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之穿越逍遥 奇书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及其来源、特征、功能和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0: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 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 批判功能。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 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
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是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人世界(人类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4.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1)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2)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新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主要是:
其一,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必然要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它规定着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对人生重大问题根本看法和态度。世界上的事最终都是人做,因此无论做什么事,归根结底都是做人。所以一切科学问题最后都离不开人生观这个哲学问题。对于人而言,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其根据都不仅有真与假、对与错的事实判断,还要有重要性、意义大小等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价值观的问题。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其二,可以给我们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人生活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件大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其三,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能否进行冷静的哲学思考,是其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有无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能否在为世界贡献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伟大的哲学和伟大的哲学家,是这个民族伟大的重要标志。
哲学对生活发挥了什么作用
哲学完全融入到了生活得每一处地方,只是我们不常察觉罢了。
且不提数学,物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就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每一个人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认识论角度),对于不同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方法论角度)。每一个天生都是哲学家,只要有思维存在,人就不会停止思考,哲学就不会消失。
学习哲学的目的就在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来建立一套系统的,有规律的思维认识逻辑,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的生活。
不学哲学也一样可以在生活中感悟到很多道理,有很多思考,同样可以有意义的生活。关键是人一定要有思考,否则人就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了肉体。
实际上,在正常生活中,喜欢和学习哲学的人人往往被称为‘怪人’或者‘神经病人’。事实上不是,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哲学的同时伴随着心理学,文学等。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有学科大多数都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比如说物理,当你哲学有一定的根基以后,尤其是有你自己的哲学观点的时候,你对物理的了解也可能在你自己的的哲学观点的指导之下,对物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或者从某一个视角来观察具体的事情,这有时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当然学习哲学对人的逻辑,理解,提高的是非常大的,哲学需要严密的逻辑,超强的抽象理解能力,而在你长时间接触之后,你会发现你在这几方面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好。当你和人说话的,你会很严谨,做事情的时候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别人对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考虑事情的时候不会意气用事,会很平静的处理紧急事情。随着你的逻辑和抽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可以很容易看穿人生中的方方面面。不过学哲学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你需要忍受某一类对哲学有偏见的人。但哲学对人生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真的很大,而且你如果想学哲学的话,要多看一点了,而且看的时候要宽容,不要仅仅只相信我们的马哲,马哲只是哲学体系中一部分.  好了,就写到着把,想了解的话可以多看看,多查查。
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你说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我想应该是单指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先说一下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它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而为人们处理和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规定了一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这种前提总是渗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活动中,这是哲学的世界观功能。其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使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是哲学能过启迪人的智慧的根本表现。第三,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通过对现实关系的审视,对未来理想关系的追求与构想,往往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地蕴含着的积极内容。哲学作为信念、理想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首先是适应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它强调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在于现实地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上面的三个功能以外,还有以下的功能,这一功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辩证的关系中体现的。即今日中国事业的巩固和壮大,深切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迫切需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中进一步和建设自己。分
哲学对生活的意义
哲学,在我们的脑海里似乎是一个并不陌生的概念,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异同,在这里我就我个人的观点和大家谈谈我对哲学的认识。
我相信每个人在上高中的时候在学习政治的时候就对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我个人认为那时的我们只不过是报着对老师或是只想是在学习上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或者是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去学习,并没有去真正的用心灵去学习哲学,更不要说是谈哲学对我们的身心或者是说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也不会例外,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对哲学去多想什么。
上大学以后,我很巧合的学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没有想过我会去学习这门似乎听起来有点枯燥的专业,就像哲学里的人生观一样,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我报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开始了我在这个专业上的学习。
既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哲学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在学习了将近一年后,我就我对我的学习情况在这里简要的说一说。
前面说了那么多,还没有说到正题,接下来,我将进入主题。
哲学,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是包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涵义。它是一种使人聪慧的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东西,它使人明智,它使人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升……
学习了哲学,你会觉得你的生活中时时刻刻是无尽的动力,你会觉得你的人生是一个自我陶醉的享受,你会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哲学的学习,会使你正确的评价自我,它会让你知道自己的能力,更能让你去很好地去设计、去实践、去衡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在学习之后,你会有一种自我身心的修养和提升,你的为人处世,你的学习态度,你的学习方法甚而至于你的生活方式都会有很好的改进,它会使你的生活变的越来越美好……
哲学上最主要的观点是实践,实践出真知,你会懂得实践的重要性,你会懂得实践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的想法不管有怎么样的华丽,也只有进行实践才会知道那是不是怎样一个想法,是否正确。
哲学,让你聪慧,在学习它后,你会重新拾起你那遗忘很久的人生理想,你会对生活充满十足的信心。
哲学,它会让我们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它会让我们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以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它会让我们每个人懂得人生的真知,它会让我们每个人去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哲学,它会让你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会让我们每个人知道人是这个世界最高贵的高级动物,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每个人只有靠自己的准备和不泄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会让我们正确的去认识先人的经验,正确的发展自己,正确的去完善自己。
哲学,让你明智,在它的引领下,我们能够把自我的意识合理的分析与运用,能够正确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是否正确,能够使我们大脑中的意识在未实践之前很好的整理,确保实践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哲学,它的意义对生活之大,并非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就能够说的完,我在这里只不过是就我个人对哲学的一点皮毛解读而已,哲学远不如次,它还有许多……
我的这些解读,只不过是一点皮毛上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也不知是否合理,但正如哲学上说的一样,实践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真理,相信实践会检验我的认识。
在此,我就我对哲学的解读做完结的解说:不管你是否对哲学了解多少,请你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实践着学习哲学,相信你会喜欢上它的。
最后,在这里声明:文中的哲学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的哲学)!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2.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
4.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
去寄托。
谈谈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什么?对很多人而言,也许永远是笔糊涂账。哲学的原意是“爱智”,通俗一点说,是”对智慧的把玩“。智慧有什么可把玩的?通过智慧的把玩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我们好像什么也得不到,既得不到权势,也得不到金钱,更得不到女色。但我们却得到一项最重要的东西——人类心灵之形而上学的支撑。没有这个支撑,人类脆弱的心灵就只能永远处在”无家可归“的境地。康德把哲学的使命归结为三项:我能知道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告诉我们的有关哲学的”真谛“。
哲学包含有一种乐趣,即便是形而上学的空中楼阁也有它动人的魅力,尽管物质生活是令人不愉快的必需品,会将一个学者从思辨的天堂撤回到利害冲突、患得患失、熙熙攘攘的经济生活中来,但是哲学的乐趣还是每一个学者都曾领略的东西。 许多人都知道“在生命的夏季”中有一种黄金时代(指“古希腊文明的鼎盛时代”)哲学在那个时代实际上是柏拉图口称的“一种可爱的娱乐活动”。在那个时代,对捉摸不透的真理有所爱好,远远荣光于肉欲的享受和世俗的追求。早期对智慧努力的追求,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某种永远难以磨灭的东西。“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同勃朗宁的感觉是一样的,“探寻生命的意义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我们的生活有许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悠哉游哉,无所用心,犹豫不决,浪费年华;我们同外界以及内心的各种杂乱无章作斗争,但是,我们一直愿意深信,只要我们能对自己的灵魂加以剖析,还是有某种必不可少,意蕴深厚的东西存在于我们身上,我们需要领悟,“对我们而言,生命就是持续地将我们目前所占有的、所遇到的一切都转化成光亮和火焰”(尼采“快乐的科学”序)。
-------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找到智慧,其他一切就都触手可及了。培根曾经告诫:“你首先应该追求完美的思想,至于其他的东西,纵然不尾随而至,在失去的时候也会全然不知。”真理不能把富有带给我们,但它能带给我们自由。
------ 哲学没有前进了吗?科学好像总在向前行进,而哲学好像总是在失去领地。然而这只是由于哲学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使命,要处理科学方法至今还未解决的诸如善恶、美丑、生死、秩序与自由等问题。一旦有哪个研究领域到了产生能拥有精确的系统化知识之时,它就马上被称之为科学。每门科学都发端于哲学而终了于艺术;它从假说起源,最终却大有所获。哲学是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假说性解析(比如形而上学),或者是对认识还不准确的事物的假说性解析(比如伦理学或政治);哲学史探求真理的铺路石。科学是被一片征服的田地,科学的身后还存留着那些无法抽身出来的领域,其中我们那个不太完美却又十分奇异的世界是由知识和艺术缔造出来的。哲学看似停滞不前,不知所措了;但是那只是由于她把胜利的果子留给了她的儿女们即诸门科学了,而她自身则怀着一腔神圣的从未满足的情怀又继续上路前行了,去思索那些尚未探求明白的事物。
哲学的用途(一)
朋友和同事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
我从一个故事说起,这是一个老的故事,说的是渔夫和哲学家的过河,哲学家教育渔夫要学习文化,渔夫则问哲学家会不会游泳,他说不会。到了河中间一浪头打来船翻了,渔夫对哲学家说你应该先学会游泳。要是像这个故事所说的那样,学了哲学确实用处不大,不如游泳可以救命。不要马上认为学哲学无用,故事只是一个特例,因为生活多数时候是平淡的,不会经常遇到那样的险境,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做事先考虑哲学问题,就是说多数时候哲学都不很直观或是表面的东西。哲学多数的时候是以言论或是文化思想的形式存在的。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对生活的感觉和体验,思考总结出生活的一些比较通用的道理,这样就有了哲学,反过来人们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这样人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在危险面前少受损失和伤害,简单的道理就是趋利避害,当然这些是对哲学理解浅层次的,社会的存在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学习和思考是可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的。哲学也可以直接学习哲学家总结好的思想和理论,学习这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用可以“出世入世”来形容我认为很恰当。哲学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主要还是对人的思想境界和思维的辩证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不是说哲学是高深莫测的事物。比如我们的科学研究,市场决策都会运用哲学的思维,在我看来决策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的全局结果。要是一个国家搞不好多数就是决策的问题,中国一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有人会说哲学是抽象的,用来解决宏观问题和理论问题,或者说那是哲学家思想者的研究对象,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样说来钞票和手枪解决问题最直接。这不是我的看法,因为哲学本就不是为了任何人的目的存在,不论你认为他是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哲学往往反衬出我们人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包容,无知,势利。有用和无用是并存的,我们经常忽视那些我们认为无用的东西,他们确实是这个世界的组成。有用无用不能针对所有的对象。
哲学有没有用也要看个人的认识能力怎么样,一个不学习,不思考问题的人,自然不知道哲学,自然也不会考虑哲学的问题。我这样说哲学,好像是个高级的事物,不是这样的因为哲学是个客观的事物,他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世界的演变中。作为个体的人,多数意识是不独立的,目前还是处在一个本能欲望的阶段,对于事物和自身缺乏完整的认识。人们认识程度以及个人能力,限制了哲学思想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
对于哲学的用途确实难解释,因为学习哲学、理解哲学和运用哲学是一件志愿的事情。哲学像一种可以无常利用的资源,只要愿意学习而且心态正确就会有好的收益。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客观,就像我们随便看到一块石头,很难确定眼前或者将来的用处,如果你是一个欣赏美的人你会看到一块美石,商人自然会看到石头里面的矿产,石头还可能被当作武器,这些都看人们的目的,我认为事物的有用性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学哲学就是要包容不同目的和思想,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的掌握事物在过程中的状况。这样往往超出常人的思维状况,会被误解,要承受无知的诋毁。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9期 黄枬森
今天我想谈六个问题,三个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另外三个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些哲学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尽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理论界特别是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问题争论还比较激烈和尖锐。所以,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
这个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问题。近年来,在哲学界出现了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质,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说它是一门科学,我们的根据是什么?
我们所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说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不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得再尖锐一点,这个争论的矛头所向主要是辩证唯物论,问题就成为辩证唯物论是不是一门科学?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点考虑:
首先,我们不能说哲学是一门科学,哲学只是一门学科。哲学不是一门科学,因为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没有哲学这门学科这样复杂。哲学包含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哲学,有些哲学是非常荒谬的,说哲学是一门科学。说它是学科,因为它有一个知识的范围。在所谓五花八门的哲学里,至少有一门哲学我们承认它是一门科学,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一直都承认它是一门科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为哲学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的观点慢慢流行起来。尽管过去我们的教科书、大部分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老师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但现在有很多哲学家甚至很多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不承认它是一门科学了。这里出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呢?一般来讲,这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能学者们也有很多分歧。但根据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情况来讲,科学最主要的特征或者说条件有三个:一是明确的对象,二是一系列正确的原理,三是比较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一是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所谓明确的对象就是说他所研究的对象可以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明确地区别开来,当然这些界限有时候不是那么清楚,但能够区别开来。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形不成一门科学,可能连一门学科都不是,不过是各种知识的堆积而已。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明确的对象,这也是个有争论的问题。在我看来,同一般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还是明确的。因为哲学的对象从来就不清楚,过去把哲学看成知识的总汇,什么都是哲学。哲学这个名称就很奇怪,它的命名方式同各门学科都不一样。各门学科都是用它的对象来命名,只有哲学不是。气象学研究气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等等,但我们不能说哲学研究“哲”。“哲”是什么? “哲”是智慧、聪明,因此,有些人认为哲学就是智慧学、聪明学。这么理解,同哲学实际研究的对象不一致。从其实际的研究对象来看,辩证唯物论的对象主要有两个。根据传统的说法,辨证唯物论的两个对象:—个叫辩证法。辩证法和唯物论是分开来论述的。按照一贯的理解,辩证法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因为唯物论是讲世界是什么,辩证法是讲世界怎样变化发展的,合起来就是整个的世界观。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有这种说法。另一个叫方法论。我认为,方法论的提法是不确切的,方法论应该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以方法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它也可以形成一门学科。所谓方法就是原理的应用,应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方法。所以辩证唯物论里没有方法论,只有方法。
我认为,辩证唯物论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宇宙观,一部分是认识论。也可以说认识论是宇宙观的一部分。总的来讲,辩证唯物论的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世界,这个对象应该说是明确的。至于历史唯物论,它就是历史观,历史观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老实说,历史观这个概念也不是很准确,它应该是社会论,就是一般社会论。一般社会论应包含两部分:一部分研究社会结构, 一部分研究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论都有这些内容,所以历史唯物论的对象应该说也是明确的。由于人类社会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历史观也可以说是宇宙观的一部分。由于它的重要性,所以特别把它跟辩证唯物论并列起来,成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所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总的来讲,它的对象就是整个的宇宙,这样的看法,应该说是很明确的,并不合糊。
二是它有一系列正确的原理。它的内容、原理都是一些判断。这些判断是有科学根据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这一点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有许多争论。如哲学怎样证明它同外部世界的一致,以怎样的实践检验哲学原理。在我看来,一切知识、—切理论、一切原理,归根到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单纯思辨的原理、判断,不能证明其科学性。
那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怎样用实践来检验呢?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我们讲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时候,总是讲一个原理并要列举一些事实,这经常受到人们的讥笑,认为辩证唯物论就是原理加例子。老实说,任何原理的证明归根到底都只能这样。为什么要举例子?因为我们不能把一切的事实根据都摆出来,只能挑选几个例子做分析、论证,不这样做是不可能说明其事实根据的,这是唯一的办法,否则哲学原理不能摆脱纯思辨的局限。认为哲学是完全思辨的观点,我认为是错误的。哲学既是思辨的,也是实证的。老实说,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如此,只是有的学科实证性更强一点,有的学科思辨性更强一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尽管我们在论证说明时有一些缺点。
三是它必须形成一个思想体系,或者说一个逻辑体系。所谓逻辑体系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都要像逻辑学那样,从前提推出结论,而是说前面的原理应作为后面立论的根据。就是说,从一般的比较抽象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原理出发,一步一步地具体化,一步一步地深入,使这个体系前后一致而不互相矛盾。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抽象到具体,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所形成的体系。
辩证唯物论基本土是这样的,是从最简单或者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原理——物质开始,然后讲它的运动、变化、发展,然后再讲它的规律。在认识论里也是这样。当然辩证唯物论的安排有些地方次序不那么一致,但基本土是一个体系,它不是许多知识、原理的简单堆积。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成为一门科学的三个条件。谈到一般科学的时候,似乎还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不是最主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条件可以说是第四个条件,就是得到全人类的公认。虽然物理学、生物学里也有争论,但它的基本轮廓、基本体系、基本内容等是得到全人类公认的。而辩证唯物论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比起其他哲学来,在这一点上辩证唯物论是曾经达到相当大的范围的。在苏联解体以前,它得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公认,虽然也有争论。但近年来,虽然我们的教科书和党的文件是承认的,但现在很多哲学工作者,甚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年的人也都不承认它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这里有意识形态的问题、政治问题等许多复杂的问题。但我认为只要是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公认的,尽管可能这个时间很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
近年来流行一个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不是整个宇宙,而只是人类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没有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究竟是整个宇宙,还是只是人类社会?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整个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是关于宇宙作为整体的一个知识系统。如果它的对象只是人类社会,那么,这就把作为整体的宇宙,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外了。这正是这种观点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作为整体的宇宙是不能研究的,我们对这个作为整体的宇宙不能得到任何科学的认识和结论,这实际上就是在西方流行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的观点。当代西方哲学不谈本体论,或者不谈形而上学,不谈关于作为整体的宇宙的问题。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是宇宙观,只是历史观。我概括了一下,这种观点的理由大致有四个:
一是最主要的,认为整体的世界根本就是不可知的。对这个整体的世界,要给予任何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说法,都是没法用实践来检验和证明的,没法找到科学根据的。因此,所谓的本体论、形而上学或者宇宙观,可以作为一种随意的思想,但是它不是科学,也不可能成为科学。
二是认为马克思没有宇宙观,没有宇宙观的思想体系,没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权威,既然马克思没有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应该有辩证唯物论。
三是拒斥形而上学,否定本体论。这是在当代西方占统治地位的观点。现在一般地讲,当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一个是实证主义,只承认实证,认为宇宙整体、宇宙一般都是非实证的,不可知的,是形而上学。另一个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根本不谈自然界的问题,只谈人的问题,只谈人类社会的问题,如果谈宇宙问题,这个宇宙也是依存于人的宇宙。
四是非常流行的,就是认为讨论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问题,就是本体论思维方式。这个本体论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
下面我就达四个理由谈几点看法。第一个理由实际上包含一个思想,就是任何整体都不可知,任何普遍的东西都不可知。因为宇宙是有限的还有无限的,你都没法说,当然你不能说它是有限的。但是你也不能说它是无限的,如果是无限的话,那就是不确定的,现在你还掌握不住的。你现在掌握不住,你怎么说它是无限的?所以无限是不可知的。这个问题比较思辨,这个观点如能成立,各门科学都会被否定。比如物理学、生物学等等,只要它是一门科学,它就要研究整体,就要研究一般,当然这个整体,这个一般,不是整个宇宙的整体和一般,而是局部的整体和一般,但是它也是整体和一般。物理学借以成立的事实都是有限的,你怎么能够肯定它的普遍性呢?任何科学都有这个问题,如果说宇宙观不能成立,任何科学也不能成立,也就没有科学了。宇宙无限问题确实是一个很艰深复杂的问题,无法作出绝对的回答,但我们至少可以讲,就现在我们所得的根据来看,宇宙是无限的,这就是列宁经常强调的,我们对于绝对只能接近,不能最后掌握,但是你不能因为不能最后掌握,连接近也不能说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寸步难行,就没有科学。
第二个理由认为马克思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不能相等,但是基本上是一致的,辩证唯物论也是马克思的思想,这一点下面我们再做些专门的分析。
至于第三个理由,认为西方哲学都否定本体论、形而上学,所以我们也应该否定,很难成立。西方很多东西比我们先进,包括哲学,但我们对西方也不能事事盲从,不能西方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头脑,看看有没有道理,所以我想这一点理由很难成立。
第四个理由认为本体论过时了。在我看来,本体论思维方式永远不会过时。什么是本体论思维方式呢?我们只说一说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它不过是说我们得承认外部世界,承认我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研究它的局部,还要研究它的整体。我们不能因为一下子研究不清楚,就不去研究了。
绝对真理就是在相对真理的长河里,不能因为一下子得不到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也不研究了。这种本体论思维方式,是我们认识和实践的一个前提。我们首先承认它的客观存在,然后才谈得上去认识,谈得上根据它的规律来改造他,要不然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不能进行。当然时代要发展,我们许多思维方式也要发展和丰富,但不管怎么发展、怎么丰富,这种基本的东西不能随便否定。我们不是相对主义者,并非过去的一切都过时了。人类社会在发展,但是它不断给我们留下一些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像本体论思维方式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是不能否定的,它有永恒的价值。
不管理论上怎么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常人,不用说他在从事复杂的工作,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也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如果不遵循,他根本就活不下去。哪怕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有神论者,一个相信宗教、相信上帝的科学家,他从事研究的时候,必须按照辩证唯物论的原理来进行,必须把他研究的对象看成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必须随着情况的改变来改变他的观点。日常生活也是这样,只要他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在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不管他信仰什么,他的理论是什么,他也总得按照客观规律来吃饭、穿衣,按照天气的变化来加减衣服。所以费尔巴哈曾经讥讽这些唯心主义者,在讲台上大讲唯心主义,但在餐桌上实践的却是最粗俗的唯物主义。如果他彻底实践唯心主义的话,就根本活不下去。这话虽难听,但道理确实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认为辩证唯物论最终是会得到人们承认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马克思的哲学
现在理论界都很喜欢谈马克思哲学,不愿意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人明确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的哲学,但实际上包括这种观点。人们讲马克思的哲学最多就是讲唯物史观,或者讲实践唯物主义,不讲辩证唯物主义,实际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排斥于马克思的哲学之外,所以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究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是什么关系?
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不能划等号,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观点的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个学派的哲学观点。而这个学派的哲学观点,当然就不仅仅包括创始人的观点,还包括后继者、他的战友、他的学生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新发展。马克思本人并没有讲他的哲学是辩证唯物论,但讲过是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马克思的哲学显然不能够相等,但应该是基本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观点。如果不一致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用马克思来命名了。
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是何时出现的?据现在的考证,这个词是狄慈根1886年《在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漫游》这本书里首先提出的,恩格斯都没有现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词。五年以后,普列汉诺夫在纪念黑格尔逝世60周年的文章里也用了这个词。以后列宁用得很多,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里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后来很多人都讲辩证唯物主义,在苏联二三十年代才形成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哲学思想体系。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用送个词,但是他们的许多著作里有和这个词比较接近的说法。
我们知道,马克思对他的哲学明确叫唯物主义,他承认是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放弃唯心主义,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后他批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就把自己的唯物主义叫做新唯物主义。此外,还有现代唯物主义这个称呼。现在已经很流行的名词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斯和恩格斯都没有这个现成的名词。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句话,讲的是唯物主义者是注重实践的,要通过实践来改变世界,他们就是共产主义者,实践唯物主义这个词就是从这里面引申出来的,这当然也是可以的。
其实,所有这些名词,具体指的就是唯物史观。现在对于马克思所讲的唯物主义有种种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实践唯物主义。但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五花八门,有的把实践唯物主义理解成实践本体论,或者叫实践一元论,这是走得比较远的。有的理解成实践论,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实践。还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我认为它指的就是历史唯物论。
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没有世界观的前提,是不是包含了对整个客观世界的客观性质的承认?这个世界观前提可不可以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尽管他没有这个名词,也没有这个体系,我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的前提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这么讲是有根据的:
一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里并不是完全没有讲到他的世界观,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里他经常讲自然界。对自然界这个词,我们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看,很多时候,马克思讲的自然界就是整个宇宙,因为人类社会包括在自然界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广义的自然界等于宇宙。狭义的自然界就是把人类社会以外的部分叫自然界。实际上,人类社会这一部分小得很,就是地球上那么一点点。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经常强调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前提,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十分鲜明。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明确讲过,我们在强调实践的时候,要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什么叫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就是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人类社会,自然界是人类实践的前提。没有送个客观世界,哪来的实践?自然界并不是实践产生的,相反,实践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也是很鲜明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观点。
那么,这个唯物主义是什么唯物主义?是不是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先是接受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后来他经常批评费尔巴哈的直观性,批评他脱离实践,所以他的唯物主义前提显然不是机械唯物主义,不是旧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个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曾经是个黑格尔主义者,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后来一直讲辩证法;他批判黑格尔,是批判他的唯心主义,但他从来没有否定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这里讲的唯物主义,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与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后来马克思明确讲过,他研究历史唯物论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他的辩证方法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方法是截然相反的,他是唯物主义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所以当时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他们以唯物主义作为历史观的前提。斯大林首先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而构建的一个理论体系。我认为这是冤枉了斯大林,斯大林的哲学思想虽然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却不是他的问题。列宁在《卡尔?马克思》里也是这么讲的,但这也不是列宁的发明,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讲的,只是讲得没有那么明确。一般都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笔迹完全是恩格斯的,现在也分不清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写的,还是恩格斯写的,我们只能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脱离的。后来恩格斯讲,费尔巴哈哲学的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就是说他的唯物主义不彻底,没有贯彻到人类社会。而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人类社会历史,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然后再去寻求它的客观规律,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
当前有一个十分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当然不错,但不是首要的。我认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论观点,必须先讲唯物论的观点,再讲实践观点,在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讲实践观点;不在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讲实践观点,这个实践观点就很难保证它的科学性、客观性。所以列宁讲实践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觉得也可以讲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因为历史就是人类的实践,人类的实践的总和就是历史。对于价值论和人类学,实践观点也是首要的基本观点。但对于宇宙观,不能这么讲,送样讲就变成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这是不行的。顺便说一句,实践唯物主义可以讲,它实际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但不能用实践唯物主义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也不能说这个历史观主要就是讲实践。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讲人类社会,讲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历史。所以,我反对用实践唯物主义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用实践唯物主义来取代宇宙观,那么实践观点就变成首要的基本观点,这种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质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实践唯心主义。
第四,关于科学发展观
关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谈两点: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性质和定位。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哲学理论,为什么呢?我们都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充分体现,这就足以说明它是一种哲学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要搞清科学发展观的对象是什么?作为一种理论,这个理论的范围是什么?它的对象当然就是发展,对于发展有各种层次的理解,最一般的发展观就是一种宇宙观,因为它研究的是宇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发展观就是辩证法。恩格斯曾对辩证法下过一个定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就是关于整个宇宙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可以说它就是发展观。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也讲过,有两种发展观点,一种是辩证的发展观,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辩证法就是发展观。毛泽东也讲过,“辩证法是宇宙观的一部分”。
现在讲的科学发展观,很明显不是讲一般的发展,也不是讲一般社会的发展,所以它不等于一般辩证法,也不等于历史辩证法,它实际上是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一直在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不叫发展观,叫辩证法,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发展,而且特别涉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它的性质能不能这样讲,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发展观。它的定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的一个具体部分。
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关于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的、最高的指导原则,甚至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或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但不是最主要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要强调的还是科学发展,就是说这个发展观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次是科学,即实事求是的原则,然后才能谈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这里牵扯到许多比较复杂的问题,下面我简单谈几点。
以人为本的提法同一些类似的提法的关系怎么看?与以人为本类似的提法有以民为本、以人民为本,还有人本主义,究竟这几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历史上,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两个提法都有,在历史上含义是完全相等的,指的都是以被统治者为本。“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个“民”就是同统治者相对立的被统治者,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讲,统治者不能过分地剥削、压迫他们,否则他们就要造反了,你的统治也好不了,所以你得以他(被统治者)为本,这跟我们现在讲的以民为本、以人民为本或以人为本意思不一样。
今天问题的分歧主要在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所有的人为本;还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人民这个概念是同敌人或者非人民相对来说的,是个政治概念,人民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人民应该说是人的主要部分,是人的主体,但不是所有的人。因为人还包括非人民和敌人。那么,我们说的以人为本,是不是就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所有的人为本?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在讲以人为本的时候,他们强调以人民为本,但他们并没有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我们过去都是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讲为人服务,没有讲以人为本。现在中央文件里明确讲以人为本,我认为运是对人民范围的扩大,如果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那么何必讲以人为本,因为人与人民这两个概念毕竟是不能够相等的。所以,提以人为本是把人民扩大了,因为社会的发展,现在有许多问题涉及全人类,涉及所有的人,不仅仅是涉及人民。如人权,不能说人权仅仅是人民的权利,人权是人的权利,当然,人权主要是人民的权利,但人权毕竟不等于人民的权利。
讲可持续发展,它的对立面就是自然界,是讲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个人当然是所有的人,不仅仅是民。不仅如此,其实社会上许多事情也都涉及所有的人,如交通规则不仅仅是为人民而设的,它涉及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这种问题越来越多,很多问题牵扯到所有的人,所以有必要扩大人民的范围,但人的主体还是人民,这一点不能含糊。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人提出来,把人道主义提出来否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否定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否定共产党的阶级性。人民是人的主体,以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本的关系。
还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以人为本是不是人本主义?现在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人本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所以我们讲以人为本,不讲人本主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很难如此区分,因为就提法上看,人本主义不就是以人为本?正如人道主义就是强调人的道,道也就是本,是最本质的东西。另一种观点认为,很难说以人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人为本”的不是党中央,而是一些跨国公司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概念、企业管理的一个原则提出来的。以人为本可以是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的,正如人本主义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的。所以对以人为本有一个立场问题、视角问题。我同意后一种观点。
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讨论,大家都承认,人道主义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或者抽象的人道主义,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就是说,对人道主义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讲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或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样,所以也不应该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而应该是有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也有资产阶级的以人为本: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所以,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仅仅从概念上、从字面上没法区分,要区分就要分析它们的具体含义。
那么,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里的地位究竟怎么规定呢?是不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能不能说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有很多文章把以人为本原则抬到最高的地位,叫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甚至叫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这种观点就等于说我们的发展观是人本主义的发展观,社会主义是人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的东西,怎么能够同科学社会主义混为一谈呢?所以把以人为本原则,也就是人本主义原则抬到那么高的地位,会引起思想混乱。
以人为本原则不是历史观原则,只是一个价值观原则,历史观是宇宙观的直接体现,价值观也可以说是历史观的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方面,但是历史观是根本的,价值观从属于历史观。这个问题牵扯到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问题。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化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是人道社会主义,就是把人的变化和发展,人道或者人-的本质的实现,看成历史发展的最后的动力、最根本的动力,人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这是一种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不是以人的发展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是以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的发展,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解释人的发展,这就是唯物史观。 用这种观点得出社会主义的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人道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史长期争论的问题,就是空想社会主义与人道社会主义之争,人道社会主义认为,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最人道,最符合人性。什么是人性?在他们看来,人性是天生的,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理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变革就在于它认为诚然社会主义是人道的,但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之所以必须实现,并不是因为它是人道的,是符合人的愿望的,是最公正的,而是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我们搞革命、建设的时候,总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总是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而不是单单考虑怎样满足人的愿望。当然它要满足人的愿望,特别要满足人民的愿望,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唯物史观得出来的,不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不是从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得出来的,这个历史观是马克斯、恩格斯抛弃了的。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人本主义或者人道主义看成历史观,它只是价值观。人本主义价值观说明社会主义是为了最后解放全人类,解放人,使人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但是不能用这个做我们的最高指导原则,要不然,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科学了,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科学了。如果大家熟悉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场争论,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清楚的。80年代初期,特别是1983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有过一场争论,后来胡乔木同志的文章提出来一个观点,这个争论就慢慢停息了。胡乔木同志的观点是根据当时大家的讨论而提出来的,我认为这是人道主义史上的一次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个观点认为对人道主义应加以具体分析。人道主义思想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传下来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发明的,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它,但也不能全盘接受它。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一方面是作为价值观的人道主义。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我们要否定,作为价值观的人道主义应该肯定。而过去的毛病就在于,那些主张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往往把它扩大到包括历史观:那些否定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往往把它扩大到否定价值观。所以最后就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的《18轺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版以后;另一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长时期内苏联和中国在理论上对人道主义是全盘否定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讨论,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认为应该否定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但是肯定作为价值观的人道主义,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价值取向,搞社会主义为了什么?是要服务于谁?当然首先服务于人民,最后服务于全人类,但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是唯物史观而不是人道主义。后来对这个思想仍然有很多同志不接受,所以这个问题至今始终有争论。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以后,争论又热起来,这个争论实际上就是那个争论的继续。
这个争论涉及我们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送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第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关于和谐社会理论,首先必须搞清楚它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有人认为它的基础是和谐哲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过去也是有争论的,我认为问题其实很简单,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点邓小平讲得非常清楚,尽管他没有哲学著作,没有提出系统的观点,但在他的讲话、文章里有很多哲学论断,这些哲学论断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和创新。和谐社会理论既然是对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哲学基础当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会是别的哲学。
有的同志说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和谐哲学,或者说是和谐马克思主义。怎么理解和谐哲学这个概念?如果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的哲学,关于和谐这种社会状态的一个哲学理论,这是可以成立的。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当然也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指导作用。这个理论应该讲什么是和谐,怎么来达到和谐,和谐有什么意义,我们社会和谐的状况怎么样等等,但是不能把和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起来,不能用和谐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和谐哲学,这就太过分了。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斗争哲学?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我们之所以要用和谐哲学来取代辩证唯物论,因为辩证唯物论是斗争哲学。斗争哲学也好,和谐哲学也好,如果要用它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毛泽东曾经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斗争哲学。他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讲的?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哲学,他在回答这种说法时说:“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哲学。”其用意是肯定马克思主义主张要斗争、要战斗、要奋斗等等。但毛泽东在正面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从来都是讲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还有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选集》里有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命名的。毛泽东讲对立统一规律的时候,就反对过斯大林不讲统一只讲斗争,而他在《矛盾论》里讲对立统一规律的时候,总是不仅讲斗争也讲统一,所以毛泽东正式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他还是承认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因此,根据他在某种特殊场合使用过斗争哲学的概念,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哲学,这是不合适的。和谐实际上就包含在统一里面,和谐就是一种统一,这个!统一怎么才能达到?要达到统一有时恐怕也离不开斗争。下面我还要谈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斗争哲学,主要是因为讲矛盾规律的时候,说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很多人认为,这一原理不能成立,应该放弃。我认为要坚持这个规律,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我这样理解这个原理:把斗争和统一相对起来讲的时候∫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这并不否认如果单独讲斗争,斗争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如果单独讲统一,统一也是既有相对性也有绝对性。教科书大概都不这样讲,而只是把统一和斗争相对起来讲,所以讲一个是绝对的,一个是相对的。这一原理是列宁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提出来的,恩格斯把运动和静止相对起来讲,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不是说运动就没有相对性,静止就没有绝对性。其实辩证法的许多范畴都是这样,比如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我们说普遍是绝对的,特殊是相对的,但是普遍也有相对性,特殊也有绝对性。又如整体和局部,整体是绝对的,局部就是相对的,但不是说整体没有相对性,局部没有绝对性。如果说斗争和统一,不能讲一个是绝对的、一个是相对的,那么,辩证法的许多范畴就都不能讲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原理还是能够成立的。
第三是和谐社会是不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我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就是说在这种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制度与制度、人与制度都能够互相协调,能够互补、互利而不互害,这种状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认为和谐这种社会状态,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阶级社会也可以相对地达到这种状态,过去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和谐社会。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尽管任何社会都可以达到某种和。谐状态,但是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最高的和谐状态。因为除原始社会以外,那些社会都是阶级社会,都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有这种关系,就很难达到很高的和谐程度,只有无阶级的社会才能够达到很高的和谐状态。我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相联系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想这不能理解为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和谐,其它社会没有。其实,社会状态是多样的,不仅仅有和谐社会这种状态,社会主义社会还可以是人道主义的社会,是公正的社会,是民主社会、法制社会等等。
第四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可能性问题。我认为是可能的。阶级社会都能够达到一定状态的和谐,这个世界虽然还不是一个社会主义世界,还是一个两种制度、各种阶级同时存在的世界,但是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和谐,不仅仅是和平为什么和谐世界是可能的?我想提出两个理由:一是全人类的利益是存在的,全人类的利益是一个现实问题。过去我们讲全人类利益完全是抽象概念,但是现在不是个抽象概念了,许多问题涉及全世界、全人类。比如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战争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全人类,这就是达到和谐世界的一个基础。如果运种全人类利益完全是虚幻的,那就很难讲了。二是全世界已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发展工业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大家逐渐认识到,许多问题都要坐下来通过谈判来解决,而不能采取极端的手段。虽然不敢说像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者这种人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达种人很难得到群众的拥护,很难像当年那样发挥作用。可以说人类已经变得比较聪明了,最好的办法不是采取那种极端的办法,而是坐下来谈判,彼此协调让步,这对大家都有好处,这才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现在全世界都在这样努力,联合国组织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应该指出,尽管联合国为一些大国所控制,但是它还是做了一些对全人类有意义的事情。达两个理由就能够给我们提供根据,使我们有可能构建一定程度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五是达到和谐的方法问题。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和而不同”是达到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许多人对此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不太同意。“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话。他的意思本来是说,事物有差别不要紧,应该把差别协调起来达到和谐,即要“和”。“和而不同”意思是不要仅仅是“不同”,“不同”要“和”起来,他实际上是这个意思。但是“和而不同”的表述方式是不确切的,似乎“不同”就是“和”。其实,不同就是差异,差异就会导致分歧,甚至导致冲突。怎么“和”得起来呢?差异要“和”起来,不能停留在不同上,第一步要求同,即我们经常讲的“求同存异”,但“求同存异”只是和平共处的一个原则,或者说是达到和平共处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和平共处,还不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还得进一步,即必须协调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从字面上看,孔子的话好像是说差异就一定是和谐,可不是这样。我们知道事物总是有同有异,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就会发展成冲突,就不和谐。怎么达到和谐?首先要求有共同的东西,从人类来讲就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有了共同的利益做基础,我们就能好好地协调差异。怎么协调差异?有很多手段,谈判、对话,妥协也是一种协调,讨价还价,有时候还要适当地斗争,才能把“异”协调起来,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和谐。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平共处,还应该通过求同调异而达到和谐共处。我想用16个字来概括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分析同异,从同出发,协调差异,达到和谐。也就是说,首先得弄清楚哪些共同,哪些不同;其次找到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第三是通过种种方式把差异协调起来,最后达到和谐状态。建立了各方面的和谐关系,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和谐社会就可以构建了。
第六,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
根据前面所谈这两种理论的性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难理解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哲学理论,是世界观、历史观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是从哲学开始,中间经过政治经济学,最后到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和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呢,还是科学发展观包括和谐社会理论呢?我认为怎么讲都可以,正如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也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也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互相包含。当然,二者相比,一个是比较抽象的,一个是比较具体的,但如果着眼于科学发展观,它当然应包含它的结论:如果着眼于和谐社会理论,它也应包含它的前提。总而言之,这两个理论都是整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是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来统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必然得出的结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是有机统一的。
马哲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
1、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
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
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
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
可能与现实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
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
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
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
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
1、相互区别: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1、相互区别:
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
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
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
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
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
(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
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
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人(本质、价值、自由)
(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
(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PS2:真理与价值
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
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
PS3:自由与必然
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
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
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
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
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
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受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7.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41.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2.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4.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45.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47.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48.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49.理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50.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2.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4.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56.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8.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59.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60.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61.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64.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65.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66.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67.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68.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69.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70.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7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7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73.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4.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5.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6.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77.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78.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79.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的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8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1.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82.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83.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哲学故事(供教学参考使用)
无用之用
石木匠到齐国旅行,途中来到了曲辕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木,受到虔诚的供奉。这棵树的确异常地巨大,树荫下可以供几千头牛歇息。树干也相当粗大,要一百人方能围抱住。树端突出周围的山峰。一直到离开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现分叉的树枝。利用这样一根树枝,足以做成一张小桌;同样的树枝,伸展着好几千枝。人们为了要参拜大树,络绎不绝的来到此地,热闹得好似集市。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浑然忘我地欣赏着这棵大树。
异乎常情地,石木匠不但不驻足仰望,反而加紧脚步走过。好不容易,徒弟才赶上了他,问道: “师傅,跟随您学艺这么久了,还不曾见过如此好的木材,师傅竟然看也不看的。您老人家到底打什么主意啊?”
“小孩子懂什么。那棵树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用它造成船,船就会沉没;做成寿器,不久便会腐朽;用来做家具,马上就会毁损;全是树汁,也不适合做成门户;如果拿来做屋柱,又立刻会蛀掉;一点都不中用。就是因为它无用,所以长得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归来的那个晚上,那棵大树出现在他的睡梦中:“你凭什么说我不中作?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类的树木互相比较。当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会结实的果树,对你们总是有利的。可是,就因为那些树会结实,所以才会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断树枝,活活地扼杀了它们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备了种种的优点,因而缩减了自己的寿命。换句话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乐于被世俗摧残。而现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为有用”。
“可是,我是与众不同的。到今天为止。我始终如一地尽量让自己做个无用的东西。直到即将结束生命的现在,我才达成目的,真正成为一株无用的树。的确,对你们来讲,我是无用的;可是对我本身而言,却恰恰相反的有用。假设我若有益于人类,一定老早被砍伐下来。再说得坦白些,你我都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来评定另一份子的价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评定价值,那么,像您这样自以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实才是无用的。一个无用的人,如何能了解我究竟是有用或无用的呢?”
第二天早上,石木匠提起了昨晚的梦境。徒弟们说道:“既然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为什么又会成为一棵神木呢? 受人供奉的神木,是负有守护百姓的任务的。”
“不许胡说。成为一株神木,并不是最终目标,不过是暂时屈身罢了。你滔滔不绝地批评,可是对方只当是戏言,根本不接受。即使不成为一棵神木,它还是不会被砍伐的。无论如何,那棵树和世俗所追求的恰好相反,尽量地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对方的价值,是非常不智的。
哲理分析
中看不中用
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立场不同,看问题得出的观点也会有所不同
以貌取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故事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哲理分析
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天生吾才必有用,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
“愚人吃盐”和“笨人吃饼”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哲理分析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就象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这里“愚人吃盐”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不懂得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笨人吃饼”不懂得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他吃饼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的作用。
“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上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哲理分析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一粒谷子不会形成谷堆,但谷粒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谷堆。掉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顶,然而头发掉到一程度甚至形成光头。
一根鱼杆和一篓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杆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杆,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杆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杆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鱼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哲理分析
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一个人只顾眼前现实利益,得到的将是暂时的欢乐;一个人有远大理想,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人
阿凡提的故事
有一天,阿訇肩扛一匹白布来到阿凡提的家,想刁难阿凡提让他出一回丑。阿訇对阿凡提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您有非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您能办到吗?
阿凡提冷静地思考片刻,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阿凡提说:“高贵的阿訇,神明的真主告诉我,请您在一个星期的这一天前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习惯的一个星期七天的任何一天。” 阿凡提以他的机智,使阿訇灰溜溜地走了,并损失了一匹白布。
哲理分析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它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即存在于具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和星期一至礼拜日的这一共性之中
自己的观音
一名虔诚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人在拜,那个人长的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到。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答到“你可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哲理分析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能一遇到难事就去求人、求观音,而应该象观音那样先求“自己的观音”
蜘蛛丝
有个恶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于是他开始忏悔,对自己以往的种种恶行痛悔不宜,如有来世,定当改过自新。
他的诚心善意终于打动了上帝,上帝往地狱中垂下一根蜘蛛丝,让他抓住爬上来。这个人大喜过望,立刻抓住网上爬。其他恶鬼见状,也纷纷跟着他往上爬,一个接着一个,恨不得能马上离开这地方。这个恶人起初想,我要改过向善了,让他们同我一起新生也无妨。但抓住蜘蛛丝的恶鬼们越来越多,蜘蛛丝不断晃晃悠悠,马上就要断了似的。恶人终于急了,他抬起脚,恶狠狠地向下边踹了下去,就是这一念之恶,蜘蛛丝立刻就从他头顶上断开了,这一恶鬼又重新回到地狱之中。
哲理分析
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喜与悲、难与易、福与祸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朝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当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要想实现由恶转向善,必须善于分析导致恶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信念
它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瘾很深,。一次在酒吧里因看一个伺者不顺眼而犯下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同样毒瘾甚重,你好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也因杀人而坐牢;另外一个儿子却既不喝酒也未嗜毒,不仅有美满的婚姻,养了3个可爱的孩子,还担任一家大企业的经理。
在一次私下访问中,问起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两人的答案竟然相同:“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哲理分析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你好自己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在外部条件中,既有对个人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个人成长不力的因素,对不利因素,要尽量抵制,削弱其不利影响。
凶宅的秘密
某村一座刚盖好的农宅中不明原因地先后有多人死去,从此再也无人敢住,村子里的人认为此地风水不好,于是便称之为“凶宅”。在这期间,这家住户也曾多次烧香拜佛,乞求神灵的保佑,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的发生。后来村子里住进了扶贫工作组,工作组的同志认为,“凶宅”发生的死亡现象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原因的。后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终于真相大白,祸根就来自地基中的一种放射性石料。在把这些放射性石料清理掉后,这座农宅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明原因的死人现象。
哲理分析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村子里的人对“凶宅”的认识是风水不好,其做法则是烧香拜佛,乞求神灵的保佑,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的发生;而工作组的同志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到了“凶宅”的秘密,终于真相大白。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终生受益。
谁要谁
星期天,妈妈带着明明去动物园看猴子。妈妈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扔进猴笼 ,一只老猴子飞起一跳接住糖块,然后剥开来吃。妈妈又拿出一切从严粒花生,往高处一抛,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
明明问妈妈:“为什么要把糖果扔那么高,放在地上不是一样吗?”妈妈说:“孩子,妈妈不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这叫‘人耍猴’。”
这边,小猴子也问猴子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跳那么高去接呀?等糖果掉在地上再捡回来,不也是一样吗?”猴子妈妈说:“孩子,如果妈妈不跳起来逗他们,他们还会继续扔糖果吗?这叫‘猴耍人’。”
究竟谁耍谁?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解释。
哲理分析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立场不同是造成人们意识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主观原因。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评价也就不同。为此,人们要正确认识和评论客观事物,首先就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哲理分析
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论你看见没看见,或承认不承认,它都铁一般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错死了人?抄错了文?
魏代邯郸淳的《笑林》有这样一则笑话:“东家丧妻母,住祭,托馆师撰文,乃按古本误抄祭妻父者与之。识者看出,主人大怪馆师。馆师曰:‘古本上是刊定的,如何会错?只怕是他家错死了人。’”
那么,究竟是“他家错死了人?”还是书本上刊定的祭文有错误呢?显然两者都不错,错就错在书本上刊定的条文款式男女有别,有的用以吊唁男的,有的用以吊唁女的!而这个代书祭文的馆师不问死者是男是女,照着它秒一篇完
事。在他看来,“古书上是刊定的,如何会错?”不是我馆师抄错了文,而是他家“错死了人”!
哲理分析
这则笑话的“醒人”之处,就是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书本理论和客观实际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论的真谛和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与之相对的形而上学,则割裂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要么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要么夸大理论的指导作用。在这则笑话里,表现为“唯书”是从,把书本知识看作是“万灵仙丹”,似乎只要得到了它,就可以不费吹友之力而包治百病,这是现实中的教条主义。
“哭婆”变“笑婆”的故事
禅海珍言中有这样的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天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鞋的,小的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我女儿的鞋一定没人去买。我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去想大女儿的鞋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想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末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一些人生活的内容差不多,可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大不一样。有的乐 观,整日笑呵呵的内心充满欢悦和满足;有的悲 观,整 天愁凄凄的,内心充满抑郁与烦恼。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观察生活的解度不同。对此,英国2伟大的剧作家肖伯纳说,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还有半瓶。”他看到的是半瓶酒,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叹道:“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这个人便是悲观主义者。同是半瓶酒,只是观察它的角度不同,便人乐观与悲观之分,这足以说明观察生活的角度是多么重要性。
哲理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人们的利益不同、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心境是一种由客观而导致主观的感受,虽说它离不开一定客观条件,诸如工作、际遇、交流、环境及个人对物质生活状况等,但主观的能动性常常对心境起主导作用,并且往往能够改变对客观的感受。“哭婆”因“顿悟”而心境变了,便变成“笑婆
《赏画发现大汞矿》
一天,俄国地质学家瓦尔霍夫拜访画家罗丘夫到了客厅,他被一幅山水画吸引住了。画面上一座圆锥形山峰临湖而立,山色微红,湖面上有蓝色的雾气,景色十分迷人。瓦尔霍夫问画家,这是一幅写生画吗?画家说:是的,它画的是卡顿山脉中的一个景象。并告诉瓦尔霍夫:“这是个魔鬼出没的地方,走近湖边,我感到恶心不止,口流唾液,胸闷头晕。我草草画好,回家竟病了一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瓦尔霍夫觉得画面上的蓝色烟雾很象是硫化汞矿石,画家的中毒症状很象是水银蒸气中毒,于是决定亲临其境探个究竟。他带了助手,戴了防毒面具来到画面所事的地方,景色果然与画家画的一模一样。他将山石采了样,一经分析,竟发现了一个大汞矿。
哲理分析
这是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成功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例。
《苍蝇两面性》
苍蝇能给人类带来和传播多种疾病,奇怪的是它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自身却不受感染。日本科研所通过研究,找出原因:在苍蝇的唾液中有几种杀菌酶,能够保护其不受传染病菌的感染,更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有一种酶防治人类的癌症有奇特的效果,一时间“苍蝇治癌”竟成了人们舆论的热门话题。苍蝇能治癌这一发现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两面性。有朝一日,当人们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提取这种杀菌酶时,苍蝇这一令人厌恶的小生命无疑会给千千万万个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哲理分析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两面性.
《“三八线”》
当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划定的“三八线”,如今成了天然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乐园,不仅濒临灭绝的丹顶鹤,而且大山猫,老虎等珍稀动物也悠然自在地生活在那里。无独有偶,海湾战争,埋在科威特领土上的数百万枚炸弹和地雷,居然成了这个国家的“生态卫士”,过去一直在这片沙漠上打猎、开车和放牧的人如今望而却步。于是,植被以惊人的速度恢复,鸟类数量大增,有一种野鸡,原来只有二三十只,现在居然增加到2000多只,虽然炸弹和地雷给科威特人带来了灾难和隐患,却换来了茫茫大地的复苏。
哲理分析
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人生哲理12则
发现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发现
热水比冷水结冰快,这种自然现象是坦桑尼亚中学生埃拉斯托•姆佩姆巴第一个发现的。1963年,姆佩姆巴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如果要等热牛奶凉后再放入冰箱,恐怕别的同学早巳把冰箱占满了,所以他便把热牛奶塞进了冰箱。令人惊奇的是:姆佩姆巴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们的冷牛奶结冰要快得多。他的这一重要发现,当时不过被老师和同学们当做笑料。
姆佩姆巴不顾人们的讥笑,求教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博士做了同样的实验,证实这种自然现象确实存在。此后,世界上很多科学杂志刊登了这种自然现象,并把它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
母爱
藏北有一个无名老猎人。一次打猎,当老猎人的枪口对准一只肥壮的藏羚羊时,这只藏羚羊竟没有逃走,而是扑通一声跪下来,眼里流出两行长泪。老—猎人心软片刻,又习惯性地扣动了扳机 ……开膛破肚时,发现藏羚羊的肚子里,有一只小藏羚羊,可已经死了。面对此状,老猎人将那只藏羚羊和它未出世的孩子,连同自己的杈子枪,一并埋葬了。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摘自王宗仁先生的《藏羚羊跪拜》
平凡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这是孔繁森同志用以自勉的座右铭,也是我们窥知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因为,一个人怎样估量自己在革命事业中的分量和作用,往往反映着他的人生观达到怎样的境界。
生存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他们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去上海的票,要去上海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有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能赚钱。带路能赚钱,看厕所能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能赚钱。
潜力
汉时名将李广喜爱打猎,一天黄昏时分,朦胧不清,忽然看见草丛中蹲着一只猛虎。李广大惊,情急中立即拉弓搭箭向虎射去,正中虎身。殊不知,哪里是虎,竟是一块酷似虎形的大石,而箭头已深深地射进了石头之中。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没有人没有才华,不才者是那些不善于或者懒于发挥自己才能的人。
磨练
朋友递给我一根火柴说:“你能让它在你手里烧完吗?”
“嗤——”,我把火柴擦着了,火苗从火柴头开始沿着火柴杆慢慢地向前,我的手指不断后退,最后终于无路,火苗烧痛了我的手指,我一哆嗦,未烧完的火柴杆掉在了地上。
朋友笑一下,“看,应该这样。”他右手拿着已烧到一半的火柴,左手捉住了那已经烧得焦黑,在隐隐中有些猩红余火的火柴头,整根火柴就这样全部烧完了!
结论是:如果总是停留在舒适的一端,人的潜力便难以发挥。
期待
过去,结核病是一时难以治愈的疾病,没有什么特效药。为了有效地大面积地治好这种病,在德国的一所治疗结核病医院里,一位颇有名望的叫马切的医生郑重而神秘地宣布:“德国发明了治疗结核病的特效药,不久就能运来。”患者果然大受鼓舞。几天后马切医生又宣称:药物已运到,并开始用于治疗。果然,没多久许多患者的精神和表情明显地好转了,有的人竟声称病已痊愈,出院了。接着奇迹出现了,该院久治无效的若干老病号自我感觉良好,都说已经康复。实际上,马切医生说的是谎话。他给患者注射的并不是什么特效药,而是普通的蒸馏水。但马切医生的谎话,确实使病人消除了紧张和焦虑的心理,增强了病人的抵抗力。
期待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倾注全部心血和感情,精心制作了一位美丽姑娘的雕像并钟情于她,诚心希望雕像能够成活。在长期的热望中,雕像竟获得了生命,复活了!心理学家运用这种效应,说:只要有信心、热情的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
创造
日本人具有水一样的思维,即“液态思维”。这种思维无形态、无定势,以其柔性来紧贴现实的硬性,随形就势,富有灵性,善于变通,在经营中往往能达到从地上捡根草绳就能牵出头牯牛的效果。阿联酋气候干燥,淡水奇缺,每年都要花费大笔钱来解决淡水,前往该国运载石油的日本三菱公司灵机一动,顺便将日本的雨水运往阿联酋。在日本毫不起眼的雨水成了三菱公司源源不断的财源。雨水能换回钞票,孩童也可赢得巨额利润。近年来,日本服务行业又突出奇招——出租孙儿,即让稚气未脱的孩童去陪伴膝下无子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夫妇,让其享尽天伦,每小时收费5万日元。 此项业务开通以来,生意十分兴隆。雨水和孩童实在是太普通了,而日本人却能化平凡为神奇。
执著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专注
瓦伦达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间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这项研究从反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忍耐
把最坏的日子捱过去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颤微微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有些生活,你永远也不会习惯,但只要你活着,这样的日子你还得一天一天过下去,所以你就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
你不习惯黑夜,但黑夜每天适时而来,你忍耐着,天就亮了;你不习惯寒冷的冬季,但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你忍耐着,那春天还会远吗?
面对日子,把最坏的都捱过去,剩下的也就是好的了。
信念
美国康奈尔大家的教授三好威克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向瓶颈,脱口而出。
威克教授由此总结说:
“横冲直撞总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习惯
毛毛虫试验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微与众不同,便立即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吃松叶)。
生命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奖金,他的回答是:“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务实
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时,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看到什么了?”另一个人回答:“我看到满天星星,深感宇宙的浩瀚,造物主的伟大,我们的生命是多么渺小和短暂啊……那你又看到了什么?”那个先开口说话的人冷冷地说:“我看到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努力
数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聪明的臣子,交待了一个任务: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流传子孙。聪明的臣子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完成一本十二卷巨著。国王看后,认为书太厚,要求臣子把它浓缩一下。几经删减,完成了一卷书,国王还认为太长。聪明的臣子把一本浓缩为一章,把一章浓缩为一页,又浓缩为一段,最后浓缩为一句。国王看了这句话,十分满意,说:“这真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人们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句千锤百炼的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十二则经典哲学小故事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说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5、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6、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注: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7、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後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注: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後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份展现出来。)
8、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9、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於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 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後生发悔意。)
10、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11.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後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甚麽?”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take it easy,放轻松放轻松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面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12、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哲理故事60则
1、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可我没有勇气。牛说:为什么不吃一点我的牛粪呢,他们很有营养。火鸡吃了一点牛粪,发现它确实给了它足够的力量飞到第一根树枝,第二天,火鸡又吃了更多的牛粪,飞到第二根树枝,两个星期后,火鸡骄傲的飞到了树顶,但不久,一个农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从树上射了下来。
生存之道1:牛屎运让你达到顶峰,但不能让你留在那里。
2、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生存之道2:如果你想站着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的很高,非常高。
3、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的躺着,不久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生存之道3: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还有,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4、海底里有一个瓶子,这瓶子里困着一个巨魔。那是五百年前一个神仙把巨魔收到瓶里的。巨魔曾经许过一个愿,谁能把这个瓶子捞起来,把瓶塞打开,把他救出来,他就赠给这个人一座金山。可是,五百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把这瓶子捞起来。巨魔十分气恼。他诅咒说 : “以后,如果谁把我救出来,我就一口把这个人吞掉。”有一个青年的渔夫,他撒网捕鱼,当他收网的时侯,发现网里有一个古旧瓶子,他把瓶塞打开,啊 ! 一阵浓烈的烟雾喷出来,徐徐吐出一个比山还大的巨魔。“哈哈哈哈 ! ”巨魔的笑声,震得海涛汹涌起来。他说 : “年青人,你把我救出来,我本应谢谢你,可是,你做得太迟了,倘若你早一年把我救起,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 ! 唉,我等了五百年,我太不耐烦了,我已经许了恶愿,要把救我出来的人一口吃掉 ! ”那青年吃了一惊,但立即镇定地说 : “哟,这么小小的瓶子,怎能把你盛下呀,你一定说谎,你再回到瓶子给我看看吧 !”
“哈哈哈哈 ,我不会上当的 ! 天方夜谭早把这个古老的故事说过了,我如果再钻入瓶子里,你把塞子再塞上,故事不就说完了么 ? ”“什么 ? 你有看过天方夜谭么 ? 你真是一个博学多才之士呀 ! 你还有看过苏格拉底的哲学著作吗 ? ”“哈哈 ! 这五百年我躲进瓶子里,穷读天下的经典著作,苦苦修行,莫说是西方的巨著,东方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都念得熟透了。”“啊,中国太史公的史记你也颇有研究吧 ? 墨子的著作有涉猎么 ? ”“别说了,经史子集无一不通 ! ”“不过,我想你一定没有见过红楼梦的手抄本,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版本呢 ! ”“哈哈哈,你这个小子太小觑我了,这本书的收藏者正是我呀 ! 让我拿出来给你开开眼界吧 !”巨魔立即又化作一阵浓烟,徐徐进入瓶子里。这时侯,那青年渔夫不再迟疑,连忙把瓶塞堵住瓶子了。
5、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6、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 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启示: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7、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你好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你好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你好你好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8、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
9、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的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的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的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的侍奉您,为什么你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二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飞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
其实,生命中太多的障碍,皆是由于过度的固执与愚昧的无知所造成。在别人伸出援手之际,别忘了,惟有我们自己也愿意伸出手来,人家才能帮得上忙的!!!
10、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11、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叙述到这里,你希望下面有一个数学的继续,还是愿意得到一个文学的结局?但不管怎样,数学和文学都将在这里分手了。
数学的故事是这样发展的:这个好心的侍者开始动手为这对老人解决房间问题:他叫醒旅馆里已经睡下的纺愫猛,请他们换一换地方:1号房的客人换到2号房间,2号房的客人换到3号房间……以此类推,直至每一位纺愫猛都从自己的房间搬到下一个房间。这时奇迹出现了:1号房间竟然空了出来。侍者高兴地将这对老年夫妇安排了进去。没有增加房间,没有减少客人,两位老人来到时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客人——但是仅仅通过让每一位客人挪到下一个房间,结果第一个房间就空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两位老人进的是数学上著名的希尔伯特旅馆——它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无数房间的旅馆。这个故事是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所讲述,他借此引出了数学上的“无穷大”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这门学科来说之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很难想像数学将如何存在。只要会数数的人都知道,每一整数都有一个后继者直至无穷(所以在希尔伯特旅馆里,每间房子后面都会有一间直至无穷)……数学就是一门关于无穷大的科学。
好了,我们回到侍者说“让我来想想办法”的地方。 文学的故事是这样继续的。这个文学的侍者理应更富人性和爱心,他当然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住宿。而且在这样一个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满打烊了,这对疲惫不堪的老人岂不会在深夜流落街头?于是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老头儿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开看,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言,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乘飞机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事情都是从一个富有同情心、满怀仁爱的侍者的智慧头脑开始:“让我来想想办法……”进入数学的领域,需要的一定是严密的逻辑,合理的推论及精确的求证;来到文学的天地,凭借的却是美好的人性,动人的情节和意外而圆满的结局。但你发现没有:不管是文学还是数学,结局都很神奇——爱加上智慧原来是能够产生奇迹的。
12、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于是,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兄弟俩才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楼的包包里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的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13、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14、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秘诀: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15、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16、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秘诀: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17、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秘诀: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18、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秘诀:成功者自救。
19、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秘诀:成功者善于放弃
20、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秘诀: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21、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人叫到床边,他张开口用手指一指口里面,然后问弟子们看到了什么?在场的众第子没有一个能答得上。
于是老子就对他们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须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须软,但生命力更强。
22、江南才子唐伯虎在江南一庙宇偶遇前来进香的秋香,一见钟情,遂生共结连理之意。为此,他一路跟踪秋香到太师府,又想方设法以伴读书僮的身份混进府,谋得了接触秋香的机会,后在府中多次接触秋香并表心意,均被秋香拒绝。有一次竟被秋香锁进柴房,但唐伯虎并不气馁,又请来好友祝枝山帮忙,在好友的指点下博得点秋香成婚的好机会,至此,江南才子好梦成真。唯一不太好的是唐伯虎在成婚后从太师府偷偷溜走不辞而别,显得不太有面子,不过,这也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
启示:1、目标要明确;2、为实现目标措施要有效;3、要屡败屡战并适当时候请高人帮助,毕竟有时是旁观者清;4、完成目标美梦成真后可以适时跳槽,该走就走。
23、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启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宽广,思想开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25、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26、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就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么变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
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我们在公司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未来当年纪大了,体力拚不过年轻人了,还是有水喝,而且喝得很悠闲。
27、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谷底,消靡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教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自己的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其有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成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两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忧,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分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悟语: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歇止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
28、大多数的同仁都很兴奋,因为单位里调来了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份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根本就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子一律开革,能者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中表现保守的他,简直象换了一个人。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后致辞:相信大家对我新上任后的表现和后来的开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对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杂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房主回访,进门大吃一惊地问,那些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居然把牡丹当草给割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是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却是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
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如果这个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29、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o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伤的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的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的好好的。
究其原因,第一间房子的两只猴子一进房间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于是,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伤的伤,死的死。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先是各自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取食,最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难度增大,两只猴子只有协作才能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很好的活了下来。做的虽是猴子取食的实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才与岗位的关系。
岗位难度过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与水平,选拔不出人才,反倒成了内耗式的位子争斗甚至残杀,其结果无异于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岗位的难度太大,虽努力而不能及,甚至埋没、抹杀了人才,有如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的命运。岗位的难度要适当,循序渐进,如同第二间房子的食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能力与水平,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智慧。同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使人才间相互协作,共渡难关。
30、东东有个神奇的体温表,它不仅可以测到体温还可以测到心情。
东东最怕的数学考试来临时,体温表知道他很恐慌不想去考试,就把温度升上去很多,东东就因为可以请病假而不用去考试了;东东发烧的时候,却非常想出去春游,体温表得知了他期待的心情,就把体温的数字降低到正常,东东就高兴的去玩了,但结果回家后病情就加重了。
时间一长,东东就发现了是体温表有问题,生气的对他说:“你干嘛要自作聪明啊?你就是一个体温表而已!你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事实真相就好了啊!!!你凭什么变来变去的!”这时候体温表委屈的说:“我死去的哥哥就是因为每次都告诉了你事实真相,结果就被你给摔碎了啊……”
很多人在该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越过了自己应该负责的职责,本来自己只要做这一小堆事情就好了,却偏偏要想到许多宏观的离自己职责很远的东西并在其中左右着自己,这样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具体的工作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政治家,如果过了的话,那每个人实际上都没有尽到自己的本份,那才是最没有职业道德的!
31、一次,去拜会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闲聊中谈起了命运。我问: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命运?他说:当然有啊。我再问: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
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说不妨先看看我的手相,帮我算算命。给我讲了一能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等诸如此类的话之后,突然,他对我说:把手伸好,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他的动作就是:举起左手,慢慢地而且越来越紧地握起拳头。末了,他问:握紧了没有?我有些迷惑,答道:握紧啦。他又问:那些命运线在哪里?我机械地回答:在我的手里呀。他再追问:请问,命运在哪里?我如当头棒喝,恍然大悟: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他很平静地继续道: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不管“算命先生们”如何给你算,记住,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这就是命运。当然,你再看看你自己的拳头,你还会发现你的生命线有一部分还留在外面,没有被握住,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命运绝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手里。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奋斗”的意义就在于用其一生的努力,去争取.
32、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 sir!" 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 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的早晨, 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ing sir!"与此同时,服务生叫道:"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33、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 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认为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34、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35、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36、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37、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38、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39、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40、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鱼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旁观人见了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回河里呢?”
这人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
原文的批注是: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当人们在吃到饱的自助餐厅,毫无忌惮的吞食,那可真是一个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够用的,不必贪求,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修练。
41、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42、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43、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管理者平时最好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44、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 “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 “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1. 听话不要听一半。2. 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45、有个朋友在公司里的人缘很好,他性情很好、待人和善,几乎沒人看他生气过。有一次我经过他家,顺道去看看他,却发现他正在顶楼上对着天上飞过来的飞机吼叫,我好奇的问他原因。
他说:“我住的地方你好近机场,每当飞机起落时都会听到巨大的噪音。后來,当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发脾气时,我就会跑上顶楼,等待飞机飞过,然后对着飞机放声大吼。等飞机飞走了,我的不快、怨气也被飞机一并带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着,怪不得他脾气这么好,原来他知道如何适时宣泄自己的情绪。
一味的压抑心中不快,并不能解决问题。在生活步调紧凑繁忙的现今社会中,人人都应学习如何舒解自己的精神压力,如此才能活出健康豁达的人生!
一些压力是必须的,就像船,必须要有些东西去压船,才能航行。
46、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进入心灵的频道!人际沟通的金钥匙!
47、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诠释上面的故事,是恰如其分的。经济生活中,类似的行为也很多。有很多的企业,由强变弱,最终惨遭淘汰。尽管这些企业败走麦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缺少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安而忘危,缺少远虑,对面临的危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最终导致企业失败。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他们有的只看到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有的只看到对手的弱点,却没看到自身的不足。必须看到,我国迈入WT0门槛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缺少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那么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们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48、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49、一只狼出去找食物,找了半天都没有收获。偶然经过一户人家,听见房中孩子哭闹,接着传来一位老太婆的声音 “别哭啦,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吃。”狼一听此言,心中大喜,便蹲在不远的地方等起来。 太阳落山了,也没见老太婆把孩子扔出来。晚上,狼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转到房前想伺机而入,却又听老太婆说: “快睡吧,别怕,狼来了,咱们就把它杀死煮了吃。”狼听了,吓得一溜烟跑回老窝。同伴问它收获如何,它说:“别提了,老太婆说话不算数,害得我饿了一天,不过幸好后来我跑得快。”
别人信口开河,你就信以为真,全然不知许多时候人家只是在拿你说事而已。不要让别人的话改变了你的正常工作、生活。
50、一个女孩毫无道理地被老板炒了鱿鱼。中午,她坐在单位喷泉旁边的一条长椅上黯然神伤,她感到她的生活失去了颜色,变得暗淡无光。这时她发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后咯咯地笑,她就好奇地问小男孩,你笑什么呢?“这条长椅的椅背是早晨刚刚漆过的,我想看看你站起来时背是什么样子。”小男孩说话时一脸得意的神情。
女孩一怔,猛地想到:昔日那些刻薄的同事不正和这小家伙一样躲在我的身后想窥探我的失败和落魄吗?我决不能让他们的用心得逞,我决不能丢掉我的志气和尊严!
女孩想了想,指着前面对那个小男孩说,你看那里,那里有很多人在放风筝呢。等小男孩发觉到自己受骗而恼怒地转过脸时,女孩已经把外套脱了拿在手里,她身上穿的鹅黄的毛线衣让她看起来青春漂亮。小男孩甩甩手,嘟着嘴,失望地走了。
生活中的失意随处可见,真的就如那些油漆未干的椅背在不经意间让你苦恼不已。但是如果已经坐上了,也别沮丧,以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面对,脱掉你脆弱的外套,你会发现,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51、一位著名的诗人最近思路打不开,怎么也冲不出思想的牢笼,于是想到外面寻找灵感。这一天,他到乡间野外散步,阳光下,忽然远远看见一块牌子掩映在树林里,上书四个大字特别醒目“阳光不锈”,诗人当场呆住,心想,这是多么有寓意的词语,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于是,他非常想拜访一下书写这个精辟之极的词语的高人。等他走近这块牌子,发现被树丛挡住的那部分牌子写着“钢制品厂”。
52、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负责人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日到。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53、著名专栏作家哈理斯(Sydney J.Harries)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没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
“那么你为甚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哈理斯问他。
朋友答道:”为什么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54、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55、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种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他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的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作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替破桶子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他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56、一位武林高手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接受得来不易的黑带的仪式。这个徒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武林终于出人头地。“在授予你黑带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我准备好了。”徒弟答到,以为可能是最后一个回合的练拳。“你必须回答最基本的问题: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我习武的结束。”徒弟答到“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武学宗师等待着他再说些什么,显然他不满意徒弟的回答。最后他开口了:“你还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再度跪在宗师的面前,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本门武学中最杰出和最高荣誉的象征。”徒弟说。武学宗师等啊等,过了好几分钟,徒弟还是不说话,显然他很不满意。最后说“你仍然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又跪在宗师的面前,师傅又问:“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练、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里程的起点。”“好,你已经可以接受黑带开始奋斗了。”
57、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 /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 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 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请牢记以下五个快乐的小秘诀∶1. 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2. 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3. 简单地生活。4. 多分享。5.少欲求。
58、一个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请了割草工。”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挂了电话,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说:“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寓意:只有不断地探询客户的评价,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要萧规曹随,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59、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是199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它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少顷,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拥抱在一起。
生活中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积累着终将让我们难以承受。这时候,我们需要象雪松那样弯下身来。释下重负,才能够重新挺立,避免压断的结局。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60、特技团来了个新的弟子,教练从走钢四愫锚始教起,这个弟子在练习的时候,总是没走几步就掉下来,反复练习还是如此,最后沮丧地坐在地上起来,教练走了过来,拍拍弟子地肩膀说:“掉落,是走稳地先决条件。”弟子闻言,又重新爬上去练习。教练在旁叮咛着:“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条钢丝的存在,忘了掉落这件事,你就算真正学会了。”
人生处处充满意外,我们必须象练习走钢丝一样,带着微笑、抬头挺胸,若是不慎掉落,就重新再站起来,当我们不再在意“意外”,不再在意“掉落”。我们就可以走得比别人稳。
试论艾思奇在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纪念艾思奇诞辰一百周年
吴秉元
今年3月2日,是艾思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毛泽东称他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在他一生的革命、教育、理论的活动中,重点是以哲学理论的研究、宣传、教育,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服务。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杰出的重大的贡献。我在本文中,试图集中地对艾思奇同志在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作一些概略的介绍和评述,以深切地表示对他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
一、为哲学理论工作指明了历史使命和正确的道路与方向
艾思奇依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讲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认为,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根本不同,它的历史任务不仅要说明世界,重要的是在于要变革世界, 把哲学世界观作为变革世界的科学工具。他说:“辩证唯物主义既然把握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就不仅仅能够说明世界,而且能够成为我们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三章)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广大人民为着消灭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的目的服务的哲学。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在实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艾思奇在《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一文中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广大人民“需要在自己的实际斗争中应用辩证唯物论”。“只有把哲学研究经常指向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一目标,这样的研究工作才有真正的生命,才能使辩证唯物论哲学得到生动的解释和发挥。”“哲学研究工作者总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实际工作中的干部更好地应用辩证唯物论,是在广大人民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艾思奇曾反复强调,哲学理论工作,就是要为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和人民、为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服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艾思奇为了使我国的哲学理论工作能很好地为中国革命服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早在1938年4月就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他说:“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现在我们要来这样一个口号。”他认为以往的哲学通俗化运动,只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只有做到中国化现实化,才能做到更好的充分的通俗化。艾思奇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大众化,为中国哲学理论工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他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斗争相结合,善于从客观事实出发,找出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把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联系起来,应用哲学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也即要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他主张,中心是要联系实际斗争,对新哲学,对辩证唯物论进行研究,不断总结革命斗争中的新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上升到哲学理论上来,发展哲学理论;要吸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有益的东西,吸取各种哲学思想中合理的积极的精神,来丰富哲学理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结合起来,作为行动的指导,应用于社会革命的实践斗争,才能成为最彻底革命的哲学思想武器。艾思奇还揭露和批判了叶青站在反动立场错口“中国的特殊性”,打着“发展”的幌子,用心险恶地歪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说成不应再是马克思主义,也即要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实质就是根本取消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化为乌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艾思奇坚定地采取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应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道路。艾思奇一生所从事的哲学理论工作,都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大众化的要求来做的。从写《大众哲学》开始,到《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以及他所发表的大量的哲学文章,都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大众化的道路和方向的。他在这方面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树立了好榜样。
二、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发,有效地帮助了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学习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武器
艾思奇在延安工作时期,与毛泽东有密切的交往,在哲学理论方面有较深的思想交流。他曾参加了毛泽东在1939年组织的哲学小组,参加讨论《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他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有关著作有深切的领会和理解。他充分认识到,作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事业获得胜利的伟大思想武器,而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科学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宝贵的锐利思想武器。艾思奇非常自觉地把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作好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艾思奇用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写了许多文章和到许多单位作的许多报告中,宣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他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有的放矢及其它》、《反对主观主义》、《不要误解“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发展了真理论》、《关于〈实践论〉和学习方法的一些问题》、《〈实践论〉与关于哲学史的研究》、《学习〈矛盾论〉,学习具体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从〈矛盾论〉看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从毛泽东同志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武器》、《谈谈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发展》、《略谈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对认识论学说的新发展》、《〈实践论〉、〈矛盾论〉在党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还有关于学习毛泽东四篇哲学著作的多次辅导报告,以及在《党史引言报告》中讲毛泽东哲学思想等等。在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和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都贯串和包容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他在后期修改再版的《大众哲学》中也吸收了一些毛泽东哲学思想。他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四篇哲学著作中的哲学思想,阐发得最为深入、展开和充分。同时,他还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发展作了高度概括和论述。他指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正确地解决了人的正确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二是系统地解决了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问题;三是明确阐明和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艾思奇对这三方面的哲学思想内容都特别着重作了充分的深入的阐发。
艾思奇不论写文章还是作报告,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讲解,大体都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抓住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原理作充分展开的深入阐述,使广大干部能够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最基本的内容。例如,讲《实践论》充分讲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基础的思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的循环往复的无限发展过程的思想,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思想。讲《矛盾论》说明矛盾规律的核心地位,着重阐明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包括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与非对抗的辩证关系等原理。讲《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最重要的要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两类矛盾,这些重大理论原理。他对这些哲学思想讲解得最为透彻和深刻。二是善于结合党的革命斗争历史,说明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中国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包含着因路线错误造成重大牺牲的血的教训,使广大干部能更深刻地领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真理。三是注意针对现实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来阐明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指出方向。四是结合批判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以及修正主义的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想,指出他们是怎样违背马列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正因为如此,艾思奇宣传毛泽东哲学,最善于有效地帮助广大干部领会和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武器。这对于搞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于培养广大革命干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三、系统介绍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为我们党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很好地作了哲学理论基础性的工作
艾思奇在发表《大众哲学》、《哲学讲话》等哲学著作以后,就进一步考虑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方法的问题。为此他专门写了《思想方法论》的论著。他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间还有共通的总的法则,我们对这些法则是可以获得一个总的把握和认识的。这一个总的把握和认识,就是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我们的方法的基础,是总的方法的理论,也就是总的方法论。”“我们的世界观,不但可以成为行动的方法论,也可以作为思想的方法论。在这一点,思想的方法论和行动的方法论是一致的。”(《思想方法论》)他论述了新唯物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各部分与思想方法论的关系。毛泽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和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思考,引起了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高度重视。当时党中央在延安成立的中央学习组(又称中央研究组,以毛泽东为组长、王家稼为副组长),就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为主。中央部门和各地成立的高级学习组,也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在第一期半年中,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与我党二十年历史。为了便于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毛泽东在1942年委托艾思奇主编了《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一书,比较系统地汇集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方法的论述,经毛泽东审核批准后出版,作为全党干部必读书之一。这对于提高广大干部的哲学理论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提出了“共产党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这已说明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内容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1941年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阐明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就是求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问题。“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在延安时期,通过整风学习,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党确立起来的。艾思奇在此过程中,除了通过介绍和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为此从哲学理论上作了一些宣传准备工作,同时还直接对“实事求是”以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从哲学理论上作了许多论述。例如他在《不要误解“实事求是”》中说,“主观主义的根本病源是不能‘实事求是’”,整风“就是党的思想(包括思想方法)上的改造运动,首先是要把主观主义转变成辩证唯物论,把教条主义转变成与中国实际密切联系的理论”。真正的“实事求是”,不仅在于理解事实和认识事实,而且要从这理解和认识中求得指导行动,推动工作的方法。也就是说,艾思奇认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是不仅要正确地认识世界,而且要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去正确地改造世界。
为了在全党实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大力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把主观主义看作“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艾思奇为了帮助广大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紧密联系干部的思想实际,写了《反对主观主义》、《谈主观主义及其来源》、《反对经验主义》等重要文章。他指出,“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和判断,对于任何行动的指导,都不从客观的事实出发,而从主观的推想出发,不依据具体的事实情况找出具体的正确办法,而只凭主观的感想来判断一切,这就是主观主义,唯心论的整套作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形态。教条主义是夸大了片面的原理知识,狭隘经验主义是夸大了片面的实际知识,形态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经验主义往往充当教条主义的脚垫和俘虏。艾思奇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包含着大量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员,这是主观主义所以会在革命营垒中产生的社会基础。教条主义是由于受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礼教教条的影响,再加上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崇洋奴化意识的传播,这些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中产生作用的表现。狭隘经验主义,是农民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小私有的生活,养成的眼光短浅的狭隘意识的反映。在思想根源上,这些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是分不开的。他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就必须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一切发展规律,就必须使我们的理论当中,包括着丰富的中国社会环境和中国历史的规律知识,而不只是一些仅仅与外国社会有关的结论和原理的把握。”为此,必须更切实采取唯物论的立场和方法,从中国的一切具体情况的调查研究出发,从中国社会的各方面的事实材料的分析中,找出事变发展的具体规律。(以上见《反对主观主义》、《谈主观主义及其来源》)也就是说,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地开展伟大的革命。
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艾思奇看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断出现主观主义的思想和作风,阻碍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和坚持。他认为必须让广大干部掌握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他经过长期的思考,于1963年写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重要文章,1965年又就认识路线问题写了一个讲学提纲。他在这个提纲中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切革命斗争中,经常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和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的斗争。就哲学的认识论方面来看,这个斗争,又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直在这个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发展下来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在认识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把革命引向胜利。”(《艾思奇全书》第8卷第903页)他要求按照人类认识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在思想和工作中掌握这个规律,就有可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克服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反对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实用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人类认识的主要来源。帝国主义、反动派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的修正主义者都是不可能掌握正确的认识路线,取得正确认识的。他强调指出,“只有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人们,只有敢于对世界进行革命改造的人们,才有可能全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对现代世界发展的规律和各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获得全面的正确认识。”(《艾思奇全书》第8卷第156页)“无产阶级的党,必须掌握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这个认识真理的路线,以便在我们的工作和斗争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人们仍然要通过实践和认识的反复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必然性一步一步地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逐步达到完全的正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间,暂时的探索、部分的偏差、个别问题上的盲目性和错误常常是难免的,只有在实践和认识反复过程中逐步发现、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和错误,人们才能够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进程,给予有计划的自觉的指导。”(见同上书第165、162页)艾思奇所阐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的哲学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贯彻和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发和创新
1、艾思奇提出哲学的中心是认识论。1956年他在《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中说:“认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这是他对哲学史的考察而得出的一个高度概括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正确地改造世界,首先必须解决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说,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认识论的问题。他说:“我们学习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地就是要在思想上明确地解决这样两大问题:(1)什么是正确的认识?(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即要通过什么道路和采取什么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他在《提纲》中就是把掌握正确的认识及其方法作为学习哲学的中心任务的。1964年8月,毛泽东曾更为明确地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90页)这就从本质上说明了哲学就是要解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这就更加可以说明,艾思奇把认识论放在哲学的中心地位是很重要的创见。
2、艾思奇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和精华。他在《世界观问题》一文中说:“唯物主义里最主要的东西,它的核心就是反映论,就是承认认识是从客观世界来的,认识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他认为,毛泽东所概括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能够全面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确切地揭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华。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根源性的,人的认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通过实践,能动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物质变为精神,然后精神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精神变为物质,这两个能动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内容。在哲学界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艾思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依据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性,反对了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等同论,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表明了艾思奇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着非常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也是他在哲学理论上的一个贡献。
3、艾思奇提出了“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的论断。艾思奇在最初出版的《大众哲学》中,就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他说:“实践就是去改变事物”,“人类的认识是根源于实践而得来的”,“我们要在实践中去矫正主观的错误”,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使主观和客观统一”,“实践能使人类的认识进步”,“只有在实践中可以得到最高的真理”,“实践是最重要的”,“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他根据列宁所说的关于认识真理的途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作了具体发挥,指出:“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又由实践到新的感性,走向新的理性,这种过程是无穷地连续下去,循环下去,但循环一次,我们的认识也会更丰富,所以这种循环,它永远在发展,进步,决不会停滞在原来的圈子里。”他在另外一段话中又讲:“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又再由理性的认识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又再开始新的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不断地象螺旋一般地循环下去,每循环一次,我们所晓得的东西就进步一次。这就是认识的运动过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过程的很宝贵的创新论述。毛泽东写《实践论》时显然参考和吸取了这一理论成果。他对认识的辩证过程作了充分论述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生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毛泽东的这一总结,比艾思奇的上述论述更高更全面更完善了。因为它把实践作为基础贯串于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并突出了认识过程的两次能动飞跃,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后来又概括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艾思奇把毛泽东的上面两段总结性的论述,看作是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的表述,并且把这认识的总规律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在哲学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推进到更高的水平和更高的境界。这也就为革命的共产党指出了一条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路线。
4、艾思奇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艾思奇认为,整个哲学史就是贯串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条认识路线斗争的历史。一定的认识路线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是联系着的。在中国的革命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政治路线的分歧,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说来,就在于认识路线的不同。马列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与科学的认识路线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结合着,机会主义的错误政治路线是与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路线结合着的。(见《〈实践论〉辅导报告》)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切革命斗争,贯串着马列主义的正确路线与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错误路线的斗争,也就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认识路线的斗争。这是不可避免的。艾思奇指出:“如果说掌握客观真理的正确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以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认识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和互相转化为特征,那么,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路线的特征,就是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认识和实践的互相分裂。”(《艾思奇全书》第8卷第165页)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这个认识真理的路线,以便在我们的工作和斗争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取得成功和胜利。他强调说:“要在工作和斗争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路线,就必须大力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使之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同上书)艾思奇还指出,在今天要特别注意反对实用主义的认识路线。因为实用主义是修正主义者和一般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们的世界观,又是一种极端反科学的唯心主义。实用主义为自己制作了一套精巧的貌似科学的伪装,没有彻底唯物主义观点的人,很容易受骗。所以必须揭露和批判实用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的反科学面貌。很显然,艾思奇阐明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使广大干部自觉地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反对和克服错误的认识路线,对于坚持贯彻我们党的革命政治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极为重要的。
五、对唯物辩证法的阐发和创新
1、艾思奇深刻阐明了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学说。艾思奇十分重视恩格斯讲过的一段话:“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观察自然、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时,那么,在我们面前首先出现的是种种联系及交相作用的无限错综复杂的图画,其中没有什么是不动的和不变的,一切都在运动着,变化着,产生着和消灭着。”(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他根据恩格斯的思想认为,首先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他写道:“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这样来了解,即世界上的每一事物、现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事物、现象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就构成每一事物、现象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规定着每一事物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同样的事物、现象,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就会发生不同的特点。在我们观察任何事物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注意它与其他事物的辩证的联系,如果我们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了具体的历史条件,孤立地来看它,那就不可能对这一事物获得正确的理解,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一事物的意义。”(见《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七章)可见,科学地研究事物的联系,对于正确认识事物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他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它们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最重要的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即对立统一的联系。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中,有的同志肯定事物的“对立面的联系是不可分的“。艾思奇对这个问题作了科学而全面的回答。他指出,事物的对立面的联系不可分是相对的,而可分是绝对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因而在一个时期里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由于矛盾双方的不断排斥、斗争,这种不可分的联系,就要被打破,矛盾的双方就会发生转化。这种转化,有种种情形,或者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地位转化。如无产阶级由被统治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而资产阶级则由原来的统治阶级转化为被统治阶级;或者是一方克服、消灭另一方,正确的一方克服错误的一方,等等。这就是事物的不可分的联系变成了可分的,事物的联系终究是可分的。这就是可分的绝对性和不可分的相对性。如果只把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看成是不可分的,那就会把事物看成永远处于静止的僵死的状态,这就违反了事物辩证法的本性。艾思奇的这一科学论述,显然是加深和丰富了辩证法关于事物相互联系的原理的。
艾思奇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同时又是运动发展的学说。“当我们把事物之间的联系作深入一步的观察时,就会发现事物的联系决不是存在于静止状态中,而是存在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一种状态,不断转移到另一种状态,没有任何停顿不变的时候。”“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新的东西的产生和旧的东西的消灭的过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灭的道路,并在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要为新事物所代替。”(同上书)他还指出,总的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具体的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
艾思奇认为,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联系和发展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学说。从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来观察事物,这就是辩证法的总的特征。
2、艾思奇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作了全面透彻的论述。列宁曾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又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192、305页)艾思奇认为,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遗志,写了《矛盾论》,系统地深刻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问题,出色地实现了列宁的遗愿,完成了“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任务。艾思奇正是在毛泽东的《矛盾论》的基础上,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这个问题,作了更为具体的阐明。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联系和发展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对立统一规律。艾思奇指出,由于事物的联系,就是事物矛盾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事物的运动发展,它的源泉和动力,就是事物的矛盾。事物发展为什么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采取否定之否定这种螺旋式的或波浪式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还有本质和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等辩证法范畴,也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艾思奇说:“归根到底,辩证法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统一物分裂为两个对立部分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对立的斗争和对立的统一。实际上,从最本质来讲,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只能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一种展开,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展开为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见《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艾思奇认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许多原理中,最主要的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二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上,艾思奇认为首先必须始终坚持矛盾普遍性的观点。他指出,差异就是矛盾,并批评了前苏联认为社会主义精神上道义上一致是动力的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矛盾才是动力。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等等矛盾。自始至终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他赞成毛泽东讲过的,一万年也有矛盾。他主张,我们考察一切问题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总的方向,这就是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正视事物的矛盾,并认真地进行揭露,不要害怕、回避、否认、掩盖矛盾,考察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分析矛盾着手,从统一物中去揭露其内部各方面的差异和对立性。如果忽视矛盾的分析和研究,就要在根本方向上发生错误,就有陷于主观主义的危险,就会导致革命工作的失败。
同时,艾思奇强调要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一切事物内部都普遍存在着矛盾,但每一事物的矛盾都各有自己的、与其他事物矛盾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但在它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这个矛盾运动又各有其不同的特殊性。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要以更大的力量来注意矛盾特殊性的分析研究。在矛盾特殊性的研究中,要特别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同一矛盾中还要注意矛盾双方有主要与次要的区别。因为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地解决。艾思奇指出,各国社会主义革命都有自己的特殊道路,但都必须走一条共同的基本道路,这就是十月革命所开辟的基本道路。修正主义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而教条主义则不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才能抓住矛盾问题的精髓,保证我们走正确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上,艾思奇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最深刻的源泉和动力。我们研究事物的矛盾,就是要研究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就要研究事物内部的对立面是如何成为同一的,是在怎样条件下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的,在其全部过程中,又是怎样自始至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艾思奇对同一性讲过有以下意义:互相包含、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等。关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艾思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他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相反相成”就是说的对立面的同一性,对立的双方在事物发展过程的一定条件下,有着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互相激荡的作用;对立面的互相依赖,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为一定的互相制约的作用;这一方面的发展,依赖另一方面的存在和发展作为条件。艾思奇又说:“对立面的斗争固然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对立面的同一性,在一定情况下也是事物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力量。”(见《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规律(讲学提纲)》)所以,要顺利地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不但首先要注意对立面的斗争,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对立面的斗争来推动发展,而且要善于掌握和利用对立面的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事物矛盾的各方面都能充分发挥积极的力量,甚至使消极方面也在一定可能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供积极的力量所利用,这样就可使事物的发展获得最大的推动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阻碍和获得最多的成就。艾思奇指出,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如果不转化为对立方面就不能继续前进,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这个规律和善于应用这个规律才不至于犯错误。”(同上书)他认为,正由于矛盾的对立面的同一性(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普遍原理之一,因此它也是我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应该而且可以广泛应用的方法原则。他又强调指出,事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同一性都是必须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是普遍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原理突出地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实质。共产党人敢于革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正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
艾思奇指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一分为二的方法。一分为二是最普遍的矛盾规律,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学会掌握一分为二的方法,学会在我们的工作和斗争中善于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这就是我们学习辩证法的主要目的。
3、艾思奇对量变质变规律作了精细的分析和论证。首先,艾思奇指出事物的量和质都是多方面的。他在延安时就说过,“事物的量变决不是单纯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量的增加或减少,而是各方面的各要素的量的增加或减少。同一事物的量的变化可以从各方面去计量去观察。……资产阶级国家的代表者常常宣扬自己国内生产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富裕,而故意抹煞了广大无产者阶层的盆苦落后的一方面,这事实告诉我们,只注意一方面的量和变化,常常就成为剥削者的粉饰欺骗的根据。”(《什么是辩证法》第三章)他发挥了恩格斯关于事物有“无限多的质”的观点,讲到水有物理的质,还有化学的质,人有社会的质,又有生物的质,而人的最主要的质是社会关系,要跟动物加以区别。其次,艾思奇较早地阐明了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观点。他在延安时就说过:“一事物发展的突变,并不仅仅是在它的量变过程完结了的顶点上才会出现,就在量变的过程中间,也不断地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小的飞跃突变。……在量变的过程中,在总的支配关系或基本的构造没有解决的限度内,不断地还可能有各方面各要素中间的关系的转变,这就是在总的量变质的过程中,同时还包含着各个方面各个要素部分的量到质的转变,这就是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还不断地要产生各阶段的,各方面的飞跃。”(《什么是辩证法》)他还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量变的过程和质变的过程是交错地存在着。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就其局部或某些方面来说也存在着质变过程。而质变的本身,虽然在原则上决不是量变,但却也伴随着一种量的扩张的过程。这就是说,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也有着量变。艾思奇还说明,质变就事物的内在的内容来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根本易位。质变、飞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经过新旧事物的激烈冲突的形式,即新事物通过暴力来代替旧事物的形式,有新事物和平地代替旧事物的形式,也有不需要任何过渡,只要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立即实现飞跃的形式,等等。总之,艾思奇认为,对于要研究的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的具体情况,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具体分析,才能在革命和建设中做好推动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实际工作。
4、艾思奇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提出了独创性见解。首先,艾思奇根据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肯定了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他指出斯大林时代否定这个普遍规律是错误的。他认为,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源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由量变到质量,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矛盾的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就表现为曲折的、波浪式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例如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到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一个很大的周期。周期性发展,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特点。列宁曾指出,发展不是按直线式而是按所谓螺旋式进行的。艾思奇具体发挥说:“所谓螺旋式的行进,就是进与退,向上与向下,正面与反面的运动形式不断地互相转化的发展形式。”“螺旋式行进”,“起初是具有某种肯定意义的前进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转化为它的否定,表现为与原来前进方向相反的某种发展趋势,包括转折、停顿、变形、向反面的转化等等,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这个趋势再被否定,转回到更进一步地正面前进的过程,这不是简单地重复最初的前进运动,而是在更高一级基础上的前进运动。”(《曲折前进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艾思奇还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后退运动本身自然是一种消极的过程,但也能表现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某一方面的后退运动在一定情况下正是事物继续向前推进所不可少的环节。没有这样的后退,就没有更大的前进。(同上)他说:“辩证法要求我们在一些事物的后退、向下、没落、衰亡的运动中,同时看到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些事物的前进、上升、兴起、生长的运动。在革命犯错误和受挫折的过程中,看到革命人民经验的增长;在数量缩小的过程中,看到质量的提高;在休息和睡眠过程中,看到工作精力的恢复和生长。”(同上)他认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倒退、复辟,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它的必然性,也是难以避免的,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艰巨的斗争,会回到正确的道路,再向前进。在发展过程中,绝对的倒退是没有的。艾思奇的这些创新见解,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和创新
1、艾思奇具体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指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所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他首先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他否定了那种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的错误观点。他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的研究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握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的理论;把握研究各种社会科学和研究人类历史的方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引言》)他认为这样的定义才接近全面。艾思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要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问题;(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问题;(三)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这也就告诉了人们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
2、艾思奇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核心是社会基本矛盾,并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首要问题,是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凡是把社会意识看作是第一性的,这都是历史唯心主义。他用辩证法观点具体论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人的意识在实践中对社会存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过程。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也仍然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反复,才能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他根据恩格斯的思想具体阐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一是社会意识本身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二是各种意识现象之间有相互作用,三是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又有两种正相反对的情形:“有进步的社会意识,它反映着社会存在中革命的、进步的势力的需要,它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是积极的,它能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起来改造社会,建立新社会。有反动的社会意识,它反映着社会存在中的保守的、反动的势力的需要,它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是消极的,它迷惑人民,使人们在行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阻碍他们积极起来改造社会,建立新社会。这两种相反的社会意识和它们的两种相反的作用,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互相斗争着。而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的情形下,就要取决于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意识战胜保守的、反动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
艾思奇认为,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是两个基本矛盾的问题,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解决历史唯物主义各方面问题的核心。所谓基本矛盾,就是它比较普遍的对各方面都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基本矛盾,所以首先要弄清楚这个矛盾问题,然后才能弄清其他问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第二个基本矛盾,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主要是要抓住这两个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是一切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阶段普遍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矛盾。艾思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一定要有这样的体系:首先是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然后进一步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主要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然后再说明这些矛盾规律怎么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历史的规律就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引言》)所以最后还要研究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3、艾思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作了深入的阐发。他认为,一方面要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一性,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依赖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力又对生产关系有所依赖,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是互相依赖。但又有互相排斥的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差别,即是矛盾。生产力发展总是比较迅速一些,生产关系发展总是比较缓慢,它总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生产力发展也有不同的阶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常有不适合,或基本不适合,或有某些方面不适合,不适合就要改正,因此就有矛盾和斗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这一规律,就成为这个基本规律的核心内容。艾思奇依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指出,生产关系不能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性质,同时也不允许人为地超过生产力的发展情况。这两种情况都要防止。
4、艾思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作了富有创见的阐发。他认为,“经济基础规定政治法律、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上层建筑又反映到意识形态方面,上层建筑一方面属于社会存在,一方面又属于社会意识。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各种问题中最复杂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引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依赖于经济基础,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很大的影响和作用。经济基础又依赖上层建筑,总是相互联系又有斗争。上层建筑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一般都是先是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然后形成了政治运动,然后才有理论上、意识形态上的概括。新的思想体系形成后,这个过程就会倒过来,如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然后形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然后形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过几十年革命运动,才有了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每一种社会的经济基础,都是由它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可以只有一种,但是也可以由两种以上。除统治的生产关系以外,每一种社会它可以包含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或者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些可以不包括在经济基础之内。我国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存在四种所有制,但并不是同一个经济基础,实质上是两个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正在消灭,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正在形成,我们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要来形成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艾思奇认为,在上层建筑方面也存在着复杂的情形。上层建筑是产生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观点和制度两大部分所组成。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跟这些观点相适应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权问题又是政治问题的集中点。革命的政治运动就是要夺取政权,国家问题是政治问题的核心。国家政权是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政权就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镇压敌人,一方面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无产阶级专政,既是专政的工具,又是民主的工具,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见《党史引言报告》)他强调,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反过来又要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人民政权除了保卫国家和对内镇压反动阶级,维持革命秩序这两个一般的国家职能之外,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是工人阶级政权或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职能,这也是与资产阶级政权或其他剥削阶级政权根本不同的一个特殊国家职能。(见《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职能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
艾思奇指出,一种社会在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方面有什么样的矛盾,在思想上也就有什么矛盾,在经济基础方面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治上也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到思想上也就有统治思想与被统治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思想作为被统治的思想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存在;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某些残余的存在,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中也有被统治的某些资产阶级思想。他说:“我们在政治上的无产阶级专政,在思想上要经常注意保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引言》)他反复强调,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保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包括反对修正主义),不断扩大无产阶级思想阵地,这是我们党的经常的重要任务。
艾思奇在论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还阐明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指出,在阶级社会,“全部社会历史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或阶级矛盾运动来实现的。每一个阶级社会,都有着它所特有的两个主要的互相对立阶级,构成推动这个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反动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总要以暴力来镇压革命,被压迫阶级为了实现革命的任务,通常不得不通过暴力革命。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全世界人民解放的根本道路。(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14章)艾思奇认为,毛泽东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他说:“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即阶级分析的方法。”(《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显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正确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制定和坚持贯彻正确的路线政策,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艾思奇对人民群众和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作了科学的深刻阐发。首先,艾思奇指出,历史的特殊性,就是人的活动。如果不研究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任何时候,社会的存在都必须依靠着种种物质资料来维持,而任何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生产的,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生产方式,规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在社会的革命变革过程中,劳动人民力量的决定作用更显示得明白,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劳动群众是社会发展一切力量的来源,劳动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历史,所以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时,艾思奇也深刻地阐明了杰出的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杰出人物是适应社会的劳动人民或一定的阶级势力的需要而产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为自己的阶级所需要,是由于他们是自己阶级中间最有斗争锻炼、最富有经验的人物,是由于他们最能够集中本阶级的思想和要求,他们比自己的阶级中其他的人都看得更远一些,在斗争中更坚决更勇敢些,他们能够为自己的阶级指出行动的方针、办法,使每个阶级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来对敌对势力的堡垒进行斗争,使阶级斗争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每一个阶级都需要自己有能力的领袖。当一个进步阶级中间锻炼出来自己的杰出的领袖来,就会受到本阶级和进步群众的热情的爱戴。他认为,杰出人物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人民有了某种需要,适应于这种需要的英雄一定会产生出来,如果曾经产生出来的一个杰出人物已经失去了,一定会出现第二个人来代替他。这个历史的必然性和个人出现的偶然性是结合的。某一个人恰恰成为这时代的杰出人物,是偶然性的,这样的人为历史所需要,而且一定要出现,是必然的。”(《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艾思奇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但是这个主体要加以领导集中,因此党的作用,领袖的作用在一定的斗争中有决定的作用,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决定性作用。劳动群众所需要的领袖,首先是强有力的集体的领袖,这个集体的领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即共产党。过去历史上劳动群众始终不曾有过这样的集体领袖,所以始终没有得到巩固的胜利。在劳动群众中的这样强有力的集体领袖中,包含着许多杰出的领袖人物。艾思奇阐明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七、为哲学史的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艾思奇对中国现代哲学社会思潮的发展作过研究和评论,讲过哲学史,写过《〈实践论〉与关于哲学史的研究》、《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的一些意见》等文章,对哲学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指导思想。首先他认为,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他说:“全部哲学历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斗争的历史,在这两大营垒的斗争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就在这两大营垒的历史斗争过程中,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步步发展和完善起来,辩证唯物主义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因为哲学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人类世界观上的反映,在社会上有阶级斗争,在经济上、政治上有阶级斗争,在世界观方面也就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因为不同的阶级,它要利用不同的世界观来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哲学史,就要注意到哲学史也是在世界观上的一种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这种斗争就说明哲学上的党性,哲学的党性就是它的阶级性,就是反映了阶级斗争,一定的阶级都是站在一定的阶级方面的。”(《西洋哲学史》)由于过去唯物论本身的弱点以及剥削阶级始终居于统治地位的客观条件,使得唯心论有时还战败了唯物论,到了由于大工业的无产阶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出现,人类才掌握了足以彻底战胜唯心论世界观的科学武器。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如今我们研究哲学史,就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结合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考察和研究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其次,艾思奇阐明了区分哲学上不同营垒的标准。哲学史上有众多的哲学派别,如何分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他依据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指出,承认客观、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主观、精神、思维是第二性的,这就是唯物论哲学,相反地把主观、精神、思维看作是第一性的,把客观、物质、存在看是第二性的,这就是唯心论哲学。就认识论来说,承认客观、物质、存在是认识的基础,主观、精神、思维是前者的反映,并相信人的认识有正确反映客观物质发展的可能性,凡是这样来解决问题的,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相反地,如果认为认识不必以客观、物质、存在为基础,知识是由人的主观、精神、思维的本性里直接产生出来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前者的反映,这些就是唯心论认识论的特征。要区分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首先必须依据这个标准。艾思奇指出,这一标准是研究哲学史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艾思奇还就如何研究中国哲学的问题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总的方向和原则。他说:“研究中国哲学史,也必须像研究中国其他问题一样,应该遵照毛主席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针。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能把丰富多彩的我国哲学特点鲜明的表述出来,另方面在表述我国哲学特点的同时又不能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见《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的“一些意见》)在中国哲学史的继承问题上,艾思奇主张按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原则,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待过去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取其精华、除其糟粕。精华就是过去遗产中有民主性、科学性与大众性(人民性)的东西。糟粕就是那些反民主的、反科学与反人民(贵族性)的东西,我们要建立的文化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和大众性的文化,因此我们所要继承的就是旧文化中那些有民主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东西,要抛弃那些反民主、反科学、反人民的东西。对待中国哲学史也需要注意这个原理。我们在过去全部哲学遗产中所要肯定的东西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我们所要否定的就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凡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不论他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只要在他的思想中有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那就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继承关系,而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面,就是我们要通过批判加以抛弃的。例如,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而否定了他的唯心主义。他从费尔巴哈那里吸取来的是唯物主义,而抛弃了其形而上学与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所以,我们对于哲学遗产的肯定和继承的标准,就是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以上见《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的一些意见》)
除了以上概述的艾思奇对哲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外,他在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文艺理论等方面也有许多理论贡献,并在反对和批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修正主义的反动哲学思想方面,也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本文中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全面加以论述。
总的来说,艾思奇在哲学理论上是作出了一系列的卓越贡献的。他首先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然后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给了我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工作。他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他对我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对我国广大革命干部和青年的思想理论教育、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建设,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对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对倡导和推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大众化,作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党和人民奉献了《大众哲学》、《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优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做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性的工作。可以说艾思奇是现代中国一位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我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他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丰富的哲学遗产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他的革命战斗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革命学风,永远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发扬。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