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我家的大明郡主: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0:58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九)

刘晏不因小失大

唐朝时期,水路运输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物流途径,那时我国的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朝廷也格外的重视造船业的发展,船厂每造好一艘船,朝廷就拨款一千缗,实际上一艘船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于是造船成了那个年代非常兴盛的行业,许多人纷纷投资船厂。有个叫刘晏的人,也在长江边上设立一座造船厂,生意非常的兴隆,而且还能够得到朝廷给予的经济支持,没过多久,刘晏的船厂就远近闻名,成了造船业的龙头老大。

这个时候,有人看见刘晏发了大财,就对他说:“造一艘船所需要的费用,还不到朝廷给的一半,现在你也不缺钱了,不应该再向朝廷要这么多钱了,应该适当地减少一些啊。”刘晏明白那人的意思,心想,现在是赚了点钱,可是以后的事情谁说得准呢,万一朝廷把费用降低下来,我们还不是一样要为国家造船,那个时候日子可就难过了,于是他对那个人说:“不行!计划做大事的人,不能吝啬一点小的费用,凡事都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否则等情况变化了,一切不以一眼废双眼

再想办法也都来不及了。现在刚刚设置造船厂,办事的人很多,首先应该使他们的个人开销不感到窘迫,让他们感到衣食无忧。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偷工减料,才能安心的把船建造的坚实完好,把自己负责的各项工作都做的井井有条。如果一开始就和他们斤斤计较,在乎一点钱的多少,刻意减少木料和其它原料的供应,这个造船厂怎么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呢?你别看现在造船业是个好差事,挣的钱多,朝廷也重视,也大力支持,但这种局面肯定不会维持太久时间的。过些时候,肯定会有人减少拨款,如果减去半数以下还能够维持,如果削减过多,我们就无法维持下去了,到时候又能够向谁去要钱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时候注重发展自己的厂子,使资金日益变大,而不是想着如何给朝廷节省下一点银子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晏的远见卓识,年后,朝廷的有关部门果然将拨款减少了一半,这个时候,许多小的造船厂因承受不了财务压力而纷纷破产倒闭了,只剩下了像刘晏的造船厂这样的大规模厂子勉强维持生计,但也日渐萧条。等到了唐懿宗年间,有关部门进一步压缩造船经费,一切按照实际的开销拨款,造船者已经不再有盈余,甚至还因工料耗费等意外情况略有亏损,只好偷工减料。于是,所造的船只越来越脆弱单薄,因此也更加容易损坏,朝廷的漕运事业也就逐渐废弃了。

哲理点拨

俗言大理不辞小让,凡是成就大事的人,往往不会计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能考虑琐碎的细节。尤其是身在高位的人,更应该从大处着眼,不要只关注细小的事情。

刘晏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大事,可以说是深谙为官之道的,仅仅从动机上看,主张减少开销的人的意见无疑是好的,他们希望能够为朝廷减轻财政压力,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或者受到打击,那做起事情来将事倍功半,管理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财政,就要学会从大局出发,同时要照顾人为因素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样才能够把企业管理好,才能够把国家的财政管理得有条不紊。

人不可貌相

古代皇帝选拔人才,用的是科举制度,由主考官出考题,学子们在主考官的监督下进行应试,如果文章写的好,就会被主考官录为下一批进行面试,面试过后再定夺,最后要经过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出题,在大殿上考试,然后排定最终名次。若连主考官都过不了,那就只有等到下一次应试了。

一次,学子皮日休应试,他的文章写的非常出色,但是他的长相实在有点不敢恭维,因为他有一只眼睛非常的不雅观。担任主考的官员叫郑愚,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喜好以貌取人。众学子考试完毕,把试卷都交上去,便回驿馆休息去了,他们都急切的盼望着成绩能够早日出来,看看自己能否金榜题名。郑愚把考生们的试卷一一批阅了一遍,发现皮日休的文章写的非常好,十分欣赏,他认定皮日休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不可以漏过的,于是就把皮日休召来进行面试。郑愚本来满心想好好提拔提拔这个出口成章的皮日休,可是,当皮日休来到他面前的时候,郑愚不禁大失所望,原来皮日休的左眼是下塌的。郑愚刚才的欣喜之情一下子全被皮日休的眼睛给冲跑了,他想:“此人如此有才华,怎么长了这么个丑陋的相貌呢,真是可惜啊可惜!”郑愚于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皮日休说:“年轻人,你的才华很好啊,我非常欣赏你的文章,本来是想好好录用你、提拔你的,将来你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可是为什么你的一只眼睛竟然会是这么个样子呢?”

皮日休也是满心喜欢的来面试的,因为他听说了自己的考卷受到主考官的重视与欣赏,心想,这次我可以高中了,面试过后一定好好的庆祝一番,给家里的父母亲人争口气,也不枉我这么多年的苦读啊。可是见到主考官之后,他从对方的眼神和表情中已经看出些许端倪来了,原来主考官大人喜欢以貌取人啊。当他听到郑愚说自己的眼睛的时候,皮日休并未感到有任何的尴尬和难堪,他一边揣摩郑愚的心理,一边机智的回答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主考官大人,我来参加考试,凭借的是自己的脑子和多年苦读积累的学问,而朝廷也是需要我的学问来治理国家的啊。听说您对小人的考卷颇为欣赏,假若您是由于我的相貌而埋没了人才,那您的一世英名不就全毁了吗。别人会认为您选材不力呀。我想主考官大人您不会因为我的一只眼睛而毁掉自己的两只眼睛吧。”郑愚听到皮日休如此解释,心中顿时对其产生了好感,态度也完全转变过来了,于是当机立断,判定了皮日休金榜题名。

哲理点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缺陷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人才也是有缺陷的,人才的缺陷不应该影响对其的使用,不能因为其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埋没整个人才,致使他得不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只能造成人才的无谓浪费,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损失。

人才的缺陷同时也是可以弥补的,他可以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弱点;整个社会群体也应该给人才提供发挥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最佳场所,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老仆说为政之道

宋朝时,御史台衙门有个老仆役,他在御史台衙门呆了年,虽然换了十几任御史,但是,这个老仆一直都在此服役。这个人不仅性情刚直,而且还有一个怪异的举动:每逢御史有过失,他就把挺棍(一种象征性惩罚用具)立直。时间久了,衙门中就把挺棍作为验证御史贤与不贤的标志。这种说法在大臣们中间广为流传,从一任御史传到下一任御史,大家都害怕看到他的挺棍立直。

后来范讽担任御史中之职,他为官清廉,办案铁面无私,是个难得的清官。在他上任之前他也听说御史台衙门这个老仆的故事,但是,他自认为各方面还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能够经受住各方面的考验,老仆的挺棍应该不会在自己任上再立直了。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老仆的挺棍立直了,范讽感到很吃惊,心想我没办什么苟且之事啊,他怎么把挺棍竖直了?于是,立刻叫来老仆,问:“我并没有犯什么过错啊,我一没收受贿赂,二没贪赃枉法,更没有欺压百姓,你为什么把挺棍立直了?”老仆人开始不肯说,只是低着头。范讽等的心焦,继续说:“人们都传说,你碰到御史有过失,一定会立直挺棍以示提醒。我很敬佩你的勇气和胆量。今天你又立直挺棍,一定是我有什么不得体的地方,虽然我自认为平时没有办过什么对不起良心的事情,可是我相信你不会无缘无故就立直挺棍的,一定是我自己没有注意,犯错误了,你就说吧,我不会怪罪你。”老仆还是不肯说实话,只是支支吾吾的说:“大人的确是个清官,百姓们都夸您呢。”范讽看老仆就是不愿说,一时无计可施,坐立不安。老仆低着头偷偷看范讽,还是不说话。范讽看他那样子,干脆为他深鞠一躬,恭敬的说:“我求您就告诉我吧。”老仆见御史给自己行此大礼,连忙上前搀扶范讽,说:“大人,您折杀小人了。我说就是了。昨天我看到您接待客人,亲自嘱咐厨师做饭,一连叮嘱了好几遍。厨师刚要离开您又叫他回来,一再叮咛。”范讽说:“是啊,这有什么不对的吗?”老仆接着说:“大人,我认为凡是指使下属,只要交给他方法,然后要求他完成任务就成了。如果他不按您的方法做,完不成任务,自然有规定的惩罚,您何必又喋喋不休呢?假如让您掌管天下,您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去告诉他怎么做吗?我心里不认同您这种做法,看您没有干大事的风范,所以我就把挺棍立直了。”范讽听到这,感到很惭愧,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要学会把握宏观的决策,不必事无巨细都由自己去叮嘱,他大笑着向老仆表示感谢。

哲理点拨

范讽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制定决策,具体执行应该放手让手下人去做,而不能事事都由自己去做。这样,既浪费精力,又往往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工作进程。

在我们的工作中,交给别人做的事情,就不要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别人做不好,这样就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让人感到你不相信他的实力,以至对你产生反感,进而影响彼此的合作,影响工作的进程。因而,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各负其责,相信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序的开展,上下级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王安石还藤床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的夫人是个有洁癖的人,从来都是忙忙碌碌,不停的指挥着下人们擦桌子、椅子、花瓶、扫地……总之,家里的东西时时刻刻都必须是一尘不染,否则,她就会大发脾气。而她自己更是每天洗十几次手,不仅饭前便后洗手,就连换件衣服,摸摸桌子后也要洗手,而且无论冬天夏天每天要洗两次澡,衣服从来都是半天一换,简直到了病态的地步。更有甚者,下人们和王安石的事情她也要管一管,看到他们的衣服、鞋袜不干净,她也要说说。王安石为此经常和她吵架,可是他夫人仍旧不改。下人们都害怕这位有洁癖的夫人,遇到她肯定没好事,一定会让你去干这干那。

这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休回到老家。他本想现在自己丢官回乡,夫人的毛病就该少了一些吧。可是恰恰相反,回到老家,夫人的毛病更多了,总嫌乡下人浑身土里土气的,一见到乡下人就恶心的要命,以至于后来都不敢轻易上街。家里的摆设依旧是一尘不染,每天都有人擦,她那每天两遍洗澡的习惯依旧没改。王安石气得没有办法,经常躲着她,很少到她的房间去。这天,江宁府两个官差来到王安石家,对他们家管家说王大人在任期间曾借了江宁府一张藤床,现在王大人卸任了,按规定这藤床也要交公。管家心想这下可坏了,藤床在夫人那里,夫人又是个爱贪图小便宜的人,肯定不会轻易还的啊。但还是对两位官差说:“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快交回去。”官差走后,管家坐立不安,不住的盘算着该怎么夫人说。他还记得有好多次夫人拿了官府的东西,人家来向她要,她都把人家大骂了出去,这次该怎么办呢?管家一连几天都心神不宁,想不出什么好主意要回藤床。他实在没办法就对王安石说了实话,王安石知道自己夫人的脾气,于是想了想说:“别急,我会要回来的。”

一天清早,王安石见夫人刚刚起床,正在梳妆,他就光着脚下床,登上了藤床。当时他夫人忙着梳妆没主意看他,过了一会,夫人收拾已必,看他光着脚在藤床上躺着,而且还把藤床搞的乱七八糟,鞋子还在卧室里,就知道是他光脚过来的,气得他大骂王安石,而且还大喊:“快把这藤床给我还给江宁府,这么脏的东西别放在我这儿。”于是,管家顺利的将藤床还给了江宁府衙。

哲理点拨

夫人占着江宁府衙的藤床不肯还,这时,如果王安石硬和她要的话,一定会吵起来。可是王安石利用夫人有洁癖这一点,光脚踩藤床,还把藤床搞的乱七八糟,使夫人一看就恶心。这样,夫人果然把藤床还了回去。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用普通的方法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采用像王安石一样灵活的方法,不必一条路走到黑,一种办法不成,就换另一种,一题多解嘛!对待不同的人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惟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轻松解决问题。

李纲起用张所

李纲,字伯纪,北宋时期人,坚决主张抗击辽兵,多次进献抗辽大计,曾经担任礼部尚书,负责制定朝廷的礼仪制度。张所,字叔夜,宋高宗时曾经上书斥责当时的宰相黄潜善,两人结下不解之怨,后来黄潜善把张所贬到江州。

当时大宋朝正在和辽国开战,以韩士忠、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力主坚决用战争的方式击退金国的侵略,否则将遗患无穷。而当时的河北正是辽宋两国的交界地界,连年的战乱导致民不聊生,如果河北不稳固,金国的兵马将长驱直入进入中原地带,距离开封就不远了。经过朝议,宋高宗决定授权礼部尚书李纲选择一人为河北宣抚司使,专门负责河北的军务。李纲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一个人能够胜任此职,那就是因上书斥责黄潜善而被贬到江州的张所。李纲深知张所其人性情刚烈,永不屈服,又善于领兵作战,他是河北军务负责人的最适合人选。可是由于张所和宰相黄潜善的关系,李纲又不敢擅自做主,否则他将无法面对黄潜善,而且黄潜善贵为当朝宰相,位高权重,弄不好自己的地位都会受到影响,但是河北军务紧急,又不能拖延太久时间。

一天,李纲在路上遇到黄潜善,就邀请其到家中喝酒谈心,黄潜善欣然前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李纲委婉的对黄潜善说:“黄相,如今辽国大兵压境,河北危在旦夕,国家处境非常的艰难啊,大宋江山弄不好会沦落到辽人的手里。我们身为朝廷大臣,肩负着天下安危的重任,而各地的士大夫们个个只求自保,都不愿意应招前来为国家效力。上次朝廷建议设置河北宣抚司,下官和不少人都提及此事,几乎没有可用之人愿意前往就任呀!”黄潜善说道:“是个大问题呀,河北乃中原的门户之地,一旦落入辽人手里,我大宋江山真的就岌岌可危了。对于河北宣抚司,你心目中可有合适的人选?”李纲一看黄潜善有意讨论此事,就借机说道:“关于这件事,我看只有一个人能够胜任,就是张所,他的能力无需多言,但他曾经因为狂妄自大,出言不逊而冒犯过黄丞相您,以他所犯过的罪行,谁都会认为他不合适就任此职。但是现在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启用他。当然,如果让他在京师担任要职,那是万万不行的,不过让他到河北担任宣抚司,替大宋朝守住门户要地,冒死立功以赎罪过,不知黄相您意下如何啊?”黄潜善一听李纲言之有理,心想,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元帅肩上能跑马,今天我就做一回大度!既然如此,他也就不再计较和张所的个人恩怨了,欣然点头同意委任张所为河北宣抚司使。

哲理点拨

李纲从大局出发,向黄潜善讲明了局势,阐述了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委婉的劝说其放弃个人恩怨,并希望得到黄的理解。而黄潜善贵为当朝宰相,在此情况下当然不好拒绝,也就顺势同意了李纲的建议。

生活中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本来出于良好的愿望,但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而遭到误解甚至诋毁,就显得做事没有头脑或者说缺乏艺术性了。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尽量考虑得详细周到,做好有可能持反对意见人的工作,如此,方可使事情进展顺利,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宋太祖巧索钱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富有谋略的政治家,当年他和义兄柴荣一起打天下,并且辅佐柴荣登上了皇位,但最后赵匡胤安排自己的部下作了手脚,制造出“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顺利地成为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

在平定了南唐等小国家之后,大宋朝的疆土已经非常的庞大了,赵匡胤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帝了。但在天下初定之后,赵匡胤并没有想着如何奖赏那些为了替他打江山而誓死拼杀的功臣们,而是深谙卸磨杀驴之道,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几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的兵权。即使如此,赵匡胤仍然没有善罢甘休,他还担心这些老臣们会倚仗功劳和威望,大肆地聚敛钱财,这也是赵匡胤所不能容忍的。

赵匡胤日思夜想着如何从大臣们手里把钱财捞回来,在一次朝会上,他终于想出来一条妙计。赵匡胤对众臣说:“众位爱卿,你们各人对我大宋朝有不世之功啊,没有你们多年来的浴血奋战,哪有今天的大宋江山啊!想当年攻打南唐李煜时,我大军被围困落整整天,几乎弹尽粮绝,但你们大家终于击破了南唐,俘虏了李煜,使我大宋朝顺利统一了全国。今天,我要重重的奖赏大家。我封你们每人一百亩土地,准许你们在受封的土地上建造自己心目中的豪华庄园,以颐养天年,踏踏实实的过些太平日子,岂不美哉?”众大臣齐声高呼:“谢主龙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散朝回家了。大臣们就在受封的土地上大兴土木,每个人都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第,结果每人都花费了数万两银子。房子盖好后,赵匡胤一看大臣们都如此有钱,就按照此前设计的计策,摆下酒宴,请各个大臣前来喝酒谈心。当大家喝得酒性正浓的时候,赵匡胤宣召每位大臣的子女,命令他们搀扶着自己的父亲回家。太祖亲自把他们送到大殿门前,然后对他们说: “各位卿家,你们的父亲刚刚在酒席上已经答应各自献给朝廷十万缗钱了,赶快回家准备去吧,不要拂了你们父亲的面子啊!”几位大将回家以后,酒也醒了,心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家的,在皇帝面前可曾说过不该说的话,于是就问家人这些情况。他们的子女就告诉父亲说,他们曾经答应献给朝廷十万缗钱财。这些大臣们虽然怀疑自己是否喝醉了酒还是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但迫于压力,第二天还是齐齐上奏,表示要如数上交十万缗钱,为国库的积累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哲理点拨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以善于耍手腕而著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统一天下之后,他居然以酒为媒介,不仅解除了开国功臣的兵权,还从这些重臣手里搜刮了一大笔钱财。

赵匡胤的手段虽然不够正大光明,却是非常的有实效。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不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谋术,但是可以借鉴他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人们在遇到难题束手无策的时候,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解决困难,通过外部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入乡随俗

苏子容,北宋大臣,曾经奉命出使辽国。北宋时期,辽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他们的祖先在蒙古大草原以游猎为生,个个身体强健。随着他们部落的强大,蒙古一地的草木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时常和北宋边境居民交换粮食、衣物。由于他们世代以游猎为生,所以对于耕种、养蚕织布一类的事情很不在行,就必须靠和宋朝居民交换。但是随着他们实力的强大,他们已经不满足和宋朝的边境贸易。不时有些部落骚扰边境宋朝居民,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宋朝皇帝也很畏惧辽国,毕竟辽国与宋国接壤,而且大辽兵强马壮,一旦辽国攻打宋国,大宋势必元气大伤,而此时宋朝北部的金国也日渐强盛,如果辽联合金一同打宋,或者金趁辽打宋的机会来个趁火打劫,那大宋的江山就难保了。形势如此危机,大宋皇帝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稳住大辽,于是派苏子容出使辽国,以促进两国友好关系。苏子容带着大队人马,押运着十多车金银珠宝、蚕丝衣物浩浩荡荡的前往辽国。一路上苏子容丝毫不敢有所怠慢,日夜小心谨慎,争取尽快赶到大辽。走了将近一个月,终于到了大辽国。这天正赶上是大辽国的冬至。按照当地的风俗,各家各户纷纷准备食物、酒水,大街小巷满是欢乐的人群。而按照宋朝的历法,冬至要比辽国的冬至早一天。苏子容来到大辽没做丝毫修整,就前来拜见大辽皇帝。大辽皇帝很是傲慢,不屑一顾看了苏子容一眼。苏子容还是恭恭敬敬给大辽皇帝行礼,说明自己前来出使的目的,并呈上大宋皇帝送来的礼物。大辽国皇帝只随便应付了几句,问了苏子容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时,有大臣前来禀报说冬至的庆典要开始了,请皇帝陛下去看看。皇帝于是起身去看庆典,对苏子容说:“苏大人,你也随我们去看看吧。”苏子容跟随着来到广场上看庆典,庆典很是热闹,有各种歌舞,杂技,好不精彩。大辽皇帝不住的叫好,这时他看了苏子容一眼,得意的问:“苏大人,你看我们冬至的庆典不错吧。可是我听说,你们大宋的冬至要比我们早一天,不知道哪一种历法正确呢?”

苏子容知道这是大辽皇帝有意刁难他,如果自己说宋朝的历法对,那就等于否定了辽国的历法,大辽皇帝肯定不会高兴,那他出使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可是如果他说大辽的历法正确,那就否定了大宋的历法,必然会让大辽笑话。苏子容灵机一动,从容的回答道:“每个国家的历法家计算时间所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早有晚。是早是晚,各国只要根据本国的历法就可以了,无所谓对错啊。”大辽皇帝听了很高兴,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改变了刚才傲慢的态度,视他为最尊贵的客人。

哲理点拨

对于进退两难的问题,不要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应该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

苏子容是个杰出的外交家,他巧妙的回答了辽人的提问对两个国家的历法都做了肯定,既表达了对辽国的尊敬,也无损于自己的国家。一位使者代表本国出使外国,当遇到对方刻意的刁难、挑衅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应该毫不留情的予以还击;而对于一些突发的事情和问题,也要从容面对,以免陷入尴尬境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要想不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要有临危不乱的心里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

利剑须磨, 好弓须矫

明朝初年,出了个著名的神童,他的名字叫做季子壮,由于他小小年纪便能将所读过的书背诵如流,学过的东西过目不忘,稍微受到一点启发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吟诗作画无一不能,没过多久,季子壮的名字就传遍了全国。他的父亲季丘,看到儿子如此有出息,就整天把儿子奉若神明似,真是捧在手里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逢人就夸耀说:“你看我的儿子,他真的神啦!天下的书,没有他不懂的;天下的人,没有比他更聪明的啦!”

当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叫庄元臣,他曾经做过太子太保,知识渊博,知书达理,是个著名的教育家。庄元臣和季子壮的父亲季丘是多年的好友,经常来季家做客,和季丘在一起饮酒聊天。看到季丘如此将季子壮视为掌上明珠,整天的吹嘘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让他好好的读书用功以求上进,就对季丘说:“贤侄确实天资聪慧啊,像他这样的孩子还真是不多见的。应该让季子壮好好的用功读书,从小培养他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教育他要谦虚,要尊师重道,这样才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才能够日后为国家出力,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作贡献啊。如果只顾四处宣扬他的长处,夸耀孩子如何如何的聪明,而忽视对孩子各方面的启发和教育,必然会贻误孩子的前途,你整天四处夸耀子壮,又不教他好好的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我看如果继续下去的话,这孩子早晚会吃亏的。”

庄元臣的良谏并没有引起季丘丝毫的重视,季丘心想,我有个好儿子,他聪明好学,比同龄人强出一大截,给祖宗争了光,给家里添了彩,我当然要好好的表扬他了;你没有这样的儿子,是不是嫉妒我们家呀!想到这里,季丘便把庄元臣的话当作耳旁风给忘记了,他依旧每日里四处宣扬自己儿子的聪明,觉得季子壮现在就如此声名远播,将来肯定能够成就一番了不起的大事。整天沉迷在夸耀和赞扬声中的季子壮根本就不学习新的知识,而是每天跟着父亲四处走亲访友,和别人高谈阔论。过了大约十年的光景,不求上进的季子壮已经变得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了,那个昔日的神童,已经被他的父亲培养成了一个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年青人了。这个时候,做父亲的季丘才想起当年庄元臣说过的话,只好登门求教。庄元臣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有质地精良的剑,如果不好好的磨砺它,它也不会削铁如泥;虽然有上好材料制造成的弓,如果不用器具矫正,它也不能够百发百中的啊。孩子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子壮小的时候天资非常聪明,是个好料子,可是你并没有好好的培养教育他,所以长大以后,他就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了。”

哲理点拨

一个幼时便无所不能的所谓神童,其实并没有太过神奇的,由于只顾宣扬一时之名而忽视了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培养,不去发掘他的潜能和智慧,不锻炼他的意志品质,最终他也只能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个非常沉痛的教训。人的天资是有区别的,但其一生的成绝对不是取决于天资如何,而是取决于其后天的努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造成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需要像利剑那样经常的磨砺,需要像良弓那样好好的矫正,只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和威力,否就只有“泯然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