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幸福说说心情短语:卡达尔改革只改经济对政治体制并未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2:38

卡达尔改革只改经济对政治体制并未变革

2011年10月21日 08:50
来源:新视野 作者:林蕴晖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这里要改变的不只是历史上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还要触及这个资源配置方式所承载的庞大的社会政治功能。这些社会政治功能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一部分,而且至今仍然和千千万万人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

本文摘自:《新视野》 1996年04期,作者:林蕴晖,原题:《述评卡达尔主政匈牙利改革的教训》

(三)

由于经济危机,而引发政治危机。这就是何以在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的冲击下,匈党内部思想发生混乱,以致倒台的原因。

卡达尔的改革何以未能走出原有体制的怪圈?

《卡达尔与匈牙利》一书的作者认为,主要是缺乏全局性结构改革的战略原则和全面的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处于一种矛盾和混乱状态:即总体设想只是建立产品的自由市场,而忽视了劳动和资本的自由市场,也没有注意到国家机构对经营的影响作用。对于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领导人不是向市场引导,而是要各部门执行党政机构的指令。特别是加强计划性和强调社会利益。这样一来,反而强化了50年代以来业已形成的官僚主义的行政机制,使市场经济的因素和措施同中央的指令并列,企业的独立自主只是形式,造成改革的停滞。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87年7月在《改革的教训》一文中说,匈经济现在的结局是一种混乱的折衷局面:既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又不按计划行事。如果匈牙利从过去20年吸取了什么有关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话,那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像多瑙河一样宽。

应该说,这些评论是很有见地的,是很值得我们的思索参考的。

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卡达尔等匈党领导人陷于此种矛盾境地而迈不开步呢?

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来分析,卡达尔既然在50年代后期就敢于在国内起步改革,并在1968年全面推开,说明他还是有相当胆略的。他曾经公开表示过:“如果莫斯科下雨,匈牙利不必打伞。”至于,1968年苏联武装镇压“布拉格之春”,卡达尔不得不放慢改革的步伐,这与由战后雅尔塔体制形成的华沙条约与北大西洋公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有着密切的关系。何况他并未因此而使改革停步。可见,更为重要的是内因,即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其一,是囿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框架,把计划经济和国家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当成社会主义的固有本质。

其二,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始终坚持以中央的计划管理为主。

其三,是对匈现实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估计过高。1973年3月,匈党十一大提出了“为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和过渡到共产主义建设创造条件”的目标和任务。

这样,卡达尔始终未能从原有的计划体制中走出来;由于企业自主权实际上仍停留在口头上并未真正实现,致使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营企业未能从困境中得到振兴;而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目标的提出,更使匈党在严重困境中的现实经济生活面前将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从以上对卡达尔主政匈牙利改革过程的简述中,不难看出,战后基本上按苏联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各国,在50年代中后期先后步入改革以后,都碰到了一个共同的难点,即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因为,这里要改变的不只是历史上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还要触及这个资源配置方式所承载的庞大的社会政治功能。这些社会政治功能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一部分,而且至今仍然和千千万万人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它既涉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又涉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以至政治生活的广泛问题。而能否正确解决好这个问题,恰是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前进、停滞、后退以致夭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