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俗wiki林佳奇:王久源教授治阳痿6 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9:07:01

王久源教授治阳痿6 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  张太君 杜位良
关键词: 阳痿 辨证论治 王久源 名医经验
阳痿是指阴茎不能勃起, 或虽勃起但举而不坚,不能维持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古代又称“阴痿”、“筋痿”、“阴器不用”、“阴器不起”等。笔者在师从王久源教授侍诊期间, 认为王师对该病的治疗颇有心得, 现总结论述于后, 以飨同道。
1 阳痿的病因、病机: 
阳痿病名首见于明代《慎斋遗书》, 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内经》谓“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张, 软短为拘, 弛张为痿”;
“经筋之病⋯⋯热则筋纵不收, 阴痿不用”。清·林佩琴又提出了“恐惧者, 胆虚精怯”及“心肾失交”的观点, 即“伤于内不起, 故阳之痿, 多由色欲竭精, 或思虑劳神, 或恐惧伤肾, 或先天禀弱, 或后天食少, 亦有湿热下注, 宗筋弛纵者”。可见阳痿之因甚为复杂, 概有: 情志、房劳、惊恐、六淫、饮食、久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抑或跌仆损伤、湿热下注、年高体衰等。王师认为, 阳痿的病因可概括为情志不遂, 所愿不得; 或过食肥甘, 酿湿生热下注, 致宗筋失充、弛纵, 阳痿难举。不必拘泥于张景岳“火衰者十居七八”之说。
2 辨证施治
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阳痿》篇云:“男子以八为数, 年逾六旬, 而阳事痿者, 理所当然也。”王师认为此病既以痿命名之, 足以说明此病是一退行性疾病, 含有虚的成分在内; 而少壮之人得之者多肝郁肾虚, 或湿热下注或心肾不交等, 故其后期治疗宜佐以补益之品。若阴器完全不能勃起者, 主要责之于肝;阴器虽能勃起, 但勃起不坚者责之于肾。治法主要采用达肝强肾、清热利湿、交通心肾、健脾益肾、益肾兴
阳、益肾宁心等法。现具体介绍于下:
2. 1 达肝强肾法 暴怒伤肝, 气机逆乱; 或久病不解, 郁闷气结; 无力好强, 所愿不得使肝失条达、疏泄之职, 或郁久化火, 灼伤肝肾之阴, 致宗筋弛纵, 肾不作强, 阳事痿弱。临床以阳痿伴见胸胁胀满疼痛, 急
躁易怒, 苔白, 脉弦为主。用疏肝达郁为主, 辅以强肾兴阳, 方以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2. 2 清热利湿法 《类证治裁·阳痿》篇云:“亦有湿热下注, 宗筋弛纵而致阳痿者。”过食肥甘, 或嗜酒过度, 酿湿生热, 蕴于肝胆; 抑或“醇酒厚味, 酿成脾胃湿热, 浊气归于肾”。其邪内扰精室, 下阻阳道, 阳气不布而宗筋弛纵致痿。临床以阳痿伴见阴囊潮湿,少腹坠胀, 口苦泛恶, 小便短赤,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为主。法当清热导湿以开通阳道, 方宜龙胆泻肝汤或四妙散加蛇床子、枸杞子。
2. 3 交通心肾法 心火、肾水位有上下之别, 相济而又相克,“心必得肾水以滋养, 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心肾不交多由思想无穷, 劳伤心神, 精气暗耗,宗筋失养, 作强不能。临床以阳痿难举, 多梦少寐, 头昏耳鸣, 五心烦热, 舌尖红, 脉细数为主。必须“心肾同治”, 使水火相济, 阴阳相抱, 不治痿而痿自愈。方用还少丹合交泰丸加减。
2. 4 健脾益肾法 肾赖脾胃之养方能作强, 脾虚没有肾不虚者。故华岫云说:“阳明虚则宗筋纵⋯⋯惟有通补阳明而已。”通补阳明, 实即健运脾土, 补中可以振阳,“胃强则阳强”既此意也。临床以阳痿早泄,纳呆腹胀, 便溏肢倦, 苔白舌胖, 脉缓而虚为主。方用脾肾两助丸加减。
2. 5 益肾兴阳法 因房事不节, 或手淫过度, 或久病引起肾精亏损、命门火衰而致阳事不兴。虽有“火衰者十居七八”, 但临床上并不多见, 多为疾病后期,或久病失治所为, 后期往往发展为阴阳两虚。临床以阳痿兼见头晕耳鸣, 畏寒精稀, 腰膝酸软, 舌淡白, 苔白, 脉沉细为主。方以桂附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后期用左归丸加减。
2. 6 益肾宁心法 恐则伤肾, 恐则气下, 渐至阳痿不振, 举而不坚,《景岳全书·阳痿》篇曰“凡惊恐不释者, 亦致阳痿。经曰恐伤肾, 即此谓也”。“忽有惊恐, 则阳道立痿, 亦甚验也”。临床以阳痿不振, 胆怯多疑, 心悸易惊, 寐不安宁, 苔薄腻, 脉弦细为主。方以大补元煎加枣仁、远志、升麻、柴胡。除以上六法外, 临证时宜因人而易, 灵活辨证、加减用药, 方可收到满意效果。
3 体会
阳痿之因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责之于肝, 虚者多责之于肾。临证立法初期实证居多, 治宜疏肝祛邪; 后期以虚为主, 治宜益肾填精, 补肾壮阳。用药尤以柔润为主, 若必用桂附, 需佐以熟地、枸杞、山萸为妙, 以防过温过燥、过滋过腻之弊。若病程较久, 临证之时尚需注意:
(1) 加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调补任督,药如紫河车、鹿角胶、龟版胶等; (2) 加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桃仁、红花、当归、水蛭、地龙、蜈蚣等剔瘀通络
之品, 使瘀道开通、补药布达, 即活血有助于益气, 化瘀有助于补虚矣。若兼有湿邪, 则加益母草、泽兰、赤芍等活血利湿之品, 即所谓“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与清”; (3) 加用引经之品使药有专攻, 如小茴、牛膝、青盐之类, 引药入肾, 导火下行。临证若遇郁火太甚而阳痿不举者, 可加知母、黄柏以泻南补北, 清火坚肾(阴) ; (4) 宜清心寡欲, 洁身自好。王师常说少年之人思想无穷, 以手淫伤肾者居多; 壮年之人, 工作所累,以劳伤心脾者多; 中老年则嗜食厚味, 故脾胃虚, 湿热者为多; 花甲之龄, 力不从心者多。大凡年龄不同,治有所别, 均当调心怡性, 万不可“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始能得药力所助, 从而获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