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无限金钱作弊码ps4:徒手点穴治病的具体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20:48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中华点穴神功.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中华点穴神功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1)
',1)">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2)
',2)">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3)
',3)">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4)
',4)">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5)
',5)">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6)
',6)">
人体经络穴位定位视频(7)
',7)">
中华点穴神功
',8)">

徒手点穴治病的具体方法,真的很神奇,三五下就解决问题

点穴伤人乃功夫中至凶者,但点穴就人治病却又是一般药石难愈之疾可霍然而愈,神乎妙术矣?
下面告诉你 的就是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点穴治病术。
一、腰部扭伤点穴救治术
常见练武者活动欠佳致使腰肌损伤,一歇5-7天方敢活动,影响了练功进程,下面介绍的就是令你在3分钟内即可令扭伤者行走自如
点穴秘术;不论摔伤哪侧腰肌,即先按那侧大拇指后的“太冲穴”一分钟,然后再按另一脚的“太冲穴”一分钟,之后双侧的“太冲穴”再按一分钟。
注意:
1、本术对腰扭伤患者愈严重愈有效。
2、在3天内救治效果更好。
3、点穴得用力令患者必须有强烈的酸胀感方才有效。

二、脚腕扭伤点穴术
脚腕扭伤的机会比要不还要多,是各种扭伤的总和,而且轻微的扭伤即严重影响活动,本法最简单:强力刺激脚底涌泉穴,用拇指强烈按压令患者有强烈的刺痛 感,如拇指力量不够时可用中指弯曲用力顶压,令病人有吃不消的感觉即可,约3 - 5分钟即可活动自如。

三、急症点穴治病术
1、a跌打摔昏用拇指压:人中穴、合谷穴、百会穴、大椎穴即可(用公鸡冠血点入鼻内即醒)。
2. b打伤气急欲绝按压:肺愈穴、檀中穴、神门穴。
附:内治法:昏死后用白糖冲热酒, 用白糖二至三两冲热酒饮服,不引酒者用温开水冲白糖愈堕愈妙,无论受伤有多重,服之可免淤血攻心,切勿轻心。如牙关紧闭用半夏在肋边擦,牙关自开灌入。如 无半夏打开一牙灌入,此法甚妙,安全实用。
3.   c跌打痛昏的救醒法:取承泣穴、太阳穴、檀中穴按摩片刻即可。此昏后可急用小孩童便(5岁以下)越多越好,服之可免淤血攻心。
4.   d、中暑(俗称发痧)推拿法:重拿合谷穴、内关穴、人中穴以醒为度。然后拿委中穴、按足三里穴一分钟,待其醒后取坐势,再拿风池穴十五至二十次。如胸 闷则横擦胸部以热为度,最后拿肩井穴十五至二十次。
暑日野外行路,中暑昏迷,求医不得:取道旁热土围在病人肚脐周围,围成圈,令人小便其中即可醒来。
内服药法:用陈皮、藿香各15g,研末冲服,如未带药用白姜水冲服。
刮痧法:在患者胸颈腹肩等用手指钳提,或用瓷匙油刮至皮青紫或出斑。
5、脑震荡手法急救:昏时可掐人中,拿肩井穴、合谷穴等。一般昏伤除掐人中,拿足跟脉外,可拿腋下筋,肩胛骨旁筋。
6、鼻出血急救:用左右拇指轮流往眉心向上接连推向发际多次,然后用力按压印堂。
用线扎中指中出,左鼻孔出血扎左指,右鼻孔出血扎右指。
耳内吹气法:两人同时对患者两耳吹气,吹至十至二十次。
按老商穴、少商穴止血,老商穴位于拇指与第一指关节之间,确定方法有:
①平伸拇指,由指尖中央向第一指关节中央延伸1.75cm至1.85cm处,或指甲低部中央向下0.5cm至0.6cm处。②用另一手指点按此穴会有 酸胀感。少商穴位于拇指外侧中央,与老商穴同线。左按左,右按右。本法经多年验证,效果非常好,可当即止血。

日常生活中,一些急症或常见病发作时,往往不能及时赶到医院,给病人造成痛 苦,甚至发生意外,在此种缺医无药的情况下:
掌握几招徒手点穴治病的方法,常能为患者赢得送往医院的救治时间。
1。指压太阳穴止头痛: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 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2.捏压合谷治晕厥: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 缓解。
3.陷压人中治休克: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 起到急救作用。
4.按压劳宫降血压: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5。指压少商治呃逆: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6.指压内关止呕吐: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7.点压天枢治便秘: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 气,增加腹内压, 即可排便。
8.捏脚后跟止鼻血: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9。按揉足三里止胃痛: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0.点压阳陵泉治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 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11.点压三阴交治肾绞痛: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 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12.点压至阳缓解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 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一穴一针速治坐骨神经痛脚扭伤
一 穴 速 治 坐 骨 神 经 痛 ­
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有三五次痊愈的,有七八次痊愈的,所治之人没有超过15次的,自疗也行,你可以不信,但你可以试试 ­
取穴方法: ­
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
按摩穴位治疗“痒症”湿疹
湿疹的痒,不同于麻疹般发作时那种爆发性的痒。而是一种会感觉到阴湿的刺痒。这种刺痒也会影响人的心情,连自己也无法清楚是痒或是有什么东西附着的感觉。就像蚂蚁在爬的感觉,使人无法忍受。尤其是身体较柔软及较敏感的部位。这种病症是越抓越痒且斑疹越多,有时会因痒的睡不着,而造成失眠症。即使能入睡,也会因无意识的搔抓。醒来一看斑疹的渗出液体已使得内衣及床单湿湿黏黏的。特别是手臂、膝盖、腋下的内侧最容易长出,若不加以治疗,会演变成慢性疾病,皮肤会变得很粗糙。  这种病与麻疹同样,大都是因过敏及肝脏障碍和体质所引起的,但是此病比麻疹更难痊愈,所以变成慢性的可能性很高,如此便越来越难治疗。还有些人是因接触油漆,或因气候变化等而长的湿疹。
穴道指压发不仅能止痒,治愈湿疹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治疗湿疹的穴位及指压法
止痒、祛除湿疹的穴道之一称为“治痒”穴,刺激此穴位,有止痒之效。
治痒穴是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反复做10次,即可止痒。
其次,以和前面相同的要领一面吐气一面按压叫做“太白”即在脚拇趾下部,大骨外侧的穴位大约按20次。如此,因湿疹而引起的红色斑疹便会消失
一针治疗腕踝关节扭伤{奇效} ­
临床经常遇到腕踝关节扭伤的病人,踝关节轻则肿胀疼痛跛行,重则青紫足不敢落地!腕关节肿胀疼痛不能活动!采用下法可一次祛疾!!临床用3年,有效率百分百!!病人经常一针扎下后立刻不痛,大呼:“神医阿!真是神医啊!不痛了!一点都不痛了!!” ­
此种病人最好是扭伤当后第一时间治疗。 ­
方法: ­
1。左足扭伤取右手大陵穴!右足则相反取左手大陵!用一寸半毫针刺入两分,行针得气后让病人转动脚踝,行走立刻觉得轻松,不痛!如踝部肿胀青紫得厉害则在丘墟,申脉三棱针点刺放血后拔罐15分!如病人扭伤超过24小时方来治疗,采用上法后用镇江膏贴患处! ­
2。如为腕关节扭伤,左腕扭伤取右足的解溪穴,右腕则相反,用一寸半毫针刺入三分,针得气后让病人转动腕部!痛减大半!! ­
3。临走给病人开些活血化淤,跌打损伤类药以助疗效益可增加收入! ­
师传坐骨神经痛方,疗效显著                                  ­
恩师在临床上治疗坐骨神经痛颇负盛名。今录其常用方子,供大家探讨。 ­
方药;乌头汤加味 ­
组成:制川乌6——10克  (先煎30分钟) 桑寄生15克      麻黄9克   黄芪30克    白芍40克    炙甘草15克   蜂蜜50克 ­
加减:风重者加防风,寒重者加桂枝   湿重者 加薏米     露蜂房,气血亏虚着加当归  党参  鸡血藤,肝肾不足者加熟地,杜仲,久痛入络者加桃仁     红花    地龙   蜈蚣 ­
病例:李某,男,工人。因雨林受寒,右侧臀部剧痛,向小腿部放射,活动受限,止痛药无效,检查直腿高抬及加强试验阳性     。脉浮苔白。 ­
治疗:上药加桂枝10克。五服后,疼痛减轻,仍有冷感。原方加当归10克    熟地20克   地龙10克,七付后痊愈。 ­
方解:乌头汤和芍药甘草汤
­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天门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临床应用) 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落枕穴
­



落枕虽非疑难大病,但也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发生“落枕”后,不要惊慌,若感觉症状严重,应该就近就医,以免处理不当伤及颈椎关节;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在这里教大家几点自我调理方法。
1.冷敷:如果局部疼痛、僵硬严重,或者有肿胀或灼热感,就表示受伤部位充血发炎。所以,在24小时内,应该给予冷敷。可用毛巾或塑料袋包裹小冰块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天两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1次。
2.热敷:等到炎症疼痛减轻时,再考虑热敷,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可用热毛巾湿敷,或用热水袋干敷。有时间的话,可洗热水澡,尤其在颈部患处用热水反复冲洗,边洗边用手按摩颈部,效果更佳。

3.自我按摩“落枕穴”:中医针灸当中,有个“落枕穴”,在手背侧,第2、第3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后一点的地方。该穴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经验用穴,可以左右手交替自我按摩。要领:以大拇指揉按穴位,用力由轻到重,保持重按10-15分钟;在按摩穴位的过程中,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驰,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预防落枕,还可制作一个高低软硬适宜的“中药”枕头。在制作枕头时,还可加入研细的中药,例如黄芪、当归、甘草等,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另外,平日要注意颈部保健,如久坐工作的人,要经常起身抬头活动颈部,防止颈肌慢性劳损。久处冷气空调环境者,更要注意颈部保暖,尤其需固定姿势工作者或伏案午睡的人.
头面颈项部病症 ­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
胸腹部病症 ­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
腰背四肢部病症 ­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
落枕穴



落枕虽非疑难大病,但也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发生“落枕”后,不要惊慌,若感觉症状严重,应该就近就医,以免处理不当伤及颈椎关节;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在这里教大家几点自我调理方法。
1.冷敷:如果局部疼痛、僵硬严重,或者有肿胀或灼热感,就表示受伤部位充血发炎。所以,在24小时内,应该给予冷敷。可用毛巾或塑料袋包裹小冰块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天两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1次。
2.热敷:等到炎症疼痛减轻时,再考虑热敷,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可用热毛巾湿敷,或用热水袋干敷。有时间的话,可洗热水澡,尤其在颈部患处用热水反复冲洗,边洗边用手按摩颈部,效果更佳。

3.自我按摩“落枕穴”:中医针灸当中,有个“落枕穴”,在手背侧,第2、第3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后一点的地方。该穴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经验用穴,可以左右手交替自我按摩。要领:以大拇指揉按穴位,用力由轻到重,保持重按10-15分钟;在按摩穴位的过程中,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驰,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预防落枕,还可制作一个高低软硬适宜的“中药”枕头。在制作枕头时,还可加入研细的中药,例如黄芪、当归、甘草等,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另外,平日要注意颈部保健,如久坐工作的人,要经常起身抬头活动颈部,防止颈肌慢性劳损。久处冷气空调环境者,更要注意颈部保暖,尤其需固定姿势工作者或伏案午睡的人.
其他病症 ­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抗癌灵穴

作者:张伟杰
人体的组织细胞可能受到多种原因的刺激而异常增生,逐渐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使器官代谢失调、出现功能障碍与相应症状,此种异常增生物就是俗称的“肿瘤”。
就字义上言,肿者大也,瘤者居留也。凡是肿大成块、居留在一处,而难以消散之物就称为“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肿瘤的瘤体坚硬如石,俗称为“癌”。
癌并非现代产物,历代医家早依肿瘤的形状与病因,提出许多不同的病名,如:癌(或岩)、瘤、菌、瘿、茧等。甚至因发病的不同部位而有:乳岩(乳腺癌)、肾癌(阴茎癌)、脂瘤(脂肪瘤或纤维瘤)、舌菌(舌癌)、、石瘿(甲状腺瘤)、茧唇(唇癌)等之区别。中医文献亦提到很多体内肿瘤的辨症方法,并归纳为:症瘕、积聚、痃癖、噎膈、反胃、脏毒、石瘿、骨疽等多种病名。而另外将体表肿瘤归纳在:恶疮、赘瘤、翻花疮、黑疔、石疔、瘿瘤等病名之中。
针灸可以抗癌
针灸也许无法治癒所有的恶性肿瘤,但以独特的手法与灵穴确实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因为肿瘤乃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如以针灸调节、恢复正常细胞的功能,而异常细胞又得不到营养补给,肿瘤病灶就会停止生长、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临床实验也已证实,此法在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期方面都有不错的作用。而本书的重点“天乙神针”结合中药、气功、道法以及术数神针、河洛神针,调动患者自身的灵能,打通大小周天、奇经八脉,再与抗癌灵穴相结合,确实可以缓解被中、西医判死刑的危急重症病人。

1.抗癌总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约舟骨结节(即舟骨粗隆)下方的凹陷,再直下半寸之处(即然谷穴下0.5寸)。而“然谷穴”在足内侧,即足舟骨粗隆下方的赤白肉际。
本穴为经外奇穴,可以对抗全身各部肿瘤。
【主治】脑癌,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胃癌,乳癌,子宫癌,肝癌,直赐癌等。
【行针指要】由本穴向足跖部横刺三至四寸。但头颈部肿瘤须改向前斜刺,中段(胸部)肿瘤向脚心横刺,下段(腹部与脚部)肿瘤则向后斜刺。
2.足三里穴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五俞穴之一,五行属土。本来足三里就是抗肿瘤的重要穴位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或点按此处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对癌细胞的杀灭能力。正如《琼瑶神书·琼瑶真人七星针治病诀》所云:“痃癖胃寒三里留”。痃癖即肿瘤。琼瑶真人认为“痃癖”属胃虚寒、正气不足所致,以针灸补足三里之气有助于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目的。正如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说“养正积自消”。临床证实,三穴(足三里、关元、太冲)合用,有助于减轻癌症病情、延缓恶化。
依据多年经验,抗癌总穴可以缓解各类癌肿,而足三里能养正祛邪,再配合对症灵穴,即可达抗癌之功。(足三里的取穴等具体内容,详见《天星十二穴精解》一节)。
3.对症灵穴
对症灵穴共四处,均位于足底部,其中一至三虢位于第一跗跖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处,由趾尖向足跟方向排列,相距各约一寸。四号穴在三号穴向后(向足跟方向)、向内(向足心方向)各一寸处。
这四个对症灵穴对应人体全身各处,各有专长。譬如:四号灵穴能对抗脑部癌症。三号灵穴对抗脑以下、剑突以上的上部癌症。而一号灵穴对抗剑突以下、肚脐以上的中部癌症。至于二号灵穴则对抗肚脐以下的下部癌症。读者只要记住:治疗部位从上至下,依四、三、一、二的顺序即可。
抗癌灵一号穴
【定位】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跖关节向内过一横指,屈拇趾肌腱的外侧。
【主治】脐以上至刺突下的内脏肿瘤,如胃癌、贲门癌、食道癌、肝癌、淋巴转移癌,或慢性粒性白血病等。
【行针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麻、酸至足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然谷穴”、抗癌灵三号、抗癌灵四号方向。
抗癌灵二号穴
【定位】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跖关节向后、向内过赤白肉际各一横指处。大约在抗癌灵一号穴向后约一横指处。
【主治】脐部以下的内脏肿瘤及淋巴转移癌,如:食道下段癌症、直阳癌或子宫颈癌等。
【行针指要】针刺0.3至0.5寸,以针感酸、麻至趾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公孙、然谷、抗癌灵一号穴。
抗癌灵三号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直对踞跗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约一横指处。即抗癌灵二号穴向后约一寸处。
【主治】剑突以上至脑以下的恶性癌肿,如食道上、中段癌症,肝癌,乳腺癌,肺癌,颈部癌肿,鼻咽癌等。
【行针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麻、酸至趾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透向照海、抗癌灵四号穴。
抗癌灵四号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由足内、外踝后缘引垂直腺,与足底正中线相交处即本穴。约抗癌灵三号穴向后、向小趾侧各一横指处。或足底正中线后四分之一与前四分之三之交点即是本穴。
【主治】脑部恶性肿瘤。
【行针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痛、麻丶酸至趾为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指按垂直重刺激或透向抗癌灵三号穴即可。
一穴速治坐骨神经痛
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有三五次痊愈的,有七八次痊愈的,所治之人没有超过15次的,自疗也行,你可以不信,但你可以试试
取穴方法:
[以手掌心按肩峰,*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 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
[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阑门位居中焦,是任脉的关键。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脾的机能正常,积滞自消。
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
[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
腹胀水分多得力。
[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
恶味不入口。
[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
寒极生火,热极生风。
[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热极生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从而风生。
久病不愈即是劳。
[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
受惊即泻,胆经病。
[浅注]受惊腹泻,是气分伤及胆经。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肠而下,故腹泻。
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喝、拉、撒、睡有密切关系。“水谷之精华”上蒸于肺,运行而生血。肾气足,水化运行正常,大小肠和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故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即健康;否则疾生。吃喝先入胃,胃的初步作用,依赖脾脏,脾脏功能正常,摩擦力强,胃即健全。水谷经食道入于胃中,以脾脏之动力,使胃蠕动加快。水谷化乳糜输入小肠,再和胆汁而后消化吸收。也就是“脾与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的意思。
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于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毛细络管,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痰即成血,成血后,其血液的循环,即以心脏为中枢。“痰积生血,血积生肉。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
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水谷的渣滓渐渐排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阑门以下为“水分”。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荷包肠即大肠上口。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肾脏把水蒸发过滤后,将其精华经由上通双目的经络上升,以保养眼睛。瞳孔与肾经相通,视力的强弱与肾水有关,故肾水足,视力强。水的精华被肾脏蒸发上升后,所剩之水,既由肾脏渗入膀胱。膀胱水(尿)满,由尿道排出体外。
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心与小肠的气分不调,即有失眠现象。因小肠气分错乱,浊气上逆冲动膈俞;血归膈俞,聚而复散,血不得养,心脏即不得安。这时虽然疲劳,亦不能入睡,即患失眠症。必须将小肠气分调顺,清升浊降,小肠浊气,不再上逆,血归膈俞,即能伏住,心脏安宁,即能入眠,血得保养。
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
肺居各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肺脏机能可分为三部分:
一、肺为呼吸器官,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的气分,有互为传达的作用。如气分调和,呼吸正常,呼则气由丹田而上,经心脏入肺,顺鼻孔而传达于外。吸则气经肺入心脏,下至丹田。上下往来,运行不息。
二、肺脏专能吸收由胃上蒸的谷物之津液,将津液蒸发提炼以成“痰”顺脊背的毛细血管将“痰”运化,输于四肢以生血。
三、肺脏蒸发的谷物的津液,将其精华提炼成“痰”后所剩的劣质,不能入细络,运化循环以生血,肺中亦不能容留,即成“涕”,随呼吸,顺气嗓,经鼻孔而排出。
脾胃居于诸脏腑的中央,为后天之基础,各脏腑养命之源。脾脏形如草鞋底,有胰相护,形如脂膜与胃相靠接。脾脏摩擦动作的机能很强,胰性极滑,脾借胰滑以利其动作。胃形如囊,上口与食道相接,下口与小肠相接。胃纳谷物而消化蒸发之,其功能的动力则在脾。脾与胃相表里,具有消化、蒸发、提炼、排泄谷物的机能。脾脏的本身动作很强,以气推动摩擦,带动胃的动作。气分调和,脾脏的摩擦力强,胃即生热;热度适合,胃的蒸发机能则正常;将谷物的津液,蒸发提炼出来,上升于肺以成“痰”。所剩的谷物渣滓,转入小肠,运送于大肠而排出。故各脏腑皆赖脾胃蒸发水谷之津液以培养之。气分调和,脾胃之机能正常,各脏腑即强,纵有亏损,皆能补益。如气分错乱,脾胃机能减退,各脏腑均受其影响而减退。故脾胃为后天之基础,养命之源。
心脏为全身之主宰,内分七孔,外衣心包,位居于肝脏和肺脏之间,与脊第五椎相对。有两大动脉,分布各脏腑及周身四肢,为血液循环的总机关。血液循环,自心脏起,循行于全身肢体脏腑脉络,有固定的循环规律。心气调和,循环的规律不紊乱,各脏腑经络均得其营养。循环终点,亦归心脏,周而复始。血液休养,回归心脏,伏于膈俞(心根),循环较缓,人即入眠。
肝为纳气之脏,主筋。筋为气行的轨道。肝脏机能正常,筋脉舒畅,气分调和。肝脏纳气机能失常,则筋不舒,气分错乱,因而周身的气分就要错乱。聚于何处即作胀,串于何处即作痛,故肝不能纳气则气乱,肝平则气舒。肝木不能纳气,均由闷郁而成。郁则气逆而阻。肝经受逆气冲动,纳气机能受制,即不能纳气。纳气使气归于正轨。治肝必先调气,气调则肝自平。
胆含于肝叶之内。食物入胃,胆汁输于胃中,滴滴如点卤,以助胃的消化。人受惊恐,胆被惊气冲动,胆囊突然收缩,胆汁即大量入于胃中。胆汁性极滑,水谷不能留于胃中,急转入小肠,小肠亦不能缓缓运动,遂不待水分分离,一同急转入于大肠,即突然作泻。凡有此病的人不能见惊恐可怖之事,如遇惊恐,必突然排泄。初生数月的小儿,受大声惊恐,必腹泻作绿色,即胆汁大量冲入胃而作泻。
肾为水脏,为先天之基础,天一真水孕结之所。人体内部的机能,必须水火既济,即肾脏水与命门相火(命门在脊椎骨第十四椎属相火)。命门为太阳之火,脏腑皆赖以温暖之。肾脏经命门火以温暖,蒸发水力的机能即正常,将水蒸发提炼的精华,即为“天河水”,上升于目。天河水的作用,系经由肾脏向上的两条经络,直达于目,以保养眼睛。眼睛的瞳孔与肾相通,肾水足,视力即强,肾水亏,视力即减。肾将水的精华提炼后,所剩之水,即渗入膀胱。膀胱形如葫芦,下口通尿道,其作用与肾脏相关联。水经肾脏蒸发过滤后,其精华保养眼睛;剩水顺肾脏向下的两条细络管下降,渗入膀胱,膀胱水满,即入尿道排出(尿)。
脏腑各器官互为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鼻属脾,鼻孔与肺相通。耳窍通肾。舌为心之苗。眼通肝。口通胃。眼属肝,瞳人属肾,眼白属肺,大眼角属大肠,小眼角属小肠,上眼皮属脾,下眼皮属胃。牙为骨之苗,发为血之苗,爪为筋之苗。
第三节   论女子行经及胎儿
女子到十四岁时,身体发育成熟,经血每月来潮一次,称为月经。到四十九岁左右,生育机能衰退(气血衰),月经即停。故古人对月经的规律的总结:“女子二七而经血通,七七而天癸绝。”气分与月经的正常与否有很大关系。若气分错乱,正气不固,不能调摄,月经周期的规律失常,如逾期不至,或每月两三次来潮;或因气分阻滞,血亦随之受到阻滞,经络闭塞,血瘀不行,遂至经闭。“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即行”,故治妇科疾病,必须以调气为先。气顺,血液循环即能正常,月经疾病即能痊愈。
女子受孕以后,不再行经。十个月,胎儿产出,满月以后,产妇气血恢复正常,月经又至;或哺乳期停经,也属正常。胎儿在母腹子宫之内,赖母亲气血的滋养。胎儿的呼吸在脐,是为先天,降生后,由口鼻呼吸,是为后天。因气血皆父母所遗传,人的相貌、性情,每每与父母相似或相近,甚父母的疾病,亦遗传于子女。母亲气血足,胎儿发育健康。母亲某一脏腑的气血,不能完全通达于胎儿,胎儿的某一脏腑器官即弱,甚则疾病。如小儿先天性胎聋、胎哑,胎盲、闭肛各症。凡小儿先天性疾病必须先诊疗其父母。胎儿患病在成胎三月以内,脏腑肢体尚未完全长成,可以治疗,治愈其疾,胎儿即愈。百日以后,肢体已全则无效。
第四节  论痰
五谷及各种食物由口入胃,所生津液精华,上升于肺;经肺脏吸收蒸发成“痰”,型如浓液;再由肺脏以气运化输送,顺脊背的毛细络管达于四肢;再由四肢顺血管循环,即变化成血,以归心脏。变化成血后,循环功能即属心脏。故“痰积生血,血积生肉”。一般常见之痰,是脏器受病之痰,即受病淤结之痰,不能由肺气运化。输于四肢。而瘀结于肺,肺亦不能容纳,由口吐出。受病瘀结之痰和生血之痰,犹如血有周流与淤滞之别。生血之痰,如循环周流之血;病人口吐的痰,如淤滞的败血。无病之人,或偶微咳,或喉间微闷,顺喉吐出一、二块即止,其色晶亮如藕粉,小者如米粒,大者如豆,此系正常生血之“痰”。痰之为病,由于肺脏机能不足,气分错乱,不能推动循环以生血,被浊气瘀结败坏而为病。病愈,则败坏之痰自消,其生血之机能自复。兹将痰的为病.原因说明于后:
一、因肺脏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以生血,瘀结于肺,被逆气上冲,肺叶被浊气冲激,鼓动合张,则喉咙嗓部感觉塞闷,或作痒,人即作咳。必须将痰由喉吐出,始稍舒适。痰为血之本,伤痰过多则血亏。
二、因其他脏腑气分错乱,传经入肺,肺受邪气之克制,化痰的机能削弱,痰即瘀结于肺,不能运化循环于四肢以生血,被逆气冲激,肺叶合张,人即作咳,痰被气推拥吐出。因痰受其它脏腑发出的污邪之气所熏染,故吐出之痰,其色各异:吐黑痰为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青痰,为肝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白痰,为肺气错乱本脏所致,吐白痰带血丝、血块(所谓痰中带血),为心脏气分错乱,瘀血上冲于肺所致,随痰吐出。吐黄痰,为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痰色如黄土,为险症,为脾土已败的明证,最难医治。
以上所述之痰,皆系痰块,由肺经吐出,若口吐白粘沫,为“白腻”,系胃受病,其食谷所生津液,不能上升于肺,遂顺食道上逆而吐出,为“逆气上逆吐腻”,此乃胃病,与痰不同。
第五节    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
脏腑运化之机能,与血液之循环,皆以气推动之,其运转循环方能正常。人身内部之气,分为清浊二气,发源于气海,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二气调和,循环于脏腑及周身脉络之间,周流不息。“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阴则阳不生,阳灭则阴绝,阴亏则阳亦亏,阴过滥则阳衰。故二气必须调匀,脏腑方强,身体方健。内部的抵抗力充足,方能适应天时之气候变化,内气方能不紊。
“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大小周天之气,相应而不相同。天时气候,旺极则变。其更换发动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候己变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故天时气候变化之节为八,而四时之序定。人内部之气分,亦随天时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其换气之节则不同,旺盛更拽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分分清之节为二:春分、秋分。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气分过纯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分过纯则换,故变换之节亦为八,以与气候相应。天时气候,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人体内部的气分,亦随之变化而适应。气候在暑热之季,倘若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阳,则内外均热,如火上加油,人不热死而何?严寒之季,如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阴,则内外均寒,如冰上泼水,人不冻死而何?故人内部之气分,与季节相应,以随气候之变化。
上述“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此系指天时之气候,与人内部之气分而言。大周天为四时八节气候之变化,小周天为人体内部的气分,亦按四时八节之气候而更换。小周天与大周天之气相应,与地气相合。人体内部气分充足,则抵抗力强,故无病之人,虽建交节换气之时,皆无感觉。人体内部气分亦亏损,则抵抗力弱,每遇交节换气之时,吨节气之前后,其病易于反复或加重。因交节之时,天时之气候必变,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气候之变化而变化。病人之气分已亏,抵抗力不足,最易错乱而疾作。
冬至阳生,天时气候之热度,由上而下降,压迫寒度,寒度凝于地上,故天时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抗其寒冷。
立春,天气热度已将寒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暖和。因天气已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阳气渐渐往外,阴气渐渐入内,为阴阳气分交替之候,驳而不纯。故人于春季,有病者易于反复,无病者亦易感冒。因春季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气,阴入阳表,人必软弱无疑。
春分天气热度,已将寒度压迫入地,天气已暖,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达外,阴气完全入内,分解己清为阴。
立夏,天气由暖转热。人体内部气分,由阴转为纯阴,以御其暑热。
夏至,天时气候,又在变化发动之时,寒度由上而下降,压迫热度,凝于地面,故天时暴热。人体内部气分,则为大纯阴,以御其暴热。
立秋,天气寒度已将热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凉爽。因天时气候己渐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阴气渐渐往外,阳气渐渐入内,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际,阳哳内伏,阴渐外出,故常人于秋季,神清气爽,病人不在此论。
秋分,天气寒度已将热度压迫入地,气候转凉。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见入内,阴气完全表出,分解己清为阳。
立冬,天气寒度已旺,气候转冷。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抵抗天气之寒冷。
冬至,天时气候,因旺极转变而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则变为大纯阳以抗之。
如此周而复始,天时之气候,按周天之节气变化,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周天之节气而变化之,以应其气候之寒热。然人受天地伏载,岂能相建以生存?人体内部气之变化,系与地气相合,与天气相应。试观地下室,井中水,皆冬暖而夏凉,春温而秋平。人之内部,亦复如此,此其明证。
第二章   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
巨阙穴,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膈膜稍下处。主治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或饮食不下;以及胃痛、气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治诸病时开胃纳气之穴。
建里穴在脐上三寸,系脾脏部位。
主治调和脾胃经的气分。凡治诸症,必须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与上脘、中脘并用,以调和脾胃气分。
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主治通上下之气,为按摩诸症时,必须首先施治的重要穴位。
水分在脐上一寸。此穴为分开水谷之处。水谷运化至此,清者渗入肾脏,粗者转入大肠,所以点按此穴,可治腹泻、腹胀、水肿等病。多点按数次,有特效。如与督脉穴并用,对下肢浮肿、各种水肿症,有特效。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治一切疾病必须施治之穴。推按时,感觉气机已开即止,不可推按过久。过久伤气。
关元   脐下三寸,膀胱部位。主治小便便腻,尿中带血,遗尿,气淋等症。治不足之症,推按时,气通即止。
章门   脐上二寸,旁开六寸。在小肠上口的下边,接近胃与小肠的交合处。主治点按时,只取左章。治失眠、吐血等症。有通顺小肠气分之功。与阑门穴呼应治疗,为治诸症的必施之穴。
梁门   脐上四寸,旁开三寸。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处。主治消化不良等症。
右石关 脐上三寸,旁开一寸五分,胃囊部位。左梁门与右石关必须同时施用,治胃病。治胃气错乱时如不通,转拨按左幽门。
天枢   平脐旁开二寸,系大肠部位。主治便秘,少腹胀痛,泄痢,便血等症。左右两穴并用,能调大肠之气。
注:阑门穴是王文先生口授的重要穴位,载于《推按精义》。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顺通上下之气,有显著疗效,为点按诸症时的首先施治穴。《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重要文献,均无阑门穴的记载。
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以三指取之,中指下陷处。与百劳穴并用,治痨伤虚损等症;并有升清降浊的作用,可使胃中浊气下降。百劳即大椎,在脊椎骨第一节上陷中,两肩的平行线上。主治与气海穴呼应治疗。凡治腰背部和督脉各穴时,无论何症,必须首先施用百劳穴。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开二寸。主治便结便腻。唯虚弱等症,须慎用或禁用。
太溪  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主治胃肠消化等症。
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太溪与昆仑穴并用,治牙龈肿痛,上颚肿胀作痛。
悬钟  外踝骨中线上三寸。主治筋拘挛等症。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阴踝三寸骨陷中。与带脉并用,治肠胃积滞及诸般结症,能使浊气下降。对于剧烈腹痛、胃痛、胆痛、后脑痛等症,亦为必须施治的要穴。
阳陵泉膝下一寸,外廉陷中。主治偏头痛。
第一节   练手指手腕法
按摩医师用两手连续不断地操作在病人身上,手指必须运用有力。柔中有刚;手腕必须灵活,扭转自如;臂、肋亦须有耐久的力量,以支持两手的持久的技术操作。例如说按摩腹胀如鼓,胸室腹坚室如石,或四肢强直,弯曲,角弓反张等症状的病人,如果指、腕、肘、臂没有力量或力量弱,而不能持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指、腕、肘、臂的力量锻炼,是基础功夫。有了基础功夫的锻炼,然后再熟练胸、腹、背、头面、四肢等部位的各种手法。
一、手指法:将自己的右手食、中指和无名指,按在自己的大腿的肌肉肥厚处,向左旋转,力量均衡,不要忽轻忽重。每日练习若干次,不可间断。初练时不要用力;手指有酸痛感,仍继续锻炼。坚持练习日久,手指疫酸痛现象即可减轻;所按部位,亦不移动;手指亦逐渐灵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一步锻炼的基础上,仍如前法练习:向左旋转数十分钟后,即向右旋转。俟熟练灵活后,即进行手指往还、旋送、柔推的练习。这是第二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二步锻炼的基础上,即进行两指迭送的练习,即:一指侧按于一指之上,压按之。经过一定的时间练习,指腕灵活而不酸疼;指按旋转自如,不致移动部位。这是第三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三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推按的练习。腹部推按的练习,应用开中气法练习之。以两人交换推按为宜。手法:用调、泻,暂不用补(补恐气塞,气塞则堵闷)。初练时,指、腕、肘、臂有酸疼感;所按穴位,不能固定不移;指下亦无显著感觉。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酸痛感消失,指感灵敏,所按穴位不移动。这时即具备了对病人施治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手法
“九字手法”是按摩疗法的基本原则,即: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
一、补: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旋转,为补。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    ,向右旋转,亦为补。
二、泄: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左旋转,为泄。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    ,向左旋转,亦为泄。
三、调: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    ,往还旋送,为调。
四、压:以中指或食指按某穴,如中指按某穴不动,用食指内侧面压于中指之上,向右侧微微下捺,或微用力捺,为压(以中指捺    穴,侧压于无名指侧面,以助力)。又如用手掌或手背侧压、正压少腹,亦为压。
以上四法,均用右手各指。补、泄、调,适用于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压,专适用于任脉,但遇并治穴时不适用。
五、推:按而送之,为推。分指力及掌力。有斜推、直推、分推三种:甲、斜推:适用于腹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由某一适应    穴位,向右斜推至某部位。
乙、直推:适用于腹部和背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或手掌,由某一适应穴位,向下直推至某部位。在腹部直推,用右手的食指和    中指推。在背部直推,用手掌推。
丙、分推:适用于背部。将左右手叉开,用大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分向两侧往下斜推至某部位。
六、拨:按而动,为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拨法:甲、拧拨:适用于腹部任脉旁开穴位。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指,并按两穴;食指    和中指向右旋引,同时大指乘势挑送。
乙、顶拨:适用于背部。用两手的大指端,顶按住两个穴位的筋,顺其筋势,慢慢地向下拨弄至适应部位。
丙、提拨:适应背部。用两手的大指,插于相同部位,扣住这个部位的筋,向上拨弄。
丁、俯拨:适用于臂、腿部的分筋法。用大指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大指向外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
戊、仰拨:适用于臂腿部分筋法。用食指和中指托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由外侧或内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食指和    中指的力,有向上托的劲)。
七、分:有分、分拨两种。分、用大指或食指的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挑送。适用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分拨(1)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2)用两手的大指,按住病人的手腕正面;将两手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病人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小儿。
八、扣: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九、按: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和中指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用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第三章   点穴法
第一节   胸腹部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右手拇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气通为止。(以下简称“气通为止”)
第二式: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水分穴气通为止。本式治疗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采用阑门穴时并用之。其它各症治阑门穴后,即治建里,不点此穴。
第三式: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第四式:病人仰卧,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部位;右手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过多久,指下觉穴气通即止。
加治关元穴时,治气海后,用右手中指按住关元穴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左手大指仍迎住右石关穴,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
第五式: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拔,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拢拔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
第六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过三次。
第七式:右手中指按住左章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第八式: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大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迎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九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门穴,旋转推按;同时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之不能上冲咽喉;左手指下感到幽门的气稍平,随即左手大指按住巨阙,食指和中指的近端,扣扳倒数第三、四肋间,气通即止。
第十式:用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部位,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就止。
此式操作完毕,再治阑门穴一次(与第一式相同)一次。对于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必须并治阑门、水分两穴。即:食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水分穴,同时旋转推按,俟气通为止。
第十一式:用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为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顺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二式:按照第四推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用手背缓缓向下推至关元部位,一次为止。
胸腹部点穴法,除以上十二式外,尚有八种专用手法,分别介绍如下:一、升津法
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倒数第二、三肋骨间,托住、往上搬托。病人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二、放水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第二式: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与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处,上下相对),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系水停,胃中即作水响。第三式:接上式,顶抖毕,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作,不超过三次。但用此式时,必须将阑门、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放通。气分理顺,才能使用。否则往往有呕吐现象。如暴饮暴食,胃中有食物积滞,胀饱不能忍,放阑门等穴还不能导下时,可用第二式顶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
三、放腋下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先用左手握病人的手腕,右手大指端拔合谷部位的筋;放左腋下,拔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拔右手合谷。
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病人右手脉门,将右臂扬起,用右手大指按住腋下的筋,拔按。俟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脉门跳动为止。放左腋下法,与放右腋式同。用左手反握病人左手脉门,右手按拔左腋下的筋。
四、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
手式:病人仰卧。用左大拇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按住右腿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右侧三阴交放通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左边带脉,往里搬;大指扣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分拔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五、引气归元法
手式: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感觉呼吸舒畅。治完任脉各穴后,用此式作一次为宜。
六、或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或中穴。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阙部位向下直推至阑门连续三次;仍用右手大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再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这时感觉胸部轻松。第二式:左手大指和中指仍扣住两或中,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按或中以下两旁骨缝间,自或中穴下方,一手一手地按至腹部肋边尽处;连续三、五次。第三式:接上式,再用左手掌侧,按石关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背后左肋下,与幽门、梁门相对处,同时动作。左掌向右放置托送至左幽门、梁门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顶托向前,推送至章门部位,恰与左手相交;遂后两手向下,同推气海部位为止。
七、治痰厥气闭法
手式:病人盘膝坐。医师蹲、立(拘腰)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拔弄咽喉,病人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拔不停,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拔弄一分钟,病人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至二分钟,仍不见头部摆动,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
八、涌泉的治法手式
涌泉穴的治法手式:病人仰卧,医师对面立,将病人的脚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按抚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穴(左右两足相同)。
九、偏头痛
手式:病人将腿戳起,施术者用一手的食、中指扣住膝下外侧阳陵泉穴部位的筋,扳拔三、五次;左侧治左,右侧治右。
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
本法是按脏腑部位辨证推按。采用针灸穴位,便于标志。所以穴位的部位和主治,与针灸文献的记载,亦略有出入。如巨阙穴,针灸文献所载:“主手少阴心之募”;本法根据巨阙穴在食道和胃上口相会处,点按巨阙可治食欲不振,气逆上冲食道等症。
整体疗法为本法的特点之一,几个穴位互相配合,疗效更为显著。所以穴道的部位,必须准确。如阑门、水分、气海等穴,不可差错。施治穴位,亦不可呆板拘泥,从临床实践中体会领悟,灵活运用。
阑门,在大小肠交会处,为食物自胃中转入小肠的暂停之所,无论虚实各症,必须首先放通此穴。若不首先放通此穴,中焦阻塞,胃与小肠内的浊气,为其所阻,不能下降,清气亦不能上升。如此处气分错乱,凝结不通,则胃肠之气混乱,各脏腑之气亦因之错乱。故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治中焦疾病的要穴。
建里,其部位属脾脏。脾为后天之基,其部位与脾相靠连。其功能为磨擦胃部。脾脏动作快,磨擦力强,胃的动作力亦快,消化力即强。如脾脏萎顿,胃消化力因之减弱,各脏亦因之渐亏,百病丛生。无论虚实诸症,于阑门放通后,即须治此穴,以活动脾经,开通胃气,浊气方能下降。
带脉,在腹部两侧系带之处,与周身脉络相通。用手搬之,似有筋状。如气分错乱于左,左边带脉亦发板;如气分错乱于右,右边带脉亦发板。带脉为活动周身气血的主穴。能使气血通达四肢,为开结、通经、达表之要穴,无论虚实诸症均治之。治此穴时,必须中、下焦之气放通后,再放此穴。
左章门,是小肠部位。小肠折叠蟠回于左边,施治时,只用左章门。水谷经胃蒸发提炼后,由胃下口转入小肠;再由小肠蒸发,如小肠气分错乱,即影响脾胃,胃中浊气不能下降。小肠气分错乱,亦能影响心脏之气,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失眠及心脏有病,尢须注重此穴。此穴施治时,必须在中下焦及带脉气通之后,否则,浊气不能下降于大肠。
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之处。右石关部位,系在胃侧。此两穴必须同时并用,才能调理胃气,使胃中浊气下降于小肠。胃为水谷蒸发提炼之所,各脏腑即仰仗真所提炼的水谷精华,以资保养。如胃中气分错乱,消化力必减弱,各脏腑亦必应之而亏,疾病因之而起。无论虚实诸症,均须治之。此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大小肠之气放通,否则浊气不能下降。
巨阙,在胃上口稍上,食道透过膈膜稍下处。食物由此入胃。如食道气分错乱上逆,饮食即难于下咽。故此穴为开胃纳的主穴。无论虚实各症,均须治之。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胃气放通,然后施治,浊气才能下降。
幽门(左幽门),在胃的下口。因下口肉厚口细,胃中气分错乱,此处最易蕴藏积滞。如治梁门、石关不能下降于小肠时,即须泄压幽门,使积滞下降于小肠。泄压时,左手搬住左腋际靠胸部的筋。此筋专通胃气,胃气通,积滞才能下降(如胃肠痛,均须注意此穴)。治此穴时,必须先将小肠之气放通,胃气活动后,才能治之。且此穴放通后,必再并治左梁门、右石关,胃气方和。
天枢,在大肠部位。大肠迂回蟠曲于少腹,谷物的渣滓,经过大肠排出之。如大肠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少腹胀、便腻、便结、便血、泄痢等症。气分错乱上逆,能影响肺胃。治气臌、水臌症,自阑门至巨阙放通后,即治此穴。其它症,须斟酌病情加用。
关元,在膀胱部位。如膀胱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尿结、气淋、遗尿、小便便腻、尿血等症。上述诸症加治此穴,须先将肠胃之气放通后加用之。施治后,必须治肾俞,以升肾气。
水分,在大小肠交会处。水谷由此分道。凡治此穴时,必须与阑门并治。因此穴与阑门有直接关系。其作用,水谷经小肠蒸发后,水谷尚在混合中,顺小肠下转阑门。因气的作用,水谷即暂停缓下。水分以气的蒸发力,即将水湛清,转入肾脏;谷物渣滓,由小肠转入大肠。如此处气分错乱,往往发生腹胀、腹泻等症,须与阑门并用之。
上脘,在胃上口处;中脘,在胃的中部。此二穴可并用之。在肠胃之气放通后,酌情加用,以调合脾胃之气。下脘,距离建里甚近,治上脘中脘后,再治建里一次,不必再治下脘。
以上各穴部位治毕,将胃肠各部分之气放通后,必须再治阑门一次,因肠胃之气,虽以通畅,但恐中焦复结,故须再治阑门一次,以调中焦之气。再治气海一次,使胃肠中的浊气,易于下降;并压三把,以活动大肠之气。再用引气归元法,导气达于丹田,清升浊降,病人即有舒畅感。扣两域中,可使胸部开爽,有调和胃肠气分的作用。一手直推腹部,以导浊气下降。一手拨阴陵泉,引导气分上下通畅。再用两手由幽门、梁门部相对处,同时推至气海(域中阴陵泉齐放法)。
治阑门、水分、建里、章门、上脘、中脘、左梁门、右石关等穴,因气分错乱于胃与小肠之间,推按使浊气下降。但浊气极易上逆反冲,故按住食道以迎之,使浊气不能上逆之,即可顺手法导其下降。治气海、天枢、关元等穴,浊气易于反攻胃部。故于施治时,用左手迎住左梁门、右石关两穴,以防气冲胃部。治巨阙时,浊气易于上冲胸与喉咙,故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以迎之。
以上为诸穴各部位的作用和治法,即所谓调中气,开门放水,调气活血引气归原。任脉起于会阴,经阴器上行腹部,经咽喉上达下唇及承浆。凡各穴称之曰门,为气分或水谷出入之处,中焦是沟通上下焦的关键,施治必先开中焦之门,中焦气通,上下两焦之气必动,再开下焦之门。下焦气通,中下两焦气通,即放带脉,使周身表里气通,再开上焦之门。上焦气通,气分即能下达于丹田,三焦气血才能和畅。如先开上焦,因气分已错乱于中焦,上焦气降,势必愈砸愈塞。如先开下焦,因中焦气分错乱凝结,虽将下焦放通,但中焦气结未开,上焦浊气,仍不能下达,气亦易脱。故以先开中焦为第一要义。本法应用的扼要部位:一、阑门,二建里,三、气海,四、带脉,五、章门,六、左梁门,右石关,为开中气的关键。无论虚实久暂各症,必须采用。施治顺序,不可错乱。临症所用补、泄、调等手法,对于各穴注意或久、或暂、或缓、或急、或轻、或重之点,随病情而转移。如病情复杂,须加用别穴,不可墨守成规。
三   治胸腹部及任脉名穴要点
治腹部及任脉各穴,以放通为主。无论点何穴,如指下感觉有气分凝聚不通,用调、泄、压、拨手法都不能通时,千万不要用猛力,免出危险。可将比穴有关的其它穴道放通,再点此穴,即自然通顺。
点阑门用调、泻不通时,须压拨使之通。如仍不通,须缓缓再泻之。再不通则绝。
点建里如现板滞,用调、泄、压、拨法都不能通,待治毕治背部督脉时,升其脾俞,再点建里,建里自通。如仍不通则脾绝。
气海不宜久治。泄之须慎重。此穴易通,不可过。
点章门不通,可再点阑门,章门自通。
点梁门、石关不通(如停水即作响,须用放水法),须再点章门。仍不通,可斟酌情形,加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或用放腋下法,即通。
点巨阙不通,可再点梁门、石关。放通后巨阙即通。
点天枢不通,可加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再点天枢即通。
点幽门不通,即用压拨法。此穴用泻调,无须用补,虚症用时很少。
上脘、中脘两穴,须与建里并用。加点此穴时,必须将阑门等穴放通后,方可加用。否则不易通顺。并用补泄调等法,可斟酌病情,灵活运用。
用升津法时,必须先将胃气调顺,否则易吐。
用放腋下法时,必须先将腹部和任脉气分调顺。如不将气分调顺即放腋下,虽能将气分临时调开,暂时见效,气分必在错乱。但气分通否的感觉,均在右手扣脉门的食、中指。如将气分舒开,指感脉门顶动,如不顶动,内部气分必系严重错乱,分须体察情形,而点其它穴道,紧防病情发生突然的变化,细心研究,灵活运用。
用放水法时,如病人有呕吐、转食等症状,胃中作水响,治梁门、石关仍不能让气分通顺,系胃中存水。气分通顺,水即随之下降小肠。手法顶抖后,右手斜推,不可过三次,多则伤气。
四    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的感觉
兹将治疗原则分述如下:实症应重泻、轻补,拨,压兼用。实症气分错乱,或气分凝聚,宜重泄。泄通,即须轻补数次,以防气脱。气分错乱,用泄法不能通畅时,泻时用力微压。如气分凝聚,微压而指下不能捺下时,仍用泻,俟指下感觉似通之状,稍用力压之可通。如通,即轻补数次。两穴并治时,先用泄。如不通,即做拨之。微拨而指不能捺下时,仍用泻。泄,指下感觉微动,即稍用力拨之。指下觉通,即顺其势微用力推之,以顺其气,使其气不再错乱凝聚。
病实体虚,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须泄、调、补、压、拨、推六法并用,重在泄、调。气分错乱,须泄之;泄而不通,须压之,使其气通。过通,恐气脱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两穴并治,亦先用泄。泄而不通,则微拨之,以使气通。过通,恐气脱,须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须推之使气平和。又治病实体虚之症,调宜后用。先调,气结不易开,气分更错乱。泄补之后用调,以使气分和畅。实病用重泻、轻补。因气分错乱,突然而发,气分尚未亏损。泄通,气结自解。须防气脱。应稍补之。因元气尚足,不至再结,其气自和。
虚症,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用重调,轻泄,轻补之法。因气虚,重补即塞,不补益亏,不泄则塞,重泄易脱,故须重用调,轻用补泄。必先调之,调而不开,则轻泄之。泄通,即用补。如泄而不通,微用压;压通,即稍补之,以防气脱。稍补即调,使气分通畅。两穴并治时,亦先用调。调之不通,稍用泻,泄通即微补之。重调之后,气分通畅,即微推之,使其气舒;微拨之,使其气畅。
症状似同,指下感觉不同。必须根据指下感觉,辨证施治。
举例如下:气臌,夹肋痞、水臌三病相类似,指下感觉不同。气臌,腹大作胀,以指按之,硬如皮球,无空隙软处,亦无病块。夹肋痞,腹大作胀,以手按之,腹部有软硬不同之处,硬块大小不一,硬块含在肌肉之间。
水臌,腹部亦胀大,四肢胖肿,以指按之,表软而内硬。
治气臌,用力宜缓,不能用猛。力猛,于病人无益而有损,施治者手,亦易被摧伤。治法注重泻、调,轻补,压与拨须稍用力,品而用之。
治夹肋痞,用力宜实,不需猛。冶法注重泻、不用调,须轻补之,压与推、拨,用力而品之,不需用猛力。
治水臌,用力微塌,注重泄、调,微补。压与推、拨,用力微塌,品而缓用之。
有腹部塌陷,板硬如石、如木,用指按其穴,而部位属何脏腑,指下不甚分明者;有腹部塌陷而不硬,用指按其穴,而部位易于辨明,其部位内有硬块如石,其硬块或长或圆,形状不同者;亦有硬块按之则无,指起则现者;亦有推之则动者;有软而实者;亦有按其穴的部位,似有弹力而顶指者;亦有按腹如棉,下塌而不能托指者。此种已现败象,须谨慎注意。若按之如烂泥,推按十数分钟,指下仍无感觉者,则系绝相,不治。以上数种,皆为虚弱诸症之现象,施治时,须察其病情,斟酌而行。其力宜轻而悬提者则悬提之;宜轻而塌之者,则塌之;宜轻而抖按者则抖按之,但决不能用力。补、泄、压、推、拨,必顺斟酌病情,灵活运用。补不宜重,恐其气塞;泄不可重,以防气脱。
按某穴的部位时,致旋转将通之际,指下有多种的感觉。有初按平和,至相当时候感有突起一包或数包者,则悬指而推按之,以使其气通。有在相通之际,指下觉有流水状者;有如流水状者支支作响者;如发现种种异声者;有如水泡连珠而破者;有如汲水之响者。其种种不同之现象,不止于此,皆系气分将通之朕兆。俟经过此等朕兆之后,指下绵绵悠悠,不疾不徐,柔和通顺,此即指下气通之感觉。但亦有指下不发现上述合种朕兆,而即觉“气通”者。总之“指下气通”,为本法治病之最重要关键。奈笔墨难以形容,须手法练习纯熟,方能体会到。
【注】悬提,其用法须肘悬,气贯指端,旋转不须用力,其气自然达到内层。在治腹部各穴时,有“粘而提之”之意,故决不可用力,用力则感觉不灵。此手法必须掌握斯术有相当高深程度方能运用(虚损元气过亏者,及孕妇最为相宜)。
【注】抖按其手式忽起忽落,如抖搬之状,于气将通之际,略觉指下突起一包者,用力泄之,恐不能通,需用此法,其气包自散。
放水法说明:即放胃内停水法。胃中气分错乱,气,水凝聚而停于胃下口。其症状多为食后即吐,见食作恶,转食等症。
升津法说明:病人口干、舌燥、食不下咽,系胃中津液不能上达于口。须照升津法手式图式升其津液。
放腋下法说明:如遇咽喉作痛,水谷及水液不能下咽,或气串、气滞、岔气,两肋胸部作痛等症,照放腋下法放之,痛可立止。痛偏于左,放左边腋下;痛偏于右,放右边腋下;两边均痛,左右均放之。气通与不通,均在左手食、中指的感觉,用左手食、中指扣病人脉门,脉门跳动,其气必通,其痛必止。脉门不跳动,其痛即不能止,须缓治之。
第二节   腰背部
腹部及任脉治疗毕,使病人坐起。医师立在病人的背后,用两手同时施治背部及督脉点穴。
第—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缓推风府、哑门十余次。
第二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加按右大指上;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往里扣,大指往下按。至病人有感觉时为止。
第三式: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两肩井,两手大指捺住两风门穴缓缓顶按。
第四式: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膏盲穴的大筋(如钳形)按住不动,右手大指及食、中指(如钳形)扣住两风门穴的大筋(如钳形,顺其筋脉向下缓缓往里拨弄至两膏肓扣住不动,随即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脾俞穴的大筋,右手仍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推至两脾俞穴为止。
第五式:用右手中指按百劳穴,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住肾俞穴大筋,往里合按不动(如升肾水,须扣住两肾俞穴捏按之)。
第六式:两手大指扣住两风门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井穴,向上提拨数次。
第七式:用两手大指扣住两肩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腋前面的筋,分拨数次。
第八式: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头,两手大指从背后插向腋下,用大指提拨腋下后面的筋三、五次,随即顺其筋脉缓缓向下拨送至两时,如是三次。
第九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插向两肋,扣住不动。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用大指端扣拨两膏肓穴的大筋,往里合按,病人胸部感觉轻松郎止。
第十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两手均如半圆形,顺其肋缝,缓缓左右往下分推至两肾俞穴,或两大肠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肾俞穴为止,不可至大肠俞穴。
第十一式:两手握拳,挤.按背脊的两大筋,自风门穴起,顺其筋脉徐徐向下按至两肾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两肾俞穴,不可至大肠俞穴。
第十二式: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肩井,用左手掌按住大椎向下推送至尾闾部位三、五次为上。随即用左掌从左肩起,向下推至左肾俞穴三次,再以右肩起,推至右肾俞穴三、五次即止。
第十三式:“散风”,用右手大指和食中指并按住两风池穴,捏按数十次。
第十四式:治肺俞,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两肩井部位,两大指端扣住两肺俞穴的筋,扣拨三、五次。此式与第三式手法相同。
第十五式:治心俞,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心俞穴,往里扣拨两心俞穴的筋。治膈俞、肝俞、胆俞、肾俞等,亦适用本式手法。
第十六式:治命门。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及食指和中指反扣两肾俞穴。扣拨后,即用左手大指在命门穴按二、三次。
第十七式:治大、小肠俞。两手大指按住两大肠俞穴,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少腹后面胯上,用大指端往里向下扣按,以病人少腹感觉舒适即止。治小肠俞手法与大肠俞同。
二   治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
一、两肩井:为补五痨七伤之穴,可平各脏之气。风府散风,哑门与心气相通。此三穴并用,有补损、平心、气、散风的作用。无论虚、实各症,必须先用。
二、百劳:能使诸气下顺,有行痰,坐气之功,行痰是加速血液流通。坐气能使浊气下达于丹田而下降,清气由丹田上升,此穴放通,能使气分直接贯通丹田。故百劳穴为督脉之总关键,亦为补五痨七伤的主穴,必须与肩井并用。
五、肾俞:与肾脏相通,为补肾主穴。须与百劳同时并用。因百劳能使浊气下降,可与肾俞直接相应,使任督两脉气分舒畅。肾脏得补,肾经机能即可逐渐恢复。
十、膈俞:其经络与心根的动脉相通,为补心气止血的要穴。遇吐血症,必治此穴。
十一、肝俞:其经络与肝脏相通,为补平肝的主穴。肝气过旺,按之易生危险,须俟肝气稍缓和,再酌用之。
十五、大肠俞:其经络与大肠相通,有降大肠气的功能。但须慎重使用。
十八、拨两腋前面的筋,有开胸顺气的作用。
十九、拨腋后及肘间的筋,可使臂部及背部的气血舒畅。
二十、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部,用大指按膏肓,为补损开胸之法。单治膏肓,不能将胸部气分开通,必须扣两肋间的筋络,胸部的气分才能开通。
二十一、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两膏肓的大筋,向下缓缓分推,可使脾、肾气分通畅。
二十二、背背两条大筋是人身的总筋,与各个筋脉相通,背部及督脉各穴之经络亦相联系。用两手握拳捣挤这两条大筋,能使周身气血流通,各脏腑气分舒畅。
升肾水,须待肾气恢复后方能用之。必须一手捺百劳,使浊气下降;—手将两肾俞同时扣住捏按,以激动肾脏。肾脏被激动,清气上升;水的精华被气推动,顺肾脏向上的经络管上达于目,以养晴。
治实症手法宜重。治虚症,手法宜实而轻。按背部及督脉诸穴,必须扣住其筋。扣住即实而不浮,其气通则有效。如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实,气不通达。
大便便腻、于燥便结等症,须加按大肠俞。如遇虚损、虚弱等症,大肠俞切不可动。因此穴专降大肠之气,恐其气脱。须待莫气分渐渐恢复后,方能用之,此点必须注意。
肝气不舒,气串作痛等症,须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剧,肝俞不可动。肝俞虽是平肝主穴,因肝木过旺,骤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发生危险。
任督二脉并用之法,及须注意之点,说明于下:如遇喘症,发大喘,病入不能就卧,必须腹、背及任督二脉并治,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肓穴,使胸部气分通畅,右手同时治腹部及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以相呼应,其喘易定,病人即能就卧。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脉各穴。
如脾胃气滞堵闷,治腹部及任脉后,浊气仍不能下降时,必须用腹、背并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伺,将脾阳升起,同时右手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但须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为突然气滞于脾胃,单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或背部督脉诸穴难于奏效者,必须用同时并治之法,其气易舒,堵闷顿消。
四。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的感觉
背背部及督脉诸穴,大部在骨缝之处,全以筋络通于脏腑,点穴时,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脏腑部位,故施术者指下之感觉,远不如治腹部及任脉各穴之灵验,在施治时,须问病人所感觉的气分行动如何,才知其通畅效果如何。此与治腹部任脉“指下气通”之感觉则不相同,阅者须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拨,四种手法,比治腹部,任脉各穴之手法较重,但亦不须用猛力。按、则实而不虚,扣则紧而不懈,推则实而送之,拨则有粘挑之意,此为手法之准则。至于施治时用力之大小,须按病人情况而用之。
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以舒其脏腑之气者,其手法,与治腹部及任脉时迥然不同。治腹部及任脉各穴,系直接接按其脏腑部位,须先开中焦,引导其气分。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则由上下,节节放通之。为扣、按各穴的筋络,以通其脏腑之气。腹部,及任脉诸穴之总枢纽在阑门,故先开阑门。背部,及督脉诸穴之总枢纽在百劳,故先治百劳。说明如下:先按风府、哑门两穴部位的筋以散风,使头部清爽即扣住两肩井,捺百劳。因百劳能使诸气下顺,下达丹田,为背部诸穴之关键,为补元气,与各脏腑亏损之要穴。百劳气开,再治其他各穴,方能贯通。但必须扣住肩井,始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配合使用,不可分离,无论虚实症均须用之。随即按两风门穴,此穴为散各脏腑之风邪,为散风之主穴。再治膏肓穴,此穴为补损开胸之穴。再治脾俞,脾胃为后天之基础,脾俞与脾脏相通,为升脾阳之主穴。再治肾俞,肾为先天之根本,与后天有连环之作用。再由百劳顺脊椎下推至尾闾,以调顺督脉之气。以上诸穴,为扼要之穴道,无论虚实各症,均不可少。关于所用手法,如拨、分推,挑拨、直推等等,其作用皆为舒通表里之气。此法之扼要各穴与次序,均不可乱,但临症时,病情不同,可斟酌其病状,加用其它各穴,参照其图式之治法,查其穴之主治后,而灵活运用之。总之,冶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均与腹部及任脉诸穴各脏腑部位,互相表里有连带之作用,如用得当,其折收之效果即能立竿见影。
特效穴位-位效学
简介:特 效 穴 位 随 身 带   博采众长 的   人 体 经 穴 的 救 命 穴   **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是灵丹灵药——命要经络养、气靠经络养。   经络摄生法得当人群、寿命起码延长10年——它是人类走向百岁健康的通畅证。   经络是**的
正文:
特 效 穴 位 随 身 带
博采众长 的
人 体 经 穴 的 救 命 穴
**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是灵丹灵药——命要经络养、气靠经络养。
经络摄生法得当人群、寿命起码延长10年——它是人类走向百岁健康的通畅证。
经络是**的活地图,十二庄重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水库,如山溪小溪道一样的十五经脉及其连尾部分。
五脏六腑——**的储池塘和输送管道,经络是五脏六腑的镜子,更像是一对同气相求的孪生子,经络便是用来“决存亡、处百病”的,只有经络才华赶在疾病出生前,把它杀死。
任督二脉是十四经的“水库”。
巧用穴位经络:
中风偏瘫找胃经
急性胃痛求梁丘
恶心闹肚子便秘的克星——天枢
美颜美白——四白穴
收面口疾病——合谷
让心情安乐——曲池
上肢疲惫、酸痛——手三里
鼻炎、鼻塞——迎喷鼻
早上5-7点按摩敲年夜肠经(右手敲左臂)
慢性胆囊炎症——阳陵泉
便秘、两肋痛、耳鸣、耳聋——支沟穴
肩痛不举找——肩髎
耳鸣、耳聋——按耳门
睛明也能治打嗝
痛经腰痛按八髎
腰背不恬逸——委中求
小腿抽筋点承山
急性腰痛点后溪
小指发麻拨小海
天宗穴能治电脑病
肩周炎——肩穴
腹胀食欲不佳找太白
妇科病首选——三阴交
妇科病万灵丹——阴陵泉
湿病、丹毒等皮肤病——血海
治热、治痛、治出血没商量——尺泽、孔最
补肺肾之虚、管小病小疾——列缺
失眠的因为是魂不守神——太冲穴
救援肝脏的烈士——期门、行间
心脏的随身保健年夜夫——内关
治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白发、过敏性鼻炎、糖尿病、皮肤粗糟——涌泉(**第二长命穴)
治冠芥蒂、肺芥蒂——极泉
肘关键关键病:
少海
心慌失眠:
神门
最补肾的:
任脉
第一性保健年夜穴:
关元
**人命之祖:
气海(丹田)
****子的年夜门:
神阙(肚脐眼)
脾胃之疾:
中畹穴
宽解顺气:
膻中穴
强腰补肾来壮阳:
命门
消灭头痛太轻快:
风俯
降血压不健忘:
百会
安神醒脑不眩晕:
神庭
太渊:
很深。
用手的年夜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结果特别好,是年夜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
鱼际:
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结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
少商:
年夜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结果最好。
小结: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
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
经脉所过的关键关键屈伸障碍、肌肉疼。
手阳明年夜肠经 -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喷鼻穴
效用一:
防治皮肤病;二加强阳气或把有余的火气去失落。
三通便结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年夜肠经
商阳:
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理便秘。
合谷:
强健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难过悲伤,牙痛等。
小贴士:
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互助掐下耳垂切近脸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
**的阳气在这集合。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
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效用。
它是年夜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年夜肠有干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
把手伸平了有个窝。
最简单受风寒的穴。
(五十肩、肩周炎)
迎喷鼻穴:
治鼻炎闻不到气息,鼻出血。
小结:
呼吸道疾病:
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疼。
头面部疾病;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
其他:
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键关键活动障碍。
足阳明胃经 从头到脚 四白、厉悦穴 腿的外侧 美容的经:
面部气色、皮肤松弛、长豆豆、面白气血不敷调胃经。
小贴士:
敲打面部、脖子、胸前、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胃经。
四白穴:
可以治疗眼袋、黑眼圈。
是给眼睛供血的穴位。
天枢穴:
肚脐眼摆布2寸。
治年夜肠效用不好,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双向调理。
梁丘穴:
在膝封闭2寸。
治急性胃痛。
是胃经的郗穴治急症。
和妇科急性乳腺炎。
足三里(犊鼻穴):
膝眼下3寸旁开一横指。
强健穴及长命穴。
治疗慢性胃痛,加强**免疫力,补虚,也是消气穴吃的不恬逸有胀起要揉足三里。
还专治慢性胃痛。
小贴士:
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理更好一点;如果肝胆从右边好
上巨墟:
足三里往下3指。
治疗年夜肠疾病。
下巨墟:
上巨墟下3指。
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
(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挨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丰隆穴:
下巨墟摆布。
外踝上8寸旁开一指。
(向后)离穴不离经。
去处高血脂,是一个化痰穴。
痰湿重得当。
可化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是特别紧张的化痰穴。
小结:
胃肠道疾病:
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
头面疾患:
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
其他:
白细胞裁减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足太阳脾经 :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头晕,手麻、四肢举动冰冷是脾效用差。
始于足年夜趾内侧的足阴穴。
足阴穴:
凡是用艾灸法用卷烟代替。
鼻出血治、例假不止,艾灸可止血。
太白穴:
贴着脚内侧骨头揉,缝里向指间揉。
经过议定脾来补肺的穴。
(山药臆米粥)
公孙穴:
年夜拇指往下滑有个壳头。
紧张穴位,连心脏,促进肠子蠕动,对消化不良、憋闷、吃太多了肚胀结果明显。
其他脾经都小腿内侧。
三阴交:
胫骨的边缘,地机、阴陵经、
脾经治痛风。
血海:
把掌心放膝封闭年夜拇指的位置,灵活的点。
气血集合的处所。
治血症:
出血、贫血、血淤症。
小结: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
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
周身不明因为难过悲伤、关键关键炎。
手少阴心经 :
心理、思虑、神态、寝息、感情胶葛等。
极泉穴:
在腋窝尽头。
可以探查是否故意血管疾病。
预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可调心律,治疗两肋疼。
方法:
用年夜拇指导按极泉穴然后拨动一下小筋,就会有电麻感(通的)痛而不麻(血管有淤阻)不痛不麻(供血不敷)预防心梗、心绞痛。
少海穴:
肘横纹边缘处。
是心经的合穴。
合治内腑对心脏的调理很好。
属水(水在五行中是属肾)多梦叫心肾不交,就会造成五心烦热,结壮不下来。
可调理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律,低落血压。
灵道穴:腕横纹下1.5寸贴着骨头揉:
防治心脏早搏,心跳过速、心浮躁上火、慢性心脏病,减缓心律,平埋头神。
对慢性心脏病的人特别紧张。
阴郗穴:
腕横纹上0.5寸。
四肢举动心发烧、出汗,中医讲五心烦热,睡不结壮、起夜,本来尿也不多(小便頻数)穴位在骨缝傍边,点按要往里掐。
神门穴:
在掌横纹上凹陷处。
穴位深。
可用年夜拇指指节搁它。
便是稳安心神的流派。
加强寝息。
是原穴属土,火(心脏)生土(脾)把心脏烦热过多的气血补到脾胃上去。
增加了消化本领,安神了同时也把心火泻失落了。
还可防备老年愚笨。
一稳安心神加强寝息,泻心火。
二加强胃动力。
三防老年愚笨。
四治疗晕车。
五加强通便本领。
少府:
在感情线上攥拳小指尖对的处所少府是心经的火穴。
是以湿热症、火症可经过议定少府调理。
可直接调理心脏的穴。
主治先天心脏疾病。
少冲:
小指内侧指甲旁。
#穴(急症热症)发烧、癫狂、昏倒症。
它有开窍醒神的效用。
放血、去热。
小结:
心血管病:
冠芥蒂、心绞痛、心动国缓。
神经及精神疾病:
失眠健忘、神经微弱。
其他:
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手太阳小肠经:
属火。
由手走头,起始于少泽穴、前谷、后溪、小海、肩贞、天宗、肩中俞、天窗、听宫。
治疗肩背、颈椎、脸部、耳朵
少泽穴:
井穴(泉源)治疗热症,凡是刺血方法比较好。
咽喉痛、发烧、牙肿点刺,滴一滴血就可缓解。
不得当按摩。
后溪穴:
掌纹末了凹陷处,往上推,推到骨缝。
穴位深。
是八脉交会的年夜穴。
一治疗背面督脉上的病。
二可治疗落枕、肩膀疼。
养老穴:
手放平局心朝下,食指肚顶着最高点,往外转凹陷下去的位置。
治疗眼睛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
支正穴:
腕横纹上5寸,在侧面。
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
有个特别的效用治**的赘生物猴子、扁平疣、脂肪瘤(痰湿固结、气淤症引起)小肠效用加强了就不会有瘤子
小海穴:
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之间手一拨脱手指就会麻。
一。
常拨动小海会加强心脏气力。
加强消化效用。
小海是合穴属土。
(合治脏腑)小肠经属火,火能生土。
所以把火散到脾经上了,可以加强脾的气力。
二。
可去**的燥火。
天宗:
小海穴往上在背面肩胛骨的凹陷处,天宗是个年夜穴。
防治乳腺题目,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防治肩膀酸疼。
听宫穴:
耳平前1厘米,张口时是凹陷的。
治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
小结:
五官病:
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
其他:
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
标签:穴位,小海,经络,疾病,效用,心脏,天宗,曲池,小肠,小结,关键,胃痛,商阳,艾灸,牙痛,经脉,后溪,拇指,少府,肚脐眼
关键字:
位效学,位特进 解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