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去湖打一生肖:关于光绪仿前朝瓷器的鉴定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42:25

历史上瓷器的仿古有明文记载的是宣德年间,当然可能更早。只不过没有人记录在案,后人无从考证罢啦!藏界公认的历史上仿古瓷是明代宣德开始仿宋代五大名窑,之后明中后期多有仿前朝瓷器的说法。到了清代这种仿古之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康、雍、乾的摹古之风迎合了文人雅士的积极响应。社会的认可从某种程度催生了仿古艺术的文化价值。然而到了光绪朝,景德镇御窑场大兴仿古瓷却在当时遭到了部分文人雅士的抨击。如:《饮流斋说瓷》记载, “而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颇有点无奈之举。光绪朝离我们最近,其瓷器一项的存世量相对来说留下的比较多。就像马未都先生讲的:“八十年代以前,光绪和民国瓷很多人不愿意问津与收藏。”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收藏热的传播,光绪和民国瓷开始升温。于是今天的盛世又催生出各地瓷业的仿古之风,就连故宫博物院也积极参与并利用故宫藏瓷的得天独厚藏品资源。仿制出一批有收藏价值的高仿品,迎合当前收藏市场的需要。而那些低仿品却充斥古玩市场,使步入收藏行列的新手上当。大家可从央视《鉴宝》和央视民间《寻宝》节目中可见到一斑。随着古玩的真假难辨是从事鉴定行业的所谓专家迅速崛起。然而在这些专家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真伪专家的混乱局面,搅得收藏界更加婆娑迷离。
笔者不才属于无名小辈,由于喜欢艺术很早介入收藏,但对于目前收藏领域的混乱局面,自然是无可奈何!不过看到社会上参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时常有上当打眼的新闻事件。笔者也想把自己在收藏中积累的浅薄经验写出来公布于众,对与错大家可以借鉴,也可以提出批评指导。关于光绪仿前朝瓷器的鉴定,由于八十年代之前基本上在收藏界不看好,因此研究的人不多,仿品自然也少,这是与经济价值挂钩的问题。不过随着光绪和民国瓷的不断升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已经有人看中了这块蛋糕,赝品中开始有清末民国瓷出现,再加上光绪朝的高仿品足已乱真,有些拍卖公司和部分古玩商已经把光绪仿前朝的东西当到代藏品出售,不知者没错,但有些人明知东西是小康的仿品却当老康卖价就有点坏良心了!还有某些知识面狭义的专家,看不懂就往光绪身上靠,或说是赝品一眼新、一眼假。都是不负责任的专家。那么如何鉴定光绪仿前朝的瓷器?笔者通过观察对比认为:基本上还是按常规的眼学经验标准,只不过近几年高倍放大镜的问世,给广大藏友带来了观察瓷器微观图像的好处。现介绍高倍放大镜看瓷的现象与各位藏友探讨。
一,用四十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青花处的呈色情况,青花下沉者为老。因为光绪朝距今也百年有余,岁月的积淀使青花钴料与胎釉的化合反应出现微妙的变化,钴料的下沉就像国画墨与宣纸的渗透沉积是一个道理,古画由于材质的疏松加上与空气的接触更容易老化,而青花钴料属于釉下彩,沉寂的速度与瓷胎烧造的温度和瓷化程度以及釉的质量有关。不管怎样随着时间的积累,钴料的沉积仍在发生。民国时期古玩商总结的看青花呈色是元吃胎、清吃釉、明代吃两头。很有说服力,在过去这种商业秘密是不会轻易告诉其他同行的。今天的专家看青花新老仍然是按这个标准鉴定,关键是会不会看其中的微妙变化,新青花瓷由于时间决定了它的“嫩”也叫漂浮。据笔者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的情况是:老瓷青花下沉的微观图像是钴料上的气泡发白,气泡越老越干净。同时还伴随着一些死气泡和钙化的结晶体(指元青花)。新青花瓷钴料中的气泡均由蓝色或浅蓝色,这是烧造时釉与钴料的化学或物理变化决定的,非人为能控制。
二,确定了青花下沉只能说是老瓷,断为光绪还要进一步查找釉下有没有个别发紫的气泡。有紫色气泡且不多,基本上可以断为光绪仿前朝的瓷器。其理由是:到代的瓷器无人经过专门处理,就是光绪本朝的瓷器也不会做特出处理,只有仿前朝的瓷器才会做旧处理。咸丰之前的做旧基本上是传统做旧处理,有裘皮打磨,也有用一种植物叫薰衣草泡制的等。只从咸丰朝外国鬼子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西药的高锰酸钾为瓷器做旧开辟了新工艺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八十年代才被另一种做旧工艺所替代。于是紫色气泡是高锰酸钾由于时间的沉积残留体。八十年代的高锰酸钾残留体是不可能沉积在气泡中,除非气泡已咬破,但这种被酸蚀的破气泡基本上有个特征就是外大里小,与其他如裘皮打磨的破气泡相比有区别,打磨的是内大外小。用放大镜观察气泡的死亡离不开高倍放大镜。如果是完整的气泡死亡,绝对是老瓷,完整的紫色气泡或其他色彩的气泡也是老瓷起码到民国以前,这中微观的观察适合各种色釉的瓷器。当然,没有死气泡也不一定是新瓷,但有死气泡的一定是老瓷器。这是笔者的经验之谈。也是一己之见,不同看法者可提出反对意见。
三,有了前两条的微观看法,基本上就可以确定瓷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真品率。剩下的就是按照传统的眼学经验在做细致的观察。如看胎质是不是老胎,有没有做旧的嫌疑?是不是注浆工艺;青花钴料,粉彩色料是不是矿物质的?是不是手工绘制等?用手摸釉面是不是像玉质那样滑手,感官是否温润如玉等。总之鉴定瓷器就是挑毛病,能发现的越多说明你的知识面宽。有些人喜欢把书中的鉴瓷条款往自己手中的藏品上靠,那是刚好中了造假的招。造假者每天靠这吃饭,公众的知识你懂我懂他也懂。甚至造假者比我们更懂。唯一是造假者头痛的是岁月的痕迹,使他无法重新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