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娇妻queen全本txt:道教神霄派研究:历史·神系与雷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22:42:56

道教神霄派研究:历史·神系与雷法
李远国著
第一章神霄派史前准备期——唐代
一 邓紫阳与北帝大法
  北帝派为初唐道士邓紫阳开创,授“北帝录”等经录,最崇拜北极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长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而称着。始祖邓紫阳,名思权,亦名思璞。江西临川人。初隐县境内麻姑山修炼。“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遗神人授以剑法。”(1)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四亦曰:“邓紫阳入麻姑山,日夜诵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与语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缘子念诵灵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术,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疗疾病。子宜秘之,后当为王者师。次日果于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验。”(2)其后,邓紫阳又远访南岳朱陵洞天,谒青玉,光天二坛,道法更加精深,名闻当时。开元年间多次应召,入宫访以道妙,建醮祷福,被玄宗封为天师。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仙逝,玄宗命于麻姑山设观,归葬本山。
  自邓紫阳之后,承其法脉的为其侄子邓德诚、侄孙邓延康及后裔邓道才、邓道苗、邓启霞数代,再加众多弟子谭仙岩、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何元通、王栖霞、黄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并得于唐代皇室如武则天、玄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大力支持,北帝大法便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还修建了一批北帝、四圣专祠。
  如西京(今陕西长安县)有北极紫微阁,“唐则天时建,仿效天宫,有二胜四将之院,有前后帝代御书,每年系故老重臣监提并使命管掌,非同常处。”(3) 成都玉局治中专设北帝院,“云是天曹库,收贮玉局化所奏钱。”(4)蜀州唐兴县大通观,“有紫微阁,是开元中道士蔡守冲以敕赐匹帛所造。”(5)襄州“旧有北帝堂,岁久芜毁”,后楚王赵匡凝镇襄州,得北帝灵验而重加修饰。(6)这样一来,修习北帝道法成为当时道门的一种风气。如孙元会遇道士教诵天蓬咒,尔后坚持不懈,后临难之时,“忽然照见空中,天蓬大将军与部众等,护卫己身,于兹脱难。”(7)成都双流县道士王道珂,“行坐常诵天蓬咒”,为民辟邪诛妖,屡见灵异,是知“天蓬将军是北帝上将,制伏一切鬼神。”(8)泗州人曹载之,于僖宗时遇苏门道士刘大观,授以天蓬神咒,勤而持诵,获正心脱祸之果。有仙官告之曰:“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宫玄卿太帝君也,上理斗极,下统丰都,阴境帝君乃太帝之所部,天蓬上将即太帝之元帅也。(9)”成都人范希越,“得北帝修奉之术,雕天蓬印以行之,祭醮严洁,逾于常法。”(10)
  这些都是北帝大法盛行唐代的证明。其后,唐未五代的杜光庭,宋代的张继先、王宗敬、吴道显、柳伯奇、钟明真、卢养浩、徐必大、刘玉、黄公瑾等,皆习北帝大法,并将其法与神霄雷法结合,从而推行出一门新的道法——神霄金火天丁大法。这是唐宋北帝派的基本传系,它与天师道、上清派有较密切的关系。
二 叶法善与洞渊道法
  初唐尚有洞渊一派,该派起源于晋未居马迹山的道士王纂。杜光庭指出:“马迹山在舒州,王先生修洞渊法处。”(11)《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八曰: “道士王纂者,金坛人,居马迹山,常以阴功救物。值西晋末中原乱离,饥馑疠疫交作,民多毙无救,纂悯之,遂于静室飞章告天而泣涕不已,”于是感动神人授以《神化》、《神咒》二经。王纂“按经品斋科行世江表,自是疫疠不复作矣。”(12)到唐高宗、武则天时,有道士韦善俊,“诵《道德》、《度人》、《西升》、《升玄》等经,人有所惠,悉为赈救之用。”他“谐嵩阳观事黄元赜参佩道法,又从临汝洞元观道士韩元最复授秘要。”(13)其后叶法善继其洞渊道统,并光大之。
  据《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载: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本南阳人,自鼻祖时迁家松阳。生即灵异,好古学文,十二学礼乐,研究《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志愿修道,栖迟林泉。先后隐遁于卯山、白马山、括苍山、天台山、四明山、金华山、天柱山、天目山、勾曲山、衡山、霍山、赤城山、罗浮山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曾师事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又入西蜀,“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足乔之道。后入蒙山,访求隐术。”因其精洁修持,渐显灵应,遂感三神人授以道要秘法。谓其本系“太微紫微左宫仙翁”,偶因失职,谪于人间,宜建立功,济人佐国,“更修功累德,行满之日,当复汝仙位。今汝行三五盟威正一之法,诛斩魑魅妖魔,救护群品,惠施贫乏,代天行理,但以阴德为先,不必别有贡告。”并授以神剑、法印、灵符、罡诀及内外丹道。从此道法大显,降灭妖凶,非所不验。“潜行阴德,济度死生。及会稽理病,屡曾起死。复于杨州,以剑开长史夫人之腹,取病以示人,夫人当时病差如故。凡开肠易胃,破腹剪形,一无损坏,亦无痛楚,抉目洗睛,出安纸上,除去膜翳,复纳于中,全不惊动,目明如故。人强与钱,则乞诸贫病。其有狂邪淫祀为灾害者,行履所及,并皆诛戮,名闻远近,并皆知之”。高宗时应诏,多留内庭,问以道法,穷尽源奥,诛狐除祟,屡显灵异。“帝及皇后诸王公主朝士以下,亲受道法,百官子弟、京城及诸州道士,从真人受经法者,前后计数千余人。王公布施塞道盈衢,随其所得,入观宇,修饰尊像及救困穷。每日炊米十余硕,以供贫病来者,悉无选择。真人常怀直谏匡保社稷之心。高宗欲登封告成,驾幸中岳,忽疫疾流行,扈从者多病死。奉敕命令治,真人一诵咒诀,疫疠消殄,垂死者并皆得更生。”其祈晴祷雨,运雷呼风,驱龙摄魅,事迹灵显。则天时征至都,请于诸名山投奠龙壁。中宗复位,武三思尚秉国权,法善以频察妖祥,保护中宗、相王及玄宗。迨后平韦后,立相王睿宗,玄宗承祚继统,法善应召入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宠信有加。开元八年(720年)五月,真人已年一百零七岁,于西京景龙观中羽化,“京城之人咸见院中有青烟直上,与天相接,终日不灭。”“葬后一年,棺椁自开,但见衣冠剑舄,始知真人不死,实轻举耳。帝缅想仙风,眷慕不已,于观立碑,宠以宸翰,及命太子题额。”(14)有弟子百余人,惟卢齐物、尹、司马仲容为入室。
   从唐玄宗《御制真人碑》中,可见时人对叶法善的评价甚高:“宴息于罗浮、括苍,往来于蓬莱、方丈,灵图秘诀,仙符真度,宝录生券,冥感空传,临目而万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或潜泳水府,或飞步火房,或剖腹濯肠,勿药自复;或刳晴抉膜,投符有嘉;或聚合毒药,服之自若;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故海内称焉,千转万变。先朝宠焉,一昼三接。朕在藩邸,屡闻道要。及临寓县,虚立宁昌言。奸臣寓谨,凶丑亻替递,未尝不先事启,沃极申幽赞。”(15)
  李邕《大唐赐歙州剌吏叶公神道碑》亦曰:“越公袭上德,延庆灵,生而知之,学而习之,有专门之资,得丕承之业,才龀羽工道,即冠同玄,讯远岳之福庭,觏幽寻之方士,陈咒雷骇,吐刀电光,沈海莫濡,蹈治非,呵万鬼,弱百神,启阴官之符,变冥司之录,追究往事,坐知来兹,膏肓无所遁其形,雾露不能滋其疾,奇迹多绪,嘉声日闻。是以大君孔休,辟命荐至,入自卧内,问以咎征,造膝必成,偶事皆中,时更四纪,代且五朝,顺风以近天师,敛衤任以近皇极,纟甾素莫能出右,公卿是惟虚左。”(16)此外,属于洞渊派的高道尚有黄元赜、韩元最、刘玄元、范仙舟、何子玉等。《道藏》中有冠“洞渊”之经,即属此派经录。


-=-=-=- 以下内容由 芷若2006年09月05日 02:58am 时添加 -=-=-=-
三 胡惠超与净明道法
  净明一系渊源于灵宝派,该派特别尊奉许逊,称其法录出于许逊之传。许逊信仰由来已久,唐代即有神化许逊的传纪出世,有张氲、胡惠(或作慧)超等道士弘传“灵宝净明”宗旨。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一载:张氲为晋州神山县人。一名蕴,字藏真。好黄老方士之说,游青盖山,拜景成子为师,尽得其道法真传。又隐修姑射古洞十五年,“仙书秘典,九经百氏,靡所不通。”“常乘青驴,从五童,入灵夏,访昆仑,游终南、泰华,往来青城、王屋、太行之间,与叶(法善)、罗(公远)二天师为侣,每究金丹华池之事,易形炼化之术,人莫能究其妙。”唐玄宗时曾应诏入对,上嘉之拜官而辞还山。“十六年(728年)洪州大疫,有狂道人跨驴从五童施药市中,病者立愈。州以上闻,上意其氲,驿召之,果氲也,然三召卒不至,乃栖息于洪崖先生之古坛。”(17)天宝四年(745 年)年九十三,尸解羽化于榻上。后来张氲被净明派尊为经师,《净明忠孝全书》卷一有《净明经师洪崖先生传》,谓“凡参学净明者,尊为经师君。”(18)
  胡惠超亦为初唐著名道士。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七载:“天师胡惠超,字拔俗,不知何许人也,莫知其年寿。唐高宗上元间来自卢山,栖于豫章西山之洪井。”其人体貌环伟,类四十许岁。世传“吴真君尝授其延生炼化、超三元九纪之道,能檄召神灵,驱奋雷雨。”其德行崇高,以济世度人为己任。“每逢路傍暴骨遗骸悉为埋之,地有古物宝器,掘之如其言而获。闻邪怪之物,疾之如寇仇,即务剪除之。时豫章西门有樟木精为独足神,大兴怪祟,邀人淫祀,天师一见叱骂,书符禁制,即命斩伐,积薪灌油,以火焚燎,妖祟遂灭。”类似的神迹甚多,故深受世人敬重,并多次应武则天之诏,入宫对应称旨,“止陈道德帝王治化之源。后大喜,又欲留于都下,委以炼丹之事。天师辞请还山修炼,敕遣赍金壁送归行。”其后炼丹于洪崖先生古坛,后归西山,“人皆师事之,千里之内无疫疠水旱之灾,无猛鸷夭枉之苦,远近赖焉。”至长安三年(703年)二月十六日,“命弟子于游帷观之西北伏龙岗造砖坟,藏太玄真符二,七星神剑、灵宝策杖各一,三日而汔。天师正衣冠,坐绳床,异香满室,空中云鹤、墙外人马之声纷纷不绝,视之已其门人高弟甚多,最显者有万天师、蔺天师、黄华姑等。万天师名振,字长生。洪郡南昌人。得长生久视之道,“有符咒济物,治人疾苦立效,当时以为旌阳、栾巴之徒。”(20)黄华姑为抚州临川人,少乃好道,天然绝粒,十二岁度为天宝观女道士。“年八十,发白面红如处子状,时人谓之华姑。蹀履而行,奔马不及。”曾南郭访魏华存之遗迹,西山拜胡惠超为师。胡天师见其恳切,为其演示道法,指点玄机,授以役使鬼神、运呼雷霆之要。华姑还归井山,精洁修持,屡彰灵异,为世人所敬重,“姑前开元九年(721年)欲上升之际,忽谓弟子曰:不须钉吾棺,可以绛纱幂之。数夕有雷震电绕,视纱顶孔如卵,屋穿容人,棺中惟覆被木简而已。”(21)颜真卿访道井山,听其弟子黎琼仙所言,遂撰《井山华姑仙坛碑铬》以颂之。由于胡天师修道成真于南昌西山,故唐宋新兴的道派——净明宗亦奉胡惠超为净明派祖师。《净明忠考全书》卷一曰:“尝遇日月二君,授以净明灵宝忠孝之道,神妙无方,人莫能测。”“凡参学净明弟子,皆尊之曰法师君。”(22)可见胡惠超确为道法高深、享誉唐宋时期的一位高真。

第二章 神霄派正式形成期——北宋
一 宋徽宗与神霄派
  徽宗在位二十余年,虽然一贯崇拜道教,但其崇道活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表现出好道的倾向。第二个阶段自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全面崇道,在全国大力扶植和推行道教,并一度废佛。
  在前期,徽宗最早重用的方士魏汉津、泰州道士徐神翁,曾赐号魏汉津为“虚和冲显宝应先生”,徐神翁为“虚静冲和先生”。其后,最为宠信的道士是茅山宗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刘混康曾受到哲宗的召见,为皇后治疾。《茅山志》卷十一曰:“元佑元年(1086年)哲宗后孟氏误吞针喉中,医莫能出,有司以高道闻召见,师进服符,呕出针剌符上,宫中神其事,赐号洞元通妙法师,住持上清储祥宫。绍圣四年(1097年),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三经录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以此设定了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三山符录,鼎立天下的局面。至徽宗即位,立召刘混康赴阙,加号元符万寿宫,赐九老仙都君玉印、景震玉器宝剑、御制诗颂书画,赐予不能悉记。“师累表灾变,上虽加叹而不能用其言。屡召至阙”,(2)问以道妙。崇宁五年(1106年),加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同徐神翁、张继先天师一时复会上清储祥宫,各赐道院以居之。未几羽化。五月,特赐太中大夫,悲悼甚切。时蔡京奉敕撰《茅山华阳先生解化之碑》称:刘混康至京,“病不能朝,劳问之使,不绝于途”。徽宗亲绘三茅真君像,洁斋书《大洞真经》,并赐之。“有司以先生解化闻,上震悼,命中贵人赐金营丧。特赠太中夫夫,使使护其柩以还葬,有日诏臣卞作为墓碑,以诏无穷。”(3)刘混康高足笪净之也说:“先师被遇圣朝,恩荣经始,如藏真建观,前所未有。”(4)《茅山志》所收录《徽宗赐刘宗师敕书并诗》, “崇宁凡四十一通,大观凡三十一通”。(5)从崇宁元年七月六日到大观二年四月近六年的时间,先后发信七十二封,平均每月一通,可谓书信不断,关系非常。
    徽宗又数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至京。崇宁四年(1105年)五月,赐号“虚靖先生”。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记载:“宋徽宗崇宁以来,凡四召至阙,赐号虚静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初神宗以真人印文阳平治都功印凡六字,用昆玉刻之,藏于三清储祥宫法从库,将以畀有道者,至是以赐继先。已而进封真人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仍诏有司就国之东建下院以居之,赐额曰崇道。又赐缗钱修龙虎山上清宫,拨步口庄五万以饭其众,改赐上清正一宫额。”(6)恩赍甚厚。需要指出的是,张继先通晓各种雷法,精于丹道,是当时最有才华的一名高真。《玄品录》卷五曰:“徽宗遣使召之,即至秩以碧虚大夫,先生方十三岁,辞不受。崇宁四年再召,命弭解州池怪,事甚神异,赐号虚靖先生。政和中大内灾,命醮禳之,因奏红羊赤马之厄,其语秘。”(7)曾“进天心荡凶诸雷法”于上,又在西蜀青城传授“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北帝大法”,后有萨守坚得其秘,因此,神霄派奉其为宗师,并有阐述雷法的著作留世。
  徽宗最宠任的道士是林灵素。林灵素本名林灵,温州人,幼年为僧,因苦其师笞骂,才改做道士。其人颇机敏,好大言,由左道录徐知常推荐于徽宗,徽宗问其知何道术,他自称“上知天上,中识人间,下知地府等事。”(8)林灵素利用徽宗自称曾梦游神霄府之事,宣称天有九霄,神霄最高,设神霄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是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即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9)又称蔡京、童贯等皆是神霄府的仙伯、仙吏,就连徽宗的宠妃刘氏亦是神霄府的“九华玉真安妃”,皆下降佐徽宗治理天下。徽宗独喜其说,御书为改名“灵素”,赐名“通真达灵先生”,并赐金牌,非时宣召入内。令删定道史、经篆、灵坛等事,且以师事之。特建通真宫居之,兴上清宝录宫,密连禁省。又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于京师开神霄录坛,传录散符。自此,徽宗神人合一,成为神权与君权合一的皇帝。
  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在林灵素的策划下,徽宗称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授他“帝诰、天书、云录”等事,命道士二千余人集合于上清宝录宫,由林灵素宣谕其事,并命京师吏民皆受“神霄秘录”。林灵素集九天秘书、龙章凤篆、九等雷法,集成玉篇进上。徽宗欲得雷书金经全足,收入《道藏》,求访不得。于是,林灵素便假借玉华天尊奏告上帝,上帝遣玉女以印相授的名义,造一天坛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师印,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和《雷书》五卷进奏。重和元年(1118年),华山因开三清殿基,巨石匣中得《雷文法书》一册,乃金地茧纸,进至御前,与林灵素所进《雷书》不差一字。这显然是林灵素与其它道士预先安排,但昏庸迷信的徽宗竟大喜过望说:“林灵素神圣聪明,记之如此!。”
  五月,即赐林灵素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视中大夫。九月,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十一月,赐冲和殿待宸。至此,林灵素权势熏天,竟使朝庭为之升温州为应道军节度。据《宋史》本传记载,他“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为道家两府。”但此时林灵素与蔡京等重臣已发生冲突,并触犯太子,引起民愤众怨。宣和初(1119年),都城暴水,遣他厌胜,他率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杖将击之,他迅速逃跑才免遭伤害。《宋史》本传亦说:“灵素在京师四年,恣横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敛避。太子入诉,帝怒,以为太虚大夫,斥还故里。”看来,他是因触犯专制皇权而被斥归故里。时在宣和元年十一月,之后卒于故里永嘉,时间未详。
  政和、宣和间,由于徽宗的大力崇道,于时道教崇贵无比。《清波杂志》说宣和间,黄冠出于宫禁,号“金门羽客”,气焰赫然,林灵素为之宗主。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一言,其时待宸九人,除林灵素外,尚有王允诚、徐知常、董南运、李得柔、王冲道、口若愚(失其姓)、王文卿等人。其中王文卿比林灵素年轻,显名也较晚。据赵与时《林灵素传》说,他是于政和末因林灵素推荐,治京师大旱而来京,并得赐神霄凝神殿待宸,成为继林灵素之后仍为徽宗宠信的神霄派道士。在徽宗大力推行道教的活动,尤其重视的是神霄派及其神霄雷法,其中林灵素、王文卿、张继先是建立神霄派、宏扬神霄雷法的关键人物。
  应该说明,徽宗作为皇帝,在政治上是昏庸的,但对道籍的整理与道教的发展,却有一定功绩。由于徽宗重视道法,当时编造的道书以道法为多,其中尤以雷法为主。如林灵素编造《神霄雷书》二十卷,其它如《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高上神霄玉清秘录》等均为当时所造。《度人经》本只一卷,徽宗时亦以神霄琼室秘藏的名义增造六十卷。据《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称:“《高上神霄灵宝度人经》六十一卷,并出于神霄东极华堂琼室之中,乃历劫禁秘永传经也。得遇此道,保己则登升三境,为人则却灭百屙,功德协着,克度神霄,后当获补宰制治化之官矣。”尚有《高上神霄真王说五方天中好生不杀颂》、《神霄东极华堂妙济经科》、《高上神霄真王长生大帝降生记》、《上清玉书真符照验诸记》、《冬祀天真降临示现品记》等,“右神霄内府所存三洞四辅,有自古以传者,或多见于世;有历劫未传禁秘宝经,一千二百卷,分为六等,一十二品,列为上中下三卷,藏于东西华堂。自太平启运,壬辰(政和二年)、庚子(宣和二年)之后,渐当降显。”(11)这表明在政和宣和年间,以神霄府秘藏名义编造的神霄派道书可能多达上千余卷。而徽宗所宠信的道士中,如徐神翁、刘混康、林灵素、张继先、王文卿等,皆为开创倡导神霄道法的重要人物,这样一来,神霄派的问世并盛行当属社会的需要与历史的必然。
二 林灵素与神霄派
  在道教的发展史上,林灵素有一个有争论的人物。由于他在徽宗执政期间所处的地位与实际作用,引起了众多官宦、儒生、佛教徒、民众及部份道教徒的反感与公愤。他利用徽宗的昏庸迷信,勾结蔡京、童贯之辈奸臣,排斥异己,尽情享乐,使政治更趋腐化。他依其特殊地位,干预政治,“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12)引起佛教及其信徒的不满,以及儒生朝臣的反对,促使政局动荡,社会不安。他排斥同道,害死同朝道士金门羽客王允诚。《能改斋漫录》记载有一道者听林灵素讲经,怒目而前,敢于向他挑战。《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二亦曰:“宋徽宗政和末,林灵素开讲于宝录宫,道俗会者数千人,皆擎跽致敬,独一道人真目在前立”,公开与之对抗(13)。时至明代,张宇初天师还对林灵素之流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他说:“至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矣,是切为后戒。”(14)当然,根本的原因在于宋徽宗的腐败无能,最后导致北宋的灭亡。这一切严重的后果,都与林灵素的所作所为有关,因此,史书上对林灵素的评击是非常尖锐的,也是合符实际的。
  不过,还需要探讨的是,林灵素在道教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他在神霄派形成的过程中,他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里略加分析。
  林灵素为温州永嘉人,家世寒微。生日不详。七岁读书,粗能作诗。据说苏东坡曾见之,惊异其聪明,并问其志,答曰:“生封候,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年将三十,博通儒道经典,志慕清虚,语论孤高,迥脱尘俗。初林灵素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赵,交游数载,忽一日卒死,林灵素为其沐浴安葬,得所遗书三册,细字如珠,间有天篆,人莫能识,上题曰《神霄天坛玉书》,内言神仙变化法诀,兴云致雨符咒,驱遣下鬼,役使万灵。 “先生自受其玉书,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冶疾苦,立见功验,驱瘟伐庙,无施不灵。”次年,林灵素至岳阳酒肆,复见已死复活的赵道人。道人曰:“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东华帝君有难,力当救之。” (15)赵与时《林灵素传》亦曰 ,林灵素之五雷法,为入蜀时得自赵升。显然,这些皆为依托之言,只是说明林灵素的道法来自张道陵天师道传统。
    政和六年(1116年)十月,徽宗驾幸太乙东宫,见道录徐知常所录林灵素所作“神霄谣”,其文皆神仙妙语喜甚,乃令徐知常引林灵素入见,从此委以重任。并依林灵素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开神霄录坛。京城神霄宫建成后,徽宗率蔡京和群臣庆贺。早斋罢,徽宗引百官游观,忽吟得上联:“宣德五门来万国。” 蔡京等沉思无以答,徽宗问林灵素:“师能对否?”林应声而答:“神霄一府总诸天。”徽宗大喜,遂令林灵素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每月初七日升座,泊亲王内贵、文武百官皆集,听讲三洞道经。或御驾亲临,亦于座下。自此东京人方知奉道也。”(16)《宋史·方技列传·林灵素传》亦曰:“每设大斋,辄费纸钱数万,谓之千道会。帝设幄其侧,而灵素升高正坐,间者皆再拜以请,所言无殊异,时时杂捷给嘲诙以资笑。其徒美衣玉食,几二万人,遂立道学,置郎、大夫十等,有诸殿待晨、校籍、授经,以拟侍制、修撰、直阁。”
 时徽宗欲得全部雷书金经,林灵素遂上言曰:“昔汉天师有《神霄雷书》二十卷,并天部霆司八角雷印六颗。至第八代天师藏十卷,并六印文,并晋火痕印文。国初张守真遇翊圣真君,传赐五卷。”今应帝求,上帝遣六丁玉女授以四枚雷印,“一天坛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师印,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皆坚如铁石,非金非玉”。林灵素便以此四印并《雷书》五卷进奏,遂得全集。
 但随着徽宗对他的宠信越来越深,他的权势日益嚣张,从而导致与当朝重臣蔡京等人的对立。赵与时《林灵素传》载:“京师大旱,命灵素祈雨,未应,蔡京奏其妄”,请上治罪,可证蔡京已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对此,林灵素亦反奏童贯、蔡京等为奸臣,乃“飞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转世祸国,劝请徽宗斩决。他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其后,林灵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华,当出圣断,毋听奸邪所败。”一次徽宗邀林灵素、张继先同游禁中一阁下,见一元佑奸党(17)之碑,林灵素、张继先皆免首致敬,林因请纸笔题诗云:“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显然,这是明目张胆的为元佑党人喊冤叫屈,予头直指蔡京。无怪乎次日徽宗以诗示太师蔡京,“京惶恐无地,乞出。”
 但蔡京与林灵素的争斗并非停止,反而更加激烈。据传林灵素有一秘室,“两面窗,前门后壁,乃入靖之处,中有二椅,外常封锁,不许一切人入,虽驾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厢密探之,有黄罗帐上销金龙床及朱红椅卓。奏上:林公有亻替,愿陛下亲往,臣当从驾示,敢有不实,臣当万死。帝即幸通真宫,先生迎驾起居,帝与京径入其室,启封关锁,但见纷壁明窗,椅卓二只,他无一物。蔡京惊惶战惧,叩头请罪。”(18)显然,这又是两人之间的一场较量,结果是蔡京又打败仗。
 至宣和元年(1119年)五月,大水犯都城,林灵素厌胜告败,水势不退。后太子登城,赐御书,设四拜,水退四丈。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 此时的形势对林灵素愈加不利,林灵素遂生告退之心,其上奏曰:“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录,崇大道,赞忠贤,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慧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心,若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陛下岂不见袁天纲《推背图诗》云: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扶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归乡。”(20) 不久。因太子与朝臣的上言奏请,徽宗下诏准其归山。《东都事略》记载说:“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祀昊天上帝于国坛,大赦天下,放林灵素归山。”
    林灵素在京时,其心腹有“东西皇城使张如晦者,旧在通真宫,出则同行,坐则同席,宗师法教,独张一人得其妙也。即还乡,则同居永嘉。”待临终之际,林灵素传道脉于张如晦:“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与汝,世代只传一人,无致轻泄。并七宝素珠一串,如主上来取,即使分付。汝将来当为朝廷全节大忠,今则别去,他时神霄再会。言讫,索纸笔书颂云:四十五岁劳生,浮名满世峥嵘。只记神霄旧路,中秋月上三更。书讫,上香一炷,时正三更,月朗风清,忽有霹雳一声,先生坐化而去。”(21)至于死于何年,官修史书未详述。赵与时《林灵素传》认为死于宣和二年,而《清波杂志》言死于宣和末,但究为何年仍是一个谜。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徽宗得知林灵素死讯,惊叹鸣噎,御制祭文,敕封九十五字尊号。(22)赵与时《林灵素传》亦说:“今温州天喜宫有御题云: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由此可见林灵素是一位生前显荣、死后著名的道士。
 从以上的记传中可知,林灵素是一个颇带悲剧性的人物。他自幼学道,精通雷法符咒之术,后得徽宗的宠信,利用徽宗道迷信的心理,排斥异己,干预政治,助长了朝庭的腐败与政治的黑暗。但他毕竟只是一个道士,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无法与代表大官僚地主利益的皇权及蔡京、童贯等奸臣对衡,故最后终遭贬遣,死于故乡。但在道教的发展方面,他却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通过他在京城中十余年的活动,使道教的发展达到了极盛的阶段,朝野上下都掀起了讲道诵经的潮流,众多高道频繁出入宫禁,大量道经的收集、整理,这对于道教信仰的传播与道教文化的普及是有益的。
 第二,由于他的大力宣传,道教神霄雷法得到了徽宗的首肯,神霄雷书及有关道经被征集入藏,全国各地皆建神霄万寿宫,使神霄一派眩目天下,从而世人知晓。
 第三,由他编着的神霄道经客观地反映了北宋时期道教雷法盛行的情况,并指出道教雷法渊源甚古,神霄道法与张绫天师派的继承关系,这些都是研究道教历史、道教流派的演变以及道教法术的可贵文献。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神霄派亦奉林灵素为该派宗师之一,并将所传道法纳入神霄门庭。如现存《道法会元》中的《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于丁凤气紫书》、《金火天丁玉神解关云篆》、《金火天丁摄召仪》、《金火天丁阳芒炼度仪》、《金火天丁召孤仪》、《正一口牛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等,均为林灵素所传。神霄派弟子刘玉说:“神霄有赤明之馆,火铃之宫,中有一神,即天丁也。其神威烈,与飚火相并,故宗师秘其道。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林土,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
   由林灵素——张如晦——陈道一——薛洞真、卢养浩——徐必大——刘玉,此神霄一脉已传至南宋理宗、度宗年间。此系称林灵素为“玉真教主”,门人自称为“玉真弟子”,故可谓之神霄派玉真门。
三 王文卿与神霄派
  王文卿是神霄派的核心人物,他在理论与组织上对神霄派的形成与发展作了相当重要的贡献。其弟子广布大江南北,历宋元至明清,道脉尤存,是神霄派及道教诸宗一致肯定的神霄祖师。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载:王文卿字述道,世本江右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生于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二月十七日亥时。生而神异,长而聪敏,尝为诗,有“红尘富贵无心恋,紫府真仙有志攀”之句。继而性慕清虚,志惟养素,不贪名利,远于尘劳,每乐逸游灵境胜地,幅巾筇杖,旷游环宇。宣和初(1119年),王文卿渡杨子江,遇一异人,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每克辰飞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诧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家妖祟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
  据王文卿自述,这位授以雷法道功的“异人”便是唐代高真汪文华。他说:“予未得雷文之前,已遇汪君于杨子江,授予飞神谒帝之道。后游清真洞天得此文。经三载之久,又遇汪君于军山店中。后过禅寺,语余所修飞神谒帝之道何如?余答汪君曰:三年前弟子到清真洞天,偶昏暮不知其所,荒落草舍之中。孤火独案之上,得嘘呵风雨之文。遂于身中,取简呈上。汪君曰:子真宿仙也。昔老姥乃电母也。子既得其文,予当语汝于此。方蒙指授,授毕,乃召使者当空分付,此余遇汪君点化。”显然,王文卿自谓得汪真君亲传,当为依托,不足为信。但其传授必有所本,似与朱执中有关,因为最早得到汪真君雷书并为之作注的就是朱执中,而后传与王文卿。王文卿所说遇汪真君亲传之谈,亦与朱执中梦中所得之言异工同曲。
  此外,王文卿亦曾得到唐代天师叶法善所着雷书。他说:“昔游名山二百余所,一到金陵清真洞,乃唐叶天师修真之地。抵暮四无人烟,可依远望山中,忽有灯光,以此投奔灯光,到草舍间,寂然无人。予心大惊,于灯下卓上有一文字,启而视之,名曰嘘呵风雨之文,予意其必雷宅也。心方安,取笔墨以木叶录之。录将毕,忽闻鸡鸣之声,须臾一老姥出来,予问其姓氏。老姥曰:予无姓氏。此乃雷霆所居之地,不可久留。予问鸡鸣者何以有?此姥曰:乃地中金鸡鸣。予觉而出,不数步回望不见草屋。不久一里许,已到洞天。予得雷书,自清真洞天始。”这段颇为神异的记述,虽然难以常理推敲,但透露出王文卿所得《雷书》与叶法善有关。
  王文卿自得雷书秘典、飞章谒帝之法后,道法精深,屡显灵异。但隐声不誉,诗酒落魄,出入江湖,俗流不得而晓。先是林灵素向徽宗奏称:“先生乃三天都史掌文吏下生人世,以赞清静之化。”(28)于是诏求,凡十八次,不知所在。皇叔廉访使巡历至高邮军得病,医无效,遇之求符水得愈,初隐姓名,至恳求问之,方知是王文卿。回朝奏其事,遂遣使召至京。据赵与时《林灵素传》说,他是于政和未因林灵素推荐,冶京师大旱而来京。洪迈《夷坚志》亦说其以道术显于政和、宣和间。《临川盱江志》 亦曰,他名闻江湖,宣和间得徽宗召见。看来他显名较晚,并且因林灵素的推荐而得入宫。
  宣和四年(1122年)七月,徽宗亲洒宸翰,颁赴寓地,遣侍宸董仲允充采访使,同本路监司、守臣具礼延聘,候送赴阙。既至,奏对玄化无为大道。徽宗大喜,赐馆于九阳总真宫,奉使络绎繁至,颂赐金鞍御马、龙茶玉酿、珍玩奇果、金钱币帛,并皆表还不受。又令驱治宫中之祟,筑雷坛三层,内安铁,至夜月明,仗剑登坛,飞符叱咤,风雷大作,天地晦冥,“道官皆见将吏驱缚数鬼,绯衣,并入坛心,先生以符纸盖口,作法埋之,地皆震动。凌晨入奏,已禁狐怪,此去无害。”徽宗叹服,即于禁狐雷坛所在,造建殿堂道院,围绕其坛,赐额“司命府”,敕先生往来提举。后又为杨州祈雨,大显灵迹,徽宗大喜,赞誉其神哉!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下诰文,“敕冲虚妙道先生王文卿,可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右文修撰,参联从橐。未几,又敕凝神殿待宸,后加同管辖九阳总真宫、提举司命府事。父肇始赠承事郎,母江氏赠太宜人。”王文卿上表,乞还山林,修真体道,徽宗不允。又敕五日一次,佩金方符入大内诸宫阁,咒水涤秽,除邪治病,讲明道德。复遣中使黄瑶命其就广德宫,行持南昌受炼司大法,拔度亡魂。又发“生天宝录”,遣超度生。至十一月,以祈晴有功,即命赐诰,依前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再除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侍制,主管教门公事。”其父母亲戚亦皆再赐尊号,以示宠信。至此徽宗对王文卿的褒奖已达极盛,命其“主管教门公事”,成为当时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
  但由于社会的日愈动乱与金兵的入侵,王文卿再次上表乞归,以保其身。表曰:“乞求仁智之帅,预防西北妖气。”御批:“玉府仙卿,岂宜言归,所奏不允。”继而金军进犯,宋师败绩,徽宗又命王文卿诣九阳总真宫,降香上表,以求上天神谕。“先生入内,上宣问所上朱章报应如何?先生洒涕奏曰:陛下奏章中,愿出有道之君,临天下,杀臣一身,以谢奏闻报应。奉旨云:革则无悔。上又问先生:其理如何?先生密奏,上深然之。十二月二十三日,禅位东宫,先生入贺。”在这里,王文卿审时度势,假借天意,劝告徽宗退位,以待“有道之君”来挽救败局,应该承认是一种明智之举。其后,即激流勇退,于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四月,上表乞还乡侍母,“词旨恳切,上听其奏。”方免靖康之难,得保其身。
  南宋初期,王文卿大多隐居故乡南丰,著书立说,讲道授徒,仍以宏扬神霄道法为己任。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高宗诏书来召,推辞不赴,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八月,先生辞别县宰交游,于二十三日早起,作颂题棺木曰:“我身是假,松板非真,牢笼俗眼,跳出红尘。”颂毕,“隐化于县之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其时雷震一声,师遂化去,弟子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奉葬于鸟龟岗。”年寿六十。
  观王文卿一生,学养甚深,道法精妙。他虽得徽宗宠信,但不交结权贵,干预朝政,且能洞察时事,知进知退,《搜神记》卷二评论说:“长而游四方,履历几遍宇宙。尝遇异人授以道法,能召风雷。宋徽宗号为金门羽客、凝神殿侍宸,宠冠当时,赐赍一无所受。”(31)元人虞集亦说:“昔侍宸在汴京居宫观,见为黄冠者多诣事权贵以自炫,恶之,故多不得其说。”晚年归隐家乡,得其传授者除门徒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外,尚有“新城高子羽,授以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最显者曰临川谭悟真,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32)谭悟真生当南宋未,据传入元后尚“浮沉人间,隐显莫测”。并传法予卢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周传其子,萧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淮海闽淅之间。此外,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记王文卿弟子郑道士行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乎雷霆,其响如雷。”可见南渡后王文卿虽未再出入朝庭,但在民间仍以传播神霄雷法、培养后学为己任,其传人不绝如缕,终于延续、壮大了道教神霄一脉。
  尤其需要指出的,王文卿勤于著述,所撰雷书多达数十种,并大多仍存在于世。如《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王侍宸祈祷八段绵》两书为王文卿与弟子袁庭植讨论雷法至秘的记录,前书系统地论述了神霄雷法的四十个重大问题,后书全面地概括了雷法修持的八个阶段、丹功玄机及运雷祈雨秘诀,为研修神霄雷法之必读。此外,尚有《玄珠歌》、《上清五府五雷大法玉枢灵文》、《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雷说》、《先天雷晶隐书》、《侍宸诗诀》、《上清雷霆火车五雷大法》、《中皇总制飞星活曜天罡大法》、《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等雷法要典,或为王文卿自着,或为王文卿编传,皆为神霄派的重要文献。
  以上各种重大的作用,奠定了王文卿作为神霄派真正创始人的地位。正如明代天师张宇初所说:“道法传绪,清徽始于元始天尊,神霄始于玉清真王。自历代传绪以来,清徽自魏、祖二师而下,则有朱、李、南、黄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所衍。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丰狱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这里所说的神霄二师,即是汪文华和王文卿。
四 张继先与神霄派
    继王文卿之后的神霄派宗师,则为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前引张宇初所言神霄派宗师中的“张”,即是指张继先而言。他是北宋时期最具才华而显名于世的天师。
    从神霄派的历史渊源而言,它是来自张陵天师道一脉。其重符咒雷法的传统,济世度人、镇妖降魔、祈晴祷雨的法术,确实直承祖天师张陵创教的原旨。但又依循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道法,从而在北宋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道派。其间,作为天师亲系的高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在历代的天师中,有关祖天师张陵降魔驱鬼、分治幽明、度人救物的故事甚多,透过各种神异的传说,表达了张陵创立道教的宗旨,那就是“功及生灵,佐国立家,兴利除害”,“修行清静之化,辅赞大道,抚育元元。”(34)当然,要达到这个理想,修道者就必须精通丹道法术,运用符咒雷法,为民治病解厄。因此史传谓张陵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太清丹经》、《正一盟威秘录》、《三清众经》、《符录丹灶秘诀》等,遂能摄伏精邪,诛绝邪伪,“擅长风雨,役使鬼神,驱驰星斗,震荡山川”,显种种灵异。因此,祖天师的这种以法宏道的传统代代相承,并为世人赞颂。如唐玄宗赞云:“邈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玄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汉代盟威,流传不绝。”宋徽宗亦云:“恭惟汉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体妙阐幽,有大利于天下。刘氏之季,厥绩甚茂。遂挟光景,上超人群,秘录真图,孚系于后,弭除妖孽,摈御不祥,阴 有民,既久弥着。”
    继张陵之后,历代天师中不乏精通道法、广度天人的杰出人物。如六代天师张椒,“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诸阶秘录,传度世人。”八代天师张迥,严奉经录,“终身不怠,治病驱邪,无不安愈。”十四代天师张慈正,博学群书,最精于《易》,“传度诸阶秘录,四方归之,所积法信,备荒岁以助贫乏之士。”十八代天师张士元,博习群书,“以符法传人治病,能种桃李顷刻而实。”十九代天师张修“以符法传人治病,应时而验,所得法信,皆施贫士。”二十三代天师张季文, “以诸阶秘录传度弟子之能修行者,用符水治病立愈。”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以传度法信救施贫乏,虽家贫而不顾。”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颖慧非常,博通经史,尤有道术,“宋仁宗召见,赐坐咨问道法甚妙,特赐紫衣。”(36)至张继先,更为道教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张继先,字遵正。或云“字嘉闻,又字道正。号修然子。”父处仁,字德玄,仕守为宣德郎、临江知县。继先为处仁第二子。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十月二十日,生于蒙谷庵。至五岁时尚不开口言说,一日闻鸡鸣,忽然笑言,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翌日宴坐碧莲花上,人皆称异为真仙。九岁承袭真人之教。为人渊默寡言,清癯白皙。徽宗崇宁以来,凡4次被召至京,以治盐池妖及建醮内庭,屡受褒赐。
    崇宁二年(1103年),解州奏盐池水溢。徽宗以问道士徐神翁,对曰:“蛟孽为害,宜宣张天师。”令有司聘之。崇宁三年(1104年),张继先应诏赴阙。 “召见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上悦。令作符进。上览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上问能书否? 对曰:臣尝书《道德经》。遂取进。上问修丹之术若何?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乎尧舜,足矣。上悦,侍入寝殿,宫人竟以扇求书经语,书之皆密契其意。中举一握,稽首书曰:保镇国祚,与天长存,乃上之所御也。赐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见,上曰:解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书铁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池岸圮处,逾顷雷电昼晦,有蛟孽磔死水裔。上问卿:何治蛟孽,用何将?还可见否?曰:臣所役者关羽,当召至。即握剑召于殿左,羽随见,上惊掷崇宁钱与之,曰:以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时张继先年方十三,辞而不受。
    崇宁四年(1105年)五月,又应召入对。徽宋赐坐,问道法同异。对曰:“道本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上曰:然。若有同异,便与言为三矣。因进天心、荡凶诸雷法。上亲祀之。七月,建坛传授经录,演法讲说道妙,参礼者云集,皆领悟而去。上御天祥殿,从容问道及时政。对曰:元佑诸臣皆负天下重望,乞圣度从容。悚然曰:朕何所不容?对曰:陛下弘建皇板,无偏无党,以天下苍生为念,幸甚。力乞还山,上奖谕许之,赐金帛皆不受。”这是张继先利用入对机会,劝说徽宗改革弊政,以求挽救衰败腐朽的北宋王朝。
    崇宁五年(1106年),复召建醮内庭,“因密奏赤马红羊之兆,请修德。”徽宗下诏,赐号“虚靖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并赐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及金铸老君、汉天师像。不久又赐缗钱大修龙虎山。“命江东漕臣即山中度地迁建,赐田以食其众,复立庵于山之北,为天师修炼之所,御书靖通庵,额赐之,有亭曰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奉玉册,上祖师号,封为真君。”同年十二月,乞归还山。
    大观元年(1107年)端阳,又应召入宫,徽宗言宫中若有妖祟,请卿祛之。对曰:“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上复命以大雍瓦数十,贮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饮有疾者,凡饮者皆愈。”是岁大旱,上命祷雨有应,又赐太虚大夫,辞而不受。大观二年(1108年)还山,徽宗赐以金帛,力辞曰:“臣一野褐尔,得以无用。”这是张继先最后一次上朝入对,从此便隐居山林,出入福地洞天。
    政和二年(1112年),遣使复召,以疾辞而不应。至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寇汴,上与太上皇思天师预奏之言,遣使极召,至泗州天庆观,索笔作颂曰: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恍然夜舡发,移迹洞天间。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西山下红日,烟雨落潸潸。书终而化,时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师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张宪适至,率士民葬于龟山之下。”享年三十六。
    然而,越十六年后,绍兴辛酉(1141年),“西河萨守坚游青城,遇于峡口,授以符法及水调歌头一阙,授书一缄,履一只,令达嗣天师。抵山,嗣天师发书异之,令人启泗州窆惟一履存,方知其尸解。后亦有遇于武夷、罗浮者。”(37)对此异闻,《玄品录》曰:“后萨道人守坚,复遇先生青城山。”(38)《仙鉴》亦说:“是年大盗入境,先生预告众而去,至今道侣往还,多见在罗浮、西蜀,隐显不定。”(39)据此所言,似张继先在应召途中,深晓时局严重,谁也无回天之力,于是胎息假死,以保全其身。其后深隐山林,修道于西蜀、闽粤之间,传道授徒,著书立说。
    据史传所载,张继先着有《大道歌》以进上,另有《心说》传世。今《道藏》中尚收有明张宇初所编诗文集《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又《道法会元》所收《虚静召役庙貌神祗法》、《虚靖天师破妄章》(即《大道歌》)、《太一禁秘通天撞星大法》、《太一火犀雷府朱将军考附大法》、《地祗温元帅大法》、《东平张元帅专司考召法》、《地祗馘魔关元帅秘法》、《丰都朗灵关元帅秘法》等,皆为张继先天师所传,故奉其为主法祖师。其嗣法弟子萨守坚、朱梅靖、卢养浩、陈希微等均为神霄派重要人物,活跃于南宋之际。入元,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承其遗风,得《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行诸天之号令,总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气而运用,以后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宝珠。”(40)并得元世祖召见,待以尊宠,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其御制曰:“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卿心传法统,体粹真风,广《黄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录,爰清爰净,以信以诚。三尺青蛇,役鬼神于冥漠;一杯明水,净天孽于迩遐。既弘开济之功,宜畀褒崇之号。”(41)
    以上所述,可见天师世家尤其是张继先天师,在促进神霄派的建立与发展中,确实是颇有功劳的。这位天才的人物所著述、留下的文献,不仅是神霄派重要的典籍,亦是研究宋代道教思想与文化的宝贵资料。

第三章 神霄派最兴盛之期——南宋
一 集三家大法于一身的萨守坚
    南宋神霄派的重要人物,第一当属萨守坚。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载:    萨守坚自称“汾阳萨客”,西河人,一云南华人。少有济人利物之心。原学医,因误用药医死了人,乃悔疚而弃医学道。时北宋徽宗之际,闻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及林灵素、王文卿二侍宸道法高深,欲求学法,遂出西蜀至陕西,行囊已尽,坐石愁闷。忽见三位道人来临,萨守坚遂告以欲去信州参访虚靖天师之事。道人告之天师已羽化矣,萨守坚怅恨不已。“一道人云:今天师道法亦高,吾与之有旧,当为作字,可往访之。吾有一法相授,日间可以自给,遂授以咒枣之术。曰:咒一枣可取七文,一日但咒十枣,得七十文,则有一日之资矣。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与之棕扇一柄。曰:有病者则掮之,即愈。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萨拜而受之,用之皆验。一日凡咒百余枣,止取七十文为日用,余者复以济贫。及到信州,见天师投信,举家恸哭,乃三十代天师亲笔也。信中言吾与林侍宸、王侍宸遇萨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尽之文。萨由是道法大显。”(1)即是说传道法予萨守坚的就是张继先、林灵素、王文卿,这是表明萨守坚雷法承三家之传。虞集《王侍宸记》亦曰:“又有萨守坚者,亦酷好道,见侍宸(王文卿)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萨守坚遇王文卿于青城而得秘传,其说与前三道人授法之谈,似当均为托依神活,然其传播王文卿一系神霄雷法,当应可信。
    萨守坚得王文卿一系所传雷法,由是道法大显,并以持戒坚定的故事而为后人称道。一次尝寓某处城隍庙数日,见其庙神淫妖作祟,遂施运道法,“迅雷一声,火焚其庙。”关于此事,《搜神记》卷二说:“继至湘阴县浮梁,见人用童男童女祀本处庙神。真人曰:此等淫神,好焚其庙。言讫,雷火飞空,庙立焚矣。”庙神怀恨在心,暗中追随十二年,欲其失戒而施行报复,但终不能得,于是归降,成为萨守坚雷法中所驱役的一员猛将。其曰:萨守坚至龙兴府江边濯足,见水中有神影,方面黄巾金甲,左手拽袖,右手执鞭。“真人曰:尔何神也。答曰:吾乃湘阴庙神王善,被真人焚吾庙后,今相随一十二载,只候有过则复前仇。今真人功行已高,职隶天枢,望保奏以为部将。真人曰:汝凶恶之神,坐吾法中,必损吾法。庙神即立誓,不敢背盟。真人遂奏帝授职。”(2)白玉蟾亦高度赞誉了萨守坚的高尚道行,他说:“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丰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白反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3)据《仙鉴》所言,萨守坚得道之后,出入洞天福地,后游闽中,一日端坐而化,卒年不详。
    萨守坚着有《雷说》、《续风雨雷电说》、《内天罡诀法》,存《道法会元》卷六七中。从这些著述中可知,其理论与法诀确实与王文卿一脉相承。萨守坚自述曰: “余习性清淡,希志神仙丹经子书,传广万卷,再一披阅,目眩神昏,深欲得人印证。而后诚感天地,悯其勤劳,得遇真师,成就大事,嘘枯振槁,受赐良多,刻骨铭心,报思罔极。初真师命之曰:夫道在人身,其大无内,其小无外,谓之无,则恍惚而有象;谓之有,则渺漠以难穷。自非至人,孰能捉摸。子学道勤苦,骨相合仙,今有秘文相传。虽曰违科,即得其人,受授由我。子当长跪,重作誓言,我以心传,子当谛听。夫人也,地水火风,假合四大,为万物灵。死为臭腐,何所恃焉。但恃精气神三者为根本。夫人固其精,养其气,保其神,使之三宫往来,升降不息,则家家蓬莱,处处神仙矣。夫何以淫而败元精,以忿躁而耗元气,以秽浊而昏元神,使关窍窒而不通。炉鼎渗而不固,宅舍坏而不修,欲望长生,奉行道法,胡可得也,体而用之,则致雷霆于倏忽,呼风雨于须臾,人天所师,何施不可。故曰: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将,谓之法也。”(4)此段真师之论,与王文卿所说“以道为体,以法为用”,“中理五气,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 的理论如出一辙(5)
    萨守坚又谓自得诀之后,殷勤苦志,所以发白反黑,齿落更生,“年几三余,视听不衰,筋骨愈固,其诸效验,一如师言。”又得师授,“故以诸阶大法,罄竭相传”,并告诫曰:“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成就。”由此可见,萨守坚已尽获神霄大法诸阶秘诀。他说:“守坚庸琐下士,遭遇明师,得其设施以正,故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疠,炼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验,如谷应声。今兹付受,敢不尽其所传。夫人之一身,二气五行之精而已。圣贤设为法以卫民,证诸于己。大抵法本诸道,道源诸心,心能以吾之精神,融合一气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愚当会此理于太极未奠之先,而证此理于三才既判之后,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此道何常一日不流通于天地间也,而法或未之闻焉,圣人者作法始肇矣。如今之禹步,皆可考也,而法或未之祥焉。既有汉天师阐扬此法,复有宗师扶持此法,而法始大备焉。”(6)这里所说的“宗师”,即是指王文卿而言。
    需要指出,由于宋徽宗的推重,神霄雷法一时大盛天下,并出现真伪难辨、正邪互渗的混乱局面。对此萨守坚指出:“今人多假此以求售,侵坏正法,眩惑世人,奸巧其心,邪秽其行,即此可知其不足行法矣,又其甚者,大可伤叹。夫雷之声,何所别耶。今之学者,分姓立名,各开户牖,有所谓之某雷,有法为之某法,纷纷不根,皆饰欺之论也。”(7)《先天雷晶隐书·雷法说》亦曰:“祖师侍宸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冲举之后,流传至今。夫何五六十年之间,异派同名者杂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门而入。盖法假形器,而灵者我也,神也,造化与我身一也,运即俱运,动即俱动,故曰天地同流,神人一体。今人徒纷纷于纸上符咒罡诀之间,全不达何也元神之理。自古至今,未尝不明以语人。奈何弃本逐末者,认假为真用。今日则曰某咒谬,某符误,明日则曰某罡缺、某诀差。孰不知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成万物,源源一理,敛之不盈一握,散之则弥六合。若能把握枢机,斡旋造化,则擒纵在我矣。”(8)
    萨守坚力主正道,主张诚心正意,以神合神,千变万化。他说:“先师有云:要知大道通玄处,不在三千六百门。后之学者,徒执己见,空泥尘言,适所以贻轮者之诮矣。”“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气,二气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运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法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会此之道,参此之理,则二气不在二气,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种种皆心内物质之。圣人之论有曰:精气为物,敛之不盈一握,道之体也。游魂为变,散而可弥六合,道之用也。有道则有体,有法则有用也,皆本诸一而已。若泛举其烦,则千百言而不足。善撮其要,则一二语而有余。夫苟贪条目愈多,而本真愈失,虽皓首穷经,无所益也。叹夫世变日下,人心日奸,立论者既无所讲,徒尔乎他。传法者复无所稽验明矣,受其诳亦无轻乎!风非可捕风,影非可搏影矣。黄石公《素书》一编,张留侯用之时,为帝王师,简耶繁耶?愚之所言,今亦倦于喋喋矣。然得师传者如是,故不得不详以告也。”(9)
    在神霄派诸阶雷法中,有一些道法奉萨守坚为主法祖师,其护法神将王善为主帅,如《雷霆三五火车灵宫王元帅秘法》、《豁落灵官秘法》、《南极火雷灵官王元帅秘传》。这些法中称萨守坚为“祖师西河上宰汾阳救苦萨真人”、“祖师神霄通灵西河上宰萨真人”、“祖师汾阳散吏救苦真人”,称王善为“雷霆都天豁落三五火车纠罚灵官铁面雷公王元帅”,“都天豁落猛吏赤心忠良制鬼缚神火雷霹雳灵官王元帅”、“南极火雷赤心忠良猛吏王元帅”。并描述其形象为“赤面,红须发,双目火睛,红袍,绿靴,风带,左手火车,右手金鞭,状貌躁恶。”或变象为“面红紫色,黄巾,红袍,金甲,虎须虎晴,绿靴,风带,左手雷局,右手执金鞭。” (10)这位赤心忠良的王元帅,后来便成为整个道教所尊奉的护法神王灵官,他镇守在几乎所有的道教宫观。明人董含《莼乡随笔》卷二《萨真人》条亦谓明清以来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就是萨真人的护法王善。后世有所谓“萨祖派”、“西河派”、“天山派”,皆尊萨守坚为祖师,于此可见萨守坚在神霄派的影响颇深,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 兼传雷法的南宗三祖陈楠
    从北宋张伯端始肇道教南宗丹法,其间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历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方可谓正式形成内丹派南宗,后人谓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五人,为道教南宗五祖。五祖皆以精通丹法、宏扬丹道为己任,从而名扬青史。五祖之中,尤以白玉蟾最为杰出,他承其师陈楠的道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仅推重丹道,而且兼习雷法。与其相应,隶属符录派的神霄派大师王文卿、萨守坚、邹铁壁、莫月鼎等皆修持丹道,以南宗之丹法为神霄雷法的基础。于是,南宗从陈楠开始,即兼习雷法;神霄派从肇源、创立之际,即重视丹道。南宗与神霄派相互交流,内丹与雷法体用无间、道法合一,成为道教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南宗从张伯端至薛道光三位祖师,皆独善其身,唯以修真炼丹为要旨。但从四祖陈楠开始,一改南宗只重自我修持,追求个体生命的永存与圆满的仙道传统,主张济世利民、安邦护国的大乘思想,从此设定了南宗及神霄派以内丹为体,雷法为用的道法体系。
    陈楠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县(今广东惠阳)白水岩人。以盘陇箍桶为生业,其慧根悟性无人知晓。曾作《盘陇颂》曰:“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又有《箍桶颂》云:“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即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其言下觉悟异常。“后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11)这里所说的“毗陵禅师”,就是南宗三祖薛道光。所谓“景霄大雷琅书”,即指神霄派所传雷书。对此,白玉蟾追述说:“今都天大雷,尽出神霄玉枢之上,谓之景霄大雷。景霄虽在神霄之下,乃元始驻跸之司,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12)《静余玄问》亦记白玉蟾曰:“先师得雷书于黎母山中,不言其人姓氏,恐是神人所授也,丹法却是道光和尚所传。先师尝醉语云:我是雷部辛判官弟子,干道光和尚甚事。”(13)于此可见陈楠确实得传神霄派雷书,并下传白玉蟾。今《道法会元》卷一○四至一○八所收《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五卷,即为当时陈楠所得。卷首列大雷主法元始法王、玉清真王、景霄变空天尊、雷霆大帝君、五雷判府天尊、翼轸星君、五气真人、左玄真人、右玄真人,次之则为雷霆火师真君汪康民、传教雷霆都督辛忠义、翠虚真人陈楠、海琼紫清真人白玉蟾。卷尾载白玉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尤其重要,记述了其师访道求仙、修习雷法的过程,这对于研究南宗与神霄派的关系与历史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史料。
    白玉蟾说:陈楠家世为琼州人,幼年师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道既成,复归故里,以箍桶为业,混迹民间,和光同尘。于嘉定戊辰(1208年),游黎母山,遇一道人,笑曰:“子得薛紫贤太乙火符之旨,但未知太乙雷霆之法,亦可惜也。”陈楠回答:“某慕道而已,不欲多学,以分其志。”道人又曰:“子何其愚也。独善一身,不能功及人物,神仙不取,是故张正一战鬼于西川,许敬之斩蛇施药,古今所传,不可诬也。”陈楠曰:“山野一贫如许,安得质信以传此法。”道人首肯,而言曰:“得人即传,又焉用利。子能信奉,施功及众,即吾之功。”遂于一石穴中取《都天大雷法》,传付陈楠,并告诫之:“惟五雷不可小用,元始天尊每当劫运,必命五雷君降世保劫。昔阴六为水,尧有九年之灾,预期命三山雷火君降世,生于伯鲧之家,是谓神禹;火伯风霆君降世,为稷,播奏五谷。子宜保之,以度异时之劫。”临别之际,又谓陈楠曰:“吾非凡人,即雷部都督辛忠义也。吾师汪真人亲授玉清真王付度,今付与汝。”(14)至嘉定壬申(1212 年),陈楠又以此雷书传予白玉蟾,白玉蟾再传彭耜。这里即记述了南宗自陈楠以来递传雷书的历史,又揭示了他们为什么兼修神霄雷法的的根本原因——不求独善一身,但愿功及人物。
    此外,陈楠又得那位自称“辛忠义”的道人所传《太上三五邵阳铁面火车五雷大法》及邵阳雷法印,收载《道法会元》卷一二二。其中曰:“凡召雷部将吏及邵阳雷公,皆以此印符牒,谓之暗号,大有报应,昔邵阳将军得遇六波天君,密付此符,同雷部辛天君于海南,授与陈泥丸真人,流传至此。”(15)陈楠亦自述说: “昔邵阳雷公于南岳衡山祝融峰顶,得遇六波天主帝君,授以三阳五雷之道,使之掌风雷之政。凡天下水旱、人民疫疬,皆隶之焉。昔六波天主帝君,乃以都天大雷火印并三阳五雷神火之印,及雷霆都司符玺。悉以付之。自是邵阳雷颐指神气,使风雷立至,积久而有大功,闻于上帝,遂诏封为三五邵阳雷公火车将军,以掌中斗大魁五雷之政。……昔晋旌阳县令许君逊隐于豫章之西山,后数年丹成,得九天灵剑之术,飞神驭气于西山之上,专以伐蛟为心。蛟精知之,遂遁于潭州之境。上帝闻知,乃降诏以此书赐许君,以斗府雷雨判官为职,仍以邵阳五帅为将,诏立邵阳五雷元帅之司,以斗府雷雨判官掌之,以邵阳五帅辅之。因此许君遂得风雷之权,蛟精寻亦剿绝。此事乃吴猛、丁义二君当时得其传流,年代更变,流传至今,其有得是书者,亦须秘受,当体旌阳许君所得之意,及邵阳五帅所聚之因。古甚秘之,亦莫有传之者,独吴、丁二君派其源矣。”(16)所谓体许逊“所得之意”,即是当承许逊济世度人、驱邪灭妖的传统,发扬道教大乘的精神。
    陈楠在继承南宗道统的基础上,完善南宗修道求真的理想,从偏重个人的修持,到关心社会的疾苦,这确实是一大进步。在他看来,修丹之法不仅可以打破虚空,跳出五行,而且能够“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建功立业于尘世。当白玉蟾问曰:“祖师张平叔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何也?”陈楠明确地回答说:“彼一时自无眼力,又况运心不普乎!”这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南宗前期宗旨的弊病,所谓“运心不普”,即是对张伯端只求金身圆满的批评。故他希望弟子白玉蟾不要保守,应辑刊丹经雷书,“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寻文揣义,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笔舌之传之哉!”“吾将点化天下神仙,苟获罪者,天其不天乎!经云: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何谴之有?”(17)正是这种恢大度的思想,教育了白玉蟾,使得白玉蟾整理,刊印了一大批道教著述,并勤于著作,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道教文献,这些都与陈楠的开明与大度分不开的。
    《道法会元》卷七六所载《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成书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后亦为陈楠、白玉蟾所得,并做序以传世。白玉蟾序曰:“去圣逾远,谈道者多,曲学旁门,乱真者众。后之学者,无所参究。非缘后生福浅,亦由恩情爱欲,一念恋着,心境不清,是非之胶扰。亦不知千经万论,以求道要安在,则其去道愈远矣。或有苦心学行,持而不见功者,非道负人,皆奉道之士不从明师,而所受非法。或依法行持,而不见功者,皆奉道之士不遵戒律,而学法不验。有志于此者,苟能清心寡欲,以明道要,以悟玄机,犹当广求师资,勤行修炼,依法行持,何患法之不验哉!故《天坛玉格》云:不行修炼,将不附身。不漱华池,形还灭坏、火师又曰:凡受五雷大法,非上品仙官之职,不能悟此玄机。内则修炼自己还丹,故外则馘邪治病。至人所述,非可诬也。是知非学法之为难,而澄心修炼为之难,而得遇道之尤难也。”(18)
    陈楠得丹诀以固命求真,运雷法以济世度人。《仙鉴》曰:“每人求符水,翠虚捻土付之,病多辄愈,故人呼为陈泥丸。
    宋徽宗政和中,擢提举道录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潮阳民女苦狐厌,狂易无度,翠虚用雷符熏狐魅杀之。时披发走,日行四五百里,鹑衣百结,尘垢满身,间食犬肉,终日烂醉,莫测所如,而济人利物,效验有不可掩者。”后定居长沙,“湖广中人常问翠虚觅诗。但自口缕缕而出,皆成文理,第不肯亲书,竟未解其故。有《翠虚妙悟全集》行世,及作《罗浮翠虚吟》。以丹法授琼山白玉蟾,其出入白玉蟾常侍左右。”
    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陈楠赴漳州参加鹤会,预知将逝,遂留四句,命白玉蟾题曰:“顶上雷声霹雳,混沌落地无踪。今朝得路便行,骑个无角火龙。” (19)此时白玉蟾伴随左右,在漳州梁山亲见陈楠入水而逝。《静余玄问》载白玉蟾其弟彭耜说:“先师嘉定六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与一箍桶老子椅角入水而逝,当时有潮州葛县尉在潭州宁乡县见之。先师与尉之父为久契,因寄书使尉归以达其父,后方知当日在此死,在彼见。予时随侍在彼,目者见其事。” (20)时人谓之“水解”。
    陈楠的年寿不详,但当为百岁老人。因曾“于政和中提举道录院事,计至嘉定六年尸解,己百年,盖百数十岁矣。”又据明人郎瑛《七修类稿》曰:“陈箍桶相传宋仙也。能道徽、钦事甚悉,跣足蓬头,冬夏单穿衲衣一领,衣甚旧而不污,须鬓斑白,目一色若苍玉,然可半百人矣。名公皆欲求见,隐显不测,今日江东,明日关陕,非自来不可得矣。”(21)陈与行《跋陈泥丸真人翠虚篇》亦说:“先生自言阅岁四十三,而人有三世见先生者,亦异矣。平生著述有《紫庭经》,察判潘公景良锓传;《翠虚篇》,真息予王公思诚续编之。自丹经行世,几千万卷,高者入虚无,下者骋怪幻,如先生之书烦趋要,剔伪辨真,开后学以从入涂。归宿之地,凿乎有所据依,以为人皆可学,而卒莫有能学之者,岂真不可学耶!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夫道一而已矣。翠虚之门有鞠九思,沙道昭、白玉蟾,皆心传口授其高弟也,是三人者不可得而见,幸白公岁一逢焉。翠虚之道,得白公而益显。”(22)这里所说的“阅岁四十三”,当加上六十,即为一百零三岁。
    由于陈楠对传播神霄雷法的贡献,神霄派即奉他为本宗祖师。明张宇初《泉集》卷一曰:“神霄则雷霆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师汪真君阐之。次而侍宸王君、虚静真君、西河萨君、伏魔李君、枢相许君,倡其宗者林灵素、徐神翁、刘混康、雷默庵、万五雷、方贫乐、邓铁崖,而上官、徐、谭、杨、陈、唐、莫而下,派亦衍矣。”(23)其中所说的“陈”,盖指陈楠而言。
三 融丹道雷法为一身的白玉蟾
    在促进南宗与神霄派相互交流、完善两派各自的理论、组织建设方面,白玉蟾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思想开阔,才华超群,著述甚丰,无论在道教思想或是在道教法术都屡有创造,贡献甚大,可谓之南宋道教中最杰出的人物。正如明人林有声所说的那样:“尝观古今异人得仙术者,类能修真炼气,颐息养神,乘雾云而羽化,驱雷雨而摄精,然未有女间于文辞,肆笔成章,开口而吐烟云,出吻而唾珠玑者。盖功成九转固难,而该通六籍尤不易也。噫!琼王官白真人者,可不谓兼之乎!真人生于宋之末季,距今四百余载,其时遍游名山,屡遇神人,授以还丹秘决。真人盖已尽得其术,成九转之功矣。”(24)
    关于他的生平事绩,道书史籍言之颇多,但往往内容似幻非真,令人难以把握。如他的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当时就有许多种说法。这里,综合诸家之说,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同仁们探讨。
    首先是他的姓名,一曰葛长庚,一曰白玉蟾,这是大家都公认的。其字号则甚多,如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宾庵、神霄散史、紫清真人、武夷翁、雷霆散吏、神霄典雷小吏、琼山老叟、养素真人、鹤奴等。其次是他的籍贯,一般多认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曰: “先生姓葛,讳长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闽清人。母氏梦食一物如蟾蜍,觉而分娩。时大父有兴教琼,是生于琼,盖绍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25)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亦说:“世为闽人,以其祖任琼州之日,故生海南,乃自号为海琼子,或号宾庵,或号神霄散吏。”(26)又据元人薜师淳《事实》言:“宗师白真人,海琼人也。元姓诸葛,名猛。生而聪明,长而奇异,睹石火之无光,叹白驹之过隙,遂拾富贵而志慕神仙,混名曰白玉蟾,盖欲隐其姓名也。”(27)
    从以上所言可知,白玉蟾的姓氏、籍贯颇为复杂,这与他漂泊一生、浪游江湖的生活有关。其次是关于他的生卒年月,道书亦记载不一。彭耜谓生于绍熙甲寅 (1194)三月十五日,此说法为学术界所沿用。但据清代彭竹林所撰《神仙通鉴白真人事绩三条》考辨,白玉蟾则生于绍兴甲寅(1134年)三月十五日,并曰白玉蟾淳熙三年(1191年)已五十八,庆元三年(1197)时年六十年。(28)这比彭耜的说法将白玉蟾的生年整整提前了六十年。那么究竟那种说法较为可靠呢?
    今人盖建民、黄凯端两先生,结合白玉蟾卒年及他的一些诗词加以考证,认为白氏当生于绍兴甲寅,颇有见地。(29)本人亦赞同此说,并将详细加以考辨。至于白玉蟾的卒年,亦是扑朔迷离。依彭耜所言,白玉蟾当卒于绍定二年(1229年),享年三十六。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从现已发现的不少史料来看,他的寿龄似乎比此推定还要长。如《白玉蟾全集》潘访《原序》称:“仆顷未识琼山,一日会于鹤林彭徽君座上,时饮半酣,见其掀髯抵掌,伸纸运墨如风。”(30)序文作于端平丙申(1236年),则其时白玉蟾尚健在。《道法会元》卷一八载元人虞集《景霄雷书后序》亦曰:“琼馆白玉蟾先生,系接紫阳,隐显莫测,今百数十年,八九十岁人多曾见,江右遣墨尤多。”(31)则白玉蟾很可能宋末元初尚在人世。
    这里,依据众多道经史籍的记载,参以白玉蟾及弟子道友的著述,详细考证白玉蟾的生平事迹。
    据彭竹林《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言:“玉蟾本姓葛,大父有兴,福州闽清县人,董教琼州,父振业,于绍兴甲寅岁三月十五,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稍长,又名长庚。祖、父相继亡,母氏他适,因改姓白,号琼馆。”(32)则白玉蟾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不久祖、父相继去世,母亲带他改嫁,故从他家姓白。
    白玉蟾自幼聪慧,七岁即能诗赋,幼举童子科。《事迹三条》曰:“龆龄时背诵九经,十岁自海西来广城应童子科。”(33)“当时士大夫欲以异科荐之,弗就也。”(34)需要说明的是,白玉蟾从少年即经历了战乱的祸害。据《续资治通鉴》载,绍兴十一年(1141年)由宋金大战引起了一场“淮西之乱”,白玉蟾亦深受其害。他说:“记得兵火起淮西,凄凉数里皆横尸。幸而天与残生活,受此饥渴不堪悲。”“又记得淮西兵马起,枯骨排数里,欲餐又无粮,欲渴复无水。” (35)如此苦难的经历,无疑给白玉蟾人生的道路予以重大的影响。
    绍兴二十年(1150年),白玉蟾决定离家求道。“年十六,专思学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钱三百。初别家山,不知夜宿何处,鸟啼林晚,匆匆投止而已。行数日,至漳城,衣服卖尽,举目无亲,宿江村孤馆,月照苍苔,阶飘黄叶,明朝早膳起程,随身只一柄伞矣。”随后到过兴化军、罗源兴福寺、武夷山、龙虎山、淮西、江东、两浙、武林等地,“回思畏日驱途,严霜卧地,千山万水,碌碌空忙。”(36)先后二十六年,足迹遍及中国南方。从其自着《云游歌》中亦可知,一路艰辛,受尽人间凄凉:“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说着这般兹味苦,教人怎不鼻头酸。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思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不觉行行三两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初到江村宿孤馆,鸟啼花落知林晚,明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渐渐来来兴化军,风雨萧萧欲送春,惟有一身赤骨乞骨历,囊中尚有三两文。行得艰辛脚无力,满身瘙痒都生虱,茫茫到此赤条条,思欲归乡归不得。争奈旬余守肚饥,埋名隐姓有谁知。来到罗源兴福寺,遂乃捐身作仆儿。初作仆时未半月,复与主僧时作别。火云飞上支提峰,路上石头如火热。炎炎畏日正烧空,不堪赤脚走途中。一块肉山流出水,岂曾有扇可摇风,且喜过除三伏暑,踪迹于今复剑浦,真个彻骨彻髓贫,荒郊一夜梧桐雨。黄昏四顾泪珠流,无笠无蓑愁不愁,偎傍茅檐待天晓,村翁不许茅檐头。闻说建宁人好善,特来此地求衣饭,耳边且闻愧声,阿谁肯具慈悲眼。意着从前富贵时,低头看鼻皱双眉,家家门前空舒手,那有一人怜乞儿。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未相识前求挂搭,知堂嫌我身兰缕。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些儿馊饭冷热水,道我孤寒玷辱伊。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千山万水空碌碌,云游不觉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风颠。旧游经复再去来,大事匆匆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师问。” (37)真可谓为求真道而沥心呕血。
     至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白玉蟾已四十二岁,游至东海滨得遇陈泥丸。白玉蟾回忆说:“贤哉翠虚翁,一见便怜我。说一句痛处针便位,教我行持片饷间,骨毛寒心花,结成一粒红渠,言只此是金丹。”(38)陈泥丸识其仙质贤才,携归罗浮山,授以道要。即告之曰:“且游历数年,当于此俟子。”白玉蟾遵其师命,“承遣辞行。初至黎母山,即遇神人授上清法录洞玄雷诀。北游洞庭……复西入蜀之青城山……转至巴陵……如是七年,归罗浮复命。”(39)时淳熙十年 (1183年),白玉蟾已四十九岁。
    自此之后,白玉蟾遂时常伴随其师陈楠,先后又历九年,“泥丸悯其真切恳挚,为之讲明次第火候,令其速炼。玉蟾(年已五十八,绍熙二年)拜辞下山,大隐厘市,急备金丹药材,尽辛苦三年……用心不谨,不觉汞走铅飞。”“紫阳在天台遥知此事,命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成丹。(时年六十四,庆元三年)再入武夷,痴坐九年,然后出山。”“朝庭知之,遣使至武夷,已为陈翠虚引往霍童,谒紫虚,薛贤二师。”(40)由此可见,白玉蟾之得道成丹非常艰难,实属不易,整整六十四年,方有正果。诚如其作《大道歌》所言:“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刮开尘垢眼豁开,长啸一声归去来。神仙伎俩无多子,只是人间一味呆。忽然也解到蓬莱,武夷散人与君说,见君真个神仙骨。我今也不炼形神,或要放颠或放劣。寒时自有丹田火,饥时只吃琼湖雪。前年仙师寄书归,道我有名在金阙。”(41)这里所说的“仙师”,即指天台张紫阳,因白氏炼丹有误,特“命玉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丹成。
    事后,白玉蟾上《谢张紫阳书》曰:“先师泥丸先生翠虚真人,出于祖师毗陵和尚薛君之门。而毗陵一线实自祖师杏林先生石君所传也。石君承袭紫阳祖师之道。以今日单传而观,则曩者天台一夜西华之梦,无非后世蒙福,万灵幸甚耶。顷年泥丸师挈至霍童洞天,焚香端拜,杏林祖、毗陵祖极荷呼唤,抚身持耳,以还愈增守雌抱一之意。昨到武夷,见马自然口述谆谕,出示宝翰,凡四百言,字字药石。仰认爱育,甘露洒心,毛骨豁然,比因妙道昭著,久居支提。兹来渠以婴儿离母之故,欲到青城山省觐,偶缘道过石燕洞,遂发一念,附此尺书,但述金丹药之体如此。至于蕉花春风之机,梧枝秋雨之秘,碧潭之夜月,青山之暮云,以此深妙,莫敢显露也,以有天机之故。祖师一点头否,杏林、毗陵、泥丸三师,想参鹤翼,自愧仙凡路隔,何日温养事毕,飞神御气,参陪飞舄之下,以备呼鸾唤鹤之役。临纸不胜依恋,涕落笔端,恍失所措……”(42)
    白玉蟾丹道圆满以后,即立志继承师业,宏扬张紫阳一系的丹法,故多次又得陈楠秘传。如开禧元年(1205年),陈楠口授其“炼神还虚”诀。白玉蟾《必竟恁地歌》曰:“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即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诞。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竭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日月软如绵。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43)
    至开禧元年,白玉蟾已为七十老翁,终于尽得钟吕派丹法。从此佯狂江湖,深契道妙。时隐居武夷山,有武夷山冲佑观主管苏森,自号“懒翁”,白玉蟾喜与交流,结为至友,作《懒翁斋赋》、《初见懒翁诗》、《赋诗二首呈懒翁》、《六言六首呈懒翁》等以赐。(44)苏森作《跋修仙辨惑论》,讲述了白玉蟾的一些事迹。该序成于嘉定丙子(1216年)中元日,是至今我们所见到的有关白氏生平的最早史料。其中曰:“先生姓白,名玉蟾,自号海南翁,或号武夷翁。未详何处人也。人问之,则言十岁时师事陈泥丸,九年,学炼金液神丹,九还七返之道,虚坎实离之术。蓬头赤足,其右耳聋,一衲百结,辟谷断荤,经年不浴,终日握拳闭目,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性喜饮酒,落魄不羁,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佛书,研究禅学,参受大洞法录,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着验焉。尝自称玉府雷霆吏,至于驱邪治疾之间,汲汲焉如拯饿溺。旧有《群仙珠玉集》,乃先生著述丹诀也,广闽诸处多有文集刊行。偶来金华洞,森一见如故人,延归蜗舍,从容叩之,始觉其方丈一点浩然,发为词翰,已无烟火气。一丈草书,龙蛇飞动,诗章立成,文不加点,与森酬唱,仅百余篇,已板行矣。其它处吟咏不可胜数。及在罗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多遇异人,颇着符瑞。每所到处,间有异应。人有愿学之者,不可得而与语。独自往来,日行二三百里,人见其踪迹,多疑张虚靖即其前身。森汨没尘俗,徒起敬慕,及见《修仙辨惑论》,披读之余,知先生骨已仙矣。”(45)
    嘉定五年(1212年),白玉蟾年寿七十八。其师陈泥丸预知即将羽化,遂将金丹要籍、雷霆秘书尽传白玉蟾。陈楠《罗浮翠虚吟》曰:“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眼前万事去如水,天地何处一沙鸥。吾将蜕形归玉阙,遂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使之深识造化骨。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指示铅汞两个字,所谓真的玄中玄。辛苦都来只十月,渐渐采取渐凝结,而今通神是白血,已觉四肢无寒热。后来依旧去参人,勘破多少野狐精,个个不是真一处,都是旁门不是真。恐君虚度此青春,从头一一为君陈。”(46)
    次年(嘉定六年,1213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陪同陈楠赴漳州梁山,亲见其师入水而逝。从此,白玉蟾便承其道统,劢志光大南宗、神霄门庭,先后收彭耜、留元长、谢显道、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为徒,并创立了以“靖”为名称的教团组织,成为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 (47)
    据其大弟子彭耜对林伯谦曰:“尔祖师(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鹤林治,尔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请靖额也。如汉天师二十四治是矣,古三十六靖庐是矣,许旌阳七靖是矣。”(48)所谓“靖”,是汉晋以来天师道于教民家中设立的静室,为进行祭神祈祷,传道布教的场所。白玉蟾仿之,设立教区组织,且又奏请得额,为官府所承认,说明他们已有相当数量且比较稳定的信教群众。南宗一系从张伯端至陈楠四代,还保持着隋唐以来金丹派秘密传授的特征,传教的范围很窄,既无本宗的祖山、宫观,亦未形成群众性教团,直到白玉蟾时,南宗才有了自己的教团、宫观。
    此后,白玉蟾仍然四处奔波,为宏扬大道而竭尽心血。嘉定八年(1215年),于武夷山,传道法予陈守默、詹继瑞等。陈、詹等曰:“白玉蟾则吾师也,乙亥之秋遇之于武夷山。”(49)又于武夷山中,诛茅伐竹,“经营一庐,目其庐曰云窝。后倚大隐屏,前望三教峰,左则仙掌,右则天柱,面丹炉之石,枕铁象之岩,龙之形,虎之状,奇哉!东距仁智堂,西抵仙游馆,皆百举武松之青,竹之翠,草之绿也,寒猿唤晓……栖鸦催暮,紫霞漠漠,云飞白花,鸟放脆声。何况山之苍,水之碧,风又清,月又白,悄无人迹之地。以人间一年,比洞中一日,亦不为过。噫!真乐足矣,宜乎丹枢老者。”(50)时为九月。至十二月二十七日,白玉蟾率众弟子在武夷山冲佑观设立雷坛,先后数日上表雷部都司,自称“上清大洞宝录弟子五雷三司判官知北极驱邪院事。”
    嘉定九年(1216年)正月,白玉蟾又上《法曹陈过谢恩奏事朱章》、《忏谢朱表》,乞行传度,内曰:“同发诚心,谨取今月某日,虔就武夷山升真玄化洞天,修设三界高真谢恩清醮几分,延奉上真,仰酬玄造,更祈景,及臣等身。”(52)其后,白玉蟾于武夷山驻云堂,为道众讲经宣道。他说:“瞥然于五浊恶世之顶,所视苦趣众生,生死死生,如蚁施磨,不忍为之鼻酸。于是胎其神于尘胞,范其形于色界,自襁褓以及丫冠不昧。夙昔常生修真养元之念,发猛勇心,辨精进力,易服毁形,问津于道家者流,以此可见其慈悯众生之美意。”(53)
    同时,他还主持了重建武夷山止止庵的开工典礼。《武夷重建止止庵记》曰:“琼王官白玉蟾自广闽出,而至武夷,适有披楱诛茆之意,盖亦契卷詹美中之臆素。从而搜止止庵之地。辟几百年不践之苔,划三五里延蔓之草,于是得其地焉。岁在嘉定丙子之王春。”(54)
    又据武荣桂隐诸葛琰言,“海琼先生人耶仙耶,世不得而知之也。丙子岁余于华阳道院有一笑之适,已而追从乎墨池笔冢间,凡三数月,莫能窥其际。今先生少憩无诸日,偕鹤林、紫元二真士,发挥玄关,朝夕问答,集以寄予,诵之终日,真奇书也。……近有携梦蟾图一卷惠予……淳熙间周益翁尝刻以遗临江简寿玉,石湖居士赋诗以纪灵,余得此图,始悟先生玉蟾之号似非偶然者。先生灵踪异迹在在声间,其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靡不该贯,非自真人菩萨地位中来。”(55) 于此可见早在孝宗淳熙年间,已有周益翁刻“梦蟾图”传世,这亦是白玉蟾当生于绍兴甲寅的一条傍证。
    同年七月二十四日,白玉蟾作《谢仙师寄书词》曰:“玉蟾素志未回,初诚宿恪自嗟,蒲柳之质,几近桑榆之年,老颊犹红,如有神仙之分,嫩须再黑,始归道德之源。”“玉蟾三代感师恩,千年待真驭,说刀圭于癸酉(1213年)秋月之夕,尽坎离于乙亥(1215年)春雨之天,终身怀大宝于杳冥,永劫守玄珠于清静。”(56)
    嘉定十年(1217年),传丹道雷法予留元长。留元长自记曰:“是年春遭遇真师海琼君姓白,讳玉蟾,或云海南人,疑其家于襄沔也。时又蓬发赤足,以入廛市。时又青巾野服,以游宫观。浮湛俗间,人莫识也。自云二十有一矣。三教之书,靡所不究。每与客语,觉其典故,若泉涌然,若当世饱学者未能也。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与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踏遍江湖,名满天下,其从之如毛也。时人多见囊中曾不蓄铢铜粒黍以自备,或醉甚辄呼雷,或睡熟能飞章,或喜或怒,或笑或哭,状如不慧,或亦出言与休咎合观,其济世利人之念汲汲也。彻夜烧烛以坐,镇日拍拦以歌,晨亦不沐,昼亦不炊,经年置水火于无用,称其耳聩目眵,或对客以牙宣为辞,未审厥旨也,无酒亦醉,睡醒亦昏,诸方士夫刊其文碑,其言多矣。今多嗔少欢,与世甚相违,故慕之而针芥欤荷,相授以九鼎金铅砂汞之书,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57)
    同年九月,白玉蟾离开武夷去泉山,他致书彭耜曰:“玉蟾九月十四日自螺江沂潮而南,以十八日次泉山,不胜役役,幸形神少宁。又起三山故旧之思,尚须少盘桓,却作漳滨客也。”(58)
    嘉定十一年(1218年),白玉蟾在庐山太平兴国宫,为弟子陈守默、陈如约、陈致和、张知常、詹继瑞讲道,并传以丹经。弟子们以“所得吾师《金丹捷经》一篇、《钩锁连环径》一卷及《庐山快活歌》一章,刊行于世,总而名之《传道集》。”(59)并应邀为太平兴国宫作记,内曰:“岁在嘉定戊寅清明,福州灵霍童景洞天羽人白玉蟾,袂香趋敬九天御史台下。”(60)
    其后移足南昌西山,为道士罗适庵作《玉隆万寿宫会堂记》。(61)时逢朝廷遣使进香,力邀白玉蟾主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曰:“适降御香,建醮于玉隆宫,先生避之。使者督宫门力挽先生回,为国升座,观者如堵。又邀先生诣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神龙见于天,具奏以闻,有旨召见,先生遁而去。”(62)
    是年三月十五日,白玉蟾游寓江州太平兴国宫,作书彭耜,告之近况:“鄙人今春水陆二千余里,寻隐庐山,幸而四大轻爽,凡事亦随顺,但花晨月夕,杯酒炉香,颇为我南中诸友感怀也,而于老友又甚酸心,焉物外人,或凡或圣,不以荣辱为心,毁誊为念,惟木精石怪知其为如何人也。《大道歌》、仙系图,必刊板流广矣,喜甚喜甚,老友更加鞭为祷。兹不多及,珍重珍重。琼山老人白某谨书。”(63)同时飞书致留元长、周希清等,叮嘱众弟子八月相会于武夷。留元长曰:“吾师海琼君飞锡于康、庐之间,嘉定戊寅春有书,相期于武夷。”64)
    此外,白玉蟾还至玉隆、武城。他说:“嘉定戊寅,琼山白玉蟾携剑过玉隆,访富川,经武城,双凫凌烟,一龙批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东,抚剑而长呼,顾天而长啸,环武城皆山也。”并着有《玉隆宫会仙阁记》,谓自己“道八桂,航三湘,浮沔江,历庐阜”,而至此“天下第一真仙之居。”(65)至中秋之夕,白玉蟾与众弟子相聚于武夷,并秘授彭耜、留元长以法统衣钵。他说。“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66)
    同年十月,又率众弟子上《传度谢恩表文》,乞请神霄玉清真王,传度授以雷部神职:“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统五雷将兵提领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臣玉蟾言,以今十五日,伏为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风雷判官臣彭耜,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臣留元长”,其下尚有驱邪院判官林伯廉,神霄玉府右侍经潘常吉,周希清,五雷使院事胡士简,雷霆都司事罗致大,驱邪院右判官陈守默,黄录院事庄致柔等,皆奏准玉格,皈依神霄门下,“赖上真开忏谢之门,使至蠢有披陈之路。既与原已往之咎,复为弭未萌之灾。更味皈依,实负陶铸。夙缘契道,遇神霄五雷之书。凡质希仙,受太上九灵之旨。故得掌心握印,笔下飞符,役使风霆,区别人鬼,济生度死,辅正除邪。岂堕身于尘坌之间,敢飞步于魁罡之上。古来传授,今故奉行,内炼刀圭,外储功行,体天行化,佐国救民。恭惟高上神霄玉清真长王生大帝陛下,道大难名,德博而溥,群生父母,王界月师,端九旒于万气之先,御八极于太空之表,慈悲济世,方便度人。臣剡牍东台,侧员西府,讲分符破券之典,效插血饮丹之仪,誓领将吏,以立殊勋,全赖符图而阐大教,渊衷俯鉴,真荫替孚,愿清海岳之埃,而锁妖魔之洞,庶辟虚无之阃,再扬正一之风。”(67)这是一份极其重要的文件,它表明白玉蟾率众弟子皆正式皈依神霄门下,并一改金丹派南宗偏重自修性命的偏颇,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体天行化,济世度人。
    嘉定十二年(1219年)正月五日,白玉蟾派杨伯子递书函彭耜,告知天庭已正式予余神职,并嘱其刊雷经传世。他说:“今正旦于是申奏诸天祭飨诸神,已于当时忝受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门下纠录典者,签押雷霆都司鬼神公事,仍受上清驱役鬼神宝印印文纳上,至可收宜治靖也。今老者过自康、庐,若无所见闻,且莫发书,恐有浮沉,秋末冬初断可再会。《雷霆玉经》想已刊了,可施十本,以传江西之士。”(68)
    之后,白玉蟾离开武夷,又开始了长途的云游。他说:“己卯之春三月,适闽溪山已夏,草木犹春,琼山白玉蟾游于鼓山之下,饮于蛰仙之庵。前眺后啸,左瞻右盼,崇冈复岫,丰泉茂树,诸友皆贤哲,不减兰亭之集也。(69)随后“到江州,行兴国军,如岳阳,回豫章,过抚州,谒华盖山,下临江军,取道饶信而制东。以八月一日诣行在,复游绍兴,过庆元府,再归临安。十月十二日偶闲行,忽与肖潜庵遇,乃知了庵己化,如庵己归祥山,紫壶在蛰仙无恙。宁国屡相昭,更不往见。史揆任枢,各有夤缘,可以谒之。此兴甚懒,亦各休休。每日惟以大饮酣歌饯时光而已,他无所求,亦无所思,惟是吾鹤林,此吾爱子,远在二千里处。”“今所行之法尚更灵。在偶醉了,失身堕西湖水中,法印乌有矣,亦可发一大笑。欲往天台,临行呼潜庵授之,以此南望。”(70)此白玉蟾致彭耜书,作于十月二十日,大致可以了解这一年白氏的行踪。
    嘉定十三年(1220年)夏七月,白玉蟾赴阁皂山,应崇真宫冲妙大师朱季湘所求,作《阁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71)嘉定十四年(1221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赴姑苏参加纯阳会,升座演讲吕祖生平事迹,以教谕道众信徒。他说:“皇宋嘉定十四年,秀纪月清和天,湖山已还武林债,风月复结姑苏缘,姑苏其月十有四,四众共结纯阳会。纯阳真人此日生,漂滩旧有仙游记。我闻唐代吕纯阳,师是钟离字云房。亲传金液还丹诀,得道之时游荆襄。世人还识纯阳否,鹤颈龟腮身弊垢……要须会得纯阳心,始堪学得纯阳道。”(72)并作《纯阳会》长诗以咏其志。(73)
    嘉定十五年(1222年)上元,白玉蟾应彭耜致书所请,自浙江而抵福州,为众弟子设坛演道。他说:“今日适上元,亟命建靖治,立玉堂,置玉匮司,仍置黄录所,自辰及申,文书成,告盟天地,植巨幡于门。命虚夷赵汝浍为高功,紫枢林时中为都讲,紫光林伯谦为监斋,芝房吴景安为侍经,玉灵邓道宁为侍香,玉华陈弥隆为侍灯,紫壶谢显道为直坛,紫琼赵收夫为看班,予(彭耜)摄行上清黄录使为总监。其以正月晦日补职,二月一日行事,四日成醮乃谢恩,五日祭雷,凡斋醮事用古式九朝科饮如常仪。”(74)其后,一一为众弟子解难答疑,开示玄机。
    同年四年,白玉蟾到临安,“伏阙言天下事”,结果“沮不得达,因醉执逮京兆尹,一宿乃释。”(75)时有臣僚奏他以左道惑众,被逐出京师。《全闽诗话》引彭耜《白玉蟾传》亦云:壬午孟夏,“伏阙言天下事,阻不得达。”(76)十月至临江军之江月亭,饮酣袖出一诗,与诸从游。“未及展玩,已跃身江流中,诸从游疾呼援,先生出水面摇手止之,皆谓已水解矣。是月又见于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岭,返三山,复归于罗浮。”绍定己丑(1229年)冬,或传先生解化于盱江。“先生尝有诗云: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以岁计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死,竟莫知所终。考耜为玉蟾弟子,所纪当实,蟾生绍兴甲寅,至绍定己丑,计九十六岁。云三十六岁者,除去一甲子也。”(77)
    通过对白玉蟾生平事迹的基本梳理,可以看出他的确超常不凡。正是由于他毕生不懈的努力,使得南宗及神霄派均光大于世。对金丹派南宗一派而言,白玉蟾是将南宗丹法及法派宏扬于世的关键人物。诚如其后学王庆升所说:“七返九还,金液炼形者是也。一时媾精,一日结胎,十月脱胎,三年无阴,是谓纯阳之仙。六年绝粒,鼻无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黄金其筋,履蹈虚空,洞贯金石,此修仙之极致也。自老子,黄帝而下,凡飞腾变化之俦,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经》,以诏后世;黄帝着《阴符经》,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阳因之,作《周易参同契》,以极其底蕴。正阳钟离权因之,作《玄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纯阳吕岩缘之,作《沁园春》、《霜天晓角》及《窑头脱空》等歌,以广其意;华阳施肩吾修之,作《会真记》,以诱进学之事,虽皆发明道要,显示机缄,然而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并不曾说破。天台怡真先生谪自紫阳真人,宿德不渝,感西华夫人发枢纽,而授之以口诀,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贤薛道光以《还元篇》。紫贤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复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白玉蟾以《翠虚篇》。厥后之闻道者,紫清之徒也。(78)
    就神霄一派来说,白玉蟾是将雷法理论化、流派教团化的重要宗师。他文才赡富,著述甚多,除诗文集《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等及其徒众编的《静余玄间》、《白真人文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传道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外,还有许多雷法符录方面的著述。最为重要者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玄珠歌注》、《道法九要》、《坐炼工夫》等,以及所传《先天雷晶隐书》、《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洞玄玉枢雷霆大法》、《神霄十字天经》,均为神霄派的重要文献。因此,在不少的雷法中,均将白玉蟾列为传法祖师,这是神霄派对他所作贡献的肯定。
    总结以上所述,白玉蟾须应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需要,大力倡导不同教派、不同思想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了道教的内丹、外丹、符咒、雷法乃至与儒学、理学、佛学、禅法、密法、瑜伽等的相互交流,从而在更加广泛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编撰了大量的著作,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道教的哲学、思想、文化、文学、历史、道法、科仪等各个领域。仅就对神霄派的贡献而言,他不仅在组织上完善了神霄派的传承体系,更为重要的他将内丹学与雷法有机的结合,并广泛系统详实的论述了道教雷法的渊源、历史、理论、方法及其社会功用,从而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道教的这门绝学。同时,也改变了南宗传统上的只重个人修为的小乘偏见,力主走向社会,运用雷法、丹道的咸力,济民救世。这样的结果一是使道教一贯秘传的丹法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传播,一是使雷法符咒之术得以合理化系统化,内丹与雷法相互靠拢,互相融合,这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变革,是白玉蟾对道教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四 奉行神霄道法的众多高真
    南宋之际,神霄道法的传播主要分为萨守坚、白玉蟾两系,除此以外,尚有一些支派与高道亦为宏扬神霄大法而努力,这里介绍一些基本情况。
    一、以李清叔为祖师的支派。该派主传《正一忠孝家书白捉五雷大法》,可称为神霄派忠孝门。据该派弟子修真子高仓所言,此忠孝大法昔老君授祖天师于四川鹤鸣山,其后子孙皆异人亲授,自非后世专门各派所言。南宗时又由李清叔传授赵履,赵履传高仓,该法始又重显于世。
    李清叔名渐,字清叔。生平籍贯无考。自称“玉帝御前伏魔上相李真君”,亦即张宇初所列举的神霄派宗师中的“伏魔李君”。李真君巡游天下,至湘乡州中,忽遇赵贯夫,“因缘际合,乃召苟、毕二帅出现于前,遂以衫袖写咒四句,并缺角印文,授与松隐赵先生,临行付嘱曰:以忠孝为念。而又赐学真童子。后松隐授与空山高先生,空山授南涧岳先生,南涧授与庐山清虚成先生,成先生授与冯先生,冯先生授与周先生,周先生授与张洞渊先生,洞渊授与某人,俱亦亲传。”(79)据此,该派的传承如下:李清叔——赵贯夫、学真童子——高仓——岳先生——成先生——冯先生——周先生——张先生,先后达七代之多。这些人的生平现均无考,唯赵贯夫有传。
    赵氏弟子高仓《传派实由实录》详细记载其师得道于李清叔的经过:赵履,字贯夫,自号松隐。温州平阳人。生于丙寅二月初三。“父名珏,迪功朗湖南潭州,知甘泉酒官。公侍采宦游,岁在庚辰,其父客丧于任。公为人赋性刚直,姿禀不凡,肃敬有落魄不羁,名缰利锁不屑就,乃脱然弃俗,游于湘乡县郭之南,寓上真道院修真焉。一日忽有羽衣至,龙眉皓首,不知其几岁,亦不知其何人也。”相处甚洽,欲授其秘法,“告之曰:吾非凡人,乃玉帝御前伏魔上相李真君者,即我也,职在雷部掌籍。于是袖中出笔砚各一,四顾荒野,无楮可书,遂云:肯出尔袖,记我所传否?公欣然,敢不唯命是听,遂拆白绢衣袖与之。写讫,口传之秘,一一指示,公跪受礼谢而别,将行一里,高呼于山之麓,且令公还,吾有一印藏之青城山丈人观石匣中,适令雷将取到付汝,此法名忠孝白捉五雷大法。本朝惟徽庙佩受。禁藏之秘,非下世所可传也。今气运当出,以汝凤有仙骨,故亲授之。切宜虔恪自重珍惜。如薄德殄行,不忠不孝之徒,慎勿轻泄。凡祈祷追摄,除邪馘妖,但以篆书祖印合同,符命到来,即与施行。”赵贯夫得法甚验,法印一下,二帅立见。乃挑抱云游,“开化赵、缪、周、高四人。公十月羽化于门人周监簿宅。”高仓亦为弟子之一,“每历州郡,必扬先师所传开化,万一缘分契合,其嘘四之妙,如响斯答。”(80)
    二、以邹铁壁为祖师的支派。该派主传《先天雷晶隐书》。邹铁壁为南丰人,与王文卿同乡。先师事王文卿甥上官真人,得授《先天雷晶隐书》。据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言,上官真人得王文卿真传,名著当时,“际遇宁宗朝,法亦大显,赐号妙济先生。”《先天雷晶隐书·道妙》亦曰:“此法侍宸所秘本,古玉枢三帅,至宣和时内藏所禁,不许妄传,独上官祖师家传得此,以付之先师铁壁邹公、玉蟾白公。”(81)
    此外,邹铁壁又传《先天一气火雷张使者祈褥大法》于世。其们人追述说:本派主法宗师有“祖师火师汪真君,灵惠冲虚通妙侍宸王真君,上官二三真官,铁壁邹真官,月鼎莫真人,宗师无为陈真人,存心李先生,秀峰邓先生,太和黄先生,前传后度诸大师真人。”(82)则其道脉已延续至元代。
    三、以张元真为宗师的一系,主传《混元一气八卦洞神天医五雷大法》。该系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祖师,宗师为青城山紫虚妙道真君张元真、金阙左辅真君刘致清。张继先《洞神后序》曰:八卦自然之法,包含万象,运使八卦大神,通幽玄之理,达造化之机,探鬼神不测之妙,幽微显奥,有脱死超生之要道,祛邪守正,自然变化之妙门,运动自然,故有目前报应。“历代神仙修炼金丹,祛遣内外之魔障,至于脱质升仙,摄邪皈正,禹步超神,安危定乱,亦无出于斯文也。吾家大法,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河,明可以伏龙虎,晦可以伏鬼神,大可以助国家,小可以驱灾患,此灵验难量,亘古亘今”。(83)《八卦洞神玄妙序》指出:“此八卦内景之法,古今所未易闻也。有西蜀张公真人授受之,故其证验之效,只在片饷,续其法派,刘君致清所行者,加进修持,则应验无虚妄矣。”(84)此派以后的传承无考,似当融入其它道派之中。
    四、以陈道一为代表的一系,此派主传《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陈道一生平不详,自称“上清大洞法师神霄上相保真济物琼瑶金阙真人”。他说:金火天丁者,总万法归一身,运一心应万法,为一符一印,至为要道。“其神可以修身,可以炼魂,可以自附,可以勘精,可以瓶捉,可以卫生,可以断怪,可以除瘟,可以致雨,可以祈晴,可以断泉脉,可以破庙庭,神镜有照恶之妙,宝印能度形飞升,保胎安孕,解结催生。先保一身,后安家宅,然后治鬼神,逐邪怪,莫非炼心而运化也。” (85)该派承袭林灵素所传道法,以林灵素所着《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为经典,其传承如下:林灵素——张如晦——陈道一——薛洞真、卢养浩——徐必大 ——刘玉——黄公瑾,已至南宋末期。因其教内中人皆称“玉真弟子”,故可称此派为神霄派玉真门。
    五、以卢养浩为代表的一系,此系主传《太一火犀雷府朱将军考附大法》、《北阴丰都太玄制魔黑律收摄邪巫法》。卢字伯善,号养浩。好道求真,先后师事陈道一、张继先、郑知徽等高真,尽得神霄道法、北帝道法秘旨。《雷奥序》谓其得《朱将军考附大法》于张继先,时游青城山,“遇虚靖天师传诸阶之法。自婺州来至洪州,寓于丰城清都白鹤观,往来居止。”“行六阴洞微诸阶之法,无不灵验。凡符法一至,立时而愈,盖虚靖天师一流人耳。葛巾布服,不爱装束,惟好清静。”(86)刘玉谓陈道一传《神霄金火天丁大法》予卢养浩,卢临终之际又传法于刘玉。卢自述其得北帝派法于冲妙真人郑知徽、执法朱真君,他说:“切闻战邪治瘟,全在断后,神功妙用,无出斯文,诸行法之士,未得妙处,终不能绝妖邪之路。林土广参玄徽,蒙冲妙真人曰:断后之法,无如北阴丰都连天铁障之妙。上古圣人所受黑律,必全是文于其中。自后执法朱真君,知其妙用而秘之。林土勒苦参学,以全其文。后学之士,宜精宝焉。” (87)可见,卢养浩是集多家大法于一身的高道。其弟子徐必大、刘玉继其道脉。
    六、以刘玉为代表的一系,该系主传《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地祗法》。据黄公瑾《刘清卿事实》所言,刘玉名世仍,字清卿,法讳玉,世代河朔人。为南宋勋臣刘之孙,因敕葬临川,其父赘于丰城,因迁家居丰。“受祖荫承信郎,幼慕清虚,年未弱冠,弃官从事道法,遍历江湖,捐赀无所靳,参礼名师。初行小四直符水,继行灵官丰都地祗考附,悉有灵着。后因养浩卢君伯善来江西,以诸法付度于徐洪季,洪季以所得授清卿。清卿得法,方从卢游。”可见刘玉广求道法,先师徐必大,再师卢养浩。待卢养浩临终之际,“清卿以神霄中独体金火天丁一阶为请。卢悉以心章隐讳、内炼秘诀。倾付之。笔录才竟,诸弟子辐辏,则卢复瞑目化去。清卿自后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不过此耳。单符只将,千变万化,所向无前。凡祷祈馘伐,刻日动雷,皆出于十手目之所指。视其救危难,则多用玉天心章、七十二冢论章,三十六冢论章,万法不救告急皂章。其保生治病驱邪,则多用神霄告斗传忱表,只一天丁。”(88)这是刘玉得承神霄天丁大法的缘由。
    刘玉尚别有师授,其《地祗法》则得自多位高道。他自述曰:“地祗一法,凡数十阶,温将军专司,亦十余本,使学者莫之适。余初得之盛仙官椿,继得之李真君守道,再得之于元阴洞微卢仙卿林土,所授之本已大不同。继而遇时真官,则符篆愈异。晚参之闻判官天佑,及传之吕真官希真,玄奥始全备矣。吕以道法自青城而来江淅,名动一时,凡祈晴祷雨、伐庙馘邪,莫非用此吕之书,悉要而简。”(89)由此可见,其《地祗法》得之不易,先后参拜了盛椿、李守道、卢养浩,时真官、闻天佑、吕希真,才得以了解全部玄奥。
    刘玉为求得真传,先后修炼了十四年。他说:“愤悱一念,研覃七年,方受雷霆符水。又七年,谙练颇熟,蹊隧稍通,内外之神气出入惯,鬼神之变化情态识,行持之要妙,十得其一二。”针对当时道法杂乱、真伪并行的混乱状况,刘玉力主正统大道,坚持修真十戒,明辨法派,他考其源流,示其传承,说:“地祗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次显化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江淅闽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其书始则有石碑本,继则有铁林府地祗、原公夫人庙地祗、五雷地祗、五虎地祗、索子地祗、十字地祗、四凶地祗、圣府地祗。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支分。”(90)可见地祗法流传之广,支派之多。刘玉自谓得张继先真传,“专守吕之言,罔敢或失。乃和万法易动,莫如地祗,地祗勇猛,无越温将。”(91)后刘玉以法授其弟子黄公瑾。
    七、以刘浩然、许志高等为宗师的一系,该系主传《太乙火府五雷大法)。据宋咸淳辛未(1271年)中和节黄一炫《法源事迹》曰:“太局火府雷者,乃玉清内院之秘法,北斗真气之化身,太乙月孛之主法也。祈祷驱邪,斩妖伏精,极有灵验。”自唐天宝元年(742年)七月水旱虫蝗,毒气流行,妖邪变现,是时绵州太守冯佑持诚启奏,夜梦北阴圣母降言,“次日于香案上得秘文一轴,视之乃太乙雷也。冯佑得之,乃依法立坛,呼召雷声大震,是时太乙元君现形于坛中应感。太守辞禄弃家,行符咒水有功,蒙上帝赐为紫府真人。后隐青城山丈人观。有道士江元亨以师事之,三年遂授玄文,厥后吕政卿、李巨川、张伸之等师资授受,区分人鬼,协赞乾坤,不可具纪。五季之乱,至人多隐,遂无闻焉。此皆本经所载。圣宋隆兴,自延恩殿九真降御,道法尊而正教行。希夷陈抟先生居于华山,得其法于石室中。”
    其后,此书传于西蜀,有成都府青城大面山丈人观主刘浩然,字仲方,讳晋。得其法而“收九天魔女,锁之于八角井,由是大教愈彰。得其雷祖宗派者,孙太初、赵师古、杜昌宗、吕真人。近有刘虚正、王法进、监军赵必渥,其徒甚众,独许志高真人得法大显。”时当南宋高宗之际,“诏治大内妖怪,阐教于青城,赐号通玄。后一百五十岁,天书诏侍太清,飞升而去。”
    许志高为四川阆州人,讳翊。自幼爱清净,入青城山出家,拜刘浩然为师,先后随伴十四年。刘浩然将羽化之前,曰:“汝急来,吾以法授汝,汝道南行,流传六百弟子。”许志高自得法之后,出蜀南游江南,至京师内院,“有妖作孽,诸法师不能治之,真人以一符馘妖精长丈余。蒙上帝赐号伏魔,以此号为伏魔许真人。”其后云游至福建延平,收杨耕云为弟子,尽传道妙。迨至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六月六日,“火化”于茅山玉宸观。“真人未升仙时,分付将道法及雷篆家书秘印、雷霆都司印、都天大雷火印、统天印、天宝家书印,尽数传与披云杨真人。”
    披云杨真人字耕常,讳燮。福建延平人。“其父任教授于蜀江口,见许伏魔。在后回家作纯阳会,许伏魔见其衰老,与杨教授丹药服,于妾处生一男子。在后许伏魔再到延平,带披云至西蜀、建康、茅山等处,后传与披云。”待许志高逝世后,杨披云以其母尚健在,复回故乡延平。“有建宁府浦城县黄止堂,出守延平,贰车见披云真人驱役雷电,开现星斗,祈祷雨阳,倦舒云霓,皆在指呼。有黎君亦川人,而力荐之。以此先君止堂,令云庄拜披云为师。”杨披云遂收黄云庄为徒,传以雷法秘印。至淳佑年间,曾于西湖苏堤祷雨有验,朝廷锡以“清隐”,却而不受。其弟子尚有三茅山玉晨观薛管辖、西罗宣哥真人。“云庄奉法去三十余年,江湖之士慕名求者,亦然以伏魔家书付之崇奉,苟能勤恪虔恳,一达家书,亦可治病驱邪,祈晴祷雨,无不应者,而太乙火府之文,例不敢泄,非惟此法不可得遇,而江南之人闻之者亦罕矣。尝受师言,向遇西人则可授之。昨授成都碧源李拱祥,得之西矣。念云庄榆景向暮,志乐林泉,懒于出山,深虞此文湮没,他时后学无传,遂传之邑人祖审斋逢吉、黄澄心、詹山立、陈清溪等,代余之阐教也。庸考传记之载,并摭师训之音,着之篇首。盖西来之法,皆简而要,符无散形,咒无韵丽,与江南之法不同,见者其无忽焉。”(92)此外,杨披云还传《飚火律令邓天君大法》于世。(93)
     从唐代冯佑肇始太乙雷法,始终以四川青城山为祖庭,先后递传于江元亨、吕政卿、李巨川、张仲之等,再经北宋高道陈抟、西蜀刘浩然、阆州许志高,延平杨耕常、浦城黄云庄、成都李拱祥等,此宗已传至南宋未年,且门徒颇多,遍布西蜀、江南、福建地区。考其道法内容,亦以神霄雷法为本,故当为神霄别派。其宗师之一阆州许志高,教内尊称他为“祖师中天枢相伏魔许真人”,亦即张宇初所列神霄宗师“枢相许君”。
    八、以彭耜为宗师的南宗一系,他们兼传神霄雷法。彭耜为福建长乐人,字季益。家世显宦,少有文声,然恬淡不问仕事。后师事白玉蟾,“得太一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尽通内外丹道、符咒雷法。遂于故里所居之地,设立讲道传法的“鹤林靖,日以孔老娱其心,以符治疾,多所全济,乡邦得之。一时寓贵多勉其仕,牢不可破,然而学问博洽,趣尚清远,须古之孝廉不是过也。当路欲以隐逸荐之于朝,君闻而逊谢之。终日杜门,与世绝交游。”“得兴则赋诗。或亦饮酒,饮必大醉冥然后止。遇有鬼神加害者,则以丹符疗之遂愈。其沈酣道法,呼啸风雷,人所敬慕。后尸解于福州。”(94)着有《道德真经集注》十八卷、《鹤林赋》传世,启南宗细林正宗一脉。
    朱桔,号翠阳。世居淮西安庆望江(今属安徽)。自幼聪慧,有志儒业,尤精易数,及长,未遂科举之志。乃厌薄名利,钦慕修炼,云游名山胜地,意在得师,以证入道。孝宗干道戊子(1168年)至惠州博罗,遇陈楠弟子鞠九思点化,盟天誓地,鞠九思“即以九鼎刀主火符之诀,五雷金书五篆之文,九八飞神阳道之法,心传口诀,悉以付之。且诫令往皖公山筑室,依法修炼。”朱桔遵以师命,入皖公山筑室修炼。后因为寇所挠,入闽至惠州博罗,和光同尘,留惠三载,至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十一月十三日逝世。有弟子郑孺子,承其道法。(95)
    九、以万鼎新为祖师的一系,此系主传《九州社会蛮雷大法》、《九州社令阳雷大法》。此派第一祖师为许逊,第二祖师为“无上阳光玄虚妙道至感真君万鼎新”,即张宇初所列举的神霄派宗师中的“万五雷”。其后依次递传:万鼎新——上清三洞法师雷霆大使王宗白——上清三洞经录西台雷雨令青阳鼎——金阙侍宸玉枢使相梁天津——神霄执法仙君月鼎萧道淳——神霄玉府上卿月田刘德清——高上神霄宝录王一玄——上清大洞经录铁坚雷师王明渭,一共八代。(96)他们的生平事迹虽不可考,但所述道法纯属神霄一派,当为神霄中人。
    除以上所述九大支派之外,尚有一些传授不明,名声却着的神霄派道士。下面介绍几位代表人物。
    青华洞玄子陈相真,生平事迹不详。撰有《雷霆纲目说》,认为雷霆实大道之功用,造化之枢机,“帅有二百六部九万余屯,上佐干纲,下临坤垒,威行六合,声震万天,长养生灵,剪除凶恶,护持国土,号令人天,风霆流形,雷雨磅礴,昭昭其有,冥冥其无,集之成一气,散之为五雷。卷之而寂尔无形,舒之而忽兮有象,道行法界,妙在灵台。”(97)
    雷水子黄应炎,自稚至长,慕道求真精勤无怠,广陈词信,叠拜师尊,“获遇眉山至人,于是叩头恳请,乃沐师庥,立誓设坛,呼雷召将,斯须感动,报应不殊,付以雷书数品,上自三皇,下根千古,符文简策,宝笈琅书,字字金科,章章玉篆。上品雷书,大小劫经,尚存大有,非至人得此,何能探讨。中品雷书,皆皇人按笔。下品雷书,即应世宗师采择仙经,集为契信。上可以祈天福国,下可以赞法济人。”(98)
    张愚,生平事迹无考。撰《天罡说》,认为天罡为天之柄星,主雷霆之根宗,故详论天罡之内秘及功用。其中指出:“耳眼口鼻舌,精神魂魄意,攒簇向中宫,化作先天气,即中黄气也,吾身中之天罡气也。行持之士,内视五蕴者,固气练神,聚其尸魂,内想不出,外想不入,神气不散,混合百神也。外察万神者,以我平昔修炼工夫,寓之于书符念咒,掐诀步罡,役使万灵,则万神听命,罔敢弗恭,报应如谷答响,出乎自然,惟在洁己斋心至诚,可以动天地,感鬼神也。”(99)
    元虚真人万宗师,生平不详。着有《雷法议玄篇》。自称为王文卿弟子,“得闻混元太一之道,五雷御邪之文,总局二十四部,分上中下三卷,其间符图印诀、密咒符式,约二百余篇,飞罡蹑斗,结印掐文,奚可具其品目,”故恳请王文卿告以捷妙之法。师徒割肉剪发、盟天立誓,王文卿于是授以秘册,其间符印咒诀不出三十余章,法式罡诀皆可心记。师曰:“至玄至简,妙在斯文。”万宗师得其至诀,密识星机,屡取灵效,运风雷于掌中。他赞誉此法曰:“故我师王君太素,得真王便宜行事之要,非其灵骨之人岂能遇也,又非猛烈忠孝之者孰能持也。且持法之一端,实修真之快捷方式,非神全者岂能驱策鬼神,以救沉屙。是故祖师以元一之真气,化无量大将军,灭六天魔王,积功累行,上朝金阙。”(100)
    太无先生汪集灵,传《雷霆六乙天喜使者祈祷大法》、《先天六一天喜使者大法》,师派直承火师汪真人、侍宸王真人,当为王文卿直系传人。(101)括苍鹤溪处默处士、洞微子潘松年,师承无考,传《负风猛吏辛天君大法》(102)《太乙捷疾使者大法》,(103)亦为神霄派重要人物。
    以上所述,可见神霄派在南宋传播的基本情况。南宋时期神霄派之所以仍然兴盛,并分衍出众多支派,除了与神霄派的大师们竭力宏道之外,更是基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土壤。宋辽金元交相陵替,汉族政权赢弱不振,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纵贯这一时代。战乱、天灾、饥荒、瘟疫及横征暴敛、贪官污吏、民族仇隙等,沉重地压在人们头上。在苦难中辗转呻呤的民众,不得不寄希望于冥冥中的神灵,以符篆雷法、度亡济世为职事的符录道教,于是盛行民间,活跃于朝野。作为融符咒雷法与内丹之道为一体的神霄派,以其精微独特的雷法称着于世,故深受民众的欢迎。各种各样的雷法应运而生,道派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

第四章 神霄派由显而微之期——元明清
一 元代的神霄派——以莫月鼎为代表
    神霄派在元代的主要传人是莫月鼎。关于他的名字,籍贯及生率年,诸书记载不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曰:“月鼎真人姓莫氏,讳洞一,字起炎,浙西川人”。以延佑庚寅(查延佑无庚寅。庚寅为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卒,卒前书偈曰:“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阴晴圆缺。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虚空透彻。书毕,端坐而逝,颜面如丹。”(1)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谓:讳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湖州月河溪人,于庚寅之次年(1291年)正月逝世,寿六十九。(2)王逢《莫月鼎法师道行录》称:讳起炎,字月鼎,吴兴人,生于宝庆丙戌(1226年),卒于至元甲午(1294年)。(3)《苏州府志》则言其为苕溪人,(4)《浙江通志》说为钱塘人,(5)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四三则曰为归安人,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又称其为湖州人,殁于苏州。以上记载纷纭岐异,莫衷一是。概括而言,莫月鼎名起炎,月鼎为其字或号。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或谓川,或曰苕溪,或言归安,皆在吴兴境内。至于生卒年及寿数,已难确定,大约是生于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年间,卒于元世祖至元末(1290 —1294年)。
    莫月鼎出身宦族,祖、父在宋时皆为显官。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初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观,从徐无极受五雷法。又闻南丰邹铁壁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不外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九天雷晶隐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六合。虽喜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6)因此名重当时。对此,《仙鉴续编》亦曰:“生而聪慧,英敏过人,酷慕道法神仙家之说,乃与同郡西沈震雷真人,同师事铁壁邹真人,得侍宸王真君《九天雷晶隐书》,由是名著当时。至若会稽混融韩公,钱塘杨和玉蟾川诸公,望重当代,为道法所宗,皆炷香座下,由是道法愈重。真人落魄无家,随所寓而止焉,求其道者甚众。往往遗世绝俗离伦,饮酒辄醉,自乐天真。其接门人多致叱咤,试其诚怠之心而进止之,有不堪者中道而废。”(7)据宋廉《莫月鼎传碑》言,宋理宗宝佑戊午(1258年),浙河东大旱,马廷鸾方守绍兴,迎至月鼎,月鼎建坛祷之,雨立至。理宗闻之,赐诗一章,谓其为神仙。《苏州府志》亦说:“精于持练,动与神合,时愤世嫉邪,托狂于酒,信笔涂墨,出诡秘语,人莫能晓。宝佑秋,越守马光祖致之祷雨,雨应声至。理宗赐诗赞。”
    入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年),遣御史中丞崔求异人于江南,物色获之,世祖召见于滦京内殿。问曰:“可闻雷呼?“月鼎对曰:“可。”即取胡桃掷地,雷应声而发,震撼殿庭,世祖为之改容。复命请雨,雨立致。或谓令祈雪,立验。世祖大悦,厚赐之,不受。寻有旨俾掌道教事,则以老耄辞。遂给驿南旋。于是踵门求授道者益众,有疾患求治者,或书符与之,或嘘气授之,“无不立验”,人常称之为“莫真官”。世祖至元末逝世于苏州。所得王文卿秘籍,一如邹铁壁,不轻授人。得其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玄真尤号伟特。”(8)《仙鉴续编》亦记载曰:“至元丁亥(1287年)被召赴阙下,符法阐杨,雷雨在指顾之间,一时名动京师,奔走后先者如云如堵,有不远千里及门而求道者,有奉束五十缗,师受之,一日袖之而去,遇洒肆陋者乃入,见贫寒者济之,有老病孤弱者必以物与之,及晡而还,缗皆罄矣。门人中有道材法器者,辄循循以进之。其于雷霆之奥,发扬底蕴,开示来学者多矣。使者一符形,每授门人,各有不同,是乃真人自立法以证派源,考其玄徽,同归一致。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来,惟真人与林土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扶教泽民,莫有甚焉。”(9)
    莫月鼎所传弟子王继华、潘无涯之事迹不详,王继华的弟子张善渊却大有名声。《苏州府志》曰:“张善渊字深父,号癸复道人。其伯父崇一始为道士,得易真人如刚灵宝飞步法,称为张雷师。宋尚书包恢荐于朝,命主郡之天庆观。善渊从之学,辄能捕逐鬼物,呼致雷雨。郡守潜说友举住建德永隆宫,再住郡之光孝观。道法药术,并究其妙。元世祖召入朝,召鹤且有祷,辄应,命为平江道录。”(10)着《万法通论》,详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之妙理,直示雷霆玄关之内秘,非常精辟。他说:“阴阳之气为雷霆,生育万物也。雷霆者,天地之枢机也。天枢地机,阳雷阴霆,枢阴机阳,雷生霆煞,雷善霆恶。夫谓万物厥有至符,至符阴玄,乃职生灭。东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数之祖,而中央五焉,雷霆得天地之中气,故曰五雷。”又谓玄关一窍,乃千诀万法之根本,丹道雷法之至妙,修之于内,则聚灵为宝,超凡入圣;施之于外,则调阴燮阳,济人利物。至于驱役雷电,制伏鬼神,抑其容易之事。故曰:“夫灵宝、神霄、璇玑、清微、洞玄、太极、斩勘诸阶雷法,至于诸阶考召正法。各有家数,宗派不同,而玄关一窍,先天一气之妙,左右逢其原,贯通诸法之说,古今之所不易也。”(11)
    张善渊弟子步宗浩,字进德。早年习儒业,中岁慕道,师张善渊于苏州玄妙观。《苏州府志》曰:“从张雷师于元妙观,授回风混合大洞真诠、上清灵宝三五飞步之秘,碧潭斩勘之书,祈祷雨阳,呼召鸾鹤,咸在掌握,驱邪救患,甚多灵迹。延佑间授弘教法师。”(12)后以神霄道法传周玄真。周玄真学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后迁于姑苏(今苏州市)。初从嘉禾紫虚观李拱端(杜道坚弟子)为道士,受劾召鬼神之术,复从曹桂孙受灵宝大法,又从步宗浩受五雷秘文,祈雨治疾,颇有奇验。享誉于元明之际,明初卒。(13)
    莫月鼎徒裔中,还有金善信。金善信(1273—1331年)字实之,长州 (今苏州市)人。家本世儒,成年后好老氏学。初事玄妙观张善渊,又事莫月鼎传其秘术。遂构仁寿观于城东北隅,“日与徒研窍妙旨。其言以为心神至虚,无所汨没,诸阴销尽,诸阳自集,盖有形者阳,阳益胜阴,气益调精,我得清静,去道无难矣。”(14)曾受知于天师张与材,起为广德路道录,仍提点仁寿观。张与材又荐于朝,赐号体仁守正弘道法师。
    又有雷霆散吏王惟一,亦传莫月鼎之学。《苏州府志》曰:“王惟一,括苍(今浙江丽水)人。自号景阳子。父官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因家焉。晚年寓樊泾岳祠。泰定丙寅(1326年)书遗事及偈毕,端坐而逝。”(15)《道藏》中收有王惟一所作《道法心传》一卷,中曰:自幼酷好道法,不惜劳苦,拜师传授,不知其几人。“是以用心三十余年,观风云聚散、气候之变通,默会其心,喜不自知,宿生多幸,又遇至人,一言之下,即证无疑。”“余则不然,多下苦志,幸遇真师,传授雷霆一窍,说破这些道理,使余如醉方醒,前学皆妄。后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历说先天之妙。”“余平生参尽雷法,未有若月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此外,王惟一又参邹铁壁,“奉度师铁壁先生邹君传授口诀,”皆为先圣玄机(16)。又着《明道篇》,阐发神霄雷霆丹道之学。
    此外,尚有由王文卿真接传衍于元的一系。据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王文卿传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最显著,曰临川谭悟真。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谭悟真为宋未元初人,入元后,“谭君犹在,浮沉人间,隐显莫测。”后传法卢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二人,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罗虚舟,“故宋时名士涧谷先生之诸孙也。得五雷之传,甚有符契。然谭君诵侍宸之戒曰:每传不过一二人,若广传之则速死。是以罗之弟子虽多,而自以为得之者,惟萧主簿雨轩,其后则有周司令立礼两人而已。”萧雨轩清文雅学,“中罹忧患,然甚通至理,泊然无所累其心。”“择人至谨,而人亦不知其有此道,独传之道玄胡君一人而已。神异之事,已见于前,其客于予者,顶分三髻,一剑自随,练衣短裙,危坐终日,风雨极寒之夜,灯火不继而温煦满室,目神炯然,神观洞彻,纵横自在,物外无拘,而刚介不可犯也,此亦真修仙者乎!有侍宸手书诗一首,盖谭,罗相传之符契也。”
    萧雨轩再传胡道玄,胡为番阳人,人称神霄野客。“得侍宸之真传,年二十余,道行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当己已、庚午(1329年、1330年)之旱,旬日之中,郡县争致之,所历或一日,或二日,嘻笑怒骂,雷雨随至,官吏畏而民爱之,环四五千里之间,所至无不应者。至于妖怪之作,劾治如法,人以为神。遇异人于武当大顶天柱峰,得修仙之道,遍游名山洞府,而归江东西之间,从蓬头金公游,甚相契许,他人莫之测也。于是收敛神异之迹,将求名地以归隐,是以谒浮丘君于华盖之上。”其后事迹不详。
    虞集的这些记述,都是依据当事者所言。因胡道玄、萧雨轩皆为他的至友,周立礼则属姻联。此外虞集尚不少方外友,多为神霄派传人。他说:“宋晚有河南子乌阳者,亦玉蟾之流亚与,吾方外友有浦云吴君者,为上清道士,得坐致雷雨、役使鬼神之法,不自以为功。已而去之,北游燕赵诸郡,得《景霄雷书》于异人,而未尽通其说。闲居京华幽坊静室,与学者数人居香火。清夜玉蟾降其室,亲为校正其疏略,剖析其精徽,内以自修,外以救世,粲然郎耀,莫逆于心。”(17)这里虽假托白玉蟾降世传法,但所习《景霄雷书》确系神霄道典,可证吴君早期当为上清道士,后皈依神霄派。
     在元代,尚有一系以雷默庵为宗师的门派,该派主传混元六天如意大法,门徒甚众,分布西蜀、东南一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续》卷四载:雷时中(1211 ——1295年)字可权,号默庵。祖籍江西豫章,迁居武昌金牛镇,又号双桥老人。幼习词赋,后通诗经,三领乡荐,精心道学,专务性理。因太平宫知宫点悟,愈留心道法,绝念功名。庚午(1270年)三月三日,玄武诞辰,雷时中具表贺、设坛焚香,朗诵《度人经》。忽有一道人自外至,授以袖中书一卷,令祭坛中,斋戒七日,方可开看。师遵其旨,持诚斋戒七日,拜礼开看其文,乃混元六天如意道法。“看毕,坛中白昼如夜,须臾雷火布满,雷霆辛天君立案上,曰:吾奉昊天敕命,付卿开阐雷霆之教,普济众生。吾教上帝为主,以吾佐之,以卿行之。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师路真君也。卿名在仙籍,七世为儒,三世行法,并无纤过,当大兴吾教。”(18)《道法会元》卷一五四《混元六天妙道一气如意大法》中所述师派首位祖师即为“混元开教大慈普惠路真君大安”,其下依次为混元演教一气妙道雷真人时中、天隐卢真人、九天金阙少宰仙官雷使查真人、天全张真人。该派所主之道法仍为神霄传统,但非常重视《度人经》大乘思想,“专以《度人经》为主,师每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各获果报。且尝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其要在十回度人。非惟十遍可以度人,乃在平日修练自己,以究返还之妙。切须先度祖宗,终得道备,飞升上清,经旨之明,莫越是矣。”(19)
    雷默庵以道为本,兼及儒学,博采旁求,一贯混融,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因其传播范围,分为二派。西蜀一派以卢真人为首领,东南一派以查真人为宗师。“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所着《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发扬混元道化之妙。”(20)此外,雷默庵又传《负风猛吏辛天君大法》于世。至元乙未(1295年)四月五日逝世,弟子奉葬于郡之颜山,享年八十五。
    自张继先兼传雷法之后,从南宋初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到宋元之交的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掌教天师凡七人,多能以精通符咒雷法名世,在当时社会有相当威信。如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虚靖游四州时,以印剑经录付之,朝英以是。众推之以嗣数”,得以继承法统。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 袭教。干道元年(1170年),“毗陵有妖恁树,诏治之,即行,一夕雷拔其树。召赴阙,赐号正应先生。高宗召见,咨问道法。孝宗时江涛冲决,命醮内廷有异应,上赐以象简、宝剑,《清静》、《阴符》二经,赐号正应先生。”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高宗时尝醮内廷,显大感异。“皇子魏王镇明州,有疾,为坛以请,至乃咒水,饮之而愈。”三十四代天师张庆先,“以嘉泰辛酉(1201年)袭教,性慈俭周贫,因至是经录之传益广。”并留下了劾治张公洞井龙王的故事。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见重于理宗朝。端平(1234—1236年)间,国家多事,可大累次应诏赴阙行斋醮之事,劾治鄱阳湖水灾、钱塘江潮患,“以符投江,雷震殛死大白蛇,水遂复故。”又设醮于太乙宫,禳治蝗灾。嘉熙三年(1239年),赐号观妙先生,命提举三山符录兼御前诸宫观数门公事,主领杭州龙朔宫。从此,正一派正式成为江南诸派道教的统领。时元世祖忽必烈屯军于武昌,闻其神异,遣密使入龙虎山造访,张可大谓使者曰:“善事尔主,二十年当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验。”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亦以道术名世。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间,江西上饶郡旱灾,守臣唐震请祈雨,灵应如期。入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遣使召之,待以客礼。《元史·释老传》曰:“乃见,语之曰:昔岁己未(1259年),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焉。因命坐,锡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明年(1277年),又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元世祖御制曰:“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卿心传法统,体粹真风,广《黄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录,爰清爰净,以信以诚,三尺青蛇,役鬼神于冥漠;一杯明水,净天孽于迩遐。既弘开济之功,宜畀褒崇之号,特赠演道灵应冲和真人。”(21)
    从以上记载,可见元世祖对张宗演礼遇之隆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这两次接见,张宗演获得“天师”的头衔。在此以前,张陵子孙虽有“天师”的头衔,民间也流行此称呼,但从未被宫方正式承认过。正式用政府名义承认其子孙为天师,则自元世祖始,也只有元代,明太祖即位不久即下诏取消。此外,张宗演又得主领江南道教的职权,这也是史元前例的。之后作为定制,被元代诸帝所沿袭,每代嗣教者都沿制承袭“天师”,“真人”,“主江南道教”如故事,直至元亡。
    张宗演作为元代最为著名的南方道教领袖,亦兼传神霄大法。《道法会元》卷一一一至一一三所载《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即为张宗演所传。其《序法》曰: “夫宝珠雷法者,玄之又玄,实众法之祖也。世间罕传,自前宋枢密宣使李闲云先生,得传于驾前承应法师集贤院学士朱梅靖先生。后朱入蜀,于青城山羽化之时,止传之三人。一乃新氵金州郭提举,二乃三十六代天师张真人,三乃闲云李先生也。此法行诸天之号令,总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气而运用,以后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宝珠。”“遇之者精勤修炼,行持既久,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挥将吏,可以啸命风雷,可以超凡入圣,非特能保命护身,其实可登真度世。”(22)
    白玉蟾一系在元代也有传承,如《洞玄玉枢雷霆大法》即为此系所传。据元成宗元贞丙申(1296年)嗣法弟子薛师淳《事实》记载:白玉蟾得其法于陈泥丸,有泉州马居士之女继其法。至元十八年(1281年)泉州大旱,蒲左丞命僧道祈祷无应,遂请马居士之女设坛建醮,以三日为限,“至三日催符之际,雷风震响,电掣交横,报应非常。”后以道法传翁法建,翁法建“乃丹山翁状元嗣孙也,家寓建宁。至元十六年(1279年)张九万提兵入闽,执拘到泉州,蒲相见其天姿粹美,词翰两优,收置幕下。得法之后,遂回故居,则城郭是而人民非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建宁大旱,府判梅庵请命祈祷,十分感应。所管建阳县亦旱,县宰申府,府官令其下县祈祷,县宰史嵩之郊迎,立坛于公馆,报应如前。一时嗣法弟子百有余人。江东则有赵菊存,时为建宁儒学教谕,捐车马,竭行囊,北面而师之。”
    至元己丑(1289年),薛师淳浪游闽地,十一月甲子良日,因五福万寿宫道士刘壁峰、连乐山保举监度,得拜翁法建为师,“三载有余,凡士夫请命祈祷,必令相行。余见其平日所用不过九阳、少阳、元阳、真气、熏魔等符,及洞玄九章,以之祈祷治病,如谷应响,观其付与赵菊存、丁松隐文字不同,虽有玄妙处而无纲绪。”至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五月十一日,翁法建召群嗣法弟子曰:“吾欲暂回雷府,雷声响吾即往。俄顷县治之东名曰庵山,峰峦耸峭,雷声隐隐,而翁君羽化矣。群嗣法为请择地,藏剑于北山道院之傍,山水环聚,后之嗣法,必有冲举者焉。师淳坛下嗣法五百余人,今洞玄教之昭著四方,皆翁君主教之灵也。” (23)《法海遣珠》卷一《洞玄秘旨》中所述流派,亦以辛忠义、白玉蟾为祖师,其下宗师为“紫霞扶风洞玄元明君马士清、洞玄通明中侍卿翁法建、洞玄元明崇侍卿薛师淳。”(24)由此可见此系于元初兴盛一时,门徒甚多。
    在张宇初《岘泉集》中所说的神霄派宗师中,有一位叫做邓铁崖的,亦是元代的一名高道。《道藏》中所收《道法宗旨图衍义》二卷,题“铁崖邓木冉以正纂图”, “养吾章希贤亮衍义”。章希贤为元成宗、武宗年间人,籍贯江西临川。字师亮,号养吾子。通儒、释、道三教之说,与三十八代天师广微子、临川道士空玄子汪万顷等交游。邓木冉号铁崖子,生平不详,亦当为章希贤至友。章希贤曰:“铁崖子伤大道之不行,悯流俗之傍见,纂集诸象,为《道法宗旨图》。噫,大哉其心也。龙虎刊行,观之若望洋焉。希贤不愧凡愚,尝有志于三家微言,为之衍义。”(25)
    此书中收有“元始祖劫图”、“混元化身图”、“雷霆互用图”、“雷霆之图”、“雷霆三关图”、“五雷攒簇图”、“雷霆吞啖图”、“将用自己元神图”、“五雷胎息图”、“雷霆一窍图”、“雷霆九宫图”、“雷霆运用图”、“雷霆玄化图”等二十二图,以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等原理,用图文阐述天尊化身、日月运行、四季变化、役使雷霆的理论及法诀,阐明神霄雷法之原理,每图后为“衍义”,大都征引道、儒、释三家有关语录,主以阴阳变化之原理,天人感应的思想,解释风雨雷霆之形成,为元代的一部重要雷法著作。
    如此众多的神霄派高道,活跃于元代,出入朝野,济世度人,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述,不仅将神霄一脉下传后代,亦为今人研修神霄大道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二 明代的神霄派——以陶仲文为代表
    道教经历了南宋金元的宗派分合以后,到明中叶以前,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发展到相当贵盛的状况,其中尤以正一派诸宗最为突出。不少道士被朝廷委以重要官职,深入宫廷,参与朝政,有的位极人臣,声势显赫,甚或交通中官,威福在手,致使“天下士大夫靡从风”,(26)仰其鼻息,借缘以进。其地位之高,权势之重,为历代所罕见。到了嘉靖皇帝,崇道活动达到了高峰。
    从史籍中可知,宋元盛行的诸多道派,在明代继续流传的尚有神霄、清微、净明派等。尤其是在明代中叶,因世宗宠信神霄派道士陶仲文,神霄派一时占尽风光,成为道教诸宗之首。陶仲文幼名典真,湖北黄冈人。好神仙方术,受符水诀于罗田万玉山,并与邵元节相往来。据《续文献通考》所言,其师万玉山名福敦,幼攻举子业,已厌弃投塔山寺为僧,法名道玑,冥解禅宗。邑令徐召与语,大器之。命畜发访道,遍游终南、峨眉、武夷、天台、怀玉、壬屋、五岳,“所遇缁衣羽客,一语会心,辄师事之,迨归已充然有得矣。玉山善踵息钩练,不吃秫麦盐酪。旁通风角堪舆,奇门符水,而尤圣于医。”正德庚辰(1520年)于霍山坐化,年九十二。嘉靖间因其弟子陶仲文所请,壬寅(1542年)六月诰赐“清微神霄演法真人”。(27)
    至嘉靖年间,因高道邵元节推荐,陶仲文得幸世宗。《野史》记述说:“时元节年老,思乞身未得。会宫中黑眚见,元节治之不效,因荐仲文于帝,帝试之良验。尝以符水口巽剑,绝宫中妖。庄敬太子患痘,祷之而瘥,帝深加宠异。”十八年(1539年)二月,世宗南巡,元节病不能从,以陶仲文代之。三月,授“神霄保国宣教高士,锡以诰印。九月,谕吏、礼二部:我皇祖定制,岁举祈谢天地神祗大醮,为民求福。今邵真人既没,此典不可久废。其封仲文为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领道教事,食正二品禄,父母及妻赠封如制。”十九年(1540年),世宗有疾,既而瘳,喜仲文祈祷功,特授少保、礼部尚书。久之,加少傅,仍兼少保,食正一品禄。“仲文起管库不二岁,骤登峻秩。恩宠且出元节上,朝野骇异。”二十一年(1542年),世宗遭宫婢变,(28)移居西内,日求长生,君臣不相接,独仲文得时见,见辄赐坐,称师而不名。二十三年(1544年),大同获谍者王三,世宗归功上玄,加仲文少师,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世唯仲文一人而已。二十六年(1547年),请度天下道士二万四千人,许之。二十七年(1548年)八月,复以圣诞加恩,给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经、王永宁为高士,并锡之印。二十九年(1550年),以平狱功,封恭诚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