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古代和现代的小说:电视纪录片《说吴》解说词第1-8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3:50:57
电视纪录片《说吴》解说词第1-8集 

《说吴》第一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我欲因之梦吴越  
     公元前506年,中原的诸侯们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拥有沃野千里、雄兵百万的楚国遭到东南蛮夷小国吴的攻击,此时,晋国史官,以卜卦闻名于诸侯的史墨预言了战事的结果——吴国完胜。
    在诸侯贵族们看来,这个预言纯属笑谈,因为吴攻楚,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史墨接着发布了他第二个预言,不久的将来,吴必亡于越。
    后来的历史,就像是史墨导演的一出大戏。几个月后,吴国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公元前473年,吴国在霸业的顶峰被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国所灭,宗师礼仪文化遭到清洗毁灭……
    古代吴国的核心地带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全境,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并以太湖为核心。进入21世纪,这里在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进步之后,越来越重视对于地域文化历史的研究和探寻,苏浙沪各地对于古代文物和遗址展开了一系列修缮挖掘活动,随着这些工程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古吴国文物和遗迹得以重见天日,它们在博物馆的陈列橱窗后面,像时光走廊另一端的信物,让今生的人们遥望和回想着这片土地的前世。
    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以北纬30度线为核心有一条神奇的文明带,它从非洲开始,向东依次穿过埃及的孟菲斯古城,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古代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印度的哈拉帕遗址,中国长江上游四川盆地的古蜀三星堆遗址,在这片大陆的东端,它横穿了一片丰饶秀美的水域——太湖。
    太湖流域的原始居民是越人,越人是居住于亚洲东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6000年前,生活在太湖流域的越人创造了辉煌的良渚文化。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的发展程度,丝毫不亚于黄河流域的远古文明,甚至在很多方面,它比当时的黄河文明还要发达。
    对于越人早期历史,中国古代典籍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从一个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他们便正式进入了历史记载的序列。
     
《说吴》第二集(纪录片解说词):男儿何不带吴钩
    三千年吴地兴亡事,道不尽风花雪月才子佳人。
    也不乏金戈铁马、恩怨仇杀……
    让时光倒退2524年,这一天在吴国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当日午时。吴国贵族公子光在家中宴请吴王僚,这位自泰伯奔吴时算起的第二十三世吴王,是公子光的堂弟。父亲诸樊尊崇祖父寿梦的遗愿,将王位兄弟横传,希望最后王位能够传递到贤能的四叔季札,然而余昧却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
    作为诸樊的长子,公子光认为僚窃夺了属于自己的王位,并且昏庸无能。专诸的出现让他觉得夺回王位的时机到了。因为,专诸愿意为他赴死。
    专诸,吴国人。时为生活在太湖畔的一个普通屠夫,重义豪侠,远近闻名,后经伍子胥推荐成为公子光的门客。《史记》载其相貌“熊背,深目,貌甚伟”。为了顺利完成刺杀吴王僚的使命,专诸还专门学习了制作美味的烤鱼之法。
    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顺承天地万物之精气所铸五口宝剑之一,至今也无人知道它因何而得名。
    现在,这口宝剑就静静地藏在专诸手端的烤鱼鱼腹之中,震惊历史的一幕就要开演了。
    拔剑刺杀的过程其实只有短短的一秒。但这一秒无疑却改写了吴国的历史。因为,在吴王僚轰然倒地的瞬间,另一个怀揣山河之志、图鼎盛霸业的君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年的公子光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而“重然诺、轻生死、成大事”的刺客专诸,完成使命之后则静静地躺在无锡鸿山的半坡之上。不久之后,又一位吴地的侠义刺客要离也陪伴专诸葬于此山。
    春秋时期吴地的腥风血雨,在390多年后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眼里,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也伴随着那柄鱼肠剑流传了2000多年,而专诸、要离也与聂政、荆轲一起,跻身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大著名刺客”之列。
    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吴地,与温山软水长相厮守的吴人竟然在古代四大刺客中堂而皇之地占据两席。这在世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今天的吴地,以温文尔雅、崇文重教著称,温和的民风,柔润的秉性与这片温山软水相得益彰。几乎没有人把威猛刚勇、热血贲张这样的词汇和这片水土上的人联系在一起。
    那么,吴地民风真的自古就是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的代名词吗?
       
《说吴》第三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君家正在吴门住
    无锡玉祁镇上的这条小街不过百米,是风貌普通的江南民巷。可是,在这短短的小街里却走出了众多的名人:薛暮桥、孙冶芳、薛明剑、秦古柳、薛佛影……现在,他们的故居在街道两侧紧密相连,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人文景观。
    无锡的钱氏是江南望族。城外的七房桥村,曾是钱氏家族的聚居地,而钱穆、钱伟长、钱俊瑞、钱临照、钱令希等大师和两院院士使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蜚声中外。
    因为紫砂壶和竹海闻名于世的宜兴,同时又是“教授之乡”、“院士之乡”和“书画之乡”。5位书画大师、22位两院院士、30多位大学校长,周培源、蒋南翔、徐悲鸿、吴冠中等名家大师无不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蔚为壮观的人才群体,让人们有了这样的疑惑,吴地江南究竟是怎样的一方圣土,何以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呢?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东晋时期的吴地画家顾恺之所概括的山水之美无疑是江南风景的写照。江南不仅有清秀的山水,也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一片精神乐土。
    大江之南,山温水软,人杰地灵。
     
《说吴》第四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初冬时节太湖光福渔港的清晨。
    这条七桅船的主人叫蒋富宝,他家的船自1873年从这个港口下水,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太湖。算来他是这条船的第四代主人,很可能也是七桅船的最后一代船长。
    像这样的七桅船、五桅船,以前在太湖上随处可见。它是太湖的象征,水上的精灵,吴地人的骄傲。据说,这种样式的帆船最早是南宋岳家军的军舰,后来战事平息,太湖的渔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把它改造成了渔船。几百年过去了,太湖依然烟波浩渺,帆影点点,船上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靠天吃饭是渔民们的生存法则。没人知道一天的收获会怎样,可能鱼虾满仓,也可能无所收获。
    蒋富宝的船是太湖上仅存的几条七桅船中间的一条,曾经有人想出高价把它买下作为收藏。但老蒋没有同意,不是因为价钱的原因,而是从出生起便在这条船上的他,已经离不开水上的生活了,他总觉得有船才有家。
    吴地先民自古就习惯了船上的生活,古文献中记载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吴越春秋》中更是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军事、娱乐,吴人无一不与船为伴。先古吴人还曾把船作为死者的安葬之所,视船为灵魂的栖息之所。
    很难想象现在这片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富庶之地,当年曾经荆棘密布,水泽湖泊交错,时常洪水泛滥。因为水患频仍,在中原人眼中,吴地是一片南方的萧索蛮荒所在,很少涉足。而远古时便聚居于此的吴人则在这里开始了一段与水为伍,与船相伴的传奇。
    吴人与船的故事,就开始于水中漂浮的这一块块木头。他们曾骑在圆木上顺水漂流,从而躲过了一场又一场洪水的浩劫。后来有人抓住一块木片向前划行,渐渐演变成了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圆木掏空,人坐其中,还可随身携带物品,这就是吴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
    那么,吴地造船的历史,究竟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说吴》第五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无锡郊外太湖边的一个鱼市,每到渔季,太湖沿岸就遍布这种自发形成的水产市场,对于这里的渔民来说,世世代代的渔场——太湖——简直就是上苍赐予的一份厚礼,这里出产100余种可以食用的河鲜,其中又以并称“太湖三白”的鱼白鱼、白虾和银鱼最为知名。
    太湖占据了吴地的中心,长江从吴地横穿而过,汇入大海,围绕一江一湖,整个吴地水网密布,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地理风貌。
    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温和,植被繁茂,水土丰沃的江南因而被中国人视作人间天堂。丹青妙手们,以这里的风土景致为蓝本,抒发隐逸的情怀,描画理想中的桃源……而宣纸上这些静谧的山林后面发生着什么呢?
    寒山寺的闻名天下,是因为唐朝人张继的那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百年来,诗句和古寺一起变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然而,人们却并不清楚寒山寺的真正来历,它得名于唐代一位名叫“寒山”的出家人,而寒山和拾德在中国民间被称作“和合二圣”,对他们的崇拜延续了千年,因为天下统一稳定、个人生活和谐安逸一直是中国人最深切的梦想。
    

《说吴》第六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为有源头活水来(下)
    1792年,中外关系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年逾耄耋的乾隆皇帝迎来了万里之外的英国使团。然而,因为以马嘎尔尼为首的英国使节拒绝向大清皇帝下跪,这一次本来可以划时代的会见最后变得不欢而散。
    2000年来,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皇帝受命于天,是天下的共主。四海之内,莫非王臣,向皇帝跪拜是文明人起码的礼节和教养。但遥远的西方人并不这么看。此后的100年里,跪拜一直是中西方交往中一个主要的争执点,对于那个时代的中西方人士来说,跪与不跪,这是个问题。
    100年后,问题解决了。1891年,在位的光绪皇帝颁布了一个新诏,大意是:以后西方使团来华,要有专人接待,一切外交礼节遵循各国惯例……拜见中国大皇帝终于可以不跪了,西方媒体在盛赞清帝国这一务实做法的同时,也记住了直接上书皇帝奏请取消跪拜礼仪的那个中国人——无锡人薛福成。
    26年前,薛福成还只是来自吴地的一名年轻书生。在1865年的科举考试中,他出人意料地并未答题,而是给曾国藩写了一封长信。当这封书信辗转交递到曾国藩手中时,书信里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主张让他颇为赞同。
  很快,这个年轻人,在曾国藩的保举下走向官场,他和那些前辈吴地学子一样,在这古老的科场上脱颖而出。而和他们不同的是,他在八股文章之外,书写了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观察与思想,这样的开局仿佛预示了薛福成整个的政治生涯。
    在薛福成官场生涯开始的1865年,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仍处于懵懂之中。这一年,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日不落帝国海外殖民地的总面积达到了本土的100倍,贸易总额占到了全世界的1/4。这一年,美国的南北战争结束,新大陆上的合众国走上了快车道;这一年,统一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开始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现代欧洲的地缘格局开始形成;这一年,我们的邻居日本,西南诸蕃开始酝酿倒幕,一场影响岛国和世界历史的变局即将拉开序幕……

 

《说吴》第七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醉里吴音相媚好
    2008年8月8日,全世界都被这场盛典倾倒了。中国山水意境中的昆曲经典《春江花月夜》,婉转而缥缈。昆曲,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戏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江苏昆山。
    人们同样无法忘怀这个场景,磅礴而豪迈,他们所使用的乐器叫做“缶”,至今已经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乐器缶,出土于江苏无锡。
    这里,是出土乐器缶的无锡东郊的鸿山吴越贵族墓。2007年,在考古挖掘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高规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当年伴随缶的发现,还出土了全套的战国早期礼乐仪仗和乐器,根据实物和相关的记载,专家模拟重现了那时上流社会的乐舞场景。
    苏州市吴江县的芦墟镇,正在举办一次面向村民的宣卷演出。宣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形式,除了曲高和寡的昆曲、丝竹等高端音乐艺术形式之外,这类通俗上口的民间音乐艺术在吴地同样大行其道。早在泰伯奔吴之前,这里的原住民就以民歌的形式记述历史,崇拜神灵,后来这些民歌历经流传演变,被称为吴歌。吴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吴地的音乐发展。
    在整个中国的版图上,吴地只占据了东部一隅。然而,这片文化昌明、气息优雅的水乡同时也是中国音乐艺术的伊甸园。迄今为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人类非物质和口头文化遗产中,与中国有关的有四项:昆曲,古琴,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其中,昆曲发源于吴地,同时,吴地又和成都平原一起同为古琴艺术的重地。
    昆曲,评弹,锡剧,苏剧,沪剧,吴歌,宣卷,道乐,丝竹……在中国,只有这样的一个地区,这么密集的拥有如此众多、高质量且影响深远的音乐艺术门类。
   
《说吴》第八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天光云影共徘徊 
    难得有这样一片土地,在历史的舞台上始终扮演着振奋精神和宽慰内心的角色——精明实惠中恪守向上向善的道德理想,灵动秀逸中暗孕轩昂的进取精神,安逸自足中不乏变革创新的要求,祥和稳定中涌动着开放吸纳的渴望……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曾是春秋吴国强权的中心,也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今天,重要的经济圈已在这里形成,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嘉兴等城市共同构建起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城市联合体,塑造了经济互惠共荣,文化多元共生的新形象。这些城市因为地缘的关系都曾受到吴文化的滋养。而各自不同的历史境遇也赋予这些吴地城市以鲜明的城市品格与文化个性,他们共同托举起吴文化多元绚烂的星空。
    苏州老城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古代的城墙城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得以最大限度保存下来。
    盘门,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这座在元代得以修复重建的古建筑,依照的是约2000多年前吴国筑城的基础。传说吴王出于国家发展和军事的考虑,在此构筑了吴国新的国都,盘门即是都城的八个城门之一。盘门最早的含义是“蟠龙之门”,在城门之上,曾经悬有木制的蟠龙,目的是震慑南方吴国的夙敌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克了吴国国都姑苏,旷日持久的吴越争霸终于划上了句号,延续了7个世纪的吴国就此灭亡。勾践下令灭绝吴国世系,捣毁吴国社稷、夷平吴国宗庙。吴国的新国都姑苏城,从建设到毁灭,只不过短短40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一片废墟。
    久远的亡国之痛,在今天的苏州城早已没有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安逸、悠闲与雅致的气息。
    苏州至今仍然留有许多古代吴国的遗痕。这座江南古城的名字,在隋炀帝取名苏州之前,也大多延续着与“吴”字的联系,比如吴县、吴郡、吴门、吴江等等。它们成为古城苏州回望过去、逐本溯源的文化参照,而“吴”字,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苏州城的文化烙印。
    吴国灭亡之后,在长达700余年的时间里,相比于政治、文化拥有突出强势的北方,吴地没有继续致力于政治与征战,而是转向经济的积累,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成为吴地在这个漫长时代的重要主题。
        文化的无穷魅力,恰恰来自不断的承继与嬗变。不同城市的不同风格与取向,共同构建起吴地文化的多彩与辉煌。在共同见证了历史的荣辱和沧桑之后,在未来,这些吴地的城市还将共同面对更多的抉择与考验。无论怎样,人们相信,吴地文化作为一种贯穿古今的人文精神,一定会像历史证明的那样,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嬗变延续,生生不息。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c219a9155778d21d4b90a79b.html》第一集:我欲因之梦吴越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04c11c1a2cd2bf1b34fa4199.html第二集:男儿何不带吴钩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8aa15cfa3db43a13d8f9fd98.html第三集:君家正在吴门住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533a3ab3b1e522480823029e.html第四集:门泊东吴万里船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397eb4396a40a2f614cecb9d.html第五集: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22cb0e3ac4bf24ded4622597.html第六集: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28fa22c84539cc9ac8176891.html第七集:醉里吴音相媚好
http://hi.baidu.com/hhxx5166/blog/item/12d55e264f74c21d4d088d96.html第八集:天光云影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