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下一句是什么:我读《论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8:59:31

我读《论语》
   摘自 大河风   雪野  2007-11-03 10:22
http://www.dahefeng.com/ccb/index.cgi 

                             引言:
   当代社会存在着许多弊端,如诚信的缺失,如道德的沦丧等等。有两件事可以佐证。一位出境旅游的导游说他带团到欧洲,一位游客看到公园里的天鹅下了一只蛋,竟想拿走,被天鹅追击,被旁观者谴责。另一位县太爷在欧洲之旅中更是荒唐,他在宾馆的浴池小便之后没有冲洗,被服务员指认后,竟矢口否认,还谎称是茶水。中国人这些年是富裕了,但口袋膨涨了之后,基本的做人素质是不是也水涨船高了呢?也许有人说,到我们这一代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我并不乐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的事件,云南大学校园屠夫马加爵事件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在座的各位同学,又有多少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行为习惯上尽善尽美呢?不要以为这些只是个案,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由此我们看出既使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行为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大有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回到根本上,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源上,在那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正本清源。那么《论语》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就是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体会的经典巨著。
   在《恰同学少年》有一个片段,杨昌济先生说:“清晨即起以井水浴我肉体,以圣贤之言浴我精神。”其中的“圣贤之言”当然少不了孔夫子的耳提面命。《论语》对后代读书人的影响可见一斑。的确,这本书对我们立德立人立言都有重要意义。它如同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巍然屹立千年,为无数仁人志士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北宋太宗继位以后,有人说“赵普实在没什么学问,没有读过几本书。就是《论语》也不一定读得透,他当宰相实在有点勉强。”太宗就问他是否属实,赵普坦然地说:“的确如此,我只用心读过《论语》,我的治国策略都是从那里得来的。”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广泛流传。这又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论语》的不朽价值。
                      一、我看夫子
   要想深入解读《论语》,要先了解孔子其人。宋儒写诗赞扬孔夫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这让我想到了古希腊的传说,普罗米修斯目睹了人间的疾苦之后,决定从上帝那里盗来火种,给黎民苍生光明和温暖,后来被天帝锁在高加索山上,白天让神鹰啄食他的五脏,夜晚再长出来,周而复始,受尽了折磨,但普罗米修斯却被尊为“光明的使者”。孔夫子也是一位播火者,他第一个兴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使更多平民子弟有读书学习的机会。所以《史记孔子世家》里说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孔子高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炬,照彻千古,那么我们还要在漫漫长夜蜗行摸索多久呢?请看夫子的形象。
   我们读《论语》时,夫子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出没在字里行间书页之间。我眼中的夫子不是站在高高的神坛之上,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望不可即,他也不是头上有一圈光芒四射的佛光,让后人望之生畏。也许我可以用以下这些词语来描绘勾画我心目中的夫子形象。
1、宽容重礼
    在《学而》篇中,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使被人误解,夫子仍坦然面对,没有丝毫的恼怒;“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相信不被人了解的痛苦大家都经历过,但夫子绝不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史记》中写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的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对一位看门的老先生候生尤其毕恭毕敬,但到了他要率领门客救赵国与秦军拼命时,候生却淡淡地说了一句:“公子你好自为之吧,我不能跟随你。”信陵君很伤心,走了很远了,心里还放不下。但这时,他想到的不是候生的不仁不义不够哥们,他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我对候生还不够好呀,我是不是在哪个环节上做错了吗?你看,这就是一种博大的宽容与放达。所以他的学生子贡就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一生都要坚守的一条人生原则就是“恕”,所以在孔子的身上凝聚着一种宽容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他才能够永远做到达观淡定,宠辱不惊,不忧不惧。正如西方的谚语说的:“比大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说《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后人,永远都要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缺憾与苦难。只有这样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我总记得这一句话:“我一直哭,一直哭,哭我没有新鞋子,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人,他连脚都没有呀。”
    当然这份宽容与大度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仁”,这是《论语》核心观点,两万字的薄册子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之多。何谓仁?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仁包括心灵与性善之两义。”在《颜渊》篇中,学生樊迟问仁,夫子言简意赅地说:“爱人。”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一颗博爱之心,才能凡事看得开,心胸自然豁达。
    同时夫子还格外重视“礼”,今天我们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大概就源于夫子。在《子罕》篇中说“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对穿丧服的,做官的和残疾人,夫子何等有礼有节呀,既使年龄不大,他也一定拱手而立,从他们身过经过时,一定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对他讨厌的人,孔子同样不会在礼节上犯错误。阳虎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就趁孔子不在家,送去了礼物,孔子就选择了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这个细节让我笑出了声,孔子真的很可爱。他老先生有时也玩一些小聪明。对国君,夫子更是礼敬有加。有两个细节。一天,夫子生病了,国君前去探望,夫子不仅要调整睡姿,还一定要把朝服盖在身上,以示迎接。“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君命大如天,孔子来不及坐车就步行见君了。对父母兄弟,他更是小心谨慎,礼节上绝不会出一丝差错。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年轻人,在家里一定要孝敬父母双亲,出门一定要对平辈彬彬有礼。即使在游戏时也念念不忘礼节。在《八佾》篇中,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以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才是真正的谦谦君子,游戏时也不忘形,可见礼仪真的早成了习惯,养成教育做得极好。
   纵观夫子一生,时刻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努力奋斗。在他的眼里,唯有礼才是维护并且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约束力,所以他提出“克已复礼”的主张,就是要求人们克制内心的欲望,恢复礼仪规矩。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又何尝少得了礼呢?
2、自信率真
    因为内心深处的广博,因为学养之深厚,所以孔子充满了自信。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孔子在54岁时离开他的祖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漂泊,到处寻找贤明的国君,推销自己的治国之道,其中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仍自信满满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口气是大了点,但绝不离谱,他曾在鲁国代理宰相,时间不长就把国家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作为邻居的齐国大为恐慌。《子罕》中说“子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当仁不让,毫不客气地公然宣称自己是君子,再偏僻的地方,只要有像他这样的君子在,也一定会蓬荜生辉的。这种大气非夫子这样内外兼修的君子莫能为。
   《论语》中还有不少生动的篇章,为我们再现了夫子坦诚真率的一面。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到了卫国。当时卫国的朝政把持在荒淫而又魅力四射的王后南子的手里,孔子去见南子时,可能呆的时间长了一点,一回来,子路就不高兴,孔子见状,丝毫不端着长者的架子训斥子路,而是指天盟誓,说我要是不好的举动,让上天也厌弃我吧,让上天也厌弃我吧。(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这一幕真的生动之极,好像与孔夫子的形象不搭调,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颜回是夫子最得意的弟子,师生两人就有过这样生动的对话:在《先进》篇中,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夫子大概觉得颜回既然是最得意的门生,在我最危难的时候你却迟到,因爱生恨,一句有失大雅的话脱口而出:“我以为你死了呢,到现在才来。”颜回有点冷幽默:“你老还在,我哪敢死呀。”估计说完话,两人一定会相视一笑。 可惜颜回英年早逝,“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回在诸多学生中,既聪明勤学,能够举一反三,又安贫乐道,颇有君子之风。所以我们看到孔子那种不加掩饰的悲伤是那么刻骨铭心。
3、务实进取
    在《史记》中,司马迁就满怀崇敬地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这是后人称孔子为圣人的开始,直到清代,正式诰封他为“大成至圣”。所谓圣人,应该指那些脚踏实地勇于担当责任的人,当然道德品质高尚应为前提吧。孔子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毕生保持着一种前进的姿态,从不懈怠。《列子》里记载了一件事。有一天子贡有点厌学,说,老师,我学累了,让我休息一下吧。孔子批评说,学习怎能半途而废呢?生无所息。(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列子》)好一个“生无所息”,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所以夫子极为珍惜时间,他痛切地感叹道:“时光匆匆,就如这河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罕》)所以他一生学而不厌,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他甚至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年过半百的夫子尚且雄心勃勃,还想再好好研读《易经》,处于花样年华者,又有什么理由逃避学习呢?
    夫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他老人家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楷模。这让我相起了60岁学板画70岁学陶艺的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一段名言:“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西绪弗斯推石头的故事,他每天将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而后巨石再滚落,他从头再来,周而复始,无限循环。这哪里是神话,它说的不正是人的一生吗?我们每天都要做这个推石头的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担当责任。孔子就从不言弃,他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了他的理想和责任,倾尽毕生心血和精力。这种勇于进取的姿态是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在孔子看来,知识分子应是天地的良心,他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就是根据这一点,北宋学者张载认为读书人的职责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了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更发出了黄钟大吕之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孔子影响之深远。
   有人或许会说,心头整天压着沉甸甸的责任,那该有多累呀,人生还是要多一点快乐,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人生得意须尽欢”嘛。有一个南瓜试验。
   为什么这个南瓜会发生如此巨变?对生命的追求是南瓜的责任,所以它必须要忍耐,于是压力成就了一只惊世骇俗的南瓜。俗话说得好:“人无压力轻飘飘。”每个人都应主动给自己加压,主动让自己承担责任,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这才是人生的大快乐。不要以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轻轻松松才是快乐,那种暂时的快乐之后心灵感到更多的也许是无边的空虚与寂寞。
   爱尔兰人巴克莱在《花香满径》一书里有一篇文章谈幸福,他以为幸福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我们的幸福,乃至我们的生命,其实都是因为有那么多事要做而变更加丰盈,更加饱满。
    孔子还是一个极具人文关爱的人。有一天,孔子下班一回家,下人就报告说马棚失火了,孔子连忙问伤到人没有,根本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他钓鱼时从来不会用大网捕鱼,用箭射猎时,从来不猎杀归巢过夜的鸟。(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当然他也有烦恼。他在四处推销自己的理论时,总是碰壁,也难免牢骚,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很有点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意思,但他也就是随口说说而已,决不会真的做隐士。
    以上所言,仅是我的个人管见,其实《论语》为我们展现的孔子到底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大家认真而深入地研读,你心目中也一定有一个活生生的孔子,隔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仍然生动形象,神采飞扬。
                        二、做人之道
    前面我们谈到孔子以天下为已任,所以他的做人境界才被后人景仰。但只有责任感是不够的,还要有道德有能力。因此,孔子非常注重修身。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德器不厚,所成必小。”孔子对道德修养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君子”这个词。
   何为君子?首先要有自省力。《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颜渊》中,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它们都强调了生而为人,不能眼睛只看着花花世界,应该还有一双眼睛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让自己做一个良心澄澈灵魂高洁的人。在反躬自省中成就心灵的国量。俗语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这种不忧不惧。如果每个人都能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规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自然会井然有序。这正如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其次要少说话多做事。纵观《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特别反感夸夸其谈的人。《学而》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里仁》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路》中,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为政》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孔子最看不上。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的名言:“有人是做了不说,有人是做了再说,有人是说了却不做。”孔夫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就因为他是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墨子说“君子如钟,弗击不鸣”,但一旦响起,就如黄钟大吕一般,发出悠远浑厚穿透力强的优美乐音。
    只有行动才能架起一座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理想与行动之间,正如风筝与引线,风筝能飞多高,最终取决于你手中的线。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人维特根斯坦才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第三、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有句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的本源其实就在《论语•里仁》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谪仙李白据此公开宣布:“富贵于我如浮云。”这话倒没有夫子说得自然率性,有做秀之嫌。他认为君子应该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以他高度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才是真正的贤者,不被物质所困,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恬淡与快乐。他极端厌恶那种追求浅层次的感官享受,整天只把心思放在吃和穿上的做法。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自身无限的价值。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成为大家的座右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我常想,人这个字的笔画最简单不过,但如何写好它,却是每个人一生都不能大意的事。只有注重道德修养,求真务实,挣脱名利束缚的人才能将这个字写得荡气回肠,写得顶天立地,写得万古流芳。
                           三、交友之道
    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风雨人生,需要几个知心朋友一路同行,所以友谊是一朵常开不败的鲜花,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论语》为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交友提供了指南针。龚自珍曾这样深情地歌颂友谊的力量:“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首先要选择朋友。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知心朋友不必多。茫茫人海中谁会是你一生不离不弃的朋友?第一条原则:“无友不如已者。”(《学而》)只有比自己高明的朋友才能让我们“见贤思齐”(《里仁》)“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第二条,要看清人的本质。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看透人的内在本质,知道可交不可交,这种人绝对是有大智慧的人。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与高水平的朋友交流沟通,如坐春风,其乐融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反之,交上坏朋友,他会把你往邪路上带,往不归路上领,往死路上拉。当今社会,朋友这个词已有被败坏被污染的可能。不是说过几句话的人就称得上朋友的,同桌共过餐见面点头之交一起上过网聊过天就能称为朋友吗?朋友有时候是一个可怕的陷阱,如果稀里糊涂乱交朋友,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次要与朋友处好关系。形影不离,好得合穿一条裤子,这种关系不是《论语》倡导的。第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毕竟君子之交淡如水,距离才会产生美。孔子的一个学生子游说得好:“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对待上级,对待朋友,都不能整天如影随形,否则你会自讨其辱,弄不好朋友也没得做,甚至会反目成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正像豪猪的故事一样,只有何持距离,才能既获得温暖又不至伤到对方。第二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孔子谆谆告诫我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无独有偶,清代的张潮在《幽梦影》一书里也有类似说法:“律已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印度诗哲泰戈尔也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中国的古典哲学在做人方面也强调须达到“外圆内方”大境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善群”,就是要精于合作。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如是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两个中国人是一头猪,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语言犀利,直指国人劣根,可谓切中肯綮。其实孔夫子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一个有德行又不幸有能力的人常往往自视甚高,容易主动脱离群众。孔子不,他始终平和地对待周围的人。单就这一点而言,后代士人对儒学的继承还是远远不够的。
   古今中外,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有很多,一旦我们能找到生死与共的朋友,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所以孔子就十分珍惜这种友情。当一个朋友的生命走到尽头,家人无力安葬时,孔子淡淡地说:“由我来安葬他吧。”(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故事,他与朋友同游洞庭湖,不幸朋友夭亡,李白抱着尸体度过了那凄凉而又孤独的一夜,而后倾囊而出安葬他。
                       四、学习之道
    正因为孔子是一个终生学习的典范,他甚至甘愿为真理殉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所以在《论语》中,谈学习的内容很多,有关于学习态度的,也有关于学习方法的,还有关于思考的。他说:“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他的继承者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抛弃思考,只一味埋头苦学。“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的学习观。
   美国人丹尼尔•戈尔曼1995年出了本书,译名为《情感智商》。按照作者的讲法,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家庭是否美满与幸福,情商比智商重要,后者只起了20%的作用,而前者起了80%的作用。事实上,许多统计也表明,智力因素起的作用所占比重比非智力因素要小。在前言中,他将情商归结为5点:(1)提高自觉意识,(2)控制情绪低潮,(3)保持乐观心态,(4)不断自我激励,(5)增强同情心和移情心。其实,这5点在《论语》都有了,孔子夸奖颜回做得最好。你看孔子的夸奖: (1)提高自觉意识。颜回“不二过”,同样的错误,他不会犯第二次。什么是错误?“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按照孔子这个讲法,颜回就没有错误了。自觉性可谓高矣!(2)控制情绪低潮。颜回“不迁怒”,心中不高兴,决不在他人身上发泄。 (3)保持乐观心态。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管环境如何,他始终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内心的快乐法则不变。(4)不断自我激励。孔子讲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奋进不懈,何其不易。(5)增强同情心和移情心。关键是“仁”。在《雍也》中,孔子明确无误地宣布,只有颜回的仁心能长久保持,其余的人做不到。不但这五条颜回都做到了。颜回多棒!情感智商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