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八十大寿送什么礼物好:赏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28:4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动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表现情感的重要原型之一,文章起始就表现出东坡之豪放敢于与天饮酒,心胸豁达的精神,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紧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词中,则表现出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犹如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毛泽东的《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动感。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月亮啊,难道与我们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啊,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
此时,词人的感情的变化,视乎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给他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与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作者最终自然感受到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词人的思想境界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的心境。
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与人的共同美好祝愿。全词情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人间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感受他的心灵,走进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