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阳 荆柯守:高盛们的中国投资分布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07:48
 本刊记者 李盈∕文

  高盛养猪,真的仅是获得财务回报?还是恶意控制产业链上游,最终掌控定价权?

  “高盛养猪,可口可口收购汇源果汁,外资垄断大豆、食用油,眼下,外资在中国地盘上越来越猖狂。尤其是农业,外资投资简直是不计成本。”日前,某业内人士赤裸裸地向《融资中国》记者表示。

  而引起轩然大波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掺杂的亦不只是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愤怒与失望,更多的是对其幕后战略投资者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公然声讨。据悉,此次事件也让高盛在中国的农业投资惹上了麻烦。一位接近农业部的资深人士对《融资中国》记者透露,“双汇瘦肉精事件可能会让有关部门考虑,是否要控制外资在中国的农业细分领域的权重投资。”

  对于瘦肉精事件,高盛方面的“毫不知情”显然不能撇开应承担的后果,令其置身事外。2008年,当高盛高调踏入中国养猪业时,便对猪肉产业链条做起了精心布局,随着在该领域的投资权重日益增加,管理效率越发滞后,资本逐利的本性也暴露无遗,终触动“食品安全”这一红色底线。

  另一方面,更多人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外资投资的利弊。“外资再强大,也不可能控制中国的任何一个行业。虽然外资入华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粮食安全,但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外资的行为,通过立法等手段对其进行监管,有效地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创造利润。企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盈利,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外资必定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一些积极因素,而这些积极因素通常与消费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上述资深人士客观评价。

  今年4月份,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显示,外资企业被限制进入花生、棉籽、油茶籽等整个食用油脂加工市场,还有粮食收购和储存等。

  在外资投资领域,除了高盛,《融资中国》杂志还对华平、黑石、凯雷、KKR等五大外资在中国的所有投资项目做了梳理。从ChinaVenture提供的数据来看,五大外资的投资组合相对比较分散,但重点均是针对中国的消费业、房地产业和高科技业。

  “外资倒不是针对中国国计民生的领域去投资,其实从他们做投资的角度来讲,主要是看相关行业的成长空间,比如食品和农业,毕竟整个市场的规模很大,集中度不高,在这么大的空间能培育出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比如之前高盛投资双汇,主要还是从公司的角度去考虑,这类公司未来成长的空间较大,而高盛们能够获得的回报也较可观。”投中集团研究总监李玮栋对《融资中国》记者表示。

  五大外资中国投资路线

  如图(不完全统计),高盛、华平、凯雷在中国所投项目相对较多,黑石、KKR则相对较少。

  高盛:

  如果将食品饮料、服装鞋帽、百货等统归到消费类,那么高盛在此领域共投资了10多家企业,包括双汇发展、太子奶、新世纪百货、喜得龙等。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高盛先后投资过先声药业、海普瑞、海王星辰等,并实现其登陆资本市场。此外,还积极参股泰康人寿,大举买进中国平安的股票。

  国际投行携巨资进驻中国各行业并非小打小闹,而农业领域的吸引力更是不同凡响。2006年,高盛收购双汇及参股雨润,控制产业链终端。2008年8月,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口气收购了十几家专业养猪场,布局产业链上游。

  2009年11月,高盛卖掉持有双汇的半数股权,由鼎晖投资接盘,套现1.5亿美元。此时,“高盛养猪,偷袭中国农业”的“威胁论”甚嚣尘上,短期套现的目的也将其置于尴尬的境地。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高盛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的衣食父母。”

  高盛在中国的投资方向,剑指何处?高盛本身是投行,又有直投业务,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李玮栋说:“高盛毕竟是做投资的,自主做实体项目,可能性不大。可能的是,他们先投资到一个企业中,再由这个企业主导进行产业整合。本身消费品行业,竞争一直比较激烈,就算一定程度下比较集中,市场格局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从高盛这种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它更多考虑的还是,用三四年时间扶持一个比较大的公司上市,能够实现一个很好的退出回报,反而不会实际控制某个行业。但食用油这样的行业,一些做实业的外资公司,可能会长期关注市场的定价权,而投资机构主要的目的还是盈利。”

  华平:

  如图显示,华平在中国投资最多的领域是房地产业,单中国大陆就至少6个项目。当然,这与华平下设的房地产基金是分不开的。此外,华平投资过4家半导体芯片公司,如凤凰微电子、锐迪科微电子、智多微电子、互芯;另外,软件产业、电子商务等也是华平钟情的对象。

  “首先,华平虽有专门的房地产基金,但去控制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国内做的比较大的房地产、互联网、消费品等行业,是市场化比较充分的,没有国进民退的现象,越是这种行业,外资才越有机会投进去,不像钢铁、水泥,外资进去获利的机会不大。其次,华平投房地产的PIPE项目较多,不会介入到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层面,而相比来说,有些房地产基金是专投项目的,比如买楼盘,对房价影响较大。而华平是去买上市公司的可转债等,是通过二级市场完成的,投资相对有限,且退出也比较容易。”李玮栋说,“华平近几年在中国的投资案例不是特别多,也不是很理想。”

  凯雷:

  凯雷在中国的投资行业较分散,几乎都有涉及却投资数量不多。早年曾投资过多家互联网公司及户外媒体,如掌中米格、久游网、聚众传媒、分时传媒等;在制造业也经常闪动着凯雷的身影,如徐工集团、宏华集团。

  5月24日,凯雷方面宣布,其一季度业绩表现强劲,实现投资人回报高达64亿美元,相当于其2010年投资人回报的85.3%。凯雷方面表示,未来其在中国的投资将专注于挖掘来自农业及食品行业的机会。

  资料显示,2010年凯雷在中国的投资中有三笔均与消费有关:2010年7月,凯雷向主要从事海洋鱼类捕捞业务及海产品加工业务的中渔集团投入1.55亿美元;向饲料生产商卜蜂国际投入1.78亿美元;此外,凯雷还在2009年、2010年收购专注于婴幼儿奶粉等营养食品生产的广东雅士利集团17.3%和11.9%的股权。

  凯雷在中国分两个团队,成长基金和并购基金。“凯雷主要做的还是成长型投资,偏向消费品、制造行业,主要考虑在香港上市退出;并购基金主要考虑在新加坡等境外上市,帮助公司退市,比如之前投的中渔集团和卜峰国际。”李玮栋表示。

  黑石、KKR:

  相比高盛、华平和凯雷,黑石和KKR的在华投资案例寥若晨星。即便如此,两家机构所投的每一个案例均是大手笔,且所选企业相对优质,每投一家企业都能引来业界的高度关注。如黑石投资寿光物流园(已退)、KKR收购远东租赁。但稳健沉着的投资步调也侧面说明了其在美国以并购和杠杆收购为主的做法,短期内是否适应中国的市场?

  黑石撤出山东寿光物流园的消息一度令业内咋舌。这个美国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将在中国的首笔Pre-IPO1.9亿美元落在了山东寿光物流园的棋子上。而就在寿光物流园赴港上市前夜,黑石却意外选择撤股套现。业内人士和媒体纷纷揣测,决然分手缘于“交易卡”模式未获批。资本角力下的寿光物流园上市遇阻。本来,黑石在中国的投资一直很谨慎,投资项目不足10个,此次果断快速的退出行为更使其蒙上不解和疑惑的色彩。

  而KKR在美国主要以并购和杠杆收购为主,这种投资手法目前在国内很难操作。“黑石、KKR投资的基金规模都偏大,所以想找规模大的项目难度也高,一个项目可能要投入五六亿美金,合适的项目很难找。除此之外,跟团队本土化也有关系,KKR、黑石的团队主要在香港,在北京、上海的人不是特别多,接触的项目也有限。整天飞来飞去找项目的效率肯定不如常驻中国。这也是外资基金本土化的问题。”李玮栋分析。

  针对农业“控制权”?

  不管内资还是外资,投资某个行业均存在各种因素的博弈。资金投入对企业来说只是微小的部分,能不能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才是企业在选择PE时的重要考量。而外资在与内资的竞争中,除了品牌响亮之外,亦有挖掘潜力公司上市的长项,不仅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还能加速产业的整合速度,中国的农业行业便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外资入华总有追逐暴利的嫌疑,举个例子,假如可口可乐收购了汇源果汁,外资就有可能控制中国的果汁市场,挤垮竞争对手,然后将产品价格大幅提高。目前,中国的白糖销售价格就低于生产成本,不能说和外资没有关系。一方面,外资掌控产品定价权;另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对部分商品的控制力。

  因此,关于外资注资中国农业的利弊,有两派声音。

  支持派:

  王岑(天图创投合伙人):中国的农民是很难赚钱的。种菜也好,养牛也好,中国畜牧业的产业链中,从种牛、养牛、挤奶、卖奶,到散装奶卖给蒙牛、伊利,打包、消毒、包装,再卖给渠道,这个产业链大部分钱被下游的品牌商,如蒙牛、伊利、商超赚了。

  中国农业资金比较短缺。一方面政府投入不是很大,另一方面中国国有、民营资本投入也不大,而外资的资金比较雄厚,它进入可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助形成规模经济,使得有规模的农业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

  总结一番,外资进来的好处,第一,弥补我国农业资金不足,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第二,中国的农产品供需,总体来说是供不应求,外资进入可改善农产品的供给状况,调节市场平衡;第三,外资除了钱带进来,还带来很多增值服务,形成一些新的理念和经营模式。国外农业,像美国都经历过几十年的工业化阶段。外资不仅把钱给你,人才也给你,还教你如何规模化、集约化养牛。一个牧场是不能养太多牛的,2000头牛足够,因为粪便的处理、草场的生态化、优化的种植、养殖方式、经营模式,这些都有助于国内的农业企业提高本身的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应该是,不断做强做大,最终可以去境外收购其他企业。就像中国的一些矿业公司一样,已经有能力去国外买矿了。这需要一个过程,也必须得接受一些成本,就是让外资赚它该赚的钱,政府只是扮演监控的角色。当然也有些外资会恶意收购,但那是少数,不能拿它作为主流。

  李玮栋(投中集团研究总监):农业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但市场的潜在规模比较大,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才能进行市场整合,但如果靠政府主导,成功的几率会低些。首先,政府不是从事这个领域的专业主体,而且也不擅长挖掘潜力公司,那么,由高盛这样的外资机构来做,等于让它去挖掘有潜力的公司和团队,有针对性地提供资金支持,进而扶持、整合这个行业,等于资金的利用效率更高了。相应地,它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回报也是理所应该的。

  至于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在于国内监管体系不健全,出问题之前很难迅速发现。农业这个行业做到一定程度,如果经营策略、管理体系跟不上的话,中间必然产生有一些漏洞,这跟外资还是内资控制的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公司内部出了问题。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问题的主体就不是外资背景,而是企业本身。

  反对派:

  某业内律师:外资投资某个行业快进快出的行为非常普遍,如果该行业存在较为长久的利润,为什么急着退出?而高盛全资收购养猪场,并没有着急退出,可见其投资端倪是要控制养猪业的基础产业链。而一旦外资进入农业领域的程度过高,就会造成垄断,后果就是中国农产品定价权落入外资之手。毕竟,一旦取得市场定价权,利润多少是随心所欲的。

  某创投人士:外资控制中国的白糖企业,使白糖销售价格实际上比成本价还低。有些外资恶意的做法是,拿一笔钱,把一个白糖企业收走,再把上游的甘蔗地、甜菜地收购,收购之后卖的价格很低,它只有一个目的,把竞争者全挤垮,挤垮后,市场份额就变大了。渠道,终端都控制之后,再提价,这时,其他企业根本没有跟它抗衡的能力。这就是有些外资恶意做法的弊端,但它并不是只对中国,在国际上也是惯用的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