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拖拉机554价格表:鲍照诗歌的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38:07

一、生平与个性

1、生平。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出身寒微,少有文思,“幼性猖狂,因顽慕勇”。(《侍郎报满辞阁疏》)隋王通说他是“古之狷者”。(《中说·事君篇》)《南史》本传载:时临川王刘义庆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鲍照虽已谒见义庆,却未蒙赏识,于是献诗言志。有人以为鲍照地位太低,想劝阻他,鲍照勃然大怒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因此博得了刘义庆的赏识,当了临川王国侍郎。后来他又先后充任过始兴王刘浚、衡阳王刘义季等国侍郎,入朝任过太学博士,《宋书·临川王义庆传》也提及鲍照在元嘉中,因献《河清颂》被擢为中书舍人的事实。因为宋文帝爱好文学,不愿别人超过自己,鲍照因此为文故作“鄙言累句”以迎合其意,人称鲍照才尽。此外他还先后担任过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低级地方官,最后成为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刑狱参军,兼掌书记之任。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鲍照被乱兵所杀。卒年五十余。嵇康、陆机、潘岳、张华、谢灵运、鲍照、谢脁都是被杀的。

2.个性。鲍照的人生道路是向着士族门阀制度抗争,同时又是郁郁不得志和悲剧性的。他尽管出身低微,很难取得较高的政治地位,却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功名欲望,在《飞蛾赋》中,他写道:“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岂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竭尽全力地显示才华,不顾一切地争夺政治地位,被他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目标。因此,当个人的努力受到社会、政治的压抑时,他的心灵往往激起强烈不平,他愤世嫉俗:

 

    瓜步山者,亦江中渺小山也,徒以因迥为高,拒绝作雄,而临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瓜步山檄文》

 

这正是窥透鲍照作品所以构成独特风格的门径。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是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而是对个人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尽管这种追求与实现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努力。因而,“鲍照的诗文常常是用一种急促的节奏倾泻出来的、充满着感情色彩的文字,冲动、激荡和紧张,其格调之险急、力度之强烈、色泽之浓郁、词藻之艳丽,形成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着意追求刺激的整体风貌。”《南齐书·文学传》云:“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斯鲍照之遗烈也。”可见鲍照在当时已“自成一家”。

 

二、鲍照的创作

鲍照诗歌现存约二百首,其中乐府凡八十余篇,除《吴歌》三首,《中兴歌》十首为当时流行之五言四句体外,其余皆属古调,即拟汉乐府。这些作品有五言乐府和杂言乐府。作者将人生遭遇的各种悲愁苦闷和怨愤不平的意绪发而为诗。

1、鲍照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抒写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不平的呼声。

2、鲍照的主要贡献在乐府诗,特别是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诗方面。鲍照是到南北朝为止创作乐府诗最多的诗人,被前人誉为“乐府狮象”。

3、代表作。鲍照的七言和杂言乐府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以诗中“余当二十弱冠辰”、“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考之,这组诗当为作者少年之作。《乐府古题要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行路难》在晋宋间已风行,不但歌辞感人,音乐也哀婉,到鲍照“亦有得于声道之助耳”。也就是说,鲍照这十八首,仍是依据它的本来题旨所写的。

4、作品精读。这一组诗,表现了受压抑的下层知识分子对门阀制度的强烈愤慨——这是鲍照诗歌中最为普遍的主题。诗人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紧紧地围绕“人生”这一主题反复吟咏,极其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于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对于更高的人生价值与理想的追求。

如《拟行路难》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綵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一)《拟行路难》组诗的思想内容

1)咏叹着他对时光易逝、人命无常的悲哀。“这种对于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至晋宋,从中上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鲍照在《拟行路难》十八首中所咏叹的正是这样一种“典型音调”,而且他吟咏得格外集中、尖锐而强烈。

2)对于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四)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

 

前首以自然界中的水泻地比喻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人的不同命运,由此突现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后首表现了一位才高气盛、敏感自尊的诗人在社会压抑下的苦闷。“弃置罢官去”以下数句,故作轻松之笔,把诗人要求摆脱名利的羁绊,追求理想生活的意愿抒写得形象具体。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孤高、正直的内在人格的追求和坚持。

3)对于更高的人生价值与理想的追求。如《拟行路难十八首》之三: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参差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爵。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七言诗,从字面上看它似乎是表现了一位贵妇在春天来临之际哀叹自己爱情的不幸,表达了她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愿望。然而我们披文以入情地分析诗人的言外之意,不难看出它表现的仍然是诗人自己对于人生失意的感受。诗人为了表达对于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由直抒胸臆而变为托物抒情,借盛年女子青春年华却独守空房得不到爱情的遭遇,用以比喻志士有才能有理想却不得施展机遇的不公平处境,从而哀叹诗人个人的不幸。

4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诗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情感真挚,寓意鲜明。如《拟行路难》其十三,描写征夫思念家人和故乡的情怀:“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其十二则描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借反映普通百姓的悲哀描写人生多艰,以申发诗人自己的共鸣之情。同上第二首(“洛阳名之铸为金博山”)和第九首(剉檗染黄丝)也是描写弃妇的诗,同样哀婉感人,颇有汉乐府民歌的韵味。

鲍照另有《梅花落》一诗: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借梅喻人,赞誉正直而有才华的寒士具有“梅”的坚强品性,同样悲悯其怀才不遇的不幸,而将那些“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的杂树,比作平庸无节操的权贵,其间,流露出对现实不合理现象的强烈不满和对正直人品的崇尚。这首诗与《拟行路难》主题是一致的。而直抒胸臆和托物抒情手法的交互运用亦与《拟行路难》异曲同工。

此外,鲍照的五言乐府和古诗,不少篇章都围绕一个基本主题。正如方虚谷在谈到他的咏史诗时所概括的那样:“明远多为不得志之辞,悯夫寒士下僚之不达,而恶夫逐物奔利者之苟贱无耻。每篇必致意于斯。”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是鲍照诗歌五言乐府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着力描写边塞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甚为相近。又如《代东武吟》写一位征战一生,年老归来的士兵的痛苦: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占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世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廉刈葵藿,倚仗牧鸡豚。昔如韝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最后两句是说希望国家象晋文公不捐弃席,象田子方对待老马那样避免老而见弃。描写人生各种愁怨,反映百姓疾苦和统治者横征暴敛,在鲍照诗中也占独特地位。《拟古》其六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黄节注此诗说:“幽篁里无薪,寒涧阴无黍。物之失所也。”此注甚确。“物之失所”正暗喻劳动人民失去土地,“收以乘轩、伏枥,相对成文,亦见人之失所。”陈胤倩曰:“固是实事真至,此等最为少陵所摹。”方植之曰:“极贱隶之卑辱,以寄慨不得展志大用于世也。而诗之警妙,皆杜韩所取则,亦开柳州。”鲍照的这些诗歌,不仅与《诗经·国风》和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一脉相承,而且在元嘉诗中也展现出崭新的时代精神。明人胡应麟云:“宋人一代,康乐外,明远信为绝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第康乐丽而能淡,明远丽而稍靡。淡故居晋宋之间,靡故涉齐梁之轨”。其间透露了鲍照对齐梁诗歌开启之功的消息。

鲍照乐府以外的诗歌,如《拟古》八首、《学刘公干体》五首、拟阮公“夜中不能寐”、《咏史》、《学陶彭泽体》等等,一方面广泛继承了曹植、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以及同时代人如谢灵运等人的成就;另一方面又自创新意,有所发展,对后代诗人影响很大。

(二)《拟行路难》的艺术特色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人生感触,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压抑的怨愤。他通过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等各个层面,描绘了人生的艰难感受,写情曲折有致,收到了意苦笔曲的美学效果。这些情绪在陶渊明、谢灵运那里往往能够用山水田园的自然之景与玄理的妙合,达到“与道冥合”的境界,使他们所感受到的人生悲哀得到某种程度的消解、淡化,这里多少体现了贵族化的人生态度。而对鲍照来说,他的悲哀来自于向往富贵又得不到满足的严峻现实,来自于自负、自傲而又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内心冲突,这样的悲哀无法用抽象的哲学解释来淡化。加上鲍照又不属于那一个谈玄说理佞佛的世族中的成员,他也缺乏高门世族的文化素养,因而他的思想是属于别一格的,更多地表现为寒士高洁的品格,流露在抗争中愤激不退缩又感到无可奈何的悲哀。这寒士的不平正是宋玉《九辩》所说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这种情感使他从乐府里获得了解放,他代表了“向统治阶级要求民主的具体斗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是清新的,也是更为有力的,因而鲍照成了南北朝最为杰出的诗人。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古诗及南朝民歌,他模拟的古诗,主要是古诗十九首、建安诗、阮籍《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等,因此风格比较刚健清新。他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鲍照《拟行路难》,其机轴出自陈琳《饮马长城窟》。这正是他高出同辈诗人的地方。他学习汉魏乐府,这些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当时,不少文人也在学习民歌,但主要学习的是江南民歌和荆楚新声。鲍照却是“出入汉魏,自铸伟词,使汉乐府得以振拔,其为乐府,能稍存汉魏之宗旨,惟鲍照一人矣。”(夏敬观《八代诗评》)这也是他不同流俗的地方。同时鲍照还注意学习南朝乐府民歌,创作了《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中兴歌》十首等。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鲍照就是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尽情发泄孤寒之士的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因而被视为“险”或“险急”。实际上,这个俗,正是他的特色。

其三、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歌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此外,他有意识地仿制民歌便逐渐地形成了文人的五言四句的绝句。

其四,鲍照诗歌的语言不避俚俗,汲取“里巷歌谣”的营养,“颇伤清雅之调”。相对于传统五言诗的“清雅”风格,七言诗既不习惯,也不规范,鲍照以他一气呵成的七言,冲破了五言的藩篱,显然七言比起五言来更为豪放,比较俚俗。这正是学习民歌的结果。《鲍照集》中许多诗篇,语言硬朗奇特,多用散体,不一定用俳言俪句,这是与当时风气格格不入的,与元嘉颜谢作风亦颇不相同。

 

 

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1、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许彦周诗话》说:“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刘熙载《艺概》说:“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鲍照《行路难》、《梅花落》这一类七言和杂言乐府,在音调句法方面都有全新的创造,是南朝文人乐府最杰出的作品。”歌行里流转奔放一派从这里开端,对于唐诗有极显著的影响。这些评论,诗人是当之无愧的。

 

2、俊逸的文势

“六朝文气衰缓,唯刘越石、鲍照远有西汉气骨,李杜筋于此。”就此而言,鲍照的诗歌成就,远远超出了以颜延之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别开生面,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诗评》);明代陆时雍说“鲍照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诗镜总论》);清代刘熙载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诗,颇复相似”,又说明远“惊遒绝人”(《艺概·诗概》),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诗歌突破时风,形成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个性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钱钟书《谈艺录》云“《阅微草堂笔记》谓秋坟鬼唱鲍家诗,当是指鲍照,照有《代蒿里行》、《代挽歌》。亦见《四库总目》卷一百五十。颇为知言。长吉于历代作家中,风格最近明远,不特诗中说鬼已也。”这些都足见鲍照诗歌的特色和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总之,鲍照是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诗文继承了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内容充实,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贴近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寒族怀才不遇的心声,在刘宋时代,与贵族文学的作风迥异;而且在艺术上有所创新,风格俊逸豪迈,奇矫凌厉,不同凡响,无怪乎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常常提到他,并称他为“俊逸鲍参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