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人有钱吗:中国高等教育“非常成功”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08:52
虽然高考的硝烟散去不久,高校招生也落下帷幕,但教育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不久前杨振宁博士“中国大学教育非常成功”一说见诸媒体之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贬斥者甚众。

记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去医院探望我国科学泰斗钱学森,钱老病榻坦陈:“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话虽不多,却是发自肺腑的忠言。由此联想到民间“(现在的)博士生不如(以前的)研究生,研究生不如大学生,大学生不如高中生”的说法,二者不谋而合,都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另一种判断。孰是孰非,凡是肯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自然不难看出。

毋庸讳言,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应试化、形式化、镀金化、产业化”,最终结果便是“泡沫化”。

众所周知,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现象,表明我们的这些良好愿望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而是出现了种种泡沫。现在不少大学生在网上和信件中,错字连篇别字不断,很多东西不但让人看着费劲,而且还得连猜带估。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好多大学生在学校的BBS上发“入党申请书在哪儿下载,求职书在哪儿找得到”之类的求助帖。而最为糟糕的,是前几天在央视看到的场面。主持人问参加节目的大学生:“电路中的保险丝(主要)是由下面的哪种金属做成的?”供选择的答案有几个:铁、铝、铜、锡、铅。该大学生非常为难,想了好半天,找了个中间的作答:“铜”,结果当然大错特错。还有一个电视节目,说的是几十名大学本科生毕业后被人事劳动局直接聘用。在节目中,本科生们说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东西,跟实际工作有很大差距,一到工作岗位,还得重新向单位的领导和老同志们学习。这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种谦虚,但确实有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叫苦,说现在的大学生到了单位的要重新培训,要不就没法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莫非“在黑板上种地,在书本上开飞机”的笑话,真的成了今天的现实?

应该说现在学生读的书比以前的孔子孟子还多,如果学以致用的话,应该个个都能成才。即使成为不了像钱老希望的那种“发明创造人才”,但总不至于连手都不能动吧?可我们要学生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呢?有关部门和学校为了创收而印发的不外乎是各种考试攻略之类的东西,至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了没有,学到了一学之长没有,成了有用之才没有,都不在学校和老师考虑之列。即便你个别老师有点想法,不跟着形势走,那就不仅仅是自讨没趣,弄不好还会像卢雪松一样,丢掉了饭碗不说,还要被取保候审。

泡沫化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学生的身价贬值现象。
有一个学造船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造船的机会,不得已自己搞了个摄影小店。有生意时就摄影,生意不太好他就弄了些旧电脑,办了学习班,教学生练打字。不过这样一来造船专业算是白学一场,不仅白花了父母辛辛苦积攒苦的银子,还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和自己的大好年华。
陕西的一次公交车售票员的招聘,几十个售票员的岗位,竟有数百名大学生来竞争。这不好笑么?售票员需要多高的文化?小学足够了。不过,人家用人单位还振振有词:“现在的售票员也不是好当的,国际友人上得车来,你不会外语行么?”是啊,全世界有好几百个国家呢,国际友人来旅游,不学好外语怎么接待?
更极端的例子是北大毕业生卖肉、西安某大学讲师卖烧饼。更搞笑的是最近竟有这样一条广告出现在国内某知名网站论坛:“本人是某著名音乐学院美声系本科毕业生,愿为孝男孝女提供专业陪哭服务。声音洪亮,情感真挚,善于煽情,能有效地烘托葬礼气氛……”细细一看,价格还分了几档:“放声高歌100元/小时;四邻不安200元/小时;绕梁三日300元/小时;倾盆大雨400元/小时;山崩地裂500元/小时。”好家伙,此例一开,那些小学都没毕业的“马大帅”们岂不是要下岗?

大学生工作难找学非所用,现在已是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这其中既有我国应试教育带来的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也有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种高分低能绝不能成为高等教育“非常成功”的证明。表面上看大学毕业了多少人,培养了多少人才,就业率又达到了多少多少,实际上却像房地产商手中卖不出去的的空置房一样,基本上全是泡沫。等到泡沫破灭的那一天,恐怕我们老百姓就哭都没有眼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