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骄女txt百度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7:19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人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安定舒适的生活,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我们的学习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保障,而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上大体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我们的校园环境,包括整洁优雅的校园、完备的教学设施等。现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些设备,这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所做出的努力;软环境则是指我们的学习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二是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团结向上的进取精神等。学校是由班级组成的,班级是由个体组成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那么,如何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我想求“静”是首要前提。

生活中求静是难得的享受,学问中有静是进步的阶梯,因而“静”更应成为学子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常常说要静心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倡导学问之始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

静是思想的前提。乔治·桑说:“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静是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的幸福,在于坚忍和刚毅。换言之,在于由内而外的“静气”。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他们之所以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钱钟书先生说的“文章因为没有内容才写得花花绿绿”也是指成熟与成功的本质是平静和素朴。

静是文明的体现。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玉树临风这些表现良好的修养与气质的词语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静”的要义,表明“静”与文明的密切关系,即所谓“秀外慧中”。典雅的风度礼仪是一个人良好的内在素质、高尚的文化道德修养的外化和表现。

“静”是如此的可贵,我们每个学生都应与之为伴。只要我们正视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负责,安静的氛围就会如约而至;只要我们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对他人关爱,平静的感觉就会如影随形;其次,要排除杂念,一心向学。能静一分钟,收获一分钟的静谧,能静一节课,收获一节课的效益,能静一天,收获一天的惊喜,能坚持一辈子,一生就是传奇。

其次,合作中的竞争与竞争中的合作的班级文化建设非常重要

第三,昂扬向上的班风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基础

第四,班干部和学习标兵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五,我能成功的坚定自信和愈挫愈奋的坚强毅力是重要保障。谨防一日曝十日寒。

课堂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虽然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类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听老师的讲解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听教师讲解的策略问题。

听老师讲解的方法和策略

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证能够听好教师的讲解,并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一方面应该主动的讲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应该注意运用一些科学的听课方法和策略。在这里,我们主讨论听课的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1、 做好听课的准备

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识的准备

这主要是通过预习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需要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种知识基础,便要在听课这前及时补上。这样可以保证在教师讲新课的时候"听得"懂。

(2)、质的准备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来讲解的。另外,学生在具体的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还将记录下来。有时,教师讲解需要一定的学习用具相配合。因此,学生在做听课的准备工作时,还应该准备好用的课本、笔记本和其它的学习用具。

(3)精神的准备

听课的精神准备有两方面:一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二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上课前有沛的精力。

2、 集中注意力

阅读、思维和观察等一些学习活都是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能力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因为,这种学习活动涉及到另外一个人--教师。因此,在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听好课,首先集中注意力。

3、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听觉通道的畅通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把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还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那么,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从听懂到掌握之间不定期存在一个思维过程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耳朵,而且要?quot;心"想。这也就是说,听课过程中,思维活动一定跟上。

4、 听课要有针对性

听课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听课方法。这是听课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毫无疑问,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真正要符合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仅仅是一种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学生在具体的听课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己的听课活动。

5、 积极的回答问题和提问题

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装的学习班情况,一方面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应该积极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6、 正确处理处理听讲和笔记的关系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是,"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学生的听课来讲,正确性的方法和策略是应该"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这也就是说,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听"的方面。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重要的东西。

7、 听课应该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甚至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水平。那种只知道记"结论",如词义、写作特点、答案、得数等,而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课过程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原则,而原则决定行为的结果。不是好习惯,那就是坏习惯,两者背道而驰。”——肖思 .科维

1、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5、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从课堂学习的过程看,还有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应考等好习惯。 
   6、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讲,老师为了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了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 这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 
   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7、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8、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9、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10、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以教师指导为起点,以自主学习为途径,讨论合作为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即学习过程不断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一)自主的而非强加的。(二)主动的而非被动的。(三)拓展与创新而非只是照样翻版的。自主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先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排疑解难。教师的职责由系统讲授转为定向指导,重点辅导。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也为学生留下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自主学习的操作程序:

第一、创设情境,自学生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1、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重点、难点,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

(1)问题要有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问题的 “疑点”要有一定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3)问题要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

2、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最多的方法是串讲串问,一节课问题“无数”,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第二、探索尝试,合作质疑。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模拟、交流、反思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

1、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如一些根据问题补条件或根据条件补问题的应用题,在学生的讨论中就会发现多种解题方法和答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可促使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极大地发挥其发散思维能力。

2、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较重要和较难的或意见分歧较明显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

第三、深入分析,探究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

(一)带着问题来。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更不能轻易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只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二)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有何收获,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分析,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通过有效控制要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第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总结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巩固拓展则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些需进一步思考、探索或延伸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学习向纵深拓展,从而也提升了自主释疑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第一,学习要有计划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能力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学习计划。

第二,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学会使用工具书、参考书,采用观察、实验、计算的工具和仪器,养成善于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

第三,学习要定期反馈。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套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考核或者是检查方法,从中总结自已学习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科学方法,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学习要从心理因素上多用功夫。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着重培养自己的自信力、观察力、持久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自信力是指对学习目的和计划有必胜的信心来达到和完成它,坚强的信心来自动力足、觉悟高,富有事业心。

观察力是指思维指导下的感知活动,这种活动是知觉、思维和语言三位一体的智力活动,是人摄取和储存外界信息的能力。发展观察力,要提倡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最主要的是心到。观察时多思索,反复搜寻观察对象的特点,发现问题,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广度和深度来发现事物的特征。

持久力是指学习上能坚持该做的事情和克制不该做的事情。善于区别坚持和克制的标准,一靠正确的道德和信仰的力量,二是靠学会从战略上藐视困难,从战术上重视和战胜困难。

记忆力是指学习上巩固知识和战胜遗忘的能力,记忆力包括五个指标:记忆的速度、记忆时间的长短、记忆存储量的大小、记忆的准确度和选择必须记忆信息的能力。

理解力是知识学习中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知其然,还是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正确理解,才能灵活运用。

创造力是运用学过的材料,通过思维和想象的加工,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从而产生新思想或者是制造出新产品的能力。学习要继承,但是不能看成天然合理,要从不同方面,探索知识的价值,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