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大明郡主sodu:锻造刀具,而不要铸造“杯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57:45
锻造刀具,而不要铸造“杯具”
2010-02-25 07:46:11    作者:吴越石     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52         据说现在中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经和美国有一拼了,但我们依然为整个西方世界产生着最廉价的袜子、内裤,又从西方换回一架架贼贵的大飞机。真不理解一个靠低端加工业闯江湖的国家为何要这么多研究生。这不,大量的研究生挤占着本科生的就业岗位,又逼着专科学校削尖脑袋往“本”里钻,分明是杀鸡用牛刀嘛。
  
  更麻烦的是,用这些牛刀去杀鸡虽然浪费,但若真用其去杀牛又不好使——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我们的磨刀师傅(即研究生导师)的磨刀功夫显然就不够用了。
  
  不过,好在牛刀的合格标签要比合格的牛刀本身更容易批量制造,于是贴着这些标签的疑似牛刀(实为鸡刀)就大量流入了市场,并让真心想买刀杀牛的顾客大呼上当。“上当”的尖叫声传播得比光速还快,于是整个牛刀作坊的信誉也受到了牵连,连磨刀师傅偶然打造出来的几把宝刀也卖不动了。渐渐的,连鸡刀们都想通了:既然升级为牛刀未必有买主,升级费岂不是白缴给磨刀作坊了?于是乎,这几年研究生报名数量不断下降,影响了众211作坊的生意。
  
  但我们总需要一批真牛刀来杀真牛吧,因为靠卖袜子拉动GDP不能长久啊。低碳经济时代转眼就在眼前,啥新能源啊,新一代信息技术啊、电动汽车啦、家用机器人啦、基因技术啦,等等等等,没有庖丁解牛的本事,还真玩不转。于是乎,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去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5%左右,而博士生则扩招2.5%。至于扩招的重点专业,便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所规定的那些新兴科学或产业。同时,那些就业前景不明的专业方向,其招生规模则被要求适当压缩。
  
  二部委的这个联合规定的用意很深,因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的确呼唤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作出配套的改革,并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类型上作出合理的战略调整。而我的疑虑在于,这些纸面数字的调整固然必要,但若无配套措施的跟进,恐怕也难以根治中国研究生教育脱离市场需求的积弊。所以,这只是一味效力有限的温药,而不是针对病根的猛药。
  
  在我看来,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脱离实际”的病根,就是高校的学术评价体制脱离实际!啥叫学术评价体制?就是一套用来评价“谁英雄谁狗熊”的标准。现在评价老师的学术刀口硬不硬,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文章发表记录,发得越多,人就越牛;至于研究生,不凑满两三篇核心期刊论文,也甭想被盖上“牛刀合格章”。这里的毛病出在哪里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文学术期刊本身的运作有问题。
  
  西方的正规学术刊物,其运作有章可循:有专业的匿名评审,有专家的论文点评意见,根本不允许徇私舞弊。至于刊物本身的档次,由学界的口碑决定,和政府行为无关。而我们这里呢?刊物好坏和文章质量基本无关,和行政级别绝对有关,匿名评审名存实亡,人情文章泛滥,而且花钱买版面的丑闻也不绝于耳。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好刀也会生锈,黄金也会被氧化,还奢谈什么培养下一代。跟着这样的体制走,教师自己的学风首先会被腐蚀,然后他们再用被腐蚀的学风去带学生,后果可想而知。很明显,即使学生们学的是有市场前景的专业,但若学风如此不正,也取不到真经。
  
  另外,即使一位研究生写出的文章的确不错,但这和他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变通能力又有啥关系呢?要提高这些能力,就得靠实践。然而现状呢?尽管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普遍设有社会实践环节,研究生教育却没有这个环节,这真是咄咄怪事。难道锻造鸡刀的程序,在锻造牛刀的时候反而可以被免了?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之疾,人才结构配比之不合理仅是皮相,人才培养环境之失范才是心腹大患。此顽疾不除,我们锻造的刀具越多,铸成的“杯具”也就越多!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