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睡定兵哥哥完结:金鑫荣:思想地理的历史变迁——从中国思想家的地域分布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29:08
思想地理的历史变迁——从中国思想家的地域分布谈起金鑫荣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21】【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273位传主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思想史的时空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样本,通过对其梳理,可以发现中国思想地理呈现的不对称性,可以勾画华夏主流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次南移的历史轨迹,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及边疆地区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担当了不同的文化权重和角色。南宋靖康元年(1126)和鸦片战争(1840)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则可以作为中国思想史发展的文化地理分际线,通过宏观叙事和经纬结合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时空转换过程中中国思想地理的历史递嬗和变迁。                 关键词:思想家; 文化地理;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文化具有民族特性,同时也具有区域地理特征。“地图就像是字典”,房龙道出了区域地理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文化地理学不仅关注不同民族形式上的差异即物质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关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而正是思想观念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华夏文化正是在这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断孕育、发展,共同衍进,构建起我们民族的文化基石。                 一                 在中国文化的构成中,思想家无疑是民族文化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智慧的一种集体释放,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手。科林伍德(R. G. Collingwood)就把思想史看成唯一的历史,并说:“历史的知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现在之中。”提起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孔孟之学、老庄之道,但要对中国思想地理的历史变迁有所了解,我们不妨从中国思想家的区域分布着手--它可以让我们对思想发展的地理特征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从而描摹出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地图。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匡亚明先生担当了这样的历史守望者,把毛泽东在延安时说过的话落到了实处,孜孜矻矻,穷20年之力,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该丛书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273位,在撰写过程中整合为200部著作出版,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它不但集合了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把文学、文献、科学、军事、宗教、政治等领域内我国文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汇集到思想家的行列中以壮行色。它是总结中华传统思想的集大成式的史传著述,也是记叙中华灿烂民族文化、俯瞰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一部文化史纲。而这273位传主的时空分布也为我们宏观考察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和样本。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当然远不止这273位,但这273位却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此为样本的分析,也许是具有启发性的,本文即以此为论述的基点,试图对中国的思想地理作一个历史的梳理和发现。                 从这273位思想家的区域分布上,约略可以展示出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路线图”。为此,我们可以像文明史地图一样,将中国思想史划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这三大主要区域,它们构建起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文化。依循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规律,文明史的起源和发展往往集中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如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美索不达尼亚的两河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则起源于黄河流域,然后发展递进到长江流域、岭南及边疆地区。中国的思想史地图与中国文明史地图是合一的,呈现从北到南的梯度发展形态,它们共同拱卫而成为伟大的华夏思想文明。当然,“我们不能把地理景观仅仅看作是物质地貌,而应该把它当作可解读的‘文本‘”。这三大主要区域的中国思想史的组成,正是我们当今阅读的“文本”。从思想史的发展概要而言,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主流,几千年来由后世学者不断修正补充,已成为当今世界主体思想文明的重要构成;梁启超曾谓:“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而经学、理学和考证之学,只是对传统儒学的阐述与补充,从属于儒学的总体范畴;佛道思想,虽也盛于一时,终究不能与儒学相抗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思想史就是一部儒学思想发展史。只是到了晚清至近代,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身处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梁启超语)的严峻时势才促使思想家们提出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反思,进而初步接受西方近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                 从中国思想史的时序发展上,我们大致可以按三个历史时段作为区分,即春秋战国至北宋(前770 - 1126)、南宋至明清(1126 - 1840)、晚清至近代(1840 - 1911)。靖康元年(1126)南宋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南移发生质的转变; 1840年的鸦片战争,搅动了封建帝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因此我们把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时序的区隔。理由是,虽然中原文化的南移肇始于南北朝,特别是南朝时期,但大规模的文化南移则是随着南宋政权、人口的迁移而完成的。儒学的中兴和理学的昌盛发生在南宋时期,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它当作一条显豁的文化地理分际线。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正式转移到长江流域。明清时期的两湖、江浙和闽西北地区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任。文明的演进激发出思想的硕果,使得明清时期的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重镇。与此同时,原来历史上属于蛮荒瘴疠之地的岭南地区慢慢浮出文化的水面。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催醒了士人们的前朝残梦,海禁的开放、海上贸易的发展和华侨的奥援使得岭南地区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开放的摇篮,由晚清至近代,岭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思想家们联手对百孔千疮的老大帝国提出了许多救治的“药方”,而又以岭南地区的思想家(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影响为巨。从这三个历史时段可以清晰地显示中国思想的发展并逐次南移的过程。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传主为例,对这三大主要区域之间的演进过程按此时段作了下列展示:                 表1 中国思想家时空分布统计表       单位:人                 说明: 1. 黄河流域主要包括当今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区,也列入今河北地区;长江流域则包括当今的四川、两湖(湖南、湖北) 、安徽、江浙、上海,闽西北地区也归属于此;岭南地区包括今两广、海南。                 2. 边疆地区则包括当今的三北地区、云贵、西藏、台湾地区。3. 表内统计数字包括传主的籍贯和活动区域。同一区域内传主不重复计,在不同区域则另计。如孙中山籍贯是广东人,在岭南区域计为1人;而又曾活动于长江流域的江苏(南京) ,则又可计入此区域(1人) 。                 表1针对《中国思想家评传》273位思想家所作的大致统计,只欲说明一种思想发展趋势。由此可以清晰地展示这三大主要区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担当的不同角色。它们不同的文化“权重”是与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并行的。从表1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从春秋到北宋占据了思想史发展的主流地位,计有91位传主,中国思想史上许多“重量”级的大家包含其中,黄河流域自然就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地。其中又以豫西南和山东的大部分为多,两地相加共有68位,这两地是北宋以前黄河流域思想家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像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800年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一样,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思想产生的渊薮之地,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集中在这里,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西汉及其后的贾谊、王弼、何晏、董仲舒、司马光、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孔孟思想发展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主流,它所表达的“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和“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构建起儒士的人生标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则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老庄哲学以它的旷达逸世、洒脱不羁成为历代士人的心灵栖园,“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则构成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一极;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和“尚同”的治国理念,被梁启超认为可以媲美西哲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梁氏甚至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墨学”;孙武的军事思想则成为后世军事家们建功立业的不二法典??。其时长江流域的思想家只有27位,与黄河流域相比有很大的落差,且主要集中在如今的江浙一带(偏北的苏皖交界和今浙南地区) ,如萧何、刘向、葛洪、陶弘景、刘知几、鉴真、陆挚、陈亮、叶适等,说明长江流域此时还没有走上中国思想史的前台,但也已显露端倪。岭南地区只有1人(慧能,南海人,唐高僧) ,可见其时岭南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尚待启蒙。                 二                 毫无疑问,战国时代是一个理智昌明的时代,儒者、墨者和道者分别显示了理智的三个趋向。一是道德意味极突出的,以人格修养为追寻目标的理智,它呼吁人们维护内心的尊严、平静和崇高;一是实用色彩强烈的,以利益实现为追寻目标的理智,它指引人们设法维护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富庶和个人的生存;在此而外,还有以精神超越与人生永恒为追寻目标的,以反智倾向出现的理智,它试图在社会压力下保护个体生存和精神自由。关于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历代学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从现有的古文字材料来看,当以殷商的甲骨文为最早。殷商部虽屡次迁移,但其活动的范围主要在今河南省偏东一带。殷商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今山东、河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及今苏皖北部一些地方。至于孔子服膺的周族(“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到周武王灭殷并征服东方的殷文化区,建立了以“周天子”为“共主”的周王朝。周朝建立以后,在文化上曾竭力学习和吸收殷商文化,所谓“周因于殷礼”。周朝建立以后,其都城镐京所在的关中地区自然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发展中心。现存《尚书》中的《周书》,《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基本描写的就是这一地区。许多著名的青铜器,也多出于此。可以说在整个西周时代,关中地区是当时新的文化中心。                 从春秋到战国,这个文化繁荣的地区稍有扩大,但仍偏于当时中国的东部地区。秦始皇吞并六国,实行摧残文化的“焚书坑儒”,但原来是文化最发达的齐楚旧地,由于距秦的统治中心较远,文化的元气得以保留。如陆贾是楚人,稍后出现的儒家经典的传授者如申培是鲁人,伏生为济南人,枚乘为淮阴(今江苏)人,邹阳为齐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而随着诸侯王国势力的削弱,当时的长安成为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成为思想的中心,主要的思想家有桑弘羊、司马迁、刘向、歆父子、扬雄等。不过,关中地区在文化思想方面随着西汉的灭亡和光武帝的迁都洛阳而发生变化。关中地区许多名门望族、学者武士纷纷被迫东向南下,尤以今河南、山东、安徽等东部地区为多,其他地区则有豫西南部,湖北、四川,乃至南方的江浙等地区,主要思想家有贾谊(今河南洛阳东)、董仲舒(今河北景县)、刘安(今江苏丰县)、桑弘羊(今河南洛阳东)、刘向(今江苏沛县)、京房(今河南清丰西南)、扬雄(蜀郡成都,今四川)、桓谭(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张衡(今河南南阳)、何休(任城樊人,今山东兖州西南)、张仲景(今河南南阳) ??这种文化的“东向南下”趋势随着东汉政权的覆灭,曹魏政权的建立更为凸显,并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逐鹿的战场从豫西南延伸到长江流域,自然地,三国时的思想家也集中在这一区域,如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今河南南阳)、阮籍(陈留尉氏,今河南)、嵇康(今安徽) ;其他如一代枭雄曹操(今安徽亳州)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活动区域集中在长江流域)。                 东晋南渡以前,江南的文风学风师法中原,但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沦为各少数民族军阀们互相厮杀的战场,在一个时期内,思想和文化陷于荒芜。十六国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思想学术停滞并落后于南方。但具体来说,在广大的北中国地区,各个地区的思想学术发展也很不平衡。大致说来,在今山东省的黄河以南和今苏皖二省淮河以北一带,在北朝被称为“河表七州”,而南朝则称为“淮北四州”。这个地区在西晋灭亡后也曾被羯族和鲜卑族占据,公元467 - 468被北魏攻克。期间这里归南朝统治,学术文艺及思想均有建树。由此向西的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本是魏晋的政治中心,遭受兵火之害为烈。至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重又成为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已伤了元气。至于自此以西的关中地区,要到北朝后期的西魏、北周时,才稍复学术文艺,但也主要以南方和东部河北地区的人士为主。在思想学术史上,则是南朝颇多建树,且人物众多,如王羲之(琅琊临沂,今山东)、范晔(顺阳,今河南淅川东)、慧远(今山西)、陶弘景(丹阳秣陵,今南京)、范缜(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西北)、陶潜(浔阳,今江西九江)、刘勰(原籍山东,世居京口,今镇江)、萧统(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 ,北魏则只有郦道元、贾思勰等。这也表明,自南朝开始,中原文化的南移已渐成气候。                 经历了隋唐中国思想史“盛世的平庸”时期, 中国思想史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高潮--两宋时代。南宋则成为了南北思想发展的鲜明文化地理分际线,并由此一直发展到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文化的南移格局基本定型。与北方金人的战争使整个北宋皇朝左支右绌,黄河流域屡遭战火蹂躏。南渡之后,大批人口随之南迁。也许是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际和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感催生出思想的花朵,使得两宋成为我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过渡期。理学的阐释者则多出于东部偏南地区,如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徽州婺源,今江西)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今河南洛阳) ,“永嘉学派”的创始人叶适(今温州) ,还有陈亮(今浙江永康)、陆九渊(抚州金溪,今江西)、吕祖谦(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郑樵(今福建莆田) ,而另外几位重要的思想家如邵雍(今河南辉县)、张载(今陕西眉县)、司马光(今山西夏县)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河南地区。宋明理学的阐述,在我国思想史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并对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国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延续这样的文化南移趋势,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思想发展彻底南移的格局已是不可逆转。长江流域的吴楚文化崛起一批思想大家,尤其是江浙两湖地区,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摇篮,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                 据表1统计,长江流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计有73位,而整个黄河流域的思想家只有16位,与此前适成鲜明的对比;而面积相对狭小的岭南地区倒有15位,其思想文化的演进势头几乎可与黄河流域“平起平坐”,可见随着整体经济文化的南移,岭南地区在中国思想文化的版图上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传统上的边疆地区则递增到10位,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版图在明清时期已基本定型,随着皇权政治经济力量的拓展,思想文化也随之渗透的缘故。总之,宋元以后的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不但在经济上成为朝廷的财赋输送之区,在思想文化史上也逐渐占据主流的地位,尤其是江浙地区,就有45位杰出的思想家,占了这一时期总数的泰半,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都源自此域,如王守仁(今浙江)的“阳明心学”,黄宗羲(今浙江)的以“自然权力”为出发点的政治哲学,王夫子(今湖南)的“船山学派”,顾炎武(今江苏)的“经世致用”学说,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要体系。其他如三袁(今湖北)的“性灵”说,李贽(今福建)、金圣叹(今江苏)“离经叛道”的反传统思想,段玉裁(今江苏)、钱大昕(今江苏)、戴震(今安徽)的考据学体系,赵翼(今江苏)的史学理论等。其中尤以阳明学说和乾嘉学派和乾嘉学术影响为巨。梁启超曾言“阳明学派在二千年学术史上确有相当之价值。”又说:“乾嘉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梁氏此言,一方面强调了清代学术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则表明,中国思想史上几个重要的学派,即宋明理学、阳明学说和乾嘉考证学是在长江流域产生的,它们几乎可与黄河流域的思想学术建树相颉颃。这表明,中华思想文明溯源于黄河流域,却在两大河域文明的演进中共同结为文明之花、思想之果,它们就像南北两股巨流,鼓荡奔涌,汇流而成中华思想的浩瀚大海,在中国思想史的灿烂天幕中留下了耀眼的亮色。                 三                 历史的年轮转到了晚清,志士仁人蓦然回首,骤然发现古老神州日渐陆沉。鸦片战争的硝烟彻底动摇了几千年封建帝国的根基,于是一批有识之士转而向西方学习强国富民的技艺与对策。                 洋务运动、康梁变法,是他们社会变革的一种尝试,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建立君主立宪,师法西洋政治制度,希望以此来拯救中国,但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利则宣告了这类社会变革的彻底破产。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终于完成了近代变革理论的社会实践。观之晚清变革思想的发端及近代的社会变革实践,可以发现长江流域,尤其是岭南地区在变革思想的肇始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虎门销烟、抗英御侮的林则徐(今福建,活动于两广地区) ,冲破“万马齐喑”藩篱、“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浙江) ,撰编《海国图志》、提出“救亡图存”思想的魏源(湖南) ,安疆拓土的“中兴之臣”左宗棠(湖南) , 发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广东南海)、梁启超(广东新会) ,引进“物竞天择”意识、翻译《天演论》的严复(福建闽侯) , 提倡实业兴国的张謇(江苏) ,倡导“博爱”、“天下为公”等现代民主科学观念的孙中山(广东香山) ,还有郭嵩焘(湖南)、薛福成(江苏)、王韬(江苏)、章炳麟(浙江)、翁同龢(江苏)、冯桂芬(江苏)、黄遵宪(广东)、郑观应(广东中山)、何启(广东南海)等等。                 虽然其时长江流域的思想家有25位,岭南地区只有10位,但近代思想的主潮是由岭南地区的思想家提出并主导的,尤以康梁变法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影响为大,而江浙地区和两湖、福建地区的思想家则充当了近现代思想解放的羽翼。黄河流域此时则已彻底退到了历史的幕后,既无思想的建树,也无杰出思想家的产生。从此,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史翻过了北中国(黄河流域)千年的历史沉积,掀开了南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新的思想发展的序幕,并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                 晚清至近代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各类思潮的产生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有关。当其时也,思想家们主要汇集于上海这个华洋杂处的都市之中,这里特殊的社会形态使得各种主流非主流思想得以形成并发展,封建皇权、君主立宪、专制独裁、民主科学,乃至无政府主义等各色思想、思潮、“主义”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崇儒与反儒,传统与反传统,皇权与反皇权,学夷与制夷,民主科学与专制愚昧,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适宜的土壤。而岭南地区与北方的专制皇权相对遥远,受其制约也相应宽松,加上广州独特的“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和东南亚、北美华侨的呼应支持,使得这里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先驱和革新思想的策源地。难得的是,近代的思想家们真正实践了传统思想中“知行合一”的人生理念,他们顺潮流而动,不唯“坐而论道”,只提出虚无的理论体系,而是有明确的思想纲领的建构,更具有“起而行”的勇气和胆识。他们是思想家,也是思想革新的实践者、社会的革命家。满清皇朝的崩溃和民国政权的建立,则是他们实践近代思想纲领,践行其革新思想的标志性成果。                 从上述对我国思想家地域分布和发展沿革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中国思想地理的历史递嬗和变迁。但思想史的发展和文明史的发展一样,从来就不是一条历史的直线,而是一条历史的曲线,它们时而波澜壮阔,时而起起落落。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是现代人对传统儒学的全面反动,而由此发起的对传统思想的“解构”、倡导民主科学新思想的大本营,则是处于传统地理概念上的“北方”(北平) ,长江流域的南方(南京等地)则成为“保守派”阻遏新思想的基地,思想史的发展似乎又回到历史的原点---这是否也可算是一种历史的吊诡?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6  来源日期:2008-1-24   本站发布时间: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