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利和月复利的区别:百年人生成功策略: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9:02:19

百年人生成功策略: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作者:胡卫红 

本书精华索引:

人生只是一只空杯,妙处都在一舍一得中。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请记住一个世界公认的富有观念:真正的幸福源于创造的过程。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人生需要不断升级!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随时准备战斗!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成功不怕迟,失败要趁早。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贫富的决定因素是你的头脑。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寄希望于力量的积聚。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天下太平,你赢我赢!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财富属于决心得到它的人。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在人群中确立强者的形象。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好事不做后悔,不如做了再后悔;坏事不做后悔,胜于做了再后悔。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坚持到即将失败时,奇迹就会发生。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做看得清的事,赚看得清的钱。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跌倒不可怕,跌倒了爬不起来才可怕。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放下过去,关注现在,看好将来。

前言

人生只是一只空杯,妙处都在一舍一得中。

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这只空杯装进一些东西,知识、经验、技能、价值观、个性、习惯,它们融入在你的思想中,共同构成了你的思维模式。如同将各种原料放在水中,调和成一杯饮料。这杯饮料的味道,取决于原料的配方和水的质量。

你得到了什么,决定了你拥有怎样的思维模式。而贫穷和富有,以及名声、地位,都是思维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穷人有穷人的思维模式,富人有富人的思维模式;成功者有成功者的思维模式,失败者有失败者的思维模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思维模式,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思维模式。

对待同一事物,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和取向的不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思维模式。

对待财富,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下面不妨试举一组常见但截然相反的观念:

充满铜臭VS金钱是衡量成功的标尺;

金钱使人失去很多生活乐趣VS金钱使人心情舒畅;

金钱是万恶之源VS金钱成全善举;

财富使人孤独VS金钱使人幸福;

富人寝食不安VS金钱妙不可言;

要想挣钱,就要六亲不认VS对金钱的追求是高尚和美好的情操;

赚大钱是只有别人能做到的事VS我像磁石一样吸引金钱;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VS好人天助,聪明人自助;

挣钱越多,纳税越多VS金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VS金钱可以造福社会。

很难说哪种观念是对哪种观念是错,但你有怎样的观念,必然有相应的行为,从而带来某种结果。你想去北极,结果误打误撞到达南极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概率微乎其微。同样的,你依持某种观念,得到相反结果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思维模式随时可以改变。

改变之道,就是“舍得”二字。

“舍得”一词,据说源自明人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而舍得的精义,出自佛家。佛家认为,一切习气都舍掉,智慧便到达空明的境界,整个人生也随之转化。

“舍得”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在人生这只空杯里,无论你装进什么,如果一切不舍,结果会怎样呢?里面的东西会陈旧、腐朽、发出恶臭。只有把旧的不断舍掉,不断得到新的补充,你的思想才常变常新、与时俱进。

但是,应该舍去什么、得到什么,需要智慧。有一些东西不可舍,比如你的梦想、信念、美德、真知;有一些东西不可得,比如偏见、谬论、错误信息、有毒的观念。

聪明人知道应该舍去什么、得到什么,随时为自己的思想寻找最佳配方。

一舍一得之间,构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命运的轨迹也随之改变。

一舍一得之间,带来了物质的富有、情感的富有、精神的富有。

所以说,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舍:八个让你贫穷的观念   得:八个通向富有的观念

富有从观念开始。穷人常问“我做错什么啦?”答案是什么都没做错,在一定观念支配下,自然有那样的行为,好比上山自然会低下头一样,好比感冒了自然会咳嗽一样。观念改变,一切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你希望得到富有,首先要舍弃贫穷的观念。

 

做人开心就好

做人开心就好,没错!

但开心是有条件的。假设你时常担心养老金没有着落,你的妻子成天因为经济拮据跟你争吵,你不得不借钱供你的孩子念大学,又或者你每天担心失去工作,因无力支付房贷而房子被银行收走,请问你怎样让自己开心?

比尔·盖茨可以说“做人开心就好”,因为他获得了经济自由而且已经退休。但在退休之前,他说的是:“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十八个月”;“不要老是说‘我们是龙头老大,这已经够了’之类的话,这将导致落伍和被淘汰。一个市场的领先者也可能很快如昙花般败落”。他非常清楚,做人只有开心远远不够,如果为了一时开心停下脚步,那么双倍的不开心就会不期而至。

而且,开心也有开心的层次,好比画画,幼儿园小朋友的作品和毕加索的作品,都可以说是作品,两者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心灵的画卷也大相径庭。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迷惑了许多人:

一个渔夫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一个到海边度假的富翁走过来,问他:“你这么早就收网休息了?”

渔夫说:“我今天已经打了一网鱼,够我一家子生活了。”

富翁问:“你为什么不多打一网呢?”

渔夫反问:“我为什么要多打一网?”

富翁说:“你可以把多打一网的钱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可以再买一条船;当你拥有一条又一条船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成为富翁。”

渔夫问:“成为富翁有什么好处?”

富翁说:“你可以像我一样,在海边度假,悠闲地享受海风和阳光。”

渔夫嘲弄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悠闲地享受海风和阳光吗?”

你看出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你欣赏故事中传导的观念吗?

表面看,渔夫放弃追求,轻松地享受到了“海风和阳光”,而富翁打拼一生,才得到渔夫的快乐。但是,富翁和渔夫的心境怎么会一样呢?且不说渔夫是否因为懒惰而使他的孩子变成了半文盲、使他的妻子蓬头垢面地过着低质量生活,单就快乐来说,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意场上惊心动魄的搏杀,从来没有过在绝望之际起死回生的惊喜,从来没有过失败后的重新站起,从来没有过跟部下庆祝成功和分享成果的经历,他的心灵体验怎么会跟富翁一样呢?

的确,世界上有一些圣人,几乎完全灭绝了欲望,只凭一条布带缠身、一点白饭果腹,坐观天地造化,闲看春花秋月,就可以活得逍遥自在,享受到凡人无法享受的“极乐”。可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圣人的境界,绝大多数人需要借助名利以及他人的认可而获得内心的愉悦。

所以,在你成为圣人之前,你要知道,做人只有开心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舍弃浅薄的快乐,舍弃自私的念头,舍弃懒散消极的生活态度,让生命流动起来,去追求,去奋斗,去“多打一网鱼”,为自己、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创造美好的生活。

请记住一个世界公认的富有观念:真正的幸福源于创造的过程。

坚守某一职业,终能致富?

如果你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凭借年资,就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那么,你得当心,几年之后,也许就会在城市的失业大军中发现你的身影。

这不是危言耸听。老板选择人才的标准也许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尽管时下流行“忠诚胜于能力”的观念,但老板心里却在打着另外的算盘。下面不妨试举美国花旗银行著名的“九格方图”用人模式为例,从中或许能给你一点有益的启示。

美国花旗银行对员工进行潜能考核,分为三个等级:

一是转变潜能。即具备调动到更高层级的能力和意愿,比如从普通员工升为部门经理。如何确定员工是否具备转变潜能呢?第一个依据是他目前的绩效考核成绩,第二个依据是他在目前岗位上的技能熟练程度,同时还要考核他是否具备在下一个更高层级的岗位上所需要的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是否善于活学活用新的技能和知识,是否渴望较高的挑战和更多机会,是否具备超前的商业眼光,是否在关心自身绩效的同时也关注组织的整体绩效。

二是成长潜能。即具备调动到同一层级更复杂的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和意愿,例如,从培训经理调为人力资源经理。具备成长潜能的员工在操作、技术以及专业上的技能都高于其目前级别所需,执行和领导技能超出目前级别所需,常常学习和运用新的技能和知识,渴望在同一级别上获得更大挑战,乐意承担更多工作,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在关心自身绩效的同时也关注组织的整体绩效。

三是熟练潜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能够不断深化经验和专业知识,具备目前工作所需的技能,具有相应的执行和领导能力,常常学习和运用新技能,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

,并愿意做得更出色,也具有目前工作所需的商业眼光和团队精神。总之,适于在目前岗位上继续发展,但不适于升迁或调岗。

你也许认为,这三类员工都非常优秀,都会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但花旗银行可不这么认为。它的做法是:运用“九格方图”对员工的绩效和潜能进行综合考评,将所有员工分别放在“九格方图”的不同格子里,然后评估员工的价值并决定他们的前途。员工按绩效和潜能被分为九类,每个员工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格子。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不妨直奔主题:排在第九格的是“有贡献作用、具备熟练潜能的员工”。一般情况下,他们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内会被迫换岗或被淘汰。为什么呢?他们虽然对工作胜任愉快,但对追求优秀业绩不感兴趣,成长意愿不足,有用但没有培养前途,所以要被淘汰出局。

但是,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还有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公司可以找到跟你做得一样好但更便宜的人,为什么要按资历不停地给你加工资呢?“拔了萝卜地皮宽”,除非你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否则对老板就不具备吸引力,一旦停止成长,或者成长速度过于缓慢,就会成为优先淘汰的对象。不仅花旗银行如此,许许多多公司的用人标准也是这样。

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你不够便宜。

“忠诚”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永远都要让位于绩效。

古代老板“斩功臣”,现代老板淘汰“好员工”,都跟道德无关,不过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经济问题。“论功行赏”只是做在即时,你指望老板怀念你三年前的“功劳”,基本上只是一厢情愿。

有一位职场精英说得好,“人生要尽量避免做机械式的重复工作”。如果你从事一项工作已经很久了,对绝大多数事情驾轻就熟,很少遇到挑战性的问题,那么,你应该开始为工作不保而担心了!

如何确保不被淘汰出局呢?应该让你的创造能力升级。你可以一辈子只做一项工作,但不能一辈子停留在同一层面。古人说:“苟日新,又日新。”人也好,组织也好,只能不断追求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不断地升级,才能在“物竞天择”的现实环境中成为赢家。

升级有两条路径:

一是技术路径,从“菜鸟”升级到熟练员工,再升级到技术精英,再升级到业内专家,再升级到在你的领域内拥有相当的发言权。

二是管理路径,从基层工作人员升级到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将普通员工训练成优秀员工和率领团队创造优秀业绩的能力,然后逐步升级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直至成为职业经理人。

假设这两条路都走不通,职业生涯陷于停顿,怎么办?如果你明智的话,最好果断跳槽或转行。每个人都有天赋潜质,无法升级的地方,可能不是你应该呆着的地方,不如去一个新的地方,寻找新的挑战。

在不断升级的人群中,没有穷人;在无力升级的人群中,没有富人——假设有的话,也只有一些行将落伍的富人。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人生需要不断升级!

最重要的是稳定和安全

每一个白手起家的人,第一选择应该是:战斗。跟命运战斗,跟困难战斗,跟看得见、看不见的竞争对手战斗。《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以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为背景,一般人不需要做轻松获胜的梦。

“战斗”意味着不稳定、不安全,因为“受伤”的不一定总是别人。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炫耀“伤疤”的人;而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向人讲述每一块“伤疤”的来历时,所有人都带着惊异的、激动的、崇敬的心情认真倾听的人。

贫穷和富有,很少是因为环境。在被一些人吹得像天堂一样的美国,有世界最富有的人,也有5000多万为生计犯愁的穷人,甚至有1600多万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人。而最穷的国家,也有富人。印度的人均GDP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拥资10亿美元的富翁却比日本还多,因为印度有更多的穷人,培养富翁的土壤十分肥沃。

穷人和富人的分界线在哪儿呢?富人主动选择战斗,不停地出击;穷人一旦面临挑战,不停地选择退避,一直退到无路可退,有的开始绝地反击,有的索性投降了。穷人爱用“枪打出头鸟”之类的言论吓唬自己,从未想过自己也可以成为那个拿枪的猎人;穷人爱用“好死不如赖活着”安慰自己,然后舍弃个性、隐藏优长,躲进一个看似安全的壳里,如同鸵鸟将头藏进沙里一样。

在穷人眼里,最重要的稳定和安全,而富人对稳定不感兴趣,为了追求变化,甘愿承担不安全的风险。比尔·盖茨原是哈佛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一个出身名门望族、学业优异的学生,就读于一座诞生过无数著名人物的学府,他原本可以非常稳定、安全地步入上流社会,他的眼前是一条坦途,前途不可限量。但他偏要“自讨苦吃”,踏上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以击败一个个竞争对手为乐,并且随时准备被竞争对手击败。

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这个既像魔鬼又像圣人的超级大亨,同样对稳定不感兴趣。出身贫苦的他,有一个口号:“我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如能做到,我有权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为了成就不平凡,他喜欢让自己置身于高压状态。

洛克菲勒16岁时,每天为寻找工作奔走,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几个月后,好不容易在一家农产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一般人的想法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小心地保住它。比较有志气的想法是:努力工作,争取加薪和升迁。但洛克菲勒认真做了一年后,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生意门道,开始自己做农产品生意。不久后,他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他并不是相信自己一定成功,但他不害怕失败。最重要的是,他讨厌按部就班。

洛克菲勒相信:人生就是战斗,没有不战而负的人。

但他真正想说的是,没有不战而胜的人。他一生都在战斗,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兼并了无数家大小公司,最终成为全球石油行业的绝对霸主。可是临到老年,他却将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并留下了“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的名言。因为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战斗中的惊险、刺激与*,而不是财富本身。

王永庆、李嘉诚的经历跟洛克菲勒相似,都是有苦吃苦、没苦也要自讨苦吃的人。王永庆16岁当米店学徒,受到老板赏识,一年后,他就开起了自己的米店。李嘉诚14岁为人打工,几年时间升到总经理,他却毅然舍弃高薪职位,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他们都有享受轻松生活的条件,但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战斗。他们舍弃了稳定和安全,遭遇过一次次挫折和失败,却赢得了一个精彩的人生。

“战斗”和富有有什么关系呢?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组织,必然有层级较高的人,必有居于底层的人。站在前面的是富人,站在后面的是穷人。

谁将站在前面?谁将站在后面?环境、种族、肤色、运气、出身背景等,只是次要因素,最后的决定因素是:谁的潜能发挥得更好,谁将名列前茅。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都具备成功和富有的先天禀赋,但事实上,人的绝大部分潜能永远只是潜能,最后与生命同朽。据专家研究,普通人仅仅发挥了潜能的5%-8%,天才也不过发挥了10%左右。但也有一些“超人”,发挥得更多。人的位置也就这样排定了,一无所有的人,如若发挥出“超人”的能量,可以后来居上,成为领先者;先天资源丰富的人,如果不能变潜能为才能、动能、势能,也将失去优势,成为落伍者。

如何发挥潜能呢?最好的方式是“战斗”。当人处于危机四伏、随时可能一败涂地的困境时,往往能够激活生命,将潜能发挥至佳境。这就是富豪所以成为富豪的秘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贫穷和富有有时确实由胆气决定。

所以,你若想在竞争中占据一个满意的位置,走上富有之路,就不要为每天的轻松安逸而沾沾自喜,不要满足于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不要长期停留在完全熟悉的领域,不要对不劳而获抱有幻想,不要把安全和稳定列为选择的重点,因为这样的人,最后都可能沦为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人。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随时准备战斗!

失败总不是好事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可能只是一个弱者。这说明他从来没有过高层次的竞争,从来没有挑战过高难度;这说明他一生都在从事最简单的工作——扫地很难扫出失败,擦桌子很难擦出失败,而失败常常发生在高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场合。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往往是一个穷人,不仅经济贫乏,也没有值得一提的经历。

国内一位知名企业家,去美国参加演讲活动。演讲的企业家不少,听众可以根据喜好听谁讲课。这位企业家正准备开讲,有人就问:你经营企业多久了?他答:十多年了。有人又问:你一生倒闭过几次?他答:没有。于是,听众一下子走掉了一多半,只剩下几位了。反倒是一位倒闭过五次的先生,身边挤满了人,讲者兴高采烈,听者津津有味。这位企业家心里很纳闷:人们为何不愿听成功经验,反倒愿意听失败经验呢?但仔细一思考,他马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对创业者来说,谁能保证一帆风顺到底?失败迟早会到来。他自己虽然没有倒闭过,但在他创业之前和创业之后,不是也曾经历过无数坎坷、挫折吗?只要创业,必遭挫败,不同的是,有的人受挫后一蹶不振,只有那些屡败屡战、挺立不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人们自然更愿意学习成为一个强者的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不知道如何失败的人,往往也不知道如何成功;一个从来没有尝过失败滋味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成功者。例如曾经创造“一年百万富翁,二年千万富翁,三年亿万富翁”的奇迹、被誉为“中国的比尔·盖茨”的史玉柱,眼看着风风火火的事业,转眼间土崩瓦解。假设没有后来的崛起,谁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呢?

俗话说得好:“不受磨炼不成佛。”唐僧师徒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假设孙悟空驾起“斤斗云”,把唐僧空运到西天佛祖跟前,省去男女妖怪们的许多惊吓、纠缠,那算白跑一趟,佛祖不值得给他们真经,取来真经也看不懂,更别说悟道了!

创办事业也是如此,起步之初,观念未臻成熟,能力未经考验,经验未经磨砺,品格未经淬炼,总之,各方面都有缺陷。处于顺境时,人们不太可能发现自身缺陷,有时甚至将缺点当成优点,自我炫耀;将谬论当成真理,四处贩卖。如此,人会变得越来越愚蠢而固执。

鸡蛋是在有缺陷的地方开始*;桥梁是在有缺陷的地方开始坍塌,人也是在有缺陷的地方遭受挫败。如果你有自省之心,从受挫的地方,你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只要加以补正、修炼完善,自我素质自然精进了一层。经过一次次失败的洗礼,“大器”终于炼成,成功也会随之而来。

下面不妨看一个故事:

麦西是一个渔民的儿子,19岁那年,他跑到波士顿碰运气,糊里糊涂地干了一年,一事无成。后来,他跟荷顿合伙开了一家布店,生意很好。不久后,麦西同荷顿的妹妹相爱了,不料遭到荷顿的激烈反对。荷顿认为,这个小伙子没有能耐,哪配得上他妹妹?于是,他以中断合作相威胁,要求麦西停止对他妹妹的“纠缠”。但麦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美人不爱江山”。

麦西跟荷顿的妹妹结婚后,自己开了一家小店,经营针线、纽扣之类。他认为,这些小商品利润高,家家户户用得上,生意一定兴旺。谁知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因为针线之类消耗量较小,而且人们都是就近购买,不值得为它们走很远的路。没有销量,怎能赚钱?过不多久,他被迫放弃了这项赔本买卖。从这次失败中,麦西学到了一条经验:做生意不仅要考虑顾客需求,也要考虑“聚客”的可能性。

不久后,麦西又开了一家布店。他认为自己有过合作开布店的经验,做起来一定很顺手。但实际上,以前经营布店全靠荷顿拿主意,对进货渠道和花色品种的选择,麦西并不在行,进货价格高,利润就低了;品种不对路,难以吸引顾客,所以他又一次倒闭了。从这次失败中,麦西学到了一条经验:做生意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对接不好,整个系统都受影响。

当时美国西部盛行淘金热,麦西带着妻子,来到旧金山,开了一家小店。此时他的经验丰富多了,生意还算正常。不久后,他发现一种淘金用的平底锅很好卖,于是大量购进,以低于同行一成的价格出售。淘金者纷纷拥来购买,麦西赚了一大笔钱,还从中获得两条重要经验:一是抓住顾客的迫切需求;二是薄利多销。

一年后,麦西感觉自己已经精通经营之道,可以做大生意了,于是毅然把店铺转让出去,在哈佛山开了一家布店。他采取了许多促销措施:一是大做广告;二是按季节时令推出新式热门货;三是增加商品种类;四是明码标价。

但麦西的布店很快失败了,原因是哈佛山的人口少,市场空间太小,他那些做大生意的经营手法,不过是花钱买热闹而已!从这次失败中,他又得到一条经验:一种好的经营方法,不是百用百灵的妙药,还要跟具体环境配合才行。只是这个教训过于昂贵,他几乎赔光了老本,生意无法继续了。

就在此时,当年嫌他没有能耐的荷顿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再度合作。荷顿认为,麦西经过这几年的折腾,已经很有能耐,是一个理想的合作对象。于是,两人在纽约创办了一家很大的百货商店。

此时,麦西的经营经验已经完全成熟,生意很快做开了,然后一家接一家地开设分店。十年后,麦西的百货公司扩大了数十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布卡·华盛顿说:“成功的大小不是由这个人的人生高度来衡量的,而是由他在成功路上克服障碍的数目来衡量的。”挫折不一定是不幸,可能是下一个幸运的开始;失败不一定是灾难,可能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只要不怕输,敢折腾,终究可以干出大名堂。

但有些人是经不起折腾的,比如老年人、身体疲弱的人、心理脆弱的人,因为成功是强者的游戏,事业上的打拼往往惊心动魄,那些一激动就心肌梗塞、一失败就想跳楼的人不宜参与其中。

你若想走上富有之路,应该趁年轻输得起时,把自己逼到非胜即败的境地,成固欣然,输了多尝几次失败的滋味没有坏处。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成功不怕迟,失败要趁早。

 

 

贫富是由物质多少来衡量的

假设你拥有1亿元,算不算亿万富翁?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你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并且很有把握用熟悉的方式赚到下一个1亿元,那么你就是真正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曾经非常自信地说:把我*衣服,扔到沙漠,只要有一支驼队经过,3年后,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他有理由自信,因为他掌握了如何白手起家并积聚巨大财富的方法。

如果你不清楚钱是怎么来的,那么你也不知道钱会怎样失去。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你拥有1亿元,哪怕学会了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奴”功夫,也是守不住的,因为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金钱快速流动的时代,金钱的价值会被不停地冲淡。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也是如此,其他币种更不用说了。今天的1亿元,10年后还值多少?20年后还值多少?

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的货币贬值均在30%—70%之间,也就是说,1亿元一年之内就缩水一半左右了。比较极端的例子是2008年开始的津巴布韦的货币贬值,几个月时间,贬了1000多倍,买一只鸡要1300万津巴布韦币。又过了几个月时间,买一个鸡蛋竟然要花350亿津巴布韦元。

所以说,拥有1亿元的人不一定是亿万富翁,知道怎样赚1亿元的人才是真正的亿万富翁,两者的心态也完全不一样。

拥有1亿元的人每天只有担心和担心:“我现在虽然可以过体面、时尚的日子,受到大家的追捧,可是眼看我的钱一天天减少,这种日子能持续多久呢?有朝一日,我也许要流落街头了。如何让财富增长呢?我不知道啊!怎么办?怎么办?……”

而真正的亿万富翁会想:“金钱对我并不重要,它不过是一个符号,我应该考虑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捐献给慈善机构,帮助贫弱的人。当然还要用于投资,赚更多的钱,帮助更多的人,同时享受赚钱的乐趣……”

第一种人,有着日益贫穷的心态,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即使归入穷人一类,也很恰当。而第二种人,拥有富人特有的那种从容、大度和自信,是真正的富人。两种人虽然在某个时刻拥有同样多的钱,但很快会擦肩而过,一个上行,一个向下滑落。

贫富不是用占用物质多少来衡量的,而是由双方的思维模式所决定。富人拥有“富人的思维模式”,穷人拥有“贫穷的思维模式”,两者的差别在于:

(1)富人相信“命由我造”,穷人相信命运由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左右。

(2)富人想赢,穷人怕输。

(3)富人希望通过合理过程达到理想结果,穷人只想赚到钱。

(4)富人按可靠的成功经验行事,穷人想当然地行事。

(5)富人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穷人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6)富人今天的事今天做,穷人今天的事明天做。

(7)富人按计划行事,穷人做到哪算哪。

(8)富人思考如何办到,穷人认为不可能办到。

(9)富人专注于机会,穷人专注于收益。

(10)富人和心态积极的成功者为友,穷人和生活态度消极的人混在一起。

(11)富人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穷人讨厌他人的建议。

(12)富人选择依成果受薪,而穷人选择按工时赚钱。

(13)富人看发展远景,穷人看当前收入。

(14)富人精于理财,穷人懒于理财。

(15)富人即使害怕也会行动,穷人因为害怕而呆立不动。

(16)富人对学习永远充满兴趣,穷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17)富人买他人的时间,穷人卖自己的时间。

(18)富人寻找好员工,穷人寻找好工作。

(19)富人支配别人,穷人受人支配。

(20)富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他人,穷人经常接受消极失败的观念。

表面看,贫富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其实具有某种恒定性。一个有着“富人思维模式”,可能因意外失败而变得一贫如洗,但只要缓过劲来,很快就会走上致富之路。而一个有着“贫穷的思维模式”的人,即使因意外的好运而变得富有,一旦时过境迁,很快会成为穷人中的一员。正常情况下,富人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而穷人只能跟着社会大潮走,社会繁荣,则衣食无忧;经济衰退,就会衣食无着。越是在缺乏政府调控、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下,情况越是如此。所以,无论在发达的美国还是欠发达的印度,贫富的两极分化都让人触目惊心。

你若想成为富人中的一员,真正左右自己的命运,那么,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贫富的决定因素是你的头脑。

 

 

富有必须用良心交换

有人说“无商不奸”,你相信吗?最好别信!否则你可能一辈子混迹在穷人堆里,永远不知道变成富人的秘密。

“无商不奸”只是一个被舆论放大了一万倍的假象。也许你去小摊小贩、小商店买东西时,经常遇到缺斤短两的麻烦,还可能买到注水猪肉,但由此得出“无商不奸”的结论,未免夸张。要知道,这些耍奸使滑者只是每天赚些小钱养家糊口的小商人,不能代表商人的主流,而且他们永远没有机会晋升到富有阶层。

十年前,国内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似乎为“无商不奸”提供了有力佐证,但证据仍然不足。为什么呢?那时候人们的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不足,用那样的价钱,原本只能买到那样的商品,“一分钱一分货”,不合理中其实蕴含着某种合理因素。人家真要30元钱卖给你一双耐克,那就只好喝西北风去了。而今天的市场,竞争激烈,价廉物美的真货还怕卖不出去,只有傻瓜才想靠卖假货发财。你若有“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本事,不如把金条说成金条,多卖一些,自然发财,哪用得着卖假货?

一个真正的富人,必然成功地建立起了个人品牌和事业品牌。只要牌子不倒,自然财源广进。那么,品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显然不是靠耍奸使滑建立起来的。所谓“人即品牌,品牌即人”,只有力量强大的人,才能竖起一个成功品牌。而且,品牌建立起来难,倒下去就太容易了。三鹿集团半个多世纪建立起来的雄厚基础,不过一年就轰然倒下了,其品牌价值原本高达一百多亿元,倾刻间化为乌有。由此可见,无论多么雄厚的财力都不足以维护一个成功品牌,真正可靠的还是人自身的力量。

人有四种力: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情感力。一般来说,人的四种力呈不均衡状态,有的方面强,有的方面弱。但也有一些“特殊人物”——有的人四种力都很弱,那是天生穷人,人不行,老天也帮不上忙;有的人四种力都很强,那是天生富人,他们处于人群中,如鹤立鸡群,如金子般闪光,出人头地只是时间问题。

1914年的一个冬天,美国的一个小镇的镇长接待了一群饥饿的逃难者。那些饥饿的人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来不及说,就开始狼吞虎咽。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主人说:“您有什么需要我干的活吗?”

镇长说:“没有什么。”

年轻人一听,目光马上暗淡下来:“我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我要经过自己的劳动。”

镇长赞赏地看了这个骨瘦如柴的逃难者一眼,点头说:“我的确有事情需要您帮忙,不过,您还是先吃饭吧!”

年轻人说:“我想先干了活,再吃饭。”

镇长想了一想,说:“您愿意给我捶背吗?”

年轻人欣然同意,开始给他捶背。几分钟后,镇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好了!您捶得好极了!”于是,又把饭递给这位年轻人。

后来,年轻人被留在了镇上,镇长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并且预言:这个年轻人必将成为百万富翁。

镇长说对了,这个年轻人果真成了百万富翁。不仅如此,20年后,他还成了赫赫有名的亿万富翁。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哈默堪称商界“老狐狸”,智慧力、情感力是第一流的,他最令人赞赏的成功方式是帮助他人获益而自己也赚钱。他说:“如果我不能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或对他人不利时,会因此而感到抱歉甚至内疚。”在前面的故事中,当他处于饥饿状态下,仍然坚守个人原则,决不吃人家的“白食”,他展现出来的道德力、意志力尤其让人惊叹。一个这样的人,你相信他有可能成为平庸之辈吗?

但四种力都很强的人如凤毛麟角,当你某方面的力量不够时,怎么追求成功呢?只能靠优势互补,抱团打拼。“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那是意志力和情感力的互补;一个笼络人心,一个出谋划策,那是道德力和智慧力的互补。绝大多数优势组织都是通过互补而臻于完美,所以说: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富有不是靠出卖良心换来的,恰恰相反,保护好自己的良心,等于积蓄致富的力量。况且良心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出卖一两次,名声已经臭不可闻,以后再卖什么?“股神”沃沦·巴菲特所说:“你二十年积累的好名声,五分钟就可能失去。”而名声一旦失去,什么都难办了。所以,千万不要拿良心开玩笑,应该珍藏如无价之宝。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寄希望于力量的积聚。

 

 

只有你输了,我才能赢

一首儿歌中有两句有趣的话:天下太平,你输我赢。

唱着好玩,如果将时间拉回到历史中,你看见的将是血淋淋的事实:大凡政权更替时,必有一方或几方打个不亦乐乎,一直打到“你输我赢”,天下才告太平。到了这时,天下已经打个稀烂,输的固然输个精光,赢的也只是赢下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例如汉朝初建时,皇帝配不齐毛色一致的一辆马车,大臣只能以牛车代步,皇后领着宫女们纺纱织布,以供自足,可见天下穷成什么样子。

在商业界,玩“你输我赢”的游戏,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一贫如洗。商场需要竞争,否则没有活力;但又不能过度竞争,否则没有生机。例如从1996年开始的中国彩电行业的“价格战”,经过一轮接一轮的激烈厮杀,许多彩电厂商消失无踪了,幸存下来的也元气大伤,因为行业利润被无限摊薄,越来越难以维持,更无力在高技术领域拓展,所以高端市场被外资轻易夺走。有人形象地把“价格战”比喻为“七伤拳”——功力每提升一层,自身的内脏便多受一层伤害,实则是先伤己,再伤敌。很显然,这并不是理想的竞争方式。

比较有利的竞争方式是“你少赢,我多赢”,只要占得主导地位即可,不是非把对手清理出局不可;万一力量不足,“你多赢,我少赢”,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此外,你还可以做得更高明,跟竞争对手结成战略伙伴,共同瓜分市场。其法有二:

一是形成共生关系。“独木不成林”,尽管树木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养料,又相互依赖彼此的生存而生存。经商也是如此,一家商店势单力薄,许多商店组成“服装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工艺品一条街”,就可以形成一片优势市场。

还有更高层次的共生关系,在广阔的市场上共同造势。例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几十年来,双方施展浑身解数,似乎都想将对手“刺于马下”,但从结果上看,原来它们不是在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双骑闯天下,最后被它们“刺于马下”的是其他众多大小饮料商。从它们的策略看,也不像是“打擂台”,反倒是在“打配合”。

以中国市场为例,可口可乐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宣称自己是“经典的正宗的可乐”,大有一剑封喉的势头。为了巩固市场地位,可口可乐还推出了芬达、雪碧等饮料,以满足不同特点的消费人群。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兼并了“天与地”“醒目”和“津美乐”等几个中国本地品牌,又试图收购汇源果汁,幸被阻止。

百事可乐踏入中国时,同样霸气十足,当百事可乐的董事长拜见当时的中国政府首脑*时,*问他来中国的目标是什么?这位董事长回答说:“我要让中国的自来水管流出的是黑色的百事可乐!”针对可口可乐的其“经典正宗”路线,百事可乐另辟蹊径,将市场定位于年轻的消费群体,提出了“渴望无极限”的广告诉求,将激情和流行元素糅合在一起,演绎青春无极限,同时暗示可口可乐只是老人的饮料。

两大可乐看似针锋相对,其实心意相通,对中国本土饮料品牌实施毁灭性打压,将中国曾经辉煌一时的八大饮料打得溃不成军。所以,人们很难分辨两大可乐究竟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跟对手形成默契,共同瓜分市场,大概是竞争的最高境界了!

二是伴生关系,如同藤萝依附大树一样。例如,鞋厂与鞋厂之间,原本是竞争关系,但中国的众多鞋厂却在为“耐克”等国际著名品牌贴牌生产,这又成了合作关系。其他许多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但是,客观上说,“伴生”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藤萝无论如何高不过大树,获得的阳光、水分、养料总是有限的。中国企业的贴牌生产,利润非常微薄,中国年产90亿双鞋,但整个鞋业的利润总额竟然没有一家“耐克”公司高。中国企业出口一双袜子的利润只有5美分,出口一件服装的利润不到1美元,挣的只是“血汗钱”。不仅如此,还动辄遭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给人的感觉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说,最好走自主创新、自主运营的道路,“伴生”应该只是过渡性选择。

总之,同行不一定是冤家,“我赢”不一定需要建立在“你输”的基础上。诚如史蒂芬·柯维所言:“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一个明智的人,一心经营自己的事业,而不会嫉妒他人的收获。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天下太平,你赢我赢!

 

 

有钱才能赚钱

致富的最大障碍不是钱。如果你没有钱就无法赚钱,那么可以肯定,你缺少的不只是钱,还缺少许多别的赚钱要素;如果你万事俱备只缺钱,一切都好办了。因为你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变成钱。

比如,你有出众的才能,那么,你可以凭才能赚钱。无论哪一种才能,只要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利润,就有人对你感兴趣并聘用你。你也许会想:“我想做老板,而不是做员工。”一般来说,不能积累起创业资本的人,通常不宜做老板。为什么呢?如果你赚取利润的能力很强,自然能成为白领、金领甚至“打工皇帝”,那么,积累创业资本又有何难?如果你赚取利润的能力不强,当老板又怎能赚钱呢?有人可能会想:“我凭什么为老板赚钱?当我成为老板后,我才会发挥真正的才能。”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辈子只能做穷人。因为这种人不懂得最大的才能是凡事全力以赴,也不懂得致富的门道在于服务和分享。

没有出众才能的人,可以靠人脉赚钱。有一位年轻人,在快餐店找到一份送“外卖”的工作,工作很辛苦,高峰期一天要送600多份快餐,月薪却只有300元。许多人劝他找一份“好工作”,他只是笑着摇头。6年后,他创办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生意相当好,几年时间就成为千万老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位送外卖的小职员,怎么可能转眼间成为富翁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在这6年中,他结识了几千个生意人,他们都成了他的客户。

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两条经验:一是人脉需要慢慢积累,耐心经营;二是人脉网络最好跟事业目标相配。对赚钱来说,认识千人,不如结识一个真正用得上的人。

假设你的才能、人脉等各方面的资源都不足,还可以靠劳力赚钱。只要将力气用对了路,照样大有可为。日本财阀佐川清就是靠劳力起家。他从15岁起,在一家快递公司打工20年,对这一行的门道自然摸熟了,于是办起了自己的快递公司,别人不敢接的活他都接。有一次,他给一家公司运送轴承,每个重达50公斤的轴承,他背上背三个,胸前吊两个,身负250公斤,每天七次往来于大阪和京都之间。靠着这样苦干,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聘请员工。最后,他垄断了日本的货运业,年营业额逾3000亿日元。

佐川清初中尚未毕业就打工,除了力气,别无优长,可他把力气用在点子上,居然可以成就大业。许多人奇怪那些农民老板为什么比博士更成功,其实知识、经验、力气等都不过是成功资源之一,用不好就是废物,用好了就能发大财。

假设你连力气都没有,那就只能靠百倍耐心赚钱了。刘秀忍是一位台湾姑娘,出身贫苦,12岁就辍学了。结婚后,她和丈夫合办了一家小小的贸易行。后来,她告别丈夫、独自去日本创业时,遇到了三大障碍:一是人生地不熟,不知从哪里做起;二是不懂日语,怎么跟人家谈生意呢?三是资金少,大一点生意根本做不起。但刘秀忍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女人,她设法找到侨居日本的台湾同乡帮忙,办起一家小小的贸易行,一个员工也没有,全是她一人唱“独角戏”。此后,她一面学习日语,一面尝试谈生意,一连几个月,一无所获。但她不急不躁,一次又一次地拜访客户。终于有一天,一位日本商人被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把自己不想做的一笔小生意让给她。从此,她的局面总算打开了,一笔又一笔生意接踵而至。后来,她成为拥有三家大公司、七座百货大楼以及多家分公司的大老板。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秀忍可以做到的事,从理论上说人人都能做到,关键要看有没有她那样的耐心和决心。

那些没有任何优质资源,甚至连耐心都没有,明天早上就想发财的人,还是安心于做一个穷人吧!因为他们跟财富无缘。

请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财富属于决心得到它的人。

 

 

人生定位狼或羊

人可分为两个大群:一群是狼,一群是羊。还有一些小群,如狮、虎、狐狸、猎狗和大象,游移在两大群之外。

如果你是狼,如无意外,你将成为富人或准富人;如果你是羊,你将成为穷人,几乎没有例外,除非你是那只被大家视为宝贝的“多莉羊”——例如贾宝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绵羊中的绵羊,但他受到精心豢养,不需要进行生存竞争,像什么都无妨。

“狼”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以力争上游为生活准则。狼永远不会懈怠,一生都在展现强劲的生命力,不管那样有没有意义。“狼型”人也是如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作为他们的座右铭,他们讨厌安逸,喜欢不停地劳作,不能忍受长期落后于人,总会想方设法地使事业、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付出决定收获,他们的付出比常人多,成就自然胜于常人。

“羊型”人就不是这样,喜欢轻闲、安逸,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如有“自在食”可吃,他们最开心。“不干活,光拿钱,好不好?”他们会说“好”。所以他们应该成为穷人。

第二,具有强烈的竞争精神或人格。狼总是选择主动进攻,而不是被动防守。一旦发现目标,就开始计划、组织、布局,然后伺机攻击。“狼型”人也是如此,永远选择主动出击,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喜欢赢,而且经常赢,也不害怕输,从来不会不战而降。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不莽撞,总是选择理性的战斗。

“羊型”人正好相反,讨厌竞争,害怕竞争,对赢的欲望不强,更害怕输。一旦遇到大的挑战,便倾向于逃避、退让,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却又爱斤斤计较。简单说,“羊型”人喜欢“争面子”,不管这“面子”来得多么虚假,也不管为此丢掉了多少实惠。所以,他们总是很不幸地沦为“牺牲品”。

第三,有控制、指挥他人的欲望。狼善于组织,也服从指挥,但只是服从更强者的指挥。一旦发现“头狼”太弱,就会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狼型”人也是这样,具有团队精神、领导能力,但从不甘心接受弱者的领导。遇到强者,他们会忠诚追随;遇到弱者,如果不能取代,就会选择离开,开创新局。许多领导者宁要庸才不要人才,原因在于自身太弱,害怕被“狼”们吞掉。

“羊型”人不懂领导之道,既无意指挥、控制他人,也不喜欢受人指挥、控制,最好悠闲自在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在领导面前,他们也不敢公然对抗;为了避免惩罚,他们有时会表现出乐于遵从各项规章的样子。不过,在确信无人发现和不受惩罚的情况下,他们会发挥自由散漫的天性,聊天,游戏,偷懒,以多玩少干活为乐,视规则如无物。

第四,有安稳平静的情绪。狼不惧怕任何动物,也不会轻易向任何动物发动进攻,一切按实力对比行事。比方说,一只狼遇到一只狮子,一定会跑得远远的,不冒任何风险。如果五只狼遇到一只狮子,就敢动图谋不轨的念头了。在草原上,狼经常结伙抢夺狮子的猎物,而狮子只好无奈地避开,一点办法也没有。“狼型”人也是这样,头脑冷静,判断力强,知己知彼,懂得怎样赢,也知道为什么输,所以自信心非常强,输赢都能保持稳定的情绪。

“羊型”人本身意志力很弱,每天担心受到伤害,所以情绪多变,喜怒无常。只是在“小动物”面前,才能保持一点自信心。比如有的女人喜欢孩子,喜欢养宠物,都跟这种心理有关。

第五,具有超过常人的整合力。狼喜欢合作、善于合作,懂得怎样将大家的优长合理配置,使之发挥出最大的力量。“狼型”人也是这样,知道办事要点,也善于了解他人的优长,“和而不同”是他们的优点,资源整合力强,往往能发挥团队的力量。

“羊型”人看似合群,其实只是“同而不和”,大家挤成堆,抱成团,只是相互寻求安全感,并不是彼此了解和喜欢。到了需要合作的时候,往往变成一盘散沙。所以,他们永远只能做被领导者,在分享利益方面,自然处于完全劣势。

“羊型”人的弱,弱在精神意志上,不一定都是无能之辈,有的人甚至身负长技,但没有用,因为无论什么技能都会过时。当你“有用”时不能争得应有的收益、地位,一旦“无用”之时,马上就会像用旧了的桌椅、电脑、小车一样,身价跌得一塌糊涂,于是迅速向穷人群体滑落。所以说,你想成为富人,有必要加强精神意志的训练,舍弃软弱的形象。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在人群中确立强者的形象。

 

 

让生命欢快地流动起来

假设乌龟和兔子再次赛跑,规则跟原来一样,不得借助任何工具和外力,谁将成为赢家?

如果你认为兔子会赢,那么恭喜你赢得了一项“穷人奖”。因为你不知道成败的真正要素是什么。以兔子和乌龟的特点,无论什么时候比赛,兔子都不可能成为赢家。为什么呢?兔子体质太差,怕风怕雨怕太阳;兔子贪图享受,经不起诱惑,看见鲜菜、嫩草就想尝一尝,每天吃个不停嘴;而最主要的是,兔子的生活漫无目的,东跑跑,西转转,只有在逃命的时候,才可能一口气跑上几十米远,这大概是它行动的极限了,所以兔子即使不在比赛途中睡觉,也会趴着不动。乌龟则不然,适应能力强,可以全天候作业;乌龟的耐力强,可以持之以恒地行动;乌龟的目的性很强,无论距离多远,都会到达目的地。例如有一种海龟,竟然要到一万多公里之外的原生地产卵,途中经历艰难困苦,死伤无数,但不改其志。以龟、兔的特点看,兔子怎么可能成为赢家呢?

成功跟速度没有必然关系。表面看,兔子一眨眼就跑得无影无踪,好像行动迅速,但它终其一生都生活在一片小小的地方;乌龟爬了半天,好像没有移动过一样,但是过了几个月、几年,你会发现它出现在兔子们一生都无法到达的遥远地方。

穷人和富人也有类似的特点,穷人好像聪明伶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做什么都进步很快,可是过几年再看,他们还是呆在原来的地方。他们的速度,只是用在原地转圈子,就像驴子拉磨一样,怎么能实现远大目标呢?富人好像比较笨拙,做什么事都显得比人家慢三拍,可是过了几年,已经要用“望尘莫及”形容他了!

人生不在于匆忙,但要让生命欢快地流动起来,向着一个预定的方向。水静静地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前进,不在原地停留。或快或慢,或急或缓,都不重要,只要处于流动中,终有一天会流归大海。富有的人生也是如此,不需要一日千里,只需要每日不停地流着……

生命的流动,人生的超越,有三个条件:

第一,努力工作,比多数人更加努力。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智力、技能、资源等因素对成败胜负的影响很大,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这些都将变得不再重要。为什么呢?跟你处于同一阶层的人,智力、技能等方面必然跟你不相上下,更何况,许多的工作是小学、初中水平的人都可以做的,即使那些看似高难度的工作,其中的大部分也可以让初中生来做。于是,最后的胜出,变得如此简单:拼时间。每天工作四小时的人,一定拼不过每天工作八小时的人;每天工作八小时的人,一定拼不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的人。不信你去翻翻那些大富豪的发家史,哪一个在创业初期和中期,不是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

勤劳从来是成功的最大资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考虑工作时间,还要考虑单位时间里投入的劳动量,有的人用手工作,有的人手脚并用,有的人还要用到大脑,投入的劳动量不一样,产出自然不一样,投入越大,产出越大,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第二,身体健康,具有过人的精力。在生涯竞争中,拼到最后,只是拼时间;而归根结底,还是拼身体。有的人可以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有的人一天只能工作八小时,还要打上几分折扣,工作节奏不能太快。这一切往往取决于各人的身体状况。有的人比较懒,可能只是假象,真实原因是身体跟不上。

打个比方,西方许多优秀公司流行“走动式管理”,从部门主管到最高领导人,经常在生产一线走动,不仅可以随时了解基层的作业情况,还可以跟基层员工保持亲密感,有利于提高员工士气。此法简单易行,一学就会;效果明显,一用就灵,但它为什么不能在中国企业流行呢?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身体素质没有那么好。西方还有许多优秀的管理经验,中国企业不是学不会,而是用不了,主要问题就出在身体素质上,差距也就这样产生了。

第三,亲自担当。企业家华莱斯·伍托斯说:“你的钱包不会成为幸运之袋,自己不出力还总想让它鼓鼓的是不可能的。”许多人以为致富的捷径是用人之智、用人之力,没错,领导者确实应该用人和授权,但授权绝不是为了图轻松。权力可以授予,但责任无法授予,无论谁出了错,最后的结果总归要你自己承担,别人不能代替你破产,就像不能代替你吃饭一样。所以,你每用一人,肩上便多了一份责任;用人越多,压力越大。心理承受力太弱的人,根本不能用人。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无论你是否授权和用人,在退居二线之前,一定不要让自己闲下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较次要而且确实做不了的工作,才交给他人。这样,你可以保持足够的职业敏感,并且对自己赚的每一分钱都心中有数。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养成马上行动的习惯

你认为“操之过急”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或者说,你认为它是一种优秀品质还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很多人会说这是贬义词,是不好的习惯。这样说或许没有错,但美国“卡路斯创业家协会”总结的成功创业者的十一种心理特征中,“具有操之过急的心态”即是其一。

那么,另外十种心理特征是什么呢?前面已经谈了两三种,其他的将在后面陆续介绍。

穷人有一个特点:想到一个好主意,不是马上行动,而是不停地思考各种可能的变化,描绘未来各种美好的前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白日梦”上。等到深思熟虑,好不容易开始行动时,已经时过境迁,没有行动的必要了。打个比方,你暗恋的美女三年前已经嫁人,小孩可以满地跑了,你再去表达爱心,不是很无聊吗?

富人正好相反,有了好主意,马上行动,而不是坐等事情发生了变化再去行动。有时候,他们显得鲁莽和操之过急,却常能抓住发展事业的好机会。请看一个故事:

梅纽因从小喜欢拉小提琴,7岁时曾和旧金山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被人们誉为“神童”。

10岁那年,梅纽因为了提高琴艺,决定拜法国小提琴演奏家艾涅斯库门为师。主意拿定,说干就干,在父亲的陪同下,他来到巴黎,向艾涅斯库门提出了申请。

艾涅斯库门不留余地地拒绝道:“我从来不给私人上课!”

梅纽因坚持说:“那么,先生,请您听我拉一曲吧!”

艾涅斯库门冷冷地说:“对不起!我正要出远门,明天早晨六点半出发!”

梅纽因继续请求:“我可以提早一小时来,在您收拾东西时拉给您听,好吗?”

艾涅斯库门被他的诚心打动了:“那好吧!明早五点半到克里希街26号,我等你。”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梅纽因准时来到艾涅斯库门家,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拉了一曲。艾涅斯库门听后,兴奋得满脸通红,走出房门,对等候在门外的梅纽因的父亲说:“我决定收下你的儿子。不用付学费!他给我带来的快乐完全抵得过我给他的益处。”

从此,梅纽因成为艾涅斯库门的学生。他努力学习,渐渐青出于蓝,成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拜名家为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故事中,梅纽因事前并未征得艾涅斯库门同意,想去不远万里就去了,万一拜师不成,丢面子还在其次,岂不要浪费许多时间和金钱?许多人正是这样瞻前顾后,于是打消了念头。但富人的选择是:想办一件要紧的事,马上就去办;想见一个关键的人,马上就去见。

普通人往往想了再做,富人往往做了再想。梅纽因是这样,李嘉诚也是这样。他刚创业时,想学习发源于意大利的塑胶花生产技术,于是飞到了意大利。但他尝试了很多办法,在图书馆查资料,向当地的知识精英讨教,都无法接触这项专利技术。无奈之下,他心生一计,混进一家塑胶花厂当清洁工,终于悄悄地把技术学到了手。也许有人认为李嘉诚脑瓜子聪明,会想办法。而事实上是,他把自己逼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地步。试想,他喜欢打工的话,为什么创业当老板呢?当了老板之后,再回头去当清洁工,这样的想法至少在他飞往意大利之前是不会有的。而且,他若事前想到了他将要遇到的所有困难,可能根本不会飞往意大利。但他“操之过急”,还没有想好就已经行动了,于是,后面的一切都顺理成章。

梅纽因和李嘉诚“操之过急”的做法合理吗?谁知道呢!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并不是因为合理才做成的,你很想做成,所以做成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事情开始之前,与其想得很复杂,不如头脑简单一点。只要确定某件事值得一干,就行动起来,干了再说。

当然,做事还需心怀善意而非歹意,智慧的真正含义是明辨是非善恶,你当然应该清楚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决不能干。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好事不做后悔,不如做了再后悔;坏事不做后悔,胜于做了再后悔。

 

 

坚定信念,志在必得

狮子咬住了猎物,决不会松口,不能全部吞掉,也要扯下一大块肉来。

各行各业的成功者,都有狮子捕猎的特点,一旦认准了目标,就志在必得,“咬定青山不放松”。

当然,很多人的问题是目标散乱,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做事情时,往往心存疑虑,不知是否值得全力以赴。那么,你首先要为自己找到一个人生目标;其次,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可以不做的事干脆不要动手;一旦决定了要做,就全力以赴,做好为止。《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确定目标,拿定了主意,不再左顾右盼,不再心猿意马,自然气定神闲,智慧绵绵,收获也在必然之中。

一般来说,从简单的事情中,你只能得到一点小收获,只有挑战常人望而却步的难题,才可能大获丰收。如何战胜难题呢?有三大要点:

第一大要点:坚定信念,变“不可能”为“可能”

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孤注一掷之后,堡垒和处女都不会坚持很久。”

“不可能”三字,曾经吓退过一批又一批庸人。但在富人眼里,它只是一个玩笑。任何事,你认为“不可能”,它才不可能;你认为“可能”,它就真的可能。

多年前,许多人断言少年博格斯不可能成为NBA球员,每当他告诉同伴“我长大后要去打NBA”时,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上。因为NBA是一项“巨人的游戏”,身高190米以下都是“矮个子”,而博格斯只有160米,站在“巨人”中间,需要把头仰得高高的,才看得见天上的星星,怎么可能征战NBA呢?但博格斯酷爱篮球,更重要的是,他从不相信什么“不可能”,所以他每天苦练绝技。最后,他果真成了夏洛特黄蜂队的球星,年薪高达数百万美元。他不仅是现役球员中最矮的球员,也是NBA有史以来最矮的球员。但这个小矮子可不简单,他行动灵活迅速,像蝴蝶穿花般飞舞在巨人中间,或妙传,或断球,或跳投,球技不凡,成为黄蜂队不可缺少的一员主力战将。

世上原本没有不可能的事,男人有可能生孩子,女人有可能变成男人,还有什么不可能呢?无论你眼前遇到多么大的难题,如果你想解决的话,总有解决的可能。所以,你没有必要告诉自己这不可能解决,不妨想一想:怎样解决它?

第二大要点:吃得辛苦,耐得寂寞

普通人的特点是害怕吃苦,稍感困难马上便放手;看见别人匆匆忙忙地追名逐利,马上怀疑自己走错了路,急忙跟在别人后面走。但富人都知道,“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的追求经验,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奥秘而有所收获”。而且,追求任何目标,都要付出“机会成本”,你想抓住这个机会,只能眼看着其他机会擦身而过。无论别人活得多么“热闹”,你都要静下心来,独守自己的寂寞。

亨利·福特年轻时在一家电灯公司当工人。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打算研制一种能为运载工具提供动力的新型发动机。他为这个想法激动不已,可惜他读书不多,缺乏相关知识。但妻子鼓励他说:“天下无难事,你就试试吧!”

福特于是下定了决心,每天一下班,就钻进一个旧棚子做试验。夏天棚子里奇热,干了不多会儿就大汗淋漓;冬天棚子里奇冷,他的手冻成了紫茄子。有时他觉得撑不住了,于是默默地给自己鼓劲:“只要坚持干下去,一定成功!”

寒来暑往,福特在旧棚子里苦干了三年,新发明终于成功了。1893年的一天,福特和妻子乘坐着一辆没有马的“马车”,摇摇晃晃地上了大街,引起了人们的轰动!后来,亨利·福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被誉为“汽车大王”和“把美国带到汽车轮子上的人”。

成功不是一个智力游戏。在美国,智商和学识胜于亨利·福特的人成百上千万,搞智力竞赛根本轮不到他。成功是一个煎熬意志的游戏,熬到心血焦枯仍不放弃的人,一定成功。

第三大要点:坚持走完下一里路

老子《道德经》云:“行百里者半九十。”穷人和富人在起步之初几乎没有差别,比如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毕业的学生,他们谁比谁强多少呢?差距出现在半路上,前途曲折,希望渺茫,有的人颓然放弃,有的人继续坚持,于是,强者、弱者,穷人、富人的差距产生了。富人总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著名作家兼战地记者西华·莱德曾讲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亲身经历。当时他随军采访,不料乘坐的运输机被日军击中,跳伞后落在缅印交界处的丛林中。他和同伴们决定到印度去避难,这就是说,他们必须在八月的酷热和暴雨的侵袭下,翻山越岭跋涉140英里。 “才走了一个小时,我的一只长统靴的鞋钉扎了一只脚,傍晚时双脚都起泡出血,范围像硬币般大小。我能一瘸一拐地走完140英里吗?别人的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更糟糕。他们能不能走呢?我们以为完蛋了,但是又不能不走。为了在晚上找个地方休息,我们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走完下一英里路……”西华·莱德这样描述说。后来,死里逃生的他,悟到了一个道理: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多么艰难,只要坚持走完下一里路,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地。他把这一理念用到日后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很多艰难的工作。他曾为一家电台写了2000个广播剧本,这样吓人的数目是常人不敢想象的,他总是抱着“继续走完下一里路”的信念,一个一个地尽力去写,最后积少成多,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也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许多人追求成功真经、致富秘诀,其实,成功没有巧招,致富没有捷径,不过是认准了一个目标,一直不停地走下去而已!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坚持到即将失败时,奇迹就会发生。

 

 

不要相信1+1=3

有人说1+1=3,你相信吗?最好别信!假设有人证明了1+1=3,无疑是一件影响全人类的大事,诺贝尔数学奖非他莫属。但是有人为此获奖吗?没有。可见没有人证明出1+1=3。未经证实的事,岂能轻信?

穷人热衷于相信一些很玄妙但违反常理的事,有人相信钱能变成十倍的钱,结果那点可怜的养老金全被骗子骗走;有人相信股市人人可以赚钱,结果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只是肥了那些坐桩的蠹虫;有人相信买彩票、买六合彩是发家致富的捷径,结果日益滑向贫穷……真正的富人只相信1+1=2,无论一分分叠加,还是一元元叠加,只要相加的次数足够多,就能加出一个比尔·盖茨,哪用得着心急火燎地1+1=3?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因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汽车而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乔·吉拉德,就是一个深信1+1=2的人,他的人生格言是:“通往成功的电梯总是不管用的,想要成功,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而他的成功之道,只是做加法,尽量把工作做多一点、做细一点。下面不妨举几个例子,看看他是如何做加法的:

第一件事:每天打*个小时电话。白天除了接待客户外,几乎一直不停地打电话,晚上还要接着打。不是每一个电话都会带来生意,但他知道,打电话越多,成交机会越多。假设平均打一百个电话卖出一辆汽车,那么多打一百个电话,不是可以多卖一辆汽车吗?

第二件事: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吉拉德介绍他的经验说:“在建立自己的卡片档案时,你要记下有关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所有资料,他们的孩子、嗜好、学历、职务、成就、旅行过的地方、年龄、文化背景及其他任何与他们有关的事情,这些都是有用的推销情报。所有这些资料都可以帮助你接近顾客,使你能够有效地跟顾客讨论问题,谈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了这些材料,你就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可以让他们高谈阔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只要你有办法使顾客心情舒畅,他们不会让你大失所望。”

第三件事:客户跟踪。吉拉德每过一段时间会打电话给客户,像朋友一样聊聊天,问候一下客户的情况。一年十二个月,他还会不间断地寄出不同花样设计、上面永远印有“I like you!”的卡片给所有客户,最高纪录是每月寄出一万六千封。

第四件事:利用一切时机散发印成橄榄绿、令人联想美钞的名片。每天一睁开眼,他逢人必发名片,见一次面就发一张,坚持要对方收下。他还喜欢在热门球赛的观众席上,整袋整袋地撒出名片。他解释说,销售员一定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在卖什么”,而且要一次又一次加深潜在客户的印象,使他们想买车时,马上想到“乔·吉拉德”。

总之,凡是有助于汽车推销的事,乔·吉拉德都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而且做了一次又一次,永不厌烦。他从不投机取巧,从不耍奸使滑,只是把一个个“1”相加了亿万次,于是成了亿万富翁,“赚的钱比老板还多”。

成功永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需依照最简单的逻辑,重复不断地做一些简单而有价值的事情,就足够了。可惜,正如老子所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成功的大路本来又直又平坦,普通人却偏爱走捷径,只想赚钱,根本不考虑来钱的途径是否合乎逻辑,结果走到死胡同里去了。

所以,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做看得清的事,赚看得清的钱。

 

 

不怕输,不认输

真正的富人有一个宝贵特质:不怕输,不认输。

“不怕输”,所以敢打敢拼敢闯。他们深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敢把自己逼到不竭尽全力就必然失败的境地,以激活自己的斗志和潜能。其结果是,他们往往不会输,反倒赢得了一个个惊人的“胜利”;万一真的输了,他们也不会就此罢休,一旦积蓄起力量,马上就会卷土重来。

中世纪时,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领导民族独立运动,英格兰国王派兵*。布鲁斯率领为数不多的部队英勇抵抗,可惜六次大战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部队溃散了,布鲁斯侥幸逃脱,躲进了一个山洞里。

百无聊赖中,他看见一只蜘蛛在他头上织网。那只蜘蛛六次试图让纤弱的细丝从一道横梁系到另一道横梁上去,但六次都失败了。

布鲁斯触景生情,感叹道:“可怜的小东西!你的遭遇跟我多么相似啊!”

但蜘蛛并未放弃,继续进行一次次尝试。终于,它将那根丝稳妥地结在了栋梁上,然后慢慢织着一张丝网。

布鲁斯深受启发,重新鼓起勇气,回去把溃散的士兵召集起来,率领他们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渐渐扭转了局势,并在班诺克本大会战中大败英格兰军队。于是,英格兰被迫承认苏格兰独立,而布鲁斯成了苏格兰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

强者无论输得多惨,都不会失去强者的本能,只要一息尚存,希望就不会泯灭。而希望就像火种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相对来说,商场竞争“温和”多了,你可能输得不名一文,毕竟不会丢掉性命,这意味着你没有失去反败为胜的最大资本——你自己。一个有着富人头脑的人,重新变回富人,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施利华破产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好哇!又可以重头再来了!”他重新焕发了初创业时的激情,从容地加入了街头小贩的行列,每天叫卖三明治。一年后,积累了一定资本的施利华扩大了自己的三明治生意。不过十年,他又重新回归于富豪的行列。

真正的富人,必然摸索出了从一无所有到富甲一方的路径,一旦输了,不过是将那条熟悉的路再走一遍罢了,所以他们不怕输、输不怕。

相反,穷人往往是输不起、不敢输。一旦输了,那么输掉的可能不只是金钱、地位,而是很多很多。0

英国报纸曾刊登过一张英国王子查尔斯与一位街头游民的合影照片。原来,查尔斯王子在寒冷的冬天拜访伦敦的穷人区时,意外遇见了以前的校友布鲁伯。查尔斯早就不认识蓬头乱发的布鲁伯了,布鲁伯却还认得他:“殿下,我们曾经就读同一所学校。”

王子吃了一惊,问明情况后,一起照了这张照片。

可是,布鲁伯出身于贵族家庭,拥有令人羡慕的学历,怎么会沦落街头呢?那全是他自己造成的结果。他以前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两度婚姻失败后,心灰意冷,开始酗酒,自暴自弃,再也无心创作了,最后变成了街头游民。

命运真的很公平,既不会关爱穷人,也不会偏袒富人,将一切都交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事业,命运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回报你。阿Q说:“我的祖宗曾经阔过。”他不知道,“曾经阔过”其实是一个耻辱的标记。输了就一败涂地、一蹶不振,那正是命中的穷人。

什么都可舍弃,但斗志不可舍弃。只要敢于拼搏,一切都有转机。

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跌倒不可怕,跌倒了爬不起来才可怕。

 

 

保持乐观的心态

没有天生的富人,命运的航向,全靠自己掌握;生命的价值,全靠自己赋予。具有乐观心态的人,以积极的行动经营生命,人生也就充满了希望。

有一天,一位教授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只见他从讲义夹中取出一张白纸,问大家:“这张纸有几种命运?”

学生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教授把纸扔到地上,踩了几脚,又问:“这张纸有几种命运?”

一位学生看着纸上的脚印,谨慎地说:“这张纸现在变成废纸了。”

教授不置可否,弯腰捡起那张纸,很快在上面画了一幅人物素描,还配了一首诗,而刚才踩下的脚印恰到好处地变成了少女裙摆上美丽的褶皱。

教授举起画,又问:“现在,这张纸的命运是什么?”

学生们明白了教授的意思,回答说:“您赋予这张废纸以希望,使它有了价值。”

教授脸上露出笑容,满意地点点头:“大家看见了吧?一张不起眼的纸片,以消极厌倦的态度对待它,它就一文不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它,它就具备了价值。一张纸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啊!”

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张白纸一样,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价值非凡,可能一文不值,甚至可能是负值。决定生命价值的首先不是你的技艺,而是你的心态。心态积极乐观的人,可以“粉碎一切障碍”,“紧紧地捏住命运的喉咙”;而心态消极的人,可能被一切障碍粉碎,喉咙被命运的大手捏住。

那么,如何培养乐观的心态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向好的一面看。世间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没有绝对好,没有绝对坏,你觉得不好,看一切都不好,心态就转为悲观消极;你觉得好,看一切都好,心态便变得积极乐观了。

有一个小女孩,早上独自去上学时,路上下起了雨。眼看雨愈下愈大,小女孩的妈妈开始担心了,怕女儿没带伞被雨淋着,怕女儿被雷声吓着……于是,妈妈赶紧开着车,沿着上学的路线去找小女孩。

妈妈看见,小女儿一个人走在街上,浑身上下早已湿透,而她依然不紧不慢地走着,丝毫没有避雨的意思。妈妈还注意到,每次闪电划破天空时,女儿都会停下脚步,抬头往上看并露出灿烂的微笑。妈妈跟在后面看了许久,终于忍不住叫住女儿,问她:“你为什么对着天空笑啊?”

小女孩说:“上帝刚才在帮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你瞧!走路被雨淋,在一般人看来,多倒霉!可在这位乐观的小女孩眼里,竟然是一次奇妙的经历。也许多年后,她还会给自己的女儿绘声绘色地讲述这天的情景呢!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画家,走进一家豪华的大餐厅,点了好几打生蚝,希望在蚝壳中发现一粒珍珠来付账。

或许你会觉得好笑,但又不得不承认,此人确实是一个心态阳光的人。正如那句歌词所唱:“谁也别想把黑暗放在我眼前,因为太阳就在我心里。”别担心他怎样应付接下来的难关,凡事总有解决办法。

一位智者说:“生性乐观的人,懂得在逆境中找到光明;生性悲观的人,却常因愚蠢的叹气,而把光明给吹熄了。当你懂得生活的乐趣,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喜悦。”

其实,生性乐观的人,不仅可以随时享受喜悦,也能经常收获成功。

当爱迪生研究电灯时,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稻草、砂纸、线、马尼拉麻绳、马鬃、钓鱼线、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条、玉蜀黍纤维、胡须、头发等共1600余种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了1400多次试验,历时10余年。一般人也许早就不能承受如此多挫折了,他却一直兴致勃勃、信心十足地进行着他的试验。终于有一天,命运被他的耐心折磨得失去了耐心,向他投降了,于是,人类开始有了真正的电灯。

后来,一位年轻的记者采访爱迪生:“当您失败一千次的时候,有何感想?”

爱迪生怎么说呢?他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外:“当时我并没有失败一千次,我只是发现了一千种行不通的方法。”

后来,一场大火烧光了爱迪生所有的设备和资料,那可是他多年的心血结晶啊!妻子担心他受不了,赶忙安慰他。没想到,他看着遍地余烬,满不在乎地说:“大火把我们的错误全烧光了,现在我们可以重新开始了!”不久后,他就有了多项新发明问世。

一个把“太阳”放在心里的人,就连噩运对他都无可奈何,所以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通向成功。

最后,告诉你一个关于“富有”的忠告:放下过去,关注现在,看好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