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日历:一个传统杨氏太极拳爱好者的练拳感悟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2:01:56

我自幼体弱多病,渴望武术能够健身。当初,一位初中同学,我至今还熟记他的名字,他送我一本陈微明著的《太极拳术》(1925年出版),我如获至宝,从此与太极拳结缘,不觉相伴已逾60余年,如今我已是一个80岁的健康老人了。在漫长的60年中,一直以书为师友,无师自通,从“装模作样”“照猫画虎”,到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天天有进步,年年老样子。然而矛盾的发展,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某日,忽发奇想——太极拳就是练 “内舒适”。

        “内舒适”是什么?就是在行拳走架中,由于内气的升降鼓荡,使“气遍身躯不少滞”,“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势势沉稳轻灵,浑身松爽舒畅,如烟云舒卷,碧波荡漾。古人云:“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莫非就是这种境界!天以名之,凭直觉名之日“内舒适”。

         “内舒适”的直觉究竟如何呢?比方说,说得具体一点,一是好比“打哈欠”,二是好比“伸懒腰”,这二者似乎都能享受到这份舒适。打哈欠与伸悌腰,虽然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却是诟节机体功能的有效手段,其中存在着内气的运动,打哈欠能使气血流动,很快增加对大脑的供氧,神志为之一清。不过这种“本能”与我说的“内舒适”只是相似,即都存在一定的内气运动,并不能画等号,否则又何必纺拳呢!太极拳的内舒适,是“心意气力”联动的结果,是“内三合”的精华。

      为什么要提出“内舒适”作为太极拳的一种境界?

        第一,“内舒适”是一种不招自来的感受,并不是刻意追求,别出心裁,哗众取宠,搞新花招。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在长期的实践中,时刻牢记不忘“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舒适”从局部到全面,由细微到显著。例如白鹤亮翅、单鞭等容易感觉到内舒适,蹬脚、分脚、金鸡独立等不易放松不容易体验到内舒适,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第二,“内舒适”的省悟,使练拳变得非常美妙,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美妙的闪光,肯定它,锁定它,使武术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从“攻防为主”,返璞归真,回归到太极拳初创的宗旨“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上来,扬善避凶。故直名为“内舒适”,使名实相符,表里一致。

       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在解释拳论“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时,他说:“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至于练拳打手,想得言不出着一种的兴趣来(原文如此),必使流动物满身能跑,意左即左,意右即右,就是太极有虚有实的一种变化。意气的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是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至此境地,若人阻我练拳,恐欲罢不能也,因知身体受无限之幸福矣。”读罢这段话,真如“感同身受”,不胜欣喜。是不是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竞与古人不期而遇了!

         第三,“内舒适”是在全身心松静的前提下,通过拳势导引,意念导引以及逆腹式呼吸的鼓荡,三者结合使内气“满身能跑”,从而起到“内按摩”的作用。最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国外有用6条大蛇在赤裸美女身上缠绕游动进行按摩,据说健身效果很好,与上述“内按摩”有相似之处。然而“内按摩”更胜一筹者,一是主动性在我,二是在于深入体内无所不到,无微不至,因而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增进、康复体内脏器各系统功能,都有更大的好处。持别是“内舒适”成为我们主观上可以感知、控制的一个保健标志,将使我们永操健康胜券。以“内舒适”命名,是希望太极拳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