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商务签证拒签:2012年高考备考(49)江西南昌一中等校2012届10月联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2:39

江西省南昌一中等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走穴(xué)   半身不遂(suí)   驯熟(xùn)   安土重迁(zhòng)

B.投奔(bèn)   惨绝人寰(yuán)  蹩脚(bié)   数典忘祖(shù)

C.弭谤(mí)    心广体胖(pàng)  畏葸(xǐ)    椎心泣血(chuí)

D.下载(zǎi)   长歌当哭(dàng)  罪愆(qiān)  风尘仆仆(p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漫骂    义气风发    流连    殒身不恤

B.妆饰    急不暇择    蔓延    浅尝辄止

C.盥洗    细支末节    暮霭    道貌暗然

D.痉挛    稍纵既逝    发韧    额手称庆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B.2011年5月2日,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于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个荒僻小山村,真是死得其所。

C.近日,北京警方证实李双江之子驾车打人已遭刑拘。如今,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富二代”“官二代”频频打人的现象。

D.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凭着他绝对过人的实力,如探囊取物般地轻松夺得八枚金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龙年春晚求新求变,使得总导演哈文求教张艺谋、范曾、赵宝刚等“门外汉”。

B.“创建文明城,喜迎七城会”,南昌市政府为切实打好“两大战役、六大工程、十项专项整治”的攻坚战,各机关单位提高了对各项工程的监督力度。

C.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到了应该重视品牌、研究品牌的时候了,祝愿中国20年后有更多的著名国际品牌。

D.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就业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A.备受市民关注的南昌快速公交专用道已全面竣工。车道为“一纵一横”:“ 一纵”贯穿阳明路、八一大道、井冈山大道;“一横”途经洪城路、解放西路。

B.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现在的许多文章,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C.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D.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直接由行政费支付的会议经费达十亿多元,(有关方面认为实际耗资远大于此)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6.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是一个遗腹子,母亲改嫁后,在继父家受尽虐待,母亲死后,继父把他送去当童工,大卫历尽艰辛,找到世上唯一的亲人(他的姨婆)。在姨婆的培养下,大卫刻苦上进,终于成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大卫·科波菲》)

B.贾迎春,贾珍的妹妹,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C.堂吉诃德劝说一个又矮又胖的名叫桑丘的农民当自己的侍从,并许诺将来征服个把海岛后就封他做海岛的总督。桑丘家里很穷,正想出去碰碰运气,于是就答应了堂吉诃德的请求。(《堂吉诃德》)

D.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又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无分中西”意义上说,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所以有学者主张慎用,而事实上它已广泛流行。

B.目前学界所言的“国学”,实际上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指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D.“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譬如“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9分,每小题3分)

10.下列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A.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B.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C.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D.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秦康公送公子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乃多与之徒卫。

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箕郑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为右。及堇阴,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太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辞,若何?不然,将及。摄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为僚,吾尝同僚,敢不尽心乎!”弗听。为赋《板》之三章。又弗听。及亡,荀伯尽送其币及其器用财贿于秦,曰:“为同僚故也。”

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其人曰:“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

选自《左传·文公七年》

注:雍,襄公之弟,晋襄公死后,赵盾准备立雍为国君。穆赢,晋襄公姬欢的夫人,她为晋襄公生下一子,名夷皋,就是文中的太子。”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              白天

B.荀伯尽送其币及其器用财贿于秦      贿赂

C.训卒利兵,秣马,蓐食              吃饱

D.此必不行                          不可以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戊子,败秦师于令狐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B.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              填然鼓之

C.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D.子以疾辞,若何                    以其无礼于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8分)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2分)

(1)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2)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

(3)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唐多令

(南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1)这首词的主旨什么,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2)结合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5.古诗文填空。(五题限选四题)(8分)

(1)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归园田居》)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3)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赤壁赋》)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剃光头发微

何满子

①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②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③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④“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⑤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⑥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⑦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⑧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6、简述“剃光头发微”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5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6分)

18、如果只保留③⑦⑧等自然段,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6分)

19、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体现了杂文立意因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的特点。

B.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小中取大,通过联想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深刻。

C.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文章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D.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有关“剃头”事论,同时为下文阔开思路做铺垫。

E.“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这一句作者用幽默的语气来自嘲没有掌握好考据方法。

六、语言综合运用(15分)。

20.按照下列要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不用“静”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环境的静谧和人物的心情,必须运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七、作文(50分)

21.家,对许多人而言,不只是身体的休憩处,也是心灵的归依所。我们每天乃至于一生,不断地在离家与回家的历程中,构筑出一天以至于一生的故事。一般人离家后总不免有回家的企盼,但也有人视回家为畏途,甚或无家可归。回家对每个人而言,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意义。

试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  A.解析:载应读(zài)仆应读(pú)寰应读(huán)数应读(shǔ)弭应读(mǐ)   胖应读(pán)

2.B 解析:义——意;支——枝  暗——岸;既——即 韧——轫

3.  D.(“探囊取物”,比喻办成某事很容易,符合语境。A “左右逢源”意为“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属褒义;也比喻为人圆滑,善于投机,属贬义。此句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说”,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B. “死得其所”是褒义词  D “司空见惯”后面不能接宾语)

4.D (A缺主语,删去“为了”或“使得”;  B“提高”改为“增强”C“民营企业和制造业”概念有交叉)

5.B  (A分号改逗号  C陈述句,问号改句号D项的括号是句内括号,前面的逗号应移至括号后)

6.B 迎春改惜春

7.C【解析】“西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修饰语而非中心语,偷换概念。

8、D.“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偷换概念(结果→前提),时间(阶段)错位。

9、  D.(A 项张冠李戴,应归入“子”部非“集”部;B强加因果,原因是“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C项强拉因果,原因是“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

10.C

先师说:“我没有见到爱好仁道修养的人,没有看到厌恶不仁品行的人。真正爱好仁道修养的人不会有意标榜所谓的‘仁道’;厌恶不仁品行的人,他所谓的‘仁德’,也只是不让不符合所谓‘仁德’的行为影响到自己。有能用一天的时间来致力于实践仁道精神的人么?我没见到能力不足以实践仁的精神的人。可能是有这种人的,但我没见过

11.答案:C  A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赂:名词,财物  D不行:不能去。行:前往

12.答案:A (B 代词,代指赵盾,助词,无意义;C 连词,却,表转折,副词,表修饰;D 介词 用,连词 因为。)

13.解析:

(1)现在君主虽然去世了,但他说的话还像在耳旁,你就把这话抛弃了,想要干什么?

(2)比他们先走一步就会在心理上压倒他们,这是行军打仗的最好谋略。驱逐仇寇如同追捕逃犯,这是打仗的最好方策。

(3)我和他是一样的罪过,我又不觉得他正当,有什么可见的呢?

译文:

秦康公准备把公子雍送回晋国,说:“晋文公回国的时候没有护卫,所以发生了吕饴甥、郤芮谋杀他的事件。”就给公子雍很多的步兵护卫。

晋襄公的夫人穆赢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堂上嚎哭,说:“先君有什么罪过?他的儿子又有什么罪过?舍去嗣位的嫡子不立,而要从外面寻找一个国君,要把我们母子放到什么地方?”她从朝堂出来,便抱着太子到赵盾家中,向赵盾磕头,对赵盾说:“先君曾抱着这个儿子托付给你,说:‘这孩子如果成才,我就等于受了你的恩赐;如果他不成才,我就只能埋怨你了。’现在君主虽然去世了,但他说的话还像在耳旁,你就把这话抛弃了,想要干什么?”赵盾和大夫们都很头疼穆赢,又害怕她的步步紧逼,就背着去秦国接公子雍的先蔑而确定穆赢的儿子,并准备抵抗护送公子雍的秦国军队。

让箕郑留守国都,赵盾统率中军,先克为副统帅;荀林父为下军副统帅,已先回国的先蔑统率下军,先都为副统帅。步招为中军统帅赵盾驾御戎车,戎津为车右。军队到达堇阴。赵盾对大家说:“我们如果接受秦国护送的公子雍,秦军就是我们的宾客;如果我们不接受,那秦军就是我们的敌寇。现在既然我们决定不接受他了,如果我们延缓军队的行进,秦国就会用武力强制我们接纳公子雍。比他们先走一步就会在心理上压倒他们,这是行军打仗的最好谋略。驱逐仇寇如同追捕逃犯,这是打仗的最好方策。”在堇阴加强士卒训练,磨利兵器,喂好马匹,让士卒吃得饱饱的,在晚上悄悄起兵行动。戊子日,在令狐打败了护送公子雍的秦军,并追赶到刳首。

己丑日,先蔑投奔到秦国,士会也跟随着他。

先蔑也使秦国的时候,荀林父曾阻止他,说:“晋襄公的夫人、太子都还在国内,而要到外面寻找一个国君,这一定不能去。你假称得病推辞掉,怎么样?不这样做的话,将给你带来危害。让一个代理卿大夫的人去就行了,何必一定你去呢?一起做官就是同僚,我们曾经是同级的官史,我哪敢对你不尽心考虑呢?”先蔑不听他的话。荀林父又用《板》诗的第三节劝说他,先蔑又没有听。等到先蔑逃亡时,荀林父又把先蔑的妻子儿女和家里器物用度财产全部送到秦国,说:“因为我们是同僚的缘故。”

士会在秦国居住了三年,也没有见过先蔑。他的随从们说:“他能和我们一起从晋国逃亡,倒不能在这里见一面,哪里用得着这样?”士会说:“我和他是一样的罪过,我又不觉得他正当,有什么可见的呢?”及至两人都回到晋国,士会从不去看先蔑

14、(1)怀乡思亲之愁,(2分)游子形象(2分)。

(2)学生回答下面任何一点均给4分,结合意象2分,含义2分

①“离人心上秋”: “心上秋”三字,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这种字谜游戏的运用也很新巧地点明了愁上加愁的蕴意。

②“雨打芭蕉”: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

③“有明月,怕登楼”:清秋之夜,万里无云,明月朗照,这是一个团圆的象征,而这对离别之人难免触动离愁,所以不愿意登上高楼远望。这;两句虽然没有直说愁,却通过游子心口不一的描写充分表达出来了。

④“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花空烟水流”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写秋景,暗示游子长期在外漂泊,思家之情日盛。

⑤“燕辞归、客尚淹留”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飘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更增添了心中的怀乡思亲之仇

⑥“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飘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游子心中永恒的苦楚。

15. (1)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2)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6. “剃光头发微”就是“阐发剃光头的奥妙”,(2分)从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人剃光头的小事谈到当权者不给老百姓办事大事。(3分)

17、本文行文脉络:

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1分)再写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1分)  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1分)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1分),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1分)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1分)

18、从文章的主旨看,虽然文章的主旨也可以表达出来,但作品的内容就单薄多了,读者的印象也不会深刻。(3分)

从文章的结构说,如果删去除读者来信和掌权以外的内容,从读者来信到掌权的联想就缺少铺垫,显得突兀、生硬,作品的结构也就没有回廊曲道,只剩下干巴巴的一条筋。(3分)

19、 B.应是“大中取小”不正确   E.应是微讽胡适先生。

20.解析:(1)文体是描写,片段应以描写为主体。

(2)环境的特点是幽静,但在文段中不能出现“静”字。

(3)人的心情一定要和环境的特点相一致。

(4)至少要用两种修辞手法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