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格的微博: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4:29:56
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 近来读司马迁之《史记》,深感太史公文笔如炬,数千年史事,信手拈来,稍加编排,便气势如虹,活灵活现,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每每读罢,让人掩卷长思。当然,我读《史记》现在只是个开头,有些小感小发,写一点出来,与各位书友共同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读《史记》有感之一: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



  秦亡楚败汉兴这一段历史,可谓《史记》中最精采之文笔。其中的风云人物,当推项羽和刘邦。
  项羽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是楚国的贵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在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项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刘邦则是个贫民、流氓,是一个酒色之徒,没有打过几次胜仗,也没有攻克过几座城池。
  秦亡之时,项羽握兵四十万,而刘邦仅十万,实力远不及项羽。但是,楚汉相争,刘邦得了天下而项羽却自刎乌江。
  为什么实力强大的一方,却败在了实力较弱的一方的手下??
  这个结局,与近代中国国共两党之争何其相似,我认为,这正应了毛泽东的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1、从民心得失看。
  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刘邦引军入咸阳,见秦宫重宝美女想据为己有(此人性也),但听了樊哙欲有天下,还是欲作富家翁的警告后,立即还军霸上,与民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写了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通'虏’)”,还军霸上,于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项羽入咸阳怎么样?屠咸阳,杀子婴,焚宫室,血洗关中,收其宝货妇女而东。这样的“霸王”,老百姓能爱戴吗?
  2、从将心得失看。
  项羽用人刚愎自专,不知笼络人才;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项羽最强胜之时,天下将才都来投奔他,但他逞个人主义之能,不能识人也不能重用人才。用了范增,可关键时不听其建议,鸿门宴放走了刘邦,留下了巨大后患。韩信开始时也是在项羽旗下的一代将才,因得不到重用,结果成了刘邦的一员大将。 而刘帮不仅知人善用,而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的麾下,笼络了一大批将才,如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个个能谋善断,成为刘邦问鼎天下的最大功臣。
  当然,除了人心的得失外,楚败汉兴还有很多原因。说白了,项羽只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暴发户,而刘邦是一个政治家,一个董事长。项羽从八千子弟兵,发展到40万的庞大军队,然后节节失利,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刘邦,从一个亭长,到10万大军,最后成就为拥有天下的君主……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得人心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是多么地重要啊。 3、从军心得失看。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从初起到秦亡之时,项羽得到广大官兵拥护的,因而能从八千江东子弟兵,发展到拥有40万兵力的大部队。然而,项羽在亡秦后,由于分封诸王,自己封为霸王。分封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有秦国统一的基础,人心思统一,分封必然进入春秋战国的乱世时代。项羽分封诸王,却分了人心,分了军心,满意者少,不满者众。如刘邦未分到关中,最不满,差点与项羽闹翻。分封后,部队各自为阵,将领以各自的利益为主。人心难以再统一。项羽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内耗殆尽。
  而观刘邦,却深谙政治权谋之术,把一切优势的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在天下大乱之时,善于争取同盟者。刘邦平定天下后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上与项羽的对比,也是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把各级优秀将领为我所用的最好例证。各级将领团结一心,三军团结一心,楚败汉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作者: borhes 发布日期: 2007-7-18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胜利者惯用的一种谎言。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他们会把有利于这种说法的“史实”书写下来并加以发挥,而把不利于这种说法的“史实”隐去甚至抹煞。从历史上看,“春秋无义战”,胜败与否,与“人心”显然无关;楚汉相争,也很难说哪方更得人心,按说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一呼百应,焚烧秦宫虽令咸阳秦人失望,但恐怕天下人大多还是拍手称快的,就此说项羽失了人心,似乎非常勉强;新莽末年,“得人心”的赤眉绿林诸义军、以及汉帝嫡系后代的更始帝等政权都很快失败,胜利最终落在刘秀手中,当然东汉史家也把刘秀描绘成“得人心”的形象;三国争雄时,据说刘蜀一方较得人心(当然对此我有怀疑),但刘蜀取得的成果最小,而且灭亡最早;司马氏是黑暗统治的代表人物,却赫然一统中国;五胡十六国,东晋南北朝,胜败更替,没有哪家是得人心的;其中统治手段稍显仁慈一点的苻秦,差点统一中国,最终却彻底失败于一群宵小手下。这数百年的乱世,人心根本没有起过任何作用。隋末大乱似乎能够说明失人心者失天下,但天下最终却没有落入“得人心”的李密、窦建德等人手中,而是落入无关人心的李渊父子手中。这和秦末的情况很相似,而后来李世民为证明唐室统治的正确性所做的大量舆论和理论工作也和汉初相似。唐末就更不用说了,最不得人心的朱温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开创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的成功也只不过是唐末五代功高篡主的惯性运作,和人心关系也不大;至于辽金夏元对汉族政权的节节胜利,直到最终灭亡汉人政权,那无疑是极不得人心的。元末农民起义的情况也是一样,在地方上颇得人心的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政权最终都败在朱元璋手下,这历史比较近,资料伪造的程度也低一些,就看得更清一些;晚明的统治固然失了人心,但入关取得天下的满清大肆屠杀,有谁能说它得人心呢?但它却是势如破竹,十余年内将“得民心”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一扫而光。清末得人心的辛亥革命义军被袁世凯打得无还手之力,只得谈和让袁世凯做大总统,连孙中山都得被迫让位,导致此后军阀割据多年。

  点滴体会,不当之处颇多,望各位书友多提意见。
  互相学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