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阿贵 绳不挠曲:古琴专场诉说琴人琴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41:40

杨时百

  “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始创于古史传说中的神农、伏羲之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其深邃、空灵、悠远的音色暗合“中庸”之法,展现了古朴淡雅、平和冲淡的精神境界,自古以来备受文人雅士钟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代表。古琴艺术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且于200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琴赋》有云:“琴者,心也”。抚琴一曲,成为士大夫们表达自我的心灵诉求。

  明代《新增格古要论》将“古琴”列为十三类文房清玩之首,自此帝王贵胄、文人雅士无不为拥有一张唐宋元明的古琴而一掷千金。被谦称为“枯桐”的古琴以朽木素漆之身,数百年来即与法书、名画具有同等价值。随着中国文物市场的复兴,古琴的价值也重获定位。2003年,王世襄夫妇在1948年以“鬻书典钗,易此枯桐”换来的唐“大圣遗音”琴拍出891万元的高价,从此搅热古琴收藏。2009年,明“月露知音”琴与晚唐“太古遗音”琴则以超过2000万元的高价成交。虽价位猛涨,名琴依然难求,唐宋元明古琴名品的可流通量要大大少于同时代的书画、陶瓷作品,五年来仅有10余件佳作出世。故其未来的价格走向仍有巨大的想像空间。

  目前,古琴收藏大体分为三档,高档琴为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由于留存凤毛麟角,一旦在市场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价位动辄数百万,千万元高价也时有出现;明代文人制琴做为中端品种,尚有一定数量遗存,价位在百万区间居多;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因品质远逊、数量较多,价位相对较低。对古琴收藏而言,铭文也格外重要,自古良琴必有铭,铭文多刻在琴背、琴腹,内容一般为琴名、题铭、制琴时间、印章和跋语,多刻在龙池上下和两侧。此外,是否是名家藏琴题铭,也为买家所重,一些名流大家的题刻往往令琴价格倍增。

  古琴名品,自古以来以传承有绪,名家递藏、整修得当和琴音不损者为贵。故此,作为文房第一“长物”的每一把上等古琴都会有一段独特的琴人琴事。作为拍卖行业领军,秉承“精品”宗旨的保利古琴专场的征集早在两年前就悄然展开。由于是世家收藏,子孙世守先人手泽自视作至宝,故而难以割舍,通过多次接触沟通和潜心打造,数把秘藏民间达半世纪之久的唐、宋、元、明四代古琴才终于得以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联袂亮相保利2010春拍古琴专场。枯桐涤尘,弦歌复作,辞别故主,静候知音。在此特述其中几琴之形制、髹漆、音色以及身世流传,备列于此,以便同嗜先睹为快。
  杨时百藏“天贶”

  杨宗稷(1865-1933),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九嶷派”古琴艺术创始人。九嶷派琴学讲究吟猱节奏,琴风苍劲坚实,技法规整,自成一格,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较其它婉转、柔和的琴派沉稳、刚健而雄浑,是古琴艺术北京乐派的代表,我国首屈一指的古琴重要流派,当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以及杨葆元、关仲航、李浴星等均为杨时百先生入室弟子。杨时百一生著录颇丰,有《琴学丛书》七十万言传世。杨氏藏琴半百,目前浙省博物馆馆藏三十余张古琴的主体即为其藏品,包括由他收藏、监制和修复的,其中大都见于其琴学名著《琴学丛书》著录,可与故宫唐琴“九霄环佩”相提并论的唐落霞式“彩凤鸣歧”琴、唐仲尼式“春雷秋籁”琴、唐仲尼氏“来凰”琴便是杨氏旧藏。

唐至五代仲尼式“天贶”琴

  杨宗稷家藏唐至五代仲尼式“天贶”琴,直接征集自杨氏后人。配原黄软缎棉套保护,因年代久远软缎已朽。琴体浑厚。选材松杉,鹿角灰胎,漆质优良,故能使琴保持原貌流传至今。漆色典雅,通体以黑色原漆为主,间朱漆,腹内面板木色发黑。配以蚌徽,排列规整。月华纹雁足,黄杨木制,雕工精美。琴面和琴背密布流水加牛毛断,琴项下有民国著名书家常赞春籀刻“天贶”琴名及杨宗稷鉴藏赞文曰:“溯自戊申,琴为余累。枯桐半百,终鲜称意。今歌得宝,实神所秘。人力罔求,天庥载至。锡厥嘉名,答彼苍赐”,池左偏有虞铭新隶书题款云:“壬戌三月杨宗稷得于都门,命名天贶,并铭常赞春作籀虞铭新题款”,“天贶”为“天赐”之意,其与三五同好共享佳琴的欣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据《琴学丛书》载,此琴辗转闽中、太原,方到杨宗稷之手,当时琴池外右偏刻七分楷字一行,云“嘉庆戊辰暮春日”,系前任主人赏铭,可惜传至今日,字迹已漫漶难辨。

唐至五代仲尼式“天贶”琴

  此琴造型古朴凝重,正面由额至肩,由肩至腰,由腰至尾的三个部分,宽窄适度,比例协调。背面开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居腹部正中,凤沼在腰尾之际,双定置于腰部中间,极规矩有法。侧面琴面弧度由肩至尾完全一致,平度自肩至额逐渐下斜,项腰内收作圆,故琴面肥厚却不失灵动柔美,尽显唐代古斫之神工绝技。唐朝是古琴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制琴技艺在此时达到了巅峰水平。现存的唐代古琴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方面衡量,皆是历代琴器中不得多得的顶级至宝,后世以之为神器。然存世唐琴廖若晨星,目前被确认的仅十余张,且多为国内外博物馆所藏。杨宗稷去世后,其藏琴除 “天贶”一琴外,其余全部转赠好友、中国著名化学家、杰出古琴学者虞铭新,再由其后人徐桴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关于杨时百先生为何于众多稀世宝琴中独留“天贶”琴传之子孙,郑珉中先生曾向杨时百之子杨葆元先生提问,葆元先生的回答是“仅有天贶未曾剖腹重斫,余悉重斫过”,由此可见山人对该琴重视珍爱,视同拱璧。然而此琴在山人身后亦几经辗转,大约1940年,古琴演奏大师李浴星先生从杨葆元夫人手中借弹此琴,经年后杨葆元以原值赎归,遂一直庋藏家中,秘不示人。文革十年杨家屡遭冲击,幸全家上下冒死保存一代名琴方得劫后余生。

  此琴因长期盛之以囊悬于壁间,致声音发生变化,乃曾请管平湖先生为之剖修,修后天衣无缝,如今重新张弦奏之高音有钟磬金石之声,中低音色浑厚丰满,独具唐代琴音古朴苍茫的韵味,这与其本身的材质优良、制作得法,以及历经千年自然变化而产生的独特震动和共鸣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千年古琴重放清音,且音质上乘,九德过半,在唐琴中实属难得,天贶佳音,名不虚传。

  铭文:“溯自戊申,琴为余累。枯桐半百,终鲜称意。今歌得宝,实神所秘。人力罔求,天庥载至。锡厥嘉名,答彼苍赐。壬戌三月杨宗稷得于都门,命名天贶,并铭常赞春作籀虞铭新题款。”

李自芳

  李自芳藏“中和”、“南风”、“铁鹤舞”

  李自芳,字仲翔,1882年出生,广东台山人。淹通经史,殚精西学,京师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历任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广东高等审判厅推事,以及广东政法学校民法教员。民国二年,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国会解散后,归乡里从事公益事业,绝意政治。护国运动后国会重组,复任参议院议员。任职京师时,不忘提携乡里子弟,资助进京就学求深造;不但供予食宿并月给零用,至其能自立方止,乡里子弟受惠颇不乏人。生平曾广置图书,能诗善文,长于古琴的抚奏和收藏。北京乃元、明、清三代都城,江浙等地的著名琴家来京弹琴交流,宫中也设有古琴待诏,故京城历代名琴荟萃。李自芳寓居北京期间,致力于名琴的寻访和购买,斥以重金。后携所藏返居广东乡里,子孙一直秘藏于李氏碉楼鲜有示人。

明仲尼式“中和”琴

明仲尼式“中和”琴

明仲尼式“中和”琴

  李自芳家藏明仲尼式“中和”琴,琴长120厘米, 额宽17.5厘米,肩宽18.8厘米, 尾宽13厘米, 厚5.5厘米。规整雅致,制作精良。表髹黑漆,八宝灰胎,底漆朱红,微露于表面。蚌徽。琴肩在二、三徽间,呈斜形。腰在八、十徽间。蛇腹断带细密流水断。额面。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上刻隶书“中和”二字,填有金痕。下刻楷书五言绝句:“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款刻“敬一主人”。龙池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形大印,字内填金。龙池内腹木质古旧,依稀可辨左右分别刻“大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和“潞国制”。

明仲尼式“中和”琴

  朱常淓(1607—1646),字中和,号敬一主人,又号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明朝第二代潞王,为第一代潞王朱翊镠三子,世称小潞王。明崇祯帝崩后,朱常淓流落杭州,后被明朝遗老推为监国,清军至杭州时降清,条件是不可伤害杭州居民,并由此被杭州人称为“潞佛子”(见张道《临安旬制纪》卷二)。第二年,在北京遇害。朱常淓工书善画,尤嗜古琴,编撰有琴谱《古音正宗》和《古今宗藩懿行考》,是流传至今著名的琴学名作。朱常淓也善于琴曲创作,《中和吟》、《宗雅操》、《养生操》、《悲秋》等作品皆收录于《古音正宗》之中。朱常淓善制琴,其潞王府所制之琴,称为“潞王琴”,有统一的形制,金徽、玉轸、八宝灰,非常精美,崇祯帝把潞王琴视作珍品,作为赏赐给诸王的礼物。后来,“潞王式”成为古琴的一种著名形制。潞王制琴始于崇祯癸酉即崇祯六年,此琴虽为其最初期作品,但已经具备崇祯甲戌潞藩刊行之《古音正宗》中对“中和琴”即“皇明潞王敬一道人式”描述的典型要素,如八宝为灰,年份记于腹内,背皆刻“中和”琴名,敬一主人“月印长江水”诗一首和“潞国世传”大印,音饶金石韵等,似可见其后“中和”定制滥觞于此,专家认定琴界所谓“潞祖”者,可视为同时或稍早物。

  清代中期,潞王琴已被鉴赏家视为珍璧,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潞琴)虽形式不一,制作皆极精,漆灰厚而坚,涂朱砂宝玉屑,是以价颇昂。”清乾隆帝也视潞王琴为名品,曾在多件潞王琴上题识刻铭。

  清代统治者自雍正朝开始重视宫中藏琴,其后乾隆皇帝继续古琴的集中、转移、分等、收拾、整理等工作,还在琴上作各种题咏,并画鼓琴于行乐图中。乾隆好玉,常以美玉装饰所藏。此琴通身经后世大量施玉:和阗白玉岳山、足轸和龙龈,洁白莹润,冠角皆缺,原亦应为玉制。且岳山、龙池、凤沼皆狭长耗料,皆以整玉镶之,切片轻薄均匀,非一般财力与技艺所能及。琴额承露下刻乾隆御铭贯休诗句:“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落篆书“天府珍藏”长方章,可知此琴曾入乾隆宫廷内府珍藏。原盒已失,后配黑漆琴盒,铭“此中有真意”、“十二琴轩珍藏。武林琴士费竹斋制。竹斋”,“仲翔重修”,然琴盒内琴托裱饰有黄地六方纹锦,用色沉稳,晕色丰富,风格古雅,织造精工,常见于乾隆宫廷书画册页的封套装裱。

  锦上添花的是,李自芳先生寓居北京辗转购得此琴后,先由修琴能手张笏臣整饬后,嘱参议院同僚及好友为该琴题鉴。由于李自芳先生为民国资深议员且“为人助力,则又不吝于资,……,皆感其诚。”故所邀之人皆欣然在此琴上先后留下墨宝,成就了一件集“诗、书、艺”于一身的具有丰富文化和史料价值的美器。他们分别是:曾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徐世昌,光绪二十四年状元夏同龢,同治戊辰科进士、溥仪之师陈宝琛,著名书法家、清遗老郑孝胥,清末诗人、曾任民国参政员参政樊增祥,光绪癸未科进士、参议院议员王人文,广东举人黄嵩龄,梅州知名人士饶芙棠,外交家、广东议会会长黄锡铨,广东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兼大理院院长徐傅霖,清末民初学者林韵宫等。时至今日,当年地位显赫且学养甚高的名士手迹早已成为拍卖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此琴却能聚众家真迹于一器,足令藏家振奋而志在必得。且因漆面一旦开裂难以修复,故刻铭需请高手为之,此琴赏辞刻制精细,以刀为笔,更赋予此琴更高的价值,诚为亮相此次专拍中的重器。

明仲尼式“中和”琴

  此“中和”琴自诞生近四百年来,历经明代藩王、清代皇帝、民国总统、民国议员、满清遗老等各路历史要角赏鉴、品题,如同一幕跨越四百年的沧桑历史大剧。潞王为清廷所残杀,百年后乾隆帝则在琴声中与潞王对话,体味出琴心的和平,似乎弥合了民族血痕。再百余年后,满清覆灭,清廷士大夫有的成为民国总统,如黎元洪、徐世昌;有的则为逊清守节,如陈宝琛、郑孝胥。在“中和”的琴声中,这些政坛叱诧人物暂时放下政见纷争,交流鉴赏,抚今追昔,这便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吧。民国乱世,如同明末崇祯年代,也是一个“和平日以远”、“江山犹似昔”的历史暴虐时期,唯此,“中和雅乐”才能称为诸位政坛、文坛耆宿们不约而同的精神寄托。琴铭选登数则如下:

  铭文1:“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篆书方印“潞国世传”。

  铭文2:“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右贯休句。乾隆御书。”篆书长方章“天府珍藏”。

  铭文3:“朱邸爱丝桐,桐花落故宫。可怜双敬一,遗恨在故宫。仲翔议郎嘱题。黎元洪。”

  铭文4:“有明宗社成陈迹,潞国沧桑賸此琴。切切私谈万代事,腾腾高和老龙吟。羲皇已邈谁怜尔,凤鸟何知亦赏音。莫谓钟期难再遇,使君听罢拟题襟。敬题。仲翔词丈之潞王琴并步原韵。夏同龢。”

  铭文5 :“露滴幽桐月正圆,凉风飒飒晚窗前。潞王已渺琴犹在,一抚遗徽一惘然。仲翁吟政。郑孝胥题。”

  铭文6:“南风一挥手,愠解民财阜。疑是凤凰鸣,圣人起陇田。仲翔先生清玩。陈宝琛。”

  铭文7:“坚其节,虚其心,玉尔貌金尔音,薰风一曲动灵兽,钟期伯牙若在作,人间天上应来寻。美矣潞王琴!善也潞王琴!弹罢提壶浅浅酙。民国癸亥秋日应颂翔议郎哂政。八十二岁老人樊山樊增祥。”

  铭文8:“致能位育律配乾坤,自非由瑟留于孔门。水竹邨人(徐世昌)题。”

  铭文9:“和平日以远,有声皆变徵。试取此琴弹,泠泠弦外旨。仲翔院兄得潞王琴于京师,喜而征题,赋此四句报之。岭东弟饶芙棠。”篆书方章:“饶芙棠” 。

  铭文10:“天地寂无籁,指动寒泉鸣。谁奏中和乐,悠悠太古情。仲翔阿兄吟政弟徐傅霖敬题。”

  铭文11:“潞王一去不再起,此日空余潞国琴。琴在只留天府梦,今谁还奏水龙吟。难将古貌誇时彦,但有灵禽听好音。我本羲皇门外客,摩挲籍尔浣尘襟。仲翔氏自题。”

南宋连珠式“南风”琴

  李自芳家藏南宋连珠式“南风”琴,琴长126厘米,肩宽23厘米,尾宽17厘米,厚6厘米。杉木制,木质轻松,色黄微深。连珠式变体。造型端庄浑厚,面宽而扁,项、腰作连续四弧,肩尾宽度相差不大。鹿角灰胎,通体原髹栗壳色漆,朱漆修补,断纹极其美观,琴面背通体呈蛇腹间流水断,偶见龟背。原徽及雁足皆流失,后置金徽、玛瑙雁足却不失古意。龙池与凤沼作蕉叶形。池内纳音微隆,有拼接痕迹,为当时典型制琴手法。龙池上方刻宋高宗御书“南风”二字,《史记.乐书》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制。”《南风歌》相传为舜帝体恤百姓所作,“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两侧刻“天圆地方龙凤翱翔,南薰一曲物阜民康”,池下又宋皇家收藏九叠文“御书之宝”朱红宽边大方印,文字内填石绿,笔体刚劲古拙,断纹入内,应为原刻。

  从传世宋琴看,有腹款的少见,绝大多数为无款琴。与其它朝代琴相比,宋琴声音很有特色,其音质往往低沉而浑厚,带给人无穷回味。此琴声音圆润,宽广苍古,漆色富丽雅致,专家认定为典型南宋官琴,适合宽广大气类型琴曲的演奏。《画继》有载:政和宫中有“琴院”之设,宣和殿有“百琴堂”收藏古琴名琴。宋时设局专司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如一,故曰“官琴”。“官琴”又分两种,一为宫廷乐队专用,俱有定式,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南宋绍兴年款的“鸣凤”琴;其二如宣和二年御制款之“松石间意”琴,杨时百先生定为“宣和式”,为《历代琴式》中所无。此“南风”琴形制尺寸与“鸣凤”完全一致,且“鸣凤”鼓之恬美冲淡,“南风”鼓之苍劲有力,一柔一刚,疑应共为宋时宫廷乐队御制。

  李自芳家藏明仲尼式“铁鹤舞”琴,琴长126.5厘米,额宽19.2厘米,肩宽22.5厘米,尾宽13厘米,厚6厘米。琴体修长匀称,肩在三徽处。桐面梓底,漆胎坚实,黑漆,琴面大蛇腹断纹下隐见流水。根据形制、断纹、音质及赏铭、腹款旁证,几可认定此琴实应制造于明永乐丙戌年,但后经嘉靖壬辰年剖饬磨修,故早期断纹隐而不显。蚌徽。岳山、雁足和龙龈皆以和阗白玉制成,温润细腻,包浆深厚,尤其是雁足平底打洼成花瓣状,工艺精湛,令人叹服。琴轸以玛瑙后置,晶莹可人。额面落黄嵩龄草书赏文一律 ,琴背项间刻草书琴名“铁鹤舞”,周围李自芳先生收藏铭文环而记之。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左右刻明诗人吕常五言和明书法家吴宽四言各一。燕足上方有明书法家张弼草书一章。凤沼两侧刻明万历著名文学家王穉登五言一首,下刻“完颜氏藏”篆书长方章。此琴做工娴熟,有抚弹痕迹,弦路下多走手磨耗,琴体明清书家墨迹,尽载流传脉络,殊为难得。重新张弦奏之发金石之声,雄越松脆,神完气足。

  铭文1:“壬戌冬散步厂甸,见坊间古琴一张,为完颜氏所藏,名曰‘铁鹤舞 。’题跋固佳,书法尤极苍老,按之雄而亮清而脆,洵属太古遗音。知非含物也,购归细弹,觉无射以下略有杀声,后得琴叟张氏稍事修理,即复纯璧矣。戏拟一律誌之。饱阅沧桑失故颜,纵横燕市色斑斓。奇逢似有三生约,宠遇疑同九锡须。自昔薰风歌殿上,从今此曲落人间。年来戾气销阴昼,铁鹤精神已自还。民国癸亥秋日仲翔氏识于都门。”

  铭文2:“一啸南风月,团摩上碧青。何人懒磨洗,古韵未凋零。弘治庚戌春仲。吕常题。”

  铭文3:“腾腾兀兀,如许春风。心无心里,会有会中。匏翁(吴宽)。”

  铭文:“清吟白日和,高音理铁鹤。百年间经然得之。成化庚寅十一月日。复以王皋书以张弼。”

  铭文4:“绝技得纵横,变化在手腕。及令数十传,此志千古时。甲子六年王穉登漫题。”

  铭文5:“完颜氏藏”篆书长方章。

  铭文6:腹款“永乐丙戌年造”、“嘉靖壬辰年重修”。

  铭文7:“铁鹤舞,为韶为武,千载访知音,羲皇仰俯。仲翔知己癸亥黄嵩龄”。

郭正平

  郭正平藏“沧海龙吟”

  郭正平,中国著名中医学专家、教授,中医界泰斗人物。专业之余与王个簃、谢稚柳、唐云、陆俨少等大家交流频繁,精研中国古典文化,以古琴的收藏与弹奏为最。文革期间深受迫害,文革结束后平反昭雪后,侨居法国行医,2003年在法国去世。

  郭正平家藏元朱致远款仲尼式“沧海龙吟”琴,琴长120厘米,有效弦长113厘米,额宽16.5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厘米,厚5厘米。黑漆,八宝灰,琴体如满天繁星。面桐底梓,肩当三徽。琴背侧墙略见断纹,琴面蛇腹间流水断,蚌徽,犀角足轸。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上方有石斋草书题刻“沧海龙吟”琴名和朱色篆文方印“石斋”,龙池右下方另有草书虔初之鉴铭曰:“心一李君嗜琴好游,客岭南得陈白沙先生所题古琴,雅制清音,世罕其正,洵物聚于所好也。爰于其归。为书数语纪之。虔初谨识。”下缀朱色篆文方印“虔初”。此琴琴体姿态秀美停匀,制作精当,法度森严。漆灰俱精,音韵恬淡文雅,散音、按音、泛音均属上乘,整体完好无损。经专家鉴定此琴为元代朱致远早年所制,并评价此琴发声堪称妙品,非常适合演奏,当为操缦家所重。

  龙池腹腔内两侧分别有楷书“赤城朱致远制”题款和“□□□□珍藏”,先阴刻后书以朱笔。“赤城”在今北京以北。朱致远,元代著名制琴师,所斫皆精,时人皆宝之,价比金玉。其琴内款字不一,多署“赤城朱致远制”、“赤城朱远”、“赤城慎斋朱致远”等,阴刻朱书皆有,以仲尼式居多。朱致远琴仿品屡见不鲜,有误刻腹款如“朱智远”、“朱制远”者,即为伪作明证。至今海内外所闻见之朱致远款琴合乎规制者,其总数不过三十。此琴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旧藏元朱致远款琴形制尺寸近乎一致,且腹款皆为楷体“赤城朱致远制”,笔迹相当,应同出自朱致远之手。

  此琴收藏可上溯至明代大儒陈白沙,据《香山县志》载:“沧海龙吟琴,为郑东岩之六世孙郑鼎训藏,琴为陈白沙旧物,刻有草书‘沧海龙吟’四大字,书法飞舞苍劲,刻有‘石斋’两字方印。该琴通体蛇腹断,漆金光泽,音韵铿锵,盖灵山张远山锡封所遗也。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出生于广东新会,20岁应乡试中举人,之后两次赴京参加会试落选,27岁师从江西学者吴与弼,55岁时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旋以奉母终养告归,返白沙乡居碧玉楼读书讲学,此后终身不仕。逝世后于明万历十三年诏命从祀于孔庙,广东历代名贤能从祀于孔庙的,仅有白沙先生一人,故有“岭南一人”之誉。白沙先生雅好古琴,常与友人门生携琴游于风烟水月之间,其时有不少琴谊琴事收录在其诗文当中,但有关白沙所藏之琴传至今天已鲜有所闻。“沧海龙吟”琴在其身后几转易主,至民国时终为郭正平先生所得。郭先生临终留下两把元琴和一把明琴,此次保利幸得争取其一。沧海桑田,斯琴尚能以完貌重现国内,饱含历代爱琴人士之心血。想当年郭正平先生欲购此琴,资不足,典家财购之以入,可见其癖琴之真和慧眼独具。

  铭文1:“心一李君嗜琴好游,客岭南得陈白沙先生所题古琴,雅制清音,世罕其正,洵物聚于所好也。爰于其归。为书数语纪之。虔初谨识。”

夏莲居

  夏莲居藏“遏云”“灵发”诸琴

  夏莲居(1884——1965),名继泉,字溥斋,号渠园,山东郓城人,出身清季官宦之家,为云南提督夏辛酉之长子,20世纪杰出的佛教学者和净宗行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收藏家和古琴演奏家,“山东诸城派”古琴艺术代表人物。“山东诸城派” ,又称“琅琊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风格细致含蓄、质朴流畅,重内在不务外表华丽,是我国近代琴坛上一支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古琴流派。军阀张宗昌督鲁时,被相加通缉乃避祸东瀛,回国后更名夏莲居,隐居天津,闭门谢客,做了佛教净宗居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东城区政协副主席,与郭沫若、管平湖、陈毅等人交游文物琴事。曾把历年珍藏大宗文物300余件捐献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和家乡郓城县文史馆。1965年逝世。所藏古琴丰富,多秘而不宣之珍品, “混沌材”琴、“猿啸青萝”琴等原庋于一室,50年代古琴鉴定专家郑珉中先生即曾赴夏莲居先生家,遍观其所藏古琴,交流精研,大受裨益。

  夏莲居家藏明仲尼式“遏云”琴,琴长124厘米,额宽18.5厘米,肩宽22厘米,尾宽14厘米,厚5厘米。杉木斫,黑漆,八宝灰胎,通体流水间梅花冰纹断。蚌徽。长方池沼,白玉轸足,枣木岳尾。全琴扁平,从头到尾厚度几无变化。额正中嵌椭圆形玉,沁色深沉,边缘刻竹枝横斜。背面池上刻篆书“遏云”琴名,下署“一翁”篆书方章。龙池两侧镌民国书家李以祉刻铭。池内有腹款曰:“大唐雷威”。经重新装弦调试后奏之,音质中正平和、温劲松厚,形制尺寸可与徐忠伟藏元末明初“虎啸”琴相对照,当为琴人所珍。此琴流传脉络清晰,品相完好,自夏莲居收藏并著录于《渠园外篇十种.弦外音》后,一直为夏家珍藏,仅偶逢聚会雅集取出演奏,鲜有人有幸见之。此琴气韵深绵,古朴内敛,呈现出古琴艺术的端庄和谐,让人欲罢不能。尤其特别的是,琴面漆层遍施纯金粉末,当年夏莲居先生出此琴示郑珉中先生时就深以此为傲,曾戏曰:仅此琴面就价比两金元耳。时隔六十年,金粉仍熠熠生辉,显贵而雅致,实为古琴拍卖中少见的可圈可点之作。

  铭文:“九雷之英,玉振金声。讬彼逸响,写我性灵。山左夏一翁鉴庄唐琴上品,并命第七孙法圣重修复为之铭。夏□李以祉敬镌。”

  夏莲居家藏清列子式“灵发”琴,琴长128厘米 额宽21厘米, 尾宽15,肩宽22厘米,厚6厘米。列子式,清代。制作极精,八宝灰胎,表髹褐黑两漆,漆灰厚坚,蛇腹断带细密流水断,额上饰白玉螭龙,琴面镶嵌有红蓝绿各色珍奇宝石,如孔雀石、珊瑚等,珠光宝气。圆形龙池,方形凤沼。构思精巧,形制特殊,岳山由一弦至七弦逐渐减低,更加满足了视觉上的需要。琴制仿明代宗室制琴,明潞王朱常淓曾在《古音正宗》里对此形制进行过描述:“是制也, 额起八棱,以按八节;腰起四棱,以按四时;龙池上圆,凤沼下方,以按天圆地方”,此琴制体圆厚,线条方折,有古朴端方之态,正是此相。

  此琴龙池上铭文见夏莲居《渠园外篇十种.弦外音》载为十六行铭,惜文革中被人为磨去,仅余龙池下清雍正年间李廷栋铭文,记载了其幸得当时收藏家李曲江赠雷击焦木制琴的经过。李廷栋,字弼士,清代廪生,著有《易说》八卷,善书画,嗜好古琴,常携琴交游。精通医理,施药乡里,深受敬重。天雷击木被民间视为吉祥之物,为上等的琴材,且可遇而不可及,向为世人所重。

  铭文:“甲午余公务□木空李云生者,又于雍正甲辰遇大司空李曲江,于育婴堂言及往事,慨赐雷击梓木一片,乃命近石以成斯珎而撩漫参发,律应宫商,吕谐徵羽。夫良木无知犹相□而不弃况乎人伦。有识有不资善而成善者耶。襄平李廷栋再识。简。之。”

  声无哀乐,而情有衷肠。在征集过程中,我们追寻的不仅是一个又一个古琴的沧桑身世,更是一次深入古琴世界的经历和体会。市声愈渐喧哗,而古琴却以其清澈深邃的音色征服了当代,真正作到了“宁静致远”。本次拍卖不仅是对当世名琴存世状况的第一次集中梳理,更是关于古琴之于生活意义的探讨。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在诠释着古琴艺术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现代心灵的宁静所以。古琴不是静止的文物,设一雅室,焚香抚琴,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有幸将数件历经传奇的名琴寻访现世,并张弦重鼓,乃寄望这些传奇能够延续。鹤舞南风,龙吟沧海;琴人琴事,会到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