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摇号抽签规则:王莽:一个遗臭万年的理想主义改革先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26:46
             时间回到两千年前,那个时候中华大地上的“弄潮儿”名叫王莽,一个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瘁于公元23年。王莽出生不算高贵,在他的姑母王政君成为汉元帝刘奭的皇后之前,最值得光耀的家史就是曾祖王翁孺曾经当过汉武帝的绣衣御史,身穿绣衣,手执斧铖,专门从事“打黑”工作。在姑母成为国母后,又因为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王莽虽然内心极度不平(他追求平待遇的心理极有可能就在这时产生),但并未消沉,他先从最基本的人伦工作做起,因极为孝顺母亲、尊敬寡嫂、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喜欢读书、为人谦恭、善待朋友而名声鹊起,二十来岁就已经成为社会仁孝模范。也是靠仁孝给他打开了仕途之门。他看准时机把孝顺的棉被裹向了官居大司马却瘫痪在床的大伯父王凤,在其死前数月不离左右,并亲自煎药尝汤,不眠不休,比王凤的亲儿子还孝顺。以致王凤临死感动得闭不上眼,亲自要求妹妹——已是皇太后的王政君,要她关照王莽。莽从此以姑母为凭借,以谦恭下士、勤俭廉朴收揽人心,在爵位益尊的情况下,能做到节操益谦,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直弄得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声望之高,渐渐超越了当时已身居高位的伯叔父们。

  追寻王莽的仕途履历,他于公元前22年(成帝阳朔三年),24岁时入中枢开始作官。由于办事认真,对人恭敬,名声又好。所以叔父王商上书成帝,称愿把封邑部份分给王莽(为莽不平),朝中名望大臣,也纷纷上表推荐王莽。在如此民心所向的舆论环境下,三十岁的莽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公元前8年,叔叔王根病重,举荐38岁的王莽为自己大司马位的继任人,成帝点头了。可仕途艰难,哀帝即位后,刚坐了一年多大司马位子的王莽就因外戚内斗失利,不得不辞职下台,退居新野(河南属地),闭门读书。退出政坛的王莽“位卑不忘国忧”,十分注意国家动态,坚持每日分析时政,坚信自己一定还会有所作为。同时也更加严于律己——儿子王获一时晕头杀死了一个家奴,莽却严令儿子自殺偿命,此行为成了那个时期大汉国家媒体的头条,民间称颂久久不衰。

  由于有众多大干部不断上书要求为他反平,公元前2年,莽被允许回京居住。公元前1年哀帝死,莽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重握玉玺,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此时的王莽45岁,一跃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手握大权的王莽迅速清除政治障碍,快速拥立新君(平帝),雷厉风行的作风受到朝野上下一致好评和拥戴,为以后推行新政奠定了基础。第二年太皇太后赐莽为安汉公,成为了周公式的人物。但他作风一如既往,做出了先后把工资收入分送二万八千人作为封赏的事迹。就在大家毫不吝啬地对王莽日夜歌功颂德的时候,王莽在公元1年将女儿配为平帝后。也在这一年,王莽又一次勒令犯案的另一个儿子(长子王宇)自殺(他这些儿子是不是太想死,对他们老爹的作风竟然不深入研究),以身作则教育群臣说,要敢于大义灭亲,要始终公而忘私,并以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由于王莽实在太有思想、太优秀、太有人气,49岁的他又被封为宰衡,地位已远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

  王莽那些光及后人的政治理想也就在这个时候正式启动了。在他掌管下的国家机关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倍加尊重知识,将各经博士的名额由1人增至5人,广建学校、宿舍,广开仕途之路,使有才干之士可以顺利来首都就职,一时间京都文教昌盛,大汉知识分子无不涕泣拥戴王莽。帝国各王公大臣心明手快,联合以书面形式报告皇帝:周公厉害吧?但周公设礼制乐用了7年时间,而王莽同志只用4年就使天下升平,一片和谐,如此人才就是周公在世也要让位啊!王莽于是顺理成章被加封九锡,离皇帝宝座也就只一层纸的距离了,他第一次感到心跳是如此之快。

  但王莽毕竟早已成长为一个老成谋国的革命者,实现理想有他一整套的步骤。元始五年,平帝病得很厉害,王莽不惜冒折寿之险祈祷上天表示自己愿代平帝病死;只可惜平帝消受不起,死了。51岁的王莽收起眼泪,出人意料地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在感动之余据大家的意思,令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摄皇帝,莽谦虚地自称“予”。

  这年是公元6年,年号称为居摄元年。至此,人们都认为王莽不会再有去掉皇帝前那个假字的必要了。可在公元7年的叛乱让王莽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一年,竟然有几个地方军事长官起兵反对王莽,说天下还是刘家的天下,可他王莽却想取皇帝而代之。所以在这场叛乱被很快平息后,王莽认为不如把假皇帝前面那个字去掉,使天下彻底变为王家的,更能显得名正言顺和凝聚人心。天随人愿的表现是一时间谶纬禅让之说在官府、民间很流行,“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等预测都说明天意当如此。但最终让王莽愉快地接下皇帝大任的是一个叫哀章的人,此人说上天和汉高祖刘邦联合在梦中告诉他王莽应该取代汉家皇帝,而且还献上了印有龙爪印和刘邦手印的证明书。事已至此,再不上位就是过分谦虚。决心既下,就再也顾不得姑妈哭天喊地,从她那枯材般的手中夺了玉玺,受拜称帝。这是公元9年,王莽时年54岁,开始一个孤独皇帝的新政里程,他要去实现他的理想。为体现不同于旧,他把新朝代的国号叫新(他追求新,一切都要新,也表明他进行革新的坚定决心)。8年时间,王莽完成了从安汉公到宰衡到假皇帝,最后到真皇帝的夺权历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篡夺皇权的新模式,真是围绕他的一切仿佛都是新。

  做了皇帝,王莽放开手脚,发誓一定要有所作为。他以使天下平均为理想,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和改革,开辟新政。他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多数人有饭吃,活的自在,于是规定将包括豪强地主所占土地在内的一切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给全国人民;同时宣布废除奴隶制,让所有奴婢得到人身自由(2000年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思想啊)。为避免奸商搞行业垄断和放高利贷危害人间,下令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等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所有权、经营权收归国有,让国家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指示国家政府借贷给人民,并等人民有钱后再还。王莽又想,有饭吃后还要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才是好社会,他认为搞道德建设最好的教材莫过于周礼(原谅他的历史局限性,那时候他实在找不到学的,也无其它理想的典型样板),于是要求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使全国实现礼貌和谐。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充满了对两千后的社会主义的向往,实在令人敬佩。

  遗憾的是推行改革的各级政府官员观念陈旧,思想老化,看不到这世界第一变的必要性,再说无数官员的智商似乎对新皇帝无穷无尽,几乎天天都在更新的新法规也理解不了,以至各级政府对新法推行不力,甚至阳奉阴违,拒不落实最高指示;又加之各地豪强地主思想境界太低,严重缺乏自愿投身革命的自觉性,处处与新法作对。在双重阻击之下,致使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享受不到变法的成果,而且连声叫苦,已经获得自由的原奴婢扪又求着回去当奴隶,以免饿死。王莽看着这一切,百思不得其解,万丈雄心一下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

  就在王莽整日借酒浇愁,思考对策的时候,蝗、旱祸及全国,饥荒四起,王莽在无粮可济的情况下,又一相情愿地想了个绝招,叫无粮之人煮草根汤喝,代为充饥。可这招理想招数无效,老百姓在破口大骂声中纷纷揭竿而起。昆阳之战,王莽四十余万政府军竟然打不过哪个以前只想做点投机倒把生意发财的刘秀带领的万把人。天意如此,新帝国的脊梁断了。莽忧愤成泣,怒指苍天,并在公元23年,亲率群臣进行“哭天大典”(诗人啊),在一片哀哭声中责问上天:“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民间传说,王莽当时还赌气道:如果不想让我当皇帝,你就用雷电劈死我吧。但上天没有打雷,只是下了点小雨。这可能是上天对这一天才的理想主义者的最后同情,而关于未来,老天已经自有安排了。因为没过多久,绿林军一支部队就攻入了长安,一个叫杜吴的商人趁火打劫寻到王莽,经过一阵商人式的典型犹豫结束了王莽的生命。校尉公宾觉得这样做不足以领功,斩了莽头,将其悬于宛市之中。

  呜呼,这就是一代政治理想家的下场!连上天也感几分寒意。

  王莽已死,但他却成了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的赞他是改革家,也有人斥他为复古狂;有的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也有人把他看做“曹瞒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有的赞他救世主,也有人骂他野心家;有的说他虚伪奸诈,也有人说他坦荡无私。白居易骂道:“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胡适却称他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我虽言微,却也感叹王莽是一个有独立政治抱负的改革者、理想家,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勇士。他的思想表象复古,实则先进,只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也不先搞试点,太自信,太理想化,太急功近利了。王莽改朝换代,改革失败,无意中却缓和了人民与刘家的矛盾,是当之无愧的两汉搭桥人,也无意中成了刘家天下的替死鬼。

  历史没有如果,可我们还是会想:如果两千年前王莽这个理想主义者真的试点成功,中国将会是什么走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