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鲲逞威擒仙子楔子: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5:42:41

一、课题研究资料的价值

所谓研究资料指的是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为揭示客观真理提供事实依据的各种信息。研究资料本质上不同于日常所说的一般材料,它应能在科学研究中派上用场,或是在课题研究中起旁证、咨询、分析作用,或是为研究者提供思想碰撞的契机、认识升华的火花和知识创新的灵感。

从课题研究的角度看,研究资料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生命线。研究过程中每一个论点的提出,每一个观点的论述;从分析研究状况、解释研究结果,直至得出研究结论、评定研究成果都是以研究资料为依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与再创造的过程。研究人员只有在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资料来源,及时吸收新的信息资料,掌握相关课题研究的动态,才会触发对课题的深入思考,不断充实、修改、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从而加速课题研究的进程,使课题实施运行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教育科研资料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判断教育科研的研究水平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研究者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收集、修理、分析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一方面可以达到开拓视野,提高观察起点,深化分析问题的力度,培养把握全局,勤于思考的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认识结构,养成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

研究资料的收集就是课题组在日常研究的材料积累基础上,根据研究特定的需要,按照科研程序和档案要求,对科研材料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筛选和归整。

(一)教育科研资料的类型

如果我们以研究资料能否进行数量统计分析为依据,可以把教育科研资料分为数量资料与非数量资料两种。

数量资料也就是各种数据资料。我们可以根据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把数量资料进一步细分为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诸如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学习时间等,借助于测量或一定的测量标准所得到的数据,一般都是连续变化的量,即为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则是按个体的某一特质的不同进行计数统计所得到的数据,一般取整数形式,数据之间彼此独立而间断,因此这类数据也称为不连续变量或离散变量。如男生数、女生数、优等生人数、学困生人数等,都属于计数资料。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的统计处理方法也不同。

非数量资料一般都是用语言形式表述

的,是对研究课题的定性描述资料,如各种理论阐述、学术观点、研究对象的形态或感受等等。

(二)采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测量、调查、观察、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等途径。实际上以上列举的又属于研究方法,此处不再赘述。这里只介绍几种采集资料的具体方式。

1、记录法:将研究者观察到的、调查到的、查阅到的事实材料用文字、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如实地记录下来。

2、复印复制法:将课题相关的文字材料复印;录音、录像材料复制加以保存。

3、摘抄法:将书籍报刊中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摘抄成资料卡片,按照研究专题收集。

4、编目法: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所在著作或杂志中的题目、页次、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等抄录在一起,便于日后引用和分析资料时查找。

5、量表法:量表不仅是一种测量方法,也是收集资料的有效手段。设计、制作和使用一些专门的表格来采集资料,既增加了收集资料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也更有利于资料的保存和整理。

(三)收集研究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收集资料的目的性、计划性

收集研究资料要紧紧围绕检验假设的目的进行,只收集与验证假设直接相关的资料,切忌贪多求全,把有用的信息淹没在大量无用的资料之中,浪费时间和精力,无形中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计划性是在目的性指导下进行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制定出完善的计划。要明确课题研究不同阶段对各种资料的需求,课题组成员按步骤分工合作,保证资料收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不遗漏掉任何重要有用的资料。

2.收集资料的及时性

研究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研究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中及时记录收集当时的情形和重要的细节。如果是通过查阅文献积累资料,务必要定期翻阅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资料越鲜活越有利用价值。

3.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如果是搞教育实验,研究人员一定要如实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一切现象,事实、数据要正确反映实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收集资料,不守成见,不抱偏见,对资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要进行人为的加工,不要凭自己个人的主观愿望取舍,不能把人们的评价当作研究事实来记录。如果是做理论研究,摘录援引的资料要原原本本,不添不漏,意思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对同一专题的几种不同论述,都要收集、积累,这样便于在针锋相对的争论中或在相互补充、完善的阐述中,更全面深刻地把握专题。

在教育实验中有时资料的准确性对课题研究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收集资料时,要注意观察研究的整个动态过程,及时记录动态过程中的现象,每份记录都必须注明日期,不仅要记录为什么做研究,而且要记下研究是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进行的,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异常的现象出现,有没有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等等,以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提高收集资料的技术性

要积极运用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储存资料,这是多快好省收集与储存资料的有力措施。如条件许可,应在课题研究中预留出一定经费用于添置录音笔、数码相机等设备,由这些设备摄取的资料便于用计算机处理,将为后续的资料整理与保存带来很大便利。

三、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在课题研究中,尽管我们有时收集来的资料很多,但这些资料可能是彼此孤立的、零散的、因而它不一定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对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就要对积累的资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对原始资料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做必要的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供分析,就是对科研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整理科研资料的目的是能准确迅速地提供利用,便于分析,从中发现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得出结论。

(一)对科研资料进行分类

分类整理就是按照研究对象的特征,把收集到的众多资料依系统性和专题性原则,进行合乎逻辑的科学划分。对科研资料进行分类是整理科研资料的第一步,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过程。通过对科研资料的分类,可以在分析时更科学地发现相关因素和类别特征,更好地发现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避免笼统分析可能造成的假象。对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

1.分类标志

分类必须要有分类标志,分类的标志就是分类时所依据的特征。

1)数量标志和性质标志

数量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数量差异的标志。如年龄、年级、成绩、家庭收入等。性质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属性差异的标志。如性别、地区、民族、职称等等。

2)固有标志和人为标志

固有标志是研究对象固有的客观标志。如性别、地区等等。

人为标志是按照某种理由或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时定的主观标志。如学习成绩,按测验的分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类。

2、分类的原则

对资料分类并非有一定之规,往往要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选择能反映研究事物本质的分类标志。但一般说来对科研资料进行分类,应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要遵循周延原则,即按照分类标志所分的各类能包括应进行分类的所有科研资料,不会有遗漏。第二,要遵循相斥原则,即按照分类标志所分的各类之间不分混淆,凡是能归入某一类的科研资料,只能归入该类,绝不能再归入其他类,各类资料界限清晰,互不相容。

(二)对数量资料的整理

对数量资料进行汇总登记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整理方法。具体做法是设计原始资料综合登记表,将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全部数量资料按设计好的类别、指标填入其中。在这个原始登记表中,一般应包括:研究对象的姓名或序号、性别等预先设计好的一些分类标志,以及预先设计好的指标,包括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等诸项内容。在汇总登记中,分类标志一项,可以用表示符号或代表数字,如可以把姓名中的“男”设计为“A”或1,将“女”设计为“B”或0。资料如果用一般计量数据,如分数,可直接将其填入表中,以便分析时计算总分、平均分、标准差等。如果资料用的是分类,需要最后分析时统计时统计人数,则可以将类别用符号或数字表示。如果题目内容较多,为了节省空间可以只写出题号。以上说明的方法比较适宜样本较小的课题研究,如果取样比较大,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就要使用特定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了。

(三)对非数量资料的整理

对于文献资料和教育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访谈调查、观察中的文字资料以及问卷中开放型问题的回答等非数量科研材料进行整理时,需要将其中内容丰富、生动具体、典型的事例或观点等先做摘要记录,再进行分类,以便分析时查找。有了内容摘要,就可以为定性分析提供丰富的论据。内容摘要可以与定量科研资料的汇总登记同时进行。边登记,边发现有价值的事实或典型语句,将其记在摘要卡片上。

四、课题研究资料的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指研究者运用必要的认识工具与分析手段,对收集并经过初步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仔细的分解和深入的剖析,以能达到用来论证假说、说明事理、创新知识的作用。分析的方法一般分为数学分析和逻辑分析两类。

对研究结果进行阐释分析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环节,一项课题研究若是没有对结果的阐释分析,只能是不完善的无多大价值的研究。首先,只有对研究结果进行阐释,才能正确做出研究结论。以实验研究为例,在研究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干扰变量无法完全控制,有些干扰变量可能被遗漏,这些影响和自变量的影响混合在一起对因变量产生作用,如果不加以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自然是不准确的。一些定量数据究竟有何意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只有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阐释,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其次,只有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阐释,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一项研究,其目的除了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做出结论,更有意义的是从个别问题入手,寻找对同类问题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在某种特殊环境条件下获得的结论,是否能在更大范围内适用,这当然离不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此外,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深入分析还能够培养研究者比较质疑、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研究的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

(一)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也称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就是以数学为工具,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并把结果用数据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数学分析,可以使资料得到简化,得到准确的数的概念,了解研究对象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便于同类事物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只是用生动和突出的事例说明问题,阻碍了教育科研的发展。使用定量分析,可以从数据中得出研究结论,可以从数据中发现规律,使得研究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经得住检验和挑战。没有充分的定量分析作基础,定性分析就不容易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果,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鉴于此,当前基础教育科研应强调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处理数据资料一般有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三种方式。统计描述是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布特征和变异情况;统计推断的是从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中来推测、断定一些未知信息;统计分析是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统计分析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最终得出深刻而科学的结论。教育研究中常用平均数、标准差、百分数、比例、相关系数等来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关系。

在进行数学分析时会应用到大量的教育统计学知识,科学的统计方法并非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要对结果的分析解释符合逻辑,研究人员必须要遵从统计学的原理,认真阅读学习教育统计学方面的专著。此外,为了保证数学分析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定量分析必须建立在所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测验试卷、调查问卷都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待实验数据、调查数据,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数据,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为了验证自己的主观愿望编造数据。否则,定量分析就毫无意义。第二,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首先要认清所用数据的类型,不同种类的数据有不同的统计方法,不能盲目乱用。第三,在统计分析时使用何种统计方法,应该在设计研究方案时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假设确定好。如果在数据资料收集之后再考虑用什么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很可能实现不了研究目的。

(二)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也称理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进行理性思考,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得出科学的结论。对研究中的文字资料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时都会使用到逻辑分析的方法。逻辑分析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采用何种逻辑分析方法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掌握的文献资料的特点灵活选择。

1.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把复杂的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分解成各个简单的组成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以便认识其中每一个部分的特征和本质的过程。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形成对事物全面认识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然而如果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也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分析与综合的相互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更加深化。

不论是对数据资料,还是对文字资料,在对其整理之后,都是一项一项地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导出最后的研究结论。比如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要根据研究变量的指标体系分项进行,然后综合后得出最后结果。再如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也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效果指标分别进行检验,最后经综合后得出实验结论。

2.比较

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或不同类别之间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以分析和综合为前提。通过分析,人们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方面区分出来,才能对它们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同时,在比较时,又要把这些特征或方面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不论是对文字资料,还是对数据资料,都需要通过比较发现教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缺少参照物是很难得出明确结论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把握研究问题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才能从孤立的零碎的研究结论中抽象概括出全面的、系统的、普遍的规律来。所以进行教育教学实验一般都要设置“对比班”。即使是单组实验,没有对比班,也要在前测与后测之间进行比较。

比较必须是在某一或某些方向上进行的,确定了比较的方向或标准,才能进行比较。常用的比较方式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将现有的文献资料按类别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横向比较;其二是按时间先后对事物发展进行纵向比较;其三是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间的因果、隶属等关系;其四是将教育理论与自己的实践体会进行比较。具体来看,比较又可分为求同比较、求异比较和同异综合比较三种类型。求同比较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比较,认识这些对象的共同点,阐释其共性。求异比较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比较,认识这些表面相似对象之间的不同点,准确阐释其差异。同异综合比较既重视对象之共性,也重视其差异的比较,强调在研究对象之共性与差异的全面比较中来阐释研究结果。这样的多向比较,有利于促进研究者的多向思维,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憾,提高对资料的辨别内化程度,增强自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比较之前要特别注意用于比较的事物是否具有可比性。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的教育科研资料,就不具备可比性。有时我们会见到一些研究者用实验前的测验成绩与实验后的测验成绩做比较,用去年考试的平均分与今年考试的平均分做比较,而没有说明两次测验考试的难度是否相同,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若是测验的题目难易程度、评分标准不同时,测验的分值就会不同,所以不同难度的测验成绩,不管是原始分数,还是平均分、及格率,都不能直接比较。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规律是隐蔽的,要进行概括,就要从收集来的研究资料中,剔除偶然的、非本质的过程和表象,提炼出普遍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研究结论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概括性,是经过对研究资料的深入分析后提炼出来的,要用明确的概括语言表述。

4.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材料出发,上升到概括的、一般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经常说的,从特殊到一般。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归纳的过程。

演绎是从事物一般属性、关系的认识出发,推断出关于特殊和个别的现象的属性、特征或关系的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查阅教育文献资料,进行教学研究,把已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就是演绎过程。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它以事实陈述为前提,以理论陈述为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用以解释和预见事实,给理论合题作出相对证明,从假设演绎出事实命题等。在教育研究中归纳和演绎是紧密相关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一定质和量的统一体,教育现象同样如此。一般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常常是既有数量资料,又有非数量资料,因此数学分析与逻辑分析综合使用,二者缺一不可。

五、课题研究资料档案的建立

(一)建立科研档案的意义与目标

科研档案是课题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分类保存以备查找的文字、图表、图像、软盘、声像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

科研档案作为开展科研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是科研储备的一种形式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文献分析研究价值。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十分重要,首先它为组织和发动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帮助。有了这些档案材料,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科研,增强科研意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选题、设计方案等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新的研究生长点。其次它能够为宣传普及和推广科研成果准备条件。再次,它也为考评课题研究的成果提供依据。另外依据档案记载,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课题管理工作更具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课题管理的水平。

科研档案管理的目标是使档案资料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从静态管理来看,文档的储存、积累、整理、查阅、审批,直至销毁,都应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个人是无权变动的,这就维护了资料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真实性。从动态管理看,研究文档需要不断得到补充,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文档的系统、完整、规范是要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的。由于文档管理的效益难以在当时显现出来,因而把科研档案管理作为短期行为,不重视文档管理的现象仍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其实科研档案积累的时间越长,越规范,未来的效益越明显。鉴于科研档案的重要意义,每一个研究人员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认真执行,做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二)课题研究工作档案的建立

对一项科研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而言,研究档案应该留下它研究进程中的每一个脚印。一般而言,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都应尽可能收集保留。从目前中小学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看,至少有这样几种资料要在研究档案中存放。

1.基础性资料

基础性资料是反映课题研究基本情况的资料,主要包括:

1)课题申报表和评审议定书

2)课题立项通知书

3)研究人员登记表,如学历、教龄、教学水平等。

4)研究对象登记表及名册,包括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家庭成员、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

5)教育科研各项规章制度

6)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和课题研究的方案(包括方案的修改稿)

7)各年度课题研究计划和总结

8)各种调研问卷、实验记录资料

9)研究对象和参照对象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的智力、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检测或调查资料。

10)专家的论证材料和鉴定意见(开题、中期、结题三阶段)

11)课题研究各阶段查阅和学习的文献资料目录

2.计划性资料

计划性资料是课题研究各阶段所形成的计划方案,这类资料关涉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与部署,是整个课题实施的蓝图。可以分类存放以下内容:

1)课题总体的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

2)子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组个人的研究计划

4)研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计划

5)各年度课题研究计划

3.过程性资料

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比较繁杂,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原始数据与资料。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各学年课题研究进展报告

2)每一阶段重要的活动记录材料或阶段成果记录(包括研讨、交流、展示发表或社会反响方面的内容)

3)中期总结报告或检查材料(对研究过程进行阶段回顾和总结的各种情况记录)

4)有关领导、专家及上级教育科研人员的咨询活动记录、听课记录等

5)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

6)研究全程中各阶段的教学设计、研究方法设计、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7)研究中异常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记录

8)典型实验课纪实、教案、课后分析研究记录

9)参与课题研究人员的记录、随笔

10)研究过程中自制和引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教软件及其他教学材料

11)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活动的文字、照片、录象、光碟、录音等记录资料

12)研究过程的大事记

4.专题性资料

专题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动作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它对课题的延伸、拓展与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存放其中的内容有:

1)专题学习材料,包括学习资料的原件、研究人员的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等

2)专题讲座材料,包括主讲人的讲稿或录音、讲座中互动式交流的谈话记录等

3)专题研讨会材料,包括研讨会会议议程、讲话人的发言稿、研讨课的教案、研讨交流的记录、研讨会会议纪要等

5.效果性资料

效果性资料主要是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时得到相应的资料,这是形成最终成果的主要资料。主要包括:

1)研究对象个体或群体变化的资料,如成绩考核、心理测试、有关素质和态度的检测统计分析

2)有价值的学生作品、奖状等文字材料的原本或复本,音像制品或实物制作

3)社会各界(包括专家、教师、教育行政领导、家长、学生、新闻界)对课题研究的直接或间接的评价

6.成果性资料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各阶段形成的阶段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论文、经验总结、专著等

4)其他物化成果,包括教案、文集、课件、音像制品等

5)研究阶段或最终研究成果获奖材料、证书、作品等

6)研究者发表、交流、获奖的文章

7)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有关研究内容的论文、简讯(包括他人对本课题的有关评价)

档案中有了这些材料,不仅使文档丰富而有质量,同时,它还可以使管理者对各个研究项目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把握,防止研究者将研究流于形式,为督促与检查提供了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