵有自知之明。早一天明白,早一天成才。“你如果想当军人,你要成为一个将军;你如果想当僧侣,你要成为一位教皇。”毕加索的母亲在他年轻时曾经对他这样讲。毕加索对自己职业选择的解释却是这样:“而我想当一名画家,于是我成了毕加索。”他没有去做一个不可能成为将军的士兵,也没去做一个没有希望成为教皇的僧侣,他按照母亲的指点和对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把握,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画家。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简单而直白:“猪也可能会飞,但肯定不如鸟飞得既快又漂亮。”当然,话也可以倒过来说:鸟也可能脚踏实地,但肯定没有猪来得自然。劝世人重抖擞,因时就势做人才。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只有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竞争优势的时候,他才真正是个人才。上天青睐那些知道自己特质和长短并充分发挥自己特质的人,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

2.利人才能利己

所做的事如果有利于别人,也一定会有利于自己,利人和利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利人往往能转化为利己。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性命。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老子曾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农民没有春天的播种,就不可能有秋天的收获。同样,你不帮助别人,也难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当你在帮与不帮的边际徘徊时,只要想想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你就欣然的帮助了别人。

世界塑胶大王,台湾塑胶公司董事长王永庆被誉为“经营之神”、“台湾企业的救星”。始终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念,主张企业做买卖必须做到利己利人。因为买卖双方都要生存发展,都要赚钱,所以必须精诚合作,互惠互利,绝不能只为自己赚钱而不管对方死活。因此他深得用户欢迎。1986年台币升值,由原来的40元兑1美元升到37元兑1美元。他亲自召开与客户共度冲击的会议,决定台币升值的汇兑损失由台塑全部负责。这样台塑每日至少损失1亿元(折合300万美元)。但台塑集团将这部分损失靠内部管理消化,使这一年仍获利非浅,既发展了自己,也保护了别人,奠定了与客户合作的基础,财源就会滚滚而来。这就叫做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好处。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工人、农民、教师……每个人都在为自身生活而做,也是他人需要、为社会而做。市场体系让每个劳动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来换得所需要的他人的劳动成果,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农民是伟大的,其他劳动者也是伟大的,正是有了大家的劳动才有了今天的社会,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比较而言,他们当中那些为后人乘凉而栽树且又不求回报的人则更伟大,这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达到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了。

美国休斯可公司创建人比尔,以350美元开始起家,在10年内发展成拥有1000万美元资产的美国最大的皮鞋制造商。在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财单力薄,不可能单凭个人的实力与同行业的大厂家竞争,必须联合外界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心换心。一次,休斯可公司生产的白鞋带、白扣的软皮鞋,在辛辛那提州失去了销路,零售商天天打电话要求退货,这可急坏了负责这一地区的批发商古佳伦,连夜赶来比尔商量对策。如果把货收回来,积压在家里,批发商将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尔说:“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我绝不会让你受损失,你把白带白扣的皮鞋统统收回,送到我这里调换别的式样的鞋。”古佳伦感动地说:“但也不能让你一个人吃亏呀”。比尔亲切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谁受损失都一样,这事理应由我来处理。”这件事传出以后,各地的批发商对比尔更加地敬重了。

批发商和零售商对他为别人着想的做法,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们不仅全力推销比尔公司生产的各式皮鞋,而且在比尔遭到灭顶之灾后,自愿组织起来,帮助比尔度过难关。那年,河水决堤把比尔用贷款刚刚新建的现代化皮鞋厂的设备、材料、产品冲得几乎一干二净,他犹如晴天霹雳,欲哭无泪,他想到了死。在他万念俱灭的时候,销售网中几个较大的批发商登门拜访,鼓励他“重振旗鼓”。可是比尔连还债的钱都没有,哪还有资金兴建工厂。一位批发商爽快地说:“你放心,只要你肯继续干下去,钱的事包在我们身上了。”另一位说:“过去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我们,现在我们也绝不能袖手旁观。”5天后那几位大批发商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几百位批发商的集资大会,仅仅两个小时,就凑齐了他重建新厂的资金,一星期后,比尔恢复了工厂生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舍己为人伸出援助之手,当你有困难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回报。

总之,人人为己,我为人人。帮人一把,别人也会在你困难时向你伸出一只手。

利人有度,利己有方

万事皆须有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利己与利人是统一的。

利己与利人发生矛盾时,利己还是利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合理的利他主义也是赞同的。

一次,美国的康乃狄克州蝗虫为患,几个生物学家一起商讨将农田分为甲乙两区。甲区尽量运用各种强力杀虫剂来扑灭蝗虫,乙区则不采用任何杀虫剂,任由其自生自灭。结果,甲区蝗虫虽然被扑灭许多,但生存的蝗虫,免疫性和抵抗力越来越强,到最后,不但甲区的水源和空气都污染了,连农作物和家禽畜生都被害。而乙区的情形则显然不同,虽然乙区农民眼看农作物被蝗虫吃光,连树上都长满蝗虫,实在可怕,但大概一个月后,都产生很多捕食蝗虫的鸟类,把蝗虫全部吃光,原来这种鸟类因蝗虫多,容易捕食而繁殖起来,变成蝗虫的克星,被蝗虫啃得光秃秃的树枝,春天又开始长出嫩芽,田野又展现一片活泼的生机,乙区农民收获农作物仍然相当丰富。

同样,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世界上的路也会处处挡着你,即使是属于你的也将会变成别人的。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不自私的人。很多人自私不但没有达到利己的目的,反而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正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可谓得不偿失、损人害己。

有这样一个老太婆,她一生从没做过利人的事,从不与人方便。

死后,魔鬼将她抓走投入了火海中,天使于心不忍,绞尽脑汁想将老太婆救出火海。

于是,天使向魔鬼求情。

魔鬼说:“那你就拿根小绳把她从火海中拉出来吧。如果小绳断她就可以进天堂,反之,她只能留在火海中。”

天使把小绳伸向老婆婆。就在她快被拉上来时,火海中的其他人都朝她涌来,并抱住老婆婆,希望被一起拉出火海。

老婆婆边用脚踢开这些人,边喊:“走开,混蛋们,这是我一个人的小绳,不是你们的!”

由于老婆婆太自私,天使只好将小绳给予了别人,而老婆婆则永远留在了火海里。

如果老婆婆能够将小绳给予其他人,就可以脱离火海。墨子曾说:“爱人者,人必从爱之;利人者,人必从利之;恋人者,人必从恋之;害人者,人必从害之。”不给他人方便,自己也难有好结果。关心身边的人,你才不会被生活所抛弃,你的事业才可能一帆风顺。

追求双赢、共赢,是聪明的人,损人利己是愚蠢的人。因为,人们愿意和信任的人打交道,不愿意向自己不了解、不信任的人下保证、订合同。如果从利人利己的观点出发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他人就会放心、乐意地和你交往。可以说,利人利己就是要建立一种彼此都希望对方处于良好协商环境之中的关系。所以双方不仅会彼此融洽地协商,更会从内心期待着这种交易能达成。

因此,只有利人利己,只有平等互利,才能获得人格上的尊严,事业上的成功。人格的力量将促使双方相互契合,在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为自己做打算,进而形成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有了基础,还要进一步寻找双方共同的利益或双方互补互利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力争解决关键分歧或重新调整利益目标,最终成为合作关系,完成共同的目标。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相依,共同抗曹。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刘备过世之后,吴蜀关系泛滥成灾,形势对蜀国相当不利,使蜀国无法放心北伐。邓芝临危受命,出使吴国,希望恢复联盟,共同抗曹。

邓芝出使吴之时,两国尚未结束交战状态,而局势对吴国更为有利。孙权设鼎陈戈,杀气腾腾接见邓芝,邓芝不慌不忙,含笑而入,见孙权长揖而拜,侃侃而谈:我乃蜀中一介书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你们却陈兵设鼎以待之,何以如此气量狭窄,不能容物?孙权听后,觉得有理,斥退武士,邀请邓芝上殿,并且以改先前态度,就这样,平等的谈判就此拉开序幕。

孙权改变了态度,主动向邓芝请教吴蜀联合的利害关系问题,然而他仍怀有动摇之心。因此,邓芝切中要害,单刀直入:“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联合,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以攻,蜀亦顺流进取。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

从邓芝的这一席话语,不难看出,他抓住了“联合”是唯一能够解决两国度过生死的办法,以此把吴蜀两国对立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利益,消灭了对抗的因素,树立了共同信奉的一种准则,顺利地说服了孙权,完成了诸葛亮交给他的使命。

由此看出,凡事达到利人利己的境界是成功的法宝。

如果一个人凡事都想着别人,连自己都没有了,那他活着就体会不到生活中的乐趣。如果求一己之私利,不干什么有违道义良心的事,便也是“伪义”,恐怕这世上没有几个人不“伪”的。如果说,树一个“大义”,便要一个人从此断了私欲,那还不如大家都歇了手吧!因为欲望本来就是推动世界进步发展的动力之一,真正“存天理”,当不会要“灭人欲”。何况市场的经济如果是只利不义,那也很难发展下去。因为人都是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的,你求一己之私的时候短了我的生计,或者做得不厚道、比不来别人的,那我就拆你的台,于是大家都别想混。聪明人是不会这样做,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

利己之心是两方面的,导之正道则为神,导之邪道则为妖。利己不是无限绝对的,而应是有节制的、相对的。使利己与利他统一起来,达到一种平衡为最佳,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己而不损人,利人而不损己。损人利己,长不了,好不了;损己利人,多不了,同样也长不了。个人由于利己则会奋斗和劳动;集体由于“利己”则会团结和协作;人类由于“利己”就会一起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利己并不是一种罪过,有罪过的是那些损人利己的人。如果损人的结果必然会损己,那么便不会有损人的事发生了。可惜现实中还未做到这一点,因此损人利己的事层出不穷。人在利人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损害,这是利己,也是利人。不提供给他人损人可以利己的例证,以免他犯更大的错误。如果人人都可以很好地利己,则世间就会太平,就会少很多争斗。

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了一种优良的新玉米,收成很好。于是,他便千方百计地弄来了新玉米的种子。乡邻们听说后,纷纷询问种子的来历,这位农民怕失去竞争的优势,拒绝相告。岂料,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新玉米收成跟乡邻的老玉米收成差不多,并未显出特别的优势。为了寻找原因,他去请教专家,专家经过分析,如实相告:他的优种新玉米接受了邻人田中劣种玉米的花粉。

其实,利人和利己是统一的。真正的利人,一定也是利己的,哪怕一时不利己,从长远看是利己的,哪怕局部不利己,从总体看是利己的;真正的利己,一定也是利人的。

3.人生需要留白

人生也是需要诗意的敛约,需要适度的留白。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并不意味着无能或者无奈,相反,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力量与声音。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留一道缝隙

有一个木匠,手艺极好。在给人家做工时,他习惯在每块木地板之间留一道缝隙。主人一边在心里说他干活不细致,一边又很客气地向他请教原因。木匠慢悠悠地解释说:“木工活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在装修房子时,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老木匠之语,粗听之下,平淡无奇,细品之余,别有深意。木工活要留道缝隙方能取得真正的“美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听到坏消息时;当我们的思路被他人打断时;当我们看到别人干坏事时……我们是要力求“美满”,所以绝对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于是大发雷霆,横加指责。其实正确的做法还是静下心来,留一道缝隙给他人,给自己,耐心地倾听他们有道理或没道理的话,从中发现一个“美满”的亮点。

其实,做人与处世,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讲究“留一道缝隙”。假若事事工于算计,利益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美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紧张、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的行为都目的化,岂能不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了形状?这就如人生,人生也需要留白。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使自己有回旋的余地。

留一道缝隙,正如古人云:“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也就是说,做事要恰如其分,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宽容心处世,给自己,给他人,给我们大家留一个吻合、和谐的人际空间。

自己给自己留白

小王的一位即将毕业的同学焦急地跟他说:“现在心里真的很矛盾,不知道是去一家银行当一名职员,还是到一所普通中学去教书。”小王说:“你可以把两者的利弊分别列一张清单,对比一下,然后再作决定。”

几天过后,她又来了,但依然是满脸的愁云惨淡。小王就问她事情是否有了眉目。她叹道,还是各有利弊,而且事情变得更复杂了:连她的父母和亲戚都变成了两个阵营,自己的选择更难了。

看着这位同学,小王不知说什么好。总感觉她的肩上扛了太多的人生行李,父辈的太多期望——似乎又回到他们高考后填志愿的那场景。只不过更多了一份生活的艰辛。回想自己当初毕业找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也许是现代人的一门必修课。不过,假如小王现在处在那位朋友的位置上,再一次面临这鱼和熊掌的选择时,小王会十分坦然。因为他知道,放弃也是一门艺术。尽管决然放弃之后,未必选择的最终能通向成功,但只有放弃,你才会赢得更多的人生机遇。既然人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何必再说:“当初我要是选……”既然山不转路转,我们何必效仿阮籍“穷途之哭”呢?至少我们还有选择放弃的自由。

有些人因为舍不得放弃,反而最终不得不放弃。他们在学校读书时,望着人家谈恋爱,便在一种虚荣心理或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沉湎于“爱河”而不能自拔,因为舍不得放弃这种浪漫。但最终到毕业分配找工作时才发觉,不得不放弃这段不成熟的感情。也有些人在进校时有宏大的志向,至少要拿一个六级证书回家,为父母、为自己争光。但她舍不得电视剧的缠绵,舍不得逛街的逍遥,舍不得冬日的被窝,舍不得……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就业单位那用一张张证书筑起的高高的门槛。因为当你占有某物时,某物也同时占有你。当你追逐金钱时,金钱也占有你最宝贵的时间。当你为你的美貌而倾心打扮时,美貌也同时占去了你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得必有失,得与失是在不停地作辩证转化。我们应该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也有人始终在患得患失,结果不敢放弃,导致一事无成。其实放弃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有时我们只有学会了放弃,生活才会更精彩。

有一个年轻小伙子总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想找时间休息,但又怕休息时会感觉到不安,左右为难,十分矛盾。

心理专家问他:你有没有看过中国画?他摇摇头说:没太留意过。专家又问:你知道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吗?他更是诧异地矢口否认。专家微笑道:中国画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会用颜色把整个画面覆盖,而是有选择,有放弃,有留白,而留白后的整体画面才算是完美。人也是一样,给自己留些空间放松才会有更精彩的生活。

是啊,给自己的生命留些空白吧,只有放弃才会得到你想要的。在空白的时候好好想一想,寻找新的方向,相信美丽的风景就在前方!

给自己的生命留些空白,别忙着奔向目的地,生命是个过程,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当你回忆的时候,那一朵朵田间的小花正在你的脑海里开放!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位患得患失,锱铢必较的人;一个没有胆量选择与放弃的人,我们还期望他有什么大的作为呢?要明白利润与风险总是成正比,放弃是要有胆量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社会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地方。何必计较一时工作单位的优劣;何必计较从打杂和小事做起;何必计较一时生活福利的好坏……只要是真正有前途,真正值得我们拼搏的事业,一时的困厄算得了什么,一时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社会,才是我们真正的大学。家庭总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有时也是羁绊我们前进的缆绳。舍弃了风和日丽的港湾,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也不枉我们年青一回。人生如一幅画,也许你的大致构图已经由你的父母给规划好了;或者全靠自己稚嫩的双手去描画。但无论如何不要将整幅画面都用颜料占得满满的,还要在许多地方留一点空白,人生需要留白,留白天地宽。

学习也需要时间,它是一个慢慢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创新。曾有这样一句话:只注重积累,不过是在别人身后爬行;只有同时注重创造,才能建立自己的学业大厦。是的,假如我们一味地积累,而不给自己留下思索的空间和时间,又怎么会有进步和创新呢?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在生活中不留白,我们就只能在原地踏步,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结果肯定是一事无成,找不到一个闪光的地方。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留白的人生只会累死自己,结果注定是一事无成。

人生需要诗意的敛约,需要适度的留白。有时候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并不意味着无能或无奈。

空白之美

怀想着年少青涩时的羞赧,品味着中年成熟后的稳重,深味着苍老迟暮的悲凉,人的一生便这样走了过来。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极尽努力,往往却不曾发现生活已在一瞬一瞬的空白中起了微妙的变化。世事无常,情随境迁,蓦然回首时却常常惊叹:历久弥新的原来是那些空白之美!

时光是无痕无迹的,成长是悄无声息的。但在一些光阴与人事的空白中,有人却窥见到人生的另一片风景。当忙碌的生活忽然停滞,我们便可以有短暂的空白调适心灵;当满心的尘土荡涤素净,我们便可以有心灵的空白来贮藏万物;当周遭的喧嚣都归于一片沉寂,我们便可以一纸一笔地剖析记忆,叩问灵魂!空白是人生给我们的一笔财富,能通向人生的美妙之境。

陆游曾写过:“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倘若陆游不是客居京华,定然感受不到这空白的奥妙。将军的世界是不分空白与满溢的。面临生活中的种种空白,到底是选择为追逐一种丰足而疲惫奋斗,还是选择略作小憩留待更大的发展呢?

其实,空白是一种人生的美!

“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留白”就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欣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融入画卷,独自悠游于艺术所赋予的空灵氛围中,让尘事渐行渐远,心灵便在这泼墨山水间纵横驰骋。

艺术大师往往是留白的大家,如齐白石先生的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南山之下固然荒凉,溪水之畔固然无趣,病梅之馆固然清冷,潮水之滨固然幽静,但那些隐居的名士和被贬谪的大儒们,却在这只要“悉悉”之声的人生空间中用各自的方式品味着空白之美:东篱之下有黄菊遍地陶潜先生便在这一片高洁的芬芳中书写人生的诗篇;愚石愚歌本来粗犷,宗元先生不也是自得其趣,高声放歌,歌以言志吗?病梅甚苦,龚自珍不也是手拿一把利剪解其束缚,穷其一生之力以疗梅吗?昌黎先生在潮洲不也是兢兢业业,造福一方,于祭鳄鱼一事乐此不疲吗?

诗画有了余地才能构造出意境之美;维纳斯有了断臂才突现出想象之美;天鹅湖有了停顿才展现出悠扬之美;而生活有了空白,才烘托渲染出人生的真谛之美!

不必苦苦寻觅永恒丰富的人生之境,时不时停停步子,留给自己一些空白,留给心灵一些余地,也许当你蓦然回首时,却发现“那境”已在灯火阑珊处。空白,它总是给事物带来更多的色彩和美丽。在算盘中,如果没有算珠之间的空白,算盘就不能用了;在画廊里,若没有墙壁的空白,就不能彰显出画中的彩色;在夜空中,若没有漆黑的空白,就不能感受到繁星的璀璨。

留白是艺术的技巧,也是生命的艺术。人生也需留白,万丈红尘中,忙忙碌碌的我们,曾几何时忘记了给自己的心灵留白,每天慨叹“我们成了工作的奴隶”,“忙得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散文家蒙田曾说:“我们必须保留属于自己的后厢房,自在地在这里营造我们真正的自由,以及我们的退隐和孤寂。”

从前有个小男孩,每天都在一棵苹果下树玩。小男孩爬树、吃苹果,苹果树也很喜欢和他相处。但是小男孩渐渐长大,也就渐渐减少跟树玩了。

一天,小男孩经过苹果树,苹果树兴奋地说:“跟我玩吧!”小男孩说:“我现在没有钱用,不能只顾玩了。”苹果树说:“嘿……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拿我的苹果去卖。”小男孩摘走所有苹果,只给苹果树留下一片片空白。

过了很久,小男孩又走到苹果树下。苹果树兴奋地说:“跟我玩吧!”小男孩说:“我现在结婚了,就在不远处建房子。”苹果树说:“我帮不上什么忙,但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建房子。”小男孩砍下了所有的树干,只给苹果树留下一片空白。

又过了很久,苹果树剩下衰落的根部孤独地坐着。这时他又看见那个男孩,说:“我已经没有树干给你爬了。”男孩说:“我已经老得爬不动了。”树说:“我已经没有苹果给你吃了。”男孩说:“我已经没牙咬了。”这时,男孩看见根部上的空白,想到他和苹果树一起开心快乐的时光,说:“我现在只静静地坐下来休息。”苹果树高兴地说:“好啊!这里正好有给你依靠的地方。”小男孩再次和苹果树在一起了。

的确,苹果树的空白给人很多伤感,但正是这片空白,才能显出树对小男孩无私的爱。这正如父母对待子女一样。有空白的美,就可感受到无限的色彩。

留白,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只要心灵是透明的,人生何处不是“万里无云万里晴”的广阔呢?给心灵留白,不必因得失而计较,不必因名利而奔波,我们就会领略到简单的幸福和丰富的宁静,这样的人生将会更加润泽、丰腴和厚重。

给生命留白

生活中,充斥着无数的压力和得失,一路走来,总觉得辛苦又压抑。无论是为了事业,我们不停地奔波劳累。为了生活,我们才努力工作;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我们才不断追求发展。

生命里,追求完美的我们,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情,无一不做到尽善尽美。当我们觉得已经天衣无缝,但事物显示出来的并不是美丽。外国有一位艺术家,曾塑造出被认为完美的人像双手,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亲手毁灭了这双手。美丽,应该要有一些空白。

宋徽宗时有一次举行画院考试,由徽宗亲自出题、选才。全国的书画人才纷纷报名参加,希望能金榜题名进入画院。

徽宗出了一句古诗为题,要应征者照着诗意画出来。

古诗是“深山藏古寺”。

许多赴试的书生们一看到题目,立即磨墨,都觉得很简单。

每一幅交出来的画都有着高耸苍郁、云雾飘缈的深山。庙宇的飞檐由掩盖着的树林中隐约地露出一角。

书生们各显神通,作品都十分的华丽、壮观。

徽宗一一地观赏所有书生的作品,都没有什么表情,最后在看到一幅平实无华的画,却拍案叫绝。

这幅画不见庙宇飞檐,只简单地画着“一位老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挑水”。

徽宗一看:“妙啊!以和尚点出深山有古寺,这古寺“藏”得真是巧妙!”

画这幅画的书生果然夺得了第一。

还有一幅名为“风雨中的宁静”的画,当看到这幅画的名字时,都会想到画中一定少不了斜斜的雨,但是恰恰相反,这幅画既无风也无雨,只是简单画了一个瀑布,在瀑布旁边的树梢,有个鸟巢,几只小鸟正静静地安睡在鸟巢里,这幅画即是巧妙地透过“噪音”来呈现“宁静”。

噪音与宁静有着很深的关连。所谓:“蝉噪林越静,鸟鸣山更幽。”

画讲究的是意境。当背景有噪音的时候,那个宁静会变得更静。画家用瀑布来凸显宁静的道理就在此,就像用老和尚引出古寺一样,瀑布真正的重点在于带出宁静,这都是一种意境,给人留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而不是直白的告诉人们,那样反而显得不是那么的美妙。

有一个画家在一幅巨大的画布上画了一幅画。在画布一角,他画了一棵树,树枝上有几只鸟,但其余的地方都是空的。如果你曾注意看过中国和日本的绘画,一定会感到讶异,或者是不懂画的人会觉得太浪费纸张了。同样的,在这个画家旁边的人也是这么认为。于是,有人建议他是不是应该在在空白处再画些东西,他说:“不,我必须替这些鸟留下一片飞翔的空间。”

画家之所以只用一小角落来作画,就是为了凸显整个广阔的空间。

有了留白,画作才会显得生气盎然;生活何尝不是一样,要给自己留白──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留一个宁静空间,留一个可以舒展的空间,而不是把它填得满满的,让人觉得烦闷。

但,空白不需要太多地存在我们生活中,这样做会丑化真正的空白,令人看得不舒服。空白是生命中的一段快乐颂,令人心旷神怡,空白是夜幕中的一点星光,令人不觉寂寞;空白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片风帆,令人充满希望。当然,我们要努力,努力争取摆脱这个黑暗,争取希望得以实现。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被功名、权利弄得精疲力尽时,好想能长长地松一口气,静静地独处一会儿,给生命留一段空白。

留白是画家的本领,也是生命的艺术。为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空白,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花谢花会再开,春去春会再来,可是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失去的每分每秒都不会再回来的。何必要让压力和劳累填充了所有的生命呢?不妨休息一下,留下一点空白吧,这绝对不是浪费生命,而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

现代人脑子里想的多是工资、物价、职称、房子,这样的生活真的太累。也许在某天生猛海鲜、声光色味的享受之后,你会蓦然发现,我们丧失了生命中太多的乐趣。这时,我们就应该在劳累奔波之余,找点时间为生命留下一段空白,静静地去享受生活。

给生命留白,不要让忧愁和烦闷占去太多的时间。疲乏了出去走走,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美景,那样可以平抑自己心中的躁动,消融自己心中的不安;烦闷时,听听音乐,让轻松悠扬的旋律抚慰自己劳累的身心。

给生命留白,可以捧读一本书,不为其他,只为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可以听两首曲子,感受一下那一个个跳动并充满灵性的音符。

如果能为自己难得的生命空白而陶醉,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并能收获些一感受,那我们何必再去埋怨生命呢?

给生命留白,才能让心灵超脱,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失信心、不失乐趣地介入生命,创造生命。

给生命留白,也就是充实生命。

给生命保留一点空白,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和成败。这些虽简单,却不容易,除了要有豁达的心胸,还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能保留下来的,只有自己的心情。平淡和普通并没有拒绝乐趣,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在于理解和创造快乐。

经历的所有磨难和坎坷,已经将我们原本柔软的心弄得粗糙不堪了。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不要让自己在无数恩怨中受伤,也不要让自己在短暂的生命中被那些痛苦和酸楚浸泡。给生命保留一点空白,就是充实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享受着宁静淡泊的休憩后,带着一种宽容和含蓄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有了生命中的一点空白,我们才展示生活的斗志昂扬。没了它,生活就像布满文字的印刷书,让人看了都难受。生命有了一点空白,我们可以利用它,点缀生活,让生命得到一份满足,一份自豪。

对生命,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完美,留下点点的空白,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切莫让工作和生活的烦恼,带到这片空白天地。空白应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从而领悟到人生的一大乐趣。

生命中的一点空白,成为我们人生的起点,给我们自由的空间。忙碌的人,试试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间,也许你会觉得工作是一个约束,一点空白使你得到释放,对继续工作更有好处,更有活力,给生命一点空白,生活更有魅力。

是啊!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是非常需要的。一个心里没有空白的人是对自己无益甚至是十分可怕的,自私之人之所以自私是因为他们心中除了自己,再无别人;懒惰的人之所以懒惰是因为他们心中除了享受,再没有别的事情;贪财的人之所以贪财,也是因为他们的心中除了“孔方兄”外,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心里缺少空白,如果有空白,相信自私、懒惰、贪财的人不会如我们所见那般令人厌恶。

世界处处都是空缺,没有空缺又怎么会有东西南北中?没有空缺,那只盛有石头的杯子怎么容下沙子和水?的确,我们要充实自己的心灵,但那是对精神空虚者说的,不是有个成语叫做“宽宏大量”吗?这就要求我们去开辟心灵的疆土,为自己的心灵争取一点空白。我们只要充实的心灵,不要充满的心灵。所以我们时时都要记着不要忘记给心灵留下空白,为你,也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也许有一天,在你不经意时,成功就会在这空白纸上萌生并成长。

4.淡泊宁静,不随波逐流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视富贵。而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这是勇敢,也是骨气,一切都出自本心。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淡泊又不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所谓“从众”,是指人的活动,如认识、行为等常常受多数人的影响。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也跟着这么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商业中出现的“牵驴”伎俩就是建立在这种从众心理基础上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是大家争先恐后购买的东西,一定是物美价廉的东西,岂不知那些争先购买的人原来就是他们做戏给顾客看的。从众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性的弱点。

中国古代寓言中有一个“盲目崇拜”的故事,惟妙惟肖地反映了人性的这种弱点。苏东坡住在岐山下时,听说河阳县的猪肉味道特别好,就特地差人到河阳县去买猪。哪知差人是个酒鬼,起初因为受了苏东坡的警戒,倒是一点酒也没喝,小心翼翼地做事,所以一路上倒还顺利,没有出什么岔子。可是等到买好猪,快要到家的时候,他熬不住了,便放量大喝起来,结果倒头就睡,猪也跑了。醒后没有找到,又不敢空手回去,他只好自掏腰包在岐山附近买了几只猪充数。为了吃美味的河阳猪肉,苏东坡特地发出许多请帖,请了不少客人。苏东坡是当时的名人,客人们觉得他的话是不会错的,于是大家都称赞河阳猪肉好吃,那些没感觉到猪肉味道好的人,见大家都说好,也跟着称赞起来,说它又香又肥又美等等。可是,正当大家赞不绝口时,却有人来通报说:有几个老百姓要见苏东坡。苏东坡把来人叫进来一问,原来是他们把跑散的河阳猪送回来了。客人们觉得很没趣,便一个个地溜走了。

随波逐流的人大多是没有主见的人,这种人常常言不由衷,不仅做不到“斗乱而不可乱”,“形圆而不可败”;相反总是在茫茫人海中迷失方向,在浑浑沌沌之中被搞得一败涂地。

如果说无悔的人生起步于你自己那坚定的生活信念,那么,了解自己,懂得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你,什么样的人生是你真心所求,世界才会真正向你走来,而不必刻意去迎合别人。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虽然省力,但却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所以,不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模仿永远不会成功,随波逐流只能导致失败。

人一生中的烦恼来自于过分的欲望,种种诱惑使你心中的明月蒙尘。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视富贵。而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如雪峰一样坚守自己的高洁。这是勇敢,也是骨气,一切都出于自己的本心。

宁静是一种心境。只有保持宁静,才能做到“淡如秋水,和似春风”,始终保持一种超然与中立,自觉地放弃常人的激昂与偏见,以法律的眼光看待事物,明辨是非。

宁静是一种力量。只有保持宁静,才能坦荡地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就像法官依照法律的逻辑去判断一个行为的合法与否,妥善处理每一个案件,而不为外力所左右。宁静是一座警钟。只有保持宁静,才能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御金钱、物质、美色的诱惑,做到古人所要求的“慎独”,甘守清贫而不贪图享乐,淡泊名利而洁身自好,坚定信念而不随波逐流,才能弃浮躁,绝奢华,固守精神家园。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心态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她潮起潮落,风来浪涌,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破坏心中的凝重。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又何必“入山惟恐不深”呢?关键是你的心。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逆境中磨练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忍受孤独,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态,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恨富贵。面对世俗,不随波逐流。心态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胸中储书万卷,不必人前买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知识真正成为心态的一部分,成为内在涵养,成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气魄。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能有指挥若定的挥挥洒洒。如范仲淹“胸中自有十万甲兵”,诸葛亮悠然抚琴退强兵。修养心态,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去修炼。

不再“随便”

如今,社会上“经商潮”、“股票风”、“跳槽热”接二连三地扑面而来,撩拨得急切求富的人神魂颠倒,仿佛一夜之间可以暴发,成为富翁。于是,有些人,尤其是少数年轻朋友盲目地随波逐流,结果结局与自己的愿望南辕北辙。究其原因,皆在于,没有自己的主见。

虽然,为了人生辉煌需要奋斗,为了生活幸福应该进取,趁年轻时在大潮中去闯一下、拼一番、搏一回,这无可厚非,但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应该量才而行、量财而行、量力而行。有无主见的人是大不一样的,有主见的人,会用头脑去冷静地思考眼下旋过的风、前面涌来的潮、身旁升起的热;有主见的人,会理智地综合自己的智慧、衡量自己的才华、应用自己的财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诸多条件;有主见的人,更会全身心地投入,严密周到地行动,不会为眼前身边不停地掀起的热潮急风所诱惑、所分心,而乱了阵脚。

同样,有主见的人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奋斗的目标。有些人把挣钱作为“下海”的唯一目的,当发觉钱拿得不如“铁饭碗”多时,又否定了自己的选择,对在潮头拼搏所学到的许多宝贵的经验视而不见,只想一心再跳回岸上,这无疑又是一种缺少主见的表现。

相反,有主见就是你想要改变什么,就下定决心,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生活中,要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当自己感觉“无所谓”、想依从别人的意见时,记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选择展现出来。甚至在自己不是很在乎或不是很确定时,也要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要让“无所谓”这个词从自己的字典里消失。

生活中的你,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告诉自己,当认为必须说“不”时,千万不要说“是”。从小事到大事,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日子久了,自然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人要有主见,并不是说要我行我素,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错了也不接受批评。而是在于坚持真理,坚持自我,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去理会外人的评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人们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评价别人,而事情的对与错,成与败,还是留给时间来检验吧!

有时越想周全就越难周全,想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谁也不得罪,皆大欢喜是不太可能的。即便是再好的事也会有反对的声音,你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人都同意你。你再努力去迎合别人,也会有人对你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既然被批评、被议论是避免不了的,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呢?

事实证明,主见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素质,它是一位导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关键时刻指点迷津。因此,在遇到“浪潮”扑打时,在碰上“热风”引诱时,我们必须冷静对待、用心思考、仔细分析、认真抉择,唯此才能无悔于时代的厚爱,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有思想就是有主见、有看法,对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有人说:“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人活着都该有思想,因为思想是人的灵魂。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做某件事了,浮躁的情绪越来越明显地为我们的生活打上烙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远离。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用旁观的眼光审视自己,却发现一向伶牙伶俐齿的自己竟无法用任何语言为那个曾经骄傲、执着又倔强的自己开脱。所以我们变得懦弱,变得那么“随便”,没有主心骨。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一直都生活在别人的决定中。那时,我们都想把别人变成自己,我们也想对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也想站在最前面大讲一番……那么,我们就要做到:敢说敢做,再不顾忌别人的眼光,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可以放肆地大笑,也可以不顾一切地想哭就哭;会让自己生活在梦里,只要自己能承担得起;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道。

如此,事情想好了就去做,不要听信别人说什么。我的生活我做主,过自己喜欢的日子,不随波逐流。看不惯的就不看,想不通的就不去想,争不到的不去争。保持心灵的安宁最重要,追求自己想要的。

有主见的人一般都是头脑清醒而出色的。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会牢牢地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有主见的人也会听一下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他们会挑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毫无自己的见解。

有主见的人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做好人生之舟的舵手。

宁静致远

在现实生活中,累了一天,忙了一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静下心来感受一下周围的世界呢?

然而,在生活中常听人说:“活着真是太累了!”说这话的人与他们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他们把轻松的问题搞得太复杂化,太看重自己的角色,无时无刻不在伪装自己,能不累吗?希望过高,凡事强迫自己去做那些勉为其难根本做不好的事,能潇洒得起来吗?

有句话说得好,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人生不可能总是欢声笑语,也不可能总是成功,更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伟人。要活得轻松潇洒,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善待自己,善待成功与失败,以仁爱之心待人,以仁爱之心视物,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生活多抱感激之心,少一些对别人的苛求,多一点宽容豁达和理解,凡事自主,不吝啬付出和给予。有一首歌唱得好“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与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人生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黑洞,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但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也会有人把路途的艰辛看作是人生旅途的体验,能在过程中看到千变万化的美丽风景。

当我们觉得很累时,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忘却本来的清纯和简单呢?为什么不珍视自己短暂的生命只为别人而活呢?为什么不能潇洒地面对世俗呢?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命很短暂也很脆弱,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人世间的一切恩怨、功名利禄只是过眼烟云,得志与失意,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一道极其微弱的轨迹。我们其实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懊悔终生,也不必为别人的得意而心存妒意,更不必为自己的平凡而为难自己。宁静以致远,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产生一种力量——我能。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怕被别人遗忘,也不怕被别人轻视,就怕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自己战胜自己,才会轻松潇洒。

要想活得轻松潇洒,就要冷静地审时度势看待生活,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不能盲目追赶潮流,把脚步踩在自己正常生活的节奏上,真切、实在地走自己的路。轻松自如,用朴素的行为和远大的理想去应对瞬息万变的世事。

就让人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喇叭花,花开花落之间,自有一分圆润丰满的喜悦。斜风细雨中,没有诗,没有歌,也没有酒,有的只是一分相知相属的自在、轻松和潇洒。

对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是生命,最美好的是心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上苍的恩赐和父母的给予,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又是十分短暂的,总有一天会走到终点,一切都如过眼烟云。

人生要有所追求,追求事业,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的生活。只有追求,生活才会更精彩,世界才会更美好。人还要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渺小的,客观条件永远是第一位的,主观愿望永远是第二位的。不刻意,顺自然,要学会常知足,其实平平淡淡才是一种福。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宁静是心灵的洁净,宁静是一种禅意。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淡泊与宁静,这是同一种境界。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自然早已将这种境界展现给我们,如同日夜更迭,季节流转,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静之中。没有欲望和杂念,一切都是和谐美好而且生生不息。这就是智慧,一种大智慧。

古人云:“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现实生活中,凡事只有摆脱繁琐的事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正确地权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制定目标,以达到成功。

5.人生要学习宠辱不惊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得利也好,失利也罢,当现实来到面前的时候,我们要镇定地去面对,而不是大惊小怪,不知所措。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凡事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纵观历史,多少迁客骚人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心态,因环境变迁而怀忧丧志,最终把豪情通通丧失掉。唐朝的李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因深受打击而成天抑郁不安,仅27岁就消失于中唐诗坛。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这才是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很轻易就被身边发生的事改变心态,那么,你的承受力未免太差了吧。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的一生就像几滴露水,露水蒸发后就无影无踪。因此,你何必去为眼前的芝麻小事大动干戈或伤心劳神呢?

欧阳修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不怨天忧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在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而致。

王某的一个朋友,几年前跟人合伙做生意,运货的船突遇风浪,翻了,他们所有的财产和梦想也随之坠入了海底。他经不起这个打击,从此变得委靡不振,神思恍惚。当他看到另一个跟他一起遭遇变故的人居然活得有滋有味时,就去问他。那人对他说:“你咒骂、你伤心,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你快活,你欢乐,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那就要看你如何去选择了?”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以一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构筑未来时,你的眼前就会呈现出一片光明;反之,当你将思维囿于忧伤的樊笼里,你的未来也就变得暗淡无光了。长此下去,不仅会将起码的信念和拼搏的勇气泯灭,还会失去身边那些最近、最真的欢乐。对每个人来说,那些如空气一样充塞在身边的欢乐才是最重要的,它组成我们生命之链上最真实可靠的一环,你一节一节地让它松落了,那么欢笑如何能向下延续呢?

有一首诗写道:“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地开;你不识,你厌恶,花儿努力地开。”是的,花儿总是在努力地开,美好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在流逝,你该欣喜地度过每一天还是痛苦地挨过每一日,全靠你来选择。

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人在一生当中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得到也好,错过也罢,当现实来到面前时,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百悲。镇定地去面对,而不是大惊小怪,不知所措或者是抱怨时世的不公平。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籍遍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唐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暗藏了多少为人处世的玄机,又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同时也表达出了唐代禅师多么宽大的胸襟啊。范仲淹也曾用这样宽阔的胸襟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处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名利如云卷云舒般变换才能无意。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安贫乐道”

“宠辱不惊,安贫乐道”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种处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苦有甜,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不足为奇。古人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宠时勿轻狂,莫忘“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同样的,在受人侮辱时忌激愤,也要犹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如此清醒应对,便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境界。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凡事有所成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安贫乐道”这种极可宝贵的品格。

唐朝时,有个叫卢承庆的人,字子余,幽州涿人。他在朝廷担任“考功员外郎”,就是负责考核官吏的业绩功过。

有一次,一艘运送粮食的船只发生事故沉没了。卢承庆为负责此事的官吏考绩时,把他定为“中下”等级。把这一决定告诉了此官吏,没想到这个官吏没有丝毫的怨恨和不高兴。

后来,卢承庆想到,船只沉没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并非全是这个官吏的责任,于是为此官吏更改为“中中”。这个官吏知道后,仍旧非常平静,并没有因此就感到欣喜。

卢承庆见这个官吏能够如此宠辱不惊,对其大加赞赏,于是将其考绩定为了“中上”。

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荣亦有辱,能够以随其自然、淡泊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像古人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一种“超尘脱俗”的高境界。

从古至今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是极少数的。陶渊明,他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才可以用平和宁静的心态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诗篇。则天皇帝,这个站在历史至高点的女人,死后只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于后人评说,碑上不着一字,占尽千古风流,这也是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还有那位著名的赵朴初先生,在遗文中写到:“生亦欣然,死亦无撼,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种达观的态度也体现出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顷刻之间,人们的赞辞颂语骤然变成愤怒的狂涛,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6年努力,海底的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无前,否极泰来,菲尔穗之所以为菲尔德,基于此。

凡事做到宠辱不惊,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时,要想一想,你得到了什么,在得到的同时你又失去了什么。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时,你再一次想想你失去了什么,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再评估一下你现在喜欢的是你得到的,还是你失去的。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去,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遗作有云: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老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保持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是一种人生修养。有平常心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收获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很讲求人应该保持平常心的,古人就曾提倡“澹泊明志”、“以恬养性”。当然,我们说保持平常心,主要是指对生活、对个人名利以及职务升迁,保持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并不是说对工作和事业可以胸无大志、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更不是心如枯井、看破红尘、麻木不仁。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如果凡事能够保持平常心,成功不值得骄傲,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我们不知道走出驿站的下一步是什么,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失意不要沮丧,一年四季里,有风和日丽也有雷电交加,要明白,只有狂风大雨才能一洗空气中的尘埃。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保持一种“享受”的心态去迎接生活所给予的痛苦、快乐、忧伤、无奈……正如明代作家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的一句格言“真味是淡,至人如常”,意思是,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的,德行完美的人能够保持平常心,其行为举止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不要苛求完美,太完美的东西最容易破碎。无论历史与现在,美好的东西总会有它或多或少的缺憾。维纳斯女神的断臂,蒙娜丽莎略带忧伤的微笑,并不能够影响她们的美丽。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并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而不去创造美丽的人生,她用残损的身体完整的精神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去营造她《轮椅上的梦》,实现她“轮椅上的梦”。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要求完美,时常心为物役,患得患失,让过多的欲望占据心灵。正因如此,本可以很快乐、很幸福的我们,在心态浮躁之中,错过了多少快乐和幸福!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

因此,如果凡事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平常心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平常心是积极人生,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工作本极平常,敬业不衰,全力以赴,竭尽心智……

战国时代,在长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里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走失了。在塞外,马是负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邻居都来安慰他,这位老翁却很不在乎地说:“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气!”过了几个月,走失的那匹马居然带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家,这真正是赚了,邻居都来庆贺。这位老翁却说:“这未必不是祸!”几个月后,老翁的儿子骑这匹胡马摔断了大腿骨,邻居们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赶来慰问,而这位老翁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壮丁统统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一条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至真至美。即使差距不大,仍然百倍努力。做了好事,却不得好报,亦不懊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罢。小人常常得志,不以力奇,不以力怪;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意能几时?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端欺我,是他有病,我无恙也。知苦不苦,识甜愈甜,是中有真意也。绝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不病,谁能病我?正如塞上老翁这种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产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典型。这种平常心带来了生活中的和谐,宽容心不也是如此吗?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遇到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这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是不要因为小挫折而灰心丧气,最后影响了你的人生脚步。

正所谓“泪眼看花花憔悴”是一种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心境。在这世事的喧嚣和繁华中,我们何不多一份平常心,以悠然的心态,去对待无奈;以积极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英国首相梅杰曾经说过:人生何其大,岂容琐事缠。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如果精力过多的花费在那些平常的琐事上面,必然会阻碍我们自我身心的发展。

浩瀚宇宙中我们每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是那样狭窄,以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小心翼翼地行走自己的路,有时候甚至会在前进中被荆棘刺伤,或被风雨击打。这时候我们也许会脆弱地想到妥协或者逃避,但那只是短暂的一瞬,等到冷静了一些,认真地想过之后,往往会觉得自己最初的怯懦是多么可笑。

王亮原来在某公司的营销部当经理。一天,突然接到人事部门的调令,调他去供应部当经理。在公司,供应部的地位哪里比得上营销部呢?王亮心想如此一调,不就是明摆着对自己不满意嘛,看来前途不妙。以前王亮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呆在办公室里搞物资调动,和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是有些受不了。开始的时候,王亮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后来他想到:为什么我以前对自己信心十足,当上了供应部经理后就没有了呢?他思之再三,突然醒悟过来:“这是因为我自己的期待值无形中随着部门的调动而降低了,我失去了自我上进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把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慢慢地发现供应部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供应部对整个公司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大家平时把它忽略了而已。王亮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一改以往消极拖沓的作风,变得充满自信,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感染了下属。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供应部获得总公司颁发的两次特别奖金。不久,王亮收到一张人事调令,他被提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平常心使我们冷静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人、事、物,不至于凭一时冲动而感情用事;平常心使我们多了几分理智后的清醒;平常心使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再斤斤计较于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恩怨得失;平常心使我们能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有利和不利于我们的事物。平常心能使这世间少一些狡诈和谄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虚伪和欺骗,多一些真诚和善良;少一些惰性和享乐,多一些奋搏和进取;少一些贪婪和索取,多一些付出和奉献。

以平常心度量你我他,以平常心对待荣辱无常曲折坎坷的人生。人生将平凡而伟大。

以平常心看待发生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以平常心对待别人和自己,也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开心和乐趣。平常心是化解人生烦恼的一剂良药。

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保持一种“享受”的心态去迎接生活所给予的痛苦、快乐、忧伤、无奈……那是我们所要的人生,那是我们真正的人生。

平常心,不一定非得是成功人士的境界,我们平凡人的人生,也会有得意、失落、成功、失败,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和挫折。而我们的情绪和心境,会随之起起落落,一下子迷茫无助,一下子又柳暗花明,一下子前途无量,一下子又万丈深渊。

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组成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大起就会有大落,太平顺就难免乏味。老一辈人说的好:“所有的人的加减乘除,最后得分是一样的。”

所以,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要以平常心对待事情。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会为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态度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用良好的心境去生活吧,别让自己过得太失落。

俗话说:“平常心是道”,多品味品味,就乐在其中,满心欢喜!只有保持颗平常心,才能做到不妄语,不造作,以一切平静,自然的心去做事,这样,工作才能顺利,家庭和睦美满。

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生一世,即便能够轰轰烈烈,也不会持久,平淡才是他们最后的归宿。我们的生活不是戏剧,不需要那么多曲折的情节,不需要那么多耀眼的灯光,不需要那么多美言佳句。她是一泓清溪,虽有微澜,但更多是安详宁静,在无声无息中不断地更新,不断地醇厚。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这句名言固然不错,它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创造人生辉煌;但事实上,不可能人人都能当上将军。人的一生,或辉煌、或平淡,辉煌的人生固然令人艳羡,大多数人还是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只要你努力了,平淡也是美丽的。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社会的尊重,政治家企盼流芳百世;歌星、演员企盼掌声如潮;作家企盼读者争睹其作品;商人企盼财源滚滚。然而能如愿以偿者甚少,而平淡者则居多。

但平淡并不代表拒绝伟大,可是轰轰烈烈并不能代表或代替平淡。无论如何的轰轰烈烈,无论如何的丰功伟业,最终必将归于平淡。有一幅这样的对联: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挖空心思,费尽移山心力建立的丰功伟绩,都赋予了苍烟落照,留下的,只是一缕历史的烟尘……

在身为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孔繁森、牛玉儒的身上,看不出干了多少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可是,却能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把平平淡淡,融化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藏族同胞孤儿失学,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卖自己的血抚养两个孩子;群众生活有困难,他们嘘寒问暖,付出真诚的关心;崎岖的山路,留下的是他们一串串泥泞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马路边、家门口、学校旁,见到普通的人们他们总会报以亲切的微笑……他们的事迹为什么感人至深,不就是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昭显着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吗?因此,无论我们干什么,不要苛求自己伟大,对人,对事,都用一颗平常之心,就会轻松的多。

因为生命的更叠如树上的落叶,当初不过是一星鹅黄,继而碧绿、暗淡后,最后化为泥土。就像我们当初赤手空拳来到这个尘世,若干年后依然赤条条地归于尘土,这是尘世间所有生命运行的轨迹。故人生在世,以平淡作为目标,以平淡对待名利,平淡地劳作,平淡地生活,以平淡的心态谱写人生之歌。

生活本来就是一杯白开水,它给人清澈、透明、淡泊的感觉,但是有的人觉得索然无味,硬要给他调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显示他的独特。却从不知道正是它的纯净无暇才让我们的生命幸福,没被世俗的灯红酒绿所侵犯,没被斑斓的纸醉金迷所污染。索然无味却也换来平安健康。各式饮品虽爽口,却也只是带给我们一时的快感,过多的人工色素、化学物质给我们的是永久的危害。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正如罗素说:“人生当如河流,初期狭窄,与两岸挟持间奔腾而下,继而河岸渐宽,河水渐缓,最终悄然流入大海……”

因此,人应该快乐的活着,为自己而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保持一份平淡,保持一份平和,保持一份从容,这样的人生一定会平实而恬静。

平平淡淡的感觉使港湾宁静,因为它很平凡,很真实;使人能真正体会到淡淡的幸福滋味。平淡的生活虽然有时让人很乏味,而只有在平淡中才能体会这生活真正酸甜苦辣咸的滋味!

幸福的生活如白开水,懂得生活的人总能在平淡中品出甘甜。过多的浪漫,过多的激情,往往使人的身心太疲惫。“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乐乐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