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良缘电影小玉结局:老子庄子名言故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26:16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2

  [原文]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六十四章
  [要义]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为什么往往功败垂成呢?说穿了,就是恒心毅力不够,在“黎明前的黑暗”那紧要关头退却了,败下阵来,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每一个人都应记住先圣老子的这句话,时常勉励我们做事要有恒心,最严峻的时刻也不要低头,也要咬牙挺住,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故事]
  1644年(岁次甲申),李自成率领起义大军攻下北京,便恣肆享乐起来,而忽略了对中原虎视眈眈的东北满洲人。更有甚者,还抢占了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并杀了他全家。“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吴三桂倒戈为逆,引兵入关,两路大军很快攻下了北京城,不久便征服了全中国。李自成部队由于进京后骄奢淫逸、贪享富贵而失去了战斗力,根本不是清兵的对手,李自成战死九宫山,大顺政权昙花一现!1944年又是甲申,郭沫若为了提醒大家而写下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印发全党,让每一位共产党员熟悉这段历史,以李自成的失败为借镜,吸取血的教训,切勿因胜而骄,重蹈覆辙!1949年3月,党中央迁往北京之前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做了重要讲话,说以后要加强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全党必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尽管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谆谆告诫,仍然有很多高级干部腐化堕落了,不能慎终如始,保持晚节。天津市委书记刘青山、市长张子善就是臭名昭著的一例,鉴于他们的贪污堕落,毛泽东亲笔批示枪毙他们,以儆效尤。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血气已衰,筋骨不便,没有能耐了,因而更为贪得无厌爱财如命,恋权而不愿退位让贤,好色喜淫犹如少年,沽名钓誉厚颜无耻。自以为行将就木,余日无多,不赶紧捞点就再也捞不到了,是以十之八九晚节不淑。而名人伟人能人更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的“亢龙有悔”,帝王将相几乎个顶个晚节有亏不善终,致使一生英名大受损玷。老子说过:“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人到老年更需要战胜自己缺点的勇气,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那大唐天子李隆基,因平定宫廷叛乱而登上九五之尊,风华正茂,励精图治,在著名宰相宋璟、姚崇、张九龄的辅佐下取得了二十多年“开元盛世”之辉煌,使唐朝走向最鼎盛的巅峰!然而这位唐明皇却不能慎终如始,在成绩面前飘飘然起来,日益骄傲,固步自封,淫逸堕落,把儿媳妇杨玉环霸占过来,“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一个老头儿泡一个天姿国色的美女,而且爱屋及乌,连她的三个姐姐也都封为夫人,一切政事委托给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冒牌舅子杨国忠,这二人狼狈为奸,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最终引发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多亏了郭子仪借来回鹘兵才平定了这场叛乱,但从此唐朝走向了日益衰败的下坡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当然,中外历史上慎终如始、善始善终而留芳千古的大有人在,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华盛顿便是这方面的好榜样。他因领导独立战争的赫赫战功,被选举为新美国的首届总统。在鞠躬尽瘁八年之后,他自动退出选举,弃权让贤,为美国选举定下了铁规矩,总统最多任两届。他的高风亮节使同时代的世界各国领导人相形见绌,自愧勿如!人到老年如日薄西山,光芒柔弱而不能远照,勉强尸位素餐,不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理应让英雄豪杰跳上政治舞台大显身手。再说八年时间中一个总统的政治才华也基本发挥得差不多了,再干也几乎是原地踏步了,故不如让给后起之秀。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八九年,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中专,因身高不足被除名,只好去了县一中。此后对课本彻底失去了兴趣,整天看课外书,探索宇宙人生问题。周末假期就到处游山玩水,散心解闷,领略沂蒙好风光。而内心总是忿忿不平,为什么农村孩子考上学都捞不着上呢?终于在一个腊月底我一个人来济南逛了一圈,当我走到山师门口的咸菜店时心里想,让我考上大学,天天吃馒头就咸菜棒也心甘情愿。然而我考取烟台师院后又不愿吃咸菜棒了,正是人心无足,得陇望蜀。在高等学府里,图书汗牛充栋,教授学者云集,新的求知欲望极度膨胀,过年都在校学习。读了一年中文系后,经考试转入政史系,后因迷于汉字研究而被勒令退学,大三没读完就解甲归田了。假使我能始终如一、慎终如始的话,怎么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呢?都是由于自己骄傲自满了,不守纪律了,目无师长了。骄兵必败,过刚则折,自遗其咎,我其谁怨?
  感情也这样,人往往喜新厌旧,“这山望着那山高,不知哪山有柴烧。”很多男人热恋时甜言蜜语献殷勤,无所不用其极,一旦结了婚便失去了新鲜感、神秘感,一变而冷若冰霜,面目狰狞,动辄打骂,再也找不到婚前的如胶似漆、温情脉脉了。双方感情都不能慎终如始、始终一如,都发现对方变成了另一个极为讨厌的人,因而都把目光转向新的猎取目标,相去日远,最终分手。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离婚率一天比一天升高,都是由于人心日渐浮躁了,感情上不能始终如一。毛主席曾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农村有一句俗语:“百日床前无孝子”,如果长久卧病在床,孝顺儿女也伺候烦了。一个人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大多是见异思迁、有始无终。如果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一个理想目标,或恪守一个道德原则,或笃信一种宗教信仰,这个人就了不得,就是难得的仁人志士了。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孔子也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只有道德学问高尚的人能够贫而乐道、致命遂志,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多数世人都是随波逐流之辈,亦步亦趋之徒,与世浮沉以快我身,甚至有奶便是娘,哪有什么高远的人生理想,坚定的处世原则,即使有也不能始终如一地趋之循之。中国哲学都是体用合一的,即本体即工夫,内圣外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终生都在践履自己的哲学,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累累如丧家之犬,困于陈蔡之间几乎饿死,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圣人的人格魅力。中国哲学侧重人生,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为人的存在(主要是精神存在)立法,也就是让人树立起来一个终生目标和最高原则,一辈子始终如一地奔向之,这个目标就是终极关怀,就是哲学的本体,就是老子之“道”,孔子之“仁”……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追求理想目标如登珠峰,开始有很多人,一般都能登到半山腰,但再往上登就越来越困难。由于气候恶劣,氧气不足,体质弱败和力气不支等因素,人数越来越少,很多人知难而退,有些人跌到永远爬不起来了。快到山顶时所剩无几了,然而这所剩无几的佼佼者也不是都能登上顶峰,因为精疲力竭时再上一步万万难,又有人仅以一步之差而失败了。只有一星半个的最终登上顶峰,插上了鲜艳的国旗,露出了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微笑!拿破仑说过,失败与成功只差一步,这是多么深刻啊!很多人就在最后一步失败了,“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功败于垂成之际,此恨绵绵无绝期。
  几成而败的原因很多,总不外内因和外因。主观上,在胜利即将到来之时骄傲起来,失去了谨慎作风和警惕性,不再艰苦奋斗而贪图享乐,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打击或不利因素、反对力量的颠覆;客观上,往往快要胜利时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客观阻碍不断涌出。而自己也快要精疲力竭了,最终只差一步却倒下了,留下无限遗憾。王安石的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写得好:“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限风光在险峰,趋之越近,游者越少,风光越美。王安石在此论述了成功的几个方面:首先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不随人而止,这就是“志”;还得具备一定的力量、才能等,志大才疏事不成,此即“力”;还需假借外在条件的帮助,以克服困难,善假于“物”以为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三者有一不足,则往往功败垂成矣。

  [原文]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列御寇》
  [要义]
  有个叫朱泙漫的人,不惜倾家荡产跟着支离益学习杀龙的技术,三年学成了杀龙,却没有龙杀。这个寓言向我们说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问题。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一件物品的价值就在于其可用性,能满足人们某方面需要。但由于价值主体不同,同一件物品的价值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的选择便是价值取向问题。
  [故事]
  《庄子·逍遥游》中还有一个类似寓义的故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宋国人采买礼帽到越国去卖,越国人剪光头发,身刺花纹,根本用不着礼帽。这也是价值取向不对,也就是选错了价值主体,在不用礼帽的越国人看来,礼帽一文不值,送给他们他们也懒得接。价值取向,说得通俗点,就是卖货卖给识货人。俗语:“磕头找正墩”、“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就是价值取向,而“烧香烧到驴腚里去了”、“对牛弹琴”便是价值取向完全错了,卖礼帽的宋国人便这样。古语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都是这个意思。货卖识主,如果卖给不识货的,即价值取向不对,便是明珠投暗了。不识货的人拿着珍珠当石子,拿着凤凰当野鸡。一本《史记》,对于搞古史研究的价值最大,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次之,对于采矿、探海或炼钢的人也就是闲书,而对于目不识丁的要饭化子只能是揩屁股纸了。乳罩卖给爱好健美的青年女子可得十元,卖给中年妇女可得五元,送给老年妇女她们必定不要,而卖给男人准会挨一顿骂,他们以为是侮辱他们,正如当年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女人衣服一样。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一件物品(包括人)的价值有大有小,而且还有负价值,即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反作用、负面影响和不利因素。屠龙术之于朱泙漫,不但无用,反而有大害,使千金之家一贫如洗,徒为天下人笑。龙只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屠龙术不但是无用之技,而且是骗人伎俩。支离益是个大骗子,通过想象而杜撰了一套杀龙技术,骗了富裕而愚蠢的朱泙漫三年,看到已倾家荡产的朱泙漫再也没有油水可捞了,便赶快让他出徒,而自己再去骗别的朱泙漫们。现实生活中,朱泙漫们俯拾即是,支离益们就是利用了他们的愚蠢和贪婪心理而骗他们的。汉末道教兴起后,不知有多少追求长生不老的人跟着道士学炼丹,一个个砸锅卖铁,最后也没炼成仙丹而长生,炼丹道士们都是些支离益,专门骗人以自活。又有谁炼成仙丹而长生?又有哪个炼丹道士没去阎王爷那儿报到?当今社会也不乏支离益们,据说东北一个青年发明了“水变油技术”,而骗取了百万钱财。现实社会中就有那么多朱泙漫们愿意跟着他学习“水变油”而快速致富,试问有多少水变成了油?凡是骗术都具有很大的负价值,对被骗的人来说,朱泙漫就是被屠龙术搞得“殚千金之家”了。
  价值主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社会,价值客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主体是个人的叫个人价值或个体本位价值,主体是群众的叫群体本位价值,主体是社会的叫社会价值或社会本位价值。个人价值常常与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有社会价值的东西在某些个体那儿可能没有价值,甚至有负价值;同样,有个体价值的也可能没有社会价值,甚至对社会有负价值。人既可以是价值主体,也可以是价值客体,当他是主体时他是目的,他是被满足者和价值决定者;当他是客体时他是手段、工具,他去满足于他人和社会。人生在世,社会价值远远比个人价值重要,只有他溶入全社会的事业中,他的生命才更有意义,他的人生价值才更伟大。我们平时说一个人的价值,也主要是指其社会价值,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他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与他对社会的索取成反比,贡献减去索取就是他的社会价值。人是万物灵长、天地之心,其高贵伟大处就在于他是能创造价值的价值,他能“加工”价值客体使之满足主体的需要,便是创造价值了,劳动创造价值,然而只有人才能劳动啊。发明创造越多,对社会贡献越大,被誉为“世界发明王”的爱迪生,小学都没读完,却有三千多项发明,电灯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普罗米修斯”!一个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是没有社会价值甚至只有负社会价值的,他们虽生犹死或生不如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行尸走肉而已。一个人的索取大于贡献,就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只有负社会价值,那些破坏社会财产和安全的犯罪分子只具有极大的负社会价值,他们是人类的“渣滓”,是“社会败类”!而“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王拘于羑里而演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雷锋叔叔的价值观,是颗流星也要把光辉留给人间是残疾人张海迪的价值观。一般而言,道家偏重个人价值、个体生命自由,杨朱拔一毛可利天下而不为;墨家兼爱天下,以禹为范,偏重社会价值;儒家侧重群体价值,“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自近而远、由亲而疏的有先后有差等的爱,这也是比较现实的爱。
  价值取向对人生的立志至关重要。没有人生目标,人就成了无缰之马,断线风筝,事实上谁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只不过有高低远近之异而已。盖房子取媳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便是一般庄户人的“奔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的目标越高,才力发展得越快。古今凡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逸群之才,更有高远宏伟的志标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陈蕃立志扫天下,祖逊中流击楫,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价值取向选错了,可以毁灭一个人,特别对于搞学术研究的人更是如此。如果朱泙漫不去学屠龙,而随便学一技实用之长,则足以养家糊口,并有所造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哩。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率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古典物理学,揭示了宇宙的规律和秩序,而立之年已是盖世无双的巨匠!然而后半生却走入了歧途,全身心去研究宗教神学,自然不会有成就了。这便是价值取向的失误,使他的后半生黯然无光,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损于前半生的辉煌。
  读大学时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我想学术界也要掀起革命,而且首先从最基础的汉字入手进行改革,创造简易新汉字体系,把十画以上的汉字全部减缩到十画以下,胡服骑射,以便应用。我运用溯源返新、双否递一的治学方法,充分利用甲骨文出土资料和《说文解字》,把每个字的原形原义搞清楚,然后再创新。我没白没黑全力投入这项工程中,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当我只搞出一部分新汉字时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因为:第一,作为学生,必须学好功课再搞别的,而我不听课不考试,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价值取向不对,在做无用功,研屠龙术,即使搞出新汉字体系,国家不采用推广,没有社会价值,就是一堆废纸!大学半途而废,是对青年之我的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十多年来我饱经风霜,历尽坎坷,边打工边学习,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前考取研究生,重返文化界。但心灵的创伤是终生不能愈合的,一失足成千古恨,长使英雄泪满襟!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也是价值取向问题。像朱泙漫学屠龙术,我搞新汉字,都是男儿入错行了,一入错了行,再改就难了,因为人过三十难学艺。入错了行,一生别扭,如十轮卡跑在山道上,劳而无功,心力交瘁,默然不显,一生无成两鬓秋。如今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不但男怕入错行,女也怕入错行了。本来是好唱好跳当歌星演员的料子,却让她玩勺子,一是没兴趣,二是没素质,怎么能学好呢?旧社会男主女从,夫为妻纲,男人是女人的价值主体,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和工具,一旦女人嫁错了郎,就是运动员选错了裁判员,明珠投暗,明珠也不成其为明珠了,连粪土都不如了,粪土还能长庄稼哩!“好汉无好妻,赖汉攀花枝”、“鲜花插在牛粪上”、“花蝴蝶跟着老弓蚕”都是女嫁错郎的意思。古代不兴离婚改嫁,都是从一而终,一旦嫁错了郎,一生天空都布满了乌云,活着比死了还无聊,有什么幸福可言呢?秋瑾错嫁了王廷均,沈寿也错嫁了余冰臣,劳燕分飞各东西。当今社会男女互为主体客体,自由恋爱,结婚自愿,离婚自愿,有的还试婚,较大程度避免了古代的婚姻悲剧。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三十三章
  [要义]
  能了解他人的是智者,能认识自我的是高明之人,能战胜他人的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是强者。勉励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能熟知自己的缺点并勇于克服它。
  人生在世,总是得跟人打交道的,离开了别人就无法生活下去。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有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阶级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敌对关系等。毛泽东说,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我的问题,其实人活着就得注意分清敌友我关系,是朋友就要团结,是敌人就要戒备。
  要分清敌友我,就得有认识、分析、评价他人和自我的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不但要观其言而察其行,看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还要大体了解其人的历史,看看他以前的人生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更重要的是调查他的社会关系,看看曾经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怎样评价他。常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有过错,只是小些罢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只要优点大于缺点,贡献大于索取,就是好同志。俗话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自己能称出自己的份量。人们往往自视过高,因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人活在世上最起码的底线。一个人,连自己的轻重都不知道,就无法在社会上恰如其分地为人处事。摆不对自己的位子,时或没大没小、没轻没重,往往越分乱礼,头破血流栽跟头。
  一个智慧贤明的人,首先要对自己和周围人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估价,然后再决定与谁交往以取长补短,要帮助朋友克服弱点,要利用敌人的弱点以战胜之;要有自制之力,勇敢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只有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才是强者,连自己都战胜不了的人往往是难成大事的。弱点突出的优点也突出,一个没有弱点的人也一定不会有多大优点,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人在那方面可能一无是处。一个克服自己最大弱点的人就差不多是伟人了,因为他的最大优点可能是稀世可及的。《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百战不会危险;不了解对方,只知道自己,或胜或败,胜负参半;不了解对方,也不知道自己,每一战都必定危险。不光军事战争这样,政治竞选也这样,商战也这样,交朋友也这样。
  知人者智,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胜人者有力,只要力气大就能打败对方,这也没多大难处。最难做的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一个人几乎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因为认识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不跳到圈外是难以看清圈内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不能自视其睫,拿着手电筒夜里走路,也往往只照前方,不照自己;人在宇宙中,也往往只注重认识外界,而忽视了认识自我。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以周围人为参照物才能看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短处。普通人很难认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需要一种返观内省的大智慧,通过静观玄览,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避免各种自身障碍,不受私心物欲的遮蔽,了解自己的全貌。这种大智慧就是体悟冥通绝对、永恒、无限之本体的“玄智”、“慧根”,佛家说的“般若智”,是最高的智慧。自知者是圣明的,只有圣贤才有自知的这种“明慧”。同样,自胜者强也不是形下的经验层次的问题,是在自知之明基础上的自我战胜,这种战胜不是“力胜”,而是“心胜”,也就是在精神领域战胜自我,自觉克服自身弱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伟人。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有自胜之勇,这种勇是最大的勇,只有圣贤才有,孔子津津乐道的“智、仁、勇”就是这种最高的智慧、博爱和勇敢。大勇若怯,大勇不勇,这种勇已不是经验界的力大无比,而是一种“心勇”,这种大勇是战胜自我的精神力量。
  老子在此把“知人”和“自知”、“胜人”与“自胜”对举,明确表示后者比前者更难。明胜过智,因为明是不被遮蔽的本心之灵明,是玄冥圆融的大智慧,后者是科学层次的巧智、机智、术智。强也胜过多力,前者主要是心强志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强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者则是匹夫之勇,力士之强。
  之所以难以自知,就在于人的本心之灵明受各种私心、欲望和偏见成见的遮蔽,因而不能澄明敞亮,不能内视自我,照亮本相。即使觉悟了自己的缺点、不足,没有一种参天地、塞苍冥的浩然之勇也难以克服致命的缺点。由于各种感性享乐、物质满足的剥蚀侵淫,这种大勇已逐渐抛弃了人们,所以很难战胜自己的自私自利、本位主义、好逸恶劳、虚荣自尊等劣根性。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影子,一个能战胜自己并从自己的影子中走出来的就是伟人!
  作为一个领导,特别是为民父母的统治者,更得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和正人之才、自制之力。所以老子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孔子也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告诫人们不要主观片面,认识事物时不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唯我。荀子提出虚一而静以解蔽的认识方法,“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因此,要用虚一而静大清明的心境去解蔽,克服认识中的主观片面性。
  只有知人,才能用人,知之是用之的前提条件。知道每个人的优点缺点,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并逐渐帮助他(她)克服弱点短处。一个好的领导,不在于事无巨细必躬亲,而在于善于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闪光点闪耀出最夺目的光辉来。所以说,好的领导善于“将将”,而不在于“将兵”,刘邦可谓知人善用了。
  [故事]
  同样一个韩信,为什么在项羽手下是默默无闻的小军官,而在刘邦手里却是无人及之的大将军呢?《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兵,为连敖。”后来由滕公夏侯婴推荐,刘邦委任他为治粟都尉,就是后勤部军需粮食官。他不在大将位子上,发挥不出才能来,“信数与肖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之,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经丞相力荐,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诸侯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剜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古之贤相贤臣都善于推荐人才,如鲍叔之荐管仲,晏婴之荐司马穰苴,李斯之荐尉缭,肖何之荐韩信,徐庶之荐诸葛亮,而所荐者皆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这就是其有知人之智、爱士之德了。古之开国帝王,大都善于利用从对方跳槽过来的人以战胜对方,因为曾在对手那里干过的人最了解他们的老板了。韩信陈平原都是项羽部下,因不受重用而弃项投刘,他们最了解项羽了,刘邦赖之打败项羽而王天下。《孙子兵法·用间》说得好:“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认识一个人也不是三天两日的事,“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是在共同生活的一段时间中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革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圆岂是珠。”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贤人百里奚后,马上拜为相,百里奚便推荐了他的朋友蹇叔共理朝政。百里奚对穆公说:“臣尝出游于齐,欲委质于公子无知,蹇叔止臣曰:‘不可。’臣因去齐,得脱无知之祸。嗣游于周,欲委质于王子颓,蹇叔复止臣曰:‘不可。’臣复去周,得脱子颓之祸。后臣归虞,欲委质于虞公,蹇叔又止臣曰:‘不可。’臣时贫甚,利其爵禄,姑且留事,遂为晋俘。夫再用其言,以脱于祸,一不用其言,几至杀身,此其智胜于中人远矣。”(《东周列国志》)难怪百里奚说蹇叔之才胜他十倍,一不听蹇叔之言,便几乎遭杀身之祸。蹇叔深明天地万物之理,而有预见成败之先知,也是了不起的人物。穆公正是在这两位左右相的辅弼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知臣莫若君,刘备临终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北伐曹魏时却让马谡屯守街亭,那是决定胜败的咽喉之地,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之劝,屯兵于山,被司马懿彻底击败,诸葛亮也仅以空城计侥幸逃命。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痛心疾首道:“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痛哭耳!”(《三国演义》)
  知子莫若父,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复越后,便从海上逃到了齐国,很快就成为暴发户。他又移居陶,“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而被囚起来,范蠡本想让小儿子去楚国打点,而大儿子却争着去,不让去就自杀。范蠡只好派大儿去,并交给大儿一封信,让他转交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并送上千金,让庄生便宜行事,一定不要再管。庄生是贫而乐道的楚国名士,他看了信并留下了金子,让范蠡的大儿赶紧走,即使老二出来了,也不要问为什么。老大却私自留下来,并以自己的私囊贿赂楚国当权用事的达官显宦。“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遂以观星术劝楚王大赦天下。老大听说很快要大赦天下,老二自然就出来了。便去见庄生,庄生既惊讶他没去,又知道他是想来取回千金,便让他自去屋内取去。庄生被耍弄了,又羞又气,遂入见楚王说:“外边的人都说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人被囚,陶朱公派家人贿赂大臣,国王不是爱民恤国赦天下,而是由于陶朱公二儿子的小命而赦天下。”楚王气得立即下令先杀老二,第二天才颁布大赦令。老大拉着老二的尸首回见父母。母亲疼得涕泪交流,范蠡笑道:“我知道老大去了必定断送老二的性命。老大从小跟着我艰苦挣家,舍不得花钱。小儿子生时家已巨富,挥金如土。小儿去能救老二,大儿去必杀老二,我天天都等着他拉回老二的尸首。”真是知子莫若父啊!
  大家都熟知徒能纸上谈兵而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其父是赵国名将赵奢。“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赵王还是中了秦相范睢的反间计而深信不疑,终以赵括代廉颇。长平之战赵括大败于白起,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余万。
  知徒莫若师,孔子手下有名弟子七十二,个个都跑不出孔夫子的掌心,孔夫子对每个人的道德、学问、才能都很清楚,因而才能因材施教。他曾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即仲由字子路者,子路性格果敢侠勇,最终死于卫国内乱中。孔子评论过很多弟子:“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同上)“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师也过,商也不及。”(同上)“闵子侍侧,狺狺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同上)“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同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同上)“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同上)
  大多数人都是“猴子看不着自红腚”,劝说人时一套一套的,比唱的还好听,临到他自己身上却就糊涂起来了,就明白人办起糊涂事了。“为人不做官,做官都一般。”“光棍子管老婆,绝户头管孩子。”都是这个道理。
  有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哥哥总想怎样能发点大财才好,于是他打发弟弟去种地,自己天天到财神庙里烧香磕头,祈祷财神保佑自己发大财。一天,财神化作他弟弟的模样,也来到财神庙,哥哥一见弟弟就生气了:“你不去好好种地,跑到这儿干什么?”弟弟说:“哥哥您天天在财神面前烧香磕头,希望财神保佑发大财,我也想发财,所以向哥哥学习,也来烧香磕头。”哥哥说:“你不去种地,不去播种,以后哪有收获?”“呀!原来一定要播下种,这才能有收获啊!哥哥你为了发财,播下了些什么种呢?”哥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时财神现出了原形,语重心长地说:“不播种就没有收获,不劳动就不会发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汗水一分成果啊!”
  从前有一个农民,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节俭发了家,成为方圆有名的大财主。虽然富有了,他还跟以前一样,勤俭持家,保持着自己的很多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饭后舔碗,他吃完饭后总是把碗里的粥渣舔干净。有一次和佣人们一起吃饭,吃完后他又当着佣人的面把碗舔得光光的。一个佣人说:“我们给你干活的都不舔碗,你这当东家的怎么还舔碗呢?”他回答说:“你们不舔碗,所以永远给人家当佣人;我天天舔碗,因而成了财主。”
  即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时也很糊涂。他带兵杀了反臣夏征舒,平定陈国内乱后,便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庄王归楚三日后,出使齐国的申叔时才回来,申汇报了出使情况后便退出去了,并没有庆贺之言。庄王遣内侍传语谴责申叔时说:“夏征舒无道,弑其君,寡人讨其罪而戮之,版图收于国中,义声闻于天下,诸侯县公无不称贺,汝独无一言,岂以寡人讨陈之举为非耶?”申叔时便进见庄王说:“您听说过蹊田夺牛的故事吗?”“没听说过。”申说:“有人牵牛从别人家的田地里走,不慎践踏了人家的庄稼,田主生气夺了他的牛,您怎么剖断这个案件呢?”庄王说:“牵牛过田,伤害庄稼不会多,而侵夺人家的牛是太过分了,应当轻罚牵牛者,然后再把牛还给他。”申叔时说:“您怎么明于断案而昧于断陈?征舒有罪,至于弑君,但不至于亡其国。您讨伐他也就够了,为什么又取其国呢?取其国何异于夺牛,这有什么可贺呢?”庄王到底是庄王,从谏如流,下令恢复陈国。
  我总结大学失败的教训,以为最主要的是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和自制之力。彼时年轻好胜,功名心太强,遮蔽了自己的本心之灵明,以致常常失去自知和自制。没大没小,无法无天,目无师长,刚愎自用,不听人劝,放荡不羁,不守纪律。特别是不听课,不交作业,甚至不考试,简直没有了学生样,学校自然容不下这种“害群之马”了。自制之力来源于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哪有自制之力呢?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自己错了也不知道是错了,走了邪路还以为是正道,自然不去自制了,只有认识了自己错误的人才勇于改过自新。我退学后应聘到邻乡中学教书,也没教好,因为我的灵明仍然没有敞亮开来,也就是仍然缺乏自知之明和自制之力,试想一个当不了好学生的人怎么能当了好老师呢?上大学时我本末倒置,放下功课去搞研究,讨厌考试,不守纪律。教中学时仍然本末倒置,授课抓不住重点,一个汉字分解一节课,进度赶不上,出力不少,学生收获很少,师生之间也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我不爱受别人拘束,也不爱拘束别人,因而不很抓纪律抓作业抓考试,久而久之,课堂涣散,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做作业就得不到训练和巩固,不参加考试就不知道自己吃了几碗干饭,自然不努力,学习成绩也上不去。后来我便自动辞职了,校长王守本还勉励我说:“陈景润当年也教不了中学,却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也许你是搞研究的好料子,不适合于教学,最起码不适合于教中学。你还年轻,以后的人生路长着呢,遇到挫折不要灰心,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将来一定能在某一领域火红耀亮!”

  [原文]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齐物论》
  [要义]
  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庄子认为是非都是相对而言的,是非不确定,陷入是非的对待中就烦恼无穷。以道观之则齐是非,混化是非差别,不谴是非,即能超然,何必去分别是非呢?所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世人都希望凡事清清楚楚,事事争辩是非,而大智若愚者“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糊涂即不别是非,不去斤斤计较谁对谁错,人只有超越是非才能无烦恼。
  [故事]
  是非等对立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事物本身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大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都是认识主体或价值主体参与其中,在相对相较中才有了是非、大小等矛盾观念。甲相对于乙而言为是,相对于丙而言为非,甲本身无所谓是非,只是人拿它和乙相对则为是,和丙相对则为非,没有对待比较就没有鉴别判断。学生张三的学业无所谓好坏,只是在与李四比较时显得学业好,而与王五比较时又显得学业孬了,好就是是,孬就是非。一米之杆相对于半米之杆则为长,相对于米半之杆则为短,它本身无所谓长短,看和谁相对比较,也即看参照物如何。我们平时说某人高某人矮,都是以一般个头(男1.7m,女1.6m)为标准的,也就是参照一般个头而言的,男高于1.7m为高个子,女低于1.6m为矮个子。人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相对于两边的树木而言是飞动的,相对于火车而言又是静止的;人坐在地球上,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而言则“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齐物论》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此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世上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彼方看看不见此,从自己方面看自己则很清楚。所以说,彼相对于此而为彼,此相对于彼而为此,彼此是相对而并生的。物的产生同时是走向死亡,物的死亡同时是走向新生,可能的同时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同时是可能的。因为有认为是的,因而有认为非的;因为有所谓非,因而有所谓是。所以圣人不陷于是非之争中,而按照自然行事,也就是顺着这个样子。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真的有彼此的区别吗?还是没有彼此的区别呢?彼此消除对待就叫“道枢”,掌握道枢就是抓住了是非之环的中心,以应付圆转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双方互相照明。从概念出发来说明与之相应的事物不是概念,不如从事物出发来说明与之相应的概念不是事物。从马的概念出发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马的概念,不如从具体的马出发来说明马的概念不是具体的马。天地是一个事物,万物是一个整体。大道是绝于对待而唯一的,超越了一切对待,所以是矛盾之环(黑格尔称之为圆圈)的中心,任何一对对立面处于一条直径的两端上,如是非,彼此,物我,大小,长短,高下,贵贱,贤愚,贫富……道是超越了一切对待的,把一切对待拉齐了划一了,道居中正之圆心,以应圆转无穷的变化。道是形上本体,超越了形下的各种对立,混化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达到了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而儒家的中庸就是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走中间路线则无过不及,因此中庸与道枢还是有区别的。
  同一事物,相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便具有不同的判断意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对于甲来说是对的东西,对于乙来说可能是错的,事物本身无所谓对错,看看谁来裁判它。相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便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判断,本身无所谓好孬、丑俊、真假。有一个三九严寒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县官、财主和秀才在财主家的楼上围炉饮酒,楼下一个要饭化子又冷又饿直打颤。秀才穷酸,先吟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吃皇粮的县官接着道:“全是皇家瑞气,”不愁吃喝的大财主说:“下他三日何妨,”楼下露天中的要饭化子气得骂道:“放你妈的狗屁!”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是下大雪,给富人侑酒,给穷人添灾,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是非判断,有不同的喜爱憎恶。
  《齐物论》又说道,怎么知道我说的知不是不知呢?怎么知道我说的不知不是知呢?人睡湿地则腰疼或偏枯,泥鳅也这样吗?人爬上树浑身发抖,猿猴也这样吗?这三者谁才懂得真正的住所呢?人吃牛羊猪狗之肉,麋鹿吃长草,蜈蚣爱吃长虫,猫头鹰、乌鸦爱吃老鼠,谁知这四种里哪一样是真正的美味?猵狙和雌猿配对,麋与鹿交配,泥鳅和鱼相偶。毛嫱丽姬,是人们认为的大美人,但鱼见了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就高飞天空,麋鹿见了迅速逃跑,这四者究竟谁知道什么是天下最美丽的呢?依我看,仁义的头绪,是非的途径,纷然错乱,我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分别呢?百人百姓百脾气,一货中百客,没有普遍的价值原则,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甚至不亚于人与动物的差异,因而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
  是非判断是随着时间的推迁而变化的,因为一切都在变,价值主体、客体都在变,没有固定的是,也没有固定的非。《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蘧伯玉行年六十而有六十年的变化,没有不是开始时认为对而后来认为错的,不知道六十岁所认为对的是不是五十九岁所认为错的?
  人们大都以自己为判断标准,同于己为是,异于己为非,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已同则应,不与已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这段说庄子表达思想的手法,寓言占了十分之九,是借外物以寄寓己意,因为亲生的父亲不为自己儿子说媒,自己夸奖儿子不如转托媒人去夸奖更奏效。这不是父亲的过错,而是世人的偏见,父亲夸儿子人家不信,以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人们都这样,与自己意见一致就赞同,与自己意见不同就反对,同意自己观点的就说是,不同意自己观点的就说非。这说明没有是非标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没有是非标准就谈不上是非判断。
  毛泽东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是以自己为参照来评判古代帝王的,雄视千古,气贯长虹,以为所有那些著名古代帝王都还比他老毛差一截,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我们平时说话其实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为标准来评判是非的,某某人无能,就是说他比自己无能,即使大家都说张三无能,但李四比张三还无能,则在李四眼里张三还是大能人。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就目中无人,所有上级官员无不被他谩骂侮辱,就是由于自己觉着比他们能,事实也是如此。
  《齐物论》又写道,人生在世原来就这样糊涂吗?还是只有我糊涂而人家不糊涂?人们都把自己的主观成见作为是非尺度,那谁没有这种尺度呢?成心自取何必大智之人有之,愚昧之人也一样有。如果没有一定主见就论是非,如同说“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已到”一样,这就是把没有当有,把没有当有,就是神圣的大禹也不能明了它,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言论不是刮风,发言人各有议论,但他们议论的内容却没有准性。真的议论吗?还是未曾议论呢?说他说的话与小鸟的叫声不一样,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大道被什么东西遮蔽了,为什么有了真伪之别?大言被什么东西掩蔽了,为什么出现了是非之分?大道在什么地方不存在呢?大言在什么事情上不适用呢?道是被小的成就掩蔽了,言论被华丽辞藻遮盖了。因此才有了儒家墨家的是非之争,把对方以为非的说成是,把对方以为是的说成非,要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还不如放弃各自的是非而进入大明无别的道境。各师其成心,成心却不能成为是非标准,因为人人有成心。大道本来是无是非的,大言也是无分辩的,因为它们受到蒙蔽才有了是非言论,是非没有标准,都是主观产物。
  庄子在《齐物论》中进一步说明在主观领域中没有判定是非的标准:我们辩论,你胜我败,果真是你对我错吗?或者我胜你败,果真是我对你错吗?还是一对一错呢?还是都对或都错?你我都不能知道,因为都受了环境和知识的局限。我们请谁来裁判是非呢?请和你观点相同者来裁判是非吗?既和你相同,怎么能做裁判呢?假使让和我观点相同的人来裁判,既同于我,又怎么能做裁判呢?如果请不同意我和你的观点的人来裁判,既然异于你我,又怎么能做裁判?若请同意我和你的观点的来裁判,既然同于你我,又怎么能裁判呢?那么,我、你、第三者都不能裁判是非了,难道还请第四个人做裁判吗?
  “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朝。”庄子大隐不隐,没有出世遁入山林,而是心隐于现实生活中。他深知是非无定,相对才有是非,有是非即有苦恼,所以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也就是超越人为的是非对立,进入无对、唯一的大道境界,以道观万物,以方外观方内,则能彻底摆脱现实世界中矛盾之环的束缚,达到绝对自由。小孩子上学路上看到两个公鸡咛仗,他可以只管走自己的路,不会管哪个鸡是哪个鸡非,这就是不谴是非;到了学校里,为了桌面又和同桌“楚汉争”,陷入了对立、痛苦、不自由中,老师也不管谁是谁非,拿粉笔在课桌中间画一条“鸿沟”以平息战争;而老师回到办公室,又和同事为了奖金而陷入是非之争中,校长来个“昏官断案,不管有理无理,各打二十大板。”而在教育局召开的校长会上,这位校长又与别的校长为了各自学校的利益又陷入是非之争中……大而言之,家庭与家庭、村庄与村庄、乡镇与乡镇、县与县、省与省,还有不同的团体、单位,乃至不同的国家、民族、国家联盟之间都有可能陷入是非对立之中,跃上层次、提高境界就能超越低层次的是非之争。“二战”时全球都投入了战争,乱哄哄一片,但天上神仙却不管人间是非,俯视下界觉得挺好玩,好像看一群忙忙碌碌的蚂蚁一样。而人们看庄子笔下蜗角之国的战争不也挺好玩吗?“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
  庄子在《齐物论》中对待是非提出了“和之以天倪”的方法。“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蔓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什么叫用自然区别调和是非呢?那就是将对的也看作不对,将这样的也看作不这样。假如对的果真是对的,对的与不对的也无须争辩;假如这样的果真是这样的,这样的与不这样的也无须争辩。它们有区别就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区别好了,放弃自己的意志和作为,随从天地万物的自然区别,也就无所谓区别、无所谓是非了。忘掉生死,忘掉仁义,畅游于并寄托于大道的无边境界。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3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养生主》
  [要义]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要陷入困境了。在这里,庄子看到了认识主体的局限性。他还说过类似的话:“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秋水》)人之所知,远远不及人所不知,有生之年大大短于未生的时间,以昙花一现的短暂人生,去穷尽亿万斯年的浩茫宇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使自己陷入迷乱和困惑的境况。正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早晨出生、见日而死的菌类自然不知道一天的全部过程,因为其寿命不及一天之长;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也不会知道一年的四季变化,因为其寿命不到一年之满。由于时间的局限,必然限制了人的认识的历时性,面对亘古无垠的大千世界而浩叹不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徒怆然而涕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井中之蛙,不可以跟它谈大海,是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它根本就没有见过大海;夏天的昆虫无法跟它谈冰雪,因为受时间的局限,它根本活不到冬天;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跟他谈大道,因为受教养的局限。人在宇宙之中,不过像一粒砂子之于泰山,空间的限制也照样拘约了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故事]
  《秋水》一开篇就讲了一个类似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就是成语“望洋兴叹”的源出。秋雨按时而降,千百条河川之水涌向黄河,水势浩大,两崖之间隔着沙洲,望过去连牛马都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神得意洋洋,以为普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的身上。他顺流东行,到了北海,朝东眺望,不见水边。因此他转过脸仰着头向海神感叹说:“俗话说,有一种‘听到很多道理就以为谁都不如自己’的人,指的就是我。再者我曾听说有人轻视孔丘的学问,藐视伯夷让国的大义,开始我不大相信,今天我目睹浩翰的大海才明白,如果不是到您的门下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有学问的人讥笑。”人总是生活在很小的地域里,受外在环境的拘限,视野总是不开阔,因而意识狭隘,目光短浅。不登泰山不见天下之大,不观东海不知水域之阔,不游杭州不知山水之美,不去纽约不见都会之盛,不入太空不知宇宙之广。古人也说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庄子神游到了六合之外,以方外观方内,以道观万物,辛辣地嘲笑人类鼠目寸光,认识闭锁,如井里的蛙儿一样只知道天才有井口那么大。
  海神对河神说:“今天你从河谷里出来,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浅陋,我可以和你讲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万条江河流进大海,从不停止,但大海从不盈满;海水从尾闾排泄,一直不停,大海也永无减损。不论春天和秋天,海水都没有增减;不论水涝干旱,大海都感觉不到。海水之多远过江河的水流,无法用数字来计算,但我没有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寄形于天地,禀受阴阳二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般渺小,正怕被瞧不起,又哪敢妄自尊大?!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小穴在大泽里一样吗?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里一样吗?物类名称成千上万,人类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们聚居九州,靠粮谷生存,乘舟车来往,一人只占九州地盘的一点点;个人和万物比起来,不就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的禅让,三王的争位,仁人的忧虑,志士的操劳,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让天下博取名声,孔子以善谈天下事而被称为广博,伯夷孔子因而感到自满,这不正像你刚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庄子的思想之野马纵横驰骋,如椽巨笔淋漓挥洒、汪洋恣肆,让千古哲人文士竞折腰,佩服他宏富的想象力和浩阔的视野。他的目光顺着时间、空间两个方向无限推出去,再回过来居高临下以观万物,雄视千古,傲睨万方,大有“把握宇宙,何足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指捏地球,不屑说七大洲、四大洋、三大世界”的豪情,“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
  《秋水》中还讲了一个“坐井观天”的故事,以讽刺孤陋寡闻而妄自尊大者。名家公孙龙问魏公子牟:“我少年时学习先王之道,年长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讲清同异合一、坚白相离的道理,不对的说成对,不可的说成可,使聪明的百家感到困惑,使善辩的众人感到为难。我自以为无所不通,今天听到庄子的言论,却感到很茫然很奇怪,不知道我的辩论不如他,还是才智不如他?而今我无法开口,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公子牟靠着几案长叹,仰天而笑说:“你没听说浅井里青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之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可以随意到井栏上跳来跳去,休息时就到井壁的砖缝里去。跳到水里,水没入我的腋下,托起我的下巴。踏进泥里,泥水就盖过了我的脚背。掉头看那些小红虫、小蟹子、小蝌蚪,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并且我独占了一坑之水,而拥有盘踞一口井的快乐,真美极了!您为什么不常常进来看一看呢?’东海鳖听了井中蛙的话就准备进去,而左脚还没有进去,右脚就已经被绊住了。犹豫了一阵子后,只好退了出去。于是就对青蛙讲起了大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说出它的广大,以千仞之高不足以说明其深。夏禹时十年九涝,而海水却没有增加;商汤时八年七旱,而海水也没有降低。它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有所变化,也不会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是我们东海的最大快乐!’听了这番话后,井中蛙感到惶恐异常,怅然若失,茫然不知所措。凭你的智慧不能辨别是非的界限,还想审视庄子的言论,岂不像蚊子背山、马蚿过河一样必不胜任。你的智慧无法议论细微极妙的理论,而追求一时之利,岂不像浅井里的青蛙一样?庄子的言论下至黄泉,上到苍穹,不分南北,四通八达,含义深奥,不可测量;他的言论,不分东西,始于玄冥之妙,达于辽阔之境。你拘谨地用观察的方法寻求庄子的恢弘哲理,用思辩的方法探索它,岂非以管窥天,以锥钻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走开吧!你没听说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走路吗?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伐,最后只好爬着回去。今天你还不走开,将会忘掉你原来的本事,失去自己本来的学业了。”公孙龙听得张开嘴合不拢,伸着舌头缩不回来,赶紧跑了。《庄子》有很高的文学美学价值,数以百计的成语源出于彼,“坐井观天”、“邯郸学步”都出自这段话。庄子常常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对其余诸子冷嘲热讽,从而显出自己理论的高深宏远,也侧面反映出庄子是古代的阿Q,有着很强的精神胜利心,现实不如人家,转而从思想境界上超过他们!《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邛都最大……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夜郎是我国西南最大的一个小国,不及汉朝一个郡大,井里蛙儿不见天,夜郎王因而自大。滇王也这样,常问汉朝使者:“汉朝和我国谁大?”心里还以为比汉朝大哩!
  《庄子·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大鹏展翅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故事,因而大鹏成了志存高远者的崇高形象。我们常常说某某人“鹏程万里”、“鲲鹏展翅”等,也每每给孩子叫“鹏飞”、“鹏搏”、“云鹏”、“大鹏”等名字。庄子还运用反衬法,有意塑造了几个渺小者,以反衬鲲鹏的高大。现实社会中不也恰恰这样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众必毁之。”《庄子》也说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干的不如看的多,君子常被小人嫉。正准备“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鹏举,被秦桧等一群奸臣活活害死。至今西湖岳庙里岳飞的塑像前还跪着秦桧及其妻子王氏,和张俊、万俟卨,千古唾骂到如今,从今而后亿万年!
  蝉和斑鸠讥笑奋飞的大鹏说:“我奋身而飞,遇到榆树、檀树就停歇在上面;有时飞不上去,就扑落在地上。为什么要翱翔九万里而往南海飞呢?”到葱绿的郊外旅行,只带三天粮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去百里之外,要用一夜舂米备粮。如果远到千里,就得花三个月准备粮食。这两只小动物怎么懂得呢?
  小聪明不能了解大智慧,短命的不能了解长寿人。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见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黑夜和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叫“小年”。楚国南方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春季,五百年为秋季;上古有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季,八千年为秋季,这就叫“大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到现在还以高寿闻名于世,大家都想比他,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还有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面有个广大无边的海,也就是天池。海里有一条鱼,身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他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展开像天边的云彩。它凭借旋风而飞上九万里高空,飞在云气之上,背负青天,然后飞到南方,去南海。小泽里的尺鴳讥笑大鹏说:‘它想飞到哪里去呢?我飞起来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里飞来飞去,也就到了最高的程度。可是大鹏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小和大的分别啊!陈胜曾说伙伴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的伙伴们笑话他也和尺鴳笑话大鹏差不多。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就用这个典故。斥鷃即尺鴳,大鸟即大鹏。意思是说很多小人诽谤罗荣桓,隐指辽沈战役中林彪等人坚持先打长春,而不听从罗荣桓贯彻中央军委先占锦州的战略方针。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鹰和鸡的故事》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跟自己飞得一样低,鹰回答说:“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古人说得好,道是:‘满招损,谦受益。’……如何说聪明不可用尽?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如今且说一个人,古来第一聪明的。他聪明了一世,懵懂在一时,留下花锦般一段话文,传与后生小子侍才夸己的看样。”这个人便是北宋才子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健之敏捷。”宰相王安石颇重其才,但恶其轻薄,故意让他下地方去锻炼一下,便派他做湖州刺史。三年任满回京,他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在睡午觉。他便在外书房等待。见王安石在一张纸上写了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还没有写完。苏轼一向恃才傲物,瞧不起王安石,看了这两句诗,又笑话王安石了:菊花傲霜耐寒,越是秋季越精神,“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于是提笔续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他又回去忙别的事了。王安石醒来,就到书房继续写诗,看到了苏东坡的两句,心下很是不悦,知道苏轼虽经挫折而轻薄如故。次日密奏天子,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人家都提升了,他却又降职了,心怀不满,又不便说出来,只得怏怏而去。深秋的几天一直刮大风,刮得他心绪烦乱,便偕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菊。到了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黄花都落,枝上全无一朵,唬得东坡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陈问他如何惊诧,东坡便说了改诗受贬之事,原来王安石贬他到黄州,是让他看秋天落瓣的黄州菊花。陈笑道:“古人说得好: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怒。”苏轼说:“小弟初然被谪,只道荆公恨我摘其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后来苏轼赶紧回京向前辈王安石道歉,王安石终爱其才,又恢复了他的翰林学士之位。自从这件事后,苏轼再也不敢目中无人了。

  [原文]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山木》
  [要义]
  因利益相交的,碰到困难就互相抛撇;由于天然血缘连在一起的骨肉至亲,遇到祸患便相帮助。互相收留与互相抛弃差得很远。而且君子的交情淡如水,小人的交情甜如酒,君子以淡味相亲,小人以甘味相绝。无缘无故相合的,也无缘无故分手。这段论交情,乃千古世态,古今都一样。利益之交不长久,道义之交才长久。要学桃园三结义,不做孙膑与庞涓。时穷节乃现,患难见真情。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抱朴子·疾谬》:“君子之交也,以道义合,以志契亲,故淡而成焉;小人之接也,以势利结,以狎慢密,故甘而败焉”。
  [故事]
  《庄子·山木》中讲了一个故事:“孔子问子桑户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户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假国人逃难中,林回抛弃了千金玉璧,背着孩子逃走了。有人问:“你逃跑是为了钱财吗?小孩和钱财相比微不足道。你是怕累赘吗?孩子比玉璧累赘多了。抛弃了千金玉璧,背着孩子逃跑,这是为什么?”林回说:“利益之交舍子取璧,我和孩子是天生骨肉,血浓于水啊!”
  自古以来穷站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端盘子,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寸步也难行,有酒有肉皆朋友,患难何曾见一人?真正的朋友出现在患难之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当一个人落泊时,他的朋友便发生了分化,利益之交别去,道义之交一如既往,甚至比平时待他更好,以更多的热情帮助他。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贫一富,世态乃露。我从大学生一下子变成了农民,十三年后又从农民打工仔变成了硕士研究生,在人生的大浮大沉中我饱尝人情势利世态炎凉。记得读大学时,一次发信二三十封,一朝退学归农,谁也没有给我一封信的,老同学老朋友谁也没有登门看看我的,我是多么盼望有人看望我、安慰我和鼓励我啊!我的心情异常沮丧、落寞、灰冷,度日如月,度月如年,真希望有友谊之火来温暖照亮,可是谁又来看望一文不名的不会种地的人人嘲笑的农民?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只有我的初中班主任王守本老师屈驾寒舍看望学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到底这世界上还有人没忘记我,还有人理解我,还有人没从门缝里看我,顿时平添了无限的生活信心和勇气!十三年后,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的我又考入了山东大学哲学系,“往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时我又成了红人了,慕名而来的络驿不绝,应接不暇,但我已看透人情,应付而已,走了我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我也不写日记了,因为他们不会是我的真正朋友,随风而来,也随风飘去,风停了各奔前程,谁也不认识谁。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市道即市场交易的唯利是图原则,市道之交就是利益之交,也就是酒肉朋友。
  《史记·孟尝君列传》:“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交,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早晨挣着赶紧上集购物,晚上没有货物了,谁还去集上,即使路过那儿也不屑一顾。富贵才能聚人,无财则孤,千古一般的道理。
  战国中期,洛阳书生苏秦买了一件貂裘穿上,打扮成富家子弟,又借了一些黄金带上,入秦廷游说秦王以求功名,秦惠王不吃他那一套。“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貂裘破了,钱花完了,住不起旅馆,只得步行回家,打着裹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简,担着行李,脸面枯槁黢黑,非常惭愧地回了家。见他失败而归,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做饭,父母不屑答腔。但苏秦到底是血性男儿,不灰心不气馁,“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一年之后学成,“见说于赵王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他在赵王资助下游说燕韩魏齐楚,建立统一战线,合纵抗秦,把六国相印挂到腰间,他成为纵约长,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秘书长。“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联合六国,共抗强秦,使天下平安三十年,也算一世豪杰了。“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如今何等威风,再不是当年的苏秦了,前后对比,人情可见,像演戏一样,真是一幅绝妙的浮世绘!父母听说苏秦衣锦还乡了,打扫房屋和道路,奏乐设宴,还亲自到洛阳郊外三十里迎接,再不是一年前的“父母不与言”了;而他老婆,“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连正面看一眼都不敢,像听圣旨一样细心聆听丈夫说话,也不是“妻不下紝”了;更可笑的是他嫂子,像蛇一样匍匐爬行于地上,连头都不敢抬,爬到苏秦脚下磕了四个响头,跪着谢罪,悔恨当年“嫂不为炊”!苏秦跟他开玩笑,问:“嫂子为什么前倨后恭?”这位嫂子势利又爽快,说:“因为老三你今天尊贵富有,地位高,黄金多。”说得真是干脆!正所谓“狗尿槐树,人敬财主。”有钱就是好汉爷,没钱就是王八蛋,人情就是势利,自己家中亲人都这样,更何况社会上的人们。

  [原文]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四十二章
  [要义]
  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其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其受到减损。损益是对待统一、如影随形的。此损则彼益,此益则彼损,有所失必有所得,有所得必有所失,损益相伴而行,损中有益,益中有损。损有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能量方面的、信息方面的、言语方面的、行动方面的等,益也是这样。损和益往往不是同一个方面的,一个人言语上受到了贬抑,可能行动上有所进步;一个人物质上受到了损失,而精神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凡事平为吉,有余为灾,不足也不吉,过犹不及,中和最佳,故往往要损有余而益不足,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万物皆是阴阳,人体也是阴阳之对待统一体,中医学就是人体易学,或说是人体阴阳平衡学,偏阴偏阳则是病,阴阳平衡则正常。阳多阴虚则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甚至虚脱而死;阴多阳虚则腰腿寒疼,消化不良,浮肿,遗精,小便失禁,甚至虚脱而死。中医大夫就是天天在调和人体阴阳,实、热、表、气、卫、腑等为阳,虚、寒、里、血、营、脏等为阴,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谓之“八纲”。八纲辨症说到底就是两纲(阴阳)辨症,因此中医大夫也可以称作“阴阳先生”,根本上说,与看二宅风水的“阴阳先生”一样,只不过后者是相地之阴阳而已。俗话说“十医九相”,相手相面之阴阳,也可以诊断脏腑之疾病,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四诊法首重望诊。手面和人体都是全息的,感应的,物物一太极,太极相全息。
  损益是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易经》哲学最重要的四对范畴(乾坤、损益、否泰、既济未济)中的一对。卜辞中易、益、溢、益益、益溢是一字,双手捧一皿向另一皿中倒水或酒形。变易对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有余而益不足;但液体的总量并没有改变,故又有不易之义;易(益)字乃一简易太极图,是一本《易经》的全息缩影,《易》以道阴阳,捧起之皿为阳为动为实为施为溢,地上之皿为阴为静为虚为承为受,故易又有简易之义。易犹夫妻交合,阳施阴受,胎孕乃成;天雨地生,利益无疆。阴阳一体,对流消长,成变化以行鬼神。八卦地山水风雷火泽天中,天地两极,《易》之门户,风雷居中心地带,不老不少,年富力强,大有作为,一家中坚骨干。两极相通,返老还童,坤地老阴亦纯阴,乾天老阳亦纯阳,纯阴小女,纯阳小儿,童体元身,未谙情事,纯粹自如;及至山译,犹能静处,少男少女两小无猜,“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进而水火,或流或燃,情窦大开,中男中女恋爱,渴求水火交济;比及风雷,“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夫妻交欢,风雷激搏,行云布雨,朝朝暮暮,地受滋润而生禾谷,女承恩泽而结胎珠。风雷益惠,相得而彰;雷风恒久,男耕女织。先天六十四卦方图中,巽震恒益四卦居核心,风雷激搏,变易之大者,故曰易者风雷也,“五洲震荡风雷激,四海翻腾云水怒。”二至还乡一九宫,子后一阳生而雷震,午后一阴生而风起,阴阳交战,革命换位之时也。易不惟量变渐进,尤为质变升级,变革移易,突变飞跃,改朝换代也。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中,坤为子半北极,乾为午半南极,物极必反,坤极而复,乾极而姤,皆飞跃质变,换位转向也。自坤0至乾63乃—双重否定周期,姤31复32亦居中心,姤犹巽也,复犹震也。冬至之后一阳来复,从此天气渐暖,长阳消阴以至于乾;夏至之后—阴来姤,从此天气渐凉,长阴消阳以至于坤。乾坤是两个极度,其间阴阳对流,过度则质变跃进,是为易之门户。天地之间,阴阳交合以成万物;一家之中,父母交合以生众子女也。曰乾坤为易,曰日月为易,皆不及风雷为易(益),更为抓住关键,质变飞跃才是根本变化,才是升级发展。不应说乾坤乃易之蕴,而应说风雷乃易之蕴,汤武革命,易之时义大矣哉!益(易)卦由否卦变来,否者天地不交、阴阳闭隔,静态也,静极而动,塞极而通,阳下阴上,对流成益(易),“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益卦乃损上益下,天上下雨,地上长庄稼;损卦乃损下益上,掘地成泽堆成丘山。“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益(易)卦正体现了天道,乃自然哲学,读《易》见天心;损卦表达了人道,乃社会哲学,“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贤相孙叔敖辅佐他,庄王打败了一直称霸的晋国后要封赏孙叔敖,而他坚辞不要。后来他重病将死时对儿子说:“楚王论功行赏,曾封给我一块广阔富庶的土地,我一直没要。我死后他追念我的功劳,一定还要封你,你一定不能接受那肥沃膏腴之地。楚越交界处有一个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贫瘠硗确,如果楚王非要封你,你就把这个地方要下来。楚国人讲究鬼神,越国人讲究吉祥,都不愿去争这块不吉利的地方,因而能够长久保有。”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加封其后代,谈到许多富饶丰美的地方,其子都不要,最后要下了寝丘。结果,其它地方你争我夺,不断遭受兵乱,人们很难长久定居,只有孙叔敖的儿子平平安安,寝丘这个地方一直在孙叔敖的子孙们手里,这就是“或损之而益”的道理。俗话说,“管得了自身管不了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惯子等于杀子”,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子女,严是爱,不能骄生惯养面放任之,要培养他勤劳俭朴、爱国爱民和自强自立的精神,要他学会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飞翔于属于他自己的那一片蓝天里。父母,特别是伟人父母,要多留给儿孙精神食粮和人格力量,不应多留下物质财富。财富不利于儿孙成长,他们下生在蜜罐子里,喝甜水长大,容易游手好闲,一事无成。“寒门出孝子,孝子出忠臣。”“自古英雄多磨难,由来纨裤少伟男。”名人伟人都善于教子,毛泽东把长子毛岸英送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枪林弹雨中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周恩来把侄女周秉建送到内蒙古大草原上放牧牛马,并在那里安家落户了;实业家邵逸夫先生、田家炳先生等,把他们的亿万财产都用于大陆的教育事业上,捐钱建筑了无数的教学楼,而让子女自己去发展事业,能用自己的双腿“站”起来才是好汉!
  《淮南子·人间训》:“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本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擒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春秋末年,晋国由四个世家大族把持着,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智伯恃强凌弱,要韩魏赵各献百里封地,韩、魏分别献地故意使智伯愈加骄狂,而后徐图之。智伯索地于赵,赵襄子不与,逃到有金汤之固的晋阳。智伯胁迫韩魏一起出兵攻打晋阳,引汾水灌城,城不浸水者只有三版之高。襄子派张孟谈出城暗中联合韩魏,后一举消灭了智伯并分其地。是韩魏“或益之而损”之也。再后来三家瓜分晋国,遂为战国七雄之韩赵魏。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道吾恶者为吾师,道吾善者為吾贼。”“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益于行。”优点不说照样在,缺点别人不说自己不知道,最终要吃大亏。所以禹闻过则喜而拜直言其缺者,唐太宗善听谏诤而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毛泽东喜欢批评与自我批评。记得我在济南高架桥工地上边打工边复习考研功课,已经落榜两次了,我的压力很大,常常瞅空学英语。我的一个打工伙计就笑话我是“万年不中的蒲松龄”,伙计们都这样称呼我,有的还叫我“王范进”、“孔乙已”、“王梁颢”什么的,表面上我若无其事,内心却发愤不已,下定决心要考上,人争一口气,佛为一炷香吗!我考取后还请这些曾经激励过我的老伙计们吃饭,他们送给我的一顶顶“桂冠”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和动力,远比那些奉承话有利于我进步!英国一个青年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他向一个美丽的富家小姐求婚,这位小姐说:“我宁愿跳到太晤士河里也不嫁给你!”这句话当头一棒把那个青年敲醒了,他一改从前,重新生活,发奋读书,用那句话当座右铭,时刻鞭策着他努力向上。后来他读完了大学,又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个人就是道尔顿!晏婴是齐景公的宰相,是个小矮子,却很有智慧,口若悬河,辩才无碍;而他的车夫是个大块头,山大柴广,四肢发达。有一次驾马车路过自家门口,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见丈夫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很是不满。等车夫下班回家后,妻子要跟他打离婚,车夫诧讶不已,问其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是名扬诸侯的齐相国,志向高远,城府深沉,谦卑自牧。你身高八尺,却给人家当奴仆,还意气扬扬,自满而不知耻,你还有啥出息,跟着你还有啥盼头?”妻子的一番话确实起了“或损之而益”的大效果,于是他痛改前非,变得谦逊而好学。晏子感到奇怪,便问他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车夫便把妻子的话告诉晏子,晏子知道他家有贤内助,便推荐他当了大夫。狐假虎威讨人厌,自有神通才服众!
  画蛇添足的故事便是“或益之而损”。楚国一个贵族,祭祖以后赏给门客们一壶酒,大家都喝则不够,一个喝则有余,于是有人提议,比赛画蛇,谁画得快画得像谁喝那壶酒。大家很赞同,纷纷拿起树枝,在地上画起蛇来。一个人一转眼便画好了,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拿着树枝得意地说:“我还可以给蛇加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蛇脚画好,另一个已画好的人夺去了酒壶,并嘲笑他说:“蛇根本没有脚呀,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那个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人终于失掉了已到嘴边的那壶酒。现实生活中那种人不是很多吗?朴素自然最美丽,有很多人却去做割双眼皮的手术,手术不成功,成了疤瘌眼;有的青年不学无术,却又附庸风雅,本来不近视却戴上了近视镜,后来也变得近视了。人体以平衡和谐为健康,有的人本没病,听说人参是补药,便大量服用人参,最后被“营养”得鼻子出血,头晕眼花,真是无病找病啊!凡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总以致平为要。本来平和,补之则过,过则病;泻之则不足,不足亦病。大凡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气血两虚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阴虚则用六味丸或八味丸,实热则投以三黄汤或白虎汤。不虚而补,画蛇添足,益之而损,好人生病;泻实清热,损有余而致中和,损之而益,病去身安。

  [原文]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
  [要义]
  有道圣人(不是儒家的圣人,而是道家的圣人,圣人是圆善完美的理想人格)无为以处事,不言以行教。他在四十三章又重复了这个意思:“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根据老子“正言若反” 的辩证智慧(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为无为、大为若不为是最高的行为,大教无教、大教若不教,不教之教、不言之教是最高的教导。只有得道高人才能行不言之教,而且不言之教只能用于最优秀、聪悟的学生。具有高度智慧的师徒之间在默然无言中高度默契,发生同步共振效应,不言而喻,此时无声胜有声。“圣人行不言之教”要求人们,特别是从事教育的人们,要注重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实践胜于雄辩,同时还要学会因材施教,或言或不言,视学生禀赋而行。
  [故事]
  古代三个秀才去赶考,临行前同到一个算卦摊上测运气。他们说明来意,算命先生只伸出了一个手指头,任三个秀才磨破嘴皮子咨询,他也龙腔虎腔不答腔,只是摇动那个右手食指。三个秀才只好走了,其中的老大说:“他伸出一个手指,说明咱都一起考中了。走吧,绝对没问题!”于是信心十足地进京赶考了。老大对算命先生的不言之教做了最好的理解,三个人都考中,这就是不言之教的魅力,不明说,有猜测余地,可以向最好处着想以自励,不至于彻底失望。
  后来发榜下来,只有那个老大考中了,这人万分高兴,备厚礼去答谢那位算命先生,先生假惺惺地恭维:“您天庭饱满主富贵,地阁方圆福禄增,印堂明润光亮,一看就知要折桂步蟾宫了。但我不便明说,只伸了一个指头,因为一说了实话,那两位便泄气不赴考场了。让他们去见识见识也好,不是每个人一次就中的,不敢进考场的人永远考不上学,只有在反复考试中才能锻炼并提高应试能力,正如只有临阵对敌才能提高武艺一样。今年考不上再来一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最终会考上的。”说得老大五体投地,既佩服这位算命先生水平高超,又敬重其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当这位秀才喜滋滋远去了,算命先生才自言自语说:“傻瓜!天下头号傻瓜!”算命先生何尝算卦高明,只是善于利用不言之教以骗人而已!
  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的《易经》,其最大的魅力即在于卦画符号系统,像宇宙代数学、时空坐标系一样普适于万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可以代上本时代的情况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而是永远开采不完的智慧宝藏。一代一代的伟大哲人都从《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走出来,利用其神妙玄奥、博大精深的辩证智慧建筑起自己的体系。“易以道阴阳”,“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出的话语落入了有限的意义,而不固定、不明确的符号却是义蕴无穷的,越是高度模糊的越是高度包容,内涵越少的外延越广。用三个铜板摇卦,只能出现四种情况:要么一个正面,要么一个反面,要么一同都是正面,要么一同都是反面,决不会有第五种情况出现。同样三个秀才去赶考,也只会出现四种情况:要么只考上一个,要么只有一个没考上,要么一齐都考上,要么一齐都没考上,也决不会有第五种情况。所以这位先生只伸出了一个指头,而这一个指头可以是这四种可能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怎么理解都可以。他知道除了收到卦金外肯定还能收到谢礼,因为只有都没考上时才不来谢他,而这种或然率只有四分之一。即使都考不上,也没法说他算得不对,因为一个指头也可以代表一齐都没考上。江湖术士就是这么狡猾,高级骗子极是工于心计,玩把戏可以骗过三个秀才郎。都说:“三个臭皮匠,赶个诸葛亮。”只是勉励人集思广益,柴多火旺,其实又何尝赶得上!诸葛亮巧思过人,神机妙算,演八卦阵法,造木牛流马,比摆地摊的强十万八千倍,而三个秀才又远过三个臭皮匠,却还一齐都被骗了,而且被骗得口服心服!
  农村有句俗话:“一等人使眼教,二等人使话教,三等人使棍教。”对一等人用眼色教,也就是对高才生行不言之教,对二等人用言语训诲,对第三等人用棍棒打。对二、三等人行不言之教他们理解不了,三等人话教都不听,只能以武力征服之。这就是因材施教,对三品之性的三类人施以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也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孟子也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不屑之教也是不言之教的一种情况,故意不屑与言,使对方感到受了轻视、侮辱,从而刺激起来他的进取心,发奋向学,正所谓沉默是最大的愤怒,无言的责备更有力量,血性之人自然受不了而加倍努力。对于很多不便明言或辞不达意的情况,不言之教是最好不过了,确实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好效果。
  我九三年夏去塘沽打工,一时找不到活而吃不上饭,接受了火车站附近一个老教师的帮助,到他老伴开的饭馆里打杂,从而结识了他那教中学的大女儿。我知恩图报,向她和她家写了两封求婚信,他们也默许了。但自从定婚后我便很难见上她,上她学校她也躲着我,以致两年没见到她。这种闭门羹大大挫伤了我的自尊心,又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而我一旦研究起东西来,就把一切都置于脑后了。当我对婚事不抱希望、几乎忘却了那桩事时,有一次她爸爸突然跑到我住处,二话不说就打我,也不甚用力,打了一会便不声不响地走了。这就是不言之教,一切尽在不言中,打是亲,是亲才打,我从而大受鼓舞。当我两年没见她,再也懒得去找她时,却又在我下班必走的路上碰到了她,我惊喜万分,没来得及开口,她又扭头走了。我气得立志考研,一定要教大学让她看看。以后我又被她爸爸打过多次,每次都鼓励我发奋读书。待我考取山大研究生时,已整整四年没见她了,但她一直在默默地等待我鼓励我,是我学习的主要动力。我坚信,在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刺激他勇往直前的女人。
  真正善于学习的人是没有老师或不固定老师的,只是善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闲观云物会天机”;善于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古圣人无常师,善于在别人的指点下自己领悟,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谦学以受众益,故能成其渊博伟大。《周易·系辞传下》:“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即伏羲的别名,是渔猎畜牧时代的著名氏族首领,他哪有什么老师?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全是在观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之后创造了八卦,探讨宇宙人生的哲学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看到昼夜交替则知生死代谢,生死自然而然,不必悦生,不必恶死;看到四季递行则知人生规律和农事次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少学壮作中成老休;看到天雨地生,则知男施女孕,天地生万物,父母育众生;善易者不占,看到周围景物则可预知心中所挂之事,天人感应,全息脉动,忽然云开雾散则事必谐,骤来风狂雨暴不利出门。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他想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不说话,学生怎么阐述老师的思想?孔子说上天曾经说过话吗?青天从来没说过话,但四时运行很有规律,万物自然而然生长。真正的学问,观看自然界就明白,自然界对人类也是行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善于观摩思考的人,观天道则明人事,“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
  草木莫不有种子,也就是核中之仁,仁包含无限生机和能量,春天来了,各种核仁生生不己以成众植物。草木之仁能生长化育,也惠利百姓,孔子因而以仁为核心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人人都应像核仁一样,善于生发长养,惠益众生,参赞天地之化育。“仁者爱人”,由近而远,爱家里人,爱周围人,爱乡国同胞,以至于爱全人类,发挥自己的能量,积极入世,对社会做贡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观察天地万物,看到它们都沿着一定轨道自然运行,从而创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人生哲学,万事万物都有其运动规律、自然法则,顺应之则昌吉,逆背之则凶败。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社会也是一个天地,和宇宙大自然一样,都按自身规律运转,故有道之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顺应自然规律,内以修身,外以治国!
  《阳货》又接着说:“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这人想拜见孔子,孔子撒谎,说自己病了不见客,等送客的人和孺悲出了门,孔子赶紧拿起瑟来弹,还唱了歌,故意让孺悲知道自己没生病,就是不屑见他!这就是圣人行不言之教,让他回去反思:为什么见不上孔子,是不是自己的学问、道德、言行不够?从而继续努力,修德广业。
  大家都知道拈花微笑的故事: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给徒子徒孙们上课讲法很久了,有一次他为了看看他们的慧根怎么样,就持一枝鲜花进讲堂走了一圈,什么也没有说,徒弟们都很吃惊,只有一个迦叶长者“扑哧”笑了一声,释迦牟尼便知道他已觉悟了。拈花微笑,师徒冥通,直觉本体是最高层次的悟喻,不用言语,不假文字,教外别传。后来,迦叶长者被认为是西土禅宗的始祖。东土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五祖惠能,主张自身是佛,本性是佛,人人皆可成佛,“善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是在思孟庄子哲学基础上对印度佛学的中国化,也是继承了拈花微笑、冥通本体的路线,注重顿悟见性,反对佛教繁琐仪式,不烧香拜佛,不读佛经,不做功课,不借助语言文字,以心传心,但求心通,禅宗师徒之间都是行不言之教,悟性高的立地成佛,悟性低的终生迷。慧根极深的惠能,虽然不识字,但听人诵《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忽然大彻大悟了。人人都有本原清静心,即真如佛性,心生万法,明心见性即成佛。本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认识心性本体,只能靠直觉顿悟。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向黄檗问佛法大意,问声未绝,黄檗便打……如是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几经周折,终于悟出禅宗教义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于是采用和教师对打的方式以表达他所领悟的道理,黄檗的脸上才有了笑容,知道义玄已经悟道了。
  不言之教还有一层意思,便是身教胜于言教,特别是父母之于子女,老师对于学生,领导之于部下,尤其需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不言之教,那比谆谆训诲更有力量。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是子女效仿的榜样,一言一行都烙印在子女幼小的心灵里,能持久影响子女的终生。因此为人父母者要特别注意慎言谨行。亚圣孟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全赖贤惠的母亲一手抚育成硕学大德。在孟子刚懂事时,东邻有一天杀了一头猪,孟子问母亲:“他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给你吃猪肉。”孟母说过又后悔了。她心里想:当我怀孕这个孩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以胎教他;现在他刚懂事,我却用谎话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虽然家里很穷,孟母还是咬咬牙买了东邻家的一块猪肉,让孟轲犒劳了一顿。孟母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没有欺骗儿子,教育他从小要诚实做人,言而有信。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宗圣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曾妻哄孩子说:“宝宝听话,待在家里,我回来杀猪给你吃肉!”曾妻从街上回来时,曾子正准备杀猪,妻子说:“你当真要杀?”曾子说:“答应了就办,对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守信用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曾子边开导着妻子边宰了猪,妻子做了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给儿子吃,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
  人是环境的产物,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十分重要,这也算是不言之教,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课本《三字经》一上来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当孟子少时,他们家靠近墓地,孟子便喜欢墓葬活动的游戏,蹦蹦跳跳地学习修筑陵墓掩埋死人。孟母忧心忡忡地说:“这种地方不是我用来让孩子生活居住的环境。”便把家搬到集市旁边,孟子又爱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称物砍价。孟母又把家搬到一个学校的附近,孟子学着做摆设祭品以祭祀的游戏,还模仿儒生鞠躬作揖行礼进退的样子。孟母这才高兴了,便定居下来。从小就在学校附近受影响,孟子大了便学习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常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两大圣人。孟子有一次要辍学,孟母正在织布机上织布,顺手拿起一把剪刀把机上的棉线都剪断了,布也织不成了。这是让孟子懂得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的道理。孟子又赶紧努力学习,并跟着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曾子的学生)的门人研究儒家学说。子思作《中庸》,孟子作《七篇》,将儒家的天道性命之学推到极致,后世尊称为“思孟学派”,形成了完善的道德形而上学。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4

  [原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六十四章
  [要义] 粗得搂不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逐渐长起来的,耸立的高台是由一筐筐泥土累筑起来的,遥远的旅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由两脚挪移的。智慧伟大的老子用这几句话对质量互变做了形象化表述,尤其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勉励人们干什么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把远大理想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艰苦努力。只有量的积累突破度时,才能出现质的飞跃,才能升级递进。
   [故事] 富于辩证法的《老子》中类似的语句俯拾皆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即俗语所谓的“大风刮不多时,大雨下不多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二十四章),抬起脚跟站不牢,大踏步走行不快。都告诉人们:做事不要凭一时热情和冲动,一口吃不了胖子,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即俗语之“贪多嚼不烂”,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一口吞多了必定噎着,欲速则不达。学习更是这样,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学,不能急躁冒进,不能一目十行草上飞,水过地皮湿。教书也是这样,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能填鸭,不能满堂灌,满堂灌学生接受不了,效果适得其反,讲得越多学生接受得越少,还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老师教学生,就像茶壶往茶碗子里倒水一样,要均匀缓慢,滴滴沥沥;如果像筲桶向茶碗倒水那样,连茶碗子都冲跑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八章),即从奴隶到将军,即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平时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都是汗珠子垒起来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劝人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荀子《劝学》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毛泽东也说:“苟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足可为老子之言的注脚,每个学生都应以为座右铭。特录如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天下事有难易吗?真心去干,难的也容易了;不干,容易的也成为难的了。同理,学习也是这样,真心去学,难的也不难了;不学,容易的也不容易了。我的才赋赶不上人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持之以恒,最终也成功了,也不觉得自己愚笨平庸了。我天资聪颖,比别人强几倍,放弃而不利用,与愚笨的人又有什么差别呢?孔圣人的学问、道德最终是靠愚鲁的曾参继承传播下来。可见愚笨与聪明之运用,哪有什么必然性呢?聪明未必学业有成,笨鸟先飞早入林,龟兔赛跑龟先至。四川的边区有两个和尚,一贫一富,贫者对富者说:“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富者回答说:“你依靠什么去呢?”贫者说:“一瓶一钵就够了。”富者说:“几年来我想买舟而往,还做不到,你依靠什么去呢?”到了明年,贫者从南海回来,去看望富者,并告诉他经过和见闻,富者自惭弗如。四川离南海不知几千里远,富者去不了,而穷和尚却到达了。难道常人的志气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所以说,聪明的天赋,可依靠也不可依靠,自恃聪明而不学,是自取失败;愚笨的头脑,能限制也不能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所拘束而好学不倦者,是自力成才的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才。穷和尚拿着一瓶一钵,化缘而食,徒步自四川去南海,而富和尚却不能。人没有吃苦精神和坚强毅力,是干不成事业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逸群之才,更有坚韧不拔之志。 世界上最早算出圆周率近似值的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用正多边形周长比其直径以求圆周比直径的近似值。正六边形周三径一,比值为三;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近似于圆,圆周率就越精确。他苦算多年,手都经常被算筹磨得鲜血直滴,最终算出π在⒊1415926和⒊1415927之间,这项突破性的数学成就早于西方国家几百年。 唐代是三教盛行的时代,唐僧玄奘到西方的天竺国(今印度)取佛学真经,万里迢迢,历尽九九八十一度大劫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西游记》敷衍得非常精彩,让人看了佩服不已,没有决心毅力的人怎能修成正果呢? 《列子·汤问篇》记载了纪昌学射的感人故事,他练习基本功花了五年功夫。第一步,老师飞卫教他先学会不眨眼。他便回家仰卧于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以观飞梭左右穿行,练习不眨眼。两年之后,即使锥尖刺到眼眶,他的眼都不眨一眨。飞卫又让他练第二步,就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的功夫。纪昌用一根牛尾的长毛把一个虱子吊挂在窗户上,每天面南看虱子,虱子在他眼中一天比一天变大。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中变得像车轮那么大。再看其他东西,都如丘山一样。他对准虱子一箭射去,箭穿虱心而牛毛不断,他终于成功了!当然,他自己受的罪出的力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名师出高徒,善教者不必耳提面命,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打鱼技术),教其方而不督其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善学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自己的筢上自己上柴禾! 我大学没毕业就踏上了社会,种过地,教过学,干过乡村医生,最终踏上了漫长的打工道路。在工地上我也瞅空看书写作。我常常用以勉励自己的两段话是:《孟子·尽心上》:“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以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右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我常常以“傅悦举于版筑之间”自勉自励。傅悦是个有才能的人,但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也无由上达,只是默默无闻地在建筑队里干小工。有一天殷高宗武丁梦见了傅悦,便让画工照着梦中的形象画了一张肖像,令官员们大求于全国。最终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他,征入朝中,武丁与语国事,相见恨晚,遂以国务委之。傅悦为相,国政大振,出现了彪炳史册的“武丁中兴”!还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对我鼓舞不已。无道昏君殷纣王嫉贤妒能,把文王下到大狱里。文王并不灰心丧气,演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周密推算克商兴周、出民水火之大计。我自幼受教于家父,通晓九宫八卦五行干支,大学里又研究过《易经》,所以在工地上也不忘易学研究。司马迁直言蒙难,在受了宫刑的情况下继续写作,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光芒万代的史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太史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一生心血结晶! 而立之我又想考研究生,于是一连打工一边准备功课。第一大难关就是学好英语!已经撂下十几年了,只得一切从头开始。抄了一遍《汉英小辞典》以学单词,单词掌握得越多,就等于学汉语的汉字认得越多,是最基本的第一步。我生性喜欢刨根问底,接着又深入探讨了单词的结构,也就是如何由词根词缀构成的。光会单词不行,98年考研英语只得了39分。第二步便是攻克阅读理解题,由于这个题没做好,99年只得了47分,仍然没有过线。我不恢心,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买到了所有的考研英语书,定时模拟训练。我慢慢学会了做阅读理解题,终于在两千年考研中取得73分的好成绩,从而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 当然好高务远、不脚踏实地的人比比皆是,历史上不乏其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官宦公子陈蕃少负鹏志,慨然有廓清天下之志。然其为人,志大才疏,喜高谈阔论而不实干,就连自己的住房也懒得打扫,每每乱七八糟,狼藉不堪。有一天,他父亲的好朋友薛勤来他们家看他父亲,见晚辈的屋里很凌乱,便问他为什么不洒扫整顿,陈蕃气雄万夫地回答:“男子汉大丈夫要扫清天下,何必扫一屋呢?”薛勤接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是啊,连住房都懒得打扫的人,怎么能治国平天下呢?老子早就说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周易·系辞传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李斯《谏逐客书》:“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伟大的人物都是由平民百姓一步步站起来的,磨难和成绩、挫折和功劳把他们逐渐垫得高大卓荤起来。人生如登山,艰苦地攀登,一级级升进,强者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中国的革命事业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星星之火,以至燎原!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就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识之士纷纷起来救国救民。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失败了,孙中山又领导了民主主义革命,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艰苦斗争,百折不回,最终推翻了帝制。但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国家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淖之中。孙中山晚年总结了失败教训,在于没有唤起民众,没有自己的军队,于是改组了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广州成立了革命政府,创办了黄埔军校,组织了国民革命军,使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只有十三人,他们却是中国革命的希望。先是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但1925年孙先生去世后,他的接班人蒋介石却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又在南京建立了新军阀独裁政府,北伐战争夭折,大革命失败了,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从此国共两党开始了持久的武装斗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他把军队拉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总方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此红色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工农红军不断壮大。经过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赶走了日本鬼子和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
  [要义]
  高尚的善像水一样,水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处,居下不争,滋养万物,默默无闻,而且博大宽容,藏垢纳污,包容一切,因而水性接近了道,得道之人像水一样,老子借用水的品德来像征、描述道的风格。道是绝对、永恒、无限的宇宙本体,本体不可言说,只能体悟意会,因为超验的本体无法用经验的语言来表达,一旦用语言来说解,它就不是本体了,就成了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了。但为了让人们觉解道,我们只能勉为其难,说不可说,借用相似的事物以比拟。只能说道像什么,而不能说道是什么,老子也只是说“上善(道)若水”,水几于道,而不会说道是水,因为道是水的话,它就成了经验界的具体事物了,成了有限的相对的暂时的了,不足以为万化之源,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老子非常欣赏水之居下不争、润物无声、包容博大的品性,觉得以水喻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多次提到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江海处百川之下,故百川归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切河流的总汇,百川归之而为水王。老子之道也像江海一样无所不包,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最后又复归于它。老子因而奉劝最高统治者也要有这种胸怀,“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这里的“圣人”是道家的“圣人”,是以道治天下的哲学王。他若想出众人之上,必定要使自己的言谈谦恭而退居众人之下;若想在众人之先而领导他们,必定要将自身利益退置于众人之后。因此圣人虽居上,而民不觉其沉重;圣人虽居前,而民不以其为妨碍,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烦。因为他谦下不争,因而天下没有与他竞争的,真和他竞争也没有能竞争过他的,因为他像大海一样。富于辩证智慧的老子深知上下前后的对待转化关系,因而为统治者提出了一套谋略,要上先下,两极相通,下之极即上之极;要前先后,后之最即前之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这最柔弱的能攻克最坚强的,没有可以代替它的,两极相胜。俗话也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几乎都不能运用。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耻辱危难的,才称得上国家的主人;能够担负起国家的灾祸的,才称得上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表述暗含着反面的意义。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间驰骋往来,坚固的城墙却禁不住大水的侵蚀,厚硬的木船最终被海水沤烂。“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人们最讨厌的莫过“孤家”、“寡人”、“不谷”这些称呼,而帝王君主以为自称,有些事物损之反而使其受益,有些事物益之反而使其受损。“洼则盈”(二十二章)低洼处反而水多充盈,这和“谦受益”一个道理,谦者欠也,低下而不自足自满,故还能好学、受益而不断进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二十八章)知道刚强,却甘守柔雌,宁愿做天下最卑低的溪谷。“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道是天下万物的归宿,就像百川自动归于江海一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体冲虚博大,像深渊一样,是万物的老祖宗,用之不竭,填之不盈……
  严格说来,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哲学家。他是孔子的老师,比孔子大二十多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苦县厉乡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原是建于东汉末年的老子祠。由于注意养生,老子活了百余岁,堪称老寿星了。而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圣人只有七十三岁。
  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即东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管理王室的典籍,有机会博览群书,更能熟读民间得不到的卜筮之书《易经》,甚至夏之《连山》、殷之《归藏》等类似书。
  每个人的学术成就都是吸取了以往的文明成果,再结合当代的生活经验,而加以发挥创新的。老子也不例外,他寝馈于艰涩深奥的《易经》中,吮咂了其中的伟大智慧,又披阅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史,分析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从而锤炼出了万古不朽的智慧宝典《道德经》五千言,创立了道家学派。
  这是一首凝炼隽永的哲理诗,高度压缩和包容,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是内养生外治国的大道理,以“道”为本,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到隐士修身的哲学体系。道家哲学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也是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也是三才之道的,也是内圣外王的,不过道家的圣人和帝王与儒家的圣人和帝王不一样。道家用阴(居下,不争,守柔,贵虚,自然无为),儒家用阳(刚健进取,奋发有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友爱)。一阴一阳之谓道,共同构成中国之文化太极,儒道互补,儒主道从。儒家正面社会人生,积极入世,道家可入世可出世,从反面用否定的方式入世。孔子说:“我爱你!”老子则爱之极而恨之切,说:“我不喜欢你(的缺点)!”如此而已。
  老孔都从《易经》这座神秘的殿堂里走出来,老子因之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孔子留下了《易传》。有人说老子受《归藏》(即《坤乾》,以坤为首卦,万物莫不归藏于地)影响而形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种说法没有足够的证据,《归藏》早已失传,老子时代已看不到了。我认为学生可以背叛老师而开辟自己的学术天地,老子仍然是受了《易经》的影响而建立自己的体系的。有人说《易经》首乾,以阳为主,《易经》那里应该是柔弱顺刚强,而不是柔弱胜刚强。这是汉儒编定的卦序,《易经》原来的卦序(先天次序)也是首坤的。即使首乾,也不妨碍老子用坤用阴。老子是在精通阴阳学说的基础上而重阴用阴的,并不是只强调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老子发挥了《易经》中的阴性卦,如坤、谦、无妄、损、颐、明夷、遁、巽、观、艮、节、复、随等卦,把用阴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跟西方哲学史上的巴门尼德的地位差不多,巴门尼德运用理性的抽象创建了以“存在”为本体的形而上学,老子也以其深刻的理论思维能力从八卦、五行、二气中抽绎出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创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使哲学真正从原始宗教的迷雾中解放出来,又摆脱了以具体物质形态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
  [故事]
  在那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哲学也同样发生大飞跃,人类从认识宇宙转而审视自我,从探索杂多的现象界转而追寻万物背后的本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辉煌起来。老子等中西哲人都喜欢借水以阐明哲理。《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战争的情形像水流一样,水往低处流,仗往虚处打,水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往低处流,战争要根据敌人情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以取胜。“兵者,诡道也。”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如流水之善变。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看到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流,感叹人生易老,时不我待,人应该像河水一样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传·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如水之流下,乃自然天性,人没有不生来即善的,正如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一样。但孟子这个比喻犯了异类不比的错误,人性善和水流下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们同样可以说:“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其实人性无所谓善恶,生来如一张白纸,怎么图画都行,完全是后天塑造。正如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生性都是差不多的,由于后天的积习或努力而拉开了距离,“狼孩”、“熊孩”的发现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告子也这样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中外古今的哲人纷纷论之而不休。
  《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认为水是地的血气,又认为是人和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早探究世界万物本原的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他诞生于世界文化轴心时代的公元前六世纪,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同时。他把水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始基,水产生了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
  老子也认识到水是生命的源泉,不光人,农作物和飞潜动植等都离不开水,都得水的滋润才能生存,水最能生长化育万物了。而且水往低处流,乐居下而不争高,藏垢纳污,胸怀宽广,大度能容,至静至柔,又至动至刚,摧坚克强无能过之。记得读大学时,一位女同学的座右铭是:“温柔如水,热情似火,冷淡如冰。”有一次被教中国哲学的老师发现了,老师让她改为:“温柔如水,热情如水,冷淡如水。” 并引用了几句老子赞水的话,说得那个女同学口服心服。水柔能克刚,波涛汹涌无坚不摧。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少豪杰死于美人的床上,一个赤裸裸的美人是无所畏惧的,最勇于拼命的,也是最可怕的,坏女人比坏男人更可恶可怖。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却迷于有心脏病的西施,西施捧心颦眉,夫差就吓得尿下,最终吴国丧于这个越国间谍手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乖乖地拜伏在弱不禁风的虞美人脚下,兵困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美人自刎励夫。
  老子特别发挥了《易经》中谦、无妄、坤、明夷、颐、遁、损、复等卦,特别是前三卦,形成了自己的自然哲学、阴柔哲学。无妄就是顺物自然而不妄作,让人放弃一切主观愿望和期待,该来的自然就来了,不该来的自然也不会来。坤卦六爻纯阴,当冬至日,乃阴之极,故为老母或女婴;乾卦六爻纯阳,当夏至日,乃阳之极,故为老父或男婴。乾坤是阴阳两极,故为易之门户。如果说六十四卦表证了一年的阴阳变化过程,正是双重否定一个周期,乾坤是两个度,过坤则质变,子后一阳生,开始长阳消阴;过乾又质变,午后一阴生,开始长阴消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坤为大地,厚德载物;坤为黑夜,不见光明;坤为绝对静止、潜态。小儿纯阳体,小女纯阴体,元身未破,童贞纯洁。因为两极相通,返老还童,故乾为老父又为小儿,坤为老母又为小女。老子深明阴阳之理,把得道之人喻为“未孩(咳)之婴儿”,即是坤小女也,把道比作“玄牝”,即坤老母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深深咂味坤卦,知道应该效法大地,“人法地”,要像大地一样宽广,居下不争,承载万物,安定、宁静而稳重。“安贞吉”,安宁贞静自然吉利,故倡清静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因循自然,不要勤扰民。“履霜坚冰至”,踏着霜,则知坚冰不久将结,须防微杜渐,因而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看到“括囊无咎无誉”,扎住口袋,不进不出,封住嘴巴,无咎无誉,所以倡不言之教,收无为之益,“圣人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看到“利永贞”,则知利于永远用阴、守静、贵柔、守雌。上地下山为谦,谦之言欠也,嵌也,遣也。山像征功高出众、卓立如山的伟人,地代表平凡广大的老百姓,虽然功高如山而言行谦下于众,众人自然喜欢他拥戴他。本来山是大地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崇高卓越起来,再高大也是站在大地上,离开了大地,高山则无所以立,所以脱离了群众的领袖就很危险了,安泰不离地母而无人敌之,一旦被引诱到半空中,便死于对方的刀下。大山甘心嵌回大地中,功勋卓著又非常谦虚的伟人甘愿从哪里来再遣返到哪里去,花木兰凯旋家园,哪有母亲不高兴之理?哪有乡亲不欢迎的?所以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有功劳而谦虚,自然有好结局了。相反,一个创好了而忘却家乡父老的人是决没有好结果的,连家人、村民都反对他,怎么会不凶险呢?陈世美不就是这种忘恩负义之徒吗?中了状元就忘了前妻秦香莲和父母了,做了附马的陈世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花天酒地,纸迷金醉,衣紫腰金,出车入轿,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搂着金枝玉叶的公主,比和蓬头跣足、荆钗布裙的农妇在一起有味多了。可怜兮兮的秦香莲拉扯着一对儿女,和公婆一起艰难度日。公婆去世了,她东借西凑把老人拥殡到土底下,咬咬牙领着儿女要饭逃荒来到东京,昧了良心的陈世美不认她,还派人去杀她,她一怒之下告到包青天那里,包公铡了负心贼,为秦香莲出了气!陈世美金榜题名时忘了家乡生身地和家中亲人,成了上山下地之剥,一个高高在上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剥削者,“贯鱼以宫人宠”,“硕果不食”,酒色伤身,元气斫尽,日薄西山,不久就要夷为平地了。故曰:“不利有攸往。”再继续这样醉生梦死,小命就呜呼哀哉了。人如谦虚,无往不利,故谦卦六爻爻辞都吉利。“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吉。”即使遇上艰险,有众人相助,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谦者欠也,不足之谓也,言行常觉不足为谦。卦像大山嵌入地中,山自觉不足也。不足则能受物而长进,盈满则不能接受新东西,故《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今人则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深深琢磨透了谦卦,从而阐发了许多深刻的宇宙人生哲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知足之足长足矣。”(四十六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至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

  [原文]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秋水》
  [要义]
  栋梁大木可以用来撞击城门,但不能用以堵老鼠窝,这是说不同的器具有不同的用途;骐骥骅骝等良马,一天能跑千里,但捉老鼠不如猫和黄鼠狼,这是说技艺的不同,干这样行的干那样未必行;猫头鹰夜里能捉跳蚤,能看见毫毛的末稍,但在大白天瞪大眼睛也看不见山岳,这是说特性的不同,此时行的未必彼时还行,此地行的未必彼地也行。这里主要论述了事物用途的特殊性,不同器具有不同的主要用途,干这行的干那多不行,而且即使同一器具,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环境里能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这话告诉人们,特别是当领导的,在用人用物时要注意扬长避短,闪出其最亮丽的光辉来,并因时因地而异,善于在不同的背景下激发其相应的潜能和积极性,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故事]
  我们不能用高射炮打蚊子,宰鸡也无需用杀牛刀,让和诸葛亮肩上肩下的庞统去做耒阳县令,他自然懒得料理政事了。同样,我们也不能“使蚊负山,商蚷弛河也。”因为它们“必不胜任矣!”蚊子背不动山,生活在陆地的马蚿也不能渡河。《周易·系辞传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鼎》卦九四爻辞说:“鼎折断了足,八珍菜粥倾出来,沾湿了四周,很不吉利。”
  旧社会有句俗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什么呢?男人一旦入错了行,容易耽误一生。过去拜师学艺要花很多钱的,头三年就是当奴仆,光干活不传艺,徒弟还得三天两头尽孝心,奉年过节送礼物。古代“宁帮两吊钱,不把艺来传。”有些绝技就是金饭碗,传媳不传女。十年学成手艺,出徒自立门头,等到发现自己吃不了那碗饭时,再改行已晚了三秋。因为人过三十不学艺,而且父母也不会再出钱让他拜师了。因而父母常在小孩周岁时摆下很多物品让他“抓周”,以测看他天性喜欢干啥,帮助确定以后的职业。抓了笔墨砚瓦,就让他科考求功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何威风!抓了锛凿斧锯,就让做鲁班的弟子,学木匠去。抓了锨镢锄镰,只能修理地球耪三垄,庄户地的班好学也好接……贾宝玉抓了胭脂盒子,从小就在女人国里度春秋,裙钗行里讨生活,怡红快绿,爱博心劳,不思进取。
  在漫长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物。“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天职就是做饭生孩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无夫从子。”根本没有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特别要求女人从一而终,寡妇不能改嫁,“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石头抱着走。”更可笑的是很多“望门寡”,没过门丈夫就去世了,也得嫁到夫家守一辈子活寡,终生享受不到男欢女爱的幸福。古代社会中,子女都是父母的附属物,因而他们的婚姻也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甚至“指腹为婚”,还在娘肚子里他们的终身大事就由双方家长举杯说定了。婚前根本见不到对象的面,因而就造成了很多不幸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最令人痛苦的,没有温馨的家庭是令人窒息的,勉强凑在一起混日子而已。在旧社会,女人的幸福就在于能找个好男人,生个好儿子,所谓“夫荣子贵”,如果丈夫和儿子都能金榜题名,显扬朝廷,自己就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了。相反,一旦嫁了个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的坏男人,一辈子都在火坑里煎熬,永远打不出滚来,有的干脆一死了却今生愁,生不如死活何味?大观园里的贵族小姐们没有一个婚姻幸福的,百姓女子的悲惨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古代大家主的儿女定婚,都是靠着算命先生给“合八字”,过去用天干地支记时,年月日时各为俩字,合为生辰八字,据说八字是人一生的方程式、曲线图,每个人的一生沉浮都可由其八字预知,婚姻信息自然也包含其中了。每个人的八字就代表他本人,八字相合便是两口子,前世姻缘由天定;合不着便缘悭一面,只能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了。看起来八字合婚法是为了避免不幸的婚姻,其实正是这种宿命论造成了成千上万家庭的悲剧。因为一方面,合八字本身就有问题,同一时辰生的人成百成千,难道命运都一样吗?一个人的八字可以和无数人的八字相合,难道都娶或都嫁吗?另一方面,算命先生都是混饭吃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哪里能靠得住?拿着双方的“庚帖”(生辰八字)相比较,给他钱少,合着也说合不着;给他钱多,合不着也说合着,嘴是两叶肉,随他信口雌黄,岂不是拿着婚姻大事当儿戏?如今不同于旧社会了,男女平等,都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择偶可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这句古语难道完全不适于当代社会吗?也不是。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岁月不饶人,转眼就老了。要想不白活一回,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那就更不容易了。一方面要抓紧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努力拼搏,朝着心中的理想目标奋进;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套人生的艺术,人生艺术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最佳的职业、对象、最高理想目标和最宜生活环境。虽说“性相近,习相远。”生下来都差不多,是后天的努力拉开了距离,这后天的努力主要是选择好了职业、生存环境之后的艰苦奋斗。但是人一生下来往往就有某些天赋的优点和缺陷,优点明显的人缺点也同样明显,这方面登峰造极的另一方面往往一无是处,没有大优点的自然也没有大缺点了。人固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拿手戏和最不通窍的无缘者,因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强项,便可称雄天下,为社会做出大贡献。兴趣不至,事倍功半;兴趣所至,事半功倍。因此选择职务要顺应自己的兴趣,高扬自己的长处,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生的最高目标,目标定得越高,才力发展得越快。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立下一生目标而不断奋趋之,最终方有实现的可能。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当元帅的士兵自然在各方面都积极踊跃。但也不是想当元帅就当了元帅的,毕竟是士兵多,元帅少,凡人多,圣人少。即使当不了元帅,当个将军也不错,只要尽力而为也就可嘉可敬了。
  每个人多年培养、发展起来的长处是很大的技术财富,是值得特别珍重和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社会人事的有效组合至关重要,秩序的合理性就是生产力。高校学生的工作安排要专业对口,发挥优势,大概才不至于造成“错位的浪费”。高才生都有大缺陷,用其长世罕其匹,用其短不及常人。一个电脑高手,却让他扫马路,便是入错行了,一辈子也干不出名堂来,还活得很累很累。好车得跑在好路上,才能奔驰如飞;十轮卡若行于弯弯山道上,还不如步行快。是金子埋在土里,还不如粪蛋蛋儿长庄稼啊!论种地种菜、养花莳草等,孔圣人也自称:“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
  韩愈说得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一个有大本领的人要发挥出才能来还须有许多外在条件,即使是千里马,还得遇上识货的伯乐,能使自己处在合适的位置上立于其所当立,遇上适宜的时间、气候,天时、地利、人合,大刀阔斧显身手。时空环境、人事关系不适合口味,反而成为阻碍摧残他的不利因素,无论如何也抡不开锤。“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换一个地方,气场相合了,每每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如猫头鹰之在白天黑夜,自有霄壤之异,天渊之别!在一个嫉贤妒能的领导手里郁郁失意,动辄得咎,换在礼贤下士的好领导手里,则能扬眉吐气,脱颖而出于万人之上。
  婚姻是终身大事,于人事业至关重要,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敢于牺牲的贤内助。夫妻志同道合,夫唱妇随,则如虎添翼;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则如鹏折翅,难遂青云之志!《史记·外戚世家》说得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兴也以有绒,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