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战记二点零:思维能力训练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29:14
第三、抽象逻辑思维
一、定义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在逻辑思维中,是使用否定来堵死某些途径。比喻说,逻辑思维是在深挖一个洞,它就是为了把一个洞挖得更深的工具。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MBA智库百科>百科>逻辑思维)
二、特点
a、概念的特点
内涵和外延。(MBA智库百科>百科>逻辑思维)
b、判断的特点
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MBA智库百科>百科>逻辑思维)
c、推理的特征
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MBA智库百科>百科>逻辑思维)
三、方法
【1】比较与归类
1、比较法
A、对比
a、对立对比
对立比较是指把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形成反差极为强烈的鲜明对比,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记住了一个就往往掌握了另一个。在知识的学习中,对立的例子比比皆是。(《全脑超能全书之分析力》)
b、差异对比
差异比较是指对两种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分析,着重找出其差异,通过突出它们各自的“个性”来区别。如,表象与想像两个概念常常易混淆。表象与想像虽同是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但前者是已感知过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想像则是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它可能是感知过的形象的组合,但绝不是感知过的形象的现成翻版。因此,区别易混事物,关键是要抓住各自的不同点,不同点找到了,两者的界限就自然清楚了。(《全脑超能全书之分析力》)
B、类比
a、类比的特点
类比是在两个(或两类)特殊事物之间进行的,它既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也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方法,而是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独特的方法。黑格尔曾说过:“在归纳法里我们是无法穷尽所有的个体事物的。当我们说所有金属,所有植物时,我们只是说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所有金属,所有植物而已。因此每—种归纳总是不完备的。我们尽管对于这个那个作了许多的观察,但我们总无法观察到所有的事例,所有的个体。归纳推论的这种缺点便引导我们到类推。”
  归纳必须在分析研究大量特殊事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演绎又依赖于归纳,也必须在从大量特殊事物中抽引出来的普遍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事例太少,就难以进行归纳和推理。而类比则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因此它可以在科学资料积累水平较低,还不具备进行归纳和演绎的条件下进行,是一种很有用处的方法,特别是在探索科学前沿、交叉学科和新技术领域时,更具有重要作用。
  为什么能够进行类比推理?这是因为类比这种方法是植根于世界的统一性这个基础之上的。因为供类比的对象之间存在着同一性、相似性,对象的属性存在着相关性。对象之间的同一性、相似性提供了从一类对象推到另一类对象的可能性,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从对象的某些属性推到另一些属性的可能性。正由为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是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对象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同一性和相关性是高还是低,必然会影响到推论的可靠性程度。如果对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是主要的、本质的,对象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是必然的,那么,推论就是可靠的;反之,如果对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是次要的,对象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是偶然的,那么,所得推论就不一定可靠。这说明,类比法和其他逻辑方法一样,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
上一世纪人们根据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得出火星有人群在的结论,这已被近年来空间探测结果所否定。又如,1846年有人根据行星摄动双论发现了海王星,解决了天王星的轨道和理论计算不符的矛盾。但在当时,水星轨道也与理论计算不符,于是有人就用类比方法,假设水星与太阳之间还有一颗星——“火神星”,并用理论计算了这颗星的轨道。这以后,许多人探索了几十年,仍然不见这颗星的踪迹。直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发表,才把谜底揭开,原来并无此星,水星轨道的极摄动是引力波所引起的,从而否定了这“错误结论。”(《全脑超能全书之创造力》)
b、类比的公式
  A对象具有a,b,c,d属性
  B对象具有a',b',c'属性
  所以,对象B可能也具有d'属性。
这里,a',b',c',d'分别与a,b,c,d相同或相似。前三项是同属性,d'是推理属性。(《全脑超能全书之创造力》)
2、归类法

【2】归纳与演绎
a、归纳法
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共通结论的思维。(MBA智库百科>百科>思维)
b、演绎法
演绎思维把一般规律应用于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思维。在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的原理、原则推及到个别具体事例的思维方法(MBA智库百科>百科>思维)
【3】分析与综合
〔1〕分析法
1、全面发散
a、内容
见:乙丑、按智力品质分>第二、创新思维>二、发散辐合>【1】发散。
b、目的
获得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综合的、全面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于下一步的思考。
2、简化处理
a简化
在分析训练中经常用到简化的方法。所谓简化,是指首先把问题化成仅仅保留主要观点的简单形式。然后审查在极限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所得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其次,利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系来反驳所得到的结果,并且所得到的结果应当符合极限情况。最后检查所得到的结果是否满足审美的要求。
  数学家欧拉解决“七桥问题”就是一个成功简化问题的范例。
  “七桥问题”是18世纪提出的一个数学问题。在德国哥尼斯堡(又译柯尼斯堡),有一条布勒尔河,该河有两条支流,在城中心汇合成一条大河,河中间是岛区。河上有7座桥,哥尼斯堡的一个大学生在傍晚散步时,总想一次走过7座桥,而每座桥只走一次。可是试来试去总是办不到。于是便写信给欧拉,请他解决这个问题。
  欧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他想,既然岛与半岛都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两岸陆地也是桥梁通往的地方,那么不妨把4处地点缩小成4个点,并把7座桥简化为7条线。经过如此这般的抽象,欧拉就把一个有着形象因素干扰的难题转换为“一笔画问题”:能否一笔画出该图而每一点只通过一次。简言之就是,能否不重复地一笔画出该图。欧拉用已知的点、线、奇数、偶数等相关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证明了不能由一笔画成。
这种转换虽然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却简化了问题,使之更加易于用数学方法予以解答。(《全脑超能全书之分析力》)
b分解
在进行分析时常常需要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分解问题是指把一个母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或者把一个整体问题分为几个层次问题或局部问题,或者把一个复合系统问题分成若干个子系统问题,然后分别予以解决。如把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分解为恒星的起源问题、行星的起源问题以及卫星(如月球)的起源问题等等。
  问题的分解包括目标的分解、方法(手段和途径等)的分解。下面这个例子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曾两度荣获世界马拉松冠军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谈到他取胜的秘诀时说:每次比赛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达到第一个目标之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很长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他并不懂这个道理,而是把目标定在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结果他跑十几千米时就疲劳不堪了。
  山本田一这种分段实现大目标的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分解,虽然它比较简单,但也是一个分析式的分解,并分段实施解决的活动。其基本思路可供其他类型的问题分解借鉴。
  对问题进行分解时,要注意诸局部问题之和或诸子系统问题之和并不等于整体问题或系统问题。换言之,解决了各个局部问题(或子系统问题)并不等于一定是有效地解决了整体问题(或系统问题)。
比如生态问题、全球经济问题不仅要求局部地有效解决,也需要整体地有效解决。这里主要原因在于局部问题之间有时是不协调的,甚至是严重对立的。有时两个子系统问题各自的最佳解决方案不仅相互对立、相互冲突,而且会妨碍甚至危及其他子系统。(《全脑超能全书之分析力》)
c化归
化归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分析力的锻炼。化归,又称化约,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尽量把一个复杂问题化归为以前解决的问题(或与之非常类似的问题),然后分析和说明采用哪些步骤可以从早先的解法导致对新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经常使用。
  比如,在19世纪末,如果要教一名工人造汽车,那么最简单的方法也许就是教他如何改造一辆马车——去掉车辕,加上一个马达和变速器。
  化归的第二层意思是指把复杂问题化归为各种要素。通过对每一个要素的内容、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前一种化归主要是在问题的亚层次或在问题层次上寻求类比和方法移植;后一种化归则主要是在要素层次上寻求类比和借鉴方法。后一种方法适用于分析基本问题和深层问题。(《全脑超能全书之分析力》)
3、突破思考

本部分设定了隐藏,您已回复过了,以下是隐藏的内容


A、突破思考方式的使用情境
a、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荒野
  一大片地区中只有少量黄金,勘探者需要勘探许多地方,但是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让勘探者不是白费心机——找到主矿脉或者是少量的天然金块。勘探者必须勇敢地面对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以及只能勘探某些地点的现实。淘金难的这种特征或许可以被称为“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荒野”。同样地,在突破性思维中,人们往往需要从各个方向作出努力,但是往往鲜有成效。(《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b、毫无线索的高原
  克朗代克淘金热中的第二项挑战是没有什么标记来指示黄金的所在。大部分时间中,勘探者只是对砾石进行采样分析。有时候,河流中出现了黄金的蛛丝马迹,勘探者就需要到上游进行更为详细的勘探,因为主矿脉可能就在那里。勘探者还需要到下游去勘探一番,因为黄金也可能被冲刷到那里。但是,不论哪种方案都可能“无功而返”。克朗代克淘金热的这个特征可以被称为“毫无线索的高原”,或者“高原陷阱”。同样地,在典型的突破性思维中,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线索指示人们应当朝哪个方向前进才能找到答案。(《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c、狭窄的勘探山谷
  第三个挑战是,黄金可能根本就在其他地方:在山脉另一边的那个河谷中,或者在另外一条河的源头,与勘探者当前的勘探地点可能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更糟糕的是,勘探者由于过于专注于眼前的山谷中的砾石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其他的可能性。这个挑战可以称之为“狭窄的勘探山谷”,或者简称为“山谷陷阱”。同样地,需要突破性思维的问题往往也让人们陷身于想当然的假设以及对问题的不完整理解或对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的专注之中。人们竭尽全力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所处的地域根本就没有他们要寻找的答案。(《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d、给人以虚假希望的绿洲
  第四个挑战是,勘探者往往发现目前正在勘探的地点非常诱人,以致根本就不愿哪怕用眼睛的余光瞟上几眼其他地点。这里种种令人心动的迹象都使勘探者永远满怀希望地继续挖掘,仿佛下一铲就能挖到黄金的主脉矿。
  这种挑战可以被称作“给人以虚假希望的绿洲”,或者简单地称之为“绿洲陷阱”。在沙漠中,绿洲并不是旅人的目的地,而只不过是旅行途中的一个用来休憩的小站。然而,对于旅人来说,要离开生机勃勃的绿洲,继续在漫无人烟的黄沙中孤独地穿行,并自信能够到达最终的目的,这是很困难的。同样地,需要突破性思维的问题往往诱使人们安于已经很好但却不是最正确的答案。要离开这种答案继续探索也是很困难的。(《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B、突破思考方式的应对办法
a、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荒野:漫游
  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荒野的征兆:令人感觉不知所措。存在大量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可能性中鲜有奏效的。
  对策:进行大范围的“漫游”。“漫游”是为了在可能性的空间内大范围地来回走动,看看这里,瞧瞧那里,而不是在某个地方逗留过久。后面有一章将要讨论的“集思广益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漫游”方式。“漫游”可以是漫不经心的,但也可以是系统性的。我们可以进行全面的搜索,同时尽力避免重复劳动。人们往往可以压缩需要搜索的可能性的空间。有时候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可能性空间中的重复性,从而只搜索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却等于搜索了整个空间,正如我们在“9点连线”这个问题上对对称性的利用那样。有时候人们可以马上排除大量的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只专注于余下的那些可能性。(《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b、毫无线索的高原:探测
  似乎毫无线索的高原的征兆:毫无线索。没有什么明显的能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的线索。
  对策:“探测”隐藏的线索。尽管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线索,但是如果人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搜索或者更加仔细地观察不合理之处或其他可疑的特征,就可能发现隐藏的线索。因此,在“9点连线”这个问题中,不能仅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画的那些直线上,而是应当回头重新看看题目,以寻找线索。题目中并没有明确将那4条直线限定在9个点构成的方框内,这就可以被看作一条线索。(《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c、狭窄的勘探山谷:重构
  狭窄的勘探山谷的征兆:局限性。人们可能陷入了死循环之中,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方法。这表明人们进行的搜索可能被不必要的限定在某个范围之内。
  对策:进行“重构”,当搜索看起来似乎进入了死循环时,人们就应当看看隐含的假设、问题的描述以及其他因素是如何将自己局限在了一个有限的区域内的。进行“重构”通常是有效的:对主要假设提出质疑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述相关问题,扩大或者转移搜索的范围。
……
  寻求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是应对“狭窄的勘探山谷”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突破其他克朗代克式困境的基本方式之一。如果你目前对问题的把握或表达让你寸步难行,或许这个问题就是个不合逻辑的问题,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尝试不同的角度呢?
……
  1.陷入困境时进行重构。若当前的构造使自己陷入困境,这就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全新构造的征兆。
  2.出现新因素时进行重构。当相关问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令人奇怪的新因素时,人们很自然就会对问题进行重新构造,以期将这些新因素包括在内。
  3.超负荷下的重构。当很难理清手头所有的信息和实验时,以能够简化并使得相关问题变得更有条理的方式进行重新构造,往往会大有裨益。(《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d、给人虚假希望的绿洲:离开
  给人以虚假希望的绿洲的征兆,受了迷惑。那种看起来顺其自然的、必然的简单方案或者不完全的方案迷惑了人们,使得他们一直固执于这些方案。
对策:“离开”那些虚假的希望,这就意味着意识到了那个绿洲的性质,并且将之抛于脑后。人们可以重新回到早先的某个点,从那里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前进——完全放弃当前的方法,去试试其他方法,或者可以通过扩大或改变问题的定义的方式来避开原来的方法。有时候,这个绿洲是人们启程前行的非常好的起点,但条件是人们必须真正离开它。(《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2〕综合法
凭借思维来把握事物的全貌,并统摄推论各个环节。它是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个概念,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MBA智库百科>百科>思维)
【4】抽象与概括
略。
四、实际问题应用步骤
a、提出问题
  以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你准备怎样发现问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个困难的本质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这是整个思维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他们碰到一种情况,感觉到这种情况是错误的,但他们却不能很明确地提出问题。要知道,在你提出问题之前,你不可能知道你要寻找的是什么解决方法,更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多提几个“为什么”,通常有助于你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用“什么”和“怎么会”来表达也是很有帮助的。(《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b、分析情况
  一旦你找出这个问题后,你就要从所处环境中发现尽可能多的线索。
  在分析情况的过程中,你寻找的是具体的信息资料。你不要被一开始就找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和答案所诱惑,而漏掉了别的办法。你应该强迫自己去寻找有关这种情况的所有可能的信息资料,然后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一些有帮助的基本问题是:
  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信息资料?
  有谁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这些资料对我们有帮助吗?
  现在我有了哪些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的有关资料?
  如何把事实和感觉、假设、未经证实的假说和谣言分开?(《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c、确定方法
  一旦你找出了问题,分析了情况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你也要避免接受那些初看起来似乎很好的答案。
  在这一步骤中是很需要创造性的。除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似乎有道理的解决办法之外,还要寻找其他的方法,尤其在采纳现成的方案时要特别留心。如果别人也探讨过同样的问题,而且其解决办法听起来也适合你的情况时,就要仔细判断一下那种情况与你的情况究竟相同在何处。
  但是,不要采用那些还没有在你这种情况下检验过的解决方法。(《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
d、检验证明
  很多人到了上一步就停止了,这其实是不完整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一旦解决办法找到了,你就要对其进行检验和证明,看看这些办法是否有效,是否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检验之前你是不可能知道这些办法是否正确的。
在这个全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寻找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加以解释,你要回答诸如“为什么”、“怎么会”这类的问题。(《全脑超能全书之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