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诗圣诗魂诗佛是谁: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39.)《外国教育家评传》(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59:08

39.《外国教育家评传》(中)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小原国芳

一、简介

小原国芳(1887---1977),幼年家境贫寒,18岁考上鹿儿岛师范学校,后考入广岛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15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育专业。毕业后曾就任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在成城学校工作了15年,面对成城学校受到“升学至上,智育第一”的传统思想的羁绊,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小原国芳毅然决然地排除一切困难,1929年创办了玉川学园,用半生的精力,惨淡经营,艰苦创业,几经周折,到1947年玉川学园成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综合性的教育机构。

在办学实践中,小原国芳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他不仅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教育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实践,不仅在日本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的许多国家有较大的影响。

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论得到多方面的称赞,本人获得日本政府、丹麦国王和墨西哥总统授予的勋章。

小原国芳的主要著作,均收入《小原国芳全集》,共48卷,可谓卷跌浩繁。诸如:《思想问题和教育》、《理想的学校》、《全人教育论》、《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

二、十二条教育信条

十二条教育信条是小原国芳亲手制订的玉川学园的办学总方针和各项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使玉川学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成为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至今仍为广大玉川学园的师生所遵循,而且对日本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全人教育   小原国芳认为,教育的理想在于真、善、美、圣、健、富六个方面的价值,意即接受教育者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六个方面的协调、丰满地发展,形成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人格,使知、情、意等心理品质得到圆满的熏陶。这就是全人教育。

2、尊重个性的教育

3、自学自律

4、高效率教育

5、确立学校根基的教育

6、尊重自然

7、师生间的温情

8、劳作教育

9、对立的合一

10、尽量为他人服务,做人生的开拓者

11、学塾教育

12、国际教育

三、“全人教育”理论

 “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他全部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贯穿在他的全部著述当中。懂得了他的全人教育思想,就如同得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他的思想宝库。

什么是“全人教育”?概括地说,就是“完美的人”、“全人格”的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是小原国芳依据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以及佩斯泰罗其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创造出来的。

小原国芳认为,全人教育应该由六个方面,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组成。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从六者价值来说,他认为真善美圣具有绝对价值,而健和富则具有手段价值。这六个方面就向秋天庭院里开放的大波斯菊花一样,每个花瓣代表一个方面,和谐发展,缺一不可。

1、学问教育   学问教育要真。求真学问要象中国的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象中国学者所说的,第一是启发智慧,第二才是学问的记诵。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教授,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填鸭式和死记,而应该有创造性;知识学问不应该由教师塞给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质量的提高不应该依靠数量的增多,而应该让学生产生爱好,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其次,求真学问必须具有惊奇感好疑问心。

2、道德教育   道德的理想在于善。他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能够愉快地、笑容满面地去迎接人生中的最艰辛、最吃亏、最痛苦、最讨厌的事务。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1)懂得人格价值的尊严,尊重自身的人格,也尊重他人的人格;(2)寻求可靠的并且是能够超越喜、怒、哀、乐和一切感情的人生观;(3)深刻懂得善、恶、苦恼的意义,懂得对罪恶忏悔的崇高性;(4)了解道德生活的重要、明白欲望和理性的纠纷,懂得人生的矛盾;(5)塑造美好、正直、可靠和始终一贯的心灵。(

3、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理想在于美。他认为,美育是挽救人类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他主张学校中进行艺术教育,要吟咏名诗名文,鉴赏好的绘画和音乐。他特别推崇演剧对人格修养的巨大力量,认为演剧是综合艺术,是艺术高峰。他在玉川学园的50多年,一直提倡“学校剧”,并且著书立说加以推广。

4、宗教教育   宗教的理想在于“圣”。小原国芳所说的“圣”,是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玄妙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的境地。

5、体育   小原国芳认为体育的理想在于健,在于全民的健康,在于体育的国民化和普及化。他认为,体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奖章、奖旗和创纪录,而应该是培养坚韧的体力、匀称的身体、灵巧的动作以及长寿的生命,因此还要讲究生理卫生知识。体育最基础的运动应该是体操。

6、生活教育  小原国芳认为生活教育的理想在于富。但不是为富不仁。

小原国芳认为劳作教育是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全人教育的教育原则(最重要、最基本、最具有特色的)

1、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

2、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原则

3、充分重视学生自学的原则

4、动手实践与劳动体验原则

5、师生亲密、身教重于言教原则

 

一位彪炳史册的教育家,不是三年五年可以造就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爆发的。首先要有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要有广泛吸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要有广博的胸怀和广博的知识,要有不惧挫折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行动。除此之外,还要有独到敏锐的眼光、善于思考的头脑。他的观察力、他的思维能力这些智力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

日本有这样杰出的教育家,我们同样不逊色,陶行知、晏阳初、魏书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我们是选择还是创造?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 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赞可夫

一、简介

列昂尼得·弗拉基米洛维奇·赞可夫(1001-1977)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学论专家、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乡村教师、儿童农业营教导员和主任、编辑等。发表了《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等文章。长期从事教学实验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教学论体系,叫“实验教学论体系”,是当代教学论方面的重要理论之一。1977年12月1日,苏联教育部、教育科学院等单位在《教师报》联合发表文章,指出“赞可夫以自己在教育科学和学校实践中的众多创造性贡献而闻名于世”,他“实验所获得的成果,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评价,成为改革初等教育的科学基础”。为了表彰赞可夫的成就,苏联政府先后授予他一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和许多奖章。

二、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

赞可夫通过三个阶段、1287个班级、历时17年的实验,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关于儿童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确切的论证。

1、  发展观念的革新

以前的发展理论:一般只强调那些与认知过程直接相关的心理因素,即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及其生理机能的成熟。

赞可夫的发展观:发展既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也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儿童的心理发展方面,既包括智力因素的发展,又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他所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囊括了发展这个词无所不包的涵义。这不仅是发展范畴上的拓宽,而且是发展观念上的更新。

赞可夫的一般发展观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个性所有方面的进步。智力发展是指那些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如观察、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而一般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内,还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各种非智力因素。

2、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时,这种教学才是好教学……如果教学只能利用发展中已经成熟的东西,如果教学本身不是发展的源泉,不是新的形成物产生的源泉,那么这种教学完全是不必要的。(接近于正确解决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忽略了决定因素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非智力因素,因而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不可能全面、深刻和准确。)

赞可夫:对维果茨基的观点做了弥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儿童内部的心理矛盾乃是促进他们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揭示儿童发展的实质。

3、  建立新的而教学论体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实验教学论体系,为什么按照实验教学论体系进行教学就可以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因为这个体系:

---确立了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论核心;

---建立了以发掘最近发展区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原则;

---阐明了以激发内部动机和智力情绪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法原理。

 

三、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赞可夫在长期实验过程中,逐步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论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a)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难度”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不是提高平均难度标准,也不是用大量的作业去折磨学生。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困难,引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排除障碍,解决疑难,生动活泼地去探求新的知识领域。其模式为:设置困难障碍------激发学生的智力情绪------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排除障碍、解决疑难。

难度当然要适度有分寸。赞可夫认为,这要取决于教师是否经常留意儿童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应了解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使难度的分寸适合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

b)        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赞可夫所说的理论知识,是指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指对客观规律的抽象概括和反映实际经验的原理原则,简言之,是指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赞可夫指出,掌握理论知识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条件。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多方面地认识现实,使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不是支离破碎片段,而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各门学科的整体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多方面展开,进而提高知识掌握的质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形成技巧。

c)         学习大纲教材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

赞可夫提出这条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进度慢、重复多的严重弊端。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质量三这之间的关系。贯彻这条原则最根本的是要从减少重复中加快教学的速度,从加快速度中扩大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增强理论的深度,也就是通过加快教学速度,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d)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e)         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四、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精神和局限性

创新性:

a)         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

b)        在教学原则上,着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不能以几十年前测定的儿童年龄特征为依据”)

c)         在学习动机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

d)        在教学方式上,主张灵活多样

赞可夫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激发诱因式、设置障碍式、层层深入式、快速前进式、随机多变式、启发提问式、自由谈话式、实地观察式、自我监督式和区别对待式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曾获得许多苏联教学论专家的好评,被认为“是有用的、重要的,有的是卓越的,对掌握教学大纲的过程是能起积极作用的。”

5、在巩固知识上,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大量的无休止的作业练习和频繁的考试测验的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做法提出批判,要求贯彻教学原则,倡导减负。---符合当代教学论发展的新趋势)

局限性:

1、思想方法上的局限。对传统教学论思想的批判和对实验教学论体系的论证,以偏盖全,极端片面。这是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2、研究范围上的局限。从发展的纵向关系来看,赞可夫只研究了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从发展的横向关系来看,赞可夫也只研究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就心理发展而言,他又只研究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这样三个主要的智力因素。很多方面没有或没来得及展开。

3、理论总结上的局限性。思辨性的推论多,典型的事例少,武断的结论多,有说服力的证据少。

尽管如此,并不影响他在苏联教育史上的地位。他坚持实验,矢志改革,锐意创新的精神,这得我们学习。他的实验经验和理论体系,不仅推动了苏联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世界教学论的发展。

(已看过他的《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小学教学》,本科的时候曾想过就他的教学原则对现代教学的影响写一篇毕业论文,但觉得无法深入,只好更弦改章,换题。关于“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对我们的研究有借鉴的价值。)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皮亚杰

生平和著作

1896年9月16日,让·皮亚杰诞生在瑞士南部依山傍水的秀丽小城那沙特尔。他少年聪慧,10岁时就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他大学时主修生物学,1918年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还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基础。

皮亚杰在实践工作中,对儿童的所谓错误反应深感兴趣,从中受到巨大的启示。他认为,儿童的错误不是偶然的、似乎产生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于是,儿童的思维跟认知发展的认识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成了他灌注毕生心血的事业。

他的主要著作有:《儿童对现实的改造》、《儿童的游戏、梦和模仿》、《生物学与知识》等。他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3年。1954年任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此后又人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

皮亚杰在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哲学方面都有了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认知发展和儿童思维心里的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被称为日内瓦学派或皮亚杰学派,在国际心理学界想有很高的声誉,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一、发生认识论的奠基者

发生认识论的主干:儿童发展心理学

发生论的基石是生物学。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有两个基本要点:同化与顺应的相互平衡,外化与内化的双向建构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教育思想及发生认识论对教育的意义

皮亚杰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要使教育成为一门科学,必须将教育奠定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接受儿童心理学的基本训练,不能对教学本身比对儿童更感兴趣。

从发生认识论看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识水平的发展是外物的经验和自身动作协调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关于经验与心理运算及协调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教育儿童时,自由和结构都必须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材料中提供结构,同时又要向儿童提供探索的自由,“结构”与“自由”处在不断的交互替换中。因此,两者都不能主宰舞台。根据这种相互作用,自由与结构、发展与经验都应该包含在教学程序之中。完全由教师支配的课堂或完全由儿童支配的课堂,都不是与真正的相互作用论一致的。

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广义的学习应该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  学习是内部的建构过程

2、  学习是一种发展的机能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即一定的能力是学习的先决条件。经验当然是学习不可缺少的,但不能保证学习。儿童不能仅通过经验的积累就获得新的技能,或自动地改善理解。为了能够去学习什么,儿童必须具有对新的经验作出反应的能力。这种反应是一种同化机能,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3、  学习是一种更高水平的重组

教学应该贯彻“准备性”原则,因材施教

对立的两种观点:

布鲁纳、加涅、斯金纳------只要采用智慧上诚实的方法,就可以教会任何年龄的儿童以任何我们想要教给他的东西。

皮亚杰------强调儿童学习的预先准备性,主张不能让儿童进行任何他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的学习,学生只有有了准备,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贯彻准备性原则?

首先,不应该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其认知发展阶段的材料,比如算术教学中的数概念和加减运算等。   

其次,教师应该努力避免试图从外部认为地加速儿童对某种问题的认识过程,不能把学习速度视作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皮亚杰告诫我们,对内容的彻底掌握比速度快慢更为重要,我们如果企图使习得具有持久和牢固的特性,就必须让儿童经历一个“错误的”“缓慢的”阶段,而不应该期望他象成人那样进行逻辑的推理。

再次,向儿童教授新概念,应该尽可能按其自发的认识过程中的顺序进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称得上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教学。

强调准备性,在教学方法上必然要因人施教,因为儿童,尤其是处在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的儿童,准备性可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就是个别差异。

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中,儿童的各个子结构之间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于是,个别化的教学就很有必要了。从理论上说,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儿童准备性的特点来制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修改程序。

从“感觉”教育到“活动教育------教学方法论的革新

1、活动法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思维产生于动作,活动法是皮亚杰教学方法论的核心。皮亚杰否定感觉教育,肯定活动教育,认为感觉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活动教育,因此对某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显示方法,持淡漠的态度。

2、自我发现法  皮亚杰理论认为,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教育者期望儿童学习的东西,不能硬灌给他们,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才能被儿童“发现”并接受。

教师在实际运用发现法时,应该注意不要将那种“发现教师希望发现的东西”的虚假的发现法与真正的发现法混淆起来。

3、冲突法   冲突法又叫新颖法,就是让儿童学习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新事物。它的策略只是引导儿童去认识他自己观点的错误何在。冲突法与动机激发有密切相关,他重视动机,反对作为行为主义及其理论核心的“强化”概念。

4、同伴影响法   皮亚杰一贯重视儿童之间的互教,认为小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儿童如果不同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与合作,就无法把他的运算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如果儿童不能了解批次相对的立场和观点,那么他们将长久地停留在本质上是自我中心的立场。儿童之间彼此看法的交流,可以是他们不断了解别人的观点。处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似比成人更能促使儿童从自我中心解脱;同时,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也是自我中心言语向真正的交际言语发展的重要因素。(用于“基于错题的团队学习研究”)

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也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拓展的。

 

摘自《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沙茨基

 

斯坦尼斯拉夫·杰阿非洛维奇·沙茨基(1878---1934),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从小习惯于尊重长者,认真执行各种任务。中学毕业后进入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习,后转入农学院,爱好音乐,具有良好的音乐才能。组织过夏令营,举办过儿童俱乐部。热衷于儿童教育,重视培养儿童的自治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的任务是组织儿童的生活。曾经亲身经历旧学校的严酷生活并对之深恶痛绝的沙茨基很自然地接受了“自由教育”思潮的影响,并成为其忠实信徒。他认为真正的正确的教育工作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使儿童的本性得到合理发展。否则,就会导致教育的完全失败。他把儿童的本性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本能,如儿童之间容易熟悉,喜爱游戏和无休止的谈话。二是研究本能。儿童是自然界真正的研究者,好奇、想象。三是自我表现本能。四是模仿本能。他说,我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于我们的教育机关,首先通过我们的学校,保证和发挥儿童很早就表现出来的各种有益的本性。基于上述观点,沙茨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儿童去适应未来的生活,而是组织儿童现时的生活。而儿童的现实生活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及生产劳动、艺术、游戏和社会生活。

沙茨基反对用脱离实际的知识来填满学生的头脑,用强制性手段来扼杀儿童的个性和富有朝气的生活;要求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个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在现在都值得重视。但是,沙茨基把学校教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组织儿童的生活”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能接受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

沙茨基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拟定出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规划,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实现“把童年还给儿童”的思想。

劳动是学校生活的基础。沙茨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置于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是因为,第一,他非常重视劳动的教育作用。第二,沙茨基认为劳动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手段。

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智力。沙茨基在组织儿童的生活方面,除了体力劳动、游戏、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还有智力活动。他认为,学校教学的任务不光是向学生传授各种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领域的活动在学校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应当把明确的、纯洁的和流畅的语言看作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他要求教师教儿童首先要很好地说话,然后练习写字和研究语言的规则。在他看来,各种文学作品、故事、传说和叙事诗是儿童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他还重视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并学以致用;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反对把教学简化为死记硬背。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从事独立研究的能力和习惯,并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为学生的独立研究活动拟订一般的程序:(1)提出问题;(2)预料问题的解决---推测、假设;(3)通过观察和试验,证实推测和假设;(4)解决问题和检验结果;(5)以文字和图表等方式记录研究结果。

沙茨基认为,教师自身的修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

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无论在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信息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综述:沙茨基是苏联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之一。他在教育思想上经历了一个由资产阶级自由教育论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演变过程。一开始,强调教育就是组织儿童的生活,并不加批判地将“设计教学法”运用于实践;后来,思想认识提高,改变了错误观点,主张组织儿童的生活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

沙茨基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朝气蓬勃,勇于探索。

沙茨基最大的功绩,在于比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同生活、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相结合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建立学校和生活的联系做了很多工作。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马卡连柯

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杰出的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长期实践中较深入地研究了共产主义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组织形式等问题,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曾担任过职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小学的校长、高尔基工学团的负责人、行政职务。后期(1937年后)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职业作家,他的文学技巧和风格多种多样。著名的有《教育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儿童教育讲座》等。

一、  论教育目的

马卡连柯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教育目的,并为实现它而努力;主张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教育一个人的时候,应该知道从自己的手里究竟要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来,要对自己正在早就的人负起责任来。

他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服从政治目的,应当培养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认为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真正有教养的苏维埃人、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从教育机关出去之后就是一个有用的、有技术、有学识、有政治修养和高尚道德的身心健全的公民,”实际上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

马卡连柯还强调说,教育战线如同其他生产战线一样,必须保证不出废品。即使是1%的废品也不应该。

二、  论教育的基本原则

马卡连柯依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制订出一系列教育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精神,这些原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依然就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被我们的相关的《教育学》著作所引用。

原则一:尊重与要求统一。这是马卡连柯基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而确立的一条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就是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对人越尊重要求就越高;要求越严格,尊重也就愈有分量。

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把他们看作是正在发展的人,正确地估计他们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既不对他们事事迁就,听之任之,也不过分监护,横加指责或包办代替。

其次,必须无限地热爱儿童,对他们关怀备至、耐心指导,同时又绝不采取放任主义,不过分溺爱和无原则迁就。

再次,善于发现和发扬儿童的优点,并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原则二: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其主要精神:

首先,集体是教育的基础。

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

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他的“平行教育影响”方法中,所谓“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教师巧妙地通过集体以影响个人。

原则三:“前景”教育。马卡连柯要求教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引导集体不断前进,不容许集体停滞不前。他说:“一个自由的人类集体的生存方式就是------向前行进,它的死亡方式就是------停滞。”集体应该有自己生气勃勃的前景,经常有一个或几个努力奋斗的新目标。这个原则又称“明日欢乐论”。他认为集体生活应当充满紧张劳动的愉快和明日成功的欢乐;深信“在集体面前摆着任何的、甚至很少的快乐,都能使集体变得更巩固、更和睦、更富有朝气。”

     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首先,当集体完成了既定任务,就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出新任务。这样,集体才能不断前进并取得新成就。

其次,不断把受教育者较简单的愉快情绪变为较复杂而有意义的愉快情绪。

再次,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制订出集体的生活、工作计划,并且认真地贯彻执行。

(不仅应用于学生这一集体,凡是集体皆可用)

三、  论教师和教师集体

教师的工作是光荣的!教师工作“是一桩最困难的工作,在最后的结果上说,可能是责任最大的工作------要求一个人不仅要有最大的勤奋努力,而且要有极大的能力、极大的才干”。他确信,教育工作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此,他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职业道德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文化水平。

再次,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行为修养,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第四,教师必须坚持学习教育科学,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技巧。

1、善于组织和团结学生集体,不断引导集体向前迈步。

2、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育和教学方法。他反对在教育工作中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3、善于与学生谈话。

4、善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情绪。

5、善于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联系和教育个别学生。

6、善于创造和革新,干预冒险。

 

马卡连柯是十分重视教师集体的作用,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和论述教师集体理论的教育家。他认为,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是学校中进行正常工作和取得良好成绩的必要条件。“凡是教师没哟就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凡是集体没哟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对待儿童的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因此,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的教师要好得多。”

他认为,教师集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   教师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和教育学生强有力的武器。

第二,   教师集体是发挥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集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二,   具有坚强统一的领导。

第三,   有合理的人员结构。

第四,   彼此之间真诚团结。

第五,   具有统一的教育方法,与学生集体保持密切的联系。

第六,   教师个体利益与教师集体礼仪相一致。

这六个特征,也就是建立一个健全的、有战斗力的、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的方向。

四、  论劳动技术教育

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劳动可以使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能力,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有助于从事较复杂的劳动。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的才能。

原则,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劳动服从于学校的教育目的;劳动教育不能单纯地强调体力劳动;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劳动;劳动任务应具有量力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  论家庭教育

马卡连柯是苏联家庭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也是使苏联教育机关、教师和家长注意家庭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父母必读》和《儿童教育讲座》两本专著奠定了苏联家庭教育理论的基础,并成为广大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书籍。

“父母对于子女所负的责任,是他对于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他号召学校指导家庭进行儿童教育工作;父母也要主动争取学校的帮助,并与之密切配合。他很重视父母的威信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把自己对儿童的爱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生活作息制度对儿童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儿童在家长中的劳动方式,他认为应该是从游戏开始。性教育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教育工作分不开的。

六、  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及意义

马卡连柯毕生坚持学习马列主义,而且从实际生活出发,决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陈旧的思想挑战,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青少年,特别是对少年违法者再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成功创立了一套崭新可行的额、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

马卡连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坚决发对“自由教育论”。他的“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的形成,主要来自高尔基的影响。马卡连柯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先后把3000多名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护者。苏霍姆林斯基对马卡连柯特别崇敬,在德育理论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卡连柯的思想。

不足:否定教育理论继承性的绝对化态度;对儿童学持全面否定态度;过分强调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困难性。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参考目录:《马卡连柯文集》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卢那察尔斯基

 

阿那托里·瓦西里耶维奇·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是苏联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第一任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

一、论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卢那察尔斯基在正确解释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强调教育对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的同时,赋予学校教育以特别重要的意义,认为学校教育和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杠杆,是极其重要的领域。因此,他从就任教育人民委员之日起,就决心从根本上改革旧学校,创建符合教育学要求的真正的人民大众的学校。

他力图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使青年一代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他写道:“要造就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发展和满足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发展他们的能力。同时要使这些需要和能力不致相互障碍,而成为完整的机体,如同在制造机器时,我们关心使机器的各个零件不相互妨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一样。”(素质教育、和谐教育、均衡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卢那察尔斯基赋予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以特别重要的意义,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使命就是要使儿童具有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思想感情,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共产主义世界观,能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评价周围的现实事物,能够理解周围环境的发展以及决定历史事件的人自身的发展,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现代工人运动的本质以及现时的社会变革和当前局势的全部深刻的涵义。

卢那察尔斯基非常重视智育。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是智力发达、有学问的人。

卢那察尔斯基还指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业,学校只是打开通向教育道路的铁锁的一把钥匙”,或者说是只是“使人养成工作的习惯和奠定对世界上一切奥秘的某种正确的态度”。学校教育的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而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和范围是无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始终不渝地学习。(终身教育)

卢那察尔斯基认为,全面发展的新人还必须具有健美的体格。

他还特别重视美育(或艺术教育)。“不管你是一个皮鞋匠,还是一个化学教授,如果对任何一种艺术一窍不通,那你就是一个畸形的人。”美育并不是要培养艺术家,主要是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和自然现象的美,同时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人民教育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并且比较正确地理解劳动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二、总评

卢那察尔斯基的生活道路曲折而复杂。十月革命前,他在无产阶级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曾一度堕落为马赫主义者,背离过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在社会主义和建设过程中,他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总的来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前进的。他把他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无产阶级文化教育事业。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尼尔、罗素

一、尼尔

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1883---1973)英国教育家,创办萨摩希尔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反对教育上的权威崇拜,要求给儿童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儿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舒展个性,完善人格。在这方面,萨摩希尔的确要比同时代的任何学校都走得更远。

二、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是著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奇偶碍于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着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著有《哲学问题》、《几何学的基础》《社会改造理论》、《教育与社会哲学》等。

年近五十得子后才使得罗素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胜过了其他所有问题,也正因为孩子的出生,罗素从新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罗素主张:早期教育要特别重视儿童的良好品格;要鼓励儿童的创造性,反对儿童服从的习惯;一定的纪律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给儿童比过去更多一些的自由。

1927年9月22日创办了一所实验性的寄宿学校------皮肯希尔学校。招收2岁以上的儿童,教师由罗素夫妇和另2位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既重视培养开明的道德,又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1935年罗素离开,由离婚的妻子经营到1940年。

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罗素指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引导和改造人的本性,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以达到改造社会、创立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目标。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部关系方面,罗素认为,从人性发展的理想与品格发展的规律来看,只要顺应自然法则,使儿童的本能或冲动得到良好的引导和积极、充分的发展,就可以培养出完美的或理想的人来。他在《论教育》一书中写道:“我将提出我看来共同组成一种理想品格之基础的四种特性: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如何达到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的教育目标?罗素写道:“我坚信,只要对儿童的身体、情感和智力予以恰当的处理,就可以在儿童身上十分普遍地培养出(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这些品格来”。其中“恰当的处理”是指教育中要遵循更多地发展个人自由的原则,采用让儿童有更多自由的方法。“自由”教育的主张是罗素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罗素认为:第一,儿童情感的发展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第二,自由对于理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罗素并不是反对纪律与约束。他认为,给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是对的,但一定的纪律与约束也同样是必要的和合理的。罗素指出,“自由”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关键,在于“自由和纪律之间的一种巧妙的结合”。

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罗素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价值,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确认:

首先,罗素以一个社会家的眼光,从改造社会的需要追溯到改造人性的需要,进而提出了改造传统教育的任务与意见。这不仅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研究方法,而且使罗素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具备了深厚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从而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与社会功能等更根本性问题有了颇有特色的深刻见解。

其次,在“自由”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上,罗素对教育中的个人与公民、个人与社会、学校与社会、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服从、现代与传统直至科学与人文、功利与非功利等重要问题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都做了相当深刻的揭示与论述,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驾驭辨证思维方法的非凡能力。罗素的“自由”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传统教育思想与尼尔式的新教育思潮或进步教育思潮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如果不是因为杜威也有类似的建树,罗素的看法是可能成为克服教育领域中传统派与现代派之间共有的某些极端性缺点的重要方法论根据和思想工具的。

再次,罗素的教育思想还具有最新的心理科学的基础。他赞成并吸取了皮亚杰对儿童发展的一些研究和看法。

最后,罗素在《论教育》和《教育与社会秩序》这两大著作中,对品格教育与理智教育的大量具体问题做了许多与流行的看法颇为不同的深刻论述。这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是值得进一步发掘、研究和有选择地吸取的。

局限和偏颇。第一,将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改造人性的教育上,将教育看做是社会改造的不二法门,这显然从唯心主义的角度重蹈了欧文等人的覆辙。第二,尽管罗素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是从社会到人性再到教育的,但是,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却主要是从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甚至人道主义色彩的人性论出发的。这种人性论和由此而来的教育目的,有明显的抽象性与空洞性,既与唯物史观相悖,又显得软弱物理,不可实现。此外,罗素用本能、冲动与习惯等概念论述战争,并将此作为他全部教育概念的起点与核心,即使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是不科学。

尽管如此,作为教育思想家与教育活动家的罗素,毕竟不是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中毫无特色和无足重轻的一位跟随者,他的颇为独特的教育思想值得进一步发掘与研究,并给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感触关键词:儿童哲学、适度教育、

尼尔的萨摩希尔学校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怀特海

一、 简介

艾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1861---1947,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获得文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怀特海的学术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85---1910年在伦敦大学教数学,研究数学和数理逻辑;1910----1924年字啊伦敦大学执教,研究科学哲学,同时对教育问题产生兴趣,长就教育问题发表演讲;1924-193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研究哲学,试图建立宇宙论的形而上学体系。

他发表的学术著作《普通代数论》奠定了他在数学界的地位;他与学生罗素合作编写的《数学原理》,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自然知识原理》、《自然的概念》、《相对论原理》、《教育的目的》、《自然和生命》、《思维的方式》等。

怀特海1931年进入英国科学院。1936年在哈佛退休,成为该校名誉教授。1945年在英国接受荣誉勋章。1947年12月30日在哈佛校园逝世。

二、教育思想

1、“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

   1929年,怀特海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的序言中写道:“有一个主要的思想贯穿于本书各章之中,得到许多论点的说明。它可以简单地归述为: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刺激和指导他们的自我发展。由此前提推论,教师也应当是富有活力,思维活跃。”把刺激和指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只怀特海对教育的根本看法之一。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我发展,怀特海认为,需要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愉快。“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式……痛苦无疑只是唤起有机体活动的一个次要手段,仅仅在快乐减退的时候才出现。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

怀特海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要把学生当成拼板玩具中的一块块木块,随意拆卸,或者当成一块块粘土,按模型任意捏制。他多次提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具备高超的教学才能,才能掌握并科学地研究教育这门艺术。他提出教师的两种作用,一是要个性鲜明,充满热情和活力,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广博、目标坚定的学习环境。但他也提出,如果对学生过分严格训练,就容易伤害儿童这个敏感的有机体。

2、重视智慧训练的教学过程

怀特海认为的智慧不是别的,就是善于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教育的整个目标就是要培养积极的智慧”。他对旧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的风气深怀不满。

怀特海对智慧训练的理解,是与他强调“发展”、“创新”的知识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知识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创新的:“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了这种观念,即所谓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观念是不可能静止不变的。这种观念若不是退化成毫无意义的公式,便是由于更精微的理解获得了新意义,因为增加了新的生命力。在批判的理性的推动下,在活生生的感性证据面前,在科学观察的冷静而确定的事实中,它将发生变化”。他把应用知识看成是使教育保持活力的中心问题。

怀特海把知识看成是发展创新的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智慧训练,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启发。

3、教育的节律性原理

怀特海指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发展也表现出阶段性、节律性或周期性的特点。他认为,“黑格尔把发展分析为所谓正、反、合三个阶段,是正确的,联系智力发展,应该称它们为浪漫阶段、准确阶段和概括阶段。”

浪漫阶段就是自由探索,以激发学习热情的阶段。他认为应特别重视第一阶段。

准确阶段就是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技巧的阶段。

概括阶段就是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阶段。

怀特海虽然认为发展大致上有这样一种节律性的趋势,但是反对机械地看待他的理论。他告诫人们,第一,这一条节律只代表中等能力的儿童。第二,教育远不止这么一个周期,而是这种周期连续不断的反复。每天、每星期、每学期,都可以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小周期,甚至一堂课,也应该构成一个小小的漩涡周期,有它自己的从属过程。不过,从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每次循环总有所不同。第三,不要过分夸大三阶段之间的界限。从前一阶段过渡到后一阶段,当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痕迹。

教学安排既要符合发展的节律性,又不能死守着关于发展的错误的心理学理论。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产生,怀特海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第一,   学科排列的顺序要符合发展的节律性特点。

第二,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浪漫阶段---自由、发现、探索;准备阶段---主要是训练;概括阶段---自由,自如的运用。自由和训练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教育从自由开始,经过训练,又走向更高层次的自由。

与过往的都探讨过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家如卢梭、赫尔巴特相比,第一,怀特海的节律性原理强调了心理发展有阶段性,是各种大小不一的周期不断循环往复、内容更新的过程。这种开创了教育史上的先例。他的观点更能体现一种运动变化的思想。第二,运用这一原理,怀特海较为妥善地处理了教育中自由和训练的关系。他既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又充分肯定儿童接受训练,掌握知识的必要。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教育家常常要犯的各持一段的错误。(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4、课程设置的“统一”和“集中”原则

统一,即强调各门学科相互联系,协调统一。

集中,即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所以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写,都应该少而精,突出重点。

5、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的有机结合

6、大学教育的目标

怀特海没有从教学或科研的角度分析大学的性质,而是另辟蹊径,认为发挥想象力是大学的根本作用。出人意料,别有新意。

大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怀特海认为:第一,理论要与实际建立密切的联系。第二,教师本人要有想象力。第三,要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四,要建立一种学术自由的气氛。

7、艺术和美学教育

怀特海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分析了艺术和美学的价值。

三、关于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评价

西方教育理论界在论述怀特海教育思想的时候,对两方面的问题分歧较大。

第一个问题是,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与教育理论的关系。谁先、谁后。数学---自然哲学---有机哲学。

第二个问题是,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应该属于现代西方教育思潮中的哪一个流派。进步还是传统?两者皆有?

作为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于: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智慧训练,反对传统教育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较为辨证地论述了知与行、自由与训练、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之间的内容联系,等等。

这些不仅在当时,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不乏启发和可供思考之处,这是怀特海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的价值所在。

勿容置疑,由于历史的限制,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对体育和德育不够重视(或者是研究的不够,而非不重视);对一些教育问题的论述过于抽象和空洞,教育理论中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这些消极的方面也无损他的贡献和伟大。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