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服点卷充值:什么是中国的价值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28:52

      


   孔夫子远游德国

这是德国首都柏林"中国公园"里的孔子塑像 (konfuzius-statue)

中国2004年所赠送, 底座上的碑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西方人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还利用各种(包括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手段 在世界上强行推销其价值观。阿拉伯人也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其价值观与西方的大不相同,这也是他们与西方人经常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呢? 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一个延续了5000多年的大国岂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的道理?! 但是,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们中国的价值观是什么? 又有多少人能干脆利索地作出回答呢? 假设你能够作出回答, 那你能肯定回答的内容真的是被中国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吗? 我看未必,因为据我所知,中国迄今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 我认为, 中国应该把中国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认真而深入的研究,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中国的价值观。在搞清楚后,还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这种坚持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坚定不移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本来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复兴,而且也是精神(包括气质)上的复兴。搞清楚中国的价值观是什么,不仅对中国国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向外国人解释中国、让外国人理解中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我最近搜集了一些关于中国价值观的资料并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先用德文写了一篇这方面的讲稿,并且已给德国学生讲过几次课。中国价值观内容很丰富,由于还没有共识,我主要是从对外解释中国的角度从中选择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 1.  国家统一,2.  独立自主,3. 天下主义 (亦称文化主义) ,4. 和谐。此提纲是在德文讲稿的基础上参考最近国内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材料整理的, 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草稿,发表在这里,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这里分别简要介绍一下中国价值观的这四个方面:

1. 国家统一

1) 中国的文明史主要是在统一观念的主导下实现的,是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大一统的历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三分之二 以上。

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生活在中国疆域内、属于中央统辖下的各民族政权,都是中国内部的地方性政权。

3) 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统一意味着和平、稳定和强盛,而分裂则意味着衰落、动乱和战祸。

4) 在是否统一的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分裂意味着战争。反分裂或统一战争是不记代价的,是惨烈的。

5) 坚持国家统一是中国绝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共同观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 胎记”。中华民族的历史比任何个人和群体都伟大,中国的统一事业超越任何个人和群体的利益。

 

2. 独立自主

1) 独立自主的理念是中国对待外部事务的基本观念。

2) 自中国的先人建国以来,独立自主就属于中国历代王朝立国的基础。

3) 1840年以来大大小小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和欺负,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使中国从1840年时的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跌落成为了1949年时地球上最穷的国家之一,遭受了空前的巨大损失、灾难和耻辱,从而也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独立自主重要性的认识。

4) 中国人在传统上很重视家庭,但他们把国家视为由各个小家组成的大家庭。中国的国家一词就是由国和家组成的。中国的历史表明,一旦中国受到外部威胁,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就会高涨。但与近代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民族主义是较弱的。

5) 中国的独立自主,追求的是与其他国家的平等、和平、友好、合作、共赢,实行的是不结盟和不称霸的政策。

 

3. 天下主义或文化主义

1) 中国的天下主义或文化主义的主要意思是,基于文化的或文明的而不是基于种族的标准来处理国家内部关系。无论天下主义还是文化主义都是借用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的事情。

2) 中国的天下主义看重人的文化、能力和成就,而不是人的种族和出身。外族的人才,只要认同儒家道统,也可得到重用。当然这里讲的是一般情况、基本的情况,特殊的时期则完全可能是另外的情况。而且,中国的天下主义主要是在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盛行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相比较的意义上讲的,不能将其绝对化。

3) 中国天下主义或文化主义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中国历史上在文化、技术、经济、军事和组织上所处的优势地位而产生的。

4) 中国历史上的天下主义或文化主义,使得中华文明具有接纳和融化外来种族和文化的能力。

a) 中华文明接受和融合外来种族的典型例子是蒙古族和满族,尽管当时蒙古人和满人是作为占领者进来的, 但他们最后终究是自己认可和接受了中华文明。正如历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蒙古人和满洲人征服汉族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汉族文化。他们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而汉族则在文化上居于统治地位。因此,蒙古人和满族人在中国的统治并未在中国文化或文明上造成断裂或剧变。因此,中国历来把元朝和清朝看作如同其他朝代一样的改朝换代,这可以从中国官修史书的朝代排列顺序看出来。例如,明朝推翻元朝,从另一角度说,也可以认为是一次民族革命。但是,明朝修元史时,只把元朝看成是接替宋朝的一个朝代。再如明末清初,被学术界尊崇为有民族气节的学者黄宗羲(1610-1695年)修《宋元学案》(宋元两代儒家哲学家评传)时,对在元朝政府任高官的汉人许衡(1209-1281年)、吴澄(1249-1333年)并没有提出道德上的抨击和非议。

b) 中华民国官方在修《清史》时,也把清朝看作只是接替明朝的另一个朝代,这部《清史》后来被禁出版,是因为它对1911年民国革命叙述不确。新的官修《清史》可能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写法,但我在这里所关心的只是传统中国的看法。就传统来说,元、清两代在中国人心目中和其他汉人执掌政权的朝代一样,完全是“正常”的两个朝代。

c)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缺乏民族意识,我想着重说的正是这一点:中国人不着重民族意识,正是因为习惯于从“天下”来看问题。

d) 至于中国在历史上不得不对匈奴等外族进行战争,中国人的传统看法认为,为了抵御蛮族入侵骚扰而进行战争是必要的,就如对兽类入侵,必须抵御一样。中国人并不认为匈奴人可以和汉族平分天下,正如美国人并不认可和美洲土著居民平分美洲一样。

e) 中国汉族历来并不特别强调民族之间的分野,因此,在公元三、四世纪间,许多外族移居进入中国。这种民族迁徙可以称之为“内部殖民化”,它成为六朝时期(建都建康、即今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公元222-589年)中国政治动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这种“内部殖民化”正是希特勒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从超国家主义观点加以批判的地方。

f) 佛教传入中国,使许多人认识到,在中国以外,还有其他民族也同样拥有高度文明。但中国人对于印度,历来有两种看法,反对佛教的人士认为,印度无非是另一蛮族。信仰佛教的人士则认为,印度是“西方净土”,把印度看作是超越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多数中国人还是认为,中国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

g) 接受和融化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典型例子是佛教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近些年来成功地吸收和接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人权概念,也可以作为积极汲取外来有益思想和文化的例子。

5) 中国历史上的天下主义或文化主义,比西方的种族主义、达尔文主义等理论进步的多。

6) 实行天下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处于优势地位。当中国不处于优势地位、而处于劣势地位时,这种天下主义反而成了一个致命缺陷,中国缺乏高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来抵御外来侵略。我认为,如果说德国曾因为其狂热的民族主义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而深受其害,那么我们中国在近代则相反,因民族主义太弱而深受其害。从官府到民众都自我满足、盲目自信,缺乏警惕性和抵抗意志。只是后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才彻底扭转了过去那种精神状态。现在西方国家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一直叫喊其他国家在威胁它们。实行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政策。中国虽不能再搞极左,但搞极右,搞歌舞升平也是会吃大亏的。因此,我建议,只要中国还处于劣势,还面临外来威胁,中国就需要理性的、普遍的和高涨的民族主义来保护中国的安全和利益。中国在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处于劣势,仍然会面临台湾和其他地区分裂出去的危险,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仍有被外来势力遏制、中断和破坏的危险,因此,中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需要理性的、普遍的和高涨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它将弥补意识形态的衰落,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依托。

 

4. 和谐

这里的和谐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提倡的和谐 (即儒家、道家等主张的和谐) 和中国现在提倡的和谐,即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与建构一个和谐的世界。

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提倡的和谐, 即儒家、道家等主张的和谐:

1) 和谐的社会关系

    皇帝与官员

    主人和客人

    官衙与民众

2) 和谐的家庭关系

    父亲和儿女

    丈夫和妻子

    晚辈和前辈

3) 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与超感觉的神灵 (宗教、神、魂等) 的和谐

 

二.中国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意义、内涵、特征和原则

 

以下部分主要是根据国内最近的一系列关于和谐社会的材料整理的。

1) 和谐社会的意义

  • 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追求
  • 也是一些欧洲一些思想家的追求 (古希腊等)
  •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
  • 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符合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的理想

2)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 

  • 对于老百姓来说,和谐社会意味着幼有所护,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社会安定。
  • 对于社区工作者说,和谐社会意味着良好的社会风尚,温馨的人际情感,优美的自然 环境,户户安居乐业,家家亲情融融。
  • 对于理论工作者说,我们要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于初级阶段,是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社会,是改革配套、发展协调、稳定持续的社会。

特征:

民主法制: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以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四个公平”: 权力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分配公平.

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个尊重”: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  和谐社会的原则

     和谐需要稳定,稳定保证和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这是中国的一条极
其重要的经验,也是建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建构和谐社会,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人
决心肩负起世世代代的理想和企盼,承继人类进步的光荣和辉煌,建构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厦。

 

(三)中国外交的新主张: 建构一个和谐的亚洲和一个和谐的世界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中旬在联合国大会一系列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观点与主张。提出和谐世界这一倡议的背景是,局部冲突加剧、边界纠纷不断等等,少数处于强势位置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实施的霸道政策和单边主义也引发了不满和反弹。这些消极势头蔓延和强化,有可能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此外,和谐世界的倡议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国内建构和谐社会的启发。

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和谐世界?

  • 为了缓解世界矛盾紧张态势
  • 为了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为了实现一种世界理想。中国在古代就有一种世界大同的理想,这就是《礼记》所载之“大同”。作为一种万物均等的世界秩序设计,大同理想有其普世性。这是与霸权主义想要强加于世界的单一世界完全不同的理想。
  • 为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外部环境。

 

中国是和谐世界的提出者,也将是和谐世界的一个主要实践者:

    1)坚持发展、合作、和平的旗帜。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最庄严的承诺,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最直接的表述,也是对“中国威胁论”最有力的驳斥。“中国永远不称霸” ,“绝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2)良性互动,共同进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也是出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国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在弱肉强食的列强时代,中国曾多次遭到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潮流,则给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创造了最有利的国际条件。在美苏对峙的冷战岁月,中国正常的国际交往无法展开,恶劣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内政恶性互动,曾导致中国与世界发展水平增加了20年的差距。而正是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得以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了中国今天的繁荣稳定和高速发展。这是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密切相关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3)积极参与坚持原则,发展以后的中国怎样参与国际事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切。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不按国际规则办事,不履行国际义务,发展中国家则担心中国偏安一隅,不主持国际正义,国内也有民众认为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何必还要“韬光养晦”。首先,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而且这种参与是有原则的,那就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其次,中国决心履行国际义务。履行国际义务包括中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也包括中国按照自己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等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切实履行自己作出的国际承诺,还包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和目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对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负有的义务。中国仍将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