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笑傲之华山门徒: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0:55:25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

掣肘难书

宓子贱接受鲁王的任命去治理单父这个地方,但是他又怕鲁王听信小人谗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单父,所以在即将辞行,快要上马赴任时,子贱突然停下来对鲁王说:“大王,我想要您身边两名侍从随我前往,也好有个帮手。”鲁王欣然同意,送给了他两名最亲近的侍从随他同往。

到了单父,当地的官吏按照惯例都来参见新来的大人。宓子贱就让随他同来的鲁王的近侍帮他做记录,要求他记下官员们说的话。宓子贱坐在主人的位置上,面朝来宾,两名侍从坐在宓子贱旁边,准备了纸和笔打算记录。

子贱当然先和官员们客套一番,然后才谈论单父当地的情况,并问大人们有何好的建议和意见治理单父。官员们献计献策,可是正当两名侍从要动笔打算记录时,宓子贱却不时的摇摇那做记录的侍从的胳膊,两名侍从不敢顶撞大人,只好凑合着写,以至于写得很不像样。急得两名侍从不知如何是好,头上直冒汗。来参见的官员看到两名侍从那狼狈的样子,无不暗自偷笑。接见完各位官员,子贱要看记录,两名侍从呈上去,宓子贱一看字迹很潦草,就大发脾气,把这两名侍从臭骂了一顿。两名侍从心里不服气,心想我们本来是鲁王身边最受宠的人,如今刚到单父就受这样的气,宓子贱太欺负人了。于是两人越想越生气,心想如果在此长住,说不定还受什么气呢。便收拾行装去和宓子贱告辞,准备回京,宓子贱说:“你们的书法很差劲,回去努力自勉吧。”

两名侍从回去报告鲁王说:“宓子贱很难共事,我们没法为他做记录。”鲁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侍从们答:“他让我们为他做记录,却又不停地摇我们的胳膊,以至于我们写不好字,单父当地的官员都笑我们,他看我们字写的不好又大发雷霆。我们气不过就回来了。”鲁王听了,叹息说:“这是宓子贱劝我改正不贤德的地方啊!过去我一定是对他干扰太多,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办事。如果没有你们二人,我差点就做错事啊!”

之后,鲁王立刻派一名宠信的官吏前往单父,转告宓子贱说:“从今往后,我再也不兼管单父了,单父的主权属于您,只要是有利于治理单父的办法,您就决策,不用处处向我请示。五年后再向我回报你的政绩。”

宓子贱恭恭敬敬的答应了,于是在单父顺利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果然把单父治理的很好。

鲁王派子贱去治理单父,宓子贱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鲁王一定会处处干涉,使他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就采用这个方法,让侍从不能很好的书写。鲁王听说了这事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对子贱的干涉太多。于是给了他充分的自主权治理单父。

哲理点拨

赵襄王学御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领导人,给下属分配了任务,就该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处处限制,使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事事无成。作为领导就应该充分相信下属的能力,这样下属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上级处处都要给下属做指示,反而使下属无从下手,不仅影响上下级关系,更不利于事情的处理。

赵襄王很想学习驾车,于是就叫王子期教他驾马车,王子期先为赵襄王作示范,为他仔细讲解驾车的要领,而且手把手的教赵襄王。赵襄王自恃资质过人,不喜欢王子期婆婆妈妈的,就让他赶快把驾车要领都教给他,让他自己细细揣摩。王子期没有办法,知道大王是个急脾气,只好随他的心意。赵襄王的确对驾车有极大的兴趣,自从跟随王子期学习驾车以来,每日都坐在马车上不肯休息。不几日,他就可以自己独立驾车了,而且他自认为自己驾车的本领已经很高了,心中十分的欣喜。

这天,赵襄王找来王子期对他说:“我已经学会驾车了,咱们比试一下吧。你也好检验一下我这个徒弟的水平,如果我这个徒弟胜过你这个老师,你可不要生气哦!”说完哈哈大笑。于是侍从们为他俩赶来两辆马车,王子期让赵襄王先选马,赵襄王选了一匹最好的马。两人便套上马车,侍从一声令下,两匹马飞奔出去,赵襄王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用尽全力去驾车。尽管如此,头一场赵襄王还是输了,他便怪自己选的马不好,要求和王子期换马。王子期也不多说,赵襄王说换马就换吧,第二场,赵襄王换了王子期的马,王子期用赵襄王的马,赵襄王本想这次我该赢你了吧,可是这匹马好像成心和他作对,一到他手里就没有第一场在王子期手里跑的那么快,反而输了。赵襄王很是生气,痛骂那匹马不时抬举,可是他还是不肯服输,就对王子期说:“刚才,您那匹马跑了第一场,用力太多,到跑第二场的时候就没体力了,这样吧,我们再重新选马,再赛一场如何?”王子期点头表示同意。这次,赵襄王特意请来训马的师傅,要他给自己选一匹跑得最快的马,而王子期自己则选了一匹一般的马。此次赵襄王势在必得,可是赵襄王驾着这匹平日里跑得最快的马还是不能赢王子期。

赵襄王气恼的对王子期说:“你是不是对我有所保留,不肯把驾车的全部技术都教给我吧?”

王子期答道:“我已经把技术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技术的时候却犯了错误。”赵襄王不太懂,要他仔细说。王子期说:“一个车夫驾车时最注重的就是,要是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与马的动作协调,马才能跑的快,跑的远。现在您落在我的后面便一心想着怎么追上我,等到您跑到我的前面就怕我追上您。其实马在大道上比赛,不是前就是后,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您无论在前或是在后都想着和我比赛,怎么能一心一意调度马呢?这就是您比输的原因啊!”

哲理点拨

赵襄王一心专注在竞争对手上,对手跑得比自己快,他心焦,一心想超过他,而对手跑得比自己慢,他又怕对手赶上来,超过自己,结果不顾马套在车辕里是否舒服,不去专心调度马,导致三次都失败。

一心专注在竞争对手身上,就会违背自然规律,结果导致失败。球场上,念念不忘胜负,而看不清球和网;考场上,一心惦记着成败,不能集中精神完成试题,都免不了赵襄王的下场。因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总考虑失败了或者成功了会怎么样,不要考虑自己的对手多么多么多强大,只要自己用心尽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甚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鼓不陈列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一向以仁义标榜自己。如不要老幼病残来当兵服劳役,遇到有人欺负老幼病残必定严惩此人等。他在国内百姓心中赢得一片好评。有一年,他率领本国军队与楚军作战,双方军队都集结在泓水河边,楚军势力强大,欲渡河与宋军交战。宋军司马子鱼劝宋襄公说:“主公,楚军渡河的时候必然疏于防备,他们在船上不便攻打我们,我们就趁此良机,放火箭烧他们的船,杀他们的兵,楚军一定大败。”宋襄公不同意,说:“趁人不备攻打人家,此举不是君子所为,我不会做。”当子鱼还想再劝宋襄公时,楚军已经渡过河了,以至宋军错失了良好战机。

等楚军渡过了河,还没有排开阵势,正在一片混乱的时候,子鱼又劝宋襄公说:“主公,我们趁楚军刚刚下船,还没有排好阵势,正在混乱的时候攻打他们,他们一定没有防备,我军必然大胜啊。”宋襄公还是不同意,说:“这也不是君子所为,我不干,你不要破坏我的好名声。”子鱼气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在这双方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又不好和宋襄公理论,于是又错失了一次绝佳的战机。结果等楚军一切就绪,就向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宋军本来实力就不如楚军,宋襄公又不肯倚仗有利时机攻打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弃械逃跑,宋襄公也狼狈不堪,而且腿部还受了伤。

宋军大败,大家都怪宋襄公不听子鱼的话,两次错失战机,可是宋襄公反而很得意,自我安慰说:“君子不伤害百姓,不抓头发花白的俘虏。古时打仗,不在险要的地方狙击敌人。我是最讲仁义道德的君主了,对待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是不能攻打他们的呀!”

子鱼听了非常生气,说:“大王,您根本不懂什么是打仗。利用有利的地形打击敌人,那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强国来讨伐我们,他们是敌人,我们还和他们讲什么仁义道德,不管他们是白发还是黑发一律要抓,这是为了胜利啊,。如果一味爱惜敌人,和他们讲究仁慈,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他们投降,又何必打仗呢?您和他们讲仁义道德,人家可不和您讲这些,该打就打,该杀就杀,管您是白发还是黑发啊!击鼓是为了鼓舞我方军队的士气,战胜敌人,管他是否有没有摆开阵势,趁他们没有摆好发起攻击,我们才有成功的把握啊!”

宋襄公听后很是惭愧,知道自己犯了十分愚蠢的错误,从此忧愁成疾,再加上他腿部伤势严重,次年五月就病逝了。

哲理点拨

“不鼓不成列”是说在敌人尚未排成战斗行列,未做好准备的时候,不向他们发起进攻。用来讽刺死守教条,错失战机的做法。宋襄公一味的标榜自己的仁义道德,甚至在两军交战,你死我活的战场还要和敌人讲求仁义,不攻打没有准备好的敌人,以至两次错失战机,最终被敌人打败。

向宋襄公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他们把书本或是某些领导、专家所说的话当作圣旨,丝毫不敢有所违背,一切都要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我们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要死守教条,死抱书本,脑子是活的,书本是死的,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像宋襄公一样愚昧。

假阶救火

赵国人成阳堪家的房子着了火,想要把它扑灭,可家里又没有梯子上房。慌乱中有人告诉成阳堪说,奔先生家有梯子,于是,成阳堪忙叫儿子成阳肭到奔先生家去借。

成阳肭不慌不忙的从衣柜里找了一件干净的衣服和帽子,照照镜子,穿戴整齐,斯斯文文的迈着方步走了。路上遇到熟识的人还不忘客气的点头问好。丝毫没有着急的样子。

到了奔先生家,成阳肭彬彬有礼的连作了三个揖,拱手抱腕说:“奔水叔叔,您一向可好?”奔先生照例和他客气一番,然后请他到厅堂说话,成阳肭坐在西面柱子之间的坐位上,一声不响,只顾慢慢的品茶。奔先生问他:“你父母可好?”答:“好,谢谢您的关心。”奔水又问:“你的学业怎样?”答:“好,每日苦读到半夜。”总之,人家问一句他就答一句,显得很尊敬的样子。

成阳肭来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此时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奔先生叫下人准备饭菜设宴招待成阳肭。席间主人特地献上肉食,这是招待尊贵的客人时才有的,并向成阳肭敬酒。成阳肭起立,举起酒杯,慢慢地喝下,并回敬了主人。饭桌上宾主进行了友好、客气的交谈,一顿饭吃了很长时间。酒饭过后,奔先生问成阳肭:“您光临寒舍,有什么吩咐吗?”成阳肭这才开口说:“上天不公,给我们家降下大的灾祸,发生了火灾,我们家的房子着火了,烈焰正在熊熊燃烧,我父亲想上房浇水灭火,怎奈两肘之间没有生双翼,一家人只能望着着火的房子哭喊。我们听说您家里有梯子,父亲特遣我来,向您借梯子一用。”奔先生听了,急得直跺脚,说:“你怎么这么迂腐!要知道,在山上吃饭如果遇到了老虎,就必须赶快扔掉吃的快快逃命;在河里洗脚看见鳄鱼,就应该马上丢掉鞋子逃命。现在你们家的房子已经着火了,你还在我这作揖礼让,你可真糊涂啊!”

说完,奔先生命人抬上梯子,迅速往成阳肭家跑。可是,等到他们到的时候,房子早已化为灰烬。

哲理点拨

拜见客人讲求礼节这是应该的,但是向成阳肭这样,遇事不分轻重缓急,反而耽误了做事的进程。

我们办事、做工作,都要讲实际,求实效,反对拘泥守旧的作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遇到十万火急的事情,就不必再按照以往的规定去做,那样岂不是耽误时间又解决不了问题吗?成阳肭家着火,这时他不必再拘泥于礼节,赶快借到梯子才是,奔水也不会怪他不讲礼数。特殊情况下就不必再按部就班的行事。

事实上,当我们在不违背理智的情况下想要提高实践的能力时,就应该超出常规所设定的界限。

宓子知取舍

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曾出仕为单父宰,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当宓子做单父宰的时候,正赶上齐国的军队要攻打鲁国,中途要经过宓子所管辖的地方即单父。此时正值麦收时节,眼看金黄的麦子就要到收割的时候,老百姓正盼望着今年的好收成,谁想齐国竟然打过来了,百姓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逃命。可又不舍得这诱人的麦子。于是,就有人请示宓子说:“大人,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了,您就让我们老百姓随便收割吧。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的粮食收入,又不至于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敌人齐国的粮食。”宓子没有同意。接着又有人请求,说:“大人,齐国军队马上就打过来了,我们如果逃走总得带上些粮食吧,不能把这已经熟了的麦子白白送给齐国人啊。您就让我们随便收割吧!”宓子还是没有同意。第三次,更多的人来请求宓子,有的人甚至给宓子磕头作揖,请求他让百姓随便收割麦子,可宓子依旧不肯同意。百姓们都不解,都暗自骂他

是糊涂官。

不久,齐国的军队真的打到了单父这个地方,齐国军队毫不客气的将田里的麦子收割走了,这既解决了他们的粮食问题,又节省了运粮的费用和军队的开支,齐国士兵乐得合不拢嘴。鲁国公子季孙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大骂宓子是个糊涂蛋。当他听说百姓请求他三次,准许百姓随便收割,宓子都不同意时,季孙更加生气了,他甚至怀疑是否宓子串通齐国,白白送给人家那么多粮食。于是,他命人去单父向子问罪。使臣通告了季孙对他的不满和责备,说季孙很是生气,问宓子:“你白白把已熟的麦子送给齐国军队,却不肯让百姓随便收割,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宓子听完皱皱眉头说:“那些麦子今年没有收割,明年还可以重新栽种。可如果让一些平时不劳作的人得到了不属于他的粮食,这就会在民间产生希望让敌军来进攻的想法。以单父这里一年的收成,收割与否对鲁国的粮食总量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可如果让百姓产生了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由此造成的后果会延续数百年的时间啊。”使臣听完觉得有理,也就不敢擅自做主治宓子的罪,于是回来禀报季孙,季孙听后,很是惭愧,他说:“如果有地缝我一定钻进去,我没脸见宓子啊!”

哲理点拨

为了屈指可数的一点物质利益,竟然不顾人们的道德要求,从而导致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啊。子舍去小的物质利益,保全人们的道德水准,具有独到的眼光。而季孙虽然看到了眼前的厉害得失,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当子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后,他才会无地自容。

看待问题要分清主次,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达到最优,有的时候,舍弃一些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小事,着力解决要紧的,关系长远的大事,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的在繁琐的小事中纠缠不清,反而不利于自己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

囤积居奇

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儿子,被作为人质送到赵国。他在赵国不仅要受到监视,而且生活得也不宽裕。因此,子楚心中不知怪了父王多少次了,为什么让我来赵国作人质?

此时,吕不韦正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此人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也很有远见。当他听说子楚在赵国做人质,不禁打起了他的主意。他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子楚是一个可以囤积起来,日后发财的宝贝。秦国目前实力强大,有可能称霸一方,他心想如果我辅助子楚登上王位,那么我不就可以成为秦国的功臣了,到时候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虽然现在子楚处境不好,但是只要我帮助他,他一定能成大事。我现在投点资怕什么,将来我会连本带利都收回来。于是,他就去拜见子楚。子楚并不认识吕不韦,见有人来拜见他又是惊又是喜。吕不韦自我介绍了一番,并说自己很仰慕公子为人,愿与公子结交为朋友。子楚自己独身一人到了赵国,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现在有人愿意与自己结交,当然高兴。于是俩人促膝长谈。

当谈到子楚的生活时,吕不韦不禁同情的说:“公子,您住的太简陋了,我愿意帮助您光大您的门户。”子楚听后笑着说:“你还是先光大你的门户,再来帮助我吧!”吕不韦一本正经的说:“公子,你有所不知,我们家的门户要等你家的门户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啊!”子楚听明白了吕不韦话中的深层涵义,于是邀他细谈。吕不韦为子楚分析当今秦国的形势,说:“现在您的父亲秦王已经年老体弱,您的兄长安国君被封为储君。我听说安国君这个人十分宠爱华阳夫人,可是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将来决定谁为王室继承人的大权就落在华阳夫人手中。现在你们兄弟有二十多人,你排在中间,并不怎么受到宠爱,平时还长时间的被当作人质送往其它国家。所以等到秦王去世,你并没有任何优势与长子和其它那些整日围在安国君旁边的兄弟们竞争,被立为君的机会很小啊。”子楚说:“的确如此,那你看我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的生活清贫,又客居在此地,所以没有钱财奉养双亲或结交朋友。我愿意资助你一笔财产,以供你回到秦国后讨安国和华阳夫人欢心。这样你就有机会被立为君了。”子楚听后高兴的不得了,说:“如果日后我真的能做上秦王的宝座,我一定与您共享荣华富贵。”许多年后,子楚果然做了秦国的国君。

哲理点拨

世界处在飞速发展变化中,我们不能总用一种眼光看待人和事,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才可能抓住先机,取得成功。

吕不韦如果是个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利益的人,那么他就不会发现子楚的潜质,也不会去资助他,并最终辅助他登上国王的宝座。当然他自己也就不会飞黄腾达,当上秦国的宰相了。

处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的速度更快,能否像吕不韦一样,独具慧眼,对事情做出高瞻远瞩的判断,将决定我们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外在的现象弄花眼,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

蹈水之道

孔子在吕梁这个地方观赏瀑布景色,只见那水流从三十仞的高处直泻而下,宛如一条白色的飞龙,流水落在江面上发出“呼呼”的声音,江面水珠飞溅,直到四十里之远,而江中鱼鳖都不能在这里浮游。孔子站在瀑布下,被这天然的美景所折服,久久不愿离开。随孔子同来的学生们更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色,不住的赞叹。正当孔子欣赏美景之际,他恍惚间看见一个男子游在江中,仔细一看果然是一个人,他以为这个人想不开要自寻短见,于是就让他的学生沿河往下游去救那个人。学生们迅速往下游跑,可是水流很急,那人随着水流飞快的游向下游。学生们都担心那人一定没救了。谁知,过了一会,却见那人游到数百步外后竟然从水中探出头来,并游到岸上来。孔子和学生们顿时都傻了眼,只见那人披散着头发,在堤岸上悠然自在地边走边唱。

孔子忙赶上前去,气喘吁吁的说:“我本以为你是要寻短见,不想你却是在江中游泳,一般人是不可能在这样急的江中游泳的啊,请问你有什么游水的秘诀吗?”那人答道:“什么秘诀都没有,我凭人类的本能开始我的生活,又依人类的适应性而成长,顺乎自然而成功。我在江中游水的时候,同漩流一起潜入水底,随涌流一起浮出水面,完全顺从水性而不凭主观意志从事,此乃我能驾驭汹涌急流的缘故啊。”

孔子不解问: “何谓凭本能开始生活,靠适应性而成长,顺乎自然而成功呢?”

那人答道:“我在陆地而安于陆地,这就是本能;长在水上而安于水,这就是适应性,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是这样,反正结果就是如此,我就是顺乎自然。”

哲理点拨

对于一般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在水流湍急的江中自由自在的游泳,而孔子所见之人却是个例外。其原因在于这个人长在水边,整天以水为伴,长此以往就适应了水上的生活,为了生存的需要,自然也就能够在水中自由的游耍。环境把他造就成这样的一个善于游水的人。

一个人要想成功的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完全驾驭它。违背客观规律行事,只有死路一条。就像故事中那个善于游水的人,他生长在水边,只能靠水中鱼虾度日,如果他不知水性,那只有饿死的份了。

息忌为组公

古时打仗,士兵们都要穿战裙,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敌人伤害,战裙虽然不可能完全抵挡的住兵器的伤害,但至少可以减轻伤害的程度。邾国的老办法是用绸料来缝制战裙。一天,公孙忌对邾国国王说:“大王,用绸料缝制战裙,不如用丝绳缝制的好,士兵穿的战袍、战裙之所以坚固,原因就在于它没有缝隙,现在用绸料缝制的战裙虽没有空隙,但只能经得起一半的力量,不能完全保护士兵的身体。如果用丝就不一样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做工仔细,用丝绳缝出的战袍就能够经得起全部的力量了。”邾王认为公孙忌说的有道理,点头表示赞许,又接着问:“你这种办法听起来的确不错,可是要怎么做才能得到这种丝绳呢?”公孙忌说:“光凭军队恐怕短时间内不可能造出这么多的战裙,我们不如发动全国的百姓,只要大王您下令说提倡生产这种丝绳,到时候等他们生产出来,国家出钱收购,百姓自然会生产的。”邾王很高兴,说:“好,就听你的。”于是下令命官府制战裙时一定要用丝绳。

公孙忌的建议被大王推行,心中自然很是兴奋,于是也劝自己的家人都编制这种丝绳,就连他的夫人和老母亲也加入到编制的行列,一时间全家把编丝绳当作最大的乐趣。她们一边说笑,一边编绳,好不快活。朝中有些和公孙忌不和的官员,看到公孙忌全家出动,都来编丝绳,就开始猜疑了,心想这个老狐狸,骗大王说用丝绳制战裙好,其实是为自己谋福利,要让自己家人编绳,无非是要多挣官府的钱吗,这太可恶了。我们一定不会让他的如意算盘得逞。于是几个平日里与公孙忌不合的官员就来拜见邾国国王,他们说:“大王,公孙忌之所以向您提议用丝绳编制战袍,是为了让他家人多编此绳,您去看看吧,他们家全家老少都在编丝绳呢!就连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都在编呢!您想如果不是有利可图,他们全家怎么会这么热心呢!”邾王听到这非常的不高兴,说:“我平日里最讨厌表里不一的人,公孙忌竟然敢用这种方法来赚我的钱,他太不知好歹了。”于是又下令不再用丝绳制战裙,还免除了公孙忌一年的俸禄。

哲理点拨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它的本身来考察是否合理,不应该为其它的因素所左右。就像邾王一样,他没有考察公孙忌的建议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就欣然同意,而当有人向他说公孙忌的坏话时,他也没有做什么考察就下令不再用丝绳制战裙。这一反一复,明显存在着错误。如果邾王做了详尽的考察,知道用丝绳到底是好是坏,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需要对某件事情做出决策的时候,不要被某个或某些人的意见所左右,首先自己要有主见,更要对别人的意见做切实的考察,才能避免犯错误。

欲速则不达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一生中育人无数,聆听过他教诲的弟子也都学识渊博,其中不乏像子夏、子路这样的人才。经过数年的苦读老师孔子的耳提面命后,子夏终于离开孔子独自闯荡去了。刚开始的时候,子夏只是在县衙里做一些次要的杂活,负责日常的一些繁琐事务。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表现,子夏顺利的当上了莒父县的县令,成了一方的父母官。在当上县令之后,子夏在许多事情上并不是特别的熟悉和有把握,于是他就向自己的老师孔子求教,如何处理好县政和日常事务。孔子很高兴子夏能够出任莒父县的县令一职,因为他所栽培多年的学生终于成才了,孔子当然喜不自禁,于是他就谆谆善诱的教导子夏说:“子夏啊,你能有今天的成就,为师我也非常的欣慰啊,不过你做事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呀。首先,做事情不要图快,再就是不要只顾蝇头小利。一昧图快,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啊。”

《韩非子》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欲速则不达的故事: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也就是晏子,国中大小事情,无论何事,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一次,齐景公正在海边游玩散心,忽然接到侍者的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病倒了,十分的危险啊!”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的出发了。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了。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齐景公见不行,只好又回到车上,让驭手重新驾驶马车往京城赶路,这个时候的齐景公才觉得,还是马车走的快啊,假如自己赶车或者徒步跑回京城,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到达呢。等回到京城以后,齐景公立刻马不停蹄的奔向晏婴的相国府,看到相国病危,他赶忙召御医前来为晏婴看病。

哲理点拨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所教过的弟子也非常的出类拔萃。孔子教导子夏做事情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昧的求快,更不能只顾蝇头小利,这正是为人处事所必须要学会的。齐景公则真正的体会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将驭手推到一边亲自驾车,甚至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但最终还是没有马车跑的快。

做事情必须要循序渐进,按照秩序一步一步的处理好,不能够只追求结果而不顾过程,忽视过程的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办砸了,只有按部就班的按照事物本身的特点来处理对待,才能更有效的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适合的办法解决问题,否则就只能欲速则不达了。

郑人做伞越人种稻

在郑国偏远的地方,有个人整天不知道干什么好,他做了好多事情都不成功,自己也就想专门学习一种技术。一天他听说做伞很不错,就跟着别人去学习做伞了。他学得很快,学成之后就自己回家做伞了。可是不巧的是赶上了连续三年大旱,土地都干得几乎要冒烟了,天上根本就不下雨,他做的伞都没有什么用途了,于是,他就放弃了做伞,改行学习做从井中打水的工具。等他把从井中打水的工具学成功了,这个时候偏偏又遇上了连续三年下大雨,做出来的打水工具又没有用处了。这个人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做伞吧,后来他又改行去做伞。等他做了大量的伞,准备到街上去卖的时候,没过多久,郑国强盗四起,战乱纷争,老百姓都穿上军装去打仗了,很少有人用伞,于是他又想做兵器,但这时他已经年老力衰了,想做兵器也做不成了。

在越国,有个擅长种地的人,据说他种的各种瓜果蔬菜,都非常的受欢迎,但是光种这些,他又非常的不满足,他想种些粮食,因为那个时候粮食非常的缺少,又值钱又珍贵,于是他就决定试一试。但是种粮食和种蔬菜有很大的区别,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种粮食,有人就劝说他,不要放弃了自己所擅长的,而去从事自己从来没有从事过的粮食种植,如果种不好,把什么都耽误了,岂不得不偿失吗?他一听也有道理,但是他认定自己能够在种粮食这方面有所作为,就不顾别人的劝阻和反对,下定决心要种水稻,而且还决定,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自己种水稻的决心永远也不改变,即使天气状况再复杂多变,或者蔬菜和粮食行情如何变化,自己还是要坚持把水稻种好。这天,他找了一片荒山的土坡,叫了许多人前来帮忙,开垦出一块田地,种起水稻来。由于他本人非常精通种植,再加上悉心钻研,他种的水稻明显的收成好,年年丰收。但是这个时候,正赶上一连三年大涝,有人就劝说他,把田里的水放出去,然后种黍子,他并没有采纳那个人的建议,而是继续种自己的水稻。没过多久,天气又连年大旱,这个人计算了一下他的收获,结果不但抵住了往年所歉收的产量,反而颇有盈余。众人看到他如此有恒心的坚持自己的决定,果然终于得到了好的回报,感到非常的佩服,就纷纷的向他学习起种水稻的窍门来。这个人并没有拒绝大伙的请求,反而详细地给众人讲解如何种植水稻,最后还忘不了叮嘱众人一句:“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一定不能半途而废啊!”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哲理点拨

郑人先开始学习做伞,因天气干旱,又改学做从井中取水的工具,后来天气大涝,他又改做伞,结果发生战乱,百姓没有人买他的伞,当他再想改行做兵器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而越人则不同,自己下定决心种植水稻,无论别人如何劝阻,天气如何变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做法,结果当然是收获颇丰了。

做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有点小的挫折或者困难就随便改变自己的想法,只有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努力克服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艰险,才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假如整日朝秦暮楚,毫不专一,最后必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按图索骥

战国时,有个非常善于相马的人,叫伯乐,是名震一时的相马大师。为了不让自己相马的经验失传,他在晚年曾经写了一本如何识别马匹好坏的书《相马经》。这本书中记载了他全部的相马手法和经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在书中,他这样描述千里马:“额头丰满。眼睛闪闪发光,蹄子又大又端正。”

自从伯乐出名以后,伯乐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伯乐的儿子过了那么久的苦日子,终于等来了好日子,当然不忘享受一番,整日里无所事事。他父亲让他和自己出门一边寻找好马,一边学习,可是他总是嫌累,不肯出门。伯乐的儿子知道自己的父亲写了一本《相马经》,心想,我看父亲的《相马经》不就成了,还用得着父亲亲自教吗?于是,伯乐的儿子就拿着父亲的《相马经》在家里仔细研究,没过几天他就对父亲说:“父亲,您写的相马经我已经读完了,其中的精要我已经领悟了。”伯乐知道儿子不可能学的那么快,可是还抱着一丝幻想,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太丢人。便对儿子说:“那好,你去帮我寻一匹千里马来吧。”

儿子出门拿着父亲的《相马经》,翻到描写千里马的那一页,不住的念叨:“额头丰满。眼睛闪闪发光,蹄子又大又端正。”刚出家门口走了一会儿,伯乐的儿子就有点累了,看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河,就跑到河边的柳树下休息。突然看到河边有一个“额头丰满。眼睛闪闪发光,”的东西,不时的东张西望,蹦来跳去。伯乐的儿子想,这个一定是千里马了,和父亲书上所描述的差不多,只是四只蹄子还不够又大又端正,估计应该是了。于是,就挽起裤管,下河去抓,那“千里马”的两只大眼睛不住的乱转,看到有人来抓它,当然不肯,就跳了一下,再看看动静。伯乐儿子挺生气,心想:还跑,看我不收拾你。便一下扑了上去,两手牢牢的抓住了“千里马”,虽然把衣服弄湿了,但是抓到了千里马还是很兴奋。便高高兴兴的拿着他跑回家来给父亲看。还没进门,伯乐的儿子就喊:“父亲,父亲,我抓到千里马了,您快来看啊。”伯乐迅速从屋中跑了出来,还当儿子真的找到了千里马,可是看到儿子手中的癞蛤蟆,简直气的要背过气去。瞪着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儿子还兴冲冲的说:“您看,我找到了,和您书上写的大致相同,只是四个蹄子不够又大又端正的标准罢了!”伯乐简直哭笑不得,就说:“是啊,这匹马喜欢跳越,只是不能用来拉车。”伯乐的儿子傻了眼,一时弄不清父亲得话的意思。

哲理点拨

伯乐的儿子把父亲的相马经视为“圣经”,认为看了相马经就可以找到千里马。殊不知寻找千里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仅仅凭书上所说的千里马的特点就去按部就班的套用,是不可行的。伯乐的儿子连马和蛤蟆都分不清,更不要说

寻找千里马了。

对待前人好的经验,必须很好地加以学习和利用,不能从书本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

人心如面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子产很善于处理政事。在他担任相国期间,他注意举贤选能,任用人才。对不合适的人选,及时提出否定意见,并且讲清道理,使人心服口服。而对于那些有能力的人,定会加以重用,给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一次,郑大夫子皮提出,要让尹何做子皮的封地长官。子产以商量的口吻对子皮说:“尹何太年轻了,不知道能否胜任。”子皮说:“尹何这个人挺老实的,我很喜欢他,他是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学习,也就懂得怎样管理了。反正是管理我的封地,我会照顾他的。”子产听了,皱皱眉头说:“这样做不合适。大凡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总是想对他有利。但是,你因为喜欢尹何而把政事交给他,就好像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他不但不会割到东西,相反还会使自己受到损伤和伤害。这样一来,你所谓的喜爱一个人,其实你却伤害了他,那谁还敢求得你的喜爱啊!你在郑国是栋梁,如果栋梁折断了,椽子就会随之崩毁,我也会被压在底下的。”

子皮顿时陷入了深思,子产继续说:“比如,你有一块华丽的绸缎,打算做成衣服,你决不会把它拿出来让裁缝当作练习用的布料。同样,重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庇护条件,而你却让人学着管理,你想想看这不是比拿华丽的绸缎做练习更加可惜吗?我只听说学习好了之后才能参加管理政务,从来没有听说把管理政务当作学习的对象。如果您定要这样做,那么吃亏的一定是你。又比如打猎,只有射箭和驾车的技术都很熟练的人,才能擒获猎物,如果从没有射过射箭,也没有驾过车,那么他一定担心翻车压人,哪里还有功夫琢磨如何猎获禽兽呢?”

子皮被说得面红耳赤,忙说:“您说的对,我太笨了。我听说,君子专门研究大事和长远的事,小人只会注意细小的事、眼前的事。我就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爱护它;重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庇护条件,我却疏远它,轻视它。我真糊涂啊!没有您的一番话,我就不懂得这些得失的道理。过去我说过:您治理郑国,而我只治理自己的家族,保护好自己,那就万事大吉了。现在我知道,即使我自己的家族的事,也要按照你的意见办。”子产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我怎敢说你的面孔就像我的面孔呢?我的想法和你的不一定相同。我不过把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告诉你,供你参考罢了。”子皮认为子产很忠诚,因此把郑国的政事全部委托给他。

哲理点拨

子皮因为喜欢尹何就决定任命尹何为他封地的长官。可是实际上,尹何根本不懂得如何处理政事,子皮想让尹何边学边管理。事实上封地对子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不熟悉管理的人来管理,定会造成很大的失误。

对于重要的工作,不能允许外行边学边做,这样不但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还可能对工作的人造成伤害,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经验后才能胜任。用人不能只凭个人的好恶,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能力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