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龙之寻找小伟:如何养成有条理的好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6:33:33
 什么是条理性?

常常有爸爸妈妈抱怨,说小宝宝总是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大班的孩子丢三落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还有,告诉他要做到的事情,一转身就忘光光……其实,这可能不是孩子故意要犯错,故意和爸爸妈妈作对,而是因为在最合适的时期,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培养出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儿童心理专家认为,0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抓住了这一时期进行培养,到孩子6岁以后,就容易表现出自如与和谐。因此爸爸妈妈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条理性。

 

条理性有什么好处?(名家名言)

l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真正有效的是抓孩子的习惯,也就是“养成教育”。当孩子养成各种好的习惯后,自然就等着收获成功。

l  叶圣陶就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

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l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l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深刻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如何培养条理性

 

我是如何培养女儿条理性的,以准备学习用品为例:

1.   观察和安排。我指导女儿观察清楚书包的结构、层次,然后根据书本的大小合理安排位置。书和作业本分开放,把作业本放外层,书放在较宽的内层。最小的插袋放备忘录、生字卡片等。固定了位置以后一般不要变动,这样便于自己检查,哪个位置缺少什么就能一目了然。

2.   每天固定动作。每天做完作业后及时把学习用品放回书包,然后按照课程表提前准备齐全第二天要用的书本。我提醒她放置书本时可按照第二天课表的顺序进行,先上的课本放在前面,后上的放在后面,上完一课后书本归到最后,依次拿取,既清楚又方便。整理书包的最后一步是在所有书本放置好以后,把手逐一伸下去摸摸有没有书本卷角,撸平,这样就能保证书本的整洁。

3.   碰到新问题,按步骤解决。先考虑怎么摆放才方便,然后照章执行。比如:期中复习时考卷很多,我教女儿怎样整理考卷,半张的放在上面,整张的放在下面,按照标识的顺序排列,然后钉上订书钉折叠整齐,放在书包固定位置。

4.   训练方法,先让她模仿,然后每天检查,然后抽查。整理书包的训练,最开始我示范女儿照做,然后女儿操作我检查,最开始每天查看一次书包,以后就不定期查看。

5.   抽查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解决。查看书包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书本是否干净、完整,课本上如果有乱写乱画现象,上课肯定在开小差,就要提醒她改正,书上该圈的、该划的、该点的、该做的笔记都有没有,有才说明她上课认真听讲了。查看书包还能了解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能否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有没有多或少,多了是怎么来的?少了到哪里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总有丢三落四的时候。开学初的一个月里,女儿遗失过一块橡皮、一个固体胶,一张老师发的宣传小报,胸前挂的名牌也有一次找不到过。如果任由情况发展下去,女儿就会落下粗心大意的毛病,学习效率也将大打折扣。我的第二步就是帮助她分析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

女儿回忆说橡皮和固体胶是用完以后没有及时收好,可能无意间碰落到地上,再找时就没有了。问她怎么样避免呢,她说:用完后第一时间就收好,每节课下课把所有文具都归到铅笔盒或者书包里,不遗留在桌面上,这样就不会遗失了。那张世博会的宣传小报是放学前发的,女儿没有按常规收到书包里面,而是放在了书包最外面的侧袋里,放得不够深,可能走路时一颠一颠的就掉了。她自己总结的教训就是,侧袋除了放水壶不能放其他物品,特别是纸张类很轻的东西,一定要收到书包里面拉好拉链。而挂在胸前的名牌,原先回到家随手放,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就容易忘记拿。后来采取的措施是,回到家就摘下来放到书包最前面的小袋子里,第二天拿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最近刚戴绿领巾,也采取回家就取下来放好的方法,然后再在书包里放一根备用,这样就万无一失了。我想对于孩子丢三落四的现象,家长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她分析原因,再采取合理的措施改进后,就会有进步,女儿从第二个月起就没有发生过遗失文具的现象,这样就能避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寻找上,从而集中精力于学习之中,保证学习的质量。

 

l  条理性的训练还有很多方面,比如生活上:自己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整理自己的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习上: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作业时会根据题目难易程度调整做的顺序、还有学会合理分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慢慢去引导和培养。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就是不稳定,容易反复,所以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急躁,要耐心引导,要允许孩子犯错,要给她时间干政,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效果。

 

习惯培养的五个步骤

1.         提高认识,让孩子对好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向往,对坏的习惯产生厌恶。

2.         明确规范,明确什么样的习惯是好习惯。对孩子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3.         持久训练,习惯是训练出来的,不是号召出来的。孙云晓认为,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改掉坏习惯要用减法。家长想让孩子养成什么好习惯,要让他认识到这个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和激励孩子的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就会形成得越牢。“美国教育家说得很形象,培养好习惯就像是缠缆绳,只要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什么东西缠90道试试?!但是改掉坏习惯不能希望一刀斩断。”孙云晓说。

4.         及时评估。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及时评价,同时进行奖惩。

5.         形成环境。这就是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其中,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孙云晓说:“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父母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         应该从细微处入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小错误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结果后悔晚矣。比如说脏话,一些家长刚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脏话,往往感到惊奇,甚至兴奋,没有及时制止。终于发展到家长没办法忍受时,才发现说脏话已经成了孩子的习惯,很难去纠正了。

2.         坚持不懈进行行为训练。其实,今天的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可是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问题在于许多父母还是把习惯培养当成了说教的内容,而忽略了习惯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换句话说,习惯培养是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按照其规律来做才会见效。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到90天的时间。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允许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反复、有失误。

3.         家长应该及时评估和奖惩。小孩子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因此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反复,甚至出现倒退。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习惯的养成其实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想建立并巩固一个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强化它;同理,要想撤销一个条件反射,也要通过消退或者惩罚。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孩子出现了积极行为,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和奖赏。如果出现消极行为,家长也应该及时批评和惩罚。比如,一个孩子做作业喜欢开小差,会时不时起来走动,我们不要只是说:“不准走动”,可以好好地跟他说:“我刚刚数了数,你1小时内就起来走动了8次,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一小时内走动2回就差不多了。如果你做到了,做完作业后可以看1小时的动画片,如果做不到,今晚就不准看电视了。”改掉坏习惯可以用减法的方法,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慢慢把坏习惯改掉。

4.         家长要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提供一个现实的榜样。

 

怎样教孩子讲话有条理呢

1.         从教孩子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入手
3岁多的孩子对他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无论是自然界动植物的变化,还是社会上人们的行为,他们都想了解,喜欢看、问、摸。针对这一特点,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这种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比如,买回一个娃娃,就可以让孩子说说娃娃的样子。爸爸妈妈引导孩子从娃娃的头部看起:是什么颜色的头发,长发还是短发?什么样的脸、眼睛?然后看娃娃穿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衣服、袜子和鞋?等等。在街上,可以引导孩子看看、说说路边的树(从树干、树枝到树叶)、楼房(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路上的车辆(从头到尾)等等。经常引导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体按照同样的顺序说出来。渐渐的,孩子就形成了有顺序观察和有条理讲话的习惯。

2.         引导孩子,由观察单个物体,过渡到几个物体或整个环境
比如观察大街上有什么,就可以教孩子由路旁的建筑到树木、花坛,再到路边的行人、路中间的车辆,以这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还可以利用图画书,教孩子在看画页时先由左向右看,或是先看背景(什么地方、房、树等),再看人物(有谁、在做什么),然后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同样的顺序说出来,帮助孩子提高语言和思维的条理性。

 

6岁以前从生活习惯开始孩子条理性

1.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条理性的重要前提。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他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的时间都相对地固定下来,然后严格按照时间表行事,使宝宝对时间安排的条理性建立起基本的概念。

2.         让宝宝自己动手收拾东西尤其是玩具,使他养成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
从宝宝能够走路,有一定的抓握能力开始,就可以训练宝宝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首先可以告诉孩子:“书、玩具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应该让它们听你的指挥,同时也要为它们负责。你如果当好了这个指挥官,说明你有本领,爸爸妈妈就可以再给你买新的书和玩具;如果你连现在这些都管不住,说明你太没有本领了,当然爸爸妈妈就不再给你添新的书和玩具。”这样约定之后,就要说到做到,不要因为孩子一哭一闹,就坏了规矩。

3.         脱衣穿衣学先后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帮助他分辨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让宝宝寻找出一种自我顺序感。比如把为宝宝穿衣、脱衣的全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还可以将穿衣脱衣的顺序编成儿歌,录到复读机中,等宝宝做角色游戏时,就可边听儿歌,边根据照片的步骤,一步一步帮助小娃娃穿衣、脱衣。这样,不仅能在游戏中教会宝宝穿衣、脱衣的方法,同时培养做事的条理性,还可以让宝宝在自由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         一起挑选沙发垫
3岁前的宝宝观察力相当敏锐,能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清晰地记得物品摆放的位置。稍加变动,打破了宝宝内心的秩序感,他就会发脾气、哭闹。因此,爸爸妈妈在搬动东西或调整物品时,可让宝宝一起参与,这样就不会伤害宝宝的内在秩序感。而且鼓励宝宝参与家居布置,也是激发宝宝主动发展秩序感的途径。
不过,在把握秩序感上,也要区分“秩序的美感”与“刻板的规则”。例如,宝宝将方形沙发靠垫整齐摆放在沙发上,爸爸妈妈一方面赞许宝宝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再和宝宝一起试试方形与圆形的靠垫都放在沙发上是否美观。鼓励宝宝的创造力与养成宝宝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5.         建小书架贴照片
在秩序敏感期中,宝宝最喜欢在“有序的位置”找到物品,所以不妨在家里放一个和宝宝一样高低的小书架,让他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在书架上分别贴上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宝宝在模仿中很容易分辨哪些是爸爸的书,哪些是妈妈的书,哪些是宝宝的书……慢慢地,宝宝就能学会分辨大小及分类整理。
此外,爸爸妈妈也可以利用秩序感,建立规律有序的学习气氛。比如每天晚上,定时和宝宝一起“看书”,教宝宝按顺序一行行地“阅读”,一页页地翻书,还可以给宝宝反复朗读儿歌、童话,让宝宝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宝宝看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6.         带购物本去超市
待宝宝稍长大些,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自由翻阅超市食品的宣传海报,共同商量需要购买的食品,然后宝宝可以将要购买的食品图片用剪刀剪下,粘贴在自制的购物本中,并在购买时整齐地将要买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推车上。这样如果宝宝在超市里临时见到什么东西赖着一定要买,爸爸妈妈也能告诉他说:“你没有把这件东西贴在购物本里,所以这次我们不能买它,不过下一次你可以事先把它列入购物计划。”

 

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培养孩子的习惯应该“小时严,大了宽”。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要以严为主。以后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为主。孩子只要小时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也出不了大格。

 

l  养成教育以训练为主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在于训练,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比如说要培养孩子仔细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就要天天检查,直至养成习惯后再放手,要知道养成教育是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需要长期抓。

2.         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就要有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总下不了狠心,孩子一求饶,一掉眼泪,这边心就软了。但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

3.         训练中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在接受训练时往往会有逆反情绪,你越严我就越不按照你说的去做,所以在训练中还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可以在训练中增加一定游戏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