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十年事txt百度云:[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 / 原田玲仁 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11:12


    [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 / 原田玲仁 著 ]
   
 
    书籍介绍:
      本书是“每天懂一点”轻悦读书系第三弹。继《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上市4个月狂销20万册的佳绩后,终于要推出同一作者引爆日本心理学话题热的新作——《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
  这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好玩心理学。一见钟情的秘密、恋爱达人的秘诀、没有长性的心理原因、做梦的男女差别、为什么偏有人喜欢排队、拍马屁的高明方法、识破丈夫谎言的高招、夫妻间防止吵架的技巧、为什么英雄多是孤胆英雄、为何乘电梯时大家都喜欢往上看、价格尾数的促销作用、星期四是事故多发日……希望这些新颖有趣的案例能带给您与其他心理学读物不一样的新鲜感!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前言(1)
     更新时间:2010-1-15 9:39:07 本章字数:1007


    走进书店,在心理学书籍的书架前,您会发现有关心理学的书种类繁多。这可让有心研究心理学的读者犯了难。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心理学读物可真是不容易。内容太简单吧,读起来不解渴,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内容太难吧,又不好理解,读着读着就失去了兴趣。对于读者来说,浅显易懂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内容过于简单,则学不到实在的知识。其实,只要表现方法运用得当,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也不会再显得枯燥乏味。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努力为大家编写了一本“既浅显易懂,又富有内涵”的心理学读物。本书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中心,辅以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和最新的报告数据,可以说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读了本书后,希望您能对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兴趣。您既可以先看漫画再读解说,也可以读过解说之后再看漫画。书中漫画的内容,有时会离题万里,目的就是为了博您一笑。只要您感到有趣,对它的记忆就会尤为深刻。
    接下来,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读法。基本上来说,从哪一章节读起都无所谓。为了帮您巩固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我为您准备了“序章”。在序章中,对心理学的概况、历史、门类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如果您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略过去读其他章节。如果您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最好花点时间读一下序章。
    第一章介绍的是深层心理学和性格心理学。其中,对梦形成的原理和种类进行了解析,对发怒、哭泣等行为的意义做了解释,还对人类的深层心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章的讲解,能帮您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并激发您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兴趣。
    第二章讲的是社会心理学,主要介绍人在社会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比如,眼看别人遇到困难却不去帮忙的心理,看到有人排队自己也想加入其中的心理等,并通过这些实例考察人在社会中的行为。
    第三章介绍的是恋爱心理学。人为什么要恋爱?怎样做才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好意?如何经营感情,才能使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美满呢?
    第四章介绍的是认知心理学,主要讲我们平时所见、所闻和记忆中人的行为,以及有趣的心理效果。在这一章中,我省略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解说,尽量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讲解。
    第五章则是一个大杂烩,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比如音乐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本章将通过诸多趣闻逸事,为您生动地介绍不同门类的心理学。

 

 

    正文 前言(2)
     更新时间:2010-1-15 9:39:09 本章字数:711


    第六章是心理学的应用篇。我将设定各种实际情况,帮您分析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应该运用哪种心理学及其心理效果。
    也就是说,读过本书后,您就可以做到“知己”(第一章)→“知彼”(第二章)→“理解恋爱的本质”(第三章)→“理解眼睛、耳朵的工作原理”(第四章)→“理解各种各样的心理效果”(第五章)→“将心理学应用于实践”(第六章)。本书的章节设置,刚好是研究、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完整流程。
    我本人研究的专业是色彩心理学,所以本书中很多地方都是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这是其他心理学书籍中没有的,希望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此外,为了提高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我还专门向心理医生寻求了诸多专业意见。
    再者,在这本的封面和内文的漫画中出现了很多猴子。乍看上去,也许您会觉得奇怪,怀疑这本书的严肃性。其实不然,我是想通过猴子们的滑稽表演,帮您更轻松地理解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您就不会感觉乏味了。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使您与别人的交往变得顺利。也许,您还能由此成为游刃有余的社交高手呢。不仅如此,您还会发现以前未曾了解的真实自我,从而进行自我启发。总之,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又实用的学问。
    和之前的《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一样,这本书的漫画、插图中,依然会有头戴花朵的猴子登场表演,它们头顶花朵的颜色和形状能代表当时的感情和情绪。我把它们称为“样本猴”,它是日本猴的亚种。作为稀有物种,“样本猴”的行为方式与我们人类非常接近。所以,我在这本书里请它们来帮忙做实验并进行讲解。
    木瓜制造/原田玲仁

 

 

    正文 目录
     更新时间:2010-1-15 9:39:10 本章字数:1693


    前言
    序章什么是心理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泰坦尼克效应
    视觉并不可靠?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的种类
    第一章不曾了解的真实自我(深层心理学与性格心理学篇)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
    做梦的日子与不做梦的日子
    人为什么会做梦?
    清晰梦
    梦与颜色/梦的男女差异
    梦的种类与深层心理
    何谓性格?
    A型血的人都一丝不苟吗?
    相信性格判断的心理/巴纳姆效应
    根据笔迹分析自己的性格
    了解自我的测验/“我……”
    自己所不知道的自己/约哈利窗
    人为什么会笑?
    人为什么会愤怒?
    为什么痛哭过后心里会觉得畅快?
    没有长性的心理原因
    自我辩解的“豪华阵容”
    第二章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社会心理学篇)
    乘电梯的时候,人为死命总是往上看?
    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
    日本关东人喜欢排队
    人为什么要“赶时髦”?
    见到有困难的人,不愿出手相救的心理原因
    喜欢站在胜利者一方的心理原因
    外表漂亮好处多多
    角色可以改变一个人
    看演唱会的时候,观众为什么会跟着唱?
    电子邮件内容与自己性格不一致的人们
    为什么政治家喜欢日式餐厅?
    第三章为什么酒吧都很昏暗?(恋爱心理学篇)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吊桥上产生的爱情
    “一见钟情”的心理原因
    拉近心理距离的方法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接触越多越喜欢对方
    恋爱达人的秘诀
    为什么酒吧都很昏暗?
    为什么高级宾馆的酒吧都设在最高层?
    恋爱的SVR理论
    为什么女人特别在意“59”这个数字?
    第四章知觉与记忆的不可思议性(认知心理学篇)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感觉机能的工作与特征
    人的眼睛为什么能适应黑暗?
    使人困惑的斯特鲁普效应
    大小的恒定性
    眼睛的错觉——“错视”
    视觉、听觉、味觉的错觉
    人怎么能分辨出那么多张脸?
    什么是鸡尾酒会效应?
    记忆的原理
    如何锻炼记忆力
    为什么人对婴幼儿时期的事情没有记忆?
    第五章各种各样的心理学(产业、发展、犯罪、色彩心理学等)
    产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第六章方便实用的心理学(心理学应用篇)
    办公室实用心理学
    激发部下、后辈的方法
    使办公室气氛和谐的“维护(Assertion)法
    赞美上司的高明方法
    与“生理性”讨厌的人相处的方法
    演讲的技巧
    成为看起来有才能的职员
    家庭实用心理学
    说服丈夫购买餐具清洗干燥机的方法
    看透推销人员伎俩
    识破丈夫谎言的方法
    夫妻之间防止吵架的技巧
    后记

 

 

    正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更新时间:2010-1-15 9:39:12 本章字数:839


序章: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
    正式讲解心理学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序章中将为大家简单阐述恋爱的心理效果、心理学概论和历史等知识。了解了心理学的背景知识,我们会对它更加感兴趣。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恋爱遇到阻力,反而会激发人的热情~
    首先,我要为大家介绍人类有趣的行为和心理。其中,特别要提到恋爱,恋爱可以引发很多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比如,相恋的男女,当遇到外界的阻力时,反而会促成他们的姻缘。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门当户对、没有任何阻力、受到周围人祝福的爱情才会发展得比较顺利。实际上,越是受到外界的阻力,比如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越能加深恋人之间的感情。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当有别人追求自己的恋爱对象时,即出现情敌时,自己对恋爱对象的感情会变得更加强烈。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两个积怨很深、相互争斗的家族之间。两个家族的独生子和独生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恋了,他们的爱情受到多方阻挠,但两个年轻人决心冲破重重障碍,将忠贞的爱情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双方的家人越是反对,两个人的心贴得越紧。
    当彼此相爱的两个人遇到障碍、不得不分手时,人会产生一种“不协和感”(不快感)。此时,要消除这种“不协和感”的心理效应就开始起作用。由于人的心理无法改变外界障碍的现状,于是加深感情以逾越障碍。此外,人们还会产生错觉,把战胜困难的力量误认为是爱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碍的成就感转换为恋爱的感情。
    很多为了躲避家人的反对而私奔的情侣,在别人眼中他们演绎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往往经受不住悲伤的考验。两个人一旦遇到悲伤的挫折,爱情就容易产生裂痕。

 

 

    正文 泰坦尼克效应
     更新时间:2010-1-15 9:39:14 本章字数:614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再加上特殊状况,效果会更强~
    我想大家都看过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其中的男女主角杰克和罗丝就是冲破障碍彼此相恋的情侣。杰克是一个心怀梦想的穷小子,他想成为一名画家,而罗丝是上流社会家庭的千金小姐。罗丝有保守的父母和资本家子弟的未婚夫,这都成为她与杰克交往的障碍。在这部电影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主题,但除了阻挠爱情的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特定的环境——船上,我们将其称为“泰坦尼克效应”。
    假设您和朋友一同去人迹罕至的亚马逊腹地旅行,偶然遇到了一位让您心仪的女性。您对这位女性可谓一见钟情,但同时您也发现,朋友也喜欢上了这位女性。你们邀请这位女性同行。在和这位女性接触的一天时间里,您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每一秒都很难耐。那是因为您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友情固然重要,但萌发的爱意又无法抑制,该怎么办呢?
    上述情况就是恋爱中典型的“泰坦尼克效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您有可能陷入友情与爱情的双重危机之中。
    此外,《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并没有像朱丽叶那样为追随爱人选择自杀。罗丝受到杰克的感化,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与悲剧结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这部影片虽然使用了“泰坦尼克效应”的背景,但表达的是积极面对爱情、勇敢生活下去的愿望。

 

 

    正文 视觉并不可靠?
     更新时间:2010-1-15 9:39:15 本章字数:780


    ~人的心理会干扰视觉的正常工作~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遗憾的是,我们的视觉并不可靠。亲眼所见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人们感知到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据统计,在五官中,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0%以上。然而,视觉获得的信息并不可靠。请您看下面的图,只看2秒钟,然后接着往下读。
    喂!这里面有虫子!
    非常抱歉!
    图中画的是在餐厅中,图中有因在食物中发现虫子而怒不可遏的顾客和不停道歉的服务生。接下来,我问您一个问题。图中有一个人手里拿着刀子,请问是哪个人?(请不要再去看图,凭记忆回答。)
    如果看得不仔细,大多数人会认为穿紫色衬衫或红色衬衫的客人手里拿着刀。那么,请再看一看前一页的图。原来刀子在服务生手中,两位客人都没有拿刀。(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如果您的回答是后面的猴子,说明您想得太多了,哈哈!)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回答是客人手里拿着刀呢?那是因为这个情景发生在餐厅里,而常识告诉我们,客人用餐才会拿餐刀。此外,还有的朋友观察到两个客人的面相比较凶悍,可能与黑社会有关,所以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手里拿着刀。这个测验说明固定观念和常识等甚至可以左右人们视觉的记忆。
    在现实生活中,警察在进行犯罪调查需要询问目击者时,目击者的叙述有时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自己看到的人与凶犯非常相似,也许他并没有看清那个人手里拿着什么,却会认定他手里拿的是凶器。因此,有些证人的证词反而会将案件调查引入歧途。这也说明人是可以通过想象来制造印象的。
    但,实际上……
    他手里拿着刀
    这个萝卜我只要一半就好了。
    嗯   嗯
    那人一定是凶手!

 

 

    正文 什么是心理学?
     更新时间:2010-1-15 9:39:17 本章字数:665


    ~科学地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
    前面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几个有关心理学的例子,可是心理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问呢?恐怕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人看到漂亮的花朵会感觉赏心悦目,看了感人的电影会痛哭流涕,这些都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结果。简单而言,心理学就是观察人类的行为、分析行为的理由和原因、研究心理活动的学问。简言之,心理学就是科学地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
    实际上,人类的心理非常不可思议。有时,明明是自己喜欢的人,却故意冷落他,面对不喜欢的人反倒热情相待,而事后往往后悔不已。“喜欢”和“讨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些行为和思维的背后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能找出其中的缘由,人就可以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总而言之,心理学就像指南针一样,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他人。
    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在东京新宿的夜总会,酒水促销小姐就要研究顾客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哄顾客高兴,让他们买更贵的酒水,喝更多的酒。业绩好的酒水促销小姐都是经过反复实验、失败、再实验才取得了促销的真经。这利用的就是通过对方的行为分析其心理状态的心理学。
    不过,心理学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人际交往。通过研究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的心理,可以制定出最合理的避难措施;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减少犯罪,并改造罪犯的人格;还可以通过心理学研究,纠正人类视觉的错觉。总之,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与此同时它还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

 

 

    正文 心理学的历史(1)
     更新时间:2010-1-15 9:39:18 本章字数:928


    ~心理学研究始于古希腊时代~
    1、希腊哲学时代
    我们很难为心理学的诞生划定一个准确的时间段。如果把理论性地研究人的心理作为心理学的开端,那么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了。当时,心理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眼看到的信息在心脏转化为“心理”。柏拉图则认为,人的心理是独立于肉体存在的。人死之后,心理会作为“本质”继续留存下去。真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古希腊时代,心理学在当时真是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东西。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出现
    对于心理学来说,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冯特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他尝试着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冯特在德意志大学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室)。从此之后,便有欧洲各地、美国甚至日本的学者来到冯特的实验室,跟随他学习心理学。这就是近代心理学的开端。
    3、三个心理学流派
    后来,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分化为三个较大的分支。一个是提倡用统一的形态来把握心理的形态心理学;第二个是瓦特生提出的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有一个就是弗洛伊德创造的精神分析学。
    ~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阿德勒~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造的精神分析法认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有一种叫做“无意识”的东西。精神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心理构成和进行心理治疗。说到佛洛伊德,在百年后的现代心理学界可谓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在当时,他的观点却是不被认可的异端思想。不过后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仅给心理学、医学带来了巨大影响,甚至对艺术和政治思想等各种各样的领域都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对弗洛伊德理论中关于“无意识”的部分进行了独创性的解释。他认为“无意识”分两种,还创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认为,除了普遍的无意识之外,还存在一种具有个人差异的、后天产生的叫做“情结”的无意识。荣格的思想与弗洛伊德截然不同。荣格的研究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涉及到了灵魂的领域。

 

 

    正文 心理学的种类
     更新时间:2010-1-15 9:39:23 本章字数:752


    ~心理学种类繁多~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仍可以说它是一门新的学问。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十分广泛,短时间之内就派生出很多种类,从而适应各种各样领域的需要。于是,如何给心理学分类就成为一个麻烦的问题。
    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解释也各不相同。一种心理效应往往与多个种类的心理学相关,因而,究竟该将其归类到哪个种类的心理学就非常困难。不过,将其归类并不重要,而且这也不是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在这里,我只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分类,供大家参考。
      基础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研究知觉和记忆的心理学。“错视”等都属于这种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发展心理学  研究人成长过程的心理、心智发展的过程等。
    社会心理学  研究个人或群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的行为等。
    感情心理学  研究感情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以及感情产生的原理等。
    ※此外,还有异常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研究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的心理学。
    性格心理学  研究性格形成的因素,对性格进行分类的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第一线,达到是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  不仅研究罪犯的心理,还研究预防犯罪的方法。
    色彩心理学  研究色彩带给人的心理效应。也有人将其归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
    ※此外,还有产业心理学/灾害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交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空间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正文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1)
     更新时间:2010-1-15 9:39:24 本章字数:925


    第一章 不曾了解的真实自我
    (深层心理学与性格心理学篇)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多种角度来探讨人的深层心理,分析人的性格和感情。通过反复地检讨、分析自己,您将发现一个自己从未了解的真实自我。自己的真实状态和心理活动是非常有趣的。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
    ~做梦的日子与不做梦的日子~
    有时早上醒来,您会伸个懒腰说:“啊,昨晚又做梦了。”有时,您也会说:“昨晚一个梦也没做。”如果做梦了,梦里的内容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有时,梦中的情节会有个完整的结局,有时却会梦到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形象或事情。有时,多年不见的朋友会突然出现在梦中。当我们醒来时,有些梦我们记得很清楚,甚至连细节都能回忆起来,而有的梦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片断,甚至完全模糊不清了。
    人在睡眠时,有两种状态交替出现,一种是脑和身体都休息的状态(即REM睡眠),另外一种是脑清醒但身体休息的状态(即NONE-REM睡眠)。人主要在脑清醒的睡眠状态下做梦(但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在脑休息的状态下,人也会做梦)。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会把愿望埋藏在内心深处。处于清醒状态时,意识会抑制愿望。而当人入睡后,意识的控制就放松了,内心深处的愿望会影像化,于是便形成了梦。人进入睡眠状态后,虽然意识的控制放松了,但并非完全失去控制。当梦中的内容过度刺激意识时,这些内容会被埋藏进内心深处。这就是我们醒来后回忆不起来的梦。实际上,我们每天都会做梦。说是没有做梦,其实是想不起来了。一个人平均每天要做4~5个梦,照这么计算每年大约要做1300个梦,而一辈子大约要做10万个梦。
    人是非常贪图安逸的,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事情,我们会主动忘记。这叫做自我保护。也就是说,从不做梦的人,也可以说他们天天都在做噩梦,只是醒来后都不记得罢了。
    ~人为什么会做梦?~
    那么,人的愿望为什么会被影像化、以梦的形式呈现出来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人做梦的真正原因。关于梦的成因,各个学派的说法不一,争论异常激烈。总之,关于梦的原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正文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2)
     更新时间:2010-1-15 9:39:26 本章字数:1111


    关于梦的成因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比如,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会在梦中得偿所愿,使人产生一种实现愿望的满足感,从而缓解欲求不满的现状。如果愿望一直被压抑在内心深处,会给人造成紧张的情绪。因此,可以说做梦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实际上,如果做梦时受到打扰,人容易形成攻击性性格,或者出现不稳定情绪。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梦可以将人在清醒时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区分出“必要的信息”和“不必要的信息”,然后按照需要将其存储在大脑中。
    人所做的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平时烦恼的事情。在梦中,问题经常都会得到解决。据说,有位数学家曾被为一道难题所困,但某一天在睡梦之中就将它解开了。此外,梦还能为体内的危险发出警报。据报道,曾经有一位心脏病患者,在他出现自觉症状前的某天夜里,他做了一个胸口绞痛的梦。从上述事例中,我们至少能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做梦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不仅人类会做梦,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也会做梦。养狗的人可能都遇到过爱犬做梦的情况,它们睡觉时嘴里还会发出呜呜的鸣叫声。可能是睡前没有吃饱,睡觉时梦见一大块肉骨头摆在眼前。做这样的梦可以让它的情绪稳定下来。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不要大叫它,让它继续静静地睡就好了。
    ~清晰梦~
    晚上睡觉时,如果做了梦,一般当时都觉察不到。只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才会意识到。不过,有时,我们在做梦时也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这就叫做“清晰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科学家称,人在睡眠时,如果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的状态,就会做“清晰梦”。科学家还说,经常做“清晰梦”的人非常少。不过,如果普通人进行正确的训练,也能做“清晰梦”。
    “清晰梦”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人在梦中可以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梦中可以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解决我们欲求不满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做“清晰梦”将表层意识中一直惦记的愿望在梦中实现。有研究人员采访了很多做过“清晰梦”的人,他们都感觉在梦中实现愿望可以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那么,该如何训练才能做“清晰梦”呢?首先,平时多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对自己说:“做梦时,能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其次,像写日记一样,把梦的内容记下来。此外,现在有很多研究“清晰梦”的研究人员和机构,相关的书籍也不少。如果您感兴趣,可以找一些书来看。不过,有一部分书籍并非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清晰梦”,而是从所谓“灵”的角度来进行解析,因此选择参考书籍时一定要慎重。

 

 

    正文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3)
     更新时间:2010-1-15 9:39:27 本章字数:1008


    我本人也有几次做“清晰梦”的经历。晚上做梦时,能隐约感觉到自己是在做梦。第一次,我很想飞,结果像鸟儿一样拍打了几下手臂,结果真的就飞了起来,当时那种幸福感简直酷毙了。然而,后来几次做梦就不行了,每当意识到自己在做梦时就醒了。看来要控制梦还真是不容易啊!
    ~梦与颜色/梦的男女差异~
    ◎梦与颜色
    梦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大多表明梦是有颜色的。有学者认为这和彩色电视机的普及有一定关系,我认为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个人认为,梦基本上都是彩色的,只是我们没有特别注意罢了。
    我们平时看各种事物、景色的时候,很少会有意识地辨别它们的颜色,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眼带过。其实,我们看世界的时候,有很多颜色进入到我们的眼睛,但我们很少会刻意区分这是红色、那是蓝色。做梦也一样,梦见的事物也都是彩色的,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曾经有人对画家、设计师的梦进行过研究。结果,这些经常与颜色打交道的人的梦多是彩色的。这说明他们对颜色很敏感,会有意关注事物的颜色,在梦中也不例外。
    ◎梦的男女差异
    曾有心理学家对1000名男女进行梦的研究,想就此调查男人和女人的梦是否存在差别。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多梦见敌对的人物,而女性多梦见友好的人物;女性经常做与家庭、家人有关的梦,而男性如果没有特别意识的话,基本上不会做与家庭有关的梦;女性多做购物、会友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梦,而男性的梦中更多的是冒险、旅行、英雄等空想。男女做梦的区别更加显著的区别在于:生大病时,男性大多会直接梦到死亡,感觉到死亡的恐怖,而女性大多会梦见与友人分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
    ~梦的种类与深层心理①~
    梦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也许是内心深处的愿望,也许是身体发出的危险警报,也许还有其他什么理由。因此,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告诉我们做了什么样的梦就代表什么,而且做梦时人的情感不同,梦的含义也不相同。总之,不能对梦进行简单判断。
    不过,特定的梦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这里,我为大家总结一些心理学家和睡眠研究者关于梦的研究结果。不过,即使对于同一个梦,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并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请读者朋友不要生搬硬套,只把它作为认识真实自我的一个参考。

 

 

    正文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4)
     更新时间:2010-1-15 9:39:29 本章字数:949


    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判断之前,我们最好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在床头放一个笔记本,早晨起床时把夜里做的梦记录下来。由于梦在头脑中记忆不了多久,只要把梦中的状况、场面、当时发生了什么、自己做了些什么以及想了些什么记下来就可以了。
    内心到底想通过梦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坠落的梦
    做坠落的梦,代表心理可能存在某种不安和恐惧。实际上,坠落的感觉并不痛,只是代表一种恐惧感。工作中遇到挫折、失恋等不安常会做坠落的梦。此外,对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充满不安时,也会做这样的梦。
    在坠落的过程中,有时我们能意识到“啊!自己是在做梦”,也有人在做坠落的梦时,腿会突然伸一下,随即就惊醒了。做坠落的梦可以解释为是某种不祥的暗示,也有人认为在梦中坠落可以使精神得到平衡。我认为,做这样的梦也许是一种提醒吧。
    ~梦的种类与深层心理②~
    ◎飞翔的梦
    当人生得意、事业成功、爱情顺利时,人常会做飞翔的梦。制定新的目标时,也会做类似的梦。不过,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当人想逃避现实行或欲求不满时,才会做飞翔的梦。“想做点什么”的愿望,在梦中会以“飞翔”的形式得到实现。如果您最近做了飞翔的梦,但却找不到合理的理由,那八成是因为您厌倦了目前平淡的生活,“想做点什么”。
    飞翔的梦一般都相当真实。据报道曾经有人梦见自己能飞,由于梦太真实了,他误以为自己真的能飞,结果在现实中试了一下就摔成了重伤。也许您会想:怎么会有这么蠢的人啊?可是,有些梦相当真实,所以千万不要把梦和现实混为一谈哟!
    ◎被追赶的梦
    一般情况下,当发生不安或陷入纷争时,人大多会做被追赶的梦。工作压力大、日程安排紧的公司职员常常会做被人追赶的梦。此外,不仅强烈的不安会使人做被追赶的梦,当不安、兴奋与期待感混合在一起时,人也常会做被追赶的梦。当私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被委以重任的时候,也会做类似的梦。
    如果梦中被不明身份的人追赶,很可能在现实中看到了什么恐怖的东西,又想看清这个东西的真面目。此外,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做被追赶的梦,与儿时的恐怖经历或者潜在的恐怖体验存在某种关联。

 

 

    正文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5)
     更新时间:2010-1-15 9:39:30 本章字数:921


    ~梦的种类与深层心理③~
    ◎考试的梦
    感觉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缺乏自信的时候,一般会做考试的梦。如果近期有考试,对考试的不安就会体现在梦中。这也许是因为考前准备得不充分,自己的潜意识以梦的形式告诉自己应该再努力复习一下。如果是在没有任何不安的情况下做了考试的梦,那也许是一种警告。您应该再仔细检查一下,看复习中有没有漏掉的地方。反之,也有的人对考试充满不安,但梦见自己考试非常成功,结果获得自信。等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发挥异常出色。
    ◎被拥抱的梦
    做被拥抱梦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男性基本上不会做这样的梦,而很多女性都做过被拥抱的梦。想确认身边是否有值得信赖的人时,往往会做被拥抱的梦。当然,希望得到心上人拥抱的愿望,也会促使人做类似的梦。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做被拥抱的梦,这说明女性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很多女性通过拥抱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找厕所的梦
    有时,当我们处于睡眠状态时,并没有尿急,却在梦中拼命寻找厕所。很多做这个梦的人都是有话不敢说,把它埋藏在心里。想说却说不出口的紧张感,在梦中就转化成了寻找厕所的行为。
    ~梦的种类与深层心理④~
    ◎怀孕的梦/暗示怀孕的梦
    有些女性即使没有怀孕,有时也会做怀孕的梦。这样的女性分为两种,一种希望怀孕,另外一种不希望怀孕。对于怀孕的愿望和不想怀孕的念头,都以怀孕的形式在梦中出现。此外,还有研究人员认为,做怀孕的梦是真实怀孕的一个征兆。
    曾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对150多名孕妇做过调查,专门研究她们的梦。结果发现,除了怀孕的梦之外,还有一些梦是对怀孕的一种暗示,比如,梦见在田里播种、梦见小鱼在水中游、梦见河流或大海的水等。据那位心理学家分析,有关水的梦可能和羊水有关。
    ◎生病、受伤的梦/暗示生病的梦
    当人的身体或心理的平衡被打破时,常会做生病或受伤的梦。此外,也有实例证明,有时做类似的梦是深层心理给我们的警告,提醒我们某些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潜在疾病。这样的梦大多不是直接性的。

 

 

    正文 梦,让您发现真实的自我(6)
     更新时间:2010-1-15 9:39:32 本章字数:802


    常年从事梦的相关研究的罗萨林德卡拉伊特给我们介绍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位男性梦见自己吞了一块烧红的煤块,感觉喉咙有种灼烧感。他确信自己的喉咙有问题,于是去医院检查,但医生检查后说他没病。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梦见有针刺了他的喉咙,就在几周之后他的喉咙里长了一个肿瘤。再去医院时,诊断结果竟然是甲状腺癌。这说明,某些疾病在初期甚至连医院也检查不出来,但我们的身体却可以察觉到,并能通过梦向我们发出警告。因此,如果能够多掌握一些有关梦的知识,也许能尽早捕捉到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梦的种类与深层心理⑤~
    ◎死亡的梦
    也许有人认为梦见死亡是非常不吉利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心理学家把死亡的梦理解为是“再生”的信号。他们解释说,当人即将开始某种新的生活,或者想开始过新生活时,常会梦见自己死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当迈向成年的那个时间点时,常会梦见自己死了。这也许意味着,自己的少年时代要结束了。
    ◎吵架的梦
    梦到吵架时,不管当时的心情如何,大多数情况下吵架的对象都是自己。即使梦中在与其他人吵架,但大多只是自己的分身。当人内心纷乱、纠缠不清时,为了整理思绪,容易做吵架的梦。此外,当心怀不满时,也会通过做吵架的梦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
    ◎羞耻的梦
    女性梦见自己误入男厕所或者在大庭广众赤身裸体等,这些都是所谓的羞耻的梦。当人面临第一次约会或者即将参加面试时,常会做类似羞耻的梦。这是因为即将暴露在人前心中充满不安的缘故。
    ◎去医院看病的梦
    当人梦见自己去医院看病时,常代表想找一个可以依赖的人。当人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想逃避现实的时候,也容易做住院的梦。再者,梦见自己去医院看病,也许是深层心理对体内潜在危险的一个警告。

 

 

    正文 何谓性格?
     更新时间:2010-1-15 9:39:34 本章字数:543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性格~
    我们常对别人的性格进行评价,“这个人性格很好”、“那个人性格很单纯”……可是,性格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是心里清楚但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好比茶壶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性格,也不容易。不同的心理学家给性格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在这里,我斗胆为大家概括一下什么是性格。简单来说,性格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倾向。所谓“性格很单纯”,是说“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这个人接下来的言行”。而“性格很好”,则指“这个人具有一贯的良好思维和言行(温良、具有同情心等)”。
    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性格时,会把性格分为几种类型。德国有一位精神病学家名叫克雷奇默尔,他把人的体型与性格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理论非常著名。他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不同体型人的性格特征如下:
    ○瘦弱型
    谨慎、保守的性格。在这种人身上,既有神经质、敏感的一面,也有无法理解别人心情、迟钝一面。
    ○肥胖型
    社交型性格,但是有躁郁倾向,且性情多变。
    ○斗士型(坚实)
    安静、规规矩矩,但也有突然暴跳如雷的时候。

 

 

    正文 A型血的人都一丝不苟吗?(1)
     更新时间:2010-1-15 9:39:35 本章字数:711


    ~血型与性格,及其历史发展~
    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通过血型可以判断性格。比如,A型血的人一丝不苟,B型血的人我行我素,O型血的人开朗、乐观……在这里,我先要告诉大家一个遗憾的消息:这种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并没有科学根据,而且有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准确的。
    科学家并未在血液中找到能够左右性格的因子。从医学角度来看,人们也没有有利的证据证明血型与性格有关系。只不过据统计学发现不同血型的人在性格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O型血的人比A型血的人××性格要素高出1.3倍等等。然而,这种程度的差异,很难证明血型与性格之间存在关联。听我这么说,也许很多朋友要着急了,“等等!至少用这种方法判断我的性格是准确的,而且对我家人也都适用。”
    接下来,我就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先来追溯一下血型与性格研究的历史。最早将ABO血型与性格联系起来的人是日本人。在1910年左右,即ABO血型被发现的几年后,日本某医生发表了一篇医学论文,其中提及了血型与性格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医对血型与阶级的关系展开研究。与此同时,教育学家古川竹二发表了关于性格与气质的研究论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来诸多关注的目光,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正是从那时开始,履历表中才增加了血型一栏。不过后来,有一篇调查报告否定了古川竹二的观点,关于血液与性格的研究这才开始降温,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本研究人类血型的书籍出版发行了,于是又掀起了研究血型与性格的热潮。再加上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今日。

 

 

    正文 A型血的人都一丝不苟吗?(2)
     更新时间:2010-1-15 9:39:37 本章字数:718


    ~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得以推广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感觉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很准呢?还有,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如此普及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其中的原因。
    1.判断结果非常暧昧
    当然,如果通过血型判断性格不准确,也就不可能这么普及了。可是,这种方法为什么会这么“准”呢?秘密就在判断结果的叙述形式。
    比如,虽然说A型血的人大多一丝不苟,O型血的人多为乐天派等,但除了这种程度的区别之外,其他的叙述多是一些一般化的特征。因此,人们总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部分,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也就适用于任何人。再比如,说“A型血的人希望保持平稳的人际关系”,请仔细想一想,有谁不想与他人保持一种平稳的人际关系呢?
    2.人会从判断结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部分
    比如,说“AB型血的人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使有的AB型血的朋友不具有这样的特征,但看到这样的评价也不会感到反感。而且,人还会把自己想象成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独特的人”。人会主动向判断结果靠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自我成就预言”。
    3.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是方便的社交工具
    可以说没有比血型判断性格更方便的社交工具了。人的常规血型只有A、B、AB、O四种,所以相应的性格类型也只有四种,记忆起来非常容易。
    与人第一次见面时,如果感觉无话可说,这可是非常好的话题。在公司和朋友之间,这种话题也常常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此外,相信血型决定性格的人,大多具有外向型的倾向,他们受杂志、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影响也比较大。

 

 

    正文 相信性格判断的心理/巴纳姆效应
     更新时间:2010-1-15 9:39:38 本章字数:712


    ~人为什么会相信性格判断和算命~
    就像通过血型判断性格一样,本来是适用于任何人的一般性描述,可人偏偏会认为那描述的正是自己。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实际上,这种心理效应非常吓人。曾有人进行过一项实验,把原本是A型血的性格描述说成是“B型血的性格”,然后拿给B型血的人看,结果竟然有九成左右的人认为自己的性格非常符合描述中的内容。当听到别人说自己“您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您具有浪漫的一面”等等的时候,即使您觉得这并不太适合自己,一般也很少反驳,说“不对”或者“你的说法太不明确了”。大多数时候,人都会表示认同,回答:“是啊,是啊。”
    不只相信通过血型判断性格属于巴纳姆效应,人相信算命的现象也属于巴纳姆效应。尤其当面对非常“知名”的算命先生时,巴纳姆效应体现得更加明显,人们很容易被算命先生的话打动。实际上,算命先生“骗人”的技巧并不高明,大多数情况都是居心不良的人想利用算命来害人。
    比如,算命先生说:“您以前肯定因为亲人或朋友的去世,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事实上,即使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至少也有过一、两次亲人或朋友去世的经历,而亲人或朋友的死当然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因此,算命先生说的话,十有八九都能中,而听的人就会认为算命先生真的“能掐会算”。
    此外,对于属于特定集团的人,我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具有特定的性质。比如,“日本人很勤劳”、“英国人很绅士”等,其实,这样的概括过于笼统,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勤劳,也许并非所有英国人都具有绅士风度。然而,我们很容易戴上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

 

 

    正文 自己所不知道的自己/约哈利窗
     更新时间:2010-1-15 9:39:45 本章字数:677


~寻找未知自己的方法~
    人都认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实际上,对于自己,自己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很多时候,当朋友为我们指出一些性格上的问题时,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另外一面。
    比如,有一天朋友对我说:“你知道吗?你的性格太要强了,从不服输。”虽然有时嘴上不愿意承认,可心里还是暗自吃了一惊,果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确实有这样的性格倾向。因此,别人可以帮我们发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自己。
           下图是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利研究出来的“约哈利窗”,他们将“自己的信息”分成了四类。
    自己
                         知道                               不知道
     知道     A   公开                         B 盲点
他人
     不知道     C   隐私                         D   潜能
A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开部分;B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盲点部分;C是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隐私部分;D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潜能部分。如上图所示,如果别人告诉我们自己不知道的自己,B部分就会缩小。同样,如果把自己的隐私C部分公开的话,未知的D部分就会缩小。也就是说,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潜能部分缩小了,即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发现了新的自我。结果,公开的A部分就变大了。

 

 

    正文 人为什么会笑?
     更新时间:2010-1-15 9:39:46 本章字数:674


    ~分析笑的原理~
    觉得开心或者看到有趣的事物时,我们会笑。最近有研究结果表明,经常笑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因此,笑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可是,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笑呢?据科学家说,地球上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和一部分猴子会笑。的确,我们从没见过鸡或鸭子笑,如果有会笑的青蛙,那也怪吓人的。
    笑的种类有很多种,科学家们对此众说纷纭。弗洛伊德、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等学者都对“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关于笑的理论,也许这种理论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美国精神病学家VS拉马钱德兰在《大脑?还是幽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叙述:“当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需要提高警惕的事情时,人会紧张起来;但当弄清情况后,如果发现这个事情对自己并没有威胁,人会笑出来。”
    比如,突然有一个身穿黑衣、凶神恶煞的大汉来到您的面前,您会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提高了警惕,变得紧张起来。可是,没想到那人忽然面带微笑地向您问路。在那一瞬间,您不安的心放了下来。与此同时,您还发现那人的门牙上竟然粘着一块菜叶,于是便忍不住笑了出来。
    也就是说,人感到危险时会紧张,但当发现危险并不存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笑出来。在心理学中,对这种状况的解释是:笑是缓和某种紧张状态的方法,人通过笑可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讨好地笑”和“谄媚地笑”也是缓和紧张状态的方法。

 

 

    正文 人为什么会愤怒?
     更新时间:2010-1-15 9:39:48 本章字数:651


    ~分析愤怒的原理~
    和笑一样,人都会发怒。不过,这“愤怒”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呢?生活中,人会对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测。如果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预想的范围之内,人会感到“不安”或“恐慌”。对于“不安”或“恐慌”的防卫反应或警告反应就以“发怒”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在饭店吃饭,您预计点菜之后不久就会上菜,结果等了30分钟还不见有菜上桌。此时,您也许会想:“是不是他们忘了做我的菜?”于是,陷入一种不安的状态。之后,防卫反应不断发展,最后演变为愤怒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事情没有按自己预想的发展时,人就会产生愤怒情绪。
    此外,人还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你不合格”等,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保护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种行为。
    “自尊感情”高的人,对于别人的侮辱也可以宽容对待。正因为自尊感情高,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也不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不会生气。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点不适当的评价,马上就会发怒。自尊感情低的人无法尊敬自己,需要从别人的尊敬中间接地获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别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无法尊敬自己,于是便发怒了。因此,如果平时能够多冷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生气了。

 

 

    正文 为什么痛哭过后心里会觉得畅快?
     更新时间:2010-1-15 9:39:50 本章字数:593


    ~分析哭、流泪的原理~
    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流泪,但人为什么会哭泣、流泪呢?威廉姆吉姆和卡尔里根曾说过这样一句具有哲学意味的话:人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而是因为哭泣才悲伤。意思是说“哭泣”这种生理反应比“悲伤”这种心理活动要来得早。
    有趣的是,不仅在悲伤的时候,在高兴的时候,人也会哭泣。因为感情原因而流的眼泪,和人的自律神经有着紧密的联系。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人的自律神经都会受到刺激,进入兴奋状态,从而引起流泪的现象。
    威廉姆H弗雷二世博士认为,女性哭泣的理由中,有50%是因为“悲伤”,20%是因为“高兴”,10%是因为“生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哭泣。这是由于男女感情构造的差异所造成的,不过并不是因为女性柔弱。有些女性会因为自己爱哭而感到自卑,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此外,人在痛哭之后都会感到心情畅快了很多,也许您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哭泣可以将紧张物质发散到体外的缘故。哭泣也是减轻精神紧张的一种方式。日本人不太愿意在人前哭泣。实际上,为了减轻心里的紧张情况,还是多哭一哭为好。顺便说一句,哭泣时的情绪不同,眼泪的成分也有所差别。愤怒的泪水,含水量相对较少,钠的含量较多,所以比较咸;而悲伤的泪水则是水分比较多,味道比较淡。

 

 

    正文 没有长性的心理原因
     更新时间:2010-1-15 9:39:51 本章字数:771


    ~厌倦与成就感~
    有时,我们想做很多事情,比如锻炼身体、减肥、上电视大学等,但实际做起来却坚持不了多久。像这样没长性的人还不在少数。当然,其中性格是主要原因。如果生性就容易厌倦,做什么事情都长久不了。所谓“厌倦”,就是失去干劲,继续做下去的意志受到阻碍。尤其是对于那些“被命令去做的事”或“不得不做的事”,很快就会感到厌倦。
    此外,“厌倦”与行为动机和受到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关系。行为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所谓外在动机,无非就是“胡萝卜”和“大棒”。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如果考试得了100分,就给他买一辆自行车,这就是“胡萝卜”,即奖励;在公司中,上司交代的事情如果不做或者做不好,就会惹上司生气,这就是“大棒”,即惩罚。
    所谓内在动机,则指自发性的动机。比如,我想去国外旅行,就会为此努力攒钱。对于持续做某事来说,外在动机只有暂时的作用,不会长久发挥作用。举例来讲,比如在训练猴子的时候,当它完成一个任务后,驯兽员会给它一根香蕉作为奖励。长此以往,如果不给香蕉的话,猴子就不会去完成任务。因此,外在动机对于持续做某事来说,意义不大。
    为了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最好先设定小的、具体的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的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以打扫房间为例,我们不要把目标设定为打扫完整个房间,而是把任务细分,今天的任务是书房,明天的任务是卫生间……一天打扫一间房间并不难完成,当完成任务后,我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此外,如果把奖励的力量与爱情结合起来,那将发挥更大的威力。比如,坚持学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说“精通外语之后,就可以找外国美女交往”,就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动力。

 

 

    正文 自我辩解的“豪华阵容”
     更新时间:2010-1-15 9:39:53 本章字数:721


    ~自我保护的心理~
    人是一种非常善于自我保护的动物,把自我辩解应用得得心应手。比如,有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时或者做事情失败时,人会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保护自己。这叫做“防卫机制”,为的是防止自己出现不安或不快。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防卫机制”,这些“防卫机制”可以算得上是自我辩解的豪华阵容。
    压抑:当人犯错时,会找一些借口为自己的错误或失败辩解,比如“运气不好”、“天气太差”、“没有帮手”等。这是人在无意识地隐瞒失败的真实原因,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败。
    反向行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态度冷淡,而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却非常热情,即采取与意识相反的行为。当遇到使用压抑法已经无法处理的强烈感情时,人会采取反向行为来进行自我防卫。
    投射: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正当化。比如,“我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都是因为上司非要把这项工作交给我做”、“因为前面有块石头挡路,我才被绊倒的”等等。
    合理化:失败的时候,会给自己找一个最为适当的理由,让自己释然。“这道题那么难,我做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才做不好”等。精英意识强的人,多采用这种方法保护自己。
    换位:将压抑的感情向其他对象发泄的行为。比如,老师批评了自己,因此对老师心怀不满,但不会向老师本人发泄不满,而是把不满发泄到对自己没那么强硬的人身上,比如妈妈等。
    升华:通过社会允许的行为来发泄压抑的感情。比如通过体育运动来发泄感情等。

 

 

    正文 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
     更新时间:2010-1-15 9:39:54 本章字数:824


    第二章 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
    (社会心理学篇)
    在这一章中,将为大家介绍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将会发生怎样的行为和心理效应等。读过这一章之后,您将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这将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中与人更加和谐地交往。
    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
    ~私人空间①~
    有一天,乘电梯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仰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每次乘电梯的时候都会仰着头往上看呢?而且,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竟然和一样,也都仰着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难道显示的楼层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在背后起作用呢?总之,大家的这种行为让我非常感兴趣。
    实际上,乘电梯往上看的行为与我们的“私人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私人空间,是指在我们身体周围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人闯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左右。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私人空间比男性的大,具有攻击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间更大。在拥挤的电车中我们会感觉不自在,就是因为有人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电梯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在电梯中,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集,也就是说互相感觉到对方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都想尽早离开电梯这个狭窄的空间。向上看正是想尽快“逃离”这个狭小空间的心理的表现。
    此外,盯着显示楼层的数字看,不只是为了确认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楼层。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让缓解焦急的心理。不过,很多电梯的楼层显示数字的部分,竟然没有广告,这让我有点意外。难道广告商都没有注意到这一块资源丰富的“广告沃土”吗?

 

 

    正文 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
     更新时间:2010-1-15 9:39:56 本章字数:565


    ~私人空间②~
    和在电梯中一样,在拥挤的地铁中,人也会采取类似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坐座椅的位置。当很多人涌入一节空车厢之后,长座椅的两端先被人坐满,而座椅的中央后被人坐满。在地铁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靠边的座椅空着,就会有人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坐下(尤其是中年大婶)。
    这种行为也是由人的私人空间意识引起的。靠边的座椅,只有一侧与别人接触,因而大多数人都喜欢坐在这里。万一不小心睡着了,还可以减少倒在别人身上的几率,用手机发短信时也不用担心别人偷看了。总之,周围的人越少,我们就越自在。
    不过,也不是所有靠边的地方都会让人感到舒服自在,比如公共厕所中靠近入口一端的小便池或马桶就经常受到“冷遇”。快餐店、咖啡馆等高靠背座椅靠近外侧的一端也不太受欢迎。这是因为高靠背座椅本身就可以确保一定的私人空间,而靠外侧的一端反而容易将人暴露。此外,对于长座椅来说,如果两边都没人,有时我们也会选择坐在中间的位置。人的行为真是有趣而多变。
    顺便介绍一下,人的私人空间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假设一个人前方的私人空间为1米,如果对方是亲近的人,私人空间也许会缩小到0.5米,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也许会扩大到2.5米。而对于憎恶的人,则会敬而远之。

 

 

    正文 日本关东人喜欢排队
     更新时间:2010-1-15 9:39:57 本章字数:666


    ~排队的心理/同调行为~
    人有一种喜欢排队的心理。有些人为了买到演唱会门票或者自己喜欢的商品,不惜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演唱会(或商品)值得我排那么长时间的队。”果真是这样吗?
    当然,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是必须的。除此之外,长长的队伍本身也具有吸引力。当我们看到很多人排起长队购买某一种商品时,心中就会想:“有这么多人买,一定是种非常好的商品”。而且,与其他人做一样的事情时,人会产生一种安心感。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为“同调行为”。此外,排很长时间的队买到商品,能给人一种成就感,或者说获得一种满足感。
    当然,对于排队这种行为,也存在个人差异。更有趣的是,还存在地域性差异。据说,日本关东人就比关西人更容易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来。关东人有一种强迫性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不加入大家的购买队伍,自己也许会错过一件好商品。反过来说,通过排长队买来的商品,可以更加放心。
    近年来,杂志和电视上出现了很多直邮购物的广告,而且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人会觉得对商品的质量、设计等进行判断非常麻烦,所以干脆不去自己作出判断,而是选择大家都购买的商品。人们认为一种商品如果有很多人购买,其质量和设计等肯定非常好。比如,大家都愿意购买名牌商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名牌商品的品质有保证,而且它的价格较贵,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理,购买的人排起一条长队,本身就是一种广告宣传,排队也成了“名牌”商品的一部分,只是大家为此消费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正文 人为什么要“赶时髦”?
     更新时间:2010-1-15 9:39:59 本章字数:763


    ~追赶流行趋势的人有几种~
    所谓“赶时髦”,就是追赶流行趋势,可是人为什么要“赶时髦”呢?“流行”的语源是“事物像河水流淌一样在世间流过”。河流有时在狭窄的岩石之间形成湍急的激流,有时又在宽阔的河面静静流淌。现在我们所说的流行,是指服装、行为等在世间兴起一时。
    历史上的流行,都是从贵族向平民流行的。比如,在古代,贵重的天然染料紫色,只有王族和贵族才有权使用,而当合成染料技术普及,紫色很容易调配出来的时候,紫色就迅速在平民中间流行开来。现在,已经不存在从贵族向平民流行的趋势了,现在的流行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罗杰斯将追赶流行趋势的人分为几类。喜欢挑战新事物、具有冒险精神的革新者占2.5%;采用革新者的设计、发出流行信息的初期采用者占13.5%;在较早的阶段把握住流行趋势的前期多数者占34.0%;在流行趋势已经比较普及的阶段加入的后期多数者占34.0%;最后,因为没有办法而抓住流行尾巴的那部分落后者占16.0%。不过,根据流行对象的不同,几类人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所以以上数字只作为参考。
    革新者中又分为两种,一种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新行为或服饰能引起新的流行趋势,而另一种人则是有意识地在创造新的流行趋势。初期采用者中的大多数人具有“赶时髦”的意识,他们较早地采用与众不同的行为或服饰,从而引领新的流行趋势,对此他们会产生精神上的优越感,并满足自我展示的欲望。前期多数者紧跟流行趋势属于一种同调行为,不过他们也会像初期采用者那样有一种优越感。然而,后期采用者追赶流行趋势则纯属同调行为,其中有不少人具有接近强迫观念的意识。落后者则基本上属于传统指向者。以上就是追赶流行趋势的几种人,看看您自己属于哪一种。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正文 见到有困难的人,不愿出手相救的心理原因
     更新时间:2010-1-15 9:40:00 本章字数:743


    ~袖手旁观的社会心理/林格曼效应~
    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当微小。
    有另外一个心理原因,使我们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那么卖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耐和古利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人(受验者)分别置于独立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通过麦克风举行讨论会。受验者处于独立的房间中,互相看不到对方,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在讨论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安排一个人假装哮喘发作,而受验者可以通过耳机知道有人哮喘发作了,看最后有多少人会帮发病者向会议主办方求救。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正文 喜欢站在胜利者一方的心理原因
     更新时间:2010-1-15 9:40:02 本章字数:687


    ~乐队车效应与Underdog效应~
    如果问政治家的座右铭是什么,他们肯定会冠冕堂皇地说一些漂亮的至理名言。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同样的座右铭,那就是:永远站在胜利者一方。也就是说,哪一方有获胜把握,就支持哪一方。
    日本的政治是派系政治,因此站在胜利者一方也许是政治家生存的必然方式吧。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乐队车效应”。“乐队车”是指在游行中开在最前面、载着乐队演奏音乐的汽车,乐队演奏的音乐使人情绪激昂、不自觉地就想跟在车后面参加游行。这种心理效应在政治家中非常普遍,一般人中也有不少存在这样的心理。
    此外,还有一种与乐队车效应相反的心理效应,叫做“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效应。对于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乐队车效应”,即愿意站在胜利者一方,而对于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或落后者。比如,某位政治家在代表选举中,肯定会支持有把握当选的人,因为这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当他观看高中生棒球比赛的时候,多会为落后的队伍加油,因为棒球比赛的输赢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乐队车效应,在经济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经常在电影的宣传广告中听到这样的话:“电影热映中,观众好评如潮”。其实,这些宣传语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心理产生“乐队车效应”。观众会这样认为:别人都看了,而且还好评如潮,那么我也要看。其实这只是电影公司的宣传罢了,至于是否“好评如潮”,观众朋友们还要自己做判断。

 

 

    正文 外表漂亮好处多多
     更新时间:2010-1-15 9:40:03 本章字数:671


    ~随意想象对方的光环效应~
    外表漂亮好处多多。我想所有人都有以貌取人的时候。有调查数据表明,对于漂亮女学生的考卷,大学教授会多加几分;美女在餐厅用餐后,算账时老板都会给予更多的优惠。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外表漂亮,人们还会觉得他性格好、有能力、聪明……心理学中将这种倾向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人背后闪耀的光环会让他看起来更出色。
    这一效应并不局限于人的外貌。比如,一提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们不仅会认为他们有学识,还会连带地认为其人格、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再者,会说英语本来并不能与工作能力强完全划上等号。然而,如果某个职员会说英语,我们常常会感觉他工作能力很强。反之,如果某人有一点不好的名声,我们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见到他会觉得他全身都很别扭。此外,如果一个骗子穿上笔挺的西装,装出一副正直、老实的样子,我们大多情况下也会认为他很可靠。因此,以貌取人是非常要不得的。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则2007年秋天的新闻。苹果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Mac的销售量与前一年相比有飞跃性的提高,第四季度的销售增长率是业界平均增长率的8倍!首次购买苹果产品的用户也非常多。有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苹果公司之前推出的iPod和iPhone受到不论品质、设计还是易用性都得到消费者的较高评价,正因为如此,消费者对其个人电脑Mac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前两种产品的良好形象,为苹果公司制造了一个光环。在这个光环的照耀下,消费者对其推出的其他产品也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也是光环效应的一种。

 

 

    正文 角色可以改变一个人
     更新时间:2010-1-15 9:40:05 本章字数:695


    ~角色的恐怖性与可能性~
    在公司中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本来一位很和蔼的前辈,自从他升任科长之后就突然变得很严厉了。也就是说,他的角色转变了,人也跟着改变了。这里说的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角色”是非常恐怖的。当人置身于某个角色时,本来“应该这样”的事情,却变成了“不这样不行”,给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人有时会超越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甚至变成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人会积极地采取一些行为使自己更加适合当前的地位或角色。
    2001年拍摄的电影《ES》,实际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个角色实验为脚本的。在电影中,将公开招募的人分成两组,让一组人扮演看守所的狱警,而另一组人则扮演被看管的犯人。这些人被安排在一个模拟看守所中,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角色会对人的行为取向造成怎样的影响。实验开始后,扮演狱警的人变得具有攻击性,而扮演囚犯的人则变得顺从。随着实验的进行,受验者的行为逐渐升级,最终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一电影作品告诉我们,人所扮演的角色对人的行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日本,有一位专门研究儿童集体心理的学者田中熊次,他曾经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他让小学生轮流扮演学习委员的角色,结果发现孩子们为了让自己适合学习委员的角色,都变得非常努力。当孩子们身上具备角色性格之后,就会受到周围的表扬,从而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社会角色在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励我们更快成长。

 

 

    正文 看演唱会的时候,观众为什么会跟着唱?
     更新时间:2010-1-15 9:40:06 本章字数:685


    ~没个性化的恐怖性~
    本来性格内向、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看演唱会时也会跟着大声唱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人把自己埋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意识会变得非常淡薄。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没个性化”。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看着自己,觉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巨大的开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进一步增长。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认识自己,也没有人际关系的束缚,因此害羞的人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大声唱歌、高声呐喊助威。此外,大声喊叫出来,也是一种释放精神压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因此,有的人甚至大声喊叫上了瘾。
    不过,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淡薄时,就会开始感觉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比如狂热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识过于淡薄,就可能发展成危害社会的“足球流氓”。当然,“没个性化”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导致人丧失社会性。在保持着社会性的团体中,“没个性化”也很难使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恐怖的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这些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住头,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由工作人员扮成犯错的人后,心理学家请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惩罚的方法是电击。实验结果表明,蒙着头的那一组人,电击犯错者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有时,“没个性化”会让人变得很冷酷。

 

 

    正文 电子邮件内容与自己性格不一致的人们
     更新时间:2010-1-15 9:40:08 本章字数:732


    ~电子邮件人格与电子邮件交往~
    电子邮件是一种非常便利的交流工具。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很忙碌,有时都不愿意过多交谈,总是一句“回头我给你电子邮件”了事。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邮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电子邮件人格”,即通过电子邮件内容了解到的发信人的性格与其实际性格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某人写的电子邮件看起来冷冰冰的,而且似乎还很容易发怒,可是实际上那个人的性格却很温厚。不过,也有些人的电子邮件写得很诚恳,感觉上是个诚实的人,但实际接触以后才发现,那个人非常狡诈。
    在普通的交往中,我们一般都会看着对方的表情说话。打电话时,则会通过对方的声音判断其态度。当然,有时我们是有意识地去这样做的,而有时则是无意识的。总之,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会根据对方态度的变化控制自己的言行,即所谓的“察言观色”。然而,通过电子邮件交流却无法观其色、闻其声。在面对面谈话时,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脸色判断其态度,然后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言,但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写邮件时,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说话,而且人还会出现一种兴奋状态,感情和情绪等有时甚至容易失控。这样写出来的邮件,肯定容易被对方误解。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发送邮件之前,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写的邮件。
    此外,收信人读邮件时也存在问题。我们不仅是在说话的时候,在其他时候也会根据对方传递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眼神、服装、动作等)来分析其状态、判断其性格。然而,在读电子邮件时,根本看不到对方的样子,只能根据邮件的内容来想象对方的状态和性格,这样当然容易产生误解。

 

 

    正文 为什么政治家喜欢日式餐厅?
     更新时间:2010-1-15 9:40:09 本章字数:677


    ~政治家说服别人的秘诀——“餐桌技巧”~
    政治家在晚上聚会时,大多会选择日式餐厅,这是为什么呢?日式餐厅多是独立的雅间,非常适合政治家们进行密谈,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此外,政治家都很忙碌,吃饭的时间也不愿意浪费,他们会把餐桌当成办公的谈判桌。
    可是,为什么偏偏钟爱日式餐厅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首先,人在吃饭的时候谈事情,更容易赞成对方的观点。吃饭时,对方和自己一同分享美食,快乐和充实感是共有的,因此会对对方抱有好意。不仅如此,吃饭这一行为,可以使人放松,降低心理上的防备。再者,日式餐厅内的颜色也有使人放松的作用。米色或芥末色的墙壁,不仅可以进入眼睛令人心情放松,还能透过皮肤缓解肌肉的紧张,从而使人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
    在这种状态下,人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利用这种心理效果的技巧叫做“餐桌技巧”,这是政治家和公司的管理者经常使用的技巧。这种技巧不仅在日本常被使用,在美国的政治世界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餐桌技巧,心理学家也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实验。例如,有实验结果显示,与不吃东西时相比,人在吃东西时读评论文章,会向更好的方向去理解。很多企业会通过宴请客户或员工的方式,在餐桌上提出各种主张和要求。不过,最近这种技巧经常被心术不正的人所利用。比如,有些恶意的推销员,会请您吃饭,并在餐桌上瞅准时机对您进行劝诱。对于这类人,不要在意他们在吃饭前说的话,要对他们在吃饭过程中说的话提高警惕。如果能理解“餐桌技巧”,就能看清对方的意图,也就不会在餐桌上上当受骗了。

 

 

    正文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1)
     更新时间:2010-1-15 9:40:11 本章字数:943


    第三章 为什么酒吧都很昏暗?
    (恋爱心理学篇)
    心理学在恋爱中无处不在。如果您感觉自己总是无法准确把握异性的心理,那不妨来学习一下恋爱心理学的知识,相信一定能帮您理解对方的心理,构筑良好的关系。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让人陷入爱情的种种原因①~
    没有爱情滋养的人生,是灰暗的人生。爱情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人在恋爱时,究竟是被对方的什么所吸引呢?人为什么会喜欢另外一个人呢?
    韩国热播电视剧《冬季恋歌》中有一句台词非常耐人寻味。民亨问玉真到底喜欢尚赫哪一点,结果玉真列举了尚赫的种种优点。民亨听后笑了,他说玉真喜欢尚赫的地方太多了,其实喜欢一个人时,不需要什么理由。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上认为,人喜欢另一个人是有原因的,并对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恋爱理由,不仅多而且很复杂。这里给大家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恋爱理由。对方的哪个方面对自己的吸引力最大?自己是什么时候坠入情网的?您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恋爱经历,分析一下自己的恋爱理由,其实非常有趣。
    1、对方身体的魅力
    所谓身体的魅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容貌和身姿的魅力。您肯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家都喜欢漂亮的异性。心理学的很多实验也证明,身体魅力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不过,并不是所有身体魅力高的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恋爱对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愿意找与自己身体魅力相当的人谈恋爱。虽然大家都向往与身体魅力高的谈恋爱,但是如果对方的身体魅力高出自己太多的话,我们自己首先就会打起退堂鼓,心想:“对方的容貌太出众了,我配不上他(她),而且如果我开口的话,肯定会遭到拒绝”。于是,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找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异性谈恋爱。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称为“匹配假说”。
    ~让人陷入爱情的种种原因②~
    2、与自己行为模式相似的异性
    曾经有一对陌生男女,在家用电器卖场的电视机专柜前被同一个电视节目所吸引。当他们发现对方和自己喜欢同一个节目时,互相产生了好感,后来竟然成了情侣。

 

 

    正文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2)
     更新时间:2010-1-15 9:40:12 本章字数:1092


    当人的价值观、金钱观、喜好等相似的时候,容易相互产生好感。人的态度、行为模式的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喜欢对方,这是使人们陷入爱情的“相似性原因”。反之,情趣爱好、行为模式相差很远的两个人,也很难发展恋情。美国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即使一对情侣都喜欢体育运动,如果各自喜欢的项目不同,他们最终也不容易走向婚礼的殿堂。
    如果对方比自己稍微优秀一点,即自己对对方充满了尊敬的话,那么相似性的效果会加强,自己更容易喜欢上对方。如果两个人相似性比较多,在谈话中能够找到共同的乐趣,那么人的认知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能保持下去,互相之间也会产生好感。
    3、对性格的喜好
    性格,也是我们寻找恋爱对象时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简单地说,任何人都喜欢找一位性格好的异性做自己的伴侣。可是,到底哪种性格算是好性格呢?对性格的喜好存在较大的个人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美国学者安德森曾进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人们喜欢哪种性格。他准备了555个形容性格特性的词语,然后请100名大学生为这些词语评分,评分标准分0~6七个等级。结果表明,得分较高的有“诚实”、“正直”、“善解人意”、“忠实”、“可以信赖”、“理性”、“可靠”和“心胸宽广”等,而得分较低的有“爱撒谎”、“卑鄙下流”等。
    ~让人陷入爱情的种种原因③~
    4、了解对方心情
    在情侣分手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根本就不了解你在想什么!反过来看,也就是说,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情,对两个人的恋爱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当然,在恋爱开始时,了解对方喜欢自己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喜欢自己的人,人有一种容易喜欢上他(她)的倾向。这叫做“好感的回报性”,即接受了爱情,我们也想用爱情回报对方。
    5、自己的心理状态
    当有一位漂亮、可爱的异性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我们不一定会喜欢上对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下(比如心情很好的时候),人就有种想找个人谈恋爱的冲动。想找个人陪的心情叫做“亲和欲求”,当人情绪不安的时候,亲和欲求就会高涨起来。
    6、社会背景、周围背景
    当孩子们进入高中或考上大学之后,会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开始谈恋爱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想找个人谈恋爱。这也是同调行为的一种体现。当周围朋友中谈恋爱的人数逐渐增多时,人的同调行为会逐渐转变成一种强迫观念,认为自己不谈恋爱不行。结果,降低了自己对恋爱对象的理想或标准,于是很容易就恋爱了。

 

 

    正文 吊桥上产生的爱情
     更新时间:2010-1-15 9:40:14 本章字数:670


    ~爱情的吊桥理论~
    爱情会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产生,也许您认为谈恋爱和场所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有些地方更容易让人擦出爱情的火花,那就是令人两腿发软的高空吊桥。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恋爱心理学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加拿大心理学家达顿等人分别在两座桥上对18~35岁的男性进行问卷调查。一座桥是高悬于山谷之上的吊桥,吊桥距离下面的河面有几十米高,而且左摇右晃,非常危险;而另一座桥是架在小溪上的一座坚固的木桥,高度也很低。心理学家先让一位漂亮的女士站在桥中间,并由这位女士负责对男士们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让接受实验的18~35岁的男性过桥,并在桥中央接受问卷调查。
    做完问卷调查后,那位女士会对男士说:“如果想知道调查结果的话,过几天给我打电话。”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给男士。结果,数日之后,给这位女士打电话的男士中,过吊桥的男士远比过木桥的男士多。为什么过吊桥的男士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因为他们把过吊桥时那种战战兢兢、心跳加快的感觉误认为是恋爱的感觉了,而恋爱也会令人心跳加速。这就是所谓的“吊桥理论”或者“恋爱的吊桥理论”。
    也就是说,如果善于应用这种心理效应,更容易获得异性的芳心。您可以带您喜欢的人一起去过吊桥或者其他较高的地方,共同感受那种心跳加快的感觉。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去游乐园一同乘坐过山车也是不错的选择。更简单的方法就是一起去看恐怖电影,美国的年轻情侣就经常一同去看恐怖电影。连年轻人都知道这种方法,看来美国人还真是善于运用心理学啊!

 

 

    正文 “一见钟情”的心理原因
     更新时间:2010-1-15 9:40:15 本章字数:701


    ~瞬间产生的爱情,靠得住吗?~
    世上恐怕没有比“一见钟情”更美的词了。看一眼,就爱上了对方,简直太美、太浪漫了。如果双方彼此一见钟情的话,我想这绝不能用“偶然”来形容,用“神奇”才更贴切。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完全揭开“一见钟情”的秘密。一见钟情存在较大的个人差异,有人经常一见钟情,而有人从未一见钟情过。此外,还有的人一生就只一见钟情过一次,结果就和对方结婚并厮守到老。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很常见。那么,人到底为什么会一见钟情呢?关于这个问题,在目前的心理学界还是众说纷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对方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器官和自己的相似,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是发展爱情的基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有人会对和自己免疫类型完全不同的人产生好感,他们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一种“传达物质”,这种物质也能促进爱情的发展。的确,人类想寻找自身所不具备的免疫类型,这从生物学的角度也能解释。非常有趣的是,前一种说法认为,人会对与自己相似的异性一见钟情;而后一种说法认为,人会对与自己不同的异性一见钟情。
    最近,又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人的大脑具有一种在瞬间找到结论的“适应性无意识”功能。这种能力与直觉不同,它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瞬间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能在一瞬间看清事物的本质或者找出问题的结论。有些人一生只有一次一见钟情的经历,就能和一见钟情的对象厮守终生。这让我们相信,他们就是在一瞬间找到了这辈子最适合自己的人。因而,一见钟情所产生的爱情并不是暂时的感情,也许这才是爱情的本质。

 

 

    正文 拉近心理距离的方法
     更新时间:2010-1-15 9:40:17 本章字数:612


    ~打开心扉,自我告白~
    有时,闲来无事随意聊天的男女,也许会在某个瞬间坠入爱河。还有,刚开始谈恋爱的两个人,有时会因为某件事,感情突然加深很多。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一方敞开心扉,向对方说了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从未向任何人说起过的秘密、家庭内的问题等等,这就叫做“自我告白”。不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会增加对对方亲密感。由于自我告白只限于自己信任的人、亲密的人,听的人就会感觉对方信任自己,没把自己当外人,于是也会信任对方。而且,有趣的是,听的人也会以相同的程度进行自我告白。因为对方信任我、说了他的秘密,我也要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他,这就是“自我告白的回报性”。经调查显示,女性更善于使用自我告白的方法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男性则很少对别人进行自我告白。
    与自我告白类似,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自我呈现”。自我呈现,是指意识到别人在注意自己,然后有意识地去做对方期待的行为、说对方期待的话。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有意识地塑造自我的行为。1986年,日本的中村教授进行了一项试验,以自我呈现的形式向参加试验的人说自夸的话和谦虚的话,然后看这些人更喜欢哪一种。他事先准备了一些台词,以谦虚的话为基础,在其中加入自夸的话,只不过自夸的话所占的比例有所变化。结果表明,当自夸的话占60%的时候,是最受人欢迎的。也就是说,自夸的话太多,或者太过谦虚,都是不好的。

 

 

    正文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更新时间:2010-1-15 9:40:18 本章字数:554


    ~决定整体印象的“开头效应”~
    两个人初次见面时,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也许很多女性会说:“我不以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实际上,第一印象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的整体评价产生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您暂时抛开心中的杂念,认真听我为您读以下两个人的简单介绍。
    A君,28岁,男性,供职于A商业公司。同事们都对他的勤奋、认真表示赞许。他的缺点是不够耐心,不过深得部下的信任。
    B君,28岁,男性,供职于B商业公司。他的缺点是不够耐心。同事们都对他的勤奋、认真表示赞许,而且深得部下的信任。
    听了以上两个人的简介之后,您更喜欢哪个人呢?两个人的简介内容基本是一样的,听者也许感觉不到太大的差别。不过,您是不是对B君不够耐心的缺点印象更加深刻呢?实际上,两个人都有不够耐心的缺点,只是“不够耐心”在介绍文中出现的位置不同罢了。放在前面,就更容易让人记住,这就使所谓的“开头效应”。换句话说,开头出现的内容,将左右一个人的整体评价。
    因此,最先给别人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否则,可能会影响对方对我们的整体评价。总而言之,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 接触越多越喜欢对方
     更新时间:2010-1-15 9:40:20 本章字数:670


    ~“单纯接触原理”、“靠近的因素”、“熟知性法则”~
    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讲过私人空间的问题。私人空间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存在。我们不愿让自己不喜欢的人进入这个空间,但期待自己喜欢的异性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
    不过,人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即使我们对对方(异性)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对方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存在很长时间,我们也会渐渐对其产生好感。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单纯接触原理”。如果对方与自己比较靠近,时间长了我们也会对其产生好感。这叫做“靠近的因素”。比如,在学校或者公司,同学或同事的座位都是固定的,时间长了,人就容易对离自己比较近的异性产生好感。再者,相互了解也有助于增加好感。这叫做“熟知性法则”。以上三种心理效应,可谓是恋爱的“王道”。
    然而,如果对方的拒绝反应非常强烈,以上的效果就可能演变成反作用。虽然说刚遭到拒绝的时候,我们尽量接近对方也许能让对方改变想法。可是,如果一味死缠不放,也许只会令对方产生厌恶心理。
    如果一对恋人天各一方,又不能经常见面,彼此的感情就会逐渐变淡。男女间的物理距离太大也可以导致心理距离的疏远。可以说,距离是爱情的头号敌人。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博萨德法则”,我们称其为“爱情与距离成反比法则”。美国心理学家博萨德曾经对5000对已经订婚的情侣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两地分居的情侣最终结婚的比例很低。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中,障碍反倒能加深恋人之间的感情。然而,距离对于爱情来说,似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正文 恋爱达人的秘诀
     更新时间:2010-1-15 9:40:28 本章字数:683


    ~先贬后褒的效果~
    我认识一个人称“恋爱达人”的男士。他作派强硬,平时总是一副很酷的表情,但却经常俘获女性的芳心。与那种善于向女性献殷勤的男子不同,他从不主动表扬女性。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赢得爱情的呢?
    和女性谈话时,他一般比较冷淡。比如,他会说“你今天的妆化得太浓了”,一张嘴就是这样否定的口吻。不过,他并不是“毒舌男”。其实,他的内心比外表温柔多了。在贬低之后,他总会加上一两句褒奖的话,比如“本来很漂亮的脸,化那么浓的妆太可惜了。”听了这么一句话后,一般的女性都会对他产生好感。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先看一下以下四种说话方式,您认为哪一种最能让对方开心呢?
    从头到尾都是褒奖
    先褒奖,后贬低
    先贬低,后褒奖
    从头到尾都是贬低
    实际上,最能让对方开心的方法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味地褒奖,而是先贬低后褒奖。先贬低,伤了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褒奖,使对方有种由低处往上升的感觉,能真实感受到被表扬的开心感。因此,这是褒奖女性的有效方法。
    最要不得的就是先褒奖后贬低,这样只会把对方弄得非常郁闷。不过,如果后来的贬低与先前的褒奖之间的落差并不大,再加上适当的说话方式,也许由于最初褒奖的“开头效应”已经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之后的轻微贬低也不会引起对方太多的反感。然而,对于先贬低后褒奖的方法来说,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开始的贬低太过严厉,之后不管如果褒奖,也无法让对方开心。

 

 

    正文 为什么酒吧都很昏暗?
     更新时间:2010-1-15 9:40:29 本章字数:773


    ~昏暗中正好有恋爱的机会~
    一提到酒吧,我们就想到昏暗的吧台和吧台后面那有点吓人的酒保(调酒师、掌柜)。那是大人们买醉的去处。酒吧之所以要昏暗,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动物,眼睛都不会不自觉地往明亮的地方看,而昏暗的环境可以阻隔别人的视线,因而人们可以安心地饮酒作乐。
    不过,酒吧昏暗的原因不仅仅如此。对于谈情说爱的男女来说,昏暗的环境也是相当惬意的。心理学家卡根曾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调查在明亮和昏暗的房间中男女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同。结果显示,在昏暗的小房间中,男女身体紧密接触,亲密感激增。也就是说,昏暗的环境可以使男女之间变得非常亲密。此外,人喝了酒之后,视力就没有清醒时好了。因此,男性喝醉酒之后,眼中的“美女”往往比实际还要漂亮。如果再加上昏暗的光线,这种效果就更强了。
    因此,酒吧可以说是男性向女性表达心意的理想场所,而对于女性来说,酒吧简直就是一个可以“一石二鸟”的好地方。如果女性对男性说“走!带你去一个我熟悉的酒吧”,这样一来可以刺激男性的自尊心,与此同时,在酒吧里还能让自己显得更漂亮。也许有人说,日式居酒屋也适合谈情说爱,但哪里总让人感觉太过传统、放不开。相反,在酒吧里,座椅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近,和对方也就相距70~80厘米,相互可以进入彼此的私人空间。如果长时间待在对方的私人空间中,双方更容易发展恋情。
    在美国西部拓荒时代,酒馆里卖酒时对每位客人有量的限制。然而,常有酒客喝醉之后,自行到柜台里拿酒喝,于是酒馆便在客人的桌子与柜台之间设置了一根横木。这就是如今吧台的雏形。也就是说,吧台本来有控制客人饮酒量的作用。后来,在吧台的阻隔之下,客人只好把想喝酒的冲动转移到身边异性的身上。这也是酒吧为什么适合谈情说爱的原因之一。

 

 

    正文 为什么高级宾馆的酒吧都设在最高层?
     更新时间:2010-1-15 9:40:32 本章字数:671


    ~最适合谈恋爱的空间~
    很多酒吧都设在地下,而惟独高级宾馆的酒吧设在大厦的最高层,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心理学家很多年。最近,终于有心理学家通过种种实验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大城市的高级酒店,一般都是很高的大厦。酒吧之所以设置在最高层,是因为晚上从那里可以看见漂亮的城市夜景。看到如此美丽的夜景,人的心情也会无比舒畅。在这种状态下,对身边的人也会产生好的印象,再加上美酒、美食,效果就更强了。
    此外,酒吧桌椅的摆放特点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饮美酒、品美食、赏美景的高级享受,就成为约会男女所共有的美好感受。再加上微暗的照明,大厦最高层的酒吧可以说是增进男女之间感情的最佳场所。再者,顾客的层次,也对酒吧的氛围有很大的影响。在高级宾馆的酒吧中,经常有外国客人出入,不知道为什么,有外国人在的地方,会让人感觉很高级。
    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如果男士能把握好时机说一些“甜言蜜语”,准能俘获女士的芳心。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人称“恋爱之神”。他和女性经过几次约会之后,总会带对方到高级宾馆的酒吧去。每当女士陶醉于美丽的夜景,不禁赞叹“这夜景真美”的时候,他总会不失时机地说上一句:“夜景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美。”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还从来没有女性在他这句话下“逃脱”。不知不觉,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男方的手中,而且楼下就是宾馆的客房,这更能刺激人们的情欲。不过,很多心术不正的男性也深谙这个道理,经常会在高级宾馆的酒吧为女性设下“爱情的陷阱”。女性朋友可要提高警惕。

 

 

    正文 恋爱的SVR理论
     
    ~恋爱的三个阶段~
    其实,恋爱也是有理论可循的。在心理学家默斯特因(Murstein)的“SVR理论”中,认为两个人从相识到结婚,分为三个阶段。
    S阶段       刺激阶段       (Stimulus)
           受到对方外表、行为、性格等的刺激。
    V阶段       价值阶段       (Value)
           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相似,对感情顺利发展很重要。
    R阶段       角色阶段       (Role)
           分配角色,相互补充。
    当两个人初次见面时,如果被对方的外表、行为和性格等吸引,就会彼此产生好感,这一阶段就是所谓的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对方的外表、行为和性格等因素外,有关对方的传闻也是重要的信息。彼此产生好感后,如果开始谈恋爱,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一起做的事情也多了起来。此时,双方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是否相似是影响感情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双方的价值观相似,还要能分担角色、相互补充。例如,具有支配性格的女性和服从性格的男性,喜欢帮助别人的女性和寻求帮助的男性等等。实际上,除了默斯特因之外,很多心理学家也都提出,夫妻关系要想顺利发展,夫妻双方能够互相补充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将SVR理论进行简单的概括,那就是“受到对方外表、行为、性格等的吸引而相识,并产生好感”,“彼此的价值观相似,从而成为恋人”,“如果能相互补充,就可以结婚成为夫妻”。没能走到婚姻殿堂的情侣,可能是因为不能互相补充。如果在谈恋爱阶段就分手,很可能是因为彼此的价值观差距太大。

 

 

    正文 为什么女人特别在意“59”这个数字?
     
    ~同调效应与男性喜欢的体型~
    在各种行业中,都有一些默认的、共通的尺寸。比如,公司、企业使用的文件纸都是A4的,在日本易拉罐饮料多是350ml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时装模特界,也存在这样的尺寸。如果您仔细研究一下女模特们的宣传资料,就会发现大部分女模特的腰围都是59cm。在这个个性张扬的现代社会,女模特的腰围却出奇地保持着高度一致——都是59cm,这是为什么呢?在女模特的世界中,腰围保持在50多厘米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惯例。即使模特的实际腰围为W63或W65,在填写资料的时候,她们也会写成W59。
    这是一种同调行为。虽然心里清楚自己在说谎,但宁愿说谎也不想和别人不同。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很多女性对自己的体型抱有自卑感,或者说是有心结的。因此,一提到体型,大家都采取同调行为,即尽量使自己与众人保持一致,以免暴露自己的缺点。这是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活动。
    不过,女性为什么都要把腰围保持在50多厘米呢?我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样看起来漂亮,又或者是因为对美丽体型有一种信仰。有趣的是,心理学界也对女性的体型展开了研究。海外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男性最喜欢的女性体型。结果表明,当女性的腰围与臀围的比例为0.7的时候,最受男性的青睐。也就上说,如果腰围是W59,那么臀围就应该是H84。由此看来,只保持纤细的腰身还不行,必须要比例协调才能赢得男士的喜欢。再说一句,其实男性对女性体型的数字不太敏感,没有哪个男性看到女性体型的数字就兴奋起来的(如果真有这样的男性,那也怪恐怖的)。只有看到女性真实的体型,并且其腰围与臀围的比例接近0.7的时候,才是最令男士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