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木命人:两场有名的军事远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5:37:35

公元前三世纪和二世纪,相隔不过百年,东西方历史舞台上分别上演了两场有名的军事远征的大戏,一场是迦太基对罗马共和国的远征,另一场是西汉王朝对西域大宛的远征。这两场远征大戏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样的孤军深入、同样的驱驰万里、同样的历尽艰险、同样的九死一生,同样都对东西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两场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带给了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效应,不才的管窥之见,认为主要有四大不同之处,现在,让我们静坐台前,回到那两场锣鼓铿锵,风起云涌的大戏中去吧。

 

一、两场戏中远征的背景不同

东方。西汉王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战争击败了匈奴,从而初步控制了西域地区,国家的外事活动开始频繁起来。外国使臣络绎不绝的来到繁华之都长安,汉王朝对他们大加赏赐,让他们遍观汉王朝的仓库府藏,饱览汉王朝的觳抵奇戏(觳抵,类似于今日的杂技),在这些蛮夷使臣惊骇羡慕的目光中,汉武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过,公元前104年,一件让汉武帝意想不到的事情破坏了他的好心情。

 

这一年,出使过西域大宛国的汉使臣向汉武帝报告,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有好马养在贰师城,他们藏着不愿意献给陛下。一生嗜好马如命的汉武帝心痒难耐,马上派使者带上千金和一匹做工精巧、玲珑剔透的小金马到大宛换取宝马。谁知大宛人却不买这个帐,理由有两个:一是汉离他们远,不做这笔买卖谅汉人也拿他们无奈何;二是贰师城的马是大宛国的国宝,怎可轻易外流!究竟是什么好马呢,惹得双方都如此看重?不提则罢,一提此马来头大,原来它就是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汗血宝马。大宛人的拒绝让汉使者的头领韩不害十分恼火,他口出狂言,砸烂金马拂袖而去。此举激怒了大宛王毋寡,他密令属国郁成在汉使者路过时杀死了所有的汉使,抢走了携带的黄金,单剩一个楼兰向导失魂落魄地跑回去报信。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当即拜李广利(汉武帝最宠爱的李贵妃的哥哥)为贰师将军,率军征讨大宛。何为贰师将军?以汗血宝马所在地贰师命名也,显示了汉武帝踏平大宛,抢回宝马的决心。

 

西方。公元前三世纪,崛起于台伯河畔的罗马在控制了意大利中北部后,开始向亚平宁半岛南端扩张,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海上强国迦太基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迦太基国由公元前800多年的腓尼基人在今天的突尼斯东北部建立。几百年来,腓尼基人依靠他们精明的头脑,娴熟的海上功夫掌控了地中海西部的贸易,势力范围日渐扩大,使迦太基逐步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一条蛟龙。一个是老牌的海上强国,竭力要维护自己的海上利益,一个是新兴的陆上霸主,跃跃欲试地想要切割海上财富这块大蛋糕,矛盾逐渐升级。公元前264年,双方终于在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大动干戈,史称第一次布匿战争(布匿是古罗马人对迦太基人的称呼)。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双方各有胜负,到公元前241年时,罗马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迦太基投降,将西西里岛交与罗马统治。

 

第一次布匿之战后,迦太基转而加强向西班牙拓展殖民地,罗马则同西班牙东北部的萨贡托城结盟,阻止迦太基人扩张。公元前219年,驻扎在西班牙的迦太基年青统帅汉尼拔夺取了萨贡托。公元前218年,罗马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暴发。罗马兵分两路,一路直扑西班牙,一路准备由西西里岛渡海进攻迦太基。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认识到罗马的强大在于其在意大利拥有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物产。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直接率军从西班牙穿越法兰西南部,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本土,争取彻底击败罗马,而不仅仅只是与罗马人争夺殖民地。

 

小结:东方是众星拱月,西汉王朝处于最鼎盛时期,其它国家处于附从或边缘地位。远征的目的很直接,也很简单,夺取敢于触犯西汉王朝天威的小国的宝马。西方是两强相争,互不相让,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全力以赴,远征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

 

 

二、两场戏中远征的过程不同

东方。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6千羽林军,各郡国囚徒及恶少年2万人踌躇满志地踏上了远征大宛的路程。此时正值秋收,关东却遭遇罕见的大蝗灾,蝗虫甚至向西飞到了敦煌。大军粮食缺乏,就沿途向各小国筹集。偏偏这些小国都不愿让李广利他们吃白食,而很乐意给他们吃闭门羹。汉军只有以武力攻城来获取粮食,攻得下来则罢,若好几天都攻不下来,就只好饿着肚子去下一个目标试试运气。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横行、地理不熟、一路上汉军饿死、病死、被沙漠吞没的不计其数。条件如此恶劣,李广利和他手下的军官们又不知体恤人情,爱惜兵力,对待士兵十分苛刻,这就更加速了部队的减员。初冬时分,汉军终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到了大宛国的边界郁城,二万多人仅剩下了几千人,一个个衣裳褴褛,形容枯槁,与其说是军队,不如称为丐帮更合适。这样的军队哪有什么战斗力,很快就被郁成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李广利和副手一合计,连个郁成都拿不下来,那就更别指望能攻下大宛的都城了,没奈何,李广利只好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退回敦煌。一去一回,将近两年,士卒只剩下了十分之一、二,而汉武帝日思夜想的汗血宝马连影子也没见着。汉武帝闻讯气冲斗牛,派使者拦住玉门关不让汉军继续回撤,并降下圣旨,有敢入玉门关者,斩!后来唐人的诗句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说的就是这件事。

 

汉武帝不准小舅子李广利回来,那意思很明白,还要接着远征。是汉武帝想马想疯了吗?也不尽然。汉武帝一生好的是女人和宝马这两样东西。谁更重要,当然是女人。汉武帝换女人比换衣服都勤,在他曾经宠爱过的女人中,李贵妃是个很特别的女人。她出身于歌舞艺人家庭,精通歌舞.她哥哥李延年也能歌善舞,功夫了得。后李延年入宫服侍汉武帝,见汉武帝十分好色,就有意在汉武帝面前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得知李延年歌中的佳人就是他妹妹,急忙召见,果然清丽脱俗,貌美无比,让汉武帝三魂丢了两魂。至此,汉武帝深深迷恋上了李贵妃,而李延年、李广利也得以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李贵妃不仅美艳羞花,能歌善舞,而且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具有唯美主义情怀。在他生下儿子后不久,就得了重病,汉武帝去探病时,她却用被子把脸蒙起来,拒绝见面,为的是让汉武帝始终保留她美好的印象。不久后,李贵妃就香消玉殒,未能与她见最后一面的汉武帝痛彻心扉,这个唯美主义的女人从此永远留在了他心中,因此,他对李贵妃的哥哥也就格外照顾,让李广利当上了远征大宛的贰使将军。李广利这次兵败而回,他当然不愿意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哥哥再去冒险。但是,这一回却还有一层原因让汉武帝不得不这样做。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匈奴虽败,但余威犹盛,匈奴使者往来西域,各国恭敬招待,不敢怠慢;而汉使者所受的待遇则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待遇,不给钱财无饭吃,不买牲畜无坐骑,这和这些国家的使者到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来了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走了还要带上一大堆皇帝赏赐的好东西)。各国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汉离他们远,是啊,你的使者是受委屈了,怎么,有本事你来打我呀!二是汉物产丰饶,国富民强,是当时的发达国家。既然有钱,汉使者受到的特殊关照也就不难理解了。汉武帝心想,我大张旗鼓地讨伐大宛,落得个损兵折将一场空,马儿到不了手且不说,今后姑师,仑头等西域小国就会变本加厉地对待汉使者了,而大夏、安息等大国也只怕会不把大汉放在眼里了,总之,这口气咽不下,这个脸丢不起,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汉武帝不顾朝中部份大臣的激烈反对,征调大军6万,牛10万只,马3万多匹,骆驼驴骡几万匹,仍以李广利为主将,第二次远征大宛。大军中还配有熟知马性的执驱校尉两名,准备攻破大宛对选走其好马,水工数名,准备攻大宛王城时断绝其水源。

 

汉军第二次西征,气象自是不同,浩浩荡荡,旌旗蔽日,粮草充足,人欢马叫,路上小国无不闻风远迎,要啥给啥,陪着小心伺候得汉军高兴。仑头国继续采取不合作政策,结果被汉军屠城灭国,就此从历史中悲惨地消失。自此汉军一路无话,顺利到达大宛都城宛城。宛兵见汉军来犯,倒也不慌,以为疲惫之师不足为惧,于是开门迎战,汉军却不与其正面拼杀,他们自有一种厉害的武器,那就是在秦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弩,汉弩上装有机关,士兵一扣扳机,箭就飞射而出,弩的射程远,穿透力强,连剽悍凶猛的匈奴骑兵尚且难敌,何况宛兵乎?在万弩齐发、箭如雨下的攻击下,宛兵人仰马翻,阵脚大乱,慌忙退入城中坚守不出。汉军将宛城团团围住,从早到晚地猛烈攻打,同时又派水工切断了宛城的水源。大宛人坚守40多天后,外城终被攻破,他们又退入中城继续坚守。形势岌岌可危,情急之下,大宛的王公贵族杀掉国王毋寡请和,表示只要汉军停止攻击,他们愿意献出汗血宝马任凭挑选,并且给汉军提供丰盛的食物,如果汉军不听,就杀尽国中宝马,人人死战,等待邻国康居的救援。李广利见迟迟攻不下宛城,士兵伤亡甚大,厌战情绪显露,又见康居陈兵于大宛边界观望,于是不敢恋战,答应了大宛的请求,另立大宛贵族中的亲汉派昧蔡为国王,与大宛结盟罢兵,带上挑选的三千多匹汗血宝马踏上了归程。另外,那个诛杀汉使的郁成王也被李广利派搜粟都尉上官桀攻破城池后斩首。

 

西方。公元前218年10月,汉尼拔和他的军队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意大利的波河流域。但翻越阿尔卑斯山却让迦太基军队损失巨大。阿尔卑斯山雄伟险峻,高耸云天,是欧洲最著名的山脉。它作为一道天然屏障将亚干宁半岛与整个欧洲大陆隔绝开来。汉尼拔率军过山时,虽是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但山上却已是白雪皑皑,寒风萧萧。山路如羊肠,在峭壁间曲曲折折地蠕动,咫尺之外就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加之路面结冰,更是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在这座高高的山中,汉尼拔和他的军队深刻地体会到了死神的威严和高度。严寒、饥饿、疾病、险途丧生,部队大量减员,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止汉尼拔前进。他和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以此激励士气,鼓舞人心,在他顽强的毅力和高尚的人格的感召下,迦军齐心协力,终于翻过了这座令人恐怖的高山而出现在波河流域。此时,35000名步兵仅剩20000人,12000名骑兵也伤亡过半,37头战象更是只剩下可怜的3头。

 

部队的大量减员并不影响汉尼拔打胜仗。首战他击败从西班牙赶回来阻止他的老西庇阿。老西庇阿身受枪伤,险些丧命,被及时赶到的儿子拼死救出。在特雷比亚河战役中,他采取诱敌过河,前后夹击的方法大败罗马执政官塞普罗尼乌斯,歼敌2万多人。这支军队本来集结在意大利南部,准备渡海远征迦太基本土的。

 

连败两场的罗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尼拔的厉害,罗马元老院(相当于现在的议会)一面在国内文过饰非,隐瞒真实战况,一面派新当选的执政官格米努斯和弗拉弥尼乌斯率军扼守亚平宁山脉的东西两侧关口,以阻止汉尼拔向南挺进。汉尼拔再次施展翻越绝技,率军从西侧艰险小路翻过亚平宁山脉,又涉过被认为人马无法通行的沼泽地,绕过罗马重兵,直插意大利的中部心脏地区。

 

驻守西侧关口的弗拉弥尼乌斯得知汉尼拔已绕过自己向中部挺进,大吃一惊,急忙带领4万大军在后边紧紧追赶。这一日,弗弥尼乌斯追到特拉西美诺河谷地入口处时已是黄昏。他见连日来汉尼拔只是向前行进,并不回头迎战,料想其胆怯已经去远,就下令在谷地处宿营,待明日再追。次日清晨,湖面大雾弥漫,弗拉弥尼乌斯追赶心切,早早就拔营出发,走进狭窄的谷口。浓雾遮天罩地,数尺之外即一无所见,正行进中,卫兵报告先头部队在山谷尽头与汉尼拔军队相遇开战,一心想决战的弗拉弥尼乌斯大喜,下令全军快速跟进支援先头部队。当罗马人全部开进山谷时,突然,一支迦太基骑兵部队迅速从谷地入口处冲杀出来截断了罗马军队的后路。弗拉弥尼刚叫得一声中计,湖侧山坡上又有一支迦太基骑兵以泰山压顶之势猛冲下来。这样,罗马军队就处于三面受敌,一面临湖的绝望境地。道路狭窄,罗马军队挤成一团,他们或被迦军杀死,或相互践踏而死,慌乱中许多士兵跳进了湖水,但冰冷的湖水和沉重的装备使他们很快筋疲力尽,一些人自己沉入湖底,另一些人成了迦军标枪的活靶子,惨叫声穿透了浓雾,鲜血染红了湖水。这场由汉尼拔与湖水共同发起的大屠杀不到三个小时就结束了,罗马4万大军除4000余人被俘外,全部阵亡,主将弗拉弥尼乌斯也未能幸免。

 

再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罗马元老院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选费边为独裁官,执掌罗马军政大权半年,动员全国力量绞杀汉尼拔这头可怕的非州雄狮。费边参加过第一次布匿战争,当过两次执政官,并因战功受过一次凯旋式(由罗马元老院主持的,欢迎作战英雄的盛大仪式),资历之深,罗马其他统帅无人能及。费边认为汉尼拔孤军深入,难以持久作战,因此他对汉尼拔采取了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但跟而不战的拖延战术,希望以此拖垮汉尼拔。汉尼拔对此甚感忧虑,他派兵四处抢夺过冬的粮食,却不断遭到费边的袭击,他派人回迦太基搬兵增援,却遭到短视的迦太基元老院的拒绝,理由是汉尼拔未能送回他们想要的大量的战利品。双方僵持到公元前216年5月,汉尼拔探知坎尼城内罗马人屯集着大量的粮食,军用物资,但却守备薄弱,于是他率军直奔坎尼而去,这就迫使罗马人在坎尼与他进行决战。

 

罗马在坎尼集结了15个军团75000名士兵,这是罗马共和国史无前例的规模,汉尼拔只有40000左右的兵力。罗马人的优势在于坚盾利矛的重装步兵,迦太基人的优势在于机动灵活的骑兵。决战之日,双方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摆开了阵式。罗马统帅瓦罗(此时费边任期已满,且罗马元老院对他所施行的战术未能拖垮汉尼拔大为不满,就没有让他继续执政)认真研究了汉尼拔以前的战役,以前罗马士兵总是从汉尼拔的中军突破,但速度不够快,最后总是被迦军从侧翼包抄而战败。因此瓦罗加强了中军的力量,将精锐的重装步兵尽数布置在中央,他还增加了骑兵的数量,使之与迦军骑兵不相上下,并将骑兵与轻装步兵置于两侧,最后,他让军团行列的距离缩小,使队形更加密集而不易被冲散。汉尼拔通过当地人了解到坎尼地区经常在中午猛刮东风,于是他令大军背对东方列阵,他将屡建战功的骑兵排在两侧并尽可能拉长距离,以便包围敌人,他自己则带领步兵坐镇中央,统领全军。他又秘密组织了500名伊伯里亚人(西班牙的土著民族),让他们在紧身衣中暗藏短剑夹在中央的步兵队伍中。汉尼拔的整个阵形如同向外凸出的弯月,步兵在最前面,骑兵在两翼拖在后面。瓦罗见此怪阵,摸不着头脑,心中暗想,汉尼拔这家伙又想玩什么花样呢?罗马军队连吃败仗,将士对汉尼拔又恨又怕,此番决战,由于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大家信心爆棚,士气高涨,恨不得将汉尼拔生吞活剥。瓦罗纵马来到阵前,大声说道:士兵们,伟大的罗马是我们的祖先流血流汗开创的。现在,汉尼拔却带着他的军队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肆意践踏,我们绝不能够忍受!为了父母妻儿盼望的和平与安宁、为了罗马军队的荣耀与尊严、为了罗马国家的明天与希望,让我们向汉尼拔这头野兽开刀吧!对面的汉尼拔则在阵前振臂大呼,弟兄们,前面就是我们的手下败将,没有什么比被昔日手下败将打败更可耻的事情了,牢记我们建立的伟大功勋,向罗马这头母狼冲锋吧!

 

双方的步兵首先遭遇,在罗马重装步兵的强力冲击下,迦军中央军团开始逐步向后退去,如此一来,迦军先前的向外凸的弯月阵形变成了向内凹的弯月阵形,双方的两翼也纽杀在了一起。罗马中军见迦军中军后退,向前冲杀得更加凶猛,但是迦军退而不乱,死死拖住罗马中军,尽量减轻两翼骑兵的压力。双方激战正酣,突然,迦军中军的500名伊伯里亚人放下长矛,赤手空拳奔向敌阵。罗马人愣了一下,本想杀了他们,但又以为他们是逃兵,就将他们赶到了部队的后面,继续向迦军猛烈进攻。恶战至正午时分,东风骤起,越刮越猛,正杀得性起的罗马人面对风向,被吹得双眼迷蒙,他们投出去的长矛和短剑偏偏歪歪,也失去了准星和威力,而迦军则顺风猛冲,逐步掌握了主动权。更要命的是,那500名伊伯里亚人见时机已到,拔出暗藏的短剑就在罗马军团后面大砍大杀起来。罗马军队一时间阵脚大乱。迦军左翼的骑兵乘势击溃罗军右翼,进而与自己的右翼骑兵会合,将罗马人一下子包围起来。至此,战局已明,瓦罗已是回天无力,虽然他手下的士兵竭尽全力,拼死冲杀,最终仍难挽回失败的命运,除瓦罗率部份人马突围外,罗军死亡60000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了6000人。

 

 

坎尼之战是汉尼拔远征罗马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其辉煌军事生涯的扛鼎之作。汉尼拔由此成为了能和亚历山大、拿破仑相提并论的世界名帅。但是,坎尼的惨败没有动摇罗马人抗战到底的绝心和意志。在历史上,他们也曾多次被敌人打败,意大利半岛上的埃特鲁斯坎人、萨莫奈人、山南的高卢人、殖民城市遍布地中海黑海沿岸的希腊人、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迦太基人,都曾让罗马人遭受失败的痛苦,但最终还是罗马人笑到了最后,因此,罗马人不相信他们这一次倒在汉尼拔脚下爬不起来,继续作战的决心促使他们将各色男子都编入军队,包括奴隶和罪犯。他们不再与汉尼拔正面决战,而是重新启用了费边的拖延战术。在漫长的消耗战中,汉尼拔如同大力士掉进了棉花堆而无从发力。他极力想瓦解罗马与各意大利城邦的联盟,但大多数城邦因为享有罗马的公民权和半公民权而对罗马保持忠诚,而与汉尼拔结盟的城帮却不断遭到罗马军队的围攻,这使得汉尼拔因分兵到处救援而疲于应付。他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与马其顿结盟,并唆使西西里岛最重要的城市叙拉古反叛罗马,希望以此从外围打击罗马,但是马其顿王菲力浦不敢轻易冒犯罗马,始终处于观望之中,而叙拉古很快就被罗马人攻陷,亲迦太基一派全部被杀。他一直没有放弃从迦太基本部或西班牙获得支援的努力,但迦太基本部却没有军事能力去支援他,而在西班牙,汉尼拔的弟弟哈士多路巴陷入了与西庇阿家族的苦斗之中。哈士多路巴虽然击败了老西庇阿兄弟并杀死了他们,却又被罗马杰出的军事将领科奈里乌斯.西庇阿(又称大西庇阿,是老西庇阿之子)击败。公元前207年,在西班牙无法立足的哈士多路巴率军20000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希望与汉尼拔会合。但是他派出与其兄长联络的人却不幸落入罗马人手中,结果哈士多路巴在梅托汝斯河遭罗马伏击身亡,全军覆没。当罗马人用石弩将哈士多路巴的首级射入汉尼拔营中时,汉尼拔忍不住泪流满面,仰天长叹迦太基,你的命运竟然如此艰难!

 

尽管汉尼拔缺兵短粮,活动范围日渐缩小,最后直剩下意大利鞋尖(意大利半岛酷似一只鞋)的一席之地,罗马将领还是无人敢和他正面进行决战。如果说之前或许有人有过这种想法,但随着公元前208年两位优秀的军事将领马尔克卢斯和克里斯皮努斯因试图包围汉尼拔而遭伏击身亡,就再也没有人动过这个念头了。所有的罗马将领都不折不扣地执行拖延战术,耐心等待汉尼拔被拖垮的那一天。这一天终于来了,但不是在罗马,而是在迦太基。公元前204年,在西班牙获胜的大西庇阿挥师登陆北非,他在迦太基所向披靡,不到一年,就重兵包围了首都迦太基城。公元前203年秋天,在意大利纵横驰骋15年的汉尼拔奉命回国求援,次年7月,他和大西庇阿在扎马决战。依靠在骑兵上的绝对优势和汉尼拔惯用的战术,后起之秀大西庇阿击败了阵容不整的汉尼拔。扎马之战是汉尼拔遭到的第一次失败,也是最后一次失败,他的军事生涯就此结束。历史有时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同样也是在公元前202年,遥远的东方,一位军事天才在垓下遭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就连具体的细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和对手韩信也是第一次正面交锋,比如他的兵力也是处于劣势,比如他也是靠起家时的老兵战斗到了最后,比如他也是在骑兵的保护下杀出重围,比如他也是自杀而死。所不同的是,项羽是自刎而死,暗合东方儒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刚烈之美,汉尼拔是服毒自尽,暗合西方悲剧中的惨烈之美。如果在九泉之下能够相逢,两位分别影响了东西方历史的英雄一定会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共同扼腕叹息,慷慨悲歌。

 

小结:东方的远征过程缺少起伏,第一次李广利战败,算是一个波折,但那只是轻视对手,准备不足而造成的,一旦强大的汉帝国开始正视问题,准备充分之时,任何悬念都不存在了。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注定不会有让人跌破眼镜的结局。人们观注李广利夺取宝马的兴趣也许还不如关注他到底花多大代价来获得宝马的兴趣大。总的来说,东方的远征戏是一出单线索的,剧情缺少变化的历史戏,结局是得偿所愿,夺宝而归,很象中国传统的大团圆喜剧。

 

反观西方的远征过程,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自汉尼拔夺取萨贡托起,罗马和迦太基就调兵遣将,剑拔弩张,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意大利本土,不啻于是惊雷一声,唤来了后来的惊涛骇浪。波河之战,初试锋芒,波翻浪涌,接下来的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美诺湖战役掀起了大浪,这三个战役一浪更比一浪高,汹涌澎湃,直到最后汇成了坎尼之战的滔天巨浪。剧情至此,已是让人目眩神迷,观众满以为下一个看到的就是吞天之浪——征服罗马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汉尼拔陷入了和罗马的长期僵持之中,剧情开始趋向平缓冗长,水面也渐渐回落,但就在缓慢而漫长的回落之中,扎马之战让水面一下人就跌到了无底的深渊。从坎尼之战的辉煌巅峰到扎马之战的无底深渊,强烈的反差和巨大的张力让人的内心同样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并且汉尼拔的远征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和西班牙战场,西西里战场乃至迦太基战场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所以西方的这场远征历史戏主线分明,结构复杂,剧情富于变化,更像是一场古希腊式或莎士比亚式的宏大悲剧。

 

三、两场戏中远征的主角不同

 

东方。有汉一代,李广利算不上名将,如果再早几年,远征大宛的主角也许轮不着他来担当,那时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星光闪耀,是万众瞩目的名星大腕。不过,当汉武帝准备攻打大宛时,上述名各将均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西汉的天空,已是将星暗淡了,再加上汉武帝念念不忘李贵妃,想让李广利通过征伐实力有限的大宛建立功勋,以便将来在朝中挺得起腰板,说得起硬话,所以远征大宛的主角最终落到了李广利头上。怎奈这李广利实在不争气,未能像卫青、霍去病等外戚一样一炮打响,迅速走红,而是出师不利,损兵折将。虽然李广利最后得胜而归,但靠的是人多势众,如果将征伐对象由小小大宛换成了强悍的匈奴,李广利远征结果如何,实在让人堪忧。并且李广利两征大宛,耗时四年,折损士卒六七万,花费钱粮无数,赢得窝窝囊囊,别别扭扭,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

 

李广利在军事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做人上也存在问题。他虽然出身比卫青更加贫贱,但发达后并不象卫青那样谦恭,而是刻薄寡恩,任意作践士卒。关于这一点,对国民的劣根性洞幽烛微的鲁迅总结道,奴才当了主子后,对待奴才往往比原来的主子更加凶残。汉军远征大宛,前后死去士卒六七万,其中大半并非战死,而是死于以李广利为首的将领的虐待。汉武帝对此装聋作哑,仍然封李广利为领八千户的海西侯。这李广利还是个精于权谋之术的人,官作大了后,并不象他的哥哥李延年那样忘乎所以,淫乱皇宫,而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希望通过和皇族联姻捞取更多的好处。因此李广不久就勾结酷吏江充,女婚刘屈氂,抓住著名的巫蛊之祸事件大做文章,最终搞垮了皇后卫子夫(卫青的姐姐)和太子刘据,并一度很有希望让自己的亲侄儿登上太子之位。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让皇后、太子双双死去利用的是汉武帝的生性多疑,翻脸不认人的冷酷无情,而他策划立新太子一事,却因动作过大又引起了汉武帝的疑心。一查之下,巫蛊之祸真相大白,纯属千古奇冤。得到风声的李广利正好在前线和匈奴打仗,他自知罪孽深重,干脆投降了匈奴,从而侥幸逃脱了被腰斩于东市的下场。

 

西方。出身于军事世家的汉尼拔,其父哈密尔卡曾参加过第一次布匿战役,失败的屈辱让他心意难平,因此他让汉尼拔很小时就在神庙中立下誓言,定要做罗马永不调和的敌人。汉尼拔克服重重困难远征亚平宁半岛,为的是彻底打败罗马,以解除对自己祖国的威胁。他依靠彪炳史册的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坎尼战役所取得的成就跻身于西方最伟大的军事统帅行列中,成为了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相提并论的人物。特别是在坎尼战役中,他以其时间选择的无比准确和骑兵步兵的高度协调,塑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军事艺术典范。(霍尔沃德《剑桥古代史》)。在战术上,汉尼拔开创了骑步兵协同作战,中间防御、两翼迂回的进攻战术。他善于利用地形,总是凭借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给予对手以致命的打击。他重视情报工作,特别注意掌握敌人的动向,因此,他才能孤军深入敌人的本土并屡次重创敌人。在战略上,他翻越阿尔卑斯山,使两国攻守之势转换。他对征服区的人区别对待,注意分化瓦解罗马阵营(对待亲罗马的地区他也有残暴恐怖的一面,烧杀掠夺乃至于屠城)。他曾经兵临罗马城下却又拒绝攻打,这一做法让1000多年后的拿破仑十分赞赏,认为这正是汉尼拔的精明冷静之处。他千方百计的拉拢意大利地区之外的反罗马力量,力图牵制和孤立罗马。这些都说服了汉尼拔具有高赡远瞩的战略眼光。

 

汉尼拔善待士卒,爱惜兵力。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却能够抛开身份、等级、门第的观念和普通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艰难征途中,他和士兵一起挤在破旧的帐篷中,睡烂毛毡,啃死马肉。他夜里时常亲自查哨,甚至还常替年老体弱的士兵扛着武器。在绕过罗马部署在亚平宁山口的重兵,穿越被认为无法通行的阿尔努斯河下游的沼泽地时,汉尼拔和全军将士一连三四天泡在泥水汤中,他不分昼夜地操劳军务,照顾士兵,一只眼发炎而永远失去了光明。正是汉尼拔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个人魅力将他和手下的将士凝聚成了一支令罗马人心惊胆寒的钢铁之师。他的士兵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部落,汉尼拔却能够克服他们在文化、宗教,语言、生活习性上的差异而将他们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他们远离家乡,缺粮少饷,但却饶勇善战,进退有序,没有发生过任何骚乱,既使在哈士多路巴全军覆没,彻底失去援军的希后,他们仍军心不乱,特别是他从西班牙带出来的那些老兵,能征惯战,陪着他出生入死,直到在扎马之战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叹服呢!对于这一点,具有明显亲罗马倾向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他的著作《罗马史》中也是赞叹不已。汉尼拔始终没有从自己的祖国得到过任何援助,但却就凭着他带出来的那四万多人纵横罗马十五年,没有遭受过败绩,甚至在他最困难的远征后期,也没有罗马哪位罗马将领敢站出来跟他正面决战,他们宁愿等待,等待着汉尼拔在拖延战术中如同一个失水的巨人在荒漠中猝然倒地死去。

 

汉尼拔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打败他的是政治清明。人才辈出而充满生机,蒸蒸日上的罗马共和国。这反而证明了他的伟大。如果迦太基元老院不贪财好利,合理分配本国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给予汉尼拔以强有力的支援;如果哈士多路巴能和他合兵一处;如果罗马当时实行的不是共和制,历史大戏又将会怎样演绎呢?汉尼拔真能彻底征服罗马吗?。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并不妨碍具有情感的人类的浮想联翩。汉尼拔的失败也是追求商业利益的海洋型国家对具有尚武精神的农业国家的失败。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直到十七世纪以后,英国、荷兰这些海洋型国家才依靠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军事技术彻底征服了农业国家。

 

小结:东方的主角李广利军事才能平庸,靠人海战术都未能攻下大宛,虽然夺宝议和而归,但损失巨大,胜而不荣。以无数士兵的鲜血染红官帽顶子后,李广利又大搞权谋之术,在宫廷中翻云覆雨,陷害无辜,最终害人终害己,落了个乞食异邦,遗臭历史的下场。西方的主角汉尼拔才华横溢,在强大的罗马纵横驰骋十五年未尝败绩,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而且爱惜士兵,体恤人情,刚中有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锻造出一支遇险不惊,处变不乱的威武雄师。虽然他壮志未酬,含恨死去,但那悲剧的结局和那一句如果我没有被你(指大西庇阿)打败,我将比亚历山大更伟大!却让无数的后来人肃然起敬,戚然动容。

 

 

四、两场戏中远征的影响不同

东方。中国的古代文明十分独特,不但体现在方块文字,祖先崇拜,占卜术上面,还体现在盲目自大上。由于被崇山峻岭,高原荒漠阻隔而偏处欧亚大陆东端,与其它文明中心缺少交流,放眼望去,四周全是些文明程度不高的游牧民族,这很容易让统治者产生一种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的天朝上国意识。所以历朝统治者追求的最高治国理想是四夷来附,万邦来朝。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卓尔不凡,但他只晓得野蛮的匈奴人着实可恶,他哪里知道在他之前几百年的古希腊文明就已经辉映爱琴海,也不知道和他同时代的罗马共和国称霸地中海,更不知道比中国文明更加古老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了。因此汉武帝努力经营西域,其根本目的是开疆拓土,想要各蛮夷之国臣服于他的堂堂大汉。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商贸流通,丝绸之路,他老先生压根就没想过,也根本想不到的!既然我是堂堂上国,你是蛮夷番邦,你就该来朝贡,当然了,你来时我也不会亏待你的,中国之大,有的是金银珠宝,绫罗绸锻进行赏赐,甚至倒贴钱我也不在乎,必竟我更在乎的是你承不承认我天朝大国的名份。所以,当大宛有宝马而不(请注意这个史书中的献字,天朝上国意识彰然而显)时,交易不成,武力强者是顺理成章的了。(杀使者只不过是事件的诱因)。正积极向西域渗透,平生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是绝不会允许一个敢藐视大汉天威的政权存在的。

 

就这样,汉武帝向大宛开战了。表面上是为了宝马骨子里却是天朝上国意识。之前,汉武帝征匈奴,攻朝鲜,伐东越南越,通西南夷,将几代人休养生息积攒的财富就花得差不多了,又经过这一番远征大宛的折腾,国库更加空虚。而庞大的帝国却需要维持表面的奢华,怎么办,当然要提高赋税,压榨劳动人民了,其结果必然是加剧了社会矛盾。年年战骨埋荒野,空见葡陶入汉家,后人的讽刺一针见血。汉武帝在时,凭借他的才干和威望,帝国还能勉力支撑,而当这位强人撒手而去时,帝国也就很快忽喇喇大厦倾了。汉武帝死去才不过70多年,盛极一时的西汉帝国就在内忧外患中土崩瓦解了。

 

幻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最终逃不过造物主的安排,带着他的文治武功躺进了茂陵,不过,由他发扬光大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却真的长生不老,一代代传了下去。天朝上国的思想发展到极致必然是闭关自守,自己一切都有,一切都好,那么何须了解和学习其它国家呢!得了,干脆关起大门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吧,世界再怎么变,还能出得了咱们的手掌心?所以当我们看到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因为英国的使者马嘎尔尼不肯行跪拜之礼而大为恼火时也就毫不奇怪了。在这位同样好大喜功的皇帝的心中,已经在海上呼风唤雨的英国也不过是一个离堂堂大清距离远了一点的番邦而已,你来就是为了朝贡,还不行跪拜礼,简直是岂有此理!颟顸自大的乾隆哪里想得到,就是这个小小海外番邦,在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中就把大清帝国打得一败涂地,而中国也由此进入了丧权辱国的可耻时代。面对中国当时的这种状况,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历史名著《全球通史》中写道: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然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面对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西方。汉尼拔远征未获成功,最终惨败于扎马。迦太基被迫与罗马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和约,从而由一个海上强国沦落成一个小小城邦。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久,罗马主动挑起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全城90%人口丧命,余者皆充为奴,城市周围土地在耕犁后被撒上了盐,将寸草难生,迦太基国和腓尼基人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在消灭了迦太基,逼死了罗马民族不共戴天的仇敌汉尼拔后,罗马在整个地中海已经没有什么强硬的对手了,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中,罗马军队先后征服了西班牙,高卢(今法国一带)、马其顿,希腊,非洲的努米底亚(今阿尔及利亚一带),昔兰尼加(今非洲的利比亚一带),埃及,小亚细亚部份地区,中东的塞琉古帝国,影响遍及地中海,成为了这一地区无可争议的霸主。而一系列的征服在为国家带来了滚滚的财富和奴隶的同时,也带来了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以前除非在国家紧急状态之中,罗马士兵都是自掏腰包准备武器和装备,吸引他们上战场的动力是土地和财宝,但在征服西班牙和北非时,那里十分贫穷,没有油水可捞,罗马士兵兴趣不大,为了吸引更多的罗马公民参军,罗马元老院批准支付士兵的装备费用,这样即使最贫困的罗马士兵也能付得起参军的费用了。经过逐渐演变,罗马军队变成了一部由国家财富供养的作战机器,士兵完全职业化了。军队的职业化和大规模的征服使得高级军事将领兵权在握,威望日隆,他们开始对国家大权虎视眈眈,经过前三巨头(恺撒、庞培、克拉苏)和后三巨头(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几十年的激烈争斗,屋大维于公元7年成为罗马第一位皇帝,罗马的共和制变成了帝制,罗马进入了将疆域扩张至整个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帝国时代,更大规模的征服开始了。

 

小结:历史是一部漫长的连续剧,各种事件前后关联,互相影响,有高潮也有低潮。东方远征成功,强化了西汉在西域的影响,不久后,西域都护府成立,西汉正式对西域进行行政管理,但帝国财力被进一步削弱,帝国开始变得越来越虚弱。远征大宛是汉武帝导演的最后一场高潮戏,从此后西汉日益衰败,陷入了剧情的低潮中。在经过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回光返照后,强大的西汉王朝于公元9年退出了历史舞台。西方的远征虽然以汉尼拔的最终失败而谢幕,却加速膨胀了一个国家征服世界的野心,罗马的版图不断扩大,共和国演变为帝国,帝国又引发了进一步的扩张, 因此汉尼拔的远征结果是拉开了罗马大扩张的帷幕,更多的好戏,更多的高潮陆续登台亮相,一个可以和强大的西汉王朝相提并论的罗马帝国注定会巨口一张,将整个地中海吞入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