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个人事迹材料:《节振国》(京剧)1965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48:08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唐山市京剧团集体创作
导演:于彦夫、曾未之
摄影:李光惠、李怀禄
美术:卢淦、吴起文
副导演:韩敏
演出:唐山市京剧团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Q2JB6jPrTA/ 全剧114:49
',1)">
京剧电影《节振国》
这是根据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节振国,冀东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0年出生于山东武城县刘堂村(今属河北故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随父兄逃荒到开滦赵各庄煤矿,14岁起进矿当工人。
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搜捕节振国等工人领袖。敌人抓住了节振国的哥哥,刚从井下回来的节振国冲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搏斗中,他夺过日本宪兵队长的军刀,当场劈杀日本宪兵队长和数名日伪军,后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冲出敌人的包围和追捕,负伤脱险。
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的消息震动了冀东,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就连远在陕北的中共中央也知道了这件事,毛泽东同志称赞节振国是民族英雄。矿工们更是奔走相告:“节振国是好样的!” 节振国伤愈时,正逢中共冀热边特委按照党中央指示,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他闻讯后迅速联络矿工,竖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参加暴动。不久,他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李运昌部,被编为冀东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即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任大队长。
1938年7月起,节振国率领部队活跃在矿区和广大农村,发动矿工参加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威震冀东。在工人特务大队的号召和鼓舞下,工人抗日声势日益浩大,由赵各庄矿扩展到开滦煤矿各矿区。成立了数支抗日游击队,3000多名工人先后参加了抗日队伍。节振国率领工人特务大队和日伪军数次激战,两度收复赵各庄、唐家庄矿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节振国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越战越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1日,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1940年8月,延安《中国工人》杂志向根据地抗日军民介绍了节振国从刀劈日本宪兵开始的英勇的抗日业绩。新中国建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曾未之,主演:张海涛饰节振国。
《节振国》唱词
刀劈鬼子离家门,
小杨家中暂存身。
我好比失群一飞鸟,
我好比断线一风筝。
离开了一万三千穷兄弟,
找不到知音,看不到亲人,
我好恨!
矿山烈火烧不尽,
我一颗红心被困在荒村。
实难忘国仇与家恨,
大好山河被血浸。
父老姐妹遭蹂躏,
这一笔血泪帐何时算清!
满腔热血满腔恨,
一人一马难成军。
半壁茅屋关不住,
荒村难锁我的心。
(锁不住的心、锁不住的心,
节振国危难中想念亲人)
胡大哥你是我心中灯一盏,
胡大哥你快来做我的引路人。
干娘出门去探问,
为什么至今不见转回程。
耐心情我把干娘等……
(杨大娘:轻叩门环……)
谁?
(杨大娘:孩子,是我,你快开门。)
京剧《节振国》牵动了三个伟人的心

1949年初,冀东文工团的吴岚等搜集素材,按照冀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达的指示到开滦赵各庄矿创作了歌剧《节振国》。1958年,唐山市京剧团又编写了现代京剧《节振国》。剧本经不断修改后,于1964年6月4日,带着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谊赴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京剧《节振国》在京演出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并先后牵动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这三个伟人的心。
节振国其人
节振国于1910年10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刘堂村(今属河北省故城县),幼年随全家逃荒到开滦煤矿赵各庄矿,14岁下煤井当童工,后来在党组织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1938年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中,节振国被推选为工人纠察队大队长,引起了日军的注意。1938年5月,当日军准备逮捕节振国时,他刀劈鬼子兵,逃出虎口。冀东抗日大暴动开始后,节振国组织矿工,在滦县韩家哨集结队伍,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李运昌部,被编为抗联李运昌部直属特务大队,任大队长。他指挥队伍攻占唐山赵各庄伪警所,扩大抗日队伍,将队伍拉出矿区,汇入农民暴动的洪流,经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使日伪军闻风丧胆。1939年,节振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冀东抗联部队编入八路军后,他到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1940年7月回到丰润、滦县、迁安等地作战,1940年8月1日,他率部夜袭赵各庄敌人军药库后撤到滦县下尤各庄,下午遭到日伪军围攻发生激战,不幸壮烈牺牲。
周恩来关心《节振国》
在京首场演出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文艺界知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在京演出期间,朱德、谭震林、乌兰夫、陆定一、薄一波、邓子恢、郭沫若、黄炎培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原在冀东工作过的老同志李楚离、李运昌、刘汉生、李中权等先后观看了演出。1964年7月1日,唐山京剧团的演职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的报告。彭真在1927年曾任唐山市委书记,他在报告中向演职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剧组人员倍感亲切,深受鼓舞。7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节振国》剧组的代表,使他们受到巨大的鼓舞。
1964年6月5日,在北京民族宫剧场举行京剧观摩演出开幕式。唐山市京剧团团长李国昌入场后刚坐下,周恩来、陆定一等就到了。他们正好坐在李国昌后边。剧场内的人们看到周总理,全体鼓掌,一片沸腾。记者们围了上来拍照。周恩来马上站起来说,你们干什么?是看我还是看戏?他指示工作人员维持好秩序,不要影响大家看戏。李国昌当时很兴奋,又有些紧张,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面向周恩来总理微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周恩来问李国昌是哪个单位的。李国昌忙答:“唐山京剧团的。”周恩来略一思索说:“《节振国》?好!等着看你们的演出。”这场观摩演出结束时,周恩来健步走上主席台,和其他中央领导一起为大会各代表团颁发纪念状。李国昌代表唐山市京剧团上台领取纪念状和总理握手时,又对周恩来说:“请总理看我们的戏。”周恩来看看李国昌说:“《节振国》,我要看。”后来,唐山市京剧团赴北京怀仁堂演出时,周恩来因病住院,没有看成。这不但是周恩来总理的遗憾,也是唐山市京剧团全体演职员和冀东人民的遗憾。
朱德盛赞《节振国》
1964年9月,唐山市京剧团第二次进京演出。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前去观看,中间休息时,朱德带着满脸笑容,健步走入剧场会客室。朱德高兴地对唐山带队的同志说:“不错呀!好戏!”演出结束后,朱德亲切地接见了《节振国》剧组的全体演职员,并合影留念。
毛泽东指示重映《节振国》
1964年夏季,《节振国》在各地连续演出3个月后,因为文化部给长春电影制片厂下达了拍摄《节振国》电影的任务,剧组于9月下旬赶赴长春电影制片厂。并当场商定了几件事:一是胶片要争取用质量最好的;二是京剧搞现代戏,演员的演唱很重要,要选最好的演员;三是觉得拍摄班子的力量需要加强,商定又重新增加一套人马。
经过紧张的工作,影片拍摄完成。中共吉林省委首先审查样片,看后一致认为拍得、演得都令人满意。吴德看后,又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党的北方局,改为上级党组织;二是第五场胡志发给节振国宣讲形势时,加上“配合八路军挺进冀东”,因为这是时代背景和党的战略部署;三是戏结束时有一段台词:“我们的武装暴动胜利了,枪握在我们手上,用它打出一个新中国,创造一个新世界。”吴德同志提出在中间加上“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唐山京剧团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吴德提出的意见,对这三个地方进行了重拍。1965年,电影《节振国》制作完毕,立即送北京审看。文化部几位部长看了样片很高兴,又速送中央审看。党中央很快批准在全国放映,并决定此片可以输出国外。文化部为此影片拍摄成功给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唐山市京剧团分别发出贺电。1976年初,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观看电影《节振国》后,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重映,还指示北京京剧团也要排演这个戏。北京京剧团也曾派人来唐山学习京剧《节振国》,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这件事被压了下来。直到粉碎“四人帮”后,《节振国》剧和电影才重新和观众见面。“文化大革命”后,唐山京剧团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了《节振国》,又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摘自《中国档案报》李永军/文
撂不下的《节振国》
牛皮大士
那是七十年代末,有一晚突然看到电视里播放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唐山市京剧团演出的现代戏《节振国》,感觉说不出来的舒服,当时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能用文词儿形容的时候,那原来是一种文艺吹来一丝春风的应有反应。看惯了样板戏,猛可看了这么一出,过后竟然一句半段地哼了起来,可能是牛皮记性好,也可能是白纸染墨洗也洗不掉的道理吧。一个师傅对我说:出来了出来了。我说:对,全是老腔儿。这是落下的病根儿:逮着一句没时没晌地咧咧,多是不由自主。那程子,我就整天是"你与我做夫妻已有十载","非是我不肯把实话讲,说出来唯恐怕老人你心伤","难道说咱穷人命里该当","我好比失群一飞鸟,我好比断线一风筝","节振国节振国飞檐走壁,游击队游击队专打游击","感谢你毛主席的好主张"等等,全不成段,有腔无词有词无调有调无词间杂在一起而乐得嚎放不已,特别想,特别地想再看上一回,重点记记词腔,但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这么多年来,时不时地想起这件事,时不时地哼哼这几句。越是想看越看不到吧思想就越开小差,其间,产生了很多想法。
我想,我可能是个地方英雄主义者。对于本地区的英雄,希望他们能耐特别大,在同行中就得是头一排的,这样感觉特别提气,顺气,昂扬出一种豪气。比如,节振国是当年的抗日英雄,他的事迹很少有人与之相似:抗战初期就拉起工人游击队,既不是城市暴动像广州起义那样,也不是光搞罢工像安源的那样,还不像秋收起义那样的农民暴动,他是别人较少走的革命道路的典型,在中国革命史上,似应占据自己的一页。学党史时想这个问题,学政治经济学时也想这个问题,学经济史时也想这件事,狠狠地不服气。后来由于工作关系,要向客人介绍风情,说到人物,不管挨不挨得上,我都要提到节振国。从南到北从古到今,必是这样。比如从黄帝大战蚩尤,伏羲开疆立业,尧帝出世称雄,秦始皇小巷出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荆柯壮别刺秦,说粗点刘备张飞赵云微史,杨延昭姚期三关把镇,赵三多义和神拳,景廷宾扫清灭洋,大刀王五力扶变法,孙禄堂拳台灭倭,再粗点到李大钊传播马列,李石曾王国光办留法预科班(刘少奇蔡和森等就学),马本斋回民支队,节振国工人游击,朱老忠(不知原型是谁)魏强(魏树怀)董存瑞,一直到小兵张嘎(赵波),还有鹿钟麟逐走清末帝,何基沣扬威喜峰口,佟麟阁浴血泸沟桥,孙连仲血战台儿庄,再加上近百年的张之洞冯玉祥孙连仲冯国璋徐世昌张作霖曹琨韩复榘李莲英,大概还有窦尔墩武二郎李向阳唐成徐九经,反正一说起来就刹不住车,这不现在又刹不住车了?有时对方可能听得不耐烦,要不然也不会说你们北方人就知道打仗。总之吧,反正我就是认为,节振国跟那些革命的烈性的前辈慷慨悲歌的死士有某种关系,他"有本事,会武术",能把煤黑子兄弟拢在一起跟鬼子拼命,死都死在战场上,他不是英雄谁是英雄?他既然上了戏,就该总能站在舞台正中间儿!所以,我没法撂下《节振国》,可是我看不到它!
我想,我可能还是个历史真实主义者。既然他有这样的特性,那武装革命史就得有他的地位,但是这个典型并没受到足够的重视。《节振国》成戏于1958年,1965年拍成电影,其影响不能说太小,从其思想内容上看,完全符合星火燎原枪杆子夺权党指挥枪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等一系列谆谆教导,是一部非常深刻的戏呀。但是,让我不服气的是,它没被重视却在别处看到了影子。每当我看到后出来的《杜鹃山》,就忍不住联想起来:看到柯湘刑场斥敌,就想起节振国"赵各庄一万三千挖煤汉,量你们有胆也不敢抓";一听"党指挥枪你千万也不能忘",就想起"胡大哥我听你的!""不是听我的是听党的!";一看雷刚站在柯湘旁边聆听教导,就想起胡大哥站在节振国旁边观察启发的场景;一听铁窗训子,就想起干娘的"难道说咱穷人命里该当?"的"天问";每当我听到雷刚"党啊,指路的明灯,你今在何方"时,就想起节振国的"胡大哥你是我心中灯一盏,胡大哥你快来做我的引路人";每当我唱到"温其久出身豪门心地肮脏"时就想起"夏莲凤他根子不正啊",等等。当然两戏有不可比的环境,但我总觉得节振国的成长道路特别自然,在那里革命真正是穷人自身的需要,一九三八年的事,节振国是真人真事,他从衡水故城老家逃荒到唐山赵各庄矿并战死在那里,《节振国》正面反应了工人武装革命的历史,我想不通当时为什么这戏没进了样板,当然这是那年头的想法,要真的样了板还不知改成什么样呢。所以我短不了在看到听到样板戏时就这样想,我不是撂不下《节振国》,可我就是没地方再看到它。
我想,我还是个艺术真实主义者。每当我听到温其久"党代表是矿工生长在安源"时,就想起当年学大庆赶开滦我到赵各庄矿跟老板子到地下几百米深的掌子面去的情景。同去的还有一位女士,被老板子(矿工师傅)很不客气地拒绝在井上,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老辈传下来的女人有不洁之物,下井会带来不吉祥,其实他理解是早年井下镐刨筐背全是裸身,怎么可能让女人下井?不知南方的矿是不是工作条件好些,我怎么也想不通家里三代挖煤的自己作为女生就能也是矿工,不但被认为是矿工,还在说"秋收暴动春雷动,明灯照亮我心头。才懂得翻身必须枪在手,参军入党要为那天下的穷人争自由。"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想说,要是赵辛跟她的身份换换个儿就好了。但是,戏中为了突出女生,她也成为矿工并成为历史的真实的话,那就要改变当年矿井下采煤工作条件,大家在课本上看到的那个骨瘦如柴嘴里咬着油灯四肢爬行头上勒着绳子后面拖着沉重的煤筐的裸体男童的照片,就应该变成靠想像创作的油画,那我真的要松一口气了,为我们并不曾那样屈辱不堪沉痛不已的历史!或曰:要是女生在井上呢?也该叫矿工吧?但愿如此!据了解,当年矿区的女人,只负责在矿门大外巴望出井的男人中有没有自已的亲人!当然,《杜》剧是非常好的戏,我也常常捏着嗓子唱"杜鹃山山高林密回旋有余地".我只是说,每当这时,我更撂不下的是节振国!
今年春节刚过,看到了就买回来了《节振国》VCD,撂不下的,终于能看到了。这些天,就想那些老问题,又生出新的感受来。我想我还是一个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京剧主义者。能够细看反复看掐着一段循环地看,更得给《节振国》叫好。因为是真实故事,情节可信度很高,地方特色尤其可道。冯老兰欠耿总管十个大洋,挂队之后耿要他复工,他宁可让亲生女儿小兰抵债也不肯复工;节振国卖了祖传宝剑抵给耿总管救下小兰,说"天大的事儿有我节振国";挂队后矿工衣食无着节振国领人抢煤场;卖剑后让媳妇"带挂鞭炮来,大年三十儿我要嘣嘣晦气!"节振国猜到胡大哥是共产党就说"那我就在党啦";整斗的大洋送上门来,节振国要耿总管"把你的臭钱往外搭",落地一块也要远远扔了;节振国杨小霖夏莲凤结拜真是那股子义气;说打就上见火就着,许多地方都透着冀东民风,看着就很亲切。
我想,我还可能是个艺术的合理传承主义者。这回要说说词曲和唱念了。其实《节振国》抓人让人魂牵梦萦的,就是那优美的唱腔和民俗化的对白。所有唱腔保持着传统风韵,没有某些现代戏过于强调刚强的生硬,既有现代戏适宜的节奏,又有京剧特有的悠扬,有些拖腔非常优美,比如节振国的"我与你做夫妻已有十载",皮鞭、只打得等处的上滑音用的非常得宜,峻俏挺拔。"刀劈鬼子离家门",节奏错落有致,情绪张弛适度,很好地表现了节振国身处险境心急情迫的思想感情。刘玉兰的唱腔严谨细腻,很适合她明理贤淑正直善良的性格。冯老顺的唱腔虽然不多,但给人印象很深,忠厚老实,深刻沉重。念白独具特色,既清晰明白又韵味十足,有的字还上口,充分运用了韵白的神韵,三分韵七分字,气不断意真切,不同人物各有风格,兼有生活的真实的表现力和戏曲的自然的感染力,唱念浑然一体。介于传统戏和样板戏之间吧。我想这应该成为编演现代戏参考的重要标本。这些演员,唱念做打俱佳,特别是张海涛和耿苓秋,嗓音清亮圆润感情饱满激越,真的不让那些名角,这出戏上场的有百十来人,个个不软。这也是我割舍不下该剧的主要原因。一个市级剧团,有这样的好角和这样强大的演员阵容,真是难得。看了以后,还是撂不下这出戏,所以涂抹这些。为了怀想他们,我把演职员表抄在下面:
编剧:唐山市京剧团
唱腔设计:徐荣奎
演出:唐山市京剧团
节振国:张海涛
胡志发:王长山
杨小霖:金鸿森
刘玉兰:耿苓秋
冯老顺:周杰英
杨大娘:阎俊英
滨田:邓玉峥
耿三合:冯振华
夏莲凤:任正春
马老三:孙鸣昆
韩永年:胡春连
小季:王少英
麻子李:任益庭
赵铁牛:赵经义
冯小兰:穆苓云
王永刚:郑福生
小山东:王和元
周贵山:宋福寿
小斗子:李爱国
二祥:赵文江
管家:司林海
曹长甲:马福庆
乙:刘世继
丙:宋耀田
凤生:杨宝罗
警官:杨子江
特务甲:王少甫
乙:叶银华
有机会的话,请大家好好看看这出戏,它会给人享受和思考。
 
京剧《节振国》浴血昨天如歌岁月
于英
1976年8月28日凌晨,忽然一声巨响,地坼天崩,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唐山。几秒钟,这座百年城市,被夷为平地。新修建的剧团小楼,剩下颓垣断壁,惨不忍睹。祸结衅深,《节振国》剧组的34条鲜活生命被推进死亡的深渊。
"文革"狂飙降临前夕,戏曲影片《节振国》使一个**英雄的名字为全国民众耳熟能详,然而这部佳作和为之呕心沥血的人们,却在其后遭遇的政治、自然的双重浩劫中留下了值得缅怀和回味的故事。
《节振国》是唐山的**民族英雄,他的传奇故事,在冀东地区广为流传。把他的事迹搬上舞台,是唐山文艺工作者多年的夙愿。1958年,我受命到开滦赵各庄矿进行采访,写成京剧《节振国》的初稿。这个戏,在唐山连续演出一百多场。先后经过十四次大的修改。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受到广泛好评。不久,拍成戏曲电影,在全国放映。
正在这个戏如日中天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陈伯达来到唐山,诬蔑冀东的党是国共合作的党。当时,狼奔豕突,糜沸蚊动。《节振国》成了为反党集团树碑立传的黑戏。市里的造反组织,专门出了一张小报,要把这个戏批倒批臭,打下十八层地狱。为这个戏呕心沥血的同志,纷纷被揪出。有的划为"黑帮",有的关进"牛棚",有的惨遭毒打,有的挂牌游街,有的折磨致死……在剧中贡献最大,第一个扮演节振国并为全剧设计唱腔的着名表演艺术家徐荣奎,就在一次批斗中,突发心肌梗塞,死在黑屋里。那些日子,黑云压城,人们谈《节》色变。《节振国》沉沦了。
东边日出西边雨。正当一些人弹冠相庆时,1976年春天,毛主席在病中看了影片《节振国》,说它是一出好戏,北京的剧团也要排。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人帮"乱了手脚。剧团的同志长舒一口气。大家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1976年7月28日凌晨,忽然一声巨响,地坼天崩,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唐山。几秒钟,这座百年城市,被夷为平地。新修建的剧团小楼,剩下颓垣断壁,惨不忍睹。祸结衅深,《节振国》剧组的34条鲜活生命被推进死亡的深渊。
导演张先猷,平日为人低调,身无长物。没有固定住房,寄居在市话剧团宿舍。地震时,有人听见他撕心裂肺一声叫喊,就再无声息。留下一个孤儿,几个老同志准备共同抚养。后来,孩子远在上海的叔叔,把他领走。张先猷才思敏捷,彪炳手眼,推动京剧革新,功不可没。扮演杨大娘的闫俊英(大维声音:1976年7月28日以前,我在唐山东新街小学渡过了我小学的前三年,当时学校经常请京剧团的演员来学校表演,我记得当时还看过闫俊英老师表演的李奶奶)也在地震中遇难。她专功老生,颇有造诣。为了《节振国》这个戏,改演老旦。给人留下脍炙人口的大段唱腔。她的爱人凌云霄,博识多艺,聪慧灵快。是《节》剧初稿的导演。那时在艺校,春风得意。也陪她一同去了另一个世界。有"活滨田"之称的邓玉峥,演技熟稔,善于刻画人物,每当人们哼唱"节振国节振国飞檐走壁,游击队游击队专打游击"的时候,他塑造的舞台形象就会闪现在眼前。他同样没能躲过那场灭顶之灾。丑角演员任正春,他扮演的叛徒夏连凤,入木三分。他的罹难带走了一身精湛的技艺,令人十分惋惜。着名老艺人周杰英,他是徐荣奎的老师,剧团最早的台柱子。《节》剧中,他扮演老矿工冯老顺,他的死,带走京剧的"万宝全书".名鼓师王久山,也离我们而去。他留下的两面锣曲牌,极富创造性,成为京剧打击乐之经典。俊异独绝的老美工师马述铭,震亡在他家门口。他为《节》剧巧手制作的活天轮,被北京专家誉为"会说话的道具".地震发生时,金鸿森被埋在废墟里。他不断呼喊:"我叫金鸿森,杨小霖就是我演的。快救我出去,我还要继续演……"可是,废墟上预制板犬牙交错,无法营救。几个小时过去,他的声音渐渐微弱,直到消失。人们眼睁睁地望着瓦砾堆,默默无语。最叫人动心和震撼的是,两个青年女演员,一个叫樊宝珠,一个叫王惠英。她们同时压在一个千斤预制板的两端。没有吊车,只能用撬棍。撬动一端,全部重量将压在对方身上。两个好姐妹,争着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两人唱起《红色娘子军》中的唱段"我是打不死的吴琼花……"等到人们找来救援工具,她们已悄悄闭上了眼睛。那时,剧团的书记、团长都没有下落(后来知道书记震亡了,一个副团长亦罹难,另一个副团长重伤后转往外地),我从瓦砾中被救出,眼前没有房屋,没有街道,一望无际的断壁颓垣。多方打听同志们的消息,杳若烟云。不久,我出差到石家庄,在一家医院里找到另一个副团长宋跃田。他已截瘫,生命垂危,不久死在医院里。一天,剧团忽然接到一个通知,叫我们到车站去领崇松启的骨灰。崇松启是着名乐师,曾为梅兰芳伴奏,技艺精深。他砸伤后转到外地,不治而亡。又过了一些日子,见到从海兴县治伤归来的耿苓秋,她骨盆被砸坏。面对满目疮痍的唐山,谈起剧团的悲惨遭遇,不禁潸然流涕。
1976年10月,"四人帮"折戟沉沙。人们奔走相告。然而,这时的唐山京剧团,已零落不堪。"四梁四柱"倾塌,行当不全。戏箱早在"文革"初期付之一炬。人们蜷缩在简易棚里,心事重重。什么也不能干,剧团百废待兴。一天,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把大家集中到一间木板房,要为我们放映《节振国》的影片。仿佛进入神圣的殿堂,屋子里鸦雀无声。气氛十分肃穆。影片开始放映,听着熟悉的乐曲,望着一个个共同战斗过的同志,泪水在眼眶里转,屏住呼吸,默默无语。每当锣声一击,仿佛敲在人们心上。同志们垂下头,不忍看下去。倏然听到有人抽泣,霎时屋里哭成一片。小小的木板房,怎能容下着巨大的悲痛!"34个……"有人低声嗫嚅。"不,35个!还有被迫害致死的徐荣奎!"是啊,在影片的幕前幕后,少了35个为《节振国》鞠躬尽瘁的同志。35个金闪闪的名字,奠基在《节振国》这座丰碑下了。悲痛产生力量。部里的领导用心良苦。放映影片激励我们,要我们发扬节振国的硬骨头精神,让《节振国》这出戏重见天日。
宛若凤凰涅般木,《节振国》将在烈火中永生。
党的三中全会,为我照亮前进的路。抓住这个契机,一面披沙剖璞,由青年演员担纲,排演了《红灯照》、《秦香莲》。一面积极和北京京剧团联系,合作演出《节振国》。不久,《节振国》在首都舞台重放异彩。大大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演员迅速崛起,挑起大梁。郭新华、赵燕、马占民、孙国良、闫瑞芳、臧文忠、高非、王子平、王正兴、赵扬等同志,在《节振国》的复排中,担任重要角色。
五年前,我在医院里养病。剧团要参加河北省戏剧节,我把剧本作了第十五次修改。演出后,获"五个一"工程奖。**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剧团进行了第七次复排。《节振国》这朵奇葩,经过三代演职员的精心浇灌,更加绚丽了。
当年节振国的扮演者张海涛,年近九旬了。胡志发的扮演者王长山,刘玉兰的扮演者耿苓秋(大维声音:我姥爷是一名中医,在世时给耿苓秋看过病),已是炳烛杖朝之年。震后近30年中,他们传薪播火。如今已成秃翁、耆婆。仍孜孜不倦地扶掖莘莘学子,培育逸群之才。扮演三阎王的冯振华,扮演马老三的孙鸣以及遐龄琴师卢贵和,都在几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了吧。
岁月悠悠。京剧《节振国》诞生已经47年了。它是唐山京剧团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47岁,正是成熟的年龄。众目具瞻,它是压不垮、震不倒的。历史已经作证。明天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