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签喜结:扑朔迷离洪宪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56:39
品洪宪瓷,色彩明艳丰满,画工精细传神,器底题有“居仁堂制”红色篆书落款,实为民国时期瓷器之上品。但由于存世量少,以及炼制时期的特殊等原因,围绕洪宪瓷种种疑问的争议却一直未曾间断—— 扑朔迷离洪宪瓷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向阳 实习生 蓝广雨   仿洪宪瓷也颇为精美。 吴向阳 摄   精美的洪宪瓷。CFP供图   精美的洪宪瓷。CFP供图

  近年来,长期不被藏家们重视的民国瓷器渐渐开始升温。其中,洪宪瓷因其历史的特殊性受到收藏者越来越热烈的追捧。真品洪宪瓷,色彩明艳丰满,画工精细传神,器底题有“居仁堂制”红色篆书落款,实为民国时期瓷器之上品。但由于存世量少,以及炼制时期的特殊等原因,围绕洪宪瓷种种疑问的争议却一直未曾间断。

  民国被喻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最为晦暗的时期,一直处在低谷中挣扎。近两年,民国瓷器这个长期被冷落的瓷器种类开始在古玩收藏市场受到一些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其中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洪宪瓷当属首选。然而,在短短不足百天的“洪宪”时期,所烧制的正品洪宪瓷为数不多,加之后期民间仿品甚多,收藏真品洪宪瓷器难度较大。众多藏家都表示,“洪宪瓷”时下虽有藏者,但真正的上乘之作却寥寥无几。

  1

  “短命”的洪宪瓷

  每个时代都有其专属的文化烙印,洪宪瓷无疑是短暂的“洪宪”时期为数不多的文化印迹之一。

  洪宪瓷的诞生与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分不开。袁世凯称帝,年号“洪宪”。在称帝前夕,袁世凯曾效法清代帝王登基时必先烧制御瓷以示庆贺的惯例,派当时的公府庶务司长、瓷学专家郭葆昌到江西景德镇督办烧窑。1915年夏,郭葆昌带着原清宫所藏的精细颜料到景德镇后,征集各窑高手,选择景德镇市内的湖北会馆作为绘瓷工场,由著名陶瓷家鄢如珍负责烧制,烧制了一批高级瓷器——洪宪瓷。

  因当时的“总统府”设在中南海,袁世凯居住在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当时所烧瓷款为红色篆书“居仁堂制”。为了烧制这批瓷器,袁世凯花费了140万大洋,折合白银约为100万两。而据清史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朝廷一年拨付给景德镇御窑的费用才3万两白银。洪宪瓷如此不计工本,当然备极精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算是民国的官窑瓷器。

  但袁世凯的皇帝梦仅仅做了83天就破灭了,随着这个短命王朝的轰然倒台,烧制洪宪瓷的“御窑”也随即瓦解,其所烧洪宪瓷不多,留传下来的就更为稀少。

  有收藏界的人士据此认为,在短短的几十天内,要完成造瓷的筹备、设计、制作、上彩、入窑、加彩、烘彩、款识等程序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真正的洪宪瓷根本没来得及问世,坊间流传的瓷器均属后人为了商业利益所制的赝品。更有传言称,就连郭葆昌本人也曾重金聘请高手,在北京设炉专门制作“洪宪”年款的赝品瓷。这些争议与疑点的存在也让逐渐走俏、价格日高的洪宪瓷器更显扑朔迷离。

  2

  洪宪瓷引领民国瓷器

  走俏市场

  尽管关于洪宪瓷的传言很多,但由于洪宪瓷被收藏界喻为“末代官窑器”,存世稀少,近年来洪宪瓷在古玩收藏市场有被逐渐炒高的趋势。

  纵观近10年,瓷器一直都是收藏领域的大热门。但往往一谈到瓷器,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而民国瓷器却备受冷落。在很多人眼里,民国时期生产的瓷器无论从工艺,还是质量上都大不如从前,所以它的价值在很长时间里被藏家所忽略。但随着收藏者队伍的日益扩大和收藏理念的多元化,加之相较明清瓷器价格更“亲民”,投资风险小。民国距今不到百年,存世量较大,一般的民国瓷器,现在价格多在千元以内,可以被大众收藏者接受。一直不为藏家所青睐的民国瓷器,却渐渐开始在市场上“吃香”起来。

  当下,市场上主流的民国瓷器,主要有袁世凯时期的洪宪瓷、民国仿古瓷和粉彩、贴花瓷器等。民国时期不少仿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虽说总体技艺水平不是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传统官窑瓷器细腻精美的风格。此外,粉彩、贴花瓷器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瓷器上无论是题名、书法、还是绘画等功底都比较扎实,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经超过了清代官窑瓷器的风格。因此,近年来也引起收藏界的关注,洪宪瓷在这其中最为耀眼。

  洪宪瓷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主,更接近于晚清的官窑特征,是当时不计成本、不计国力制造出来的高级瓷器,制胎严谨、用料上乘,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有一种神韵。所以在近几年的各大拍卖行和古玩市场上,洪宪瓷的单件成交价都在数万元以上,成对的价格更是达到十几、几十万元,甚至有拍卖公司拍出一件成交价将近200万元的洪宪粉彩瓷瓶。

  实事求是地说,即便出现“天价”洪宪瓷,在古玩收藏市场上,民国时期的瓷器显然精品不多,难以和明瓷、清瓷相比。但对于民国瓷器来讲,其本身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和精细之作。譬如,民国粉彩就属于传统官窑技法与民间技艺相结合烧制而成的新粉彩瓷。与传统粉彩瓷相比,它色彩浓艳,在造型、线条、色彩、光线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绘画的营养,显得别具一格。例如,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粉彩与瓷版画作品就有当时处于转型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目前市场价格也是节节上升。  

  另外,由于明代和“清三代”瓷历来都是投资的大热点,所以仿品也主要集中在那一时期的瓷器上,对民国瓷器的仿制则相对较少,投资风险也相对就小。但对于洪宪瓷来说,坊间也流传着各种赝品、精仿品,需藏家细心甄别。

  3

身份扑朔迷离

  投资尚需谨慎

  由于袁世凯仅仅称帝83天,郭葆昌奉命督办的洪宪瓷,数量稀少,无法满足收藏界的需要。因此,在袁世凯死后不久,当年景德镇御窑的工匠们为求生路,又继续烧制所谓的“洪宪瓷”。

  1916年后,制瓷名匠刘希任制作的瓷器上也题“居仁堂制”四字款,其质量不逊于真洪宪瓷。在此之后,还相继出现了器底题“居仁堂制”、“洪宪御制”或“洪宪年制”印章款的瓷器,但多为宋体字,底款之釉色有红、蓝两种,这也直接给洪宪瓷的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尽管“洪宪御制”和“洪宪年制”的瓷器并非出自郭葆昌之手,但也有专家认为,这两款瓷器仍然属于洪宪瓷。虽然这批瓷器并非特供给袁世凯,但是从工艺上讲还是有很多精品,与“居仁堂制”并无太大差异,均属民国瓷器的优秀艺术品。但对于洪宪瓷来说,落款并非是判断真伪的唯一依据。

  判断洪宪瓷,要看一件瓷器的器形、工艺、绘图是否符合它的特征。洪宪瓷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主,其中珐琅彩是以前清宫造办处引进的西洋珐琅料,在白瓷上作画后入炉烧制而成,后又加入了适量色素,因此不同于其他瓷器,这是洪宪瓷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

  早期仿洪宪瓷的特征为:胎白釉净,无橘皮纹,彩色明艳丰满,人物脸部有阴阳块面,花卉用没骨法画就,器物成对,画面左右对称,这些虽为托古所仿,但仍为当时的上乘之作。后期的劣质仿冒,釉色有红有蓝,与精美的洪宪瓷差别甚远。故而收藏爱好者入手时还需谨慎为上。

  从史料文献考证洪宪瓷

  一直以来,学界及藏家对于洪宪瓷争议不断,甚至连其是否存在都素有质疑。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文献的考证,近年来绝大多数学者与藏家认为,洪宪瓷是真实存在的。

  1920年向焯所著的《景德镇陶业纪事》云:“民国五年(1916年),袁总统洪宪时代曾设陶务监督署。帝制败署亦撤焉。今则数椽古屋为军警所屯驻。”

  1934年杜重远著《景德镇瓷业调查记》记载“洪宪时代为重建御窑曾设过一次陶业监督。”

  1942年赵汝珍《古玩指南》明确写到:“清社既屋民国成立继之而起者则有袁项城之洪宪瓷。先是项城酝酿称帝照专制时代之惯例登极时必造瓷以资纪念遂派公府庶务司长、瓷学专家之郭葆昌氏为九江关监督兼陶务监督,经营烧造事宜。当时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颜料则取诸禁内所制各器悉仿‘古月轩’而底款则一律为红色篆书‘居仁堂’三字。以胎质太薄烧炼时损失甚巨,是以精品不多,烧成后分赏简任官吏各一件。”

  1959年江西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云:“(洪宪瓷)造瓷四万件内有仿造珐琅彩瓷一百件。……洪宪并没有御厂是雇工或发彩形式绘瓷地点在湖北会馆。以雍、乾作品为标准仿造烧窑户为民厂鄢得意(即鄢如珍)。”

  1981年叶佩兰《谈“洪宪瓷”与郭葆昌督造的瓷器》云“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民国时代的珍品里有一部分为郭葆昌家属解放前捐献的也有是解放后新收的这些藏品确有仿珐琅彩瓷器仿粉彩瓷器及一色釉瓷器。……款识都不一样有‘居仁堂’、‘颐寿堂’、‘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就是没有‘洪宪’款的器物。”

  (《景德镇陶瓷》1981年第1期)

  (吴向阳 蓝广雨 辑)

 

  相关

  链接

  郭葆昌与洪宪瓷

  郭葆昌,河北定兴县人。早年曾在北京西华门德聚成古玩店学徒,后开始独当一面,在书画陶瓷上颇有研究,尤精于鉴定清官窑瓷器。曾同美籍中国文物收藏家福开森合作编著了《项子京》一书,内容主要是历代名瓷的照片图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军机大臣袁世凯府第当差,一度充任袁府总管。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便提拔郭葆昌任总统府庶务司承,后被派往景德镇监督烧洪宪瓷。

  当时原清代御窑人员大量流失,只空留下一个架子。郭葆昌来到了景德镇,用重金延揽民窑中的高手重聚景德镇,烧制新瓷器。有资料记载,每出一器,郭葆昌都要亲自鉴赏过目,工作十分细心,不尽如意者便当场销毁,被选用的瓷器都有款识,大部分为红色篆书“居仁堂制”方款。据郭葆昌的外孙马常先生回忆,这批瓷器约有4万件,分摊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此不计工本,当然备极精美。

  后来民间又流传出“洪宪年制”款识的瓷器,关于郭葆昌是否监烧过带有“洪宪年制”款识的瓷器,他本人始终讳莫如深,拒不承认,自称早在1915年秋就已结束监制任务,离开景德镇。有知情人士推测,为袁复辟帝制烧制“开国瓷”是件并不光彩的事,郭葆昌想必是不会承认的。

  (吴向阳 蓝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