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土菜:第五节??? 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06:04

第五节 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建国以来,我国红黄壤利用改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是广泛开展了资源考察和土壤基本属性及发生分类的研究,为大面积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是各省都开垦了大面积荒地,如江西开垦了20多万公顷,建立了157个综合垦殖场,浙江开垦1.2万ha ,贵州开垦了4万ha 等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与经验。特别是专门成立了农垦机构以对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等地砖红壤的开发,为发展我国的橡胶和甘蔗、果、药等其它热带作物,以及速生丰产林、防风林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约667万多公顷低产地得到了初步改造实现了大面积均衡增产。

一、红黄壤类土壤在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红黄壤类土壤普遍存在酸、粘、瘦、冷等障碍因素

红黄壤类土区,高温多雨,风化淋溶作用强(燥红土地区例外),土壤有机质矿化速度快,当自然植被破坏后,在耕种的条件下忽视有机肥的投入与精耕细作,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有效磷的铁铝固结明显加强,大多数微量元素进一步贫乏,因而质地粘重,物理性状恶化,耕性变差等进一步明显化。

(二)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计,我国红黄壤类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60万km2,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30%。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表明,全省红黄壤类土壤水土流失面积为4.4万km2 ,被侵蚀的表土相当于每年损失5.3万ha耕地的耕作层;江西省每年冲蚀表土1.6亿t,因而土壤退化,地力减退。由于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旱和农业上的粗放经营,致使红黄壤区耕地中的低产田占66.4%,其单产仅2000~3000kg/ha。

 

(三)土壤资源尚没充分合理利用

这一方面是已有耕地在其利用方面,其结构比例失调,盲目地推行单一的农业利用,如红黄壤区山地丘陵占80%以上,平地不足20%,而在大农业总产值内的结构是:农业占68%,林业仅4.2%,牧业4.5%,可见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土壤资源没充分利用的另一方面是还有一定数量的荒山荒坡,据统计,本区荒山荒坡地共有4666.7万ha,其中宜农地有333万ha,宜林地2667万ha,宜牧地1067万ha,宜种植热带作物40万ha。

二、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热带农业,目前是世界上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土壤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必须给以充分注意。

(一)合理规划,发挥热带土壤资源优势

首先必须从宏观优势出发,发挥区域的气候与土壤优势,例如一般除适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外,在砖红壤地区可种植橡胶、咖啡、可可、剑麻、香茅、油棕和椰子等;在赤红壤地区可种龙眼、荔枝、甘蔗、洋桃、木瓜、香蕉、菠萝、芒果、香茨和首乌、砂仁、杜仲、灵芝、益智,三七等药材;在红壤黄壤地区可种植杉木、马尾松、竹子以及茶叶,柑桔、油茶和油桐;燥红土地区可种植腰果、剑麻、番麻等。从事农业多种经营的内容极为丰富,成为我国粮、经、林、果、糖与药材的重要基地。

赤红壤地区的荔枝园

其次是在区域开发时要根据具体土壤性状进行落实“因地种植”、发展生产与经济的原则,如土壤环境湿润且肥力较高的砖红壤丘陵缓坡,等高种植橡胶、油棕、胡椒、咖啡等热带经济林木,而云南大叶茶、三七、萝芙木等喜阴作物应种植在阴坡或间作在其它经济林内;对于地面覆盖条件差,易受干旱威胁的缓坡地,适于发展耐旱的剑麻、菠萝、香茅、甘蔗、木薯等,在土壤瘠薄植被稀疏的地方,可间种无蔓豆、葛藤、蝴蝶豆、猪屎豆、瑰玫茄等;在黄壤山地,在林间种植人工药材——当归、天麻、灵芝;开发利用燥红土荒地种植腰果等。总之,应充分利用红黄壤类土壤的荒山荒坡,种树、种果、种药材,既可提高土壤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地表覆盖度, 更好保持水土,不但加速了红黄壤类土壤熟化与培肥,还把资源转化为经济生产力。

砖红壤地区的橡胶林、茶树间作

(二)根据地形条件,发展立体农业

必须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小流域规划,根据土壤和母岩特点和地形条件,采用不同利用方式,发展立体农业。适地适树,提高林木成活率及成林成材速度。据湘、鄂、赣的经验,坡度在15°以上的红黄壤荒山草坡,可以修梯田种植茶叶,柑桔等果树和烟叶,或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16°~25°的山丘营造杉木、檫树;大于25°的山坡可种植马尾松、火炬松等用材林。又如发育在第四纪红土上的红壤,适宜树种为马尾松、火炬松、枫香、樟、木荷、油茶、白栎、刺槐;在燥红土地种植木麻黄、小叶桉等。

江西兴国小流域治理区

红黄壤类土壤的旱坡地,采用培地埂,垄作沟种,以及冬深耕、夏浅耕、春不耕等措施,也是红黄壤地区群众长期与水土流失和干旱作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发展中小型山塘、水库,充分挖掘利用好径流水资源,对旱坡地修建等高水平梯田,平整土地,修灌溉渠系以及沿丘陵山脚开挖环山截流沟,借以防止山洪侵蚀农田等等都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十分重要的步骤和措施。特别要指出的是,有水源的地区,旱地改水田是利用改良红黄壤,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危害最大的水土流失问题,并为红黄壤培肥打下了基础。因为一般水田有机质比旱地增长快,从而加速了土壤熟化;在淹水和施肥的情况下,盐基物质逐步增多,酸性减弱,土壤肥力提高。所以,旱改水既是灌排结合的标准比较高的水利土壤改良工程措施,又是变低产为高产、利用与改良相结合的增产途径。

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区

(三)改进耕作制度,提高红黄壤类土壤的生产力

地处亚热带、热带区的红黄壤类土壤,水热条件好,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因地制宜采用能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在红黄壤旱地中,经济效益较高的有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复种;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复种;粮食与饲料作物复种以及粮食多熟制等。在湖南采用各种复种制进行轮作,复种指数可以达到210%~220%。在套作、轮作制度的安排中,要增大豆科绿肥比重,做到用地养地密切结合。在改进耕作制度中,配合适当的深耕与深松,增施有机肥和精细耕作,集约经营,努力提高红黄壤类土壤的生产力。

红壤旱地上油茶、大豆间作(湖南双峰)

(四)有针对性地克服红黄壤类土壤的酸、瘦、粘、冷等障碍因素

酸、瘦、粘、冷是红黄壤类土壤共有的障碍因素,有的是由于水土流失的结果,它直接限制红黄壤肥力的发挥和产量的提高,应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磷肥、石灰以及其它化学措施,配合其它农业、水利措施以逐步转化这些障碍因素,并增加物质与人力投入,以得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1.增施有机肥料。红黄壤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在正常施用农家肥料时,还必须多种绿肥作物,才能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红黄壤地区绿肥种类很多,把冬季与夏季绿肥,豆科与非豆科,高种与矮秆,宽叶与窄叶,浅根与深根的不同绿肥,因地制宜地进行搭配,既可充分利用光热营养条件,还可增加绿肥产量,改良土壤。此外,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夏季收割山青、秋季挑塘泥都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红黄壤。

2.施用磷肥和石灰:红黄壤的磷素含量很低,有效磷更缺,所以在红黄壤上施用磷肥的效果很显著。目前施用最普遍的是钙镁磷肥。钙镁磷肥是微碱性肥料,将它施在酸性的红黄壤类土壤上,有利于提高肥效。在红黄壤新开垦荒地、低产旱地和水田施用磷矿粉,其效果也比较显著,尤其是多年生经济林和橡胶、茶叶柑桔,油菜,荞麦和绿肥作物等对磷矿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而效果更为显著。

红黄壤的氮素营养元素也缺,因此必须磷氮配合施用。合理施用氮磷化肥,不仅能解决作物缺氮,而且更能发挥磷肥的效果。在豆科绿肥作物上施以磷肥,还会产生“以磷增氮”的作用,在红黄壤类土壤中,磷的固定作用比较突出,必须巧施磷肥。把磷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能减少磷素与土壤接触以提高磷肥肥效。

在红黄壤类土壤上施用石灰是传统的有效措施,可改变红黄壤酸粘等不良性状。施石灰中和酸性,增强土中有益微生物和活性,促进养分转化,改良土壤结构,从而改变红黄壤的酸、粘、板等不良性状,石灰适宜用量要因土而定。

3.深耕晒垡、客土掺沙:这是红黄壤类土壤上区群众常用的改土措施。深耕晒垡(炕土)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是熟化红黄壤的重要措施。粘土熟化重在深耕,但深耕深度要因土制宜。晒垡可以改良土壤耕性,加速养分的转化与释放,增产效果显著,特别是较冷湿粘重的黄壤,晒垡效果更好。客土掺沙,也是改良土壤粘重耕性不良的好办法。贵州省采取施用白云石灰岩、沙质石灰岩风化物的“油砂”;四川省采取施用紫色沙页岩风化物的“油石骨子”客土掺沙的办法,对改善红黄壤的不良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降低土壤酸度均有良好效果。

4.发展灌溉事业:红黄壤地区,特别是燥红土地区,季节性干旱比较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应兴修水利以彻底解决干旱威胁,这样可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的优势。

(五)因地种植适地适树

(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本 章 小 结

属铁铝土纲的红黄壤类土壤和属半淋溶土纲的燥红土,自北向南依次分布为:长江以南的中亚热带的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热带的砖红壤,以及中亚热带湿润区的黄壤和南亚热带与热带半干旱地区的燥红土。地处北纬4°~31°之间,涉及到15个省(区),计130万km2 ,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是我国一块宝贵的土壤资源。此区由北向南依成土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由红壤向砖红壤的演替,土壤脱硅富铁铝化过程依次加强,生物富集过程也随之变异,并导致粘土矿物的风化加深与组成的变异,铁活化度增加和铝的富集;土壤pH值、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则相应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虽有所增加,但胡富比值趋于减小。

黄壤因发育于相对湿凉地区,具有弱富铝化,独具“黄化”过程和较强的生物富集,故黄壤有机质含量高,矿物风化度低,土壤pH值及盐基饱和度最低,但代换量高。

燥红土发育于相对热和干的生境条件下,则以淋溶过程和弱的富铁铝化、铁红化过程为主,土壤的矿物风化度低,pH值及盐基饱和度等均高。

由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热量与湿度的差异而产生这种土壤类型与性状的有规律的相性变化,可参考表6-3,应根据这一土壤特点和地理规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充分发掘这些宝贵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