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李承乾:中国抗战片:《八女投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31:42
',1)">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中国抗战片:《八女投江》
附:越剧《八女投江》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中国抗战女性题材经典。中国导演杨光远代表作。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至1938年武汉沦陷前的南满洲,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英雄的抗战事迹:除了与男战士一样在天寒地冻中打鬼子、饿肚子,还要尽女性的天职做后勤、与自己的身体作斗争……最后,“八女”为掩护支队人马突围而主动吸引日军火力,并在力尽关山后宁死不做俘虏、集体投江自尽……“八女”中有两位朝鲜族女子,还有一位13岁少女。此外,影片又虚构了女一号主人公与汉奸警长丈夫决裂以及怀孕时自残、最后生下死胎的情节。中国抗日女战士的付出与牺牲。革命情怀,人性视角。情节相当丰富,表现也堪称出色,只是对“八女”精神动力的诠释稍嫌不足。张凯丽、王兰英、岳红、蔡莺等主演。
该影片未明确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史载“八女投江”事件发生在1938年秋冬之交的乌斯浑河(牡丹江支流)。或有网友指责它表现手法陈旧、人物没有个性、“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实在是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该影片为新中国第一部抗战电影兼第一部国际电影节获奖电影《中华女儿》(Eight Heroines of China,1950)的重拍片。《中华女儿》由凌子风、翟强导演,由张铮、岳慎、柏李等主演,着重再现八名抗日女英雄的革命气节和壮烈事迹,曾获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自由斗争奖”,情节、对白相对简单,表现、演技略嫌粗陋。
[影视资料]
片 名:《八女投江》
出 品:八一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
顾 问:陈 雷
导 演:杨光远
副导演:沈华芬 陆伯炎
编 剧:李宝林
摄 影:杨光远 桑 华
特技摄影:李炳坤
主 演:张凯丽(饰冷 云) 岳 红(饰杨桂珍)
寇巧玲(饰安顺福) 蔡 莺(饰王惠民)
王兰英(饰胡秀芝) 迟延丽(饰郭桂琴)
迟素静(饰黄桂清) 张 跃(饰李风善)
李久芳(饰支队长) 江代霖(饰王皮袄)
杜雨露(饰朴团长) 王 栋(饰春 喜)
徐志田(饰孙汉奇)
故事梗概:
1938年冬,东北某镇。深夜,小学教师冷云在小巷中张贴反满抗日的标语,被身为伪警长的丈夫孙汉奇发现。孙汉奇恼羞成怒,举鞭挥向妻子。冷云不愿做亡国奴苟且偷生,毅然与丈夫决裂,投奔抗联。小姑娘王惠民奉命接冷云上山,途中遇敌人搜山,惠民的爸爸、抗联战士王皮袄为掩护她们突围而牺牲。冷云与王惠民裹挟在村民中被赶进五合村,目睹日寇烧杀劫掠、污辱妇女的残暴行径。危难中,抗联部队及时赶到,击溃了敌人。村中失去亲人的年轻妇女黄桂清也随冷云加入了抗联。几个不同性格、不同出身的女子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相聚:安顺福在把一台缝纫机运上山的途中遭遇日寇,献出了自己孩子幼小的生命;童养媳出身的郭桂琴负责全队的伙食;年轻美丽的杨桂珍的丈夫死于日寇轰炸;生活的重压把班长胡秀芝磨砺得刚强严厉,但依然有温柔的爱留在心底。冷云上山后,在战斗间隙教大家识字,传播革命理论,受到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当她不愿留下腹中汉奸丈夫的孩子时,被姐妹们劝阻。她们要共同抚养这属于母亲的骨肉。有一次打了胜仗,部队缴获了许多衣物粮食和军火,还救起了无家可归的朝鲜族姑娘李风善。为了让部队有个坚实的后援,冷云与胡秀芝奉命带领一部分人在密林中建立秘密营地,在恶劣的条件下照顾伤员,为部队赶制棉衣。营队遭到敌机轰炸,女兵们奋力保住了棉衣并送给大部队。在极度劳累中,冷云产下了一个死婴,把他葬在洁白的冰雪中。日军加紧了对抗联的围剿。在乌斯河畔准备渡河的冷云等八位抗联女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主动牵制了敌人的火力。面对凶恶的敌人,背临滔滔江水,八女毫无惧色,直至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敌人节节逼近,为了维护民族气节和中华女儿的尊严,八女从容地走进滔滔江水。
[精彩影评]
抗日时期8名女兵殉国事件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10月10日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英雄简介
冷云
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安顺福
(1915一1938)中共党员,朝鲜族。生于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 一八”事变后,屯子里成立了党支部和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她16岁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们站岗、放哨、抓坏人、贴标语。
1933年1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有7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民族恨、家乡仇,使安顺福更加坚强。她心里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毅然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分配在被服厂工作。不久,任她为被服厂厂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为了行军打仗方便,安顺福、许贤淑等4名女战士将她们的9个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
1938年4月,抗联各军向宝清集中,5月从宝清出发开始西征,这时安顺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随军西征。在征途中,安顺福和妇女团的同志,与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翻岗越岭,穿行在鸟兽集居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一路风餐露宿,野菜野果充饥,生活极端困苦。同年10月下旬一天的拂晓,在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下游,柞木岗山和大小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子中(现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东北四公里处)与日伪军熊谷部队激战,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她同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捐躯。是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闻讯后,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1982年10月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建起八女投江纪念啤,碑文正面刻着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手书:“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李凤善
八女投江”烈士。朝鲜族,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她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7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
“八女投江”纪念碑


建国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岸边,建立了“八女投江”纪念碑。正面是抗 联老战士陈雷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碑文铭刻着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的英名和她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高80米、横截面为三角型的纪念碑和象征着彩虹,跨度为75米、矢高25米的供脊,雕有展现女英雄们战斗风姿的大型群雕。 八女投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 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诗。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于1984年决定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大型群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司徒兆光设计,四川美术学院采用花岗岩石材料雕凿制作,于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写了“八女投江”四个大字。
“八女投江”国画巨作

1957年,年仅34岁的我国著名画家、“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该做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八女投江》是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 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一个如此年轻的艺术家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称道的创作呢?对于王盛烈来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他影响太大了,他有着作为亡国奴的经历,他也亲眼目睹了“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所以他内心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了创作最大的动力。即便是后来提出建立九·一八纪念馆议案时,作为发起人之一的他依然不顾身体的不适,重新创作了一幅《八女投江》,尺寸比当年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那幅还大,老人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够让世人忘了那段历史。目前这幅作品就挂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记忆的缩影。
[请您观看]
',2)">
http://www.tudou.com/v/VBnqFj9GhoY/v.swf
http://www.tudou.com/v/MFOnnHjgttQ/v.swf
附:越剧《八女投江》
http://player.56.com/v_NjE0MjMwNzQ.swf
编辑于2011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