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红星传奇续集01:于钗黛进贾府之不同看“辛酸泪”——浅论钗黛进贾府之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5:19
于钗黛进贾府之不同看“辛酸泪”
——浅论钗黛进贾府之不同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和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有黛玉和宝钗(准确一点说,应该是薛家)进贾府的故事情节。关于黛玉进贾府,“前人之述备矣”;第四回中宝钗进贾府的情节,却因浓墨重彩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而为人们所忽略。若把钗黛进贾府的情节加以比较,就会从诸多不同中体会到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艺术性。
一、二人进贾府的因由不同。黛玉来贾府,因其母去世,在家“无人依傍教育”,外祖母惦念。其父林如海对女儿交代得更为明确:“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依傍”二字,大有“小件寄存”之意,黛玉也每每偶有同感:“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第二十六回)薛家则主要是为宝钗待选入宫而来京,“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说白了,就是来京求前程的。宝钗能咏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这样的妙辞,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诗言志”嘛。来京后,薛蟠本想住进自家的房屋,薛姨妈道:“咱们且忙忙收拾房屋,岂不使人见怪。”薛蟠“情知扭不过”,也就只好住在贾府了。
二、二人进贾府时详略安排不同。描写黛玉进贾府,详写其进贾府的情形,略写其进贾府的过程,描写宝钗进贾府则反之。黛玉进京的过程几笔带过,无非是“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寥寥数语,为顺叙之法;而对宝钗一家进京过程则进行了详细的交待:先叙一草菅人命的案子乃其兄所为,再叙葫芦僧断案,然后再追叙薛家来京的缘由等内容,为倒叙之法。
详写黛玉进贾府的情形,主要是通过黛玉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现贾府的环境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的是一个大家庭;详写宝钗进京的过程,主要是借助对薛家进京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的是一个小社会。两相参看就会知道,四大家族是整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缩影,作者借此所要揭露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二人进贾府时人情冷暖表现形式不同。二人进贾府后,贾府上下,对黛玉外热内冷,对宝钗则反之。黛玉来到贾府,人倒是拥来了一大群,自然是他人的面子。发乎亲情者只有一人,即她母亲的母亲。老太君睹孙思女,“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而动乎真情者也只有一人,即今生要用眼泪,还前世有甘露灌溉之恩的那个人。其余之人,两个舅母——邢夫人、王夫人,不冷,不热,“不瘟”,“不火”;两个舅父——贾赦、贾政,一“连日身上不好”,一“斋戒去了”,都有不见的理由。还真有一个对她关怀备至之人,那就是琏二嫂子,相见过程如下:先“笑”,后“哭”,再“忙转悲为喜”,后又“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已着表演痕迹矣)有关心之举,只是少了关心之诚。
宝钗一家到贾府时,看不到这样壮观的场面,只是简略交代了几个情节:一是“喜得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二是贾政百忙之中使人告之王夫人:“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三是“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这回倒是没有看到熙凤忙碌的身影,因为这次没有亮相的必要,是娘家人来了,有王夫人招待即可。
由此可见,两次迎客待客之道有很大的不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盆火,然而,不仅温度不同,而且在冷暖的尺度的把握上,每个人又都恰到好处。
四、二人在贾府地位不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情冷暖自有其原因。从血缘关系来看,黛玉为内戚,宝钗为外戚,“血”浓于“水”。宝玉有言曰:“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十回)从政治经济地位来看,鹾政林家自然比不上皇商薛家。而在常人眼里,衡量一个人的地位,往往又取决于政治经济,“水”浓于“血”,自然之理也。
以上所及的不同之处,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二人日后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特别是黛玉的性格形成,更是深受贾府环境的影响,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龌龊、势利的环境中,自然会形成“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这样的性格。“自矝自重,小心戒备”的心理,“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是弱者自我保护时唯一可使用的武器。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之家、又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宝钗,自幼就熟谙世故,城府极深,周旋于贾府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处乱不惊”,左右逢源,自然也就赢得口碑载道。
另外,以上所及的不同之处,也预示着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悲剧结局。纵然有“木石前盟”在前,也抵挡不住“金玉良姻”后来居上之势。然而,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统治之下,又有几个女子能遂了心愿,又有几个女人能有圆满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殊途同归,在劫难逃。可见,个人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往往非人力所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