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小说言情宠文:大学老师这样教学生做学问_郑强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48:21

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尤其是如何培养学生做学问。有一点肯定有问题,就是现在的学术抄袭或学术腐败一定与当初的老师分不开,我真的怀疑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是否给学生认真地讲过如何做学问。

尽管从大学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也在期刊界混了若干年,每每想起在大学期间数位先生的言传身教,至今想起,还是获益匪浅。

当年在北师大历史系读书的时候,有几位先生上课很有意思,给我们发了教材,却从不按教材讲,老师讲需要掌握的东西,你们可以看教材,教材里没有的才是我要讲的。

记得唐瓒功先生给我讲秦汉史,第一次授课用了将近两个小时将秦汉史研究的概况,过去几十年秦汉史研究有哪些成就,出现了那些名家,他们的代表作和主要观点是什么,秦汉史研究必读的书籍有哪些,目前秦汉史还有哪些尚无人问津,目前大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诸如此类。将近两个小时,先生没有涉及课本上的任何一个问题,但却使我们大开眼界,什么翦伯赞、刘节等等秦汉史大家及其学术成就一下子进入大家的视野。此后先生也不照本宣科,完全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讲述,谈别人的观点,讲自己的观点,作业是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专业领域的成果,凡是在课堂上他提到的某位作者的论文,下课必定让学生到图书馆找到原始论文,认真详读。如果学生想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先生下节课一定会提问,诸如某某的论文题目叫什么,发表在何种刊物,哪一年哪一期,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重点讲什么。如果你不看原文,这些东西肯定是回答不上来的。回答不上来,说明你根本就没看,也就是作业没完成,这一学期这门课的50%的成绩就泡汤了。如此一来,再也没人敢偷懒。这样的教法,有一个好处,使学生很快熟悉研究领域的情况,为以后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点我感悟很深,后来从事期刊工作,常常向学者约稿,基本上没有落空,原因就是很清楚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

在北师大读书时,大部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记得写毕业论文时,系里派吴怀琪先生做我的指导老师,当时先生也不过是讲师,平日很少来往,也不给我们上课。去先生家里讨教,先生布置了和我的论文相关的几篇文章,要求认真详读。有一点先生特别强调:就是凡是作者引用的资料,自己必须一个一个核对原始材料。开始不以为然,人家的论文已经公开发表,难道还会有错?碍于先生的面子,花了一个星期将几篇论文的原始材料核对,不核对还好,一核对发现了不少问题,同是一条史料,或多或少和原始史料有出入,要么是断句不一样,要么是缺少一两个字,如果自己不看原文,还真的相信人家的叙述。由此看来,那几位作者也未必核对过原文,大多是偷懒从别人的书中抄过来的,这才犯下如此简单的错误。更有甚者,从作者论文的引文和尾后的注释对照,有的驴头不对马嘴,有的根本找不到,看来不是作者把卷数、页码搞错,就是自己根本不清楚,从别人书中抄袭,抄也就抄吧,又不核对原文,这才犯下如此错误。吴先生的严格要求,的确对初入门者帮助很大,做学问不能偷懒,更不能盲目迷信他人。

这两位老师的学术要求很特别,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也的确对自己帮助很大。现在的大学教授是否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在高校不断披露出来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不能一味指责学生,是不是也与教授们的平日要求不严有关?我确信“严师出高徒”,如果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不严格要求,不对学生学术研究基本功倾注气力,又怎能指望学生在学术上有长进?

我的这两位老师虽说在自己研究的领域略有名气,但绝对不能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对他们的敬仰,尤其是他们不经意间的做学问的品格,是我们这些学生们一辈子受用不尽的食粮。