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期外汇远期外汇不同:“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6:58

“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教学设计

江西省永丰中学   赵正根  (331500)

教学目的: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用具

    沉淀或经离心处理后的血液(需加抗凝剂)、试管、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等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

  讲述、提问与归纳、观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      书

教  学  过  程

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一)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

2.分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

1.概念: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

      

 

 

血浆

相互渗透

组织液

单向渗透

淋巴

回流

 

 

 

 

 

 

 

 

 

 


二、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稳态事实:

1.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

2.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

3.人体血浆在37 ℃的渗透压在770KPa左右。

4.血浆的pH 在7.35~7.45

 

 

 

 

 

 

 

 

 

 

 

 

 

 

 

 

 

 

 

 

 

 

 

 

(二) 环境稳态的实现:

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办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 内环境的稳态。

 

 

 

 

 

 

 

 

 

 

 

 

 

 

 

 

 

 

 

 

 

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体能。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1、无论在冰天雪地的严冬,还是在酷暑难当的盛夏, 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37℃左右。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2、抗洪战士大量排汗来散热的目的和及时补充食物的目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在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题“内环境与稳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过渡: 播放“细胞生活的环境”图片,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理解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 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学生观察与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这儿“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是内环境)

2、内环境的判断(如血红细胞、消化液、尿液、脑脊液等哪些是内环境)

3、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如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4、内环境中的生理反应(如神经递质、蛋白质类激素作用于受体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等)

5、分析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人体内环境物质的来源与去路,突出四大系统的分工、协调)

师生总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

教师提问:1、根据你已掌握的知识列举有关内环境稳态的事例(如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血糖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等)2、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教师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血糖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人体血浆37 ℃时的渗透压在770kPa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馏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

学生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

教师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过渡: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在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共同回忆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肝脏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接着以血浆中缓冲物质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内环境稳态靠什么实现(多媒体演示)。

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接着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提问:机体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教师可先投影以下问题,再让学生回答

1、  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2、血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引发什么现象?(血钙过低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3、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引起尿毒症等疾病)

4、淋巴循环受阻会产生什么现象?(组织水肿)

归纳: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最后投影教学目标巩固习题,在完成习题后归纳总结本课题的知识体系(示意图如下)

“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教学设计

江西省永丰中学   赵正根  (331500)

教学目的: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用具

    沉淀或经离心处理后的血液(需加抗凝剂)、试管、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等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

  讲述、提问与归纳、观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      书

教  学  过  程

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一)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

2.分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

1.概念: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

      

 

 

血浆

相互渗透

组织液

单向渗透

淋巴

回流

 

 

 

 

 

 

 

 

 

 


二、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稳态事实:

1.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

2.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

3.人体血浆在37 ℃的渗透压在770KPa左右。

4.血浆的pH 在7.35~7.45

 

 

 

 

 

 

 

 

 

 

 

 

 

 

 

 

 

 

 

 

 

 

 

 

(二) 环境稳态的实现:

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办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 内环境的稳态。

 

 

 

 

 

 

 

 

 

 

 

 

 

 

 

 

 

 

 

 

 

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体能。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1、无论在冰天雪地的严冬,还是在酷暑难当的盛夏, 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37℃左右。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2、抗洪战士大量排汗来散热的目的和及时补充食物的目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在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题“内环境与稳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过渡: 播放“细胞生活的环境”图片,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理解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 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学生观察与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这儿“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是内环境)

2、内环境的判断(如血红细胞、消化液、尿液、脑脊液等哪些是内环境)

3、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如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4、内环境中的生理反应(如神经递质、蛋白质类激素作用于受体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等)

5、分析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人体内环境物质的来源与去路,突出四大系统的分工、协调)

师生总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

教师提问:1、根据你已掌握的知识列举有关内环境稳态的事例(如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血糖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等)2、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教师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血糖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人体血浆37 ℃时的渗透压在770kPa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馏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

学生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

教师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过渡: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在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共同回忆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肝脏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接着以血浆中缓冲物质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内环境稳态靠什么实现(多媒体演示)。

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接着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提问:机体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教师可先投影以下问题,再让学生回答

1、  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2、血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引发什么现象?(血钙过低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3、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引起尿毒症等疾病)

4、淋巴循环受阻会产生什么现象?(组织水肿)

归纳: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最后投影教学目标巩固习题,在完成习题后归纳总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