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双龙传全集:老 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04:54

老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启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  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

 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

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

  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

  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

  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

  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

  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

  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

 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

 父老遗忘的担心。

*****************************************************************

答案为:

18.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

  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

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