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好看么知乎:中国为什么缺乏世界一流的企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16:17
2011年10月13日上午,公司治理与产业政策研究室在所内举办了本研究室第三次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报告人是鲁桐研究员,评论人为徐小杰研究员。

    鲁桐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中国为什么缺乏世界一流的企业?”。正如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大公司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达程度呈现出密切的相关关系,尤其中国的大公司与中国经济也在同步成长。但是由于经济体制、公司治理水平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等等,中国大公司的成长轨迹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般路径有很大差异。那么这种差异的性质到底是怎样的?是会长期存在下去的“中国特色”?还是只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正视这种差异,认识这种差异,对于中国大公司的成长及与此带来的中国经济发达进程都会有所助益。

    她首先从宏观经济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期,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1.各种类型工业企业数量结构的变迁
    2.工业企业的产值、收入与利润结构的变化
    3.工业企业资产与人员结构的变化
    4.工业企业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得出的结论是:以1998年分界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两个阶段主攻重点不同,实际效果也显著不同。

    就构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来说,1998年以前的“放活”为主政策,刺激了“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一些放开了的竞争性产业中,成长起来了一些新的企业主体,基本形成了一种市场经济的格局。

    1998年以后,以“产权改革”和“国有企业战略调整”为主体内容的中国企业制度变革,则是“利与弊”、进步与禁锢并存。一方面有重大的进步,明晰了私有产权,中小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纷纷改制和转制,产权清晰到了个人,为这部分企业的成长消除了一些体制性障碍,奠定了基于所有权的企业成长动力基础。另一方面,在私人所有权明晰、产生动力了之后,“抓大”战略下的国家所有权动力强化,重组后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甩“人员”包袱,占资源优势,建垄断势力,严重禁锢了非国有,尤其是国内民营企业的产业领域和成长空间。

    而当前这种资产重组、垄断利润等方法能够造出来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也能够造出来世界上“最庞大”的企业,但这不是真正强大的企业,其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许负面效应还更大。

    然后,鲁桐研究员又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基于7年的追踪数据显示,对微观公司治理评价的结论是:
    1.总体趋势: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后进者也开始行动
    2.结构性变化:金融企业遥遥领先,国控行业落后依旧
    3.股东角色:股权分散停滞,继续改进乏力
    4.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与作用:限于走走停停之中
    5.高管薪酬:出现稳定增长态势,需要完善薪酬规则
    6.内部控制:监管规范提高,企业相应行动
   
    随后,鲁桐研究员又以“当升科技”这家已经在创业板上市的国有控股型公司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通过对当升科技发展和治理现状的分析,归纳了当升科技业绩滑坡和股价下跌,除行业竞争、市场波动的因素外,公司治理面临困境成为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风险和掣肘,主要表现在:
    1.国资管理体系与市场化管理体系不协调,影响决策效率。
    2.国有控股股东控制权难以被制衡。
    3.上市公司高管的权责不对等。
    4.因“国有因素”的存在,导致公司激励机制欠缺。

    从深层次的原因看,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所有权和控制权不清晰,主要表现是所有权缺位,控制权越位。

    最后,鲁桐研究员得出的结论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是培育中国真正有效率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唯一途径。

    鲁桐研究员的报告引起了在座研究人员的兴趣,大家进一步探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她研究员的报告提出了许多建议。本所其它研究室的部分专家也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